楼主: 赫赫铭儿0
8601 64

推荐:xiaxt先生的“xiaxt剩余” [推广有奖]

61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7-19 01:52: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们知道,社会总产品总是以社会财富形式表现的,以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为目的。一方面,作为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表现为不同质的各种效用或效能,构成其物质内容;另一方面,作为社会财富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质的货币形式,构成其社会尺度,起着财富的计量、财富的流通与财富的投资等基本职能。

作为财富的交换价值的社会尺度——货币运动,如果背离看作为财富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内容,结果将会如何呢?亚当·斯密就此指出:“贵金属同土地和劳动每年产品的比例也一定大致相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拥有矿山的两个国家,是继波兰之后欧洲的两个最穷的国家。可是,贵金属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价值一定比在欧洲任何其他地区都低;因为贵金属是从这两国运往所有欧洲其他地区的,不仅要负担运费和保险费,而且还因出口被禁止或要课税,也要负担偷运的费用。因此,金银数量对土地和劳动每年产品的比例,在这两国一定比在欧洲任何其他地区大,可是它们却比欧洲大部分地区都穷。”(详见:《国富论》第311页 ——杨敬年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为此,亚当·斯密解释说:“凡是能提高生产食物的土地的肥沃程度的东西,不仅会提高得到改良的土地的价值,也会有助于提高许多其他土地的价值,因其为它们的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由于土地改良而使食物丰富,许多人拥有的食物超过了自己所能消费的数量,这就是对贵金属和宝石以及对所有其他衣服、住宅、家具和成套用品方面的便利品和装饰品产生需求的主要原因。食物不仅构成世界财富的主要部分,而且许多其他各种财富之所以具有价值,大部分是由于食物的丰富。”(详见:《国富论》第244页 ——杨敬年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如斯密所说,当社会总产品以国民财富形式表现时,其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个不同含义。在这里,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通过“价量关系”形式,表现为二者间具有“同一性”。

但同时,作为财富的使用价值,与作为财富的交换价值,也表现为不同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认为,这源于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性。【注1】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马克思的这一分析结论,而认为这源于社会需求本身内部结构所具有的矛盾性。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的需求量总是一定的,并与社会总产品的市场价格维系着相应比例关系。但是,人们的需求结构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经常的变动状态之中的。所以,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构成社会总产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配置比例,总是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种行业和产业以及各个企业之间不断地调整和流动,并通过生产要素采取交换价值的相对变化形式实现的。这种“交换价值的相对变化”的实质内容是指,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交换价值形式)与其实物(使用价值),总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随着社会需求的结构变化,围绕着生产要素的实物量的变化而上下波动。“生产要素的数量变化”是指,某一生产要素在其总量不变情况下,随着社会需求的结构变化,其各部分的相对量,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种行业和产业以及各个企业之间不断地调整和流动,调节着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关系。

然而,马克思却坚持认为,社会需求量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产品量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社会产品量的交换价值是围绕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注:抽象劳动的实质)的变化而上下的波动的。为此,马克思解释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详见:《马恩全集》第32卷第541页——《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

但今天我们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实践证明,社会需求量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产品量的变化,是社会生产要素(其中也包括劳动要素)按比例分配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马克思关于“需求和劳动”的论述。

在“供求一致”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价值可表现为使用价值;同理,使用价值也可表现交换价值。按照斯密价值观点,商品本身具有“特质”的规定性和“同质”的规定性。“异质”的规定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同质”的规定性表现为交换价值。所以,就作为社会财富的产品量而言,等量的使用价值,意味着等量的交换价值;不等量的使用价值,意味着不等量的交换价值。反之亦然。换句话说,按照斯密价值观点,正是由于商品本身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二种不同质的规定性,所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国民财富的增长将创造新的需求,并通过社会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动,调节着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数量配置比例,并与之相适应。


但是,马克思说:“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当然,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一定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但是,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据此,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件商品,如果孤立地看它,它是无法表现出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同一性的。或者说,不同质的不等数量的使用价值之间相互交换,是因为在它们背后隐藏着同质的等量的人类劳动,若其背后没有质的规定性,任何交换不可能实现。

显然,马克思把“抽象劳动”作为劳动要素的“质的规定性”,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外部”,强加于商品属性之中。由此,斯密价值观就蜕变为马克思的价值观;斯密价值的二个含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蜕变为马克思价值的二个属性——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而马克思往往将其本人定义的“价值”与斯密的“交换价值”混为一谈。

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单位产品内的劳动量相对减少,所以,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将斯密价值的二个含义,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同一性,彼此割裂开来,蜕化为相互背离、相互隔绝的对抗关系。由此,“马克思的悖论”源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即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的对抗性关系所得出的结论,与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基本事实是不符的。


按照斯密价值的观点,社会财富的增长,一定表现为生产要素形成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市场价格的生产过程。换句话说,市场价格是可以“生产”的。若深入社会财富的生产领域进行观察,我们即可以看到,随着社会财富的数量增加,一定表现为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表现为资本、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所以,若从价值内涵看,即从构成价值的成本与效益的比率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交换价值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劳动量仅是其中之一,所以,劳动量不是决定价值量大小的唯一源泉。

斯密强调的是:在“供求一致”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性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人的劳动既可以作为生产财富的源泉,也可以作为现实财富的特殊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衡量财富的尺度,是财富的内在价值——财富的内在的交换价值。


生产财富,需要各种物质条件,假若一个人不曾拥有这些物质条件,但他却拥有自身劳动,就不妨碍他从事财富的生产,因为,人的劳动及其劳动量本身就是内在的财富,是财富的内在交换价值。或则说,人凭借自身劳动及其劳动量,就可以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获取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物品。

按照斯密的价值观,商品价值一方面作为使用价值,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一切物质产品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质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交换价值,构成现实的、客观的而非是观念的、抽象的价值尺度。或则说,任一商品本身所表现出的交换价值,都将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作为表现其自身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与其他商品相互识别、相互比较、相互评定和相互交换。货币形态的出现,无非就是将一切商品所具有的这种交换价值的职能——即通过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形式,衡量自身购买能力大小的职能,交付与金银等贵重金属身上,通过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标准纯度及其重量,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以此替代了商品自身具有的交换价值。但是,使用价值与其交换价值,在货币形式上依然具有同一性,二者的增长依然是同向和等比例的。

举一个例子,说明同一个错误。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201页)

从狭义的劳动概念上讲,“劳动是人使用自身劳动力的过程。”如此明确的概念,为何马克思偏偏不说,而说成是:“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呢?显然,在这里,马克思隐去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将“劳动的主体”给隐去,是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做“铺垫”。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所以,“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在“劳动过程”这一形式的掩盖下,是“资本对劳动力的使用”的过程,而不是“人使用其自身劳动力的过程”。或者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人使用其自身劳动力的过程,表现为“资本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资本的劳动”。当然,从工人阶级整体利益出发,马克思这一分析方法也没什么错误。但是,若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一分析方法似乎欠周密。

我个人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将人与自身劳动力的关系予以明确。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社会力量或什么集体,无论什么条件或什么场合,都可以将“劳动力的使用”视为“劳动本身”,这是不对的。对此,我们至少应指出,凡违反劳动者自主意志和基本权利的“劳动力的使用”,一概不是“劳动本身”,都不是真正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这就如同:制毒贩毒的“劳动”,贩卖人口的“劳动”、剥夺人身自由奴役他人的“劳动”,皆不视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劳动本质表现为“社会契约”形式的自主劳动,也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似乎误解了亚当·斯密的思想。马克思说:“我们曾假定,上衣的价值比麻布大一倍。但这只是量的差别,我们先不去管它。我们要记住的是,假如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那末,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57页。

1件上衣=20码麻布,说明:“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样的价值量”。据此,马克思从这一假定出发,将1件上衣和20码麻布的“不同的物质形态”及其“不同的有用劳动形式”撇开后,则有: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一劳动性质以及等同劳动量。所以,1件上衣=20码麻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按照“同一劳动性质以及等同劳动量”进行商品交换。

在这里,马克思犯了与黑格尔同样的一个错误,这就是将“抽象分析”等同于“现实认知”;将客观外界的本质反映在人们本我观念中的“绝对精神”,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类社会现实存在的“客观实体”了。一旦马克思将人们的社会劳动的具体形式,即“不同的物质形态”及其“不同的有用劳动形式”撇开后,“具有同一劳动性质以及等同劳动量”仅会存在于人们的社会观念之中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所以,今天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怎样找寻“具有同一劳动性质以及等同劳动量”,都是徒劳的。对此,我可以肯定地说,它作为“实体”,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

尽管,马克思将“抽象劳动”概括为“价值实体”,并强调人们应当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去把握“抽象劳动”的概念。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抽象劳动”既不是客观现象,也不是人类劳动的“现实实体”。正如马克思本人承认的——“抽象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以及交换关系的产物,按照劳动价值理论,我们试图以“社会必要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的现实价值;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抽象劳动”的计量单位。今天看来,这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62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7-19 19:14: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下页...



马克思为了证明:“抽象劳动”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具有历史必然性,指出在这一过程中,私有制的出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个人认为,马克思这一论证似乎有点牵强。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看,人类的商品生产活动尤其是商品交换活动,早于私有制的出现,如果说,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实体”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至少应认为,私有制的出现,并没有在其转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证明,私有制的出现,仅是人类的商品生产活动尤其是商品交换活动的必然结果而非是其原因。私有制的出现,仅是将人类的商品生产活动尤其是商品交换活动,引入“社会契约”的新时代。私有制的成就就是:它制定了适应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及其市场规则,保护了私人(家庭)的产权和私人(家庭)的劳动成果,鼓励人们创新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形式,发挥生产积极性,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就是说,若我们囿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人为地取缔私有制,全面推行公有制的做法或政策,不可能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能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推入极其混乱的无效、无序的状态,是摧毁社会生产力,而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马克思引述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时,马克思本人就将生产财富的劳动,与生产价值的劳动,这二者相互分离开来了。这就意味着:马克思通过“劳动”这一“媒介”,将亚当·斯密关于国民财富本身价值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个不同意义,修改为:具体劳动形成国民财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国民财富的价值。用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替换掉交换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也就是说,构成国民财富的物质内容的使用价值,失掉了自我表达的社会形式,须借助另一种社会形式即价值形式及其实体——抽象劳动,才能反映自身的运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它以生产商品的人的抽象劳动为起始点,把人的抽象劳动作为一个不依赖于客观物质生产条件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视为是衡量国民财富的社会尺度,这在亚里士多德、及亚当·斯密之前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或许可以成立。因为,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大多是以个体手工业或家庭作坊,科技生产力尚未对社会生产力加以改造,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都十分为简陋和简单,劳动条件大致相同。所以,劳动者以其自身劳动作为“初始货币”(斯密语),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物品,这是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但是,马克思那个时代,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科技革命已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力的改造,大机器工业体系消灭了个体手工业或家庭作坊等个体劳动形式,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经济组织方式,导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及生活消费资料相互分裂,生产要素分属不同所有者,劳动者提供要素产品——“劳动”,仅是诸多生产要素中的一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新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劳动要素所起的作用及其贡献率,在价值产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其他生产要素,资本、信息、高新科技、现代管理以及制度等,在全部价值产品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贡献率越来越大。

今天,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交换价值的增长,保持一致的趋势的基本事实来看,恰验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现了重大缺陷。为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逐渐地转型,转向建立在亚当·斯密的“有效需求”及其“结构理论”基础上的“生产要素价值论”,逐渐地将马克思的“价值”还原为亚当·斯密的“交换价值”;将“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逐渐地还原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逐渐地将“劳动价值”从商品交换及流通领域中梳理出去,重新链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交换价值(注:即市场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澄清了社会需求对价值生产的决定性作用,证明了形成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之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并非由其背后的等量劳动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需求及其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决定社会需求及其结构特点变化的,是“人”而非是“物”。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自然地理气候及资源环境、不同民族及其历史文化、以及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需求及其结构特点是不同的。同时,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转向亚当·斯密的价值论,也可以将几近断裂的近现代的经济史重新接合。例如,国民财富的高增长,必然要求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增长,而非货币供应量的反比缩减。英国ZF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通过所谓的扩展通商口岸,目的就是为了攫取中国大量白银,以满足本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需求。当然,英国ZF对美洲殖民的战争及对印第安部落的掠夺,也都是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大量金银的需求。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形成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具体劳动”表现为人类劳动的不同形式和物质内容,是人类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表现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形式和无差别性,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属性”。

我们知道,“抽象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其本质是人类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力的耗费。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将“抽象劳动”从“价值实体”里抽去,那么,这个“价值实体”也就还原为商品价值体,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同一体”了。或者说,还原为商品价值体尚未进行“抽象”前的状态,即商品价值体依然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价值价值的真实尺度。”以及“劳动是对一切东西最初付出的价格。”这是他们依据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细致观察所得出的客观结论。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依然依靠人的劳动力,而科技进步、资本积累、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都相对处于依附于劳动者(家庭)的个体劳动力的地位。斯密认为:在商品交换中的“每一件东西的真实价格,即每一件东西对于想要得到它的人的实际价值,是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每一件东西说,它实际所值,是他能为自己省去的并能加诸他人身上的辛苦和麻烦。........用货币购到的或用货物交换来的东西,都是用劳动购来的东西,就像我们用自己的辛苦得来的东西一样。那种货币或那种货物诚然为我们省去了自己的辛苦。它们包含了一定数量劳动的价值,我们用来交换在当时假定包含同等数量劳动的价值的东西。劳动是为购买一切东西支付的首次价格,最初的购买货币。用来最初购得世界上的全部财富的,不是金或银,而是劳动;财富的价值,对于拥有它并想要用它来交换某种新产品的人来说,正好等于它能使他们购得或支配的劳动的数量。”(详见:《国富论》第73页  杨敬年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中最直观、最基础和最现实的“初始货币”就是人的劳动。这个观点至今正确。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进步、资本积累、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不再依附于劳动者(家庭)的个体劳动力,独立地成为生产要素,并逐渐地取代人类劳动,即人的活劳动。为此,我们面临二个选择:

其一,我们要不将“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实体”中撇掉,将商品“价值实体”还原为商品“价值体”,即还原为商品价值体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我们不从商品“价值实体”中抽取掉“抽象劳动”,而是将其他生产要素统统划入商品“价值实体”之中,将商品“价值实体”与商品“价值体”——“合二为一”。形成新的价值概念,即以适应于现代生产技术要求、供求量预期和资源环境约束等为基础,借助使用价值概念,表现财富的物质生产的现实形式,即表现其中各生产要素的实物数量之间的配置比例;同理,以适应于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要求、货币供求量预期和资源环境约束等为基础,借助交换价值概念,表现财富的物质生产的价格形式,即表现其中各生产要素的货币数量之间的配置比例。


综上所述,当我们认识到,社会总产品以国民财富形式表现时,其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个不同含义。在这里,其实质是指,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或者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价量互动”形式,表现出国民财富的产品形式与其价格形式之间的“同一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任一商品使用价值量的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该商品价格量上的变化;而任一商品价格量上的变化,必然反映为该单位商品内各生产要素的数量配置的变化,及各要素价格的变化;最终,任一单位商品各生产要素的数量配置的变化,及各要素价格的变化,也必然反映为该单位商品内成本构成的变化,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当我们找到一个可以反映上述这些关系的相对变化的方法——即“价量互动”形式的时候,我们思路就比较顺畅。

当我们借助于“价量互动”形式,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相对变动,以表现该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相对变动时,就会出现下面的二种“定型”:其一是指,供求关系不变下的“生产成本决定型”。其二是指,供求关系变化下的“市场导向决定型”。(注:以交换价值即价格形式,表现单位商品内各生产要素及其数量比例的相对变化,就是成本价值或成本价格。)

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单位商品内价值的相对变化,则有:

其一,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不断扩展,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随之增长。但是,生产要素总量的增长,慢于商品使用价值总量的增长,表现为单位商品内的生产要素的数量相对减少。反之,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不断扩展,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随之增长,即生产成本下降。但是,生产要素总量的增长,快于商品使用价值总量的增长,表现为单位商品内的生产要素的数量相对增加,即生产成本上涨。


其二,在供求一致且不变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不断扩展,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随之增长。但是,由于社会需求对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做出了“限定”,形成装出来的“天花板”效应。在社会供求一致且商品使用价值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总量的增长就会逐渐停滞,首先是源于不同级差的劳动生产率的“xiaxt剩余”之间消失,其次是基于社会基准利率的“基础利润”也逐渐消失,再次是单位商品内的生产要素的交换价值即生产成本大于其市场价格,那么,该商品生产者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退出该商品生产,要么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其生产成本,重新赢得市场。

在供求一致且不变的条件下,着力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采取各种方法,诸如节能改造、技术革新、强化生产组织管理,裁减冗员,减少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加强市场营销等等,达到降低单位商品内的生产成本的目的,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法,都会通过该单位商品的“价量互动”形式,表现出其成本价格的降低。否则,除此之外,都被视为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业恶性竞争行为或个别生产者的市场自杀行为。




【注1】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详见:《马恩全集》第32卷第541页)


                                                                                                              (完)

                                                                                                            2012.7.20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63
段誉烟雨 发表于 2013-4-8 11:29: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章很好,慢慢拜读哈

使用道具

64
罗鹏 发表于 2013-4-29 03:53: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
仿佛?文学描述,或者说是神话小说,一个魔法师撒豆成兵,老版哈利波特。
事实是,1688年光荣革命,终结了专制统治,开启了宪政民主制度,虽然新制度有许多不近人意之处,虽然还在初级阶段,但它已经给予老百姓不受利维坦随意盘剥的秩序,分工和迂回生产开始了不受干扰的飞速发展,通过分工提高每一专业的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通过迂回驱策愈来愈多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两者的叠加,使过程加速;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口的支持,还是这个过程,提供了足以支持大量人口的必需品,马尔萨斯陷阱终于被打破。
神话小说能说明这个过程?仿佛,似乎,神奇,OMG,都不能说明为什么。
这里反之反是的推论是:非宪政民主制度,可以模仿它者的技术和生产,可以容纳一定的人口,但只要不改弦更张,便绝不会远离马尔萨斯陷阱,而是朝这个陷阱滑进。饥荒、瘟疫和战争,这就是王朝的结局。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贝克汉姆0 + 4 + 4 + 4 精彩帖子
赫赫铭儿0 + 40 + 4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4  热心指数 + 4  信用等级 + 4   查看全部评分

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并不能使错误得以消除;用一种邪恶来对抗另一种邪恶,最终会使邪恶得以壮大。——罗鹏

使用道具

65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5-2-15 13:40: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原文:“其实,之所以我写就此文,就是想要说明,理论研究属于学术,根本用不着‘急赤白脸’的相互批判,为的就是急于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我个人认为,将自己的观点说明白即可,是否正确。自此以后,自会有“有心人”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证明的。当然,如果是在某个语句或观点上,出现逻辑上或理解上的偏差,则属于另外一回事,当然应该加以耐心的解释或说明。”
      赞成,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和务实求真的风范。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5 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