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j58
9211 108

关于“价值”概念的梳理 [推广有奖]

71
林汉扬 发表于 2016-9-13 18:20:30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j58 发表于 2016-9-13 14:51
哈哈,涉及佛经和易经后我更不懂了。
只是借助国学的意境和物理学中量子力学、混沌学、热力学、系统论等对经济学的根本性原理进一步深入探讨经济学的价值论本源。而您只要物理学中混沌学、热力学、系统论懂即可,不知黄博您的物理学研究重心是,我尽量以你专长讨论,顺随向您学习,不知您对物理学研究时有没发现,传统经典的观点认为万物最终归宿是趋于热寂,热寂理论(Heat death)是猜想宇宙终极命运的一种假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热寂。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热寂理论最早由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于1850年根据自然界中机械能损失的热力学原理推导出的。
而另一方面以生物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代表把有机生命的生物和社会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熵增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由无序向有序,无中生有,当系统的熵增与获得环境的负熵流达到均衡时,维持现状,可持续性发展,规摸扩大化而又处于均衡才是进化,所以和物质温度这种状态与热寂不同的生物、杜会进化。

使用道具

72
林汉扬 发表于 2016-9-15 22:12:03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从物理学角度,如果从孤立系统来考察物质是质量守恒的。
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的。拉瓦锡通过大量的定量试验,发现了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也称物质不灭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孤立封闭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也就是说 A+B =C+D的化学反应,其中A和B的质量和等于C和D的质量和。任何一种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不会变的。物质质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会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可见,物质需要在密闭的环境下,质量才会相同,若是以开放集合或系统形式暴露在大气环境或水土中,某些反应质量会变重,是因为与空气或水土中其它分子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但只有在一个封闭界定内才成立,在更大的环境系统中,当然,如果我们进步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封闭的容器,那么,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无不是此生彼灭、此灭彼生、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生相克相悔的互相纠缠关系,都遵守着生、住、异、灭的规律。“生”是现象的生起;“住”是现象的存在,“异”是变异,即向存在的对立面发展;“灭”即消灭。可见,任何现象在性质上都是“无常”,并表现为刹那间生灭。有一点不能忽视,即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虽然时时处在生灭无常的过程当中,但又是相续不断的,如同流水,前前逝去,后后生起,无有始终。这与道家“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弱(动)者道之用”有异曲同功之观,佛教将那种“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观点斥为“断见”,认为是不可取的。《周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书。“易”有“简易”“变易”和“不易”三种含义,是说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是简易自然的,时时在变易之中,又保持一种恒常。变易是《周易》的最大特色。“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一阖一辟谓之变”;“变而通之以尽利”……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易经》的变易和进取精神,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重视事物的新生、日新、更新、上进,主张积极的变革。《周易》卦爻千变万化,六十四卦即由阴爻、阳爻的不同变化组合而成。程颐《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故又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认为宇宙本源非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所能穷尽,故有难以言说之论,无自我意参与的混沌状态,故我认为老子说的“常道"即佛学的“无常”之道,也是易道不变之变(不变的法则就是变)理同,所以,佛家认为的本源变化的“无常”和“无我”,故不能“执着”于某一僵化的教条和准则,应辩证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常”指的是事物现象的生灭相续,即既“刹那生灭”,又“因果相续”。“无我”指的是没有任何主宰:不仅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佛教就是以这种“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观点来看待宇宙万有的。
而这也正是物理学微观粒子的波动随机性体现。这种微观粒子的波动随机现象与后来的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有一定联系,可以说是海森保对自然微观粒子运动现象总结并推而广之的定义而己,不确定性原理理论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斯常数除于4π(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此外,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错误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海森伯在1927年的论文一开头就说:“如果谁想要阐明‘一个物体的位置’(例如一个电子的位置)这个短语的意义,那么他就要描述一个能够测量‘电子位置’的实验,否则这个短语就根本没有意义。”海森伯在谈到诸如位置与动量,或能量与时间这样一些正则共轭量的不确定关系时,说:“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中出现统计关系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随机不确定性是否就是绝对真的不可让人捉摸,不可把握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所有的科学经验积累总结的原理、公式定理都是不成立的扯谈!可见,过于把不确定性、随机性、“无常"、“变易"性绝对化认为客观事物的不可知本身就范了绝对主义和绝对无知论,说到这里,我又想起自己小时候总结一句“相对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话让我每逢下决定之前冷静下来,因此,我认为事物的认知具有相对可知、可测性,也就是说随机的不确定性使人类主体测不准与可预测并能重复实验论证是相对而并非绝对的过程,当下之所以感到难测不确定,主要是人类主体把握微观粒子运动信息的不对性使然,物理学史上为了解决关于掌握事物运动信息并摆脱熵增而趋向熵减的问题,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甚至提出了一个以后被称为“麦克斯韦妖”的假设。在假没中把一个闭合空间隔成A、B室,中间有一道由麦克斯韦妖把守的闸门,当空气分子撞击这道门时,妖就把快分子放进B室,把慢分子放进A室,形成B热A冷的局面,小盒子的熵非但不增加,反而是减少了,也就是说有序度增加了。但这个假设不经一驳:即使存在这么一个妖,妖辨识分子和操纵闸门都要消耗能量,也即产生熵,而这个熵必定大于操纵闸门所减少的熵。

使用道具

73
林汉扬 发表于 2016-9-15 22:43:06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直到197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才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普利高津在广泛研究中发现,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确实也存在着与生物进化相似的演化方式,即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比如在著名的贝纳特流体力学实验中,从底部加热实验流体,当上下温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液体突然形成了十分稳定的六角形蜂窝结构,从而加速了热从下而上的传导。又比如生物化学中,哪怕一个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有几千个耦合的化学反应,每一步都被一种特殊酶所催化,如此复杂而精巧的有序结构,也是生物在长期的环境生存中演化出来的。这种演化最简单的阶段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复制。
但这种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进化并非由什么普遍必然规律支配产生的,它们需要严格的条件。首先它必须发生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即一个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系统,封闭系统必然走向热寂,热力学定律并没有被违反。其次系统必须是处于远离平衡态,一个平衡态或近平衡态的系统,从外界流入的物质和能量同样会随时间箭头逐渐趋于平衡,而不会导致有序结构的产生,所以“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所以,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应该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过程必然遵循某种复杂的物理定律。现在发生在经济学领域也在争论,所谓的究竟是是人还是机器(生产资料)创造"价值"的争论其实正是人们没有把人类系统定位是以一个孤立系和开放系统的所谓社会劳动(活动)是否创造价值来讨论的,如作为孤立系统的生物"本我“则不可能,但作为开放系统则是可能的,但仅表现为意识形态的互惠人形式的"超我"尤其主要是人与生产资料组成的主导和掌控精神的"宇我”,以"宇我"为枢杻机制让心物同一化。有些经济学把同作为主体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家双方分割是无视互惠,把同作为生产力系统要素的主体与生资料双方割是混淆了财富主导性与产权占有性,这必然导致所谓的谁"生产归谁所有“,哪怕你出资请我管理,那么,按该逻辑你出的资本与我一起组成生产力系统生产的使用价值归我所有。
而产品到商品的惊越一跳,让私人劳动生产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其实,也是以开放系统的姿态显示,在商品经济较落后的初期私人劳动生产开始是以自产自消的自然经济为主,后来,随着人们生产率的大大提高,A产品除了能够满足自身的必要需求之外还存在有部分剩余,这些过量剩余的产品成了多余的A产品,不能继续成为生产者自己的使用价值而成为厌足物品浪费掉了。后来有些人把自己视为废物的A产品与B产品的生产者交换同样是其过剩的量,这样个人价值耗费虽没变化,但两者整体的使用价值物品和种类却大大增加了,生活质量相互得到了质的提高。后来,由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之中人们不同的天斌与兴趣取向不同使他们各自对不同产品生产的生产率差异程度不断拉大,于是,专业的商品生产和分工出现了,在最后,相对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地区,人们的生产大多不再是为了生产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使用价值,而是作为社会劳动生产,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看似简简单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从简单自然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过渡的必然过程,这是社会的进步,而这也是一个从相对孤立系统向相对开放系统进化的过程,同时,这过程也是使用价值丰富递增,生活质量改善,解放劳动生产力;同时,节约劳动时间和资源,省时即创造价值也即省钱即赚钱,使整个人类自然优化配置的过程。我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所谓要解放全人类的经济学家要废除商品经济,认为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这不是反人类吗。
因此,不存在脱离自然环环系统(生产资料)的孤立劳动的"价值"创造,只有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自然宇宙环境系统(生产资料)发生联系,并从其获(盗)取增加使用价值减小耗损价值使自身劳动生产力得到提高,这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获取“负熵”的创造与消耗;从在社会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增加获取"使用价值“的创造与减少所谓“价值”消耗,关于人类的科学与整个自然科学之所以产生分歧,出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矛盾,正是因为属于人文科学的经济学人为规定束缚了人类自我认知的局限,未能使感性向理性的自然科学靠陇,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价值概念的混乱让人无所适从,如今,我们只有让经济学靠陇甚至回归自然科学才是经济学的出路,这同时也是向人类哲学的最高境界进化的过程,在我这里人文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区分模糊了,正所谓合久必分,久分必合,现学科的发展也有此趋势。

使用道具

74
hj58 发表于 2016-9-16 00:2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林汉扬 发表于 2016-9-15 22:12
从物理学角度,如果从孤立系统来考察物质是质量守恒的。
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 ...
价值问题不必那么复杂。就是“物以稀为贵”。

使用道具

75
龚民 发表于 2016-9-16 06:44: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j58 发表于 2016-9-13 16:43
“住宅计划建设、计划分配”不是没有实践过,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结果怎么样。
各国都搞廉租房、无计划建筑、分配就行不通了。对社会的稳定是有目共睹的!你能否定掉?

使用道具

76
龚民 发表于 2016-9-16 06:45: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eijy 发表于 2016-9-13 17:00
企业统一规划,集资建房的计划经济,员工异口同声喊好耶!
小雷好歹说了句人话。

使用道具

77
hj58 发表于 2016-9-16 07:14: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龚民 发表于 2016-9-16 06:44
各国都搞廉租房、无计划建筑、分配就行不通了。对社会的稳定是有目共睹的!你能否定掉?
“各国”有民主制度,中国是腐败王国,所以,中国福利分房制度失败了。这是有目共睹的。

使用道具

78
hj58 发表于 2016-9-16 07:20: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eijy 发表于 2016-9-13 17:00
企业统一规划,集资建房的计划经济,员工异口同声喊好耶!
百度百科:

福利分房的特点

“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福利分房的典型特征。在福利分房的时代,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城市土地实际上归国家、ZF支配,ZF盖房子,分给老百姓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房”。国家定面积、定标准、定租金(收上来维护房子),无法转卖、限制转租,在分房的时候一般优先考虑结婚的夫妇,然后按照工作时间长短、职位的高低等等来排分房的时间、分房的面积等等。但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担心没有房子住,只是时间长短、房屋面积的大小问题。

如果单身一人,想要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则非常难,一般只能分到一套房子里的一小间过渡,到了结婚的时候才有机会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那时候的福利分房根据不同的单位具体情况不同,有些单位完全不收费,有些单位则象征性地收一点租金,由于收取的租金极其有限,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补贴住房维修和管理方面的开支,但老百姓的支出非常少。 [1]  

   


福利分房的弊端

其实福利分房并不完全福利,这种分房制度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其中也有一些弊端:

首先,部门利益很难打破,有悖于社会公平。一些强势的部门会利用手中的职权,占有很多资源,比如土地、盖房的资金、房屋产权等等,手中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单位通过强势地位取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而一些清水衙门却由于职权弱势,分不到一杯羹,时间一长,会很容易引起矛盾的。

其次,福利分房子很容易滋生腐败。一些与权力核心比较近的人通过种种非常手段,拿到了好房子,而一些被排挤打压的没有混开的人,则分的差房子乃至分不上房子。人们为了分房子都拼命送礼拉关系,搞得单位作风乌烟瘴气。

还有,单位为了拿地,就拿着职权去和相关部门还有建筑开发商做交换,这样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带了很多恶劣的效果。 其实,现代商品住房推向市场化是很好的抉择,已有住房保障问题解决不好,归根结底不是住房市场化造成的,恰恰相反,而是市场化不深入造成的。ZF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地保障不同阶层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等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住房问题会越来越成为了严重的问题。

=======

我读研时,研究所的通告栏里有一次出现了一张小字报,我至今还记得内容:

“当官的分了又分,老百姓等了又等。”

什么人对福利分房喊好,一目了然。

使用道具

79
leijy 发表于 2016-9-16 08:26: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80
leijy 发表于 2016-9-16 08:28: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