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kcy2003
2443 14

[创新发展]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大专生

2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6 点
信用等级
11 点
经验
474 点
帖子
27
精华
0
在线时间
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7-5
最后登录
2019-8-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新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今天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它的基础,唯物史观也是应该要得到发展的。首先,唯物史观本身来说作为一种学说,不是静止的﹑无需发展的。其次,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古典的唯物史观还主要是确立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但是却非常抽象而不是非常具体,非常宏观而不是非常细致。所以,这一理论还不具有完整性,没有太强的说服力,进而对现实也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深入细化研究这一理论。
    那么,怎么细化深入研究呢?首先,笔者认为,为了深入研究,首先需要拓展研究范围的,加强对人本身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其经济行为。传统经济学对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即生产劳动、交换、分配和消费进行研究,但缺乏对生产主体,即人的细致研究。比如,西方经济学只是假定人是理性的,然后就完全投入到人的行为研究上去了。所以,我们的研究需要再次回到主体,即生产劳动者,进行细化分析。由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运动。
    怎样对生产劳动者进行分析呢?我们主要要从人的消费需求意识、生产劳动意识及其能力角度来深入考察。因为一切经济主体的消费和生产劳动,都是人的意识指挥的结果,同时又受到其生产劳动能力的制约。如果缺乏对其消费、生产劳动意识及其能力的研究,那么我们对其经济行为的研究也不会顺畅。对于这部分的研究,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所以下面我们首先来拓展分析这一问题。
                     一、人的消费需求意识、生产劳动意识及其能力研究
人的消费需求意识
     什么是生产劳动意识?生产劳动意识是人对于劳动一系列问题的认知。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要劳动,进行什么样的劳动,怎样劳动?人之所以要进行生产劳动,是因为人要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所以人的生产劳动意识显然是由人消费需求意识所派生的。人只有意识到需要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他才会去生产劳动。因而,要研究人的生产劳动意识,就首先要研究人的消费需求意识。
研究人的消费需求意识有两个维度,从人类整体和单个个体两个角度来分析。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看,人类消费消费需求有哪些呢?显然,人类消费需求是多方面的。这方面有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做过研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唯物史观则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尽管人类消费需求有很多分类的方法,但我们这里都可以从性质上简单把它划分成两类需求,满足自身身体或生理运行的基本物质需要称为生存需求,也可以称为物质需求;而满足自身心理和精神发展的需要则为发展需求或精神需求。生存需求是基本需求,发展需求是高级需求,也是人类的本质需求。
从人类单个个体来看,每个人的消费需求不但微观具体需求有所差别,而且就其性质而言,也是差别巨大。有的人主要侧重于生存需求或物质需求,有的人侧重于发展需求或精神需求。有的人需求不断膨胀,不容易得到满足;有的人需求相对较少,而且很容易得到满足。
进而,从人的消费需求的性质分类出发,我们可以把人的生产劳动意识也划分为,生存性劳动意识和发展性劳动意识,简称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生存意识是人的本能的自发的意识,是层次较低的意识,每个人都具备,而发展意识则是人的主动的自觉性意识,每个人的发展意识强度不一样。进而,人类消费需求的层次性特点决定了人类生产劳动的层次性。根据人的需求两个层次,人类生产也基本可以分为生存性生产和发展性生产,劳动可以分为生存性劳动和发展性劳动。其中,生存性生产对应了简单再生产,发展性生产对应了扩大再生产。
另外,生产还有个体和整体两个角度的划分,所以,人的生产劳动意识也有个体生产意识和整体生产意识两个层次的划分。从而发展意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个体发展意识和整体发展意识。
同样,按照前面消费需求性质的划分,人的生产劳动能力可以划分为人的生存能力和人的发展能力。人的生存能力是人本身就具有的本能,是人的体力劳动为主导的能力。而人的发展能力则是人后天通过直接生产实践和学习实践而获得的能力,是脑力劳动占主导的能力。由于人的消费需求意识和生产劳动意识上的巨大差别,人们在生产劳动能力上的差别就更大了。有的人只拥有简单的生存能力,而有的人则拥有较强的发展劳动能力,能够从事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
                            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前面我们对人的消费需求意识、生产劳动意识及其能力做了一个基本的分析,为后面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打下了基础。在这之前,我们还先需要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基本概念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或拓展。因为这些概念是马克思时代提出的,比较宏观、抽象,不便于对问题的细化研究。
一、一些基本概念
生产力
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是从客观角度,也就是从劳动工具所体现的水平来体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高低。生产力除了从客观角度来衡量,也可以从主观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分析劳动主体的劳动能力。劳动工具体现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反应了人类科学和技术劳动的水平。
生产方式
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是社会劳动分工和协作。而分工又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外部社会劳动分工,这是一种产业分工。第二则是内部劳动分工,这是微观的生产主体内部所进行的分工。
人类微观生产主体不是单个人的生产,而是一个有组织有管理的生产。原始社会生产虽然极为简单,但也有部落首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的指挥和管理者分别是奴隶主和地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十分复杂,分工非常细化,其指挥和管理者则是资本家和企业家。
生产关系
广义上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广义上生产关系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包含了狭义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研究狭义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其中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我们要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答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具体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个“决定”和“反作用”的具体机理是什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与否到底怎样来判断?这些,我们都要结合历史进行深入分析。
                         原始社会:生产力、劳动分工、劳动意识和能力分化和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这种低下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劳动工具来说,人民只会采用石器等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进行捕猎等生产。从人的劳动能力角度来看,原始社会人们智力水平也十分低下,没有什么脑力劳动。
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就决定了,在生产方式上,原始社会人们只能在一个微观生产单位内部,即部落内部进行最简单的劳动分工和协作。比如,男耕女织,就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的本能的劳动分工形态。
此时,原始部落进行的虽然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分工,但是,一个部落内部也是有管理存在的,有部落首领的。而这些首领一般都是部落中能够从事一定的技术发明的人。《韩非子. 五蠹》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就是我国远古群落的一个首领,是发明用火的人。而这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的例子更多。比如,中国古代历史有关于神农尝百草,伏羲射日的传说,这些都是由于自己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被推举为首领的例子。
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意识、能力及其分化
原始社会生存是第一位的,生产的目的是最低限度的生存,所以原始社会从性质上来说,这一阶段的生产是一种生存性的生产,一种简单再生产。所以,原始社会人们绝大部分只有自发的生存意识,因而人的生产劳动意识也没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原始人类劳动能力分化也不明显,主要是性别,年龄,体力等因素导致的差别。
原始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劳动分工不明显,以简单协作和分工为主。个体生产力是如此低下,以至于只有依靠人类整体的紧密协作,个体才能生存。从而人们首先自发地拥有了整体意识,而没有自发的个体意识。这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性质上是一种平等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是一种平等的生产。进而,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原始社会实行的是原始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由部落集体自发地占有,公平地分配。同时原始的生产资料(核心是土地)也不稀缺,从而每个人也有占有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可能性。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过渡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劳动分工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青铜器,生产规模扩大,人类活动范围也扩大了,剩余产品增多了。
进而,生产协作和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的复杂程度加大,人类生产已经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伴随生产力发展和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作为生产的决策和管理者的部落首领开始脱离生产一线,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者,人类社会开始出现脑体分工。
劳动意识和能力分化
部落首领脱离直接生产,管理和指挥生产,支配生产剩余,从而他们的个人欲望和需求不断膨胀,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从而拥有了自发的个体发展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得到迅速扩张。而大多数直接生产劳动者,其生产劳动意识仍然主要停留在生存意识上,缺乏个体意识和发展意识。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较容易满足,形成了一种“小生产者意识”。所以,从生产意识上来说,直接的生产劳动者已经落后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变得愚昧无知了。
由于决策和管理者脱离生产一线,变成专门的生产管理者。他们进行的劳动都是脑力劳动,他们总是处理生产决策和管理问题,从而这些少数人的人的脑力劳动能力得到增长。而大部分直接生产劳动者在分工中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得不到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没有得到增长。从而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人的生产劳动意识和能力都开始明显分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进入到古代文明社会,部落首领作为生产的决策和管理者,脱离生产一线,占有了核心生产资料,并且通过国家强制力,取得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进而是决策权,管理权,分配权和剩余索取权等一系列生产权力。而大多数的直接生产劳动者,不但是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剥夺了,而且其人身权利也被剥夺了,变成了奴隶。
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原因在哪里呢?从根本上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部分人的生产意识仍然保守,愚昧,只愿意进行生存性质的简单再生产,因而在客观上已经落后于生产力发展了。而少数人虽然其主观上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剥削严重,但他们个体发展意识的觉醒在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因而,此时,从客观上来说生产资料私有制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作用本质上是通过少数人的个体利益推动社会生产整体的发展。
意识分化后的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对立性的生产关系
部落首领不但完全占有了生产资料,甚至剥夺了部落成员的人身权利,将其转变成奴隶,野蛮驱使奴隶进行生产,从而,原始社会部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生产关系变成了一种人与人对立的生产关系。
那么,为什么部落首领不但占有生产资料,指挥生产,而且把生产劳动者当做奴隶,从而形成形成极端对立关系呢?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生产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分化,更主要是由于原始社会崇拜意识的发展。崇拜意识是当人类弱小时候本能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对于理解人类所有关系都是一种极为重要、关键的要素。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生产力极端低下,人在自然面前十分弱小,因而人们开始崇拜自然神或者人格化的神。而当部落首领做出重大发明后,部落成员不但把他推举为部落首领,而且还将其神话,加以崇拜。这样,部落首领的权力就没有约束,从而造成了他自己也把自己当做“神”、“天子”。在原始社会早期,这些首领对自己还是比较约束,但是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后,就把部落成员都当成他的财产一样,一切权利都归他所有。纵观历史,直到现在,人们的崇拜意识仍然没有消减。人们崇拜皇帝、崇拜明星、崇拜成功人士、崇拜金钱权力,崇拜西方文明和美国等等。崇拜是由于人类自身能力落后,对自然和社会短时间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改变客观环境或强者的影响,只能对强者顶礼膜拜,因而是人类思想愚昧的最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出现,扩大了强者和弱智之间的心理差距,使得两者关系更为不平等。
专制管理的必然性
从管理方式来看,作为管理者的奴隶主对作为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奴隶的管理是及其专制的、野蛮的。从主观上来讲,从原始的民主管理转变为古代的专制管理,这种转变是极不人道的。那么,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历史转型有什么必然性?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退步呢?
从生产劳动方式来说,这个过程虽然野蛮,但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这是历史的进步。发展生产,一靠技术水平的提高,二靠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水平一定,那么就必须提高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奴隶社会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生产力相对于原始社会虽然有了飞跃,但其发展却始终是缓慢的,因而只有通过管理来提高。
奴隶社会管理刚刚产生,而劳动则主要是体力劳动,只能提高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所以只需要简单、野蛮、强制的管理。因而,我们说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这种制度是能促进生产发展的。而如果没有这些约束性的管理,大多数直接劳动者没有发展生产的自觉性。
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这种生产关系的一种微调。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微调呢?
奴隶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器的出现,使得个人劳动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样,生产就不需要像奴隶社会一样,奴隶主驱使大量奴隶在奴隶主庄园进行集体劳作了。这时候,从客观上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除奴隶的人身束缚了,这样他们就会提高劳动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主观上来说,长期受到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压迫,奴隶们反抗意识不断觉醒。生产关系的对抗性也确实需要改善了。
所以,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种生产关系的微调还是改善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社会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整个封建社会,虽然生产力有所发展,但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而产生的数量上的增长,但是在技术水平、生产工具上,几千年来可以说变化不大。中国经过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封建主义势力仍然强大,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力量仍然十分弱小。这时倒是西方出现了真正出现了资本主义。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这是因为西方出现了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近代工业使得生产力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而同期中国只有落后的手工业。从而,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手工业社会开始转变成工业社会。旧的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只能适应农业社会的发展,而不能推动工业、商业社会的发展,因而变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最终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替代。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工业生产为主,企业代替地主农庄,成为微观的生产主体,而企业内部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工人是直接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是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这是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当中最基本的分工。但同时,生产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也开始出现。在外部市场,企业与企业、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市场交换紧密联系起来,构成社会劳动分工和协作。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本主义仍然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作为核心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进而资本家掌握了生产的管理权、剩余分配权和索取权等一系列生产权力。到了现当代,又经历了几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代表着生产力高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企业更多地采用股份制这种所有制实现形式,资本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管理权相分离,资本家退居生产二线,不再直接管理生产。而到了当代资本主义,不但资本家拥有股权资本,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也开始拥有股权激励,甚至普通员工也开始少量持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性质
    犹如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情形,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资本家和工人在人的意识和关系上也处于极端对立的状况。这是由于资本家则由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在夺取反封建的胜利后,由于惯性仍然保留着旧社会的传统意识,仍然残酷地压迫工人了。这样,在早期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斗争十分频繁,并且在19世纪一度达到高潮。
而经历几个世纪的工人运动,工人组织起了工会,而现代资本主义在保障工人权益的法律制度上也已经十分完善了,所以现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趋于衰弱。由于工人有了罢工权,小范围的罢工已经在资本主义国家十分普遍,但对社会生产影响不大,已经演变成一种劳资谈判的形式了。所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对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
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工人的生产管理,但采用的方式比较专制,是一种监督管理,也没有管理理论的指导。直到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泰罗式的科学管理”还是生产管理,刚刚开始出现管理理论,但仍然以提高劳动效率为核心诉求,而不顾及工人的权益。

但现当代的资本主义管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现代管理的内容远非监督劳动这么简单,需要不断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管理劳动的方式上,专制的管理方式在减少,管理的方式越来越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管理者开始从现代管理理论,如“行为科学”、“人本管理”等当中寻找依据,“从人的行为本性中激发出动力”。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通过工人“参加管理”等形式,增加管理的民主色彩,建立企业文化,在企业里营造一种“亲密关系”的氛围, 以此缓和劳资矛盾,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刺激工人的进取心和首创精神,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管理内容方面,管理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的人本的管理理论。企业管理重点已经走出生产管理,而转移到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和资本运作管理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 唯物主义 创新 历史

沙发
nkcy2003 发表于 2016-7-23 19:13: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原因
为什么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却没有呢?因为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化大生产,规模大,具有风险,需要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商业头脑。所以在近代,资本家占有资本,有其历史必然性。他们首先有意愿有发展和创新意识去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同时也有能力去指挥和管理这种生产,并且承担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工人脱胎于小农,具有小生产局限性,没有这种生产的发展眼光和市场意识,也没有指挥和管理社会化生产的能力。
但是,到了现当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首先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决策和管理都趋于复杂,因而资本家开始专注于企业决策,职业经理人专注于企业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劳动的细化分工。
其次,劳动力资本化,公司股权开始多元化。科技、管理者开始获得股权激励,甚至工人都开始获得股权。这是为什么呢?劳动力资本化的过程,反映了现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即物化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低位已经大大下降,而知识、技术和管理等活化劳动凝结的要素作用大大提高。所以通过劳动力资本化,劳动者和企业联系更加紧密,获得更好地激励和约束。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的开始出现,资本开始主动追逐知识、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样社会生产出现了以物化资本作为生产发起的纽带到知识、技术、管理为生产发起纽带的发展趋势,从而物化资本作用进一步的弱化,知识、技术、管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反过来也可以说,资本的范畴已经大大拓展了,并不仅仅局限于物化资本。脑力劳动者能够将自身的劳动能力、劳动经验、知识、技术、管理等自身劳动力的结晶转化为劳动力资本,获得公司股权,甚至通过资本市场吸引风险资本投资,从而获得资本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当代社会,知识、能力才是最大的财产、财富。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现当代会出现这种调整呢?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的升级,现当代已经可以被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低端的直接体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例越来越低,管理劳动、技术劳动等高端脑力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份额越来越大,甚至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也越来越需要依靠脑力,依靠积极性,需要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的积累。由此,劳动力出现资本化,而且这里主要是脑力劳动的资本化。同时工人生产地位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自身权利意识和个体发展意识也逐步提高了,这样资本家就必须在产权上,在管理上进行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可以说,当代工人更加独立、自由了。

使用道具

藤椅
nkcy2003 发表于 2016-7-23 19:14: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自由精神生产——人类社会生产演进的方向
    纵观几千人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演进不光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还有生产内容、生产动力、生产方式的变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而,我们今天要对未来社会生产有一个预测的话,必须多角度来描绘我们的新世界。
一、人类生产内容的演进
人类生产内容演进是受到人类需求演进的指引的。人类需求总体上是从生存需求发展到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发展到精神需求。因而人类社会生产内容的演进,也是从物质为主的生产发展到精神、知识为主的生产。具体来说,就是从古代社会的农业社会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然后到现当代服务业占主导的后工业社会。
二、人类生产动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人类原始社会实行的是原始公有制,是通过人类共同的自发的本能的整体意识来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原始社会,分工处于初级阶段,人与人直接的协作关系占主导地位,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协调一致的。
人类从古代农业社会到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都是私有制,是通过少数人个体发展意识和决策管理能力来推动人类整体社会生产发展。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脑体分工占直接的主导地位,因而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占主导地位,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从根本上是不协调的。
三、人类的未来社会构想
那么,未来社会呢?
就其生产内容而言,虽然作为生存基础的物质生产仍然存在,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完全自动化的智能设备、机器人等生产手段最大限度代替人类体力劳动,使得只需要很少的人操控这些设备就能生产满足人类整体生存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消费品。那么接下来,大多人生产什么呢?从事精神、科技、知识、创造、服务、管理劳动。这时候,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脑体分工真正消灭,人类都能从事脑力劳动,从而人类智力和精神都能够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就生产动力而言,未来社会人类从事的都是脑力劳动,都是依靠其自身自觉的个体和整体发展意识来推动自身进行生产劳动。这时候,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物质需求都能得到很好满足,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如何发展才是人类考虑的首要问题。到那时,劳动是人类探索自然世界、自身意义和人与人关系的手段。
但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马克思讲未来社会,人们要实现按需分配,这能否实现?未来人类物质生产能否使得人类物质需求真的得到完全满足?原先人们认为人类社会原先一直存在一种矛盾,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首先,我认为,我们对于人类需求的上述认识是有所偏差的。这个问题需要细化探讨。我认为,人类物质、生存需求是有限的,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人类的发展性、精神需求是无限的。而人类无限的精神需求又有两种,第一种精神需求仍然附属于物质需求。比如,现代人类的各种奢侈需求,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需求,比如对高档别墅、高档时装、化妆品、豪车、私人飞机、游艇等等。这些实质上是通过商品的满足来满足人类奢侈、炫耀的心理。第二种精神需求就是纯粹精神需求,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物质载体。比如看书、写书、书法、音乐创作等艺术活动。人类需求可以从主观角度分为真实和非真实的需求,从客观角度可以分为合理和不合理的需求,奢侈需求是人类的非真实、无意义的需求,也是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一种不合理需求。因为人的本质在于大脑、精神和思考,人必须思考人存在的意义。人如果陷入这种物质需求,必将陷于其中,其精神和思考得不到发展!奢侈需求会造成人类虚幻精神,造成人对名利的追求。
如果人们都追求奢侈的物质消费,那么显然这种无限的消费需求地球资源是无法承载的。有人说,依靠人类科技发展,人类能够突破各种资源、能源和环境限制。事实上,科技再发展,也无法满足人类这种无限的奢侈需求的“血盆大口”。试想,地球能够建多少别墅供人类居住呢?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可是大自然已经失去平衡,全球暖化和生态失衡已经出现,而人类其实对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人说,我们可以移居外星球。实际上,这对人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立足于地球。为什么呢?首先,科学家真的无法创造出一个和地球差不多宜居的星球出来,这么精妙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生态平衡。同时,人类是一种精神动物,外星球除了没有我们地球那么精妙的大自然景观,也缺乏像长城、金字塔等人文景观。人类只能在外星球短暂停留,真的无法长期定居,人类大规模移居更是无法想象。所以,对地球来说,无论以后科技有多发达,我们的资源都是有限的,环境、生态都需要保护的。而奢侈性消费也是需要得到限制的,甚至是禁止的。人类应该始终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控制人类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望。
四、未来人类社会生产关系
我们来探讨未来人类社会生产关系,首先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将再次回到平等关系。从原始社会自发的平等关系到私有制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再到未来公有制社会的平等关系。
人类出现不平等首先是源于人类在生产意识和能力上的分化和生产劳动上的分化,即脑体劳动分工。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体劳动分工消灭,那么,人类都能够从事脑力劳动,自身知识、能力也都能得到提高,因而,人类在生产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分化也将大大减小。人的自由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因而人与人生产地位是平等的,进而人与人关系也是平等的。
在私有制时代,虽然人与人关系不平等,人类分工也会强化这种不平等,但是,分工的目的是协作,协作是人类生产最根本的目的,协作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是人类生产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分工只是手段。协作就意味着人类的相互帮助。而未来人类社会生产协作将更加紧密,这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首先,从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核心生产资料是不断变化的。农业社会核心生产资料是土地,因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土地私有制。工业社会核心生产资料是资本,因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资本私有制。当代及未来核心生产资料的发展趋势是知识、能力和精神等活化生产要素成为核心生产资料,而货币资本、物化生产资料已经处于从属地位。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很大程度上,都伴随着生产对象的变化。原始社会是采集业和畜牧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则是农业和种植业,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工业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生产对象上基本相同,其他社会基本上生产对象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出,土地私有制是适合农业社会的。如果不是西方工业革命,中国封建主义社会仍然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产生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就不会产生资本主义变革,西方彻底完成资本主义过渡也是在工业革命彻底完成之后。同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劳动力资本化。
那么,未来社会呢?生产对象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社会生产关系是否和生产对象的改变同步呢?我认为,人类社会未来社会生产对象,将不是以物质生产为主,而是精神生产为主导。未来人类的关键问题不是生存,而是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而是大多数人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资本的私有制将无法适应并且推动精神生产的发展,而只有公有制才能适应并推动人类精神生产。
首先,私有制是适应和推动物质生产的,因为物质资源具有排他性、稀缺性,因而比较适合私人占有;而未来的生产是精神生产、知识生产,精神、知识、能力等核心生产要素不具有排他性,属于人类共同财富,不可能私人占有。而在物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由于人类将来在生产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分化大大减少,因而随着劳动力的资本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物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也可以趋于平等,因而物化生产资料方面未来也必将是公有制。
私有制适合生产力不是高度发展的竞争社会,适合脑体分工的社会,而未来人类协作将成为主流,脑体分工消灭。私有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因为物的产权具有排他性,竞争也具有排他性。同时私有制也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因为物质生产意味着人类需要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而人类未来社会人不但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因为精神生产的核心是爱和和谐,是真善美。私有制条件下,人类生产的激励都是物质性的;而公有制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的激励都是精神性的。私有制条件下,人类生产的激励和约束都是少数决策和管理者提供的;而公有制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的激励和约束都是自己提供的,人们自觉性大大增强,能够自我管理。
人类未来的精神生产具有什么样的属性呢?我认为,未来精神生产的基本属性就是自由,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由精神生产。什么是自由呢?从表面和形式上来看,自由是主体不受客体约束的状态,但从实质上来看,主体并不是不受到任何约束,而是受到主体自身约束,是用自律代替了他律。在这种状态下,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规律认识能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从而主体能够遵循这些规律并加以运用,不违背这些客观规律,进而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而人类社会之前都主体都处于自发或自觉状态。人类早期原始社会主体生产都处于自发状态,而这种状态下主体受到其生理控制,是本能的状态,感性的,缺乏理性的,具有愚昧性、朴素性和盲目性等特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少数处于生产管理地位的主体处于自觉状态,这种状态下主体主要受自身理性指挥,其决策是相对主动的,但此时理性和感性仍然存在着矛盾,虽然主体决策能够实现自身目标,但是主体常常和自然和社会发生对立。
私有制到公有制过渡的漫长性和必然性
但是,我们要看到,人类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将是非常漫长的。首先,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脑体劳动分工,需要很长时间。第二,长久的私有制社会条件使得人们充分发展了个体发展意识、自我意识,但对整体发展意识、精神发展意识比较淡薄。因而,私有制时代人都容易自私自利,容易陷入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泥潭之中,道德水平普遍不高。因而如何让人们普遍道德水平真正提高,而不是靠简单的说教,是很不容易的。第三,前面讲过,人类精神生产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偏于物质享受,一条是偏于精神追求。私有制的惯性会使得人类自觉不自觉地走第一条道路。因而,这两条道路的选择将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类未来社会向公有制社会、自由和谐的精神生产的社会过渡具有必然性。首先从可能性上来说,只要生产力发展到那种阶段,人类的生存问题和物质需求问题彻底解决了,人类就会考虑精神需求和人类发展问题。从必要性上来说,第一条道路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也不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如果人们懂得这个道理,自然就会采用第二条道路了。
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应该确立的原则
尽管未来真正实现这种自由精神生产的社会是很漫长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无法为未来做准备。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了未来这种社会更早地到来,在今天我们就可以确立一些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目标和原则。
    首先,我们的生产要更重视公平,包括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生产资料占有机会的公平,在强调过程、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更强调结果和收入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主要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居民有效消费需求,治理失业,最终达到共同物质富裕。
第二,我们要更重视生产的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社会近期利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可以通过国家资本进入一些具有明显社会效益,但不具有经济效益的行业。
第三,我们在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基础上,更强调合作。应该更好地促进劳动力资本化进程,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视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人性化和民主化。虽然劳动力资本化之后工人占有生产资料不多,但可以考虑其以工会的形式参与企业决策,以增强其生产管理意识和能力。
    第四,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精神激励,包括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建设,社会文化氛围建设等。更重视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
    第五,我们不但要重视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更要重视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第六,我们要更重视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我们要更重视教育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更重视人的能力和实质自由。

使用道具

板凳
nkcy2003 发表于 2016-7-24 09:29: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自由精神生产——人类社会生产演进的方向
    纵观几千人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演进不光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还有生产内容、生产动力、生产方式的变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而,我们今天要对未来社会生产有一个预测的话,必须多角度来描绘我们的新世界。
一、人类生产内容的演进
人类生产内容演进是受到人类需求演进的指引的。人类需求总体上是从生存需求发展到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发展到精神需求。因而人类社会生产内容的演进,也是从物质为主的生产发展到精神、知识为主的生产。具体来说,就是从古代社会的农业社会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然后到现当代服务业占主导的后工业社会。
二、人类生产动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人类原始社会实行的是原始公有制,是通过人类共同的自发的本能的整体意识来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原始社会,分工处于初级阶段,人与人直接的协作关系占主导地位,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协调一致的。
人类从古代农业社会到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都是私有制,是通过少数人个体发展意识和决策管理能力来推动人类整体社会生产发展。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脑体分工占直接的主导地位,因而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占主导地位,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从根本上是不协调的。
三、人类的未来社会构想
那么,未来社会呢?
就其生产内容而言,虽然作为生存基础的物质生产仍然存在,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完全自动化的智能设备、机器人等生产手段最大限度代替人类体力劳动,使得只需要很少的人操控这些设备就能生产满足人类整体生存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消费品。那么接下来,大多人生产什么呢?从事精神、科技、知识、创造、服务、管理劳动。这时候,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脑体分工真正消灭,人类都能从事脑力劳动,从而人类智力和精神都能够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就生产动力而言,未来社会人类从事的都是脑力劳动,都是依靠其自身自觉的个体和整体发展意识来推动自身进行生产劳动。这时候,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物质需求都能得到很好满足,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如何发展才是人类考虑的首要问题。到那时,劳动是人类探索自然世界、自身意义和人与人关系的手段。
但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马克思讲未来社会,人们要实现按需分配,这能否实现?未来人类物质生产能否使得人类物质需求真的得到完全满足?原先人们认为人类社会原先一直存在一种矛盾,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首先,我认为,我们对于人类需求的上述认识是有所偏差的。这个问题需要细化探讨。我认为,人类物质、生存需求是有限的,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人类的发展性、精神需求是无限的。而人类无限的精神需求又有两种,第一种精神需求仍然附属于物质需求。比如,现代人类的各种奢侈需求,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需求,比如对高档别墅、高档时装、化妆品、豪车、私人飞机、游艇等等。这些实质上是通过商品的满足来满足人类奢侈、炫耀的心理。第二种精神需求就是纯粹精神需求,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物质载体。比如看书、写书、书法、音乐创作等艺术活动。人类需求可以从主观角度分为真实和非真实的需求,从客观角度可以分为合理和不合理的需求,奢侈需求是人类的非真实、无意义的需求,也是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一种不合理需求。因为人的本质在于大脑、精神和思考,人必须思考人存在的意义。人如果陷入这种物质需求,必将陷于其中,其精神和思考得不到发展!奢侈需求会造成人类虚幻精神,造成人对名利的追求。
如果人们都追求奢侈的物质消费,那么显然这种无限的消费需求地球资源是无法承载的。有人说,依靠人类科技发展,人类能够突破各种资源、能源和环境限制。事实上,科技再发展,也无法满足人类这种无限的奢侈需求的“血盆大口”。试想,地球能够建多少别墅供人类居住呢?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可是大自然已经失去平衡,全球暖化和生态失衡已经出现,而人类其实对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人说,我们可以移居外星球。实际上,这对人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立足于地球。为什么呢?首先,科学家真的无法创造出一个和地球差不多宜居的星球出来,这么精妙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生态平衡。同时,人类是一种精神动物,外星球除了没有我们地球那么精妙的大自然景观,也缺乏像长城、金字塔等人文景观。人类只能在外星球短暂停留,真的无法长期定居,人类大规模移居更是无法想象。所以,对地球来说,无论以后科技有多发达,我们的资源都是有限的,环境、生态都需要保护的。而奢侈性消费也是需要得到限制的,甚至是禁止的。人类应该始终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控制人类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望。
四、未来人类社会生产关系
我们来探讨未来人类社会生产关系,首先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将再次回到平等关系。从原始社会自发的平等关系到私有制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再到未来公有制社会的平等关系。
人类出现不平等首先是源于人类在生产意识和能力上的分化和生产劳动上的分化,即脑体劳动分工。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体劳动分工消灭,那么,人类都能够从事脑力劳动,自身知识、能力也都能得到提高,因而,人类在生产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分化也将大大减小。人的自由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因而人与人生产地位是平等的,进而人与人关系也是平等的。
在私有制时代,虽然人与人关系不平等,人类分工也会强化这种不平等,但是,分工的目的是协作,协作是人类生产最根本的目的,协作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是人类生产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分工只是手段。协作就意味着人类的相互帮助。而未来人类社会生产协作将更加紧密,这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首先,从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核心生产资料是不断变化的。农业社会核心生产资料是土地,因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土地私有制。工业社会核心生产资料是资本,因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资本私有制。当代及未来核心生产资料的发展趋势是知识、能力和精神等活化生产要素成为核心生产资料,而货币资本、物化生产资料已经处于从属地位。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很大程度上,都伴随着生产对象的变化。原始社会是采集业和畜牧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则是农业和种植业,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工业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生产对象上基本相同,其他社会基本上生产对象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出,土地私有制是适合农业社会的。如果不是西方工业革命,中国封建主义社会仍然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产生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就不会产生资本主义变革,西方彻底完成资本主义过渡也是在工业革命彻底完成之后。同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劳动力资本化。
那么,未来社会呢?生产对象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社会生产关系是否和生产对象的改变同步呢?我认为,人类社会未来社会生产对象,将不是以物质生产为主,而是精神生产为主导。未来人类的关键问题不是生存,而是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而是大多数人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资本的私有制将无法适应并且推动精神生产的发展,而只有公有制才能适应并推动人类精神生产。
首先,私有制是适应和推动物质生产的,因为物质资源具有排他性、稀缺性,因而比较适合私人占有;而未来的生产是精神生产、知识生产,精神、知识、能力等核心生产要素不具有排他性,属于人类共同财富,不可能私人占有。而在物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由于人类将来在生产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分化大大减少,因而随着劳动力的资本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物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也可以趋于平等,因而物化生产资料方面未来也必将是公有制。
私有制适合生产力不是高度发展的竞争社会,适合脑体分工的社会,而未来人类协作将成为主流,脑体分工消灭。私有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因为物的产权具有排他性,竞争也具有排他性。同时私有制也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因为物质生产意味着人类需要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而人类未来社会人不但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因为精神生产的核心是爱和和谐,是真善美。私有制条件下,人类生产的激励都是物质性的;而公有制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的激励都是精神性的。私有制条件下,人类生产的激励和约束都是少数决策和管理者提供的;而公有制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的激励和约束都是自己提供的,人们自觉性大大增强,能够自我管理。
人类未来的精神生产具有什么样的属性呢?我认为,未来精神生产的基本属性就是自由,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由精神生产。什么是自由呢?从表面和形式上来看,自由是主体不受客体约束的状态,但从实质上来看,主体并不是不受到任何约束,而是受到主体自身约束,是用自律代替了他律。在这种状态下,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规律认识能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从而主体能够遵循这些规律并加以运用,不违背这些客观规律,进而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而人类社会之前都主体都处于自发或自觉状态。人类早期原始社会主体生产都处于自发状态,而这种状态下主体受到其生理控制,是本能的状态,感性的,缺乏理性的,具有愚昧性、朴素性和盲目性等特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少数处于生产管理地位的主体处于自觉状态,这种状态下主体主要受自身理性指挥,其决策是相对主动的,但此时理性和感性仍然存在着矛盾,虽然主体决策能够实现自身目标,但是主体常常和自然和社会发生对立。
私有制到公有制过渡的漫长性和必然性
但是,我们要看到,人类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将是非常漫长的。首先,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脑体劳动分工,需要很长时间。第二,长久的私有制社会条件使得人们充分发展了个体发展意识、自我意识,但对整体发展意识、精神发展意识比较淡薄。因而,私有制时代人都容易自私自利,容易陷入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泥潭之中,道德水平普遍不高。因而如何让人们普遍道德水平真正提高,而不是靠简单的说教,是很不容易的。第三,前面讲过,人类精神生产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偏于物质享受,一条是偏于精神追求。私有制的惯性会使得人类自觉不自觉地走第一条道路。因而,这两条道路的选择将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类未来社会向公有制社会、自由和谐的精神生产的社会过渡具有必然性。首先从可能性上来说,只要生产力发展到那种阶段,人类的生存问题和物质需求问题彻底解决了,人类就会考虑精神需求和人类发展问题。从必要性上来说,第一条道路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也不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如果人们懂得这个道理,自然就会采用第二条道路了。
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应该确立的原则
尽管未来真正实现这种自由精神生产的社会是很漫长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无法为未来做准备。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了未来这种社会更早地到来,在今天我们就可以确立一些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目标和原则。
    首先,我们的生产要更重视公平,包括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生产资料占有机会的公平,在强调过程、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更强调结果和收入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主要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居民有效消费需求,治理失业,最终达到共同物质富裕。
第二,我们要更重视生产的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社会近期利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可以通过国家资本进入一些具有明显社会效益,但不具有经济效益的行业。
第三,我们在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基础上,更强调合作。应该更好地促进劳动力资本化进程,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视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人性化和民主化。虽然劳动力资本化之后工人占有生产资料不多,但可以考虑其以工会的形式参与企业决策,以增强其生产管理意识和能力。
    第四,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精神激励,包括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建设,社会文化氛围建设等。更重视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
    第五,我们不但要重视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更要重视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第六,我们要更重视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我们要更重视教育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更重视人的能力和实质自由。

使用道具

报纸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7-24 12:42: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同属历史决定论。即宿命论。宗教只能变换解读,无法创新,其原因不外乎自诩终极了真理,以及对宿命论的笃信。

使用道具

地板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7-24 12:49: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就包括了绝对真理和历史决定论,以及反定义的方法论(混淆概念的方法论)。这种哲学思想只会导致信仰,没有可能导致创新。

使用道具

7
nkcy2003 发表于 2016-7-24 21:12: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欢迎讨论,但是满脑子是偏见的人除外!这是一个框架,很多地方还不细致。

使用道具

8
qi509 发表于 2016-7-24 22:00: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 那么,怎么细化深入研究呢?首先,笔者认为,为了深入研究,首先需要拓展研究范围的,加强对人本身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其经济行为。传统经济学对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即生产劳动、交换、分配和消费进行研究,但缺乏对生产主体,即人的细致研究。比如,西方经济学只是假定人是理性的,然后就完全投入到人的行为研究上去了。所以,我们的研究需要再次回到主体,即生产劳动者,进行细化分析。由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运动。”——————就这一段,看是多么的矛盾!

使用道具

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7-24 22:52: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nkcy2003 发表于 2016-7-24 21:12
欢迎讨论,但是满脑子是偏见的人除外!这是一个框架,很多地方还不细致。
别人用哲学术语骗你,你也用哲学术语骗人。事实上你并不知道这哲学术语所包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使用道具

10
nkcy2003 发表于 2016-7-25 08:35: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7-24 22:52
别人用哲学术语骗你,你也用哲学术语骗人。事实上你并不知道这哲学术语所包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你这种人呢,不信马克思,你可以不来这个版,就不要到这个版来浪费时间了,好吧?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