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李昆华
2399 1

[创新发展] 何干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若干观点的商榷意见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教授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403 个
通用积分
1.5256
学术水平
49 点
热心指数
57 点
信用等级
40 点
经验
6799 点
帖子
678
精华
1
在线时间
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7
最后登录
2023-10-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  align=center><B><SUP>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若干观点的商榷意见<p></p></SUP></B></P>
<P  align=center><SUP>何干强<p></p></SUP></P>
<P ><SUP></SUP></P>
<P ><SUP>作者简介:何干强(1946-),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p></p></SUP></P>
<P ><B><SUP>内容提要</SUP></B><SUP> 全国干部学习读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比较全面,政策性强;但是,在这部集体编写的教材中,有些观点是偏离唯物史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的,不利于读者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对改革实践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列举若干观点,提出商榷意见。<p></p></SUP></P>
<P ><B><SUP>关键词</SUP></B><SUP>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方法<p></p></SUP></P>
<P ><SUP>我校为了提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程(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选用了全国干部学习读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主编:刘国光、桂世镛,副主编:张卓元、周绍朋,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这本集体编写的教材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比较全面,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政策性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本面向全国干部、发行量达51万册的教材,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反映了经济学理论界一段时期以来的某种倾向。我认为,如果一种经济学的观点偏离了唯物史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那将不利于读者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对改革实践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鉴于这些观点影响面宽,尤其影响的是各级干部,有必要本着弘扬科学精神的态度,加以澄清。<p></p></SUP></P>
<P ><SUP>兹列举这些观点,并评述如下(各段语录后的括号中标出的章节页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一书的页码,语录之后是笔者的简要评述)。<p></p></SUP></P>
<P ><SUP>1</SUP><SUP>.“从总体上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做古典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可以称做现代的市场经济。大体上来说,第一阶段经历的时间是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这个阶段仍在向前发展。”(第一章第一节,第1页至第2页)<p></p></SUP></P>
<P ><SUP>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同市场经济一般关系结合的经济,因此,在唯物史观看来,迄今为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经历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作者可能想从市场经济一般的角度,也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划分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那么,第一,应当强调,这是撇开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一种划分;第二,有必要指出,这种划分的视角只是资源配置方式,两个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预,因此,比较科学的说法是,第一阶段是自发市场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阶段。从这个角度,用“古典”和“现代”来表述市场经济一般的发展阶段,并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也不够确切,因为随着时间继续前进,“古典”和“现代”的界限是会向前移动的。<p></p></SUP></P>
<P ><SUP>目前,经济学界有一种倾向,研究中国当代经济,比较强调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摆脱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束缚,突出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对推进改革实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方法论说,只讲一般,不讲一般与特殊的结合,总归存在片面性。实际上,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起作用,它总是同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结合着起作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而形成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则是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关系)的结合而形成的。从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要求来看,不仅需要从一般角度弄清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与自然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相比,所显示的特点和优点;更重要的是,需要弄清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将形成怎样的既不同于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运作方式,又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有区别的经济机制,需要弄清这种经济机制对国民经济各层面究竟提出了哪些客观要求。只有弄清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现代市场经济“一般”上,才能更好地构建出体现这种经济机制客观要求的经济管理体制。也才可以防止简单地用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概念来替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倾向。<p></p></SUP></P>
<P ><SUP>2</SUP><SUP>.“现在的问题是要分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不能相容的观念长期存在的原因。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要消亡的思想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设想是不符合实际的。但这主要是他们所处时代的限制。”(第一章第二节,第23页至第24页)<p></p></SUP></P>
<P ><SUP>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他坚持唯物史观,从来反对主观设计未来社会,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设想是不符合实际的”,似是而非,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个设想”是马克思专门对社会主义社会设计过的蓝图。其实,马克思关于未来人类社会将有计划安排社会劳动时间的描述,只是为了与商品生产社会的盲目性对比时,提出的解决商品生产内在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一种设想,这并不属于对未来社会专门做蓝图设计的那种“设想”。由于这种设想并不属于一种论断式的结论,因此,也就谈不上这种设想是否符合实际。至于后人用这种设想直接裁减现实,指导实践,是因为没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责任不在马克思。<p></p></SUP></P>
<P ><SUP>马克思在揭示商品的拜物教形态时,提出了人类社会商品生产终将消亡的思想。但是,他阐述的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指自由人联合体经济,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他从来没有说过,一个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国家,一旦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就可以立即人为地取消商品经济关系;相反,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商品生产的消亡,这是一个很长的自然历史过程,他明确指出,“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7.)目前人类社会的实践并不能证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错的,除非可以用事实论证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永恒的社会形式。因此,在“马克思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要消亡的思想”这个问题上,谈不上时代对马克思有什么限制。<p></p></SUP></P>
<P ><SUP>后人对实际的社会主义经济在认识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在总结教训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去寻找马克思思想中有什么导致自己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污点,而应当深刻认识坚持唯物史观科学思想指导的重要性。沿着马克思基本思想的道路前进,才能做到尊重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p></p></SUP></P>
<P ><SUP>3</SUP><SUP>.“如果只有单一的公有制,如果国有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就难以实行市场经济……因为国有经济的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是同一个所有者,而市场经济作为交换的经济,其实质是所有权的买卖……要改变传统的国有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经济格局。”(第三章第一节,第72页至第73页)<p></p></SUP></P>
<P ><SUP>这等于说,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属于同一个所有者,国有经济的企业相互之间就不可能是市场主体,就不可能是商品生产者,这样一来,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p></p></SUP></P>
<P ><SUP>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领域,从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两因素的观点来看,商品所有者相互交换的,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所有权,而价值所有权其实是并不脱手交换的。在资本借贷关系领域,存在的是资本价值的单纯所有权(法律所有权)同职能所有权(经济所有权)的分离,这也不是所谓“所有权的买卖”关系。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市场经济“实质是所有权的买卖”。<p></p></SUP></P>
<P ><SUP>值得指出的是,市场经济不仅是“交换经济”,也包括生产过程。所谓经济,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因此,市场经济是生产和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相结合的经济,是区别于缺少流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经济。<p></p></SUP></P>
<P ><SUP>4</SUP><SUP>.“而非公有制经济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但也包含按劳分配的内容……许多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是由劳动者发明和运用的、并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和价值增值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由此进行的收入分配必然包含按劳分配。”(第三章第一节,第74页至第75页)<p></p></SUP></P>
<P ><SUP>非公有制经济中的计件工资、计时工资等形式,本质上都是按劳动力价值计算的工资形式,不是按劳分配形式。<p></p></SUP></P>
<P ><SUP>同机器、原料等一样,表现形式是微机软件、工艺技术流程、知识产权等的信息、技术和知识,它们本身是劳动的结果。但是,它们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观生产要素,是死劳动,是不变资本,本身不创造价值。<p></p></SUP></P>
<P ><SUP>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受雇用的掌握一定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复杂劳动者,其培养费用高,企业主给他们较高的报酬,是因为这些人劳动力价值也高,这仍然属于按劳动力价值(或者按劳动力要素的所有权)分配的范畴,不属于按劳分配范畴。企业主为了盈利的需要,可以给少数有特殊能力的管理者或者工程师显著高于一般职工的工资报酬,在这种报酬中是包含企业主的让利的,也就是说,是让这少数人也享有剩余价值的,这更不属于按劳分配范畴了。<p></p></SUP></P>
<P ><SUP>按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提供或拥有生产要素所有权的人的要求取得收入分配,与按劳分配范畴体现的是根本不同的分配关系。<p></p></SUP></P>
<P ><SUP>5</SUP><SUP>.“个体和私营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个人,具有强烈的个人利益的激励和约束,比较有活力,天然适合于市场经济。”(第三章第三节,第84页)<p></p></SUP></P>
<P ><SUP>在当代中国,应当支持和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用它们“天然适合于市场经济”来论证这种客观需要,这是不适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就天然不适合市场经济呢?如果私营经济天然适合市场经济,那么,为什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人独资企业会被股份制企业所扬弃呢?市场经济比较自然经济,其优点在于它发展起社会分工制度,要求生产走向社会化,而私有制恰恰是生产实现社会化的障碍,因此,决不能说私有制经济是天然适合于市场经济的。<p></p></SUP></P>
<P ><SUP>6</SUP><SUP>.“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国有经济的退出机制,以及非国有企业的进入机制。”(第三章第四节,第89页)<p></p></SUP></P>
<P ><SUP>如果这样的“关键”机制建立了,那么,今后国有经济就会按这种机制运行,这意味着,国有经济不断地退,非国有企业不断地进。试问,这种“关键”机制建成之后,实质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还能有多大地盘?这种宣传效果,只能是让受培训的干部们丧失对搞活国有经济的信心,在改革实践中放弃国有经济。<p></p></SUP></P>
<P ><SUP>其实,关键是,遵照党中央确立的“有进有退”的方针,经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建立起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p></p></SUP></P>
<P ><SUP>7</SUP><SUP>.“因此,只有家庭经营最适合于农业……其他任何生产组织方式都无法替代农业家庭经营的地位。……目前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业普遍都是实行家庭经营的。……不仅在现阶段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即使将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仍然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第五章第一节,第123页至第124页)<p></p></SUP></P>
<P ><SUP>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与私有制的家庭经营结合在一起,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中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则从来不是为了效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p></p></SUP></P>
<P ><SUP>毫无疑问,中国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是由中国农村构成现实生产力的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农村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将取决于这些综合因素的构成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但是,不可能永恒不变。说“即使将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仍然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否武断?理论论证不能走极端,违反辩证法。不能排除,或者说不要从理论上堵死,中国农村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只要农民自愿,只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也可以自主选择非家庭承包经营形式。不能在理论上排除农村未来经营制度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多样化。<p></p></SUP></P>
<P ><SUP>在理论论证上,有必要强调,在中国农村,对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农业生产,选择何种具体生产关系形式,应当尊重大多数集体农民的意愿,因为他们的切身利益与现存生产力联系在一起。<p></p></SUP></P>
<P ><SUP>8</SUP><SUP>.“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第六章第三节,第166页)<p></p></SUP></P>
<P ><SUP>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议最好不用劳动力市场概念,而用劳动市场概念,因为劳动市场是现象形态范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同种现象,是不奇怪的。<p></p></SUP></P>
<P ><SUP>应当区分资本主义的劳动市场和社会主义劳动市场。前者与私有制关系相联系,本质是劳动能力市场,体现的是流通领域的平等关系,而进入生产领域,则是劳动力买者剥削劳动力卖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后者与公有制关系相联系,本质是等劳交换市场,是流通领域劳动者个人与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而进入生产领域,则是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等量劳动交换关系(对企业已经实现的社会价值中做了必要扣除后,在所形成的分配基金限度内,按职工在其中的劳动贡献分配),这是实际上的平等经济关系。<p></p></SUP></P>
<P ><SUP>9</SUP><SUP>.“第五节中国与多边经济贸易组织的关系”。(第七章第五节,第199页至第204页)<p></p></SUP></P>
<P ><SUP>这一节只是在最后提到,“中国‘入世’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但是,整个阐述中,没有鲜明地指出,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这“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支柱”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占主导地位的,这是世界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根本原因。不指出这一点,就不利于让读者在理解加入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必要性的同时,深刻认识中国面临的挑战。<p></p></SUP></P>
<P ><SUP>10</SUP><SUP>.“强调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当劳动获得报酬,投资获得利润,土地和房屋的出租获得租金……等情况下,才能促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而节约的使用,……促进经济的高效率发展。”(第八章第一节,第207页)<p></p></SUP></P>
<P ><SUP>这里的“经济学原理”,就是马克思深刻批判过的、沿袭至今的萨伊的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公式。马克思的批判是正确的,绝没有过时。难道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价值规律,不能更好地论证“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p></p></SUP></P>
<P ><SUP>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按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分配,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存在所决定的。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可以使现阶段按要素分配的存在原因和经济作用得到科学的说明,完全不必照搬资产阶级经济学沿袭以久的萨伊教条来说明,这不但是不科学的,而且会造成指导思想上的混乱。<p></p></SUP></P>
<P ><SUP>11</SUP><SUP>.“‘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会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期,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会逐渐缩小。’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这些有关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的思想具有特别可贵之处。可以说,‘先富带后富’是这种变化趋势在政策层面上的概括,换言之,‘先富带后富’的政策是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的。”(第八章第一节,第209页)<p></p></SUP></P>
<P ><SUP>不宜把学术界至今尚有评价争议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作为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政策的理论基础。“先富带后富”的政策,是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而其经济学基础,则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论。“先富带后富”这项重大政策,依据的是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这种本质的深刻认识。<p></p></SUP></P>
<P ><SUP>如果说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揭示了社会收入差距变动的某种规律性的话,那也只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其统计数据主要是来自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国家的数据。<p></p></SUP></P>
<P ><SUP>中国目前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与体制转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收入分配政策的暂时不配套等多种因素有关。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未必能科学解释中国的复杂情况。还要防止一种轻率,即依据“倒U型假说”,来论证中国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p></p></SUP></P>
<P ><SUP>12</SUP><SUP>.“国民经济总流程和总平衡”(第十章第一节第二目,第269页至第272页)<p></p></SUP></P>
<P ><SUP>这一目下的内容照搬西方宏观经济学原理,总流程讲的是一般流通关系,总平衡讲的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总量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p></p></SUP></P>
<P ><SUP>现在,中国理论界的一些学者似乎对马克思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已经不屑一顾,这是令人担心的。理论上的退步,终究会导致实践上走弯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理论界曾重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但是,那时主要倾向于研究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有关经济增长的规律,却忽视马克思强调的以货币流通为媒介的交换过程,撇开货币流回规律,缺乏对引入固定资本价值条件下两大部类交换关系的深入研究。今天,经济学家应当弥补过去的缺陷。要深化对当代宏观经济运行本质联系的认识,更应下工夫研究,如何把形成的对这种本质联系的科学认识转变为实践操作手段,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理论。<p></p></SUP></P>
<P ><SUP>从科学上说,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优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因为前者不但重视一般流通,而且重视资本流通;不但重视价值补偿,而且重视实物更新;马克思强调社会再生产要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每年的社会工作日都要有相当大的部分用于生产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但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直沿袭马克思深刻批判过的斯密教条,即在社会再生产中丢掉了不变资本C的错误。不错,我们应当认真借鉴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分,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它所沿袭的斯密教条是其致命伤,这导致它对宏观经济出现的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不能对它不加分析地简单照搬。<p></p></SUP></P>
<P ><SUP>13</SUP><SUP>.“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政府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范围扩大,干预程度提高,政府作用增强……可见,现代市场经济不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第十一章第一节,第302页至第303页)<p></p></SUP></P>
<P ><SUP>经济是否无政府状态,不是指一个社会是否存在政府管理,而是指经济是否具有自发性。现代市场经济只要是市场经济,其自发性就始终存在。无政府状态是这种自发性的同义语。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但是,其私人所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了这种调控不可能根本消除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或自发性,周期性经济衰退或危机的存在,就是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但是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有可能比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更好地控制这种自发性,不出现经济危机。中国没有卷入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证明。<p></p></SUP></P>
<P ><SUP>14</SUP><SUP>.“从经济学上看,政府是一国国民利益最权威、最集中的代表,是一国公共利益或公共意志的集中表现。”(第十一章第二节,第305页)<p></p></SUP></P>
<P ><SUP>社会的公共利益当然只能由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来代表,但是,政府作为国家机构,首先是该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权利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这段话已经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p></p></SUP></P>
<P ><SUP>15</SUP><SUP>.“在‘经济人法则’的作用下,……市场的自发分配势必造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市场本身虽然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人们行为的效率问题,但是,不能解决不平等问题,这要靠政府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来实现。”(第十一章第二节,第307页)<p></p></SUP></P>
<P ><SUP>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可是现今一些教科书却照搬照套。在唯物史观看来,经济关系中的人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是受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制约的,是一定经济关系(在存在阶级的社会是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应当从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来说明人的经济行为。如果要借鉴“经济人”这个概念,那也要像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术语”进行革命性改造那样,按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这种含义来理解它。<p></p></SUP></P>
<P ><SUP>市场关系本身体现价值所有权平等的交换关系。它对生产的反作用,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促进经济资源流向生产效率高的商品生产者或优化资源配置,这是一种在优化社会分工意义上的资源分配关系(资源配置关系),而不是一种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市场关系本身并不直接决定个人收入分配关系,也不是必定会造成个人收入的不平等。在企业正常经营的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是由企业创造的新价值如何分配决定的,也就是由企业内部或者说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如果市场经济本身会造成个人收入不平等,那么,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其实,市场关系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相结合起作用的。私有制市场经济会导致个人收入的不平等;而公有制市场经济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因。<p></p></SUP></P>
<P ><SUP>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极分化是由私有制造成的,政府的再分配政策至多只能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这种需要出发,把两极分化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但是决不会消除两极分化的不平等,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取得效率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逐步缩小个人收入的差距。一国政府的收入政策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撇开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是不可能判断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否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的。<p></p></SUP></P>
<P ><SUP> <p></p></SUP></P>
<P ><SUP> <p></p></SUP></P>
<P  align=center><B><SUP>Discussion Suggestion on Several Views<p></p></SUP></B></P>
<P  align=center><B><SUP>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utline</SUP></B><SUP>”<p></p></SUP></P>
<P  align=center><SUP>He Gan-qiang<p></p></SUP></P>
<P ><B><SUP>Abstract </SUP></B><SUP>The national reade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utline” combines the theory to the practice.To the constructionAchievementAnd experience of China since reformAnd openingup, it is more overall to summarize, the policy is strong; Bu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at write collectively, some views deviate from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And the guiding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y, which do harm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cientifically,andAlso haveAdverse effect on the reform. ThisArticle enumerates several views,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discussing.<p></p></SUP></P>
<P ><B><SUP>Key words </SUP></B><SUP>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olitical Economics Methods of Economics<p></p></SU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南京财经 经济学 关键词

沙发
xin6117069 发表于 2009-5-18 17:3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是很不错的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