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林汉扬
4693 10

[原创]《道德经》与价值论之一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泛时空系统价值论创始人

大师

33%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关于“我”的分析

道德经与经济学

时空经济学

威望
1
论坛币
13448 个
通用积分
3882.9053
学术水平
457 点
热心指数
447 点
信用等级
414 点
经验
303291 点
帖子
11547
精华
0
在线时间
86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6
最后登录
2024-4-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信息现象)并非永恒的道(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可以用文字叙述的“名”并非永恒的名(指在事物认识过程中对于事物的概念定位)“无”为天地之本源,“有”为万物之根本。因此,要常从常“无”中去体悟“道”的细微奥妙,要常从“有”中去体察“道”的端倪边际。“有”和“无”,此两者是出于同一根源的两个不同名称,都是相当幽深玄妙的,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是一切变化的总门户。

笔者的感悟:

什么是“道”? 它不能简单的归之为精神或者物质的东西,它从信息的角度类似于绝对真理,我认为“道”就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它是一种客观真实的价值关系的本质。这种关系的本质的永恒不变的某种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事物之间的“变易”关系,所以说,“道”是永恒不变的“变”。在人体与社会的角度方面表现人道;在宇宙的角度方面表现天道。

 

可道之道,只不过是认知者(认识事物的主体)对于自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反映(即通过感觉、判断、选择、加工)(再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信息,它从信息的角度类似于相对真理,我们作为一个认识事物的认知者的人类这种主体,由于自身生理方面(主要是六根:耳、目、舌、鼻、身、大脑)对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的认识,往往是不可能完全信息的,所以,我们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信息永远也不可能完全与客观真实的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完全一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偏差、偏离,或者滞后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误差、偏差、偏离是因为认识者往往被自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许多外在的虚假现象所迷惑,比如,光的折射现象使人们在迷雾缠绕的海面上空看到中许多宫殿,就误以为是真的存在人间仙境,或者沙漠中一些饥渴难耐的人们看到远方之处有一片清晰见底的湖泊,其实这些大多数都是海市蜃楼等等虚假现象,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信以为真。《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正是如此,我们人类的耳朵听不见的声音、看不见的光线、颜色,不一定就不存在;人类可以见到的光线、颜色::是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9微米之间。<0.39微米的不可见光:如紫外线。>0.77微米的不可见光:如红外线、远红外线。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方面(六根)的极限之外,还有社会中人与人的信用关系也是导致人类大脑的意识产生误差、偏差、偏离的原因。

 

另外一个滞后现象值得重视的,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是需要存在一定的时间过程或者时间耗费成本的,在这一过程中通常存在时间滞后,也就是说,认识、理解、解释客观事物的价值本质、真相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可是,一旦认识者完成了客观事物前一个阶段的变化时,客观事物后一个阶段的变化又需要认识者去反映认识,所以说,认识者的认识(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信息)总是难以与自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的即时信息完全一致、同步。所以,因为这样,道德经第二章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什么是 “圣人”?许多人认为 “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其在与道同体。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这种“圣人”其实就是一种行无不正,言无不中,无不过与不及,总是行为的价值符合最大化的人。所以这种人在现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与环境完全信息,即使在认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信息,可是也难以做到行动与认识即知与行一致。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可以说,这种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神仙了,可是传说中的神仙也会犯错误,那么,也许最后就只有传说中的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才可能是这样的唯一了。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上面所说的真正的:“圣人”,只是相当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空的人来说更加接近上面所说的那种“圣人”而已,

那么,既然这样,是不是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就不应该去求道、修道、得道追求成为理性中的“圣人”呢?

当然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因为“‘道’幽深玄妙,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就不敢去追求。其实,“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道”,这只要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对我们身边的事物与自己的关系进行分析。真正的大道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的身旁,等待着我们去随时认识、应用它们来为我们服务,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道”的认识不足够(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没有把握、错过机会(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环境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使它们从我们的身旁悄悄流失。所以说:“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以长生、成仙为目的的“修道”,不如以求知为目的的“学道”,而这个又不如以日常生活智慧形式的“体道”。 所以说,故“修道”不如“学道”,“学道”不如“体道”。
孤立的看一个事物来说,本来就无所谓有与无,可见,有与无是相对于两个事物来说的,在没有确定两个事物的关系之前,就是没有所谓有“道”无“道”, 有“名”无“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宋]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开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而我从价值论的角度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用而生阳,用极而生废,废而生阴,阴极复用。一用一废,互为其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世间的一切法门,均不是我们要获得的自然道法(终极真理),可道的道法,可命名的概念,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事物本质、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正所谓,法无定法。所以说,“何处寻“法”(终极真理)?又有何“法”可寻”呢?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自己的需要,才能知道如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理解了“真”才可以获得善与美,一切价值规律真相与本质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这就是价值真相与本质相对性原理。

人类对于绝对真理的“道”的追求虽然不可能绝对达到,但是,当我们人类每一次对于客观世界的每一次真相的接近,就是对于我们原来的认识的否定之否定,而对于自然之“道”或者绝对真理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的认识却是一种肯定之肯定。

我们要想“得道”就不要总是因为害怕行为出错而因循守旧,即使是被国人称之为“圣人”的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存在着许多以退来求取内心世界的平衡,从而达到清静无为的心理境界,可是那种只是通过心理上的感觉器官的需要而忽略生理上的需要来达到的内心上的清静平衡往往会使我们自欺欺人,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存在着局限性和由于它们对于客观世界真相的认识的信息不对称(失灵),所以,有时候会有欺骗性,许多在深山之中勤奋修道而且想得道的人为什么会从来就没有那一个被真正真实过得道成仙获得长生不老的,据说有关报道报道过许多寺庙、道观中的和尚、道士的身体存在着营养不良的状况。

 

另外,在儒学中,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就被中国古代的许多所谓的儒学家发挥到了极致!本来这句话主要是针对那些知经识理之读书人提出的,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这指是一个男人的气节与骨气。这是对男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  其实,“失节”与 “饿死”之间孰轻孰重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可是,中国人由于过分追求已经在思想精神上教条化的礼仪、气节与骨气的做人原则,以致舍本求末,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这就是遵循了“圣人”的教化,甘于成为古代那些所谓的“圣人”的思想奴役,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真是可悲之极!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几百年来会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道德经 价值论 信息不对称 否定之否定 绝对真理 道德经 价值论 原创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沙发
yunei2002 发表于 2009-4-13 00: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几千年被那么多外族侵略现在照样崛起也是因为传统哲学思想的伟大!

使用道具

藤椅
愚痴 发表于 2009-4-16 10: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末学有礼了,斗胆在专家面前现眼!

    老子所谓的道,就是“自然”,真正能自然而然的人,就差不多接近道了。接近道的人,时时用心,时时检点自己,故忘记了说话,所以有欲辩忘言之说。庄子里的寓言故事“呆若木鸡”,并不是讽刺一个人傻得要死,而是告诉人们,做一个反观自视的人,一旦自视了,就不被外欲所干扰,能顺自己的清明本心来行事,从而“自然而然”。另外,呆若木鸡的“木”字,末学认为,庄子并非随意为之。我们身边的树木,不拘于时,自然环境一回暖,马上抽叶吐芽;自然环境一入冬,马上含蓄凋零;真正是随机应变。我们普通凡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当一个明哲保身的俗子,应该没有问题。

    林老师所说的绝对真理的认识,末学斗胆,圣贤言论,目的是指导人们如何趋吉避凶,所以,“实践”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时时与道为伍,所行暗合于道,而自己却不知,这样的人,才是学圣贤的人。犹如,佛陀用指月为喻。

使用道具

板凳
林汉扬 发表于 2009-4-16 20: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yunei2002在2009-4-13 0:48:00的发言:
中国几千年被那么多外族侵略现在照样崛起也是因为传统哲学思想的伟大!

传统哲学其精华我们应该发扬,但是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弃其糟粕。切不可囫囵吞枣把核也吞进去了。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报纸
林汉扬 发表于 2009-4-16 20: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愚痴在2009-4-16 10:53:00的发言:

末学有礼了,斗胆在专家面前现眼!

    老子所谓的道,就是“自然”,真正能自然而然的人,就差不多接近道了。接近道的人,时时用心,时时检点自己,故忘记了说话,所以有欲辩忘言之说。庄子里的寓言故事“呆若木鸡”,并不是讽刺一个人傻得要死,而是告诉人们,做一个反观自视的人,一旦自视了,就不被外欲所干扰,能顺自己的清明本心来行事,从而“自然而然”。另外,呆若木鸡的“木”字,末学认为,庄子并非随意为之。我们身边的树木,不拘于时,自然环境一回暖,马上抽叶吐芽;自然环境一入冬,马上含蓄凋零;真正是随机应变。我们普通凡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当一个明哲保身的俗子,应该没有问题。

    林老师所说的绝对真理的认识,末学斗胆,圣贤言论,目的是指导人们如何趋吉避凶,所以,“实践”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时时与道为伍,所行暗合于道,而自己却不知,这样的人,才是学圣贤的人。犹如,佛陀用指月为喻。

您客气了!可是一个人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自然而然、差不多接近道、时时与道为伍,所行暗合于道?这个“自然”是自己随心所欲的行为吗?

指月为喻就是说悟道之人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理往往在书本之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6 20:48:05编辑过]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地板
愚痴 发表于 2009-4-20 13: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回复林老师的提问:自然而然,我没有做到,只是自己胡说,所以又不恰当的地方,老师见谅。

    所谓自然而然,就好像植物一样(这里的植物是褒义哦),环境如何,它就如何。比方说天气一热,它就发芽,天气一冷它就凋零。它不是别人怎样就怎样,而已自己的环境为准,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在“山寺”的桃花,不一定非要“四月芳菲尽”。如果您了解太极拳,我可以这样说:永远没有自己,永远顺着别人(当然前提是不失中正安舒)。呵呵,文字很无力,无法表达我的意思,老师明白大意就可以,莫苛责学生为幸!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太消极,殊不知,“坐地日行八万里”,很多事情是会自己找到我们的,所谓自然而然我认为,好好把握好当下,认真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要抱怨,因为这件事情之所以在你手上,就是“自然而然”的。

     老师说,指月之喻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下不这么认为哦!在下窃以为:圣贤书的领悟,不是多看书,然后多看注解,而是看完以后,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突然明白,或者借其他条件明白,然而这个明白,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这个我想用“智慧”来形容,这就是说,如果只是凡情测度,很难契合圣贤本意,重要的是“做”或者说“行”。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5000言,可能很多是道理,似乎难理解。但是他老人家同样也说了很多“行”法: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等。我个人认为,没有按照老子说的“行法”而能真正体和本意,很难!圣贤书,是我们的准则,目的是指导我们少犯错,多得永乐!

     无知者无畏!老师见笑~~~~

使用道具

7
林汉扬 发表于 2009-4-21 17: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对于“自然而然”
   的理解是一种在与环境互动和谐状态的情况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运行勿忘勿助、勿贪勿求、勿勤勿怠、不即不离、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的状态。而不是放任与消极应付。

用手指指出月亮的目的是在于通过手指这个中介来认识、感知月亮,但是,手指并不能等同于月亮本身。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在于通过书本这个中介来认识、感知书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我们与事物的关系,书本并不能等同于事物和我们与事物的关系本身。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本所说之“道”只是常“道”在书本这种中介体现出来的道的信息、现象,但不是“道”的本质本身。所以我说:“指月为喻就是说悟道之人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理(道)往往在书本之外。”正是这个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1 18:13:39编辑过]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8
愚痴 发表于 2009-4-22 10: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用手指指出月亮的目的是在于通过手指这个中介来认识、感知月亮,但是,手指并不能等同于月亮本身。”手指是中介不假,但是离认识和感知尚谈不上。好比老子说的境界用文字表达,但是,我们从明白文字按照文字去修炼,直至达到那种境界,要走很远的路。应该说我们起初很难感知到这种境界。如果强说“感知”,可能是“错觉”或者根本是“错误”的。

    我的意思是:要懂圣贤语,解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日常做人做事。如果后者做不到,任凭天花乱坠,无法致用……


使用道具

9
林汉扬 发表于 2009-4-23 12: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老子说的境界用文字表达,但是,我们从明白文字按照文字去修炼,直至达到那种境界,要走很远的路。应该说我们起初很难感知到这种境界。如果强说“感知”,可能是“错觉”或者根本是“错误”的。

=========================================

不错,“我们从明白文字按照文字(这个过程就是悟道)去修炼,直至达到那种境界(这个过程就是修道并且得道),要走很远的路(即获得成功的前途是充满挫折与坎坷或者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充满虚幻与“错觉的误导的)。”可是,这个正是一个对于“道”的认识过程。我所说的认识与感知正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这样一个对于“道”的认识过程。您可以参考在下《[原创]主观信息与真实存在信息的逻辑关系 》一帖;《[原创]现实与虚幻、可知与不可知的统一 》、《[原创]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

》、《

》、《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 》等等。我认为悟道——修道——得道都是劳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相对而言的,悟道——修道——得道应该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永远没有终止的劳动过程。所以,我正是通过这个把道德经与经济学融合在一起!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10
林汉扬 发表于 2009-4-23 13: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有一个可以说是我用自己价值论对于“道”这个概念最大发现:就是人得“道”时的状态是边际效用为“o”态,这个状态阴阳平衡,阴=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正是指一阴与一阳相互抵消冲气以为和即“o”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是带有同等正电子的离子与带有同等负电子的离子相结合后不带有同等电子的“中”的状态,比如中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看看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它肯两边的力定是相等的,但是,杠杆的支点的力却是“o”。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生产量=消费量、供给量=需求量、使用量=必要量,但是,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引入时间的话,应该是:生产量/时间=消费量/时间、供给量/时间=需求量/时间、使用量/时间=必要量/时间;这是一个空间与时间的比率。

可是,有什么样的人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呢?只有完全信息的完全理性行为的人才可能,这种人老子称之为“圣人”,可见,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完全理性人”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来,只不过不是叫做“理性人”而是叫做“圣人”罢了,许多人不明白这个不过是老子假设出来的理想化的人而已,可是后辈学者不明所以因为有“古之圣人”字样而以为是远古才有存在圣人,往后越是越来不争气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14:09:46编辑过]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