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老鱼父
2250 7

[经济热点解读] 宏观经济学现状: 另一种俗世哲学学者们?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学科带头人

3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5610 个
通用积分
0.4815
学术水平
53 点
热心指数
99 点
信用等级
23 点
经验
15296 点
帖子
1149
精华
1
在线时间
8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1
最后登录
2012-11-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7月16日文章

尽管危机暴露了经济学家之间的严重分歧,但对经济学来说仍是件好事。本文将着眼于宏观经济学家间的内乱。


ROBERT LUCAS是他那一代最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但其信徒“在基础分析方面所犯的古老错误正遍布全球”。该领域的另一个领军人物,哈佛的Robert Barro正“提出真正愚不可及的论点”。过去三十年中,美、英大学的宏观经济教育是“对时间的奢侈浪费”。

对门外汉来说,经济学永远是种沉闷无趣的科学。但上述种种攻击却来自业内人士,他们分别是:Brad DeLong,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时报的Paul Krugman;以及来自伦敦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Willem Buiter。过去两年的宏观经济危机也引发了对宏观经济本身的信任危机。7月10日,Krugman先生在最近一次纪念利奥尼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的讲座中提到,他担心最近30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好的时候没有用,在经济坏的时候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

这些内部批评家认为经济学家忽略了危机的根源;无法识别最糟糕的症状;也无法对救治措施达成一致。换句话说,经济学家既不能识别经济何时上升,也不能识别它何时下滑,因而现在也无法找到正确的出路。

在经济上升阶段,宏观经济学家并非全都沾沾自喜。其中许多人想到房差泡沫会破裂,美元会下跌。但他们没预料到金融系统会崩溃。即使在2007年8月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受到冲击时,宏观经济学家仍然低估了这一事件所预示的危险。那时他们多数仍对雷曼兄弟的前景颇为乐观,而该银行于2008年9月宣告破产。

目前经济学家尚未对什么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达成一致。他们多半高估了通常所用的货币政策(比如,央行购买ZF账单)在恢复经济繁荣上起的作用。如今一些人不认为财政政策(如出售ZF债券)能起到同样效果,其他人则热切支持这种政策。

财政政策的热情拥护者就包括DeLong先生和Krugman先生。他们将目光转向大萧条时代的文献,特别是凯恩斯的大作以及象Hyman Minsky这类被遗忘的持不同意见者,从中寻找灵感。人文学科会将此算作学术成就,但对许多高科技经济学家来说,这样做未免有点自贬身价。毕竟,真正的科学家不可能翻翻牛顿的“数学原理”,就将当代物理难题一一解决。

这些高科技经济学家指责DeLong和Krugman这些同行居然向过时的凯恩斯教条求助,就好像过去70年他们什么也没学到一样。Messrs DeLong 和 Krugman则反唇相讥,说Lucas这类经济学家竟然不懂得依靠凯恩斯经济学,就像这一学说在过去70年来被彻底遗忘了一样。对Krugman先生来说,我们正生活在“宏观经济的黑暗时代”,失去了古人的智慧。

那么这种智慧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失去的呢?宏观经济的历史始于知识界难题。凯恩斯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发表,据某些读者说,这本书用了一种“毫无必要的引起争议的基调”。但这却是在作者思想中进行的自我辩论。他将此书视为脱离继承自传统经济学派前辈的思维定式的一种努力。

传统经济学思维模式认为完全就业将会普及,因为供应本身就会创造需求。传统经济中,人们挣的钱要么花掉,要么存起来;而无论哪种存钱方式都是属于资金项目投资。没有什么是收储起来,闲置一旁的。

凯恩斯欣赏传统模式的简洁性与连贯性,这些优点经济学家至今仍颇为向往。但这无法阻挡他摧毁这一理论。在他的设计中,投资由充满活力的企业家控制,其前途不可限量。同样,不确定性使存款者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储存自己的财富,比如金钱,而非将其投入新的投资项目。这种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偏好控制金融证券的价格进而控制利率。如果企业家丧失活力或流动性偏好上升,投资将步履蹒跚,且没有明显的市场力量使其恢复。需求将少于供给,使乐于工作的工人无所事事。推动需求的责任落到ZF头上,如果可能的话,ZF需削减利率;必要时也可减少公共建设工程。

正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使人们走出大萧条,从而成为ZF的惯有职责。经济顾问建立了经济运作模型,对关键关系进行定量;而ZF接受了这些经济顾问的帮助。二战后近三十年来,这些顾问以通胀和失业率的明显平衡为导向,他们似乎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他们的可靠性经不起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油价冲击的考验,这使西方各经济体陷入滞涨,即令人困惑的失业率、通胀双高现象,而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也理解有限,无法防止。

美联储在Paul Volcker的领导下,最终击败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美国通胀,尽管在就业方面付出惨重代价。但这一胜利未能恢复知识界的和平,宏观经济学家从这一时期吸取了大相径庭的教训,分裂为两大阵营。

纯粹主义者,由于集中处于几个湖畔大学中,也被称为“淡水学派”经济学家。他们将滞涨归咎于永不休止的央行银行家门试图干预过多。他们起步于古典假设:市场有自我消化作用,使货物售罄,所有工人受到雇佣。决策者为减缓经济本身固有波动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实际上弊大于利。

美国海岸边的大学则汇聚了另一派“咸水学派”实用主义者的大多数人。对他们来说,两位数的失业率以及Volcker先生对通胀的攻击,充分证明了市场可能会功能失常。工资可能无法调整,价格可能停滞不变。经济机器的故障证明了决策者某些干预的必要性。

Volcker先生的学说1982年彻底没落了。类似的理论直到去年才再次露面。在25年波澜不兴的日子里,宏观经济也恢复了自身的平静。两大反对学派的理论相互融合。淡水学派经济学家接受了决策干预这一咸水学派的观点。咸水学派则采纳了淡水学派的模式制造方式。也许可以将二者统称为半咸综合新宏观经济。

咸水学派之痛

半咸宏观经济从大学流传到央行,使以抑制通胀为目标的学说在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以及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几个新兴市场广受支持。自2006年以来就担任联邦储备局主席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声明赫赫,对半咸经济学作出重大贡献。

在危机前约十年,宏观经济学家再度表现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一种经济运作新模式上,称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这些模型对几个央行中进行的各类商讨活动起到引导作用。

Buiter先生在1997到2000年间帮助制定英格兰银行的利率,他相信最近的学术理论对该银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现在认为这种影响是有害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宣称,在金融危机开始时,曾经接受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教育是种“严重的障碍”,因为央行不得不从保持物价稳定“换档”到保证金融稳定。

现代宏观经济学家担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但忽略了资产的价格。这部分是由于他们对金融市场过于信任。如果资产价格能反映经济的基本元素,那为何不根据基本元素制造模型,忽略它们笼罩在华尔街上的阴影呢?

此外,这也是由于他们对金融系统的内部运作毫无兴趣。巴纳德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Perry Mehrling写道 “原则上来说”,经济学家是物质主义者,对他们来说,“一袋袋小麦比一堆堆债券重要多了”。金融只是一层面纱,遮盖了真正重要的实质。就如诗中所说,“付款承诺/非衣非食”。

因而,在许多宏观经济模型中,资不抵债不可能发生;象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机构,通常不存在;无论公司是通过私募还是债务筹资并无区别。比如,英格兰银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甚至不曾尝试将银行这样的中介加入进来。“所以,这一模型对那些金融中介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问题来说,无法产生直接的效用。”该模型的设计者承认。不幸的是,现在的危机正属于这类问题。

银行的模型设计者仍然说他们偏爱通过为某种目的设计的特定模型来研究金融。最著名的一种由伯南克先生以及纽约大学的Mark Gertler首先提出。遗憾的是,据普林斯顿的Markus Brunnermeier说,这类模型包括极难控制的金融市场并发状况,他本人处理的这类难题比谁都多。经济学家往往因便利而非信服做出选择。

然而,便利会让人不可自拔。经济学家可能为自己的模型着迷,自我愚弄说这种模型的漏洞无关紧要。比如,假设市场是“完全的”非常方便——即目前,任何一种商品价格在任何一天及其任何可能变的动都是存在的。当今世界,人们永远可以在现行利率任意借款,也可以在现行利率任意卖出。

危机前,许多银行及影子银行做出类似的假设。他们认为,如果需求上涨的话,自己能永远滚动短期债务或卖出抵押债券。金融危机不啻是对这两个假设的无情嘲笑。资金枯竭了,市场参与也减少了。在对金融危机的详细剖析中,Brunnermeier表明这两者互为因果,产生出“流通性漩涡”。

紧随其后的就是资金急剧跳水,投资银行出售任何能够出售的东西,商业银行收储准备金,公司排队贷款。凯恩斯会将其解读为流动性偏好的极端爆发,Paul Davidson这样说道,他关于凯恩斯大师的传记才刚刚出版,加入了新的后记。但当代经济学偏偏忘了这个术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 经济学 Brunnermeier Paul Krugman 加利福尼亚 经济学家 业内人士 Robert 伯克利

沙发
老鱼父 发表于 2009-7-26 07:18: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财政互搏

体现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对于金融危机的源头来说,是极为糟糕的引导者,使其拥趸对各种表现毫无准备。它是否对复苏的最好方式有什么真知灼见?

在危机的第一个月,宏观经济学家对美联储和其他央行重新树立了极大信心。2007年夏,8月流动性危机开始前几周,著名学术经济学家暨当时美联储主席Frederic Mishkin,在怀俄明州杰克逊洞堪萨斯城美联储的年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给人们吃了颗定心丸。他宣布了美联储FRB/US模型的模拟结论,根据这一基准模型,即使房价在其后两年下跌五分之一,经济下滑也只会使GDP减少0.25%,失业率也仅会上升0.1个百分点。原因在于美联储将会做出激进的反应,但他所谓的激进反应只不过是联邦基金利率会下调1个百分点。他总结道,央行有各种工具可将损失减少到可承受的程度。

在Frederic Mishkin的讲话后,美联储已将关键利率从5%减少到仅仅0-0.25%。其惯用的武器此次效用不足,动摇了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的信心。遗憾的是,他们对下一步措施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

Krugman先生及其他人支持大胆的财政扩张,他们的逻辑源于凯恩斯及与其同时的Richard Kahn。Kahn指出,如果支出在经济中反复循环,从而刺激本有可能闲置的资源,那么花在公共事业上的一美元可能产生多于一美元的产出。

目前经济学家的分歧在于这一倍数将会有多大。Barro先生认为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估计大得荒谬。Lucas先生称他们“蹩脚的经济学家”,只是设法证明奥巴马先生的赤字预算有正当理由。但经济学家并非真的沉溺于研究这个问题。Krugman推算出,1985到2000年间,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了7000份左右论文,只有5份在题目或梗概中提到了财政政策。

这些公开的口水战是否会损害宏观经济?哈佛的Greg Mankiw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的Robert Solow 和Mr Lucas间怒气冲冲的论战,两人都是知名经济学家,却都不重视对方的观点。他写道,这次尖刻的互相指责和酒吧拳击赛颇有相似之处,极为引人注目。但他认为这也使更年轻的学者困惑担忧,因而远离这些宏观经济争论。

Greg Mankiw在文中提到,20实际90年代后的知识界和平时代本应是宏观经济的黄金年代。但半咸共识似乎也把学生们排除在外。David Colander曾经二度对参与美国一流博士项目的经济学家进行调查,他们的观点显示,宏观经济学通常是最不受欢迎的阶层。“你能从宏观经济中学到什么?” Colander问一群芝加哥学生。“你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试验吗?”“我们学了很多那样的垃圾,”一学生这样回答。

一个模型打败另一个模型

尽管宏观经济基准模式并非垃圾,但受制于某些明显的缺陷,如完全市场假设或无缺陷金融等。实际上,因为这些缺陷非常明显,经济学家都清醒意识到它们。象Buiter这样的批评家并没告诉他们什么新鲜事。经济学家能够做到也确实做到了远离这一基准。这事实上也是他们的论文得以发表的原因。因而越来越多的先进模型加入了一二个金融缺陷。象Brunnermeier先生这样的经济学家试图将危机的小黑板模型应用到更大的宏观经济框架下。

但基准仍至关重要。它使经济学家分析最佳削减在何处时产生的直觉得以形式化,也是理论学家在思维远足后转向的新开始。几乎没有经济学家真的相信所有这些假设,但也没人从其他地方开始研究。

可惜的是,正是这种原始模型,而非它们的尖端衍生品,通常对世界政策和实践有最大的影响。部分是由于这些首要原则已经历了足够长的时间,已经从学术界进入了决策圈。正如凯恩斯指出的,对实际操作者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是那些逝者,时间使他们的原始构想穿越研讨会的会议室,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

这些基本模型也因其单一性而意义重大。面临现实世界喧嚣繁芜的困惑,决策者通常求助于最高原则和最广泛的假设。更特定、琐碎的理论往往不够通用。它们在各自所欲解释的问题上颇有见地,但却无法超出这一范畴。

经济学家是否应从其他地方重新开始?有些人这么认为。他们从被忽略的先知那里获得灵感,比如先人Minsky,他承认“真正”的经济与金融不可分割。有些先知不是因为其表述内容被忽略,而是因为他们的表述方式。目前经济学家对内容更包容,但教条主义者却关心形式。他们更关心各自的技术而非理论;只有在他们能将某些理论转化成模型时,他们才会相信这些理论。

因此,Colander先生认为经济学家需要技术革命。他建议用计算机模拟各经济体,使用经济学家的演绎能力取代“手动”制造模型。在此类研究中,经济学家指定简单的经验法制,据此法则,中介交互作用,然后让计算机运作,进行反复模拟,揭示何种意料之外的模式可能会出现。如果他正确的话,宏观经济学家,就如起死回生的银行一样,必须一笔勾销他们的过去的智力投资,方能再度取得进展。

与他相反,Krugman先生认为改革更可能从内部产生。他承认,凯恩斯是“站在巅峰的内部人士”,他摧毁了他所懂得的理论,这恰恰是由于他一度对此相当信服。同时,他又说,宏观经济应对经验性的基础工作更为耐心,记录过去及现在的危机,希冀日后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论能解释这一切。

宏观经济始于凯恩斯,但这个词直到1945年才出现在杂志上一篇由Jacob Marschak所写的文章上。他回顾了专业人士对商业周期逐渐加深的理解,与其他科学进行对比。例如地震学通过更好的工具、改进的各色理论以及更为频繁的地震取得进展。就经济学而言,Marschak总结说,“经济地震做的工作最多”。

经济学家已有四分之一世纪未经历巨震。大稳健,尽管这段时间有这样一个名字,对伟大的宏观经济却并无助益。多亏了过去两年的震撼性事件,现宏观经济学家的威望已在谷底,但他们这一学科潜力无穷。使他们产生分歧的一系列激烈争论对他们的信誉是一大打击,但也许能刺激他们的创造力。 http://www.economist.com/displaystory.cfm?story_id=14030288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使用道具

藤椅
jingshuishenliu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9-7-26 09: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历史不会重演,可历史又是惊人的相似

使用道具

板凳
老鱼父 发表于 2009-7-27 10:56: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毫无疑问,宏观经济学正深陷窘境。该领域最为优秀、知名的人物,正围绕着最基本的问题争吵不休。以政府预算赤字为例。目前在英美等国,政府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超过10%。一个阵营的宏观经济学家宣称,如不迅速扭转这一局面,如此规模的赤字将导致利率不断上升,并挤出私人投资。巨额赤字非但无法刺激经济,还将导致一场新的衰退,并伴之以通胀大幅攀升。“错!”另一阵营表示。根本不存在什么通胀危险。这种巨额赤字是避免通缩所必需的。压缩赤字将加剧经济中的通缩势头,导致一场新的、更为严重的衰退。

或者以货币政策为例。一个阵营告诫,流动性大量累积势必导致恶性通胀,因此建议各国央行准备好“退路”。“无稽之谈!”另一个阵营反驳道。流动性的累积不过反映了以下事实:各银行正在囤积资金,以改善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它们坐拥大量现金,但没有将其用于扩大信贷。一旦经济好转,各央行就可以收回流动性,与注资时同样迅速。通胀风险为零。

双方阵营里都聚集了不少知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增强各自论点的说服力。以往,经济学家就常常意见不合,但这次的语气有所不同。两边的领军人物都毫不犹豫地指责对方无知或不诚实。我从未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那又如何?经济学家如此针锋相对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还是以政府赤字问题为例。如果你要预测长期利率,那么,你相信哪个阵营就大有关系。假如你相信第一个阵营,你会担忧未来的通胀,于是你就会卖出长期国债。其结果是国债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这样你就把第一个阵营的担忧化为了现实。而假如你相信第二个阵营的说法,你会欣然买入长期国债,使政府得以在利率没有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大把花钱,从而促成经济复苏,这正是第二个阵营预料中巨额预算赤字将会产生的结果。

多数人并不确定哪一方的观点正确。他们犹豫不决。此刻,当到处都出现复苏萌芽时,他们相信认为存在通胀隐患的观点;而彼时,当萌芽枯萎时,他们就转而相信另一种观点。经济学家观点不一,市场参与者就失去了分析和判断形势的理论锚定。说到底,我们所有的预测都采用一种特定的经济模型,来解读数据和预测其未来走向。各种迥然不同的模型的存在,使我们丧失了这种理论锚定,这种情形将加剧市场的波动。

这种冲突不仅关系到市场参与者,也关系到政策制定者。对于未来4年内政府支出每增加1%,对美国实际GDP将产生多大的影响,两大经济学阵营的估计天差地别。第一个阵营(即李嘉图学派)认为,这一乘数介于0与1%之间,但更接近0,即支出每增加1%,GDP因此增加的百分比将远低于1%,增加的税收收入微不足道。因此,预算赤字将会激增,变得不可维系。

第二个阵营(即凯恩斯主义者)则预计,在2012年底之前,政府支出每增加1%,所带来的GDP增幅将远大于1%。这正是各国政府所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样的乘数效应可能导致税收收入增加,使得预算赤字下降。

经济学家的观点存在如此大的分歧,难怪政策制定者缺乏信心、摇摆不定。美国和法国等国大力奉行凯恩斯主义;德国等其它国家则更为信赖李嘉图主义。我个人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正确的,但我的意见无足轻重。关键在于,分析上不和谐的声音,有助于解释政策制定者在同一场危机中,为何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以及他们达成协同行动为何如此困难。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使用道具

报纸
老鱼父 发表于 2009-7-27 10:58: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何解决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危机?该领域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一些缺陷已暴露无遗。在本轮金融危机之前,多数宏观经济学家都盲目相信,有效市场会自我管理。他们不愿费心把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纳入他们的模型之中。这是一个重大缺陷。

但还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解决的难度更大。这涉及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范式。主流模型都抱着以下观点:经济行为者都掌握着充足信息,并理解这个世界的深奥与复杂。用行话来说,他们具备“理性预期”。事情不仅如此。由于他们都了解同样的“真相”,所以他们采取同样的行动。因此,要全面描述世界的错综复杂,只需选取单个行为者(“代表性”消费者和“代表性”生产者)的行为制模。如此众多的学者,信奉如此荒谬的观点,实为罕见(其它经济学领域没有被这种不合情理的观点所迷惑,因此没有受到同样的批评。)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学,它应从以下假设起步:即个人存在严重的认知局限;他们不太理解自身所处世界的复杂性。由于缺乏理解,就会产生有偏颇的看法,在行为者低估风险时,就会产生过度兴奋的集体行为,继而又将陷入集体的沮丧——此时风险意识明显上升。这些集体行为将无关的风险转变成高度相关的风险。凯恩斯所称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是造成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本力量。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根本失误,是认为经济只是理性行为者微观决策的总和。但经济不光如此。微观决策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集体行为,而集体行为在微观层面是不可见的。

用模型表现集体行为仍将十分困难,存在诸多阻力。太多宏观经济学家沉迷于自己的模型,因为他们只想生活在自己所理解的——理性、拥有充足信息的个人的行为——的舒适氛围中。

用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话来说,宏观经济学家能够估算出个体理性行为者的举动,但无法推测群体狂热。然而,如果要让宏观经济学重新贴近现实,这一领域的经济学家就必须开始估计这种狂热。虽然困难重重,但这并非放弃尝试的理由。

本文作者是鲁汶大学(university of Leuven)、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经济学教授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使用道具

地板
deltaatfr 发表于 2009-7-29 12:54: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想表明什么观点? 说明现代宏观经济学是狗屎? 所以不屑一顾不值一提? 所以不懂也没有关系?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一门与物理学类似的理科,一门与建筑学类似的工程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多数人对Lucas、Mankiw的这番话没有去深入的思考。

总希望经济学的先行者能够正确的引导初学者, 而不是打击他们的信心。把一门学科损的一文不值既不聪明,也不敦厚。现代宏观经济学对世界的描述给出了一个类似于无摩擦的极限解, 这是今天宏观经济学远远超过古典主义,超过凯恩斯主义的地方, 是现代经济学的贡献。现代经济学无法预测、无法妥善解决这次金融危机, 不意味着40年来这门学科的所有进展毫无价值。

老天!

使用道具

7
jianmu1986 发表于 2012-5-24 08:12: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留个记号 以后重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

使用道具

8
yiyeluo1 发表于 2012-5-24 08:48: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需要进步的地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