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并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结构,开启价值社会主义的第一人是邓小平。邓小平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对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但他毕竟打破了旧社会主义的桎梏,开启了新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的根本原因: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处于绝对对立的状态,于是从理论到实践进入蔑视个人利益、剥夺人的自由的误区。
无论是执着的坚持者还是坚决的反对者,对社会主义都存在认知的误区,这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最大的理论难题。简单地肯定与抛弃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取决于对这个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共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以所有成员幸福为目标的国家,这就是幸福中国。
徐景安,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莫干山会议代表,现为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先后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务院体改办、国家体改委工作,1985年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调深圳任体改委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
社会主义这个词产生歧义
在人类的语汇中,没有一个词能如此深刻地影响世界,又如此产生严重的歧义,这个词就是社会主义。
1848年,一个被称作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917年这个“幽灵”引发“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东欧8个国家相继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世界上有多少主义,只是文人学士的意念或者是群体帮派的宗旨,而社会主义却在各种主义的博弈中脱颖而出,成为影响世界的强大力量。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神圣光环下各种问题不断涌现。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揭露出骇人听闻的残害党与人民的事件。1958年中国发动了导致严重后果的三年大跃进,1966年又掀起了长达8年的文化大革命。1979年中国在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情况下开启改革。1991年苏联瓦解、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顷刻云消烟灭。现在,全世界只剩下几个国家还在坚持社会主义,但大都在改革中。对于社会主义能成为耀眼的新星,后来又突然陨落,尽管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其中都蕴含着内在的深刻的原因。
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依然是执政党的目标与旗帜,但是:有多少人把社会主义当真?老百姓如此,文人学者如此,领导干部也如此。自由主义的改革派们明确主张抛弃社会主义,唯有左派在论战中把社会主义作为克敌的武器,显得似乎十分认真。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诞生、发展的。
资本主义崇尚个人至上的价值理念,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崇尚的是族权至上、皇权至上、神权至上,人并没有被当作人,被奴役、受屈辱、遭压廹。500多年前西方哲人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呼喊尊重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的平等。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满足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终极价值。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教育之存在,都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核心就是自由,行为选择的自由和思想信仰的自由。
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凭借掌握的生产资料积聚财富,而工人阶级遭受剝削,面临失业、贫困和死亡的威胁,进而不断发生捣毁机器、有组织的罢工甚至暴动。资本主义崇尚的个人至上,实际是资本至上,资本操纵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正是这种不平等、不人道的社会现实催生了社会主义。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找到了实现的阶级力量,即无产阶级,实现的路径就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由此社会主义从空想被称为科学。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实行的普选制,说:“普选权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当人民的假代表,而是为了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正如个人选择权服务于任何一个为自己企业招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雇主一样……另一方面,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
他高度赞尝公社颁发的《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说:“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
实行普选、随时撤换、给予低薪的巴黎公社原则,为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肯定,就是为了消除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可能产生的新的特权。然而,在此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都产生了新的特权,特权的膨胀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障碍与难题。
左派与改革派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分歧
资本主义从崇尚个人至上演变为资本至上。社会主义从反对资本至上演变为特权至上,这是社会主义的异化与癌变。于是很大一部分改革派认为,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并且根据资本主义的进步事实,认为中国的出路就是抛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前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李洪林就持有这样的看法,他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改革就是要告别社会主义道路,重新回到人类文明的共同大道。
李洪林是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先后在延安大学、中央党校学习,后调中央政治研究室、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宣部、福建省社科院。1964年至1969年在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时,我刚从大学毕业,曾与他是同事。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老党员,怎么会如此决然反对社会主义呢?他说:
“第一,社会主义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用公有制来代替,消灭不平等才能避免有产者剥削无产者。第二,社会主义认为商品生产必然因竞争而产生无政府状态,必须用计划经济来取代。谁来占有生产资料呢?社会。谁来制定计划呢?社会。所以这种思潮叫作'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呢?那就是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用暴力打碎旧世界,在它的废墟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剥夺'剥夺者',实现公有制。按照社会主义蓝图把整个社会建成一架大机器,每个生产单位,每个劳动者,都是它的部件和螺丝钉,都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生产和工作。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实行的正是这种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走俄国人的路',实行的也是这种原教旨社会主义。”应该说,李洪林对称之为原教旨社会主义的描述是正确的。
然而,无论是执着的坚持者还是坚决的反对者,对社会主义都存在认知的误区,这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最大的理论难题。简单地肯定与抛弃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取决于对这个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共识。
中国对原教旨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改革,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并且在所有制问题上作了策略上的妥协。一方面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原则,另一方面允许与鼓励发展非公经济。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就把非公经济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之外,从逻辑上讲,非公经济的发展就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宪法接着说:“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出于改革开放的需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由,为发展非公经济提供政策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认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非公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把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现阶段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
这样,一批左派依据多种经济成份按产值计算已超过了公有制的事实,指责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而改革派则从国有经济垄断带来的种种弊端出发,要求给非公经济发展以更大的空间。于是产生了“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严重分歧。
公共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本质 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是路径
社会主义是为了反对资本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而诞生的,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理念就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所谓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拉丁文SOCILIS,意思就是公共的、集体的、社会的。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部落利益至上、奴隶主利益至上、贵族利益至上、资本利益至上的社会,还没出现过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和追求,这难道不对吗、不应该吗?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倡导者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但是,如何实现公共利益至上呢?这是路径选择的问题,应该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都走了很大的弯路。这奇怪吗?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从16世纪提出空想社会主义至今才500年,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才160多年,从苏联诞生至今才96年,中国革命胜利才64年,要实现人类的理想社会,需要探索、实践以至付出成本与代价。能因为挫折、弯路而放弃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吗?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实现路径混为一谈,是产生歧义与争论的认识根源。社会主义的执着坚持者把为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社会主义的路径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而社会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则把社会主义的路径错误当作社会主义本身。瞎子摸象,双方都把摸到的象腿当作大象,支持者与反对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如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上述解释没有异义的话,那究竟怎么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至上呢?
马克思认为,资本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源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由此带来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共产党宣言》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代之以什么样的所有制,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它是想要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
马克思对股份公司的出现非常重视,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会自行扬弃的矛盾,那显然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点,以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生产形式中去。”
然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所有制问题上都犯了同样的错洖,简单地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认识论上来说,这个错误是可以理解的,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主义当然就是公有制。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公有制带来生产力的低下,是不争的事实。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公社”试验中,由于劳动者缺乏积极性,工厂、作坊经常停产关门,甚至连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也不得不闲置起来。
这种状况在实行公有制的苏联、中国都无一例外地发生。经济上不去,人民普遍贫困,最终导致苏东崩溃、中国改革。但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的惯性思维牢牢地固化在原教旨社会主义者的头脑里,执着地坚持着。而某些改革派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社会主义。
社会公共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这是路径与手段。换言之,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与要求选择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或者什么领域适合公有制,什么领域适合私有制。实践已证明,没有实行公有制而经济繁荣的实例很多,实行公有制很多带来的是贫穷、饥饿,以至饿死数千万人的悲剧。
那么怎么看待私有制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点是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但关键在于分配,剩余价值被少数人占有,造成两极分化。逻辑的结论就是不必消灭私有制,通过分配与再分配,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为劳动者与社会所占有,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在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与社会中合理分配,这就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主义原则。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就是走了这一条路,收入差别不大,税后收入最高与最低仅差3倍,并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引入非公经济,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1950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30年的财政收入从62.17亿元增加到1146.38亿元,增长了18.43倍。1979年至2012年,改革开放后34年的财政收入从1146.38亿元,增加到117210亿元,增长了102倍。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交纳的税收成为财政收入,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物质基础。非公经济的税收交多了,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这就是左派的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