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oudh
2334 2

论阶级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仇老师

教授

9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988 个
通用积分
4.0545
学术水平
177 点
热心指数
166 点
信用等级
133 点
经验
29308 点
帖子
8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最后登录
2020-4-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阶级”的原始意义是指“尊卑上下的等级”。一个社会要想有序化发展,并且具有较高的价值效率,所有的社会成员应该有一个合理分层,并保持各个社会阶分层之间一定的流动性,从而形成社会财富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合理分配格局,使社会的价值资源形成最大的增长率,而且这种社会分层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每个阶层都有普遍的自我认同感。

一、关于阶级的争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认为: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从本质上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二、阶级的准确定义

传统的观点主要是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来定义“阶级”,然而,由于各种价值资源之间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它们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转换,因此不能孤立地从生产资料价值的拥有情况来定义阶级,而应该从所有形式的价值资源的拥有情况来定义阶级,才是完整准确的。

阶级:因占有的价值资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等)不同,从而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而拥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

之所以要从所有形式的价值资源的拥有情况来定义阶级,是因为各种形式的价值资源与生产资料价值资源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1、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内在联系。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通过人的消费过程,可以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劳动能力(单位时间的劳动潜能释放量)与生产资料处于同等的价值地位,它们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生活资料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资料,因此生活资料价值的拥有量完全等同于生产资料价值的拥有量,同样会影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2、信息与生产资料的内在联系。信息不能完全属于生产资料,但是“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可以使生产资料价值或生活资料价值产生增值,因此信息资源同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财富结构,同样影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的价值含量越来越高,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价值资源(生产资料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阻力越来越小,信息实现其价值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3、知识与生产资料的内在联系。知识是信息的常态化形式,是由信息转化而来,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占有现实的生产资料,但他们所拥有强大的脑力劳动能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知识与学问也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资源,通过知识的实践运用,知识财富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资料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

4、自然资源与生产资料的内在联系。统一价值论认为,稀缺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各种形式的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自然资源将会注入越来越多的信息,将会具有越来越多的使用价值,转化为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

5、社会资源与生产资料的内在联系。统一价值论认为:经济是人与人分工与合作的基本手段,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资料价值与生活资料价值的效率性,因此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政治是关于经济的规则系统,目的在于提高经济的效率性,因此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文化是关于政治的规则系统,目的在于提高政治的效率性,因此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还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与文化资源),就等于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料价值资源。

三、阶级产生根源的传统观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产生导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数量的生产资料,从而形成了拥有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人对于没有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人的剥削,而且这种剥削以不断扩展的方式强制性发展下去,并以国家机器和暴力手段作为后盾,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形成了阶级。

这种观点认为,阶级产生的逻辑过程是:剩余产品—→私有制形成—→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剥削—→阶级。

这种观点存在几个方面的疑问:

1、没有剩余产品就不会产生私有制?

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否必然产生剥削?

3、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要看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4、阶级的产生是人为因素形成的,还是自然因素形成的?

四、阶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因素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人为因素形成的过程,阶级的产生同样如此。在原始社会,人在权力上的差异起源于个人能力上的差异,人们总是选择“德高望重”的人作为部落的首领,并赋予较大的权力,个人劳动能力越强,其价值观越是接近部落的利益价值观,他就会被赋予越大的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就会处于越高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一般来说,人的政治地位(包括文化地位)主要是由其经济地位来决定的,人的经济地位主要又是由其劳动能力(体力劳动能力、脑力劳动能力和生理力劳动能力)来决定的。

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人在劳动能力(体力劳动能力、脑力劳动能力和生理力劳动能力)上的差异,使人拥有不同数量的价值资源(自然资料、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而拥有了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级。

阶级产生的非根本原因(次生原因):个人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异,形成了个人对于价值资源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以不同的方式向周围传播,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同事等在劳动能力上和价值资源拥有量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例如,拥有优势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人,通过利益相关性传递,其子女将会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势,其亲戚将会拥有良好的家族环境优势,其朋友将会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拥有强大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基因遗传,其子女将会形成遗传优势(健康遗传优势、智力遗传优势、外貌遗传优势、性格遗传优势等);拥有较多财产和较大权力的人,通过遗产移交和世袭权力移交,其子女将会形成良好的价值资源优势。

总之,阶级产生的真实逻辑过程是:劳动能力的差异—→价值资源拥有量的不同—→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阶级

五、阶级产生的价值动因

由于人们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异,人类形成了不同的阶级,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阶级的形成又会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社会如果没有阶级区分,社会的各种价值资源将会在全体成员之间实行平均分配,其结果是社会的价值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增长率。自从社会区分阶级以后,各种价值资源将会在不同阶级之间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其中,阶级地位较高的人或劳动能力较强的人,将会分配较多的价值资源(生产资料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一般来说,劳动能力较强的人,其劳动的智力含量或信息含量较高,其价值率就较高,分配给他的价值资源将会产生较大的价值增长率;反之,劳动能力较弱的人,其劳动的智力含量或信息含量较低,其价值率就较低,分配给他的价值资源将会产生较小的价值增长率。总之,阶级的形成促进了社会价值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强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而有序的内部环境,人类社会自阶级产生以后,就会在文化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行为习惯上形成了许多规矩,确立了各个阶级层次上人们的尊卑等级、礼仪顺序、信息通道、管理流程、分配方式、职责界定、利益格局等,使社会各成员能够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各守其业、各懂其礼、各安其份、各出其力。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内耗,缓冲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凝聚力。

3、加速社会的优胜劣汰过程。阶级形成以后,在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作用下,拥有较高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得到更多比例的社会资源,从而加快其价值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能力;相反,拥有较低劳动能力的人只能得到更少比例的社会资源,从而进一步降低其价值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其生存能力,这样就会加速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速社会成员的优胜劣汰过程。为此,人总是会不断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爬上更高的阶级,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社会这种残酷的优胜劣汰机制,虽然对于个人来说是残酷的,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却是有益的。

不过,阶级的形成也会产生许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阶级地位通常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这将不利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快速增长,使部分处于较低阶级层次但拥有较高劳动能力增长速度的人难以进入上一个阶级层次。也会使部分处于较高阶级层次但拥有很低劳动能力的人难以被淘汰至下一个阶级层次;二是,利益分配格局通常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这将不利于处理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发生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甚至战争。

六、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

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实现价值资源在各阶级之间的合理分配。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是在阶级矛盾达到高度激化状态时才采用的最后手段。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根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进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利益分配。在私有制社会里,基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劳动力。当分配给生产资料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劳动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就会反抗基层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劳动力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资料的利益,基层统治阶级就会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利益分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关系,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力。当分配给生产力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关系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中层统治阶级就会加强对于被统治阶级和基层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生产关系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将反抗中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私有制社会里,高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上层建筑,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经济基础。当分配给经济基础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上层建筑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高层统治阶级将会加强对中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上层建筑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经济基础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和中层统治阶级)将反抗高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在统治政权建立的初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通常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这样,这种统治政权才可能建立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由于统治政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在不同程度上的封闭性和僵化性,导致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越来越趋于不合理,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旧统治政权的覆灭。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土地的租息与国家的赋税直接地决定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利益分配份额,间接地决定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利益分配份额,还间接地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利益分配份额,因此是阶级斗争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当出现自然灾害和重大的社会动荡时,如果租息与赋税不变,就会相对地恶化三个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之朝着不利于劳动力,不利于生产力,不利于经济基础的方向发展,当这种恶化程度超过被统治阶级的承受极限时,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

七、人类社会的阶段划分

从经济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

从政治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从文化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野蛮社会(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精神文明社会(信息社会)。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后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经济结构 统一价值论 数理情感学 流动性 认同感 增长率 最大的 财富

仇德辉QQ848309528
沙发
choudh 发表于 2013-7-19 21:08: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阶级产生的根源不是因为私有制,而是因为人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异;阶级的产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阶级,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feig + 5 + 5 + 5 睿智。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仇德辉QQ848309528

使用道具

藤椅
feig 发表于 2013-7-19 22:14: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人类也是生物,基因在不断变异,所以人类也具有多样性。这就是人类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存在阶级分化的生物学基础。也就是说,人类阶级的存在是个体间基因分化和竞争的结果。
  人类阶级的存在是人类走向高度分工与合作,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因为只有有了多样性,才会有百舸争流,才会有百花争艳。
  只要人类不消失,人类个体间差异就不会消失,阶级分化也就不会消失。那些关于人类实现大同的理论永远只能是弱智学者的梦呓。
  在生物世界,基因决定一切,进化决定一切。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也是人类进化所必需的。压制竞争必然会阻碍优胜劣汰,阻碍人类进化。
  进化论是一面照妖镜,无助于进化,甚至搞逆淘汰的理论就是妖言惑众。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出,到底谁是反科学、反进化、反人类,害国家、害民族的妖精。
  该觉醒了,那些还在做梦的同胞们。
发现事实,尊重事实。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