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uguw
19883 253

论《保卫资本论》的售罄及反对者的攻讦   [推广有奖]

51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1:57: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doukuang 发表于 2016-12-14 20:46
祝贺这么好的销量,至于批评,如有价值可以探讨,如无价值就置之不理。
每日一书 | 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

引言

第一章  士:中古統治階層的定義
第二章  任官與地位
第三章  大族:中古統治階層的概念
第四章  唐代氏族譜與身份制度的演變

第五章  敦煌唐代姓望氏族譜考釋
第六章  中古中國的氏族
第七章  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

附錄一  淺談兩個方法論問題
附錄二  唐代的官員任命及遷轉
附錄三  唐代三件氏族譜關係略考——A譜(位79)、C譜(S.2052)和E譜(池田溫據《太平寰宇記》復原)
附錄四  唐代氏族譜文本
附錄五  唐代郡望表所見氏族索引

使用道具

52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1:58: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孟子的学生 发表于 2016-12-14 20:55
祝贺,这年头,卖些书,也不是难事。我同事出了本诗集,我们一人买一本,算是内部消化,买到手,往哪里一扔 ...
本書試圖討論的主要問題是,晉唐之際統治階層的本質何在?正如本書第一章所云,“士”是中古時期的中國人用來指稱最高等級的社會集團時最常見的術語。但是,“士”這個術語又沒有法律的界定,它帶有極其強烈的主觀色彩,“統治階層”的定義同樣如此。除非經過縝密地界定,否則,“士”這個術語在討論社會問題時將一無所用。因此,我們的問題是在客觀而非主觀的標準下,設法界定中古中國統治階層的概念。

事實證明,至少在從東晉至唐的時期內,政府負責編纂全國最顯赫的名門望族的氏族譜。這些氏族譜的概要幸存於在敦煌發現的寫本殘卷和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的引文條目。其中一部分的史源,大概出自八世紀中葉高官李林甫編撰的一本氏族譜。這些氏族譜準確地提供了筆者致力尋求的關於人們社會地位崇高的客觀標準。筆者繼而考察晉唐時期所有宰相的家庭背景,發現這些高官顯宦的相當一部分都來自唐代氏族譜所列舉的家族。由於官修氏族譜中的成員資格不是世襲,而是在每次修訂譜牒時都必須再度確認,筆者把這個群體稱作“寡頭階層”(oligarchy),而非“貴族階層”(aristocracy)。因此,我已經解答了序言伊始所提出的問題。但是,另一個問題隨即產生:在宋初的政治精英中,我們沒有發現中古大族子弟的身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個問題是極其複雜的。我在本書末尾提供了一些初步的回答,但是,我隨後通過考察一個典型大族高門——趙郡李氏——的命運,再次給出明確的答案。通過這篇論文,我確切地證明,這個家族儘管在九世紀依然顯赫尊貴——他們在前半葉湧現八名宰相,包括著名的政治家李德裕——但是,他們隨即衰微凋零,在十世紀中葉連續兩代都消失在歷史記錄中。他們自云趙郡李氏的現象,出現在十世紀下半葉,不過他們關於血統來自唐代高門大族的自稱,可以證明出於偽託。偉大的趙郡李氏,和其它高門大族一起消亡殆盡。

這篇論文對宋史學者影響甚大。正如我的興趣曾經集中於中古統治階層的本質一樣,宋史學人也希望洞悉宋代統治階層的性質。從事中國史研究的所有學人,幾乎都認為中國社會的性質在八世紀至十世紀之間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我已經闡釋了唐宋變革之前統治階層的性質;而年輕的宋史學者,在哥倫比亞大學韓明士(Robert Hymes)和哈佛大學包弼德(Peter Bol)的帶領下,從事唐宋變革之後統治階層的考察。他們堅信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因為他們認為,宋代形成的統治精英在接下來的十個世紀中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就在那時,較之唐代及以前朝代研究的情況,宋史的研究更為活躍。我越來越熱衷於“唐宋變革論”(Tang-Song Transition)的話題:這是一個巨大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變革,標誌著中古中國的終結和近世歷史的開端。但是,與此同時,我的學術興趣發生更深層的變化。我發現關於大族門閥研究的局限性太強了。我們要理解中國史,似乎顯然要超越政治社會精英的考察範圍。但是,幾乎很少有學人考察平民百姓——他們目不識丁,從未參加科舉考試;他們胸無點墨,不會用文言文書寫文章;他們不受法律保護——的思想和信仰。這個領域非常重要,又被學者廣泛忽略,於是我對此產生強烈的興趣。

接下來的主要問題就是搜集原始文獻,我知道一批文本並不出自上層階級之手,和其它資料相比,其優勢就是其形成的時間甚早。這些文本正是敦煌文書。文書中故事的主旨就是供非精英的人群閱讀或聆聽,其功能是進行道德說教和怡情悅性,這些故事就是變文。變文由精英人士所撰寫,故屬於精英的文化範疇;但是其內容絕對是通俗的。因此,變文佔據了文人精英和文盲村民之間的文化空間。其中一份變文極為有趣,我撰寫了一篇長文進行討論:“伍子胥變文及其史源”。我在文中揭示,這個故事既源於經典文獻,又結合伍子胥被奉為杭州潮神的口述傳統。因此,這是一個完美的例證,它顯示通俗的書面文本是如何利用非精英和精英傳統的。更重要的是,我意識到變文和其它通俗的書面文本,在精英的世界和民眾的世界之間,為其思想和價值的溝通提供了管道。

我接著尋找其它方式,來呈現中國社會的上層和底層之間是連在一起,而非割裂分開的。在考察伍子胥說唱傳統的過程中,我對杭州地區有關伍子胥的地方信仰產生興趣。我不清楚在精英和大眾的信徒中是否共存著一些信仰。不久我就發現一個完美的案例:城隍信仰(cult of the city god)和城隍神(god of the walls and moat)。通過對信仰歷史的深入剖析,我認為城隍信仰源于唐代城市中的商人,並被他們加以傳播,但是在宋代這種信仰被官僚所接納。這種信仰存在于大眾和精英層面並一直延續至帝國末葉。官僚和庶民都祭祀城隍神。在城隍神信仰興起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者,不是鄉里庶民,也非廟堂精英,而是介於官民之間的一個群體:商人。這是在中國社會高層和底層之間存在聯繫的又一力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調節者或中間人並不屬於這兩個階層。。。。。。

使用道具

53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1:58: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孟子的学生 发表于 2016-12-14 20:55
祝贺,这年头,卖些书,也不是难事。我同事出了本诗集,我们一人买一本,算是内部消化,买到手,往哪里一扔 ...
在同一時期,即1980年代早期,我在《明清社會的資訊溝通方式、階層與意識》中揭櫫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與中國傳統社會理論基礎的若干設想。我在這篇論文中談及如何嚴謹地界定“大眾文化”,提出構成中國社會的不同群體之間傳播其資訊和價值的意境地圖,並提出如果一種思想體系或宗教啟示或震撼人心的故事足夠深入人心,能夠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那麼它將以數種版本存世,其中每種版本都由一個主要的社會文化集團所創造,或為之產生。

即便宋代典籍浩如煙海,但是它們還是不能使我洞察大眾的思想和價值,這正是我當時關心的中心問題。在我撰寫《明清社會的資訊溝通方式、階層與意識》之時,我就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真正理解普通民眾所思所感的唯一鎖鑰就是考察戲劇,戲劇吸引著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並能被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士民所理解。但是,我知道戲劇的不同風格,必定因觀眾群體的不同而發展變化。例如,不同的方言區孕育不同的戲劇。他們可能在講述同樣的故事,卻必須使用不同的方言,通常也伴奏不同的音樂。但更重要的是,在財產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不同的諸色觀眾都需要戲劇,這些戲劇迎合他們對世界的不同觀感。因此,要理解普通民眾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就必須研究真正的大眾戲劇,這些戲劇沒有經過受教育的文人所修改或整理。在研究中國戲劇的不同流派之後,我認為沒有什麼戲劇比皮影戲(shadow plays)和其它木偶劇更加純粹的大眾化。因此,我前往北京跟隨吳曉玲教授學習皮影戲,並用數年的時間翻譯精選的劇本。與此同時,我同樣癡迷於偉大的儀式戲劇(ritual operas),尤以“目連救母”為最。我組織召開了一個關於目連戲劇的的國際會議,並編輯出版會議論文集:《儀式戲劇與戲劇儀式——中國大眾文化中的“目連救母”》,著重探討目連戲劇中的儀式使用問題。

由於清晰的理論基礎以及可供選擇的極為豐富的大眾戲曲劇本,我未來的研究方向似乎水到渠成。但是,我的學術軌跡卻出現另一個不可預料的轉向。在對目連戲劇的考察中,我發現中國農村的儀式和戲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並意識到即便皮影戲和木偶劇都具備儀式的功能。但是,由於研究總是通過文本而進行,我又不能真正理解鄉村戲劇中關於儀式的方面。隨後臺灣清華大學的王秋桂教授邀請我參加一個大型的研究項目:“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在研究計畫結束之際,王教授建議我去山西從事鄉村儀式戲劇的研究。儘管缺乏田野調查的訓練,我還是同意前赴山西,因為我知道在那裡一定會發現令人興奮的資料。正是在研究山西鄉村節日的過程中,我最終恍然大悟,在近現代以前,對於相當數量的中國人而言,戲劇是鄉村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沒有戲劇的鄉村儀式是殘缺不全的。儀式和戲劇是單獨的象徵系統(symbolic system)的組成部分,“儀式——戲劇”的混合體對普通中國人的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既深且巨。

在歷經多年對山西鄉村節日的儀式和戲劇的考察之後,我以《景觀與祭祀:中國北方鄉村生活的儀式基礎》(Spectacleand Sacrifice: The Ritual Foundations of Village Life in North China, 劍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9年)的出版而曲終奏雅。這本書與《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截然不同——它觀照數個鄉村,而非整個國家;它重視普通農民,而非高官權要;它最關注的是人們所思所感,而非他們怎樣強大——但我在這兩本書中,都利用新資料進行詳細縝密的研究,試圖闡明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核心問題。

使用道具

54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1:59: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醒思木 发表于 2016-12-14 20:57
许老师:
作为您《保卫资本论》的续编…应当是《发展资本论》…对吗?
阿尔都塞 | 作为“有限”学说的马克思主义

在这篇回复罗桑达的文章中,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并非一个抽象的结果,而是具体地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缝隙中。这种趋势只有借助阶级斗争才能够获得其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历史哲学之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有限”的学说,它并不对未来做出任何弥赛亚式的保证:正是因为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矛盾趋势开放,并向着不可预见的意外开放。在关于“政治”的问题上,阿尔都塞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机器构造出了政治社会(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分,继而在其构造出的政治领域内污染了种种反抗运动的形式。因此,必须要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实践所塑造的政治。在这个意义上,党只有区别于政党,进而独立于(大写)国家,才能最终走出资产阶级(大写)国家。这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有限”的:它关系到阶级斗争能否摆脱关于总体性的潜在唯心主义学说或“政治的法律幻觉”的干扰。
文章原载于《马基雅维利的孤独》(伊夫·桑托梅编,法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1-296页。

使用道具

55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2:00: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tdxnlm 发表于 2016-12-14 20:23
随便攻击别人学术成果的行为是无知的表现;就连伟大的毛主席皆要进行两面性的评价;怎么能武断地否定别人的 ...
阿尔都塞的这篇文章招致了法国共产党的极大愤慨,猛烈地批评这篇文章说它 “伤害”了“法国共产党人的感情”,法共还对《宣言报》提出了强烈的质疑。[8] 文章也在《宣言报》的专栏上引发了大量的讨论,欧洲和意大利的许多左派知识分子都参与其中。报纸上全部讨论章在稍作修改之后汇集出版,标题为《关于国家的讨论(由路易·阿尔都塞的论点引发的立场之争)》[9]。法国刊物《辩证法》还以“访谈”的标题发表了本文的一个删节版。[10] 《辩证法》与J.T.德桑蒂(J. T. Desanti)和阿尔都塞两人都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个刊物作为一份独立的理论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1]。直到最后一刻阿尔都塞又改变了主意,不愿以法文发表这篇文章,甚至想把这期杂志全部买下,但遭到了凯塞格吕贝的拒绝,最终只好听之任之了。
严格地讲,“作为‘有限’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篇访谈,而是由R.罗桑达提出的问题引发的书面文本。我们下面刊出的版本的基础就是《宣言报》上意大利译文所本的打印稿。《辩证法》上所发表的那个删节版当中不是在文风上有所改动,就是在侧重问题上做了较大调整。此外,这个删节版的完成稍早于《宣言报》所使用的打印稿,在后者当中出现的一些手写修订却不见于这个删节版。我们将在编者注当中说明我们所选用的版本与《辩证法》上发表的版本之间的主要差异。

。。。。

您向我提出的那些问题以某种形式,特别是以某种术语系统被表述出来,这种形式和术语系统实际上包含了一系列有关国家和“市民社会”、政治、(大写)国家消亡等马克思理论的假说。要细致地考察您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对这些假说进行解释。因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它们根本不是来自他本人的a。
1.绝非偶然的是,在阅读英格劳和德乔万尼的文章时,我总是碰上形容词“complessivo”b,这个词一再地出现在我们这两位同志(也还有其他同志)的政治文本当中,我总是碰上这个“整体性”概念,但在我看来,这个词与另一个同样常常出现的词“一般性”(“一般契机”,等等)不是没有关系的。我在这些词背后,同样也在潜藏于这些词之后的那种看法当中,辨认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马克思主义学说能够“涵盖”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全部过程,进而实际上意味着在现有过程中有某些矛盾的趋势在起作用。自从摆脱了他青年期作品的预言倾向和乌托邦社会主主义倾向之后(应该说这种倾向在《资本论》的某些观点中还一直存在着),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不是一个抽象结果。实际的共产主义形式都来都具体地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缝隙”之中(这有点像交换的商业形式存在于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的“缝隙之中”):具体地存在于相对而言规避商业关系的那些联合体当中c。
在这个问题背后,存在着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难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有限的”和有边界的。它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其矛盾趋势方面是有限的,而正是那种趋势打开了废除资本主义、用“其他的东西”取而代之——这种取代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缝隙当中成形了——的过渡可能性。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有限的”,也就是支持这样一种基本的观念,即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历史哲学不同,这种历史哲学,在实际思考过程中,“涵盖”了全部的人类未来,并且因而能够事先以实证的方式确定这个词: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如果我们摆脱了历史哲学的诱惑的话,马克思有时候也向这种诱惑投降,这种诱惑在第二国际那里在斯大林时期,占据着压倒性的支配地位)应该属于并限定在现阶段:资本主义剥削的阶段。对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现象当中可以观察到的一种当前趋势、(大写)共产主义趋势可能性(生产向“间隙”形式的社会化发展可能性)做虚线式的、消极的延长,就是我们有关未来所能说的一切。应该看到,我们必须从被理解为过渡(无产阶级专政——条件是不要对这个词做出具有倾向性的错误解释d)和(大写)国家的最后残余的现有社会出发。就所有被称为过渡的情况而言,它所包含的只能是某种实际趋势所能表现出的各种情况,这种趋势,就如在马克思那里的所有趋势一样,如果没有阶级斗争政治赋予其现实性就只能“被挫败”而无法实现。这种现实性不可能现在以确定的实证形式得到预言:只有在斗争过程之中,各种可能的形式才能来到世上、提上日程、被发现并成为现实。
在这些情况下,承认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有限的”,也就完全排除了一种封闭的学说。只有历史哲学才是封闭的,因为它实现在其思想之中堵塞了所有历史的过程。只有“有限的”学说才真正向着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察觉到的各种矛盾趋势开放,并向着它们的不确定的命运开放,向着不断给工人运动打上标记的那些不可预见的“意外”开放,正是因为开放才细致入微,并能对不可救药的历史想象进行严肃的思考,进而用时代与它对质e。我因而相信,必须彻底抛开仍可在列宁,以及葛兰西那里看到的某些表述中存在的这样一种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总体”理论,具有在(大写)绝对知识的实践当中达到顶点的历史哲学的形式,并且能够对尚未提上“日程”的难题进行思考,具有独断地预见这些难题之解决条件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种“有限的”学说,其出发点是对其自身边界的明确意识,唯其如此,它才可能提出绝大多数属于我们的主要难题。
另外要补充一个事实,它本身对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关系重大,即马克思主义学说很少谈及(大写)国家,也很少谈及阶级斗争的(大写)意识形态及各种意识形态,没有涉及阶级斗争的政治,也没有涉及阶级斗争的组织(它们的结构、它们的功能)f。这个“盲点”反映了马克思走不出的理论边界,他仿佛被(大写)国家、政治……等等这样的资产阶级表述麻痹了似的,甚至只能以否定的形式再生产这样的表述(对其法律性质的批判g)。盲点或禁区,结果相同。这非常重要,因为共产主义趋势在所有这些“区域”或难题当中都是被堵塞的。      

使用道具

56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2:01: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tdxnlm 发表于 2016-12-14 20:23
随便攻击别人学术成果的行为是无知的表现;就连伟大的毛主席皆要进行两面性的评价;怎么能武断地否定别人的 ...
正是党相对于(大写)国家的独立性能说明形式上被称为“多元主义”的东西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在过渡期内众多政党完全有有利条件存在下去:这将是工人阶级及其同盟者的领导权形式之一,但有一个条件:工人阶级的政党与其他政党不同,也就是说不是政治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议会体制)当中的一部分,而从根本上讲通过它在人民群众中的活动独立于(大写)国家,它要将催生资产阶级(大写)国家机器的瓦解—改造以及新的革命(国家)的消亡的运动引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
头号陷阱就是(大写)国家:无论这国家采用的是阶级合作或现有“法制”管理的政治形式,还是采用的是党的“未来国家”的神话形式。我是从理论观点才称其为神话的,因为非常不幸,在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当中这种形式太现实了。
我知道要“坚持”这种政治立场殊为不易:但不如此,党的独立性就会无可挽回地受到损害,既摆脱阶级合作又摆脱国家—党及其后果的风险的可能性也将不复存在。
但如果我们设法保持了这样的立场,意大利社会主义者向我提出的那类问题在我看来就能得到恰如其分地对待:当然,过渡时期的(大写)国家完全有必要建立、尊重和执行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反对者的法律“游戏规则”x。而即便党是独立的和被排除在外的,它也要尊重它的对话者们所理解的——根据资产阶级古典意识形态所理解的——“游戏规则”,尊重“政治领域”——其方式必须是在决定一切的那个方面,即群众运动方面,来从事政治(fare politica)。摧毁资产阶级国家并不是废除一切“游戏规则”,而是要彻底改造其机器,废除一些,创造另一些,使之全部革命化y。我们不能指望在对“游戏规则”的限制或废除(正如苏联做的那样)当中能体现人民群众的行动,除了终有一天会转变为悲剧的粗陋的那些形式z。游戏规则,古典思想家们构想出来的这类游戏规则,乃是另一场游戏的一部分,那场游戏远比这场权利游戏更为重要,博比奥本人是清楚地知道这一点的。如果党保持它的独立性,那么它尊重并提倡游戏规则的时候所能获得的将是一切同时又将一无所失。当游戏规则必须改变的时候,它将能够以最大的自由度、在(大写)国家消亡的方向上做出响应aa。但如果党失去了它在阶级、首创性和行动方面的独立性的话,这同一些“游戏规则”就不再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为完全不同的利益服务了bb。
既然这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前面也曾谈到过它也是作为趋势和“缝隙间”存在的现实的共产主义的问题,那就有必要来谈一谈这个“遥远的未来”,它有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尽管已经在我们社会的空隙之中成形。人们往往执着于诸如马克思所谈的继“必然王国”之后出现的“自由王国”(!)、“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由联合体”之类的唯心主义表述。我姑且这样说吧:共产主义意味着出现这样一种个体,他最终从道德意识形态重担当中解放出来,这使他成为了一个“人”。但我不确定马克思是否也这样理解。个体的自由发展,以及最终消除了拜物教不透明性的社会关系的“透明性”,都是马克思用来说明这个无限接近过程的证明。并非偶然的是,共产主义看上去似乎就是拜物教的对立面,是其中体现着拜物教的一切现实的对立面:在作为拜物教之颠倒的共产主义图景当中,看上去就存在着个体的自由活动、他的“异化”的终结、他的一切异化形式的终结、商业关系的终结、(大写)国家的终结、(大写)意识形态的终结、政治本身的终结。极言之,这是一个没有社会关系的个体社会。
即便这是一种展望——也必须在这样的条件下来理解它,我们也应持最基本的谨慎态度,不应接受有关人的存在、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自由的条件之透明性的这幅亚当式图景。即使共产主义将会存在,它也有着自己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必然会被称为“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因而有着它自己的社会关系,并且也有着他自己的意识形态关系。即使这种社会最终摆脱了(大写)国家,而不能说它将见证政治的终结——当然,会见证资产阶级最终形式上的那种政治的终结,——但这种政治(它是马克思唯一瞄准的政治,直至消失在他的“盲点”之中)将被另一种政治取代,那将是一种没有(大写)国家的政治,只要承认甚至在我们的社会中政治与(大写)国家也是不可混淆的,则不难想象这种政治了。
在我看来我们没有理由投入到这场小小的理论游戏当中。然而经验表明,即便是有关共产主义最通俗的的表述——它就弥散在人们,特别是共产主义者的心灵当中——是与他们的构思方式和现存社会、与他们的直接的和最切近的斗争相一致的。对共产主义的想象并非是清白的:它将滋生为目前行动的形式和未来走向提供担保的那些弥赛亚幻想,这些幻想将让他们偏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它还可能保留空洞的“普遍性”概念,在“一般契机”之类人为的含糊之词当中就能找到这种空洞概念,通过它,普遍利益的“一致性”将得到满足,就像“社会契约”的普遍性所勾勒的古老的蓝图终有一天将会在“管控社会”中成为现实似的。这种想象最终让这那些可疑概念得以存活(或幸存),正是通过那些概念,按照毫无理论可言的直接宗教模型,马克思思考着拜物教和异化。——这些概念先满篇充斥于《1844年手稿》,随后有固执地重现于《大纲》,并在《资本论》中仍然保留了它们的痕迹。要解开这些概念的谜底,必须参考马克思就共产主义形成的想象:我们可以通过使这种难题性想象服从于唯物主义批判的方式尝试着开始解析它们。通过这种批判,我们将开始能够对马克思那里还受着有关历史(大写)意义的唯心主义影响的东西进行定位。这是在理论上和政治上值得下一番苦功的挑战。

使用道具

57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2:02: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tdxnlm 发表于 2016-12-14 20:23
随便攻击别人学术成果的行为是无知的表现;就连伟大的毛主席皆要进行两面性的评价;怎么能武断地否定别人的 ...
日一书|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导读

从19世纪40年代初直到逝世,马克思对欧洲及其以外的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最为深刻的分析。他不仅仅是只研究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家,更是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最重要的是,他设想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它在现有资本主义的框架之内,但又大大超越了现有的资本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以及它在曾经的“不发达”经济体的兴起,马克思的思想与现在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反全球化运动越来越自然地倾向于反资本主义,在21世纪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也就因此变得愈发必要。

马克思的文风就是将理论与隐喻、专业上的晦涩与政治上的直接完美地融为一体。要以最有成效的方式阅读马克思,就要同时从所有这些层面上去阅读他。本书聚焦于马克思在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将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放在他更具政治性的作品之前,将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视为其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现马克思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度,凸显其作品的乐趣及力量所在。

导 读
第一章 商品:拜物教和象形文字
第二章 新的唯物主义(1):实践
第三章 新的唯物主义(2):历史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异化
第五章 哲学的狂欢节
第六章 共产主义
第七章 作为现代性的资本主义
第八章 工人的抗辩
第九章 “所谓原始积累”
第十章 殖民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可怕的异教神怪”

使用道具

58
醒思木 发表于 2016-12-14 22:03: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1:35
很期待这样的研究:
为什么中国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我的见解是…封建统治思想禁锢所导致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xuguw + 100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59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2:03: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ruiew 发表于 2016-12-14 20:59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 ...
每日一书 | 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难题

前言

第一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一章 今天的马克思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与政治
第四章 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第五章 论《共产党宣言》
第六章 发现《大纲》
第七章 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第八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命运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马克思博士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者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880—1914年
第十一章 反法西斯主义时代:1929—1945年
第十二章 葛兰西

第十三章 葛兰西的接受史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45—1983年
第十五章 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1983—2000年
第十六章 马克思和工人:漫长的世纪

索引

使用道具

60
xuguw 发表于 2016-12-14 22:04: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qi509 发表于 2016-12-14 20:59
这又能说明什么?

《资本论》在全世界的印数及销量恐怕是世界第一了。可共产国际还是解体了。坚持的国家 ...
每日一书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民国卷)

晚清卷(上)
第一章 清代通商与外政制度 廖敏淑
第二章 十九世纪前期中西关系的演变 吴义雄
第三章 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郭卫东
第四章 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李育民
第五章 中华宗藩体系的挫败与转型 张启雄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败亡 夏春涛
第七章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 戴鞍钢
第八章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局 林文仁
第九章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蔡乐苏
第十章 义和团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马 勇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与清朝覆灭 崔志海
第十二章 立宪运动与民间宪政诉求 李细珠
第十三章 帝制面临的挑战:新政的制度困境和伦理转换 罗志田
晚清卷(下)
第十四章 现代经济的起步:晚清的经济发展 林满红
第十五章 悸动的农村与农民 史建云
第十六章 二十世纪初的收回利权运动 朱 英
第十七章 清季人口与社会 姜 涛
第十八章 大变局下的生活世界:洋货流行与生活启蒙 李长莉
第十九章 晚清士绅阶层的结构性变动 王先明
第二十章 中西学之争:从科举、学校到学堂 桑 兵
第二十一章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刘石吉
第二十二章 “过渡时代”的脉动:晚清思想发展之轨迹 黄克武
第二十三章 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雷 颐
第二十四章 族群、文化与国家:晚清的国族想象 沈松侨
第二十五章 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 潘光哲
第二十六章 译书与西学东渐 熊月之
第二十七章 台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自开港至割让 许雪姬
后记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9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