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林汉扬
2961 14

[其他探讨] 以我的系统价值哲学观《道德经》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泛时空系统价值论创始人

大师

33%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关于“我”的分析

道德经与经济学

时空经济学

威望
1
论坛币
13447 个
通用积分
3882.9053
学术水平
457 点
热心指数
447 点
信用等级
413 点
经验
303333 点
帖子
11541
精华
0
在线时间
86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6
最后登录
2024-4-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近几年来,本人在阅读人们对于《道德经》的一些见解时,发现自己的所构建的系统价值哲学(广义经济学)对于《道德经》的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中似乎有精华,似乎也有糟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下,在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目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么是“道”?它不能简单的归之为精神或者物质的东西,它从信息的角度类似于客观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我认为“道”就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价值规律的真相。它是一种客观事实(真)与价值(善、美)关系的价值规律真相。这种关系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某种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事物之间的“变易”规律关系,所以说,“道”是永恒不变的“变”, 世间的一切现成的道也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事物本质、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人体与社会的角度方面表现人道;在宇宙的角度方面表现天道。宇宙自然万物之中皆有其道。道是在宇宙之中广泛而无所不在的,遍布于不同宇宙时空系统之中左右上下前后无所不在的东西。它看之不见,听之不闻,吃之无味,嗅之不觉,触之不及,只能用心去体。

  

  事实上任何具有趋利避害特性的系统之中都有其自身的具体价值规律。而抽象意义上的价值规律就是价值系统运动、变化、发展、前进时的一种和谐、合理的运动、变化、发展、前进的轨道。我们知道汽车在公路上,火车在铁轨上有秩序的运动、前进,能够安全而不发生灾害顺利到达目的,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社会之中一个具有某种特长和能力的人如果去从事这种能够发挥其能力和才华使其人尽其才,从而让发挥谋其位其职,而社会也因此内部人才的发挥作出贡献而获得了发展需要的满足,这个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样道理,农民所种植的禾苗生长的价值规律也是如此,如果这个农民能够在它们需要水时,给予及时灌溉满足;在它们需要肥料时,给予及时施肥满足,那么,如果没有天灾人祸这个农民种植的禾苗的健康成长,最后获得一个好的丰收年,我想这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另外,一个医生在治疗病人时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症施治,开出的药方配伍和抓的搭配分量恰到好处,符合病人的需要来使用的话,那么,这个医生在治疗病人时药到病除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依此类推,不再一一列举。以上的事情之所以理所当然的发生,主要都是因为行为主体符合于事物本身发展的价值规律——道,所以,行为主体能够保持获得成功实现目标。

  

  可道之道,只不过是认知者(认识事物的主体)对于自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价值规律的反映(即通过感觉、判断、选择、加工)(再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信息,它从信息的角度类似于相对真理,我们作为一个认识事物的认知者的人类这种主体,由于自身生理方面(主要是六根:耳、目、舌、鼻、身、大脑)的局限性对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的认识,往往是不可能完全信息的,所以,我们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信息永远也不可能完全与客观真实的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完全一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偏差、偏离,或者滞后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误差、偏差、偏离是因为认识者往往被自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许多外在的虚假现象所迷惑,比如,光的折射现象使人们在迷雾缠绕的海面上空看到中许多宫殿,就误以为是真的存在人间仙境,或者沙漠中一些饥渴难耐的人们看到远方之处有一片清晰见底的湖泊,其实这些大多数都是海市蜃楼等等虚假现象,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信以为真。《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正是如此,我们人类的耳朵听不见的声音、看不见的光线、颜色,不一定就不存在;人类可以见到的光线、颜色::是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9微米之间。<0.39微米的不可见光:如紫外线。>0.77微米的不可见光:如红外线、远红外线。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方面(六根)的极限之外,还有社会中人与人的信用关系也是导致人类大脑的意识产生误差、偏差、偏离的原因。

  

  另外一个滞后现象值得重视的,人类对于客观价值规律的认识是需要存在一定的时间过程或者时间耗费成本的,在这一过程中通常存在时间滞后,也就是说,认识、理解、解释客观事物的价值本质、真相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可是,一旦认识者完成了客观事物前一个阶段的变化时,客观事物后一个阶段的变化又需要认识者去反映认识,所以说,认识者的认识(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信息)总是难以与自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的即时信息完全一致、同步。

  

  所以,因为这样,道德经第二章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什么是“圣人”?许多人认为“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其在与道同体。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这种“圣人”其实就是一种行无不正,言无不中,无不过与不及,总是行为的价值符合最大化的人。所以这种人在现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与环境完全信息,即使在认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信息,可是也难以做到行动与认识即知与行一致。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可以说,这种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神仙了,可是传说中的神仙也会犯错误,那么,也许最后就只有传说中的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才可能是这样的唯一了。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上面所说的真正的:“圣人”,只是相当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空的人来说更加接近上面所说的那种“圣人”而已,那么,既然这样,是不是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就不应该去求道、修道、得道追求成为理性中的“圣人”呢?

  

  当然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因为“‘道’幽深玄妙,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就不敢去追求。其实,“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道”,这只要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对我们身边的事物与自己的关系进行分析。真正的大道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的身旁,等待着我们去随时认识、应用它们来为我们服务,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道”的认识不足够(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没有把握、错过机会(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环境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使它们从我们的身旁悄悄流失。所以说:“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孤立的看一个事物来说,本来就无所谓有与无,可见,有与无是相对于价值主体系统与价值对象这两个事物来说的,是一个价值系统对于另一个事物的价值关系。在没有确定两个事物的关系之前,就是没有所谓有 “有名” 与“无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要常从常“无”中去体悟“道”的细微奥妙,要常从“有”中去体察“道”的端倪边际。

  现存的人类用文字语言记载的一切人为的世间文化知识和方法理论,都不是我们要获得的自然道法(终极真理),它们都是用来认识客观价值规律的工具,所以,我们学习它们是要让它们为我所用,而不是过分于相信甚至因此产生迷信它们,让我们为其所限制,从而阻碍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继续前进,变成思想教条。这种事情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中国人曾经迷信儒家思想,一些儒生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儒家经典之中寻找依据,就像基督教徒做任何事都要从《圣经》之中寻找依据一样,到后来甚至拒绝接受外来文化技术,把它们称之为外道邪说和奇技淫巧。我认为正是当时持有这些思想的社会意识成为主流是导致中国文化意识和经济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这种观念:可道的道法,可命名的概念,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事物本质、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只有立足于现实,与时俱进来真正理解了自身系统的需要,才能知道如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理解了“真”才可以获得善与美,一切价值规律真相与价值本质规律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这就是价值真相与价值本质的相对性原理。

  

  人类对于绝对真理的“道”的追求虽然不可能绝对达到,但是,当我们人类每一次对于客观世界的每一次真相的接近,就是对于我们原来的认识的否定之否定,而对于自然之“道”或者绝对真理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的真相、价值本质的认识却是一种肯定之肯定。

  我们要想“得道”就不要总是因为害怕行为出错而因循守旧,即使是被国人称之为“圣人”的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存在着许多以退来求取内心世界的平衡,从而达到清静无为的心理境界,可是那种只是通过心理上的感觉器官的需要而忽略生理上的需要来达到的内心上的清静平衡往往会使我们自欺欺人,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存在着局限性和由于它们对于客观世界真相的认识的信息不对称(失灵),所以,有时候会有欺骗性,许多在深山之中勤奋修道而且想得道的人为什么会从来就没有那一个被真正证实过得道成仙获得长生不老的,传说之中所谓的神仙一方面是当时的人民百姓推崇的,另一方面是历代的帝王们树立起来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精神领袖,老子因为姓李因此被唐朝的皇帝李世民看作为祖先,甚至《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唐朝以道教为国教,而且尊老子为皇帝。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导致许多有名的道家神仙都是出现在唐朝,比如,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等等都是,事实上发展到后来的道教虽奉还是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义修道养寿的黄老之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这些主要都是研究如何追求实现在长生不老和驱避邪魔为目的的理论方法与法术,事实科学上来说这些就是实现生理上健康长寿与心理上健康平衡的医学理论,只不过这是一些被人神话了的医学理论而已,而这些只是道的一个方面,可以称之为人体之道的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道德经 信息不对称 否定之否定 价值规律 完全信息 经济学 道德经 价值 信息 哲学

已有 3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bengdi1986 + 60 + 5 观点有启发
liuzhenzhu + 5 + 2 精彩帖子
nuo0206 + 100 + 100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经验 + 160  论坛币 + 100  学术水平 + 10  热心指数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6-24 23:27: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可以用我的自然经济学之中人体系统经济学来解释。所以,后来老子的《道德经》之中的社会之道的研究则越来越少了,其实,儒家思想可以称之为社会之道的一种体现,这可以用我的自然经济学之中社会系统经济学来解释。本来,发展了几千年的道家理论思想应该发展成为一种科学,那些道观应该就是类似于现代科学研究组织的办公机构,但是,却成为道教的道士们一种密而不宣的谋生手段,许许多多的养生名著晦涩难懂,许多道士在修道过程之中由于过分于追求感觉神经系统即精神上的境界,而忽略了生理上的营养结构的均衡,据说有关报道报道过许多道观中的道士的身体存在着营养不良的状况。各个民族传说中的神、仙、佛无不是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作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而被尊称、从而达到崇拜的地位,其徒子徒孙们或者子孙后代为了巩固其宗室或者门派的权力往往大力宣传使其神话化,这样自然不神而神了,所以说:‘丹道本非道,神仙亦非仙,本来无仙道,世人常自欺’ 》)。正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真正有高功的大德都是以度人来达到度己的,只有带领自己的同类(社会)一起前进实现价值优化,进而实现人(包括整个社会系统)与自然或者宇宙系统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有过努力与贡献的人,才配得上是人类之神(精神、灵魂、领袖)。其代表人物比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佛家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基督教的耶稣、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就是典型代表。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也不是绝对、永远的人类之神,充其量只不过是他们那个民族之神而已!因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或者精神文化有所差异区别,导致了他们尊崇和崇拜的神不同。回观近代我们可以发觉中华民族好像正在尊崇和崇拜外来的神,释迦牟尼和耶稣就是典型的例子即使是一些国家政治文化意识也是外来的,原来的土生土长的本土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意识已经被挤出这个选择,当然,就对于民族的情感来说这个好像会让人产生一种自卑感,这正说明中华民族自家的本土(儒家与道家)正在堕落或者正在失去其功用,如果不改革和创新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从其国家的发展之道来说,这个拿来主义是好的,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这个民族必须像老子所表达的以自知自明以使自己处于低洼和甘愿做沟溪的心态来学习、融合外来的比自己更加先进或者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文化,这种融合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意识之道的形成。现代的状态正是这样,可以想象未来的中华民族肯定有更加强大的精神文化出现!

  

  另外,在儒学中,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就被中国古代的许多所谓的儒学家发挥到了极致!本来这句话主要是针对那些知经识理之读书人提出的,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这指是一个男人的气节与骨气。这是对男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 其实,“失节”与 “饿死”之间孰轻孰重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可是,中国人由于过分追求已经在思想精神上教条化的礼仪、气节与骨气的做人原则,以致舍本求末,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这就是遵循了“圣人”的教化,甘于成为古代那些所谓的“圣人”的思想奴役,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真是可悲之极!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几百年来会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了。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magic/tp + 100 + 50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5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藤椅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7-1 00:33: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天下人(整个社会)的认知来说的,如果没有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的价值主体,世间本来就没有所谓美与丑、善与恶,的所以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分之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世间许多东西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低)、前和后等等都是在相对比较之中显露出来的。
后一部分提倡“无为”与不争。以理想中完美的人——“圣人”为例子,来说明要想获得内心的效用最大化,做人应该有有所作为,但不是过分的强妄作为,就是说在付出这一方面上来说“圣人”的劳动或者行为,适可而止,不过分去强妄作为、付出、浪费成本投入,而是应该选择能够四两拨千斤、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以柔胜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技巧来做事;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不要把付出、投入后获得的回报过分追求的太多、太大、太高,以平常心看待,这样,即使获得的回报不多、不大、不高,也不会因此产生过分失望、失落的情绪,“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所以,能够使自己常常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平常心状态。
以上这样做,不会因为过度的七情六欲而引起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混乱,而有序、和谐的气血循环。对于修道者来说,有利于打坐人静时进入更加深入的虚无之境界从而实现身体自身生理上的无为而为获得健康和幸福。
老子又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实,这里所说的中,正是中正之道,与孔子儒家所讲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他们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老子处处强调无过、无为——即不要过多作为;而孔子则是强调无不及,提倡人们应该对于必要、合理的追求有所作为,因此,就不难理解儒家学者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时会说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话,来诱导他们的儒家学生学习知识。
这其实也是它们对于
“道”
从不同角度的两个侧面各执一端的认识引起的不同观点。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25060&page=1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板凳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7-1 00:37: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我认为应该更为“痴”)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过分标榜贤能并且以高官厚禄去重用、笼络这些自以为有才德的人,以使民众不趋之若鹜而争相谋取功名;不过分标榜、重视、贪求难得的珍贵稀有的物品,以不引起民众的贪婪而诱惑他们的占有之心进而为盗,做出超出偏离社会道德法规、甚至法律的不轨行为。就是说,不表现出可能引起人们心生贪欲的行为,以使民众的思想不起贪婪想占有的为盗之心进而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方法是:使人们不骄傲自大自满,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肯接受批评,并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向人请教。只求必要的安饱和必要合理的生存、发展、优化的需求;减少人过度的追逐、竞争外在事物的贪欲;增强人们的筋骨体魄。常使人们不要过分痴迷于耍伪诈诡计来谋私之心,做人应该要诚实、讲信用;不会过分痴迷于逐名、趋利产生贪欲引起偏离社会道德法规、甚至法律的不轨行为;使那些自以为有才德的人企图猎取名利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如果能够以不过分作为、干涉让社会的价值规律通过民意、市场自身去自律调节的原则来管理国家,那么社会就没有不得到很好治理的了。           




【感悟】:本章从国家社会系统健康、和谐管理的角度来说,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国家系统的领袖不要过分作为、干涉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应该遵循社会系统的价值规律、民主机制通过民意、市场自身去自律调节的原则——“道”来管理国家。

从个人的健康、幸福管理的角度来说,强调精神意识作为一个人身体系统的领袖不要过分作为、干涉人体系统生理上正常合理的变化、发展,而应该遵循人体系统的价值规律、自律神经机制自身正常的自律调节原理——“道”来管理人体系统的健康、幸福。

个人的健康、幸福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康、福祉的基础,只有作为社会的每一个个的个人的健康、幸福得以实现时,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康、福祉才可能得以实现,但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康、福祉的之和又不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个的个人的健康、幸福的简单相加。

提醒:看这一章时可以结合十二章来看。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报纸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7-2 00:02: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领悟】“道”是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的,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是一切万物之根源,即使是有传说中的天帝也是如此,也要后于它之前才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就是要:锐者挫之,乱者和之,缺者补之。第七十七章中老子也讲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自然之“道”来行为,违反了 “道”,不管是谁都要受到惩罚甚至会使他(它)处于万劫不复之地导致自行毁灭,即使是天帝、神仙也是如此。“道”约束着万物的存在、变化和发展。人类的生活行为方式、思想、道德只有与天地、自然、宇宙之道相契合,才能激发自身使人尽其才,让环境物尽其用,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

所以,《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对于一个天将降大任、被天道所选择,将来可能要替天行道的人来说,之前一定会要被天道所考验,只有考验过关天道才会受以重任。可见,孟子所要说的道理与老子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相似之处。


当然,孟子的说法是一种把“天”人格化了,天道其实对于万物、任何人都是没有任何偏爱、眷顾的,一个人之所以“受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身之空乏等等。”是因为他的行为违反了天道即客观的自然价值规律,所以,才会受到这些惩罚,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会最后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正是因为他(或者她)能够在饱偿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每一次吃一暂,就长一智。从中吸取教训,懂得及时反馈自己的错误,并且马上纠正过来,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智者之人。

对于修道的启发:平时为人不要太对于锋芒毕露而是应该相对低调一些,但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让行为顺应人心(道)、符合社会集体的发展需要,遵循个人与社会集体和谐相处之道,凡事以利人利己、互惠互利为准则,就可以不争而争,不战而胜,避免卷入许多不必要、不和谐的社会纷争和武力斗争,从而反过来使自我产生过多不良情绪,和荷尔蒙(内分泌)混乱而引起自律神经系统不协调影响自己的修道人静状态。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地板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7-17 23:57: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这一句话蕴含着与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物理学自组织理论不谋而合的论调,不一样的是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天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强调天地宇宙的自然价值规律是以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所体现出来的,天地对待万物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只要万物之中谁更加符合自然价值规律即天道,天道会回报、奖励那些遵循它之物,所谓天道酬勤正是这个意思;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这一句话蕴含着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不谋而合的论调,不一样的是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强调社会系统的社会价值规律是以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所体现出来的,圣人对待百姓也是没有仁爱不仁爱的,只要百姓之中谁更加符合社会价值规律即社会之道,社会之道会回报、奖励那些遵循它之物,所谓按劳分配正是这个意思;

而“多闻(也可以是言)数穷,不若守于中。”是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过度的声音与言语容易引起七情六欲而导致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混乱,而使自己常常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正是使气血循环有序、和谐的关键。这一句话的“守于中”还蕴含着与人体科学的人体系统的自组织、自我修复功能原理不谋而合的论调,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个人的角度来说,人体系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价值规律是以的“生理、心理需求与消费的和谐即一致” 所体现出来的,饥了就吃,渴了便喝,困了即睡。满足人体的真正需要就是大道证身的体现,这个其实就是马斯洛需要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的体现之一。所以,善于养生谋取幸福的真人和圣人对待使用的物品也是没有喜爱不喜爱的,只要物品之中哪一种更加符合人体系统的价值标准即人体之道,那一种物品就是必须的,只有做到“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才是修真与人生之道。

可惜的是老子之后的学者没有进一步发扬这种思想。动不动就“古之圣人”,好像他的这些思想不是他自己的创新而是古之圣人提出来的,好像人类是越来越退化的,越来越落后的,这是一种对于后人的误导,当然,这个也是中国古人的共同点,现在还有这些思想残余。其实“古之圣人”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类似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所的理性人的假说。可怜后世学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7
自以为是者 发表于 2011-7-24 20:39: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系统价值哲学”

使用道具

8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7-24 21:27: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自以为是者 发表于 2011-7-24 20:39
楼主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系统价值哲学”
我认为系统价值哲学是最开放而完备的哲学之一,它不仅仅是理解关于“真”的系统理论/而且是理解什么是“善”和“美”(价值),并且叫我们如何去实现价值的理论,明白这些还不够,因为这些只是方法论,关键在于“信息”,只有这个才涉及到实现目标的过程和具体操作和意志等等!这就是说为什么许许多多成功学的理论家未必是成功者的原因!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9
林汉扬 发表于 2011-8-6 00:01: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六】【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④若存⑤!用之不勤⑥。


【译文】

像山谷的空间和容道一样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机制(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是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这个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之门户,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对于天地万物的滋养是连绵不绝、永存不断、无穷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指像山谷的空间和容道一样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机制。我们知道生命(尤其是生长粮食的田地)的滋养主要是需要水,而水的主要源头正是山谷的空间和容道,因为天一旦下雨时,山谷的空间和容道就会聚集这些可以滋养天地万物的水,使它为其所用;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勤(jin):通堇。作“尽”讲。


笔者感悟:本章用唯象的文字“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空与幽深、博大的状态;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的神奇机制,“描写 “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与作用,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基础上来说明其对于天地万物滋养的功能作用。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道”是虽然好像是那样的虚无与幽深难测,但是它却又实在的存在着对于天地万物滋养功能作用的,它无穷无尽,永远不会枯渴,永远不会停止运行。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先于天地的自然价值规律。体现出永恒性的“道”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玄牝之门”是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之门户,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只要懂得把握应用它的好处,它对于天地万物的滋养价值将会是连绵不绝、永存不断、无穷无尽的。所以,懂得顺应大道者,顺其者昌;不懂得顺应大道者,逆其者亡。

如果把把本章的要旨与人体养生科学联系,则人体系统可以看作为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玄牝之门”的一个子系统,要想延年益寿的话就必须认识并且懂得处理自身与“母体”的和谐关系,懂得借助“母体”的价值规律,使其为我所用,发展优化自身,因为,作为一个孤立的子系统是不可能长存的,有生必然有死系统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用是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说,熵总是倾向于最大化,系统只有借助于环境的负熵才可能继续存在。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大概意思是说:“只要发现、明白自然之变化、发展的价值规律,并且去掌握它执行之,如果真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就能够尽得其妙了。宇宙自然之中包含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克的原理,只有懂得并且去掌握执行使它们为己所用才会所自己兴旺昌盛。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心领神会、领略了,才能对外施行于自然、宇宙万物,使宇宙万物就象在手中一样易于掌控,这样万物之变化、发展趋势也就能随心所欲为己所用。”又曰:“人,万物之盗。”大概意思是说:“人为万物之灵,而人食万物、吸取天地之精华(价值物质)为人所用,从而借取万物、天地之精之气生之长之,所以,人也是万物、天地之盗取者。”因为只有食万物、吸取天地之精华(价值物质)为人所用人才可以生存、发展、优化。所以,又曰:“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也。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

修道的秘诀是:“我在气(无极混元之气,无所谓阴气还是阳气;无所谓无用还是有用)中,气(阴、有用之气即正价值物质)在我中,为我所用,择神去凡,绵绵若存,用之不尽,无过不及,功自然成! ”(这句话与我的价值论完全符合,在这里不想解释)我对于“气”的理解是一种正价值物质,人类只有盗取天地万物的精华(即“气”对于自身有用的价值物质)之气,才能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寿,长生不老可期也(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境界)。
个人博客空间(欢迎交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f8210100x91f.html

使用道具

10
lhlj323117 发表于 2011-8-10 09:29: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错· 下班后仔细看看,希望能与楼主有交流
签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