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深圳郭绍华
64698 526

[经济现象] (连载》《需求的极限》——关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推广有奖]

  • 5关注
  • 22粉丝

教授

5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34 个
通用积分
7.7959
学术水平
174 点
热心指数
151 点
信用等级
107 点
经验
74936 点
帖子
981
精华
3
在线时间
109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17
最后登录
2024-4-23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写在前面
    “需求”是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学的出发点,但是,对于需求本身的研究并不充分。敝人闲下心来,用了4年的全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终成一稿,留待细细打磨。为征求各位同好的宝贵意见,拟将全稿表贴于此,敬请批评。
    读这本书可能是一宗对耐心的消费,大家都很忙,我打算每天贴1000字左右,细水长流,有个消化时间,也给自己留一个思考和修改的余地。
     真不好意思,要给大家添麻烦了!

《需 求 的 极 限》

——  关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郭绍华  著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需求的进化


    1.1  一般需求的起点
          1.1.1  方法与途径
          1.1.2  物质与关系
          1.1.3  关系与关系者
          1.1.4  差别和差别者
          1.1.5  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
          1.1.6  元子
          1.1.7  纯粹差别就是存在本身
          1.1.8  抽象与具体的程度
          1.1.9  普遍联系的第一个模型
          1.1.10  大爆炸
          1.1.11 “时间”、“空间”、“能”的复兴与生成
          1.1.12  普遍联系与存在
          1.1.13  作用速度传播的有限性
          1.1.14  不均匀分布的“凝聚”
          1.1.15  两种凝聚
          1.1.16  差别性的凝结
          1.1.17  差别者性的凝结
          1.1.18  粒子与空穴
          1.1.19  两类实体
          1.1.20  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
          1.1.21  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思想渊源
          1.1.22  最一般的需求
      
    1.2  自在的需求
         1.2.1  互补与对称
         1.2.2  契合与契合者
         1.2.3  自然倾向与目的性
         1.2.4  元间转移产生的契合者
         1.2.5  形式逻辑的起源点
         1.2.6  全面契合与局部契合
         1.2.7  契合与选择
         1.2.8  相对互补与多样性
         1.2.9  部分地实现差别
         1.2.10  由于局部契合产生的凝聚
         1.2.11  差别实现的一般过程
         1.2.12  直接相互作用的三个环节
         1.2.13  间接和直接作用
         1.2.14  间接作用者的双重元间
         1.2.15  具体的凝聚态

    1.3  自为的需求
         1.3.1  链状物的复制
         1.3.2  生命物质
         1.3.3  分工与进化
         1.3.4  物质自我与元间自我
         1.3.5  生命个体
         1.3.6  自为需求的几个特点

    1.4  分工与分化
        1.4.1  多细胞群居与分工
        1.4.2  分工的特点
        1.4.3  去分化与整体性
        1.4.4  普遍联系的第二个模型

     1.5  自  觉
        1.5.1  “时间差”与分化
        1.5.2  从感觉到记忆
        1.5.3  元间抽象的革命
        1.5.4  元间抽象产生的逻辑革命
        1.5.5  元间的比较
        1.5.6  冯.诺依曼模型
        1.5.7  归纳与分析
        1.5.8  归纳与分析的极限
        1.5.9  元间的解构与分类
        1.5.10  认识与判断
        1.5.11  实践与元间校正

    1.6  自觉的需求
        1.6.1  经验和经验体系
        1.6.2  自我与自我意识
        1.6.3  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定义
        1.6.4  主体间的元间交流
        1.6.5  抽象元间的新来源
        1.6.6  大脑中的元间组合
        1.6.7  元间组合能力的冗余
        1.6.8  普遍联系的第三个模型
        1.6.9  先天范畴的来源

     1.7  需求的定义域
        1.7.1  自在需求的定义域
        1.7.2  自为需求的定义域
        1.7.3  自觉需求的定义域
        1.7.4  自在、自为、自觉的需求
        1.7.5  需求的三维定义域

第二章  需求的对象
   
    2.1 处于物质与元间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需求对象
        2.2 处于直接与间接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需求对象
        2.2.1 直接需求及其实现
        2.2.2 间接需求的发育
        2.2.3 直接与间接的相对性
        2.2.4 自觉需求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2.2.5 直接与间接需求的极限
        2.3 处于镜像与被镜像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需求对象
     
    2.4 多维度中的需求对象
        2.4.1多维度的极限分析方法
        2.4.2 用三个维度六个参量描述的需求对象

第三章  需求的实现
   
    3.1  作为需求实现途径的交换
        3.1.1  广义“分工”及 “交换”
        3.1.2  交换主体的发育
        3.1.3  自在的交换主体与交换品
        3.1.4  自为的交换主体与交换品
        3.1.5  自觉的交换主体与交换品
    3.2  作为需求实现途径的劳动
        3.2.1  一般劳动
        3.2.2  劳动目标的两重性
        3.2.3  目标性元间实体的产生
        3.2.4  具体需求对象的两重性
        3.2.5  两种必要劳动
        3.2.6  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2.7  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四章   元间需求的实现
   
    4.1 元间需求的发生与积累
        4.1.1  作为生命本性的元间需求
        4.1.2  蕴含在物质需求品中的元间需求品
        4.1.3  开始分离的元间需求
        4.1.4  元间需求对象的生成
        4.1.5  萌芽中的纯粹元间需求
        4.1.6  目标与手段互换中的元间需求
        4.1.7   元间实体作为需求对象

    4.2  元间需求品
        4.2.1  对于元间需求的分析方法
        4.2.2  元间需求品的发育
        4.2.3  元间需求品的依存形式
        4.2.4  稀缺的元间需求品

    4.3  作为元间需求品的人际关系
        4.3.1  关系性元间需求的生成
        4.3.2  人际关系的两个极限
        4.3.3  普遍联系的第四个模型

    4.4  人际关系中的平等与差别
        4.4.1  人际间平等的极限
        4.4.2  人际间差别的极限
        4.4.3  DNA人、身体人、意识人
        4.4.4  DNA人之间的平等与差别
        4.4.5  身体人之间的平等与差别
        4.4.6  意识人之间的平等与差别
        4.4.7  完整人之间的平等与差别

    4.5  需求实现的途径
        4.5.1  个人
        4.5.2  分配方式的进化
        4.5.3  新需求品的涌现
        4.5.4  需求目标的反作用
        4.5.5  分工与竞争
        4.5.6  个体需求的极限
        4.5.7  个体元间需求的实现过程
        4.5.8  完整人的六种生活状态及个体自我意识

    4.6 群体需求实现的一般方式
        4.6.1  推理与演绎
        4.6.2  群体需求
        4.6.3  两种极端的需求及其对立统一
        4.6.4  两个极端以及极端之间的生产
        4.6.5  多维的分配方式
        4.6.6  群体自我意识
        4.6.7  群体自我意识的两种实现途径
        4.6.8  群体自我意识的新途径

结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关于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 理论基础 经济学 学理论 需求 基础理论

回帖推荐

hgswz 发表于330楼  查看完整内容

能力平等、机会平等的原则是对于合作平等、生而平等原则的否定,是冲突的
已有 5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zrz_108 + 5 精彩帖子
newfei188 + 1 精彩帖子
永恒的dty + 1 + 1 + 1 精彩帖子
bengdi1986 + 100 + 4 + 4 + 4 精彩帖子
观世鹰 + 60 + 20 + 5 + 3 + 3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6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5  热心指数 + 9  信用等级 + 8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6 10:35: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引    言

      通常,我们所说的“需求”是指人的需求。大多数情形下,“需求”有两层意义,首先是主体指向某个标的的意愿,其次是标的本身。一旦需求的意愿与需求的标的重合,就意味着这个需求被实现。
      最难以把握的是我们的意愿。因为无法知道由于为了实现眼前的需求还会派生出些什么更离奇的需求,所以,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所使用的方法能不能导致我们实现所有这些需求,实现了这些需求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命运。总之,我们还没有一套严格、系统地研究我们自己意愿的方法和途径,至少还没有系统地追究过人的需求是无限还是有限的,没有系统地追究过人需求的极限在哪里。
      要紧的是,需求以及需求的能力常被看作是人性本身。那么,需求的极限也就可以被看作是人性的边界和极限,这个极限真的存在吗?
     还可以把需求的强度视之为“价值”,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一般价值理论又被视为各种人文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关于需求与价值的研究也还远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域,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新需求不断涌现的时代里,新需求导致了新产业,导致了新的生产和分配方式,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尝试,譬如“信息经济学”、“虚拟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广义虚拟经济学”等等,这些体系都以质疑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信念为特征,不断冲刷和考验着传统理论体系的桩基。
    仅仅在这些学科体系的顶层修修补补、增砖添瓦显然已于事无补。譬如“广义虚拟经济学”中的“虚拟”概念,就是一个腼腆和无奈的方案。因为将心理需求以及为满足心理性需求所生产的产品称为“虚拟需求”和“虚拟产品”并不贴切,在中文里,“虚”字含有不真实、虚假、虚幻的意思,当然不应把心理性需求以及为实现心理性需求的产品本身都当作是不真实的、虚假的、虚幻的,因为我们要为之劳作和付账。而真实的东西常被称作是“实体”,只有实体才可以成为对象。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一些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常识和信条,比如,只有物质才被作为唯一的实体,我们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信心去挑战这个传统。
    传统的理论大厦已是捉襟见肘、风雨飘摇了。在理论和事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更倾向于事实。现在应该转回身来,重新深究这些体系的根基,将基础建立在更深层的岩层之上,我们需要一个对于需求的更一般、更全面的新视角。

使用道具

藤椅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9 15:43: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正如康德所阐明的那样,人具有先天的综合判断能力,这是当下的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先决条件。同理,也可以说当前的人都具有特定性质的先天需求,而且,先天具有实现这些需求的自然倾向和能力,这也是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先决条件。例如,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特指人成为经济关系中的人之后的历史范围内的需求,这是一个被默认了的常识,绝大部分关于需求的理论都建立在这个默认之上。
       也正如康德并没有向我们说明先天综合判断能力从何而来一样,所有的经济学家也都没有系统地说明人的需求从何而来。此前关于需求的理解都只建立在不追究人本身的来源和去向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需求本身不追究来源和发展、变异的基础之上。只能将现成的、具体的需求作为讨论对象和出发点。然而,这种种被默认的“一般需求”、“一般价值”也都并不具有足够的一般性程度,只是某种具体层次、具体尺度、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概念,因此,才会造成理论本身有效性范围的不足与滞后。
       150年前,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论,在把所有生物都作为一个演化过程的同时,也把人类自己作为了没有太多特权的一种生物物种,人也具有自己的演化史。因此,作为人类行为的“需求”当然也只能伴随人本身的演化而生成、积累、发展、演化。如果将进化论贯彻到底,把人本身看作是一个过程,那么,作为人性标志的需求也应当是一个过程。需求就是一个与世界发展进化历史相关的发生、发育、演化、积累、变异的过程,不仅每个阶段都应当有这个阶段特有的形式,而且,所有这些阶段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可以再向前追溯的过程,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最一般需求发展演变的现状和阶段性结果。也就是说,这背后可能有另一个层次的、更一般性的东西实际存在着、变化着、发育着。
       沿着进化论的思路,向前追溯,人自身也是从普通的物种发展、演变而来的,人的需求都是从其前身物种的需求中演化来的,因此,人的所有需求都是从前一种状态中延续、发生、成长、变异、分化出的一簇枝杈或枝叶,这些具体需求有着共同的起源,这簇分支中所有成员可能拥有一个共同的分叉点,分叉点之前的状态或实体就可能是这簇具体需求中所有内容和成员的共同部分,就具有更大的一般性程度。这也就意味着,将起点在向前追溯,将起点向前移动,就可能找出更具有一般性的实体,追溯到我们所说的这一簇具体需求的发源地。

使用道具

板凳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9 15:44: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上面的推论基于这样一个猜想:前面的实体相对其之后进化的实体来说具有一般性。越向前追溯,一般性程度就可能越高,追溯到了进化进程的极限,就可能达到一般性的极限,也就是得到了最一般的需求;反之,沿着进化线索向后展望,直到这个一般需求所能涵盖的所有具体形式、每一个具体的需求形式,就是一般需求具体化的极限;在这两个端点之间,是这个一般需求范畴有意义的区间。
        但是,这只是一种基于历史决定论的推论,是一种基于“继承性”始终有效的信念。事实上,进化过程并不保证所有性状都能均等地继承下来,每一个分支都可能发生灭绝和断裂;进化中也可能产生出与传统模式不甚相干的变异,新出现的变异与作为进化基础的势态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继承关系。只有在这两种例外不十分突出时,上述的猜想和推论才会有意义。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可以沿用进化论的思路,仍旧可以把进化和积累作为一般线索,这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到现在为止的所有重大的突变都是在有限势态范围内发生的,都是局部的,都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进化线索。所以,这个线索仍然在宏观上存在,在宏观上有效。
        回过头来看,我们不知不觉间把“需求”这个特别用来专指人的意愿和意愿对象的概念推演到了人形成之前的其他历史阶段,不仅推广到了人之外的其他生物,甚至还可以推广到生命之外的更广阔的领域。那么,“需求”这个概念就随之演变成了一个更一般的概念。
        可以把这种意义上的、超出“人”之外的需求,称之为“一般需求”。
        相对于“一般需求”来说,人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需求主体了,只是其中的一种需求主体。另外,人之外的其他需求主体并不都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意义上的“意愿”, “意愿”被泛化为一种自然倾向。那么,一般需求的概念可以表述为这样两部分:实体趋向于一个特定目标和状态的自然倾向;以及被这个实体所倾向的目标和状态本身。
        一旦对于需求的追溯超出了“人”的范围,追溯到了人形成之前的进化史阶段,也就超出了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围,就不再属于经济学和人文科学了。也就意味着,我们试图在经济学和人文科学之外为其寻找理由和基础。不过这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我们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经济学的所有基础显然也不能全都在经济学和人文科学自己之中,不能指望经济学和人文科学自己证明自己,只能跃出这个圈子,到另外一个领域里寻找支点。这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在人文科学领域之外,在看起来不相干的另一个领域里探寻人文科学的基础。

使用道具

报纸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9 15:50: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要更深入研究需求,就要从普遍联系的整体局势入手。而至少在目前,最具整体视野的学科方法依然还是哲学。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哲学的方式寻找需求理论的基础和支点。譬如,只有寻找到“意愿”作为一种实体存在的哲学根据,明白了这种实体与其他实体的相互关系,在所有实体的关系中找到了“意愿”的位置,才能确定这种需求的性质。于是,需求问题就从经济学问题、从生物和人文命题转变成了一个哲学话题。至于哲学所必需的科学知识背景,那是哲学自己的功课。
         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价值问题在哲学领域里又具有怎样的地位和意义呢?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德顺教授的一段论述:
      “价值论(axiology)是继存在论(ontology,旧译“本体论”)、意识论(gnosiology,旧译“认识论”)之后形成、且与之在同等层次上并列的一大哲学基础理论分支。在哲学史上,这三大分支获得命名从而正式形成的大体时间,分别是:17世纪(存在论),18世纪(意识论),20世纪(价值论)。价值论之所以在晚近才真正形成,是因为它的内容最为庞杂,有待于前两者及其他具体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相对成熟作为自己的基础。
       ……
         存在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和非存在?什么存在着?怎样存在?”
         意识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了解和把握存在?”
        价值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及其意识对于人的意义如何?”。

        可以对李德顺教授的观点做一些推广:
        1、世界的发生是一个从物理世界诞生----有机界形成----生命出现----意识能力产生----社会关系发育----直到价值观念的成熟,这样一个连续的进化过程;
        2、哲学的三个主要课题的划分,分别大致对应于从世界诞生到价值观念成熟的全部过程的不同阶段;后出现的哲学视角关照着此前的所有视野;
        3、具体讲,价值概念中包含了被意识到了的意愿和需求强度,意识本身毕竟首先是一种存在者。相比之下,存在论的问题就更根本、更一般。意识和价值本身作为存在者,都是存在者自身发展的成果,都应当在存在论中找到自己的源头和一般性的规则。
        所以,追寻需求和价值的一般性、一般规则的工作,应该从哲学的存在论领域开始,从本体论的源头开始,由此得到的将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连续进程。对这个完整过程的探讨,可能会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问题。建立一个探讨需求生成与进化过程的平台,从世界发展的全过程和趋势中剖析一般需求的发展脉络,探寻一般需求的边际。也许可能得出对于“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我们可能实现这些需求吗”;“我们是怎样实现这些需求的”这三个问题的新的分析方法或新看法。这就是本次探讨的思路和初衷。

使用道具

地板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9 16:01: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he58 发表于 2012-12-18 22:00
最好把全文发上来,以便离线学习。
需求的定义是什么?
通常,我们所说的“需求”是指人的需求。大多数情形下,“需求”有两层意义,首先是主体指向某个标的的意愿,其次是标的本身。一旦需求的意愿与需求的标的重合,就意味着这个需求被实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370452

全文尚在整理中,以后会陆续贴出来,谢谢!

使用道具

7
whe58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9 16:22: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深圳郭绍华 发表于 2012-12-19 16:01
通常,我们所说的“需求”是指人的需求。大多数情形下,“需求”有两层意义,首先是主体指向某个标的的意 ...
经济学中的需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需要,即意愿;二是支付能力。你似乎不考虑支付能力。
教书匠

使用道具

8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9 17:06: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需求和需求的实现是两个概念,支付能力属于后者。

使用道具

9
voodoofx 发表于 2012-12-19 17:27: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10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19 17:31: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voodoofx 发表于 2012-12-19 17:27
谢了,瞎胆大罢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3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