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百草园Tracy
6981 49

[宏观经济指标] 关于三缺口模型的请教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2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1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220 点
帖子
106
精华
0
在线时间
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5-18
最后登录
2015-4-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CA=(S-I)+(T-G)</P>
<P>请教:</P>
<P>其中的G,是指什么,ZF支出,是否包括了ZF的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是否没有包括ZF的投资支出。</P>
<P>S是否包括了私人,企业和ZF部门的储蓄?</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三缺口 ZF部门 消费支出 模型 私人

沙发
bluesssky 发表于 2007-9-26 00: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宏观经济学中,G仅指政府的消费支出(政府购买),没有所谓的政府“投资”, 我们所说的政府投资指的就是政府购买。投资(为了生产)这个概念在宏观里仅仅是企业的职能。
G也不包含转移支付(因为它并没有用于交换),宏观经济学对转移支付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看到负税收,所以T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转移支付。
企业没有“储蓄”这一职能,所以S指的就是家庭(私人,消费者)和政府储蓄。


使用道具

藤椅
zcl6062 发表于 2007-9-26 21: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说的没错
人生最终是平局

使用道具

板凳
sungmoo 发表于 2007-9-26 22: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百草园Tracy在2007-9-21 8:25:00的发言:CA=(S-I)+(T-G)

严格讲,在有外贸部门的情况下,该式不正确。

如果说y=c+i+g+x-m以及y=c+s+t,则两式中的c并不具有相同的意义,或者说,不能因两式相等就得出上式。

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

使用道具

报纸
zhaojumping 发表于 2007-9-27 09: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想版主的问题简单点说,就是I=S是什么时候才成立?——均衡时,实际上上面式子中的两个y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一个是yd;一个是ys。

这是很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我如果没记错的话,论坛上有一份北大经济学院的中级宏观讲义,那里面有一道计算题,就是关于这个,有无数的人做错过。

使用道具

地板
sungmoo 发表于 2007-9-27 11: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GDP核算的支出法”写作y=c+i+g+x-m,则该式中c、i、g都可能含有进口支出部分,因为支出法只计本国GDP,所以要扣除进口支出部分。

如果“GDP核算的收入法”写作y=c+s+t,则该式中的c、s、t都是关于本国产出的项目。

当有外部贸门时,两式中的c未必相同。

从核算恒等式看,理论上两种方法统计的GDP或y相同。但这种相同并不必然得出“CA=(S-I)+(T-G)”。

使用道具

7
sungmoo 发表于 2007-9-27 11: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设两边的c有相同意义,则支出法应写作y=c+i+g+x,收入法应写作y=c+s+t

通过两式相等(恒等),可得i+g+x=s+t,从而x=(s-i)+(t-g)

(注意:“y=c+i+g+x”与“y=c+i+g+x-m”中的c、i、g各不相同)

使用道具

8
sungmoo 发表于 2007-9-27 11: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当核算式中各量均是关于本国GDP的量,x=(s-i)+(t-g)是恒等式。

经济是否均衡,取决于i中“存货增加”这个量是否是合意(意愿)的。

使用道具

9
bluesssky 发表于 2007-9-27 17: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9-27 11:14:00的发言:

如果“GDP核算的支出法”写作y=c+i+g+x-m,则该式中c、i、g都可能含有进口支出部分,因为支出法只计本国GDP,所以要扣除进口支出部分。

如果“GDP核算的收入法”写作y=c+s+t,则该式中的c、s、t都是关于本国产出的项目。

当有外部贸门时,两式中的c未必相同。

从核算恒等式看,理论上两种方法统计的GDP或y相同。但这种相同并不必然得出“CA=(S-I)+(T-G)”。

您的说法恐怕有问题。

GDP核算的收入法”是从生产要素以及政府在生产中得到的报酬的角度进行核算的。收入的接收主体分别为:劳动,资本以及政府(对应的“人”就是劳动者,企业所有者和政府),所以

GDP=劳动报酬+资本报酬+税收=(劳动报酬)+(折旧+利润)+(政府税收-转移支付),即:
GDPC+S+T

这里,并不是如您所说的都是关于本国产出的项目。只要是本国领土范围内的劳动得到的报酬都计入劳动报酬。同样,只要是本国领土范围内的企业的所有者得到的报酬都归入S。这与这种报酬来自哪里没有关系(只管收入就行了,不用管收入来自哪儿)

收入法中的C与支出法中的C指的就是同一个东西,永远相等,即恒等:
支出法中,C是家庭的支出。在GDP核算时,只算它支出多少就可以了,不用考查它买的到底是国内产的东西还是国外产的东西。(后面的IM负责这一职能)
同样,收入法中的C就是家庭的劳动报酬,它永远和支出法中的C是一个,原因是:宏观经济中只有一个家庭!

我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分别对应这个问题的两个难点。(关于这一点,是现在论坛上初学者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首先,关于集体的加总:一国GDP的计算和单个人GDP的计算不同。它是大家创造的GDP之和。这就意味着这种情况会出现:明明有人创造GDP,但最后算出的还是0.
比如论坛上有人举的例子:A生产小麦100,B将之加工成成了150的面粉,C将之加工成200的面包,结果烂掉了。
在这个例子里,AGDP100,B的=50.
但我们要算的是一国的GDP,而不是单独的AB的,所以还需要加上C创造的GDP。那CGDP做了什么呢?你会发现它把150的面粉给毁了。因为150的面粉到他那儿后凭空消失了,所以CGDP-150.所以在这件活动上,一国的GDPABC三个创造GDP的和=0
当然,我们也可以只看最终产品(注意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一样,都是相对概念),这件事上,最终产品是面包。我们计算时没发现有面包,所以我GDP0

其次,关于计算GDP的时间范围。GDP只管在一个即定时段结束时这一瞬间存在的新增产品有多少,而不管在期间它曾经有过多少。这就意味着这种情况会发现:明明曾经创造过GDP,怎么又没了?还是举上面的例子,只是增加一个时间范围:
在上面的例子里,ABC的行为分别发生在去年2月,7月和11月。我们分别计算前两个月,前7个月和去年全年的GDP
2月结束时,有小麦100,所以GDP100
7
月结束时,有面粉150,所以GDP150
12
月结束时,什么都没有,所以GDP0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上面的道理您可能都清楚,但您在我们的问题上还是犯了错误。宏观经济学里只有一个家庭,所以不存在集体加总的问题:家庭收入了C,它就只能也支出C,没有例外情况---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这个假设解决完了,这个是唯一的结论。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popik + 1 + 1 你是牛银!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0
sungmoo 发表于 2007-9-29 07: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bluesssky在2007-9-27 17:16:00的发言:GDP=劳动报酬+资本报酬+税收=(劳动报酬)+(折旧+利润)+(政府税收-转移支付),即:GDPC+S+T

你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现在还不知你是具体如何联系的),本身可能不恰当。

“劳动报酬”也可以有储蓄部分,“资本报酬”也可以有消费部分。

“收入法”也可称“分配法”,看本国当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如何分配。(注意“分配”与“使用”并不相同)

最粗线条地,可以分为“非政府部门拿走的”(c+s)与“政府拿走的”(t),这里只看谁拿(分配)到了本国当年生产的最终产品,而不看谁如何使用了最终产品(国外也可以使用)。

c+s+t中的c应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如何计算或得到可支配收入,一般的书中都会提到)的函数,t是政府“净分配”的最终产品,而s不过是两者的余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5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