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巫山刘老五
4777 11

[其它] 《自然经济学原理》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4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0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6 点
热心指数
22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12102 点
帖子
159
精华
0
在线时间
4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6
最后登录
2018-4-3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自然经济学原理

                                    作者:刘继辉

                                       

    《自然经济学原理》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作者没有创造、发明任何一个观点,文中所有的观点皆存乎于千百万年来所有头脑健全人之心目之中;而文中所有例证皆信手拈来,皆有普遍意义。作者断言,不存在任何孤证现象!如发现任何与本文观点不符的任何孤证,皆可证明本文观点有误!作者将不胜感激之至!!!

    第二,包罗万象,绝无遗漏!

    所谓「包罗万象,绝无遗漏!」首先是从分类说起。比如:如果把由暗物质、暗能量所构成之宇宙称之为「隐性宇宙」的话,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皆在「显性宇宙」范围之内。并采用层层剥茧方式分类,引导出「经济学」、「管理学」这两大本文重点研究之领域;其次,凡属人类社会之经济现象、管理现象,无论古今中外,皆在本文观点涵盖范围之内,绝无遗漏,也绝无赝品!

    第三,本文以给经济学、管理学概念「正名」为主要论证手段,重点介绍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之传统「原理」,以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之方式方法,不给任何具体现象开处方。

    遗憾告白:

    众所周知,凡有价值之论文,或在「批判」之基础上「创新」,或在原有基础之上「发展」、「创新」。正所谓「不破不立」,经济学、管理学乃当今世上之两大显学,要想在如此显赫、且众口一词之领域「独立创新」,就不得不彰显「批判」旗帜。

    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人的论文多为「推陈出新」,而我这套理论则可视为「辩新复古」。所谓「辩新」,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批判」,但绝对不是「否定」,而是剖析其「是非对错」、「利害得失」,以便得到正确之认知;而所谓「复古」,乃是「复」传统之「古」,即「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古」。总而言之,本文之所有观点,皆为人类两百多万年实践之总结,皆可接受人类两百多万年生活之检验!

                                       前言

    经济学是研究所有权归属和所有权运动的学问!

                        *** *** *** *** *** *** *** *** ***

  一个不诤的事实是:古今中外的一切经济现象、管理现象,统统都是以所有权的形式相互交往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世上流行的经济理论,要么是从所有权客体——资本和劳动——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要么是从所有权主体——人性——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由于研究方法的片面性,这些理论都只能讨论所有权交换,而无法研究所有权合作,因此根本就没有办法建立起动态的经济学、管理学运动模型

  事实上,所有权有,而且只有两种运动方式,那就是所有权交换和所有权合作。

  所有权交换彻底地改变了所有权的归属,从而使得与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权利发生了“永久性”的转移,因此我把它称之为“所有权完全转移”;而所有权合作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所有权的归属,它只是“临时性”地转移了“部分”因占有权而衍生出来的权利,因此我把它称之为“所有权临时转移”。

  如果把所有权运动比做漫漫长路的话,那么,所有权归属就是这条长路的起点。因此,研究经济运动、管理运动,首先就必须考察所有权归属。

  我的《自然经济学原理》的理论部分共计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分析、论证所有权归属,并据此讨论社会发展史;第二部分是利用所有权完全转移理论,讨论运动中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利用所有权临时转移理论着重讨论管理。所谓管理,实际上就是指所有者对所有权的直接或间接的保管和经营。

  在研究方法上,《自然经济学原理》既没有采用抽象法,也没有采用假说法,而是运用归纳法直接讨论现实世界里那千差万别的经济现象。具体而言,《自然经济学原理》是在《资本论》的基础之上,采用还原法把马克思抽象掉的内容还原回去,从而把理想的经济理论还原到现实中来;在人性问题上,《自然经济学原理》是从所有者的权力的角度讨论人性,从而把情感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注:情感因素不属于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但它属于管理学讨论的范畴)。

  总之,《自然经济学原理》自始至终都是从客观、系统和运动的角度研究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之所以能作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我自始至终都把所有权看作经济运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单元。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自然经济 济学原理 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 人人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16-7-12 09:17: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上接主楼

                                    总   论
                                             ——关键点摘要


                                 
(一)切入点

    有一个不诤的事实:从人类诞生以来到现在,我们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管理活动,统统都是以所有权的形式相互交往的。在人类社会,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采用任何方法,既找不到任何单纯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也找不到任何单纯的物与物的经济关系。古今中外的一切经济现象、管理活动,统统都是以所有权的形式相互交往的。

    比如,「张三买李四的馒头」,这是商品交换。但它既不是单纯的「张三与李四」的交换,也不是单纯的「货币与馒头」的交换,而是「张三的货币」与「李四的馒头」之间的交换。即所有权交换。

    同理,「李四雇佣张三做馒头」,这是劳资合作。但它既不是单纯的「张三与李四」的合作,也不是单纯的「劳动与资本」的合作,而是「张三的劳动」与「李四的资本」之间的合作。即所有权合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流行于世的经济理论:要么是从所有权客体——资本和劳动——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要么是从所有权主体——人性——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注:前者也讲人性——阶级性;后者也谈物质——稀缺性,但所有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分进合击」的方式并非研究经济理论的正确方法。详细分析见《第三章:所有者管理》摘要。】。由于研究方法的片面性,这些理论都只能讨论所有权交换,而无法研究所有权合作。

    古今中外,唯有我的《自然经济学原理》,自始至终都把所有权认定为人类经济运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单元,从所有权归属和所有权运动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现象、管理活动。因此可以确保从客观、系统和运动的角度认识人类世界、解释人类世界。

                                 (二)方法论

    马克思采用「抽象法」研究经济。因而从现实这私有制社会里抽象出未来公有制社会的两个阶段:终极阶段,指「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阶段;过渡阶段,指「按劳动耗费的量(即劳动的投入量)进行分配」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可称之为(马克思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参见《哥达纲领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从人类诞生以来到现在,就共生着「家庭」和「社会」这两种现象。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家庭的和谐更彰显社会的丑陋。于是乎,西教的「天堂」,佛家的「极乐世界」,以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无一不是以我们和谐的家庭为原型,设计或设想人类社会的未来。

    不难想象:把我们和谐的家庭分配模式扩大到世界范围,那正是马克思设想的那「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而把我们和谐的家庭分配模式扩大到国家范围,那就类似于马克思设想的那「按劳动耗费的量(即劳动的投入量)进行分配」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注:一是按「生理耗费补偿」;一是按「劳动耗费补偿」)。

    西经采用「假说法」研究经济。作为西经立论之根本——「经济人假说」,尽管它认识到「私欲」(自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西经却无法进一步探求私欲(自利)的源头,更无法找到评判其是非对错的标准。没有前者,私欲(自利)的研究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没有后者,公理何存?

    由于有完整的五条公理及所有权运动理论做支撑,我的《自然经济学原理》采用「归纳法」直接研究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管理现象。因此我无需改变任何经济元素的原貌,而是原滋原味地对其进行综合归类。采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立体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客观、系统、运动地归纳、整理出经济现象、管理活动的原貌原型。

    所谓立体分析问题的方法,首先是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给研究的对象建立起一个纵向模型;其次便是在纵向模型的基础之上,可以从其中的任意一点做横向平面展开分析。采用这样的分析方法,不但可以保证整体研究的完整性、真实性,而且也可以彻底杜绝头发胡子一把摸的研究现象。

    总之,把所有权作为经济运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单元,因其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实际,因此便可以确保其客观性。事实上,整个《自然经济学原理》,我没有创造、发明任何观点。《原理》中的所有观点都源自于现实生活实际,统统都经受得住两百多万年人类历史的检验!

    我的贡献在于:我发现了它们,给它们正名,并把它们有序地整合在一起。

    而立体分析不但可以确保研究对象的运动性,而且也能确保其系统性。

                               (三)公理体系

    【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所有权归属和所有权运动的学问。


    【所有权】定义:指人对于事物的占有权。它包括全部物权和全部人权【注】。

    【所有制】定义:管理所有权的规章制度。泛指人类的家庭、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事业章程;村规民约;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

    【静态三权】定义:指伴随所有权始终的「权力」、「利益」和「责任」。

    【动态三权】定义:指所有权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静态三权」和「动态三权」又合称为【管理六要素】。

    【价值】定义:价值是标准,是尺度,是物与物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管理】定义:指所有者对所有权的直接或间接的保管和经营。

    【剥削】定义:在所有权临时转移的环境里,在非分私欲的驱使下,处于强势地位的所有权临时受让者,利用他们临时占用他人所有权的机会,利用所有权临时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把他人的所有权创造(或形成)的价值据为己有。这,就是剥削!

    【第一公理】:劳动天生就属于劳动者所有;

    【第二公理】:谁劳动谁所有;

    【第三公理】:所有者有权管理属于自己的所有权;

    【第四公理】:凡属人类有意识的生产、经营或使用活动,都必然产生动态三权;

    【第五公理】:动态三权是所有权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种表现形式。

    利用第一、二两条公理,可以得到以下三条推论:

    【推论一】:现实劳动所有权属于现实劳动者所有;

    【推论二】:过去劳动所有权属于过去劳动者所有;

    【推论三】:资源不含任何人类的劳动,因此,资源所有权属于全民公有。

     从第三公理可以推导出管理理论中至关重要的——

    【他人监督定理】:他人监督权不是所有者与生俱来的权利。它伴随所有权临时转移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伴随相应权利的回收而消失。

    (注:当前所有的剥削现象——无论是腐败,还是造成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国企改革困局的因素,统统都与此定理有关。后文有详细分析。)

----------------------未完待续

   


使用道具

藤椅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16-7-12 09:42: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紧接上楼

                    *** *** *** *** *** *** *** *** ***

    【注】: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摘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撰写《经济学原理》的大师不少,但把「原理」完全彻底建筑在「自然」上面的,仅仅只有我这个草根经济学人。我的理论完完全全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实际,可以说它是「人人心中有」,但「个个笔下无」。正因为如此,我的《自然经济学原理》里的所有观点,几乎都无需案例来证明。这套理论不但可以合理地解释古今中外的一切经济现象、管理现象,而且也可以「从一滴水看世界」,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任意一件小事推衍出经济学、管理学的全部内容。

    比如,到朋友家做客,主人送上一杯香茗。这是日常琐事,但它却包含了所有权仅有的两大运动方式:茶叶和泡茶的开水发生了「所有权完全转移」;而(非一次性)茶盅在这里却只是发生了「所有权临时转移」。从这两种所有权运动方式,便可以推衍出经济学、管理学的全部内容。

    当下,理论界分歧严重,固然与意识形态和方法论有关,但任何人的任何观点都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任何语言文字,统统都是建筑在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要统一认识,解决分歧,首先就必须得给经济学概念正名。

    眼下,理论界关于「所有权」、「所有制」、「价值」、「管理」、「剥削」这五个至关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的定义都是值得商榷的。甚至,连「经济学」这个概念都需要重新甄别。而理论界所有的分歧和误识,都与这些概念的误解脱不了干系。比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是一个模糊命题;而「混合所有制」,实际上应该是「混合所有权」;传统价值是「交换标准」,而马克思笔下的价值实际上是「分配标准」,而且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马克思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分配标准【详见《哥达纲领批判》】;古今中外,人人都以为管理就是「人管人」,但事实上,管理的对象不是人,而是所有权权利……凡此种种,我将在后文中结合相关摘要对它们做详尽的对比分析。

    此外,我的人权定义局限于所有权范围之内,这是其本义。而世界通行的人权定义,事实上是把所有权和所有制杂糅在一起。这种个性与共性的混搭,正是导致当前人权标准混乱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下面将通过所有权、所有制的对比分析,谈谈如何正确诠释、如何正确运用《世界人权宣言》。


---------------------下接《第一章:资源和劳动》


使用道具

板凳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16-7-21 10:17: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紧接上楼                              第一章:资源和劳动



                   第一节:经济运动的基本单元——所有权




 [size=+0]  正当私欲起源于劳动的个人所有,它是所有者[size=+0]的权利;[size=+0]而正当私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size=+0]


[size=+0]                       *** *** *** *** [size=+0]*** *** [size=+0]*** *** ***
[size=+0]


[size=+0]   经济学研究能否进行科学研究?如果单就理论家们的观点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而没有必要讨论的话题。事实上,不但自然科学家普遍认定经济学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就是在经济学家当中,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的恐怕也占大多数;而那些认为经济学属于科学范畴的学者,也都拿不[size=+0]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便有学者断言,经济学[size=+0]永远也成不了科学!
[size=+0]


[size=+0]  经济学真的就永[size=+0]远也[size=+0]成不了科学么?
[size=+0]


[size=+0]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有的经济理论确实是很难与科学挂上钩的。别的暂且不说,就拿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来说吧:在这里,我们暂且也不去讨论应该如何管理,单就「管理」这个概念而言,就是众口相当难调的。据说,关于管理的定义至少有一百多个,随着MBA教学的普及,甚至每一个管理者都可能有自己的管理定义。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不可思议的。假如直线的定义有两个,欧氏几何学就不能成立;假如微分的定义有两个,高等数学就该全部推翻!一个学科的基本定义不清晰,则足以说明这个学科还处于萌芽状态。美国管理学的一位著名学者哈罗德·孔茨对此深感困惑,[size=+0]因[size=+0]为他发现,管理理论是一个丛林,丛林里有无数植物,管理理论有无数流派和支流派。最后,他只好说,管理学是一个知识分类框架,经过分类的知识总比不分类的知识好一点。
[size=+0]


[size=+0]  我之所以敢于把这个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话题作为我这套经济理论的开场白,就是摆明了我的态度:我不但要证明经济学研究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是公开宣称,我这套经济理论就属于科学的经济理论!我之所以敢挑战这个话题,就是因为我这套经济理论,完完全全是从客观、系统和运动的角度研究经济!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研究,都必须做到客观性、系统性[size=+0]和运动性的高度统一。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就[size=+0]是为了杜绝人为的主观臆断;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就是为了避免片面地分析事物;科学研究的运动性,就是为了防止静止地看问题。
[size=+0]


[size=+0]  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无论是经济现象,还是经济学,同样也不能例外。事实上,无论是经济现象,还是经济学,也都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显然,我们只有从运动的角度去认识、去分[size=+0]析、去研究经济现象[size=+0],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
[size=+0]


[size=+0]  事物的运动,往往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不是说时间是事物运动的动力,而只是把时间看作一种尺度。如同温度计那样,温度计可以作为衡量温度的尺度,但温度计却无法影响温度的变化。经济运动,不但有其总体上的本质特征(这种总体上的本质特征,正是经济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所在),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其阶段性特征。而正是根据这种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发展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六个阶段。任何阶段性特征都必然服从于总体上的本质特征;而不同阶段的阶[size=+0]段性[size=+0]特征,也有一个清晰的承上启下的传承过程。本章将从所有权归属的角度,重点讨论这一话题。
[size=+0]


[size=+0]  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宇宙这个大背景条件下的万事万物,因此也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正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在宇宙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万事万物彼此之间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同的事物,也都有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正是根据事物这种自身客观存在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类认识能力不断升华的情况下,而划分成不同的学科。因此,我们可以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总系统,而把不同学科看成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显然,影响这些大系统变[size=+0]化的,不[size=+0]仅仅有来自系统内部的因素,同时也存在来自系统外部的因素,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
[size=+0]


[size=+0]  从孤立地研究问题到系统地研究问题;从已知到未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不断升华的原因。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经济运动,首先在于把影响经济运动的所有因素统统都囊括到[size=+0]系统之中来,其次在于研究构成该系统[size=+0]的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前者,后者的研究就难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果只有前者,没有后者,或者对后者认识模糊,同样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size=+0]


[size=+0]  从系统的角度研究问题,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任何大系统都是可以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孙系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母系统、子系统,或是孙系统,都必须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系统,[size=+0]而不能将其中的某个要素抽离[size=+0]开来,去研究残缺不全的所谓系统。之所以有「从一滴水看世界」的说法,其关键就在于这「一滴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系统。

[size=+0]  现有的经济理论,要么采用「抽象法」研究经济现象,要么采用「假说法」研究经济现象。这两种方法本身没有错,采用这样的方法研究经济也没有错。问题在于,如果就此打住,那么,前者因为抽象掉了系统中的一部分因素,研究的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系统;而后者则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研究的就是一个模糊的系统。显然,要想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把不完整的系统补充完整,把模糊的系统变成清晰的系统。否[size=+0]则,[size=+0]是不可能把经济学科学化的。
[size=+0]


[size=+0]  抽象有两类形式的抽象:其一是「量的抽象」;其二是「质的抽象」。所谓量的抽象,是指那种没有改变系统结构的抽象;所[size=+0]谓质的抽象,是指[size=+0]那种改变了系统结构的抽象。《资本论》中同时存在这两类抽象。
[size=+0]


[size=+0]  《资本论》中从「具体劳动」抽象出「一般劳动」,就属于量的抽象。一般劳动并没有改变具体劳动的结构,它类似于「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它只是比较或衡量具体劳动的一种尺度。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劳动」跟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一样,都不是衡量单位。而一般劳动比较、衡量具体劳动的基本单位有两种:其一是按「劳动耗费的量(即劳动的投入量)」来进行比较;其二是按「劳动贡献的量(即劳动的产出量)」来进行比较。马克思主义者把前者称之为「事实上的平等」;而把后者称之为「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论》实际上是按照「劳动耗费的量」这个「事实上的平等」的衡量标准来进行经济研究的。按照这两种衡量标准进行的分配都属于按劳分配。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和[size=+0]前苏联,以及当年所有的社会[size=+0]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前一种按劳分配模式;而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则是采用后一种按劳分配模式。
[size=+0]


[size=+0]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关于「质的抽象」有两个:其一是《资本论》中讨论价值时抽象掉了「资源」的价值,同时主张按「劳动耗费」这个「事实上的平等」的衡量标准进行分配,从而设计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准共产主义社会模型(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马克思特色的社会主义」【参见《哥达纲领批判》】);其二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了一个「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的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从而抽象[size=+0]掉了两百多万年来,在现[size=+0]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对于事物的占有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类「质的抽象」看做是一种假设的前提条件,如同牛顿第一定律所说的,「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物体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中暂时抽象掉「外力干扰」,首先研究理想状态下的物体运动一样,我们可以把「抽象掉资源价值」后的商品价值看成是一种理想价值;把「抽象掉人对于物的占有关系」后的社会看成是理想社会。显而易见,只要这个理想价值、理想社会成立,就给人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size=+0]


[size=+0]  与马克思从「物」的角度研究经济不同的是,西经是从「人性」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与娘十条心!」人性确实是最难捉摸的。要在这难以捉摸的人性中寻找规律性,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然而,所有从人性角度研究经济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忽略了两个[size=+0]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正当私欲(或自[size=+0]利)的源头是什么?正当私欲(或自利)的法律依据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前者是考察私欲(或自利)的因果关系;而后者是寻求判定私欲(或自利)的是非对错标准。没有前者,私欲(或自利)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后者,公理何存?
[size=+0]


[size=+0]  人性虽然复杂,但它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因此,要寻找人性的客观规律,首先在于确定研究的范围。我们[size=+0]究竟是讨论什么范围内的[size=+0]人性?显然,经济学讨论人性,不能泛泛而谈,而仅仅只应该是局限在经济运动这个领域。
[size=+0]


[size=+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学讨论人性,立足点就是一个「利」字!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利」字,也是挺不简单的,它就涉及到「自利」和「利他」。自利和利他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就连以「经济人假说」为立论主要依据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也没能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于是,西方经济学也就只好在「经济人」之外,再增添一些「理性人」、「宗教人」、「社会人」等利他之「人」。然而,单单是增添这些「人」依然无法囊括所有的经济现象。事实上,无论是强盗式掠夺(偷盗抢掠)、诈骗式掠夺(坑蒙拐骗),或者是腐败式掠夺(注:属「剥削式掠夺」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些掠夺者不也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吗?凭什么判定掠夺者的这些掠夺行为是非法的?以「自利」为立论根本的西方经济学,不考察这三类「人」,实在是说不过去的。然而,由于这三类人的「自利」与「经济人」的「自利」是有天壤之别的,显然,他们统统都不属于「经济人」。于是乎,按增添法,似乎应该为其增添「强盗人」、「诈骗人」和「腐败人」等「新人」,以示区别「其他人」才妥当。[size=+0]而正是因为不知道[size=+0]私欲(或自利)的本源;不知道私欲(或自利)的法律依据;不知道自利与利他这对矛盾之间必然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作为西经立论根本的「经济人」,也就只好「假说」下去的了。
[size=+0]

[size=+0]

[size=+0]--------------------------------未完待续



使用道具

报纸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16-7-21 10:29: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上接3楼                                         第一章:资源和劳动

                   第一节:经济运动的基本单元——所有权




   正当私欲起源于劳动的个人所有,它是所有者的权利;而正当私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 *** *** *** *** *** *** *** ***



   经济学研究能否进行科学研究?如果单就理论家们的观点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而没有必要讨论的话题。事实上,不但自然科学家普遍认定经济学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就是在经济学家当中,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的恐怕也占大多数;而那些认为经济学属于科学范畴的学者,也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便有学者断言,经济学永远也成不了科学!



  经济学真的就永远也成不了科学么?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有的经济理论确实是很难与科学挂上钩的。别的暂且不说,就拿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来说吧:在这里,我们暂且也不去讨论应该如何管理,单就「管理」这个概念而言,就是众口相当难调的。据说,关于管理的定义至少有一百多个,随着MBA教学的普及,甚至每一个管理者都可能有自己的管理定义。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不可思议的。假如直线的定义有两个,欧氏几何学就不能成立;假如微分的定义有两个,高等数学就该全部推翻!一个学科的基本定义不清晰,则足以说明这个学科还处于萌芽状态。美国管理学的一位著名学者哈罗德·孔茨对此深感困惑,因为他发现,管理理论是一个丛林,丛林里有无数植物,管理理论有无数流派和支流派。最后,他只好说,管理学是一个知识分类框架,经过分类的知识总比不分类的知识好一点。



  我之所以敢于把这个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话题作为我这套经济理论的开场白,就是摆明了我的态度:我不但要证明经济学研究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是公开宣称,我这套经济理论就属于科学的经济理论!我之所以敢挑战这个话题,就是因为我这套经济理论,完完全全是从客观、系统和运动的角度研究经济!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研究,都必须做到客观性、系统性和运动性的高度统一。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就是为了杜绝人为的主观臆断;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就是为了避免片面地分析事物;科学研究的运动性,就是为了防止静止地看问题。



  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无论是经济现象,还是经济学,同样也不能例外。事实上,无论是经济现象,还是经济学,也都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显然,我们只有从运动的角度去认识、去分析、去研究经济现象,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



  事物的运动,往往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不是说时间是事物运动的动力,而只是把时间看作一种尺度。如同温度计那样,温度计可以作为衡量温度的尺度,但温度计却无法影响温度的变化。经济运动,不但有其总体上的本质特征(这种总体上的本质特征,正是经济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所在),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其阶段性特征。而正是根据这种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发展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六个阶段。任何阶段性特征都必然服从于总体上的本质特征;而不同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也有一个清晰的承上启下的传承过程。本章将从所有权归属的角度,重点讨论这一话题。



  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宇宙这个大背景条件下的万事万物,因此也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正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在宇宙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万事万物彼此之间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同的事物,也都有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正是根据事物这种自身客观存在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类认识能力不断升华的情况下,而划分成不同的学科。因此,我们可以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总系统,而把不同学科看成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显然,影响这些大系统变化的,不仅仅有来自系统内部的因素,同时也存在来自系统外部的因素,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



  从孤立地研究问题到系统地研究问题;从已知到未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不断升华的原因。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经济运动,首先在于把影响经济运动的所有因素统统都囊括到系统之中来,其次在于研究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前者,后者的研究就难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果只有前者,没有后者,或者对后者认识模糊,同样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系统的角度研究问题,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任何大系统都是可以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孙系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母系统、子系统,或是孙系统,都必须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系统,而不能将其中的某个要素抽离开来,去研究残缺不全的所谓系统。之所以有「从一滴水看世界」的说法,其关键就在于这「一滴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系统。



  现有的经济理论,要么采用「抽象法」研究经济现象,要么采用「假说法」研究经济现象。这两种方法本身没有错,采用这样的方法研究经济也没有错。问题在于,如果就此打住,那么,前者因为抽象掉了系统中的一部分因素,研究的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系统;而后者则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研究的就是一个模糊的系统。显然,要想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把不完整的系统补充完整,把模糊的系统变成清晰的系统。否则,是不可能把经济学科学化的。



  抽象有两类形式的抽象:其一是「量的抽象」;其二是「质的抽象」。所谓量的抽象,是指那种没有改变系统结构的抽象;所谓质的抽象,是指那种改变了系统结构的抽象。《资本论》中同时存在这两类抽象。



  《资本论》中从「具体劳动」抽象出「一般劳动」,就属于量的抽象。一般劳动并没有改变具体劳动的结构,它类似于「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它只是比较或衡量具体劳动的一种尺度。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劳动」跟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一样,都不是衡量单位。而一般劳动比较、衡量具体劳动的基本单位有两种:其一是按「劳动耗费的量(即劳动的投入量)」来进行比较;其二是按「劳动贡献的量(即劳动的产出量)」来进行比较。马克思主义者把前者称之为「事实上的平等」;而把后者称之为「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论》实际上是按照「劳动耗费的量」这个「事实上的平等」的衡量标准来进行经济研究的。按照这两种衡量标准进行的分配都属于按劳分配。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和前苏联,以及当年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前一种按劳分配模式;而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则是采用后一种按劳分配模式。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关于「质的抽象」有两个:其一是《资本论》中讨论价值时抽象掉了「资源」的价值,同时主张按「劳动耗费」这个「事实上的平等」的衡量标准进行分配,从而设计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准共产主义社会模型(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马克思特色的社会主义」【参见《哥达纲领批判》】);其二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了一个「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的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从而抽象掉了两百多万年来,在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对于事物的占有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类「质的抽象」看做是一种假设的前提条件,如同牛顿第一定律所说的,「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物体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中暂时抽象掉「外力干扰」,首先研究理想状态下的物体运动一样,我们可以把「抽象掉资源价值」后的商品价值看成是一种理想价值;把「抽象掉人对于物的占有关系」后的社会看成是理想社会。显而易见,只要这个理想价值、理想社会成立,就给人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马克思从「物」的角度研究经济不同的是,西经是从「人性」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与娘十条心!」人性确实是最难捉摸的。要在这难以捉摸的人性中寻找规律性,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然而,所有从人性角度研究经济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忽略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正当私欲(或自利)的源头是什么?正当私欲(或自利)的法律依据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前者是考察私欲(或自利)的因果关系;而后者是寻求判定私欲(或自利)的是非对错标准。没有前者,私欲(或自利)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后者,公理何存?



  人性虽然复杂,但它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因此,要寻找人性的客观规律,首先在于确定研究的范围。我们究竟是讨论什么范围内的人性?显然,经济学讨论人性,不能泛泛而谈,而仅仅只应该是局限在经济运动这个领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学讨论人性,立足点就是一个「利」字!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利」字,也是挺不简单的,它就涉及到「自利」和「利他」。自利和利他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就连以「经济人假说」为立论主要依据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也没能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于是,西方经济学也就只好在「经济人」之外,再增添一些「理性人」、「宗教人」、「社会人」等利他之「人」。然而,单单是增添这些「人」依然无法囊括所有的经济现象。事实上,无论是强盗式掠夺(偷盗抢掠)、诈骗式掠夺(坑蒙拐骗),或者是腐败式掠夺(注:属「剥削式掠夺」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些掠夺者不也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吗?凭什么判定掠夺者的这些掠夺行为是非法的?以「自利」为立论根本的西方经济学,不考察这三类「人」,实在是说不过去的。然而,由于这三类人的「自利」与「经济人」的「自利」是有天壤之别的,显然,他们统统都不属于「经济人」。于是乎,按增添法,似乎应该为其增添「强盗人」、「诈骗人」和「腐败人」等「新人」,以示区别「其他人」才妥当。而正是因为不知道私欲(或自利)的本源;不知道私欲(或自利)的法律依据;不知道自利与利他这对矛盾之间必然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作为西经立论根本的「经济人」,也就只好「假说」下去的了。



[size=+0]   

--------------------------------------未完待续

使用道具

地板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16-8-13 22:02: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上楼


                           第一章:资源和劳动

                   第一节:经济运动的基本单元——所有权

   与马克思从「物」的角度研究经济不同的是,西经是从「人性」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与娘十条心!」人性确实是最难捉摸的。要在这难以捉摸的人性中寻找规律性,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然而,所有从人性角度研究经济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忽略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正当私欲(或自的源头是什么?正当私欲(或自利)的法律依据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前者是考察私欲(或自利)的因果关系;而后者是寻求判定私欲(或自利)的是非对错标准。没有前者,私欲(或自利)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后者,公理何存?

  人性虽然复杂,但它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因此,要寻找人性的客观规律,首先在于确定研究的范围。我们究竟是讨论什么范围内的人性?显然,经济学讨论人性,不能泛泛而谈,而仅仅只应该是局限在经济运动这个领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学讨论人性,立足点就是一个「利」字!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利」字,也是挺不简单的,它就涉及到「自利」和「利他」。自利和利他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就连以「经济人假说」为立论主要依据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也没能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于是,西方经济学也就只好在「经济人」之外,再增添一些「理性人」、「宗教人」、「社会人」等利他之「人」。然而,单单是增添这些「人」依然无法囊括所有的经济现象。事实上,无论是强盗式掠夺(偷盗抢掠)、诈骗式掠夺(坑蒙拐骗),或者是腐败式掠夺(注:属「剥削式掠夺」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些掠夺者不也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吗?凭什么判定掠夺者的这些掠夺行为是非法的?以「自利」为立论根本的西方经济学,不考察这三类「人」,实在是说不过去的。然而,由于这三类人的「自利」与「经济人」的「自利」是有天壤之别的,显然,他们统统都不属于「经济人」。于是乎,按增添法,似乎应该为其增添「强盗人」、「诈骗人」和「腐败人」等「新人」,以示区别「其他人」才妥当。而正是因为不知道私欲(或自利)的本源;不知道私欲(或自利)的法律依据;不知道自利与利他这对矛盾之间必然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作为西经立论根本的「经济人」,也就只好「假说」下去的了。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研究经济现象,既不单纯从物的角度,也不单纯从人性的角度,而是把所有权看作是经济运动的基本单元,从所有权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那么,我们不但可以科学地、合理地解决这前面提到的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管理问题和人性的客观性问题;而且还可以合理地解释价值问题、剥削问题、腐败问题、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等等当前莫衷一是的诸多问题;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这里别的暂且不论,单就人性而言,自利起源于劳动的个人所有!任何人的任何收入来源,要么是因为他自己的现实劳动;要么是他利用他所占有(或占用)的过去劳动(生产资料或资本)。而任何人占有的过去劳动(财富),要么是他自己的过去劳动所得;要么是他通过合法途径或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人的过去劳动所得。除了上述这三个来源,任何人也无法找出个人收入的第四个来源!   

    许多否认劳动创造价值的人,否认的唯一的理由就是人们的「偶然所得」。其实,偶然所得也是劳动所得!比如,「守株待兔」,「守株」也属于劳动;再比如,某人行进时无意中踢出了一块狗头金,这同样属于劳动所得。他「踢」的这一脚,因为有所得而属于劳动,并且属于高效率的「偶然」劳动。而正是因为「偶然」,他的劳动效率才特别高。如果人人随便踢一脚都可以得到狗头金的话,黄金恐怕就象沙子一样不值钱的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这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个歌手平日点一首歌的代价是50元。偶然碰见几位纨绔子弟争强斗胜而把价码抬高到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几十万元。只要其中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无论多高的价码,都属于该歌手的劳动所得!

  歌手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劳动产品交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价值认可原则!交易双方,除了认可自己的劳动所得的价值之外,还得认可对方劳动所得的价值。只有在交易双方都认可某个交易价格之后,交易才可能成功。

  商品交换,原本就是一个交易双方对自己及对方货物或货币的价值认可的问题。它本来就是随机的,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有这么几句顺口溜:

        五马换六羊,生意才开场;
        六羊换七兔,生意才开做;
        七兔换八瓜,生意做到家;
                八瓜换九茄,生意做不得。

  显然,只要是自由交换,不能认可交换的物品价值相等,交易就不能成功;反之,交易成功就意味着认可双方交换的物品价值相等!哪怕事后认为吃亏也好,赚钱也罢,都不能改变成交时的认可!象上面那几句顺口溜所说的,五匹马换来换去,最终只换得九个茄子,明明吃了大亏,除了自认倒霉,哀叹「生意做不得」之外,还能改变已经交换的事实么?难道不是这样么?

  讨论自利,我们确实不得不去考察自利的合理性、合法性。比如,强盗式掠夺、诈骗式掠夺、腐败式掠夺等等经济现象,也属于自利。这些自利为什么是非法的?合法的自利的合理性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自利只有上升到权利的层面,才能解决私欲(或自利)的正当性、合理性、合法性问题。   

    这种权利来自于哪里呢?   

    这种权利就来自于与所有权相伴而生的权、利、责!  

    所有者有权随意处置自己拥有的一切,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即可。这是所有者的权力,别人无权干涉。由此可见,所有权的权力是所有者的「私权」;因此,由所有权而产生的利益就是所有者的「自利」;而正是因为所有者因所有权所获得的利益是自利,因此所有者不但有「责任」保护属于他自己的合理、合法的「私权」、「自利」,而且也必须对其所作所为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全部「责任」!比如,任何一个股份制企业,其产权统统都是资本所有者的个人资本所有权的集合。在股东大会,任何股东统统都是根据自己的所有权份额来主张和保护自己的私权、自利。而「少数服从多数」的所有者决策原则,使集合起来的个人所有权得以实现整体形式的运作。

  其实,不仅自利起源于劳动的归属,事实上,所有的经济现象统统都起源于劳动的归属!

  在以占有方式决定人与事物之间的归属权的现实社会中,正当的私权、自利不仅仅是所有者的权利,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主张和保护他自己正当的私权、自利的同时,无形中也起到利他的效果。比如,任何一个合法经营的企业,至少都办了三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其一,为社会增添了财富;其二,为国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三,为国家贡献了税收。而这一切,都植根于投资者的私权、自利。很难想象,资本所有者会在只有风险,而毫无利益可言的情况下去投资。

  一个人爱自己、爱家庭、爱亲朋好友,爱家乡、爱国家,乃至于爱我们的地球村,那都只不过是一个「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小我当然是私欲、是自利,大我不同样是放大了的私欲、自利么?放大了的私欲、自利,不正是利他么?

  利他应该严格区分「主动利他」和「被动利他」。对所有者而言,所有者利用自己的财富、自己的劳动,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所实施的利他行为,就属于「主动」利他。主动利他是「权利」利他,是「对外」利他。只要不损害第三者的利益,他们的这类利他行为,不但不受任何人的干涉,而且还会得到国家的鼓励和保护;对于经营者而言,只要他经营的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所有权,他就必须对全体所有者负责。显然,经营者的利他是「责任」利他,是「对内」利他。经营者只能在所有者授权范围内经营,任何经营者都有责任为全体所有者争取合法利益的最大化,而无权擅自处理所有者的任何财富。显然,经营者的利他也就是「被动」利他。

  不难看出,主动利他是放大了的私欲、自利;而被动利他则是转移了的私欲、自利。任何利他行为,统统都源自于所有者的权、利、责。 

    其实,现有的经济理论之所以被排挤在科学范畴之外,问题的关键就出在研究方法上。当前流行于世的经济理论,要么是从所有权客体——资本和劳动——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要么是从所有权主体——人性——的角度入手研究经济。正是由于研究方法的片面性,现有的经济理论都只能讨论所有权交换,而无法研究所有权合作。事实上,经济运动是以所有权的形式在运动。而真正的经济管理,其实就是所有者对所有权的直接或间接的保管和经营。 

  如同水体运动的基本单元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或氧原子一样,经济运动的基本单元,既不是资本或劳动,也不是人性,而是把人与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有权!

  从人类诞生以来到现在,一切经济现象统统都是以所有权的形式在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在任何时候,也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我们既找不到任何单纯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也找不到任何单纯的物与物的经济关系;古今中外,任何经济现象统统都是以所有权的形式相互交往的!比如,「张三买李四的馒头」,这是商品交换。但它既不是单纯的「张三与李四」的交换;也不是单纯的「货币与馒头」的交换;而是「张三的货币」与「李四的馒头」之间的交换,即所有权交换!同理,「李四雇佣张三生产馒头」,这不单纯是「张三与李四」的合作;也不单纯是「资本与劳动」的合作;而是「张三的劳动」与「李四的资本」之间的合作,即所有权合作!

  综上所述,经济学应该是研究所有权归属和所有权运动的学问!!!



----------------------第一节完

使用道具

7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16-11-19 16:59: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上楼                       第二节:所有权与所有制

       本节目录

(一)解决分歧的钥匙——正名
(二)什么是「经济学」?

(三)所有权

(四)所有权归属

(五)所有权和所有制

       (1)定义和基本性质

       (2)所有权的外部结构——兼论「混合所有制」

       (3)所有权的内部结构——兼论「普世价值」及《世界人权宣言》


                       (一)解决分歧的钥匙——正名

[size=+0][size=+0]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好些事物旧有的「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内容(实)了;与此同时,各种新起的「名」也还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公认,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便形成了调整「名」「实」的斗争。先秦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正名」的主张。名实问题的讨论,后来逐渐发展到关于知识论和逻辑学的探讨,并逐渐成了当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荀子有《正名》篇论述名实。他主张「名定而实辨」,「制名以指实」。由此可见,「名不副实」、「名副其实」这两个[size=+0]成语[size=+0],就是指概念的「名」与其定义的这个「实」之间的关系;而所谓「名正言顺」,则是说,「概念定义准确了,语言交流才能顺畅!」

[size=+0][size=+0]  在现实中,经济学人之间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公说公有理,婆说理由长,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现象,撇开一些非正常的因素,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受意识形态左右;其二,受方法论影响;其三,经济学概念难以统一。原因虽然有三,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也好,还是[size=+0]方法论方面的分歧也罢,任何[size=+0]人的任何观点都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任何语言文字,统统都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要统一认识,解决分歧,也就必须从经济学概念正名说起。

[size=+0][size=+0]  那么,经济学概念为什么会存在分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除了认知方面的局限性之外,这恐怕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那[size=+0]么,经济学为什[size=+0]么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呢?这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说起。

[size=+0][size=+0]  经济学乃至于整个社会学,之所以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与自然科学比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有形而事无形,「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大学》)。用现代意义的话来讲,凡是由化学元素组合而成的都是物。比如,我们的身体就属于物;而所谓「事」,《辞源》是这样解释的:「凡人所作所为所遭遇都叫事;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和自[size=+0]然界[size=+0]的一切现象也叫事。」事实上,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关于人与事物相关联的那档子事儿。因此,经济学研究以及经济学概念的定义,在受自然法则影响的同时,也必然深受人为法则的影响。

[size=+0][size=+0]  所谓意识形态,其实就是人为法则,用当前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价值观,它属于人性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就曾提出过「自然正义」的观念。他认为,在政治正义中,既有自然的正义,也有法律的正义。前者与后者不同,它不是国家设计出来的,而是从自然中发现的,因此具有永恒性、普世性和至高性。他的思想到罗马法学家西塞罗那里,就变成[size=+0]了与理性融为一体的自然法的观念。西塞罗认为:「真[size=+0]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散播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永世长存;它以其命令召唤人们履行义务,以其禁令约束人们为非作歹……这种「法律」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有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法律正义」,其实就是指人为法则。

[size=+0][size=+0]  法则中既然包含「人为」的因素,那么,人为法则是否就没有规律可循了呢?其实不然,人为法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研究都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摸。比如,经济学讨论人性,就只能局限于经济领域。正如前面分析的,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一个「利」字。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size=+0]都植根于「权」。而所谓「权」,[size=+0]就是指所有权,即人对于事物的占有权。那么,人凭借什么占有事物?这里同样涉及到自然法则和人为法则问题。显而易见,研究经济,要想绕开意识形态,搞什么纯自然的研究,那是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应该是:究竟是自然法则主导人为法则,还是人为法则主导自然法则?

使用道具

8
被被 发表于 2017-2-8 11:22: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9
Karen133 发表于 2017-3-11 00:46: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真的觉得好棒喔~

使用道具

10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17-3-17 12:03: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上楼                       第二节:所有权与所有制

       本节目录

(一)解决分歧的钥匙——正名
(二)什么是「经济学」?

(三)所有权

(四)所有权归属

(五)所有权和所有制

       (1)定义和基本性质

      (2)所有权的外在结构——兼论「混合所有制」

      (3)所有权的内在结构——兼论「世界人权宣言」

(六)类比(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下)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

      


                       (一)解决分歧的钥匙——正名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好些事物旧有的「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内容(实)了;与此同时,各种新起的「名」也还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公认,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便形成了调整「名」「实」的斗争。先秦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正名」的主张。名实问题的讨论,后来逐渐发展到关于知识论和逻辑学的探讨,并逐渐成了当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荀子有《正名》篇论述名实。他主张「名定而实辨」,「制名以指实」。由此可见,「名不副实」、「名副其实」这两个成语,就是指概念的「名」与其定义的这个「实」之间的关系;而所谓「名正言顺」,则是说,「概念定义准确了,语言交流才能顺畅!」

  在现实中,经济学人之间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公说公有理,婆说理由长,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现象,撇开一些非正常的因素,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受意识形态左右;其二,受方法论影响;其三,经济学概念难以统一。原因虽然有三,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也好,还是方法论方面的分歧也罢,任何人的任何观点都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任何语言文字,统统都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要统一认识,解决分歧,也就必须从经济学概念正名说起。

  那么,经济学概念为什么会存在分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除了认知方面的局限性之外,这恐怕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那么,经济学为什么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呢?这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说起。

  经济学乃至于整个社会学,之所以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与自然科学比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有形而事无形,「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大学》)。用现代意义的话来讲,凡是由化学元素组合而成的都是物。比如,我们的身体就属于物;而所谓「事」,《辞源》是这样解释的:「凡人所作所为所遭遇都叫事;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也叫事。」事实上,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关于人与事物相关联的那档子事儿。因此,经济学研究以及经济学概念的定义,在受自然法则影响的同时,也必然深受人为法则的影响。

  所谓意识形态,其实就是人为法则,用当前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价值观,它属于人性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就曾提出过「自然正义」的观念。他认为,在政治正义中,既有自然的正义,也有法律的正义。前者与后者不同,它不是国家设计出来的,而是从自然中发现的,因此具有永恒性、普世性和至高性。他的思想到罗马法学家西塞罗那里,就变成了与理性融为一体的自然法的观念。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散播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永世长存;它以其命令召唤人们履行义务,以其禁令约束人们为非作歹……这种「法律」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有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法律正义」,其实就是指人为法则。

  法则中既然包含「人为」的因素,那么,人为法则是否就没有规律可循了呢?其实不然,人为法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研究都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摸。比如,经济学讨论人性,就只能局限于经济领域。正如前面分析的,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一个「利」字。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都植根于「权」。而所谓「权」,就是指所有权,即人对于事物的占有权。那么,人凭借什么占有事物?这里同样涉及到自然法则和人为法则问题。显而易见,研究经济,要想绕开意识形态,搞什么纯自然的研究,那是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应该是:究竟是自然法则主导人为法则,还是人为法则主导自然法则?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