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arxch
4275 26

我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谈价值概念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6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164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1012 点
帖子
289
精华
0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24
最后登录
2021-12-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如今中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已经作为真理为绝大多数人相信。

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由此推导出来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却并

未被大多数人相信。这是很令人奇怪的现象。 风云当代中国学界的经济学,正是被马克思批判了的所谓“庸俗经济学”,

并以“自由学派”为主。“自由学派”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效用价值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以“三大心理定律”为基础的。都是不约而同地采用所谓心理

定律为基础,而这都是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背道而驰的。 “自由学派”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有时是非常奇怪的。比如社会制度,他们认

为只有两种,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而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的,最符合人类本性的

制度。在解释人类自然历史进程这一现象时,“自由学派”没有马克思主义有优

越性。 但是以上观点并非笔者一个人的独有的,这在中国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常识了

。可为什么国人视而不见却热衷于“自由学派”呢?一方面是因为“自由学派”

入门简单,把现象描述一番,再把原因归结为本来是结果的人的心理因素,于是

,理论出台了。为了更加具有学究气味,高等数学用的越深越好,结果越深越难

懂,越难懂越具有学究气味了。在细节问题上,长篇累犊地引用高等数学,一写

就是一本书。越是具体应用,越是难----这是“自由学派”的一大特色。 记得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头强调,本书除了第一章外,不能说难懂。现在

看来,刚好与“自由学派”相反了。不过,马克思经济学不被国人看好,倒也不

是因为开头难懂,而是因为其理论解释的现象与当今世界有了隔阂。毕竟是19世

纪的东西了,一百多年前的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理论得出的预言,并未实现。

比如工人阶级贫困,比如帝国主义的垂死挣扎(列宁语)。看看美日欧,怎么看

都不象嘛,照我看,中国才象:)。 言及至此,可能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不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

而后面的分析却有误呢?”对这一问,我想许多人都会鼓掌以示赞同。为熄众怒

,笔者也鼓掌:) 深入中国经济学界,会发现如下现象: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各人有各人的理

解,各不相同。于是乎,各人在各自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上,繁衍出各自的

理论体系。这成了中国20世纪末至到现在的一大现象。 看来,马克思经济学的难处正在于此。为了探求马克思的本意,我们还是从

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说起吧。 资本主义经济学“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依笔者看以后也不会提,

到现在也没有提嘛):......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一旦我们逃到其它的

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

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先来看奴隶、封建的社会。劳动产品是作为使用价值而生产,为奴隶主、地

主而生产的。劳动的目的就是使用价值。“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

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形式”。什么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就是劳动,对于别人

来说,是有用劳动,从而劳动成果,对别人来说是使用价值(这里的别人指的是

奴隶主、地主)。结合这段时期的人身依附关系,于是我们发现,人们在劳动中

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奴隶就是奴隶,地主就是地主,

这种关系赤裸裸地暴露在空气中,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

的外衣。 或者看看身边家庭里的劳动,也是如此。 以交换为前提的商品生产,其劳动的社会形式并不是劳动的自然形式本身。

这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为了交换,其劳动产品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使用价

值,不然,还用的着交换吗?自己所需要的自己生产出来了,不用去交换以获取

了。在商品经济里,劳动过程发生了抽象的分离:“一切劳动,...作为相同的或

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在奴隶、封建的社会,使用价值是生产目的,如果说具体的有用劳动本身就是

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不如说劳动就是劳动。存在交换时,交换关系,才是

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商品经济里,人们的劳动关系以劳动产品的

关系,即交换关系表现出来,从而,劳动以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中,马克思清楚地指出,价值是一种

社会关系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概念是与使用价值无关的,“因而不包

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质的规定性决定量的规定性。以上对于商品价值质的论述,对于分析商品价

值量来说,有莫大的益处。如何在界定价值量的时候撇开使用价值因素的干扰,

这对于当今略待发展的价值理论来说,是很值得思考的。同时,笔者认为,所谓

马克思分析的有误,也正在于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 马克思 抽象人类劳动 概念 经济学 学习 价值 马克思主义

27
marxch 发表于 2005-3-25 15: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可能是文章有点长,很多网友跟本没看完或看不明白本文的意思。这里说下内容概述:

简单的说,马克思在质上区别开了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是,在量上,马克思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价值量的,到处都有使用价值的影子。在交换价值的量上,马克思认为与使用价值无关,例如,他把交换价值与价值形式等同。 由于在基础概念的量上的混同,以后的分析,比如,相对剩余价值及工人阶级贫困化,和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将首先暴发社会主义革命等,都有错误。 ---------------------这是我目前分析到的。 而我的观点,就是首先在量上区分开价值及交换价值,然后得出相对剩余价值,结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逻辑分析,证明了落后国家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并指出,当代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富裕是建立在剥削落后国家基础上的,是一种价值转移。

使用道具

26
marxch 发表于 2005-3-24 22: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现在还尊重马克思的学子总是值得尊重的。 但请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使用价值完全相等。”————完全相等的根据是什么?或“X量商品A=Y量商品B” 等号成立的依据是什么?

商品交换的关系,无非就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这个商品的两因素与那个商品的两因素之间的关系。

另外,我不明白,论证商品两因素,非要经过交换价值这一环节吗?正在深思中。。。

使用道具

25
marxch 发表于 2005-3-24 22: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里的问题是:丢开使用价值后的商品为何一定只剩下劳动生产物的属性,而不是生产料资生产物的属性,或不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生产物的属性?马克思对此没作任何说明和论证,似乎在蒙混过关。显然在其它地方都是,商品体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的生产物;显然,不同东西的生产物所得出的抽象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而整个《资本论》的性质也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主观判断。

这段话在语言逻辑上的矛盾也是明显的,第一句话讲丢开使用价值后的商品只剩下劳动生产物的属性,第二句话却讲从劳动生产物中再抽去使用价值,-----既然是丢掉使用价值之后的东西,又何来再从中抽去使用价值?真不知是从谁中丢掉谁。显然仅凭人的劳动是生产不出使用价值,还如何从劳动生产物中抽去使用价值?马克思文学功底可不浅,为何出现这种小儿科的问题呢?不外乎是大的论证逻辑有错,他说不圆满。

-----------------------------------------------------------------------------------

在此简评下曹国奇先生的这种理解。

关于生产资料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我想认识更深刻的是那些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但使用价值体现着一种什么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也就是物的有用性。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撇开商品的有用性,从而撇开使商品成为有用物的劳动的有用性。

价值,“只是表示,在它们(商品)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积累了人类劳动。”

使用道具

24
marxch 发表于 2005-3-24 21: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砌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它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积累了人类劳动。”

使用道具

23
marxch 发表于 2005-3-21 23: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现在还尊重马克思的学子总是值得尊重的。 但请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使用价值完全相等。”————完全相等的根据是什么?或“X量商品A=Y量商品B” 等号成立的依据是什么?

我想这里应像这样理解:“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取自社会上大量的交换关系任何一例,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具体”。然后,马克思分析这个关系式,从中抽取了使用价值因素,因此,在等式中,剩下的只有价值了。请参考《资本论》。或我回家把原文发上来给你参考。

使用道具

22
marxch 发表于 2005-3-18 18: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说开去----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国企改革及其它

一、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这个定义来看,价值量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劳动时间和劳动复杂程度(即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的统一)。接下来,马克思举例说明:“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么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在这个例子中,马克思很明显地暴露出这个价值量定义的错误,他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也就是一定量的使用价值当作了一个定量的价值量,虽然“所需要的劳动比过去少一半。”于是,“价值也降到了以前的一半”。可以看出: X量的使用价值----劳动半天----价值量为5个单位 X量的使用价值----劳动一天----价值量为5个单位(以前是10个单位) 等量使用价值-----------------等量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把使用价值量作为了价值量的前提。现在已不是劳动的多少决定价值最,而是使用价值的多少决定价值量了。在这个例子中,不管劳动了半天,一天或两天,只要生产的使用价值量相等,商品的价值量就相等。 然而,马克思对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分析却表明,价值范畴“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我们知道,量的规定性是由质的规定性决定的,从而,价值量的决定也应该“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只有顺着这样的逻辑分析,才可能正确把握价值量的规定性。 但是,以上分析却表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到处都是使用价值的影子。为了正确地分析,我们暂回到“转折”的开始处,即“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在这里,在“转折”的开始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不管他生产了多少使用价值,只要劳动时间相等,那末这些数量可能不等的使用价值,其价值量就相等。套用前面马克思举的例子,尽管用蒸汽织布机生产相等量的布只用了手工织布工人的一半的劳动时间,但是,蒸汽织布工人生产的这些布的价值量也只是手工织布工人的一半。下面的图更简单明了: X量的使用价值----劳动半天----价值量为5个单位 X量的使用价值----劳动一天----价值量为10个单位 (或X/2量的使用价值----劳动半天----价值量为5个单位) 等量劳动时间-------等量价值 很明显,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排除了劳动复杂度这一因素。但这里暴露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按照常识,等量使用价值的价格相等,而这里却不等。怎么回事呢?须要说明的是,随着研究进程的展开,这一问题会得到完美解决。而现在的关键问题,却是被排除了的“劳动复杂程度”这一概念。 根据经验,手工织布工人的劳动与机器织布工人的劳动相比,无论在熟练程度或者在劳动强度上,都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复杂。如果说是机器织布工人的劳动更复杂,不如说是劳动工具,即机器比手工工具更复杂。于是,国内某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利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原理,探索出机器也创造价值来。 马克思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里,复杂劳动多于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这多出来的价值量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复杂劳动工具即机器(在他们眼里也是资本),虽说他们绞尽脑汁用了富丽堂皇的口词。 简单地提下对笔者来说已经够了。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劳动复杂程度”。很明显,排除了“劳动复杂程度”对价值量的作用,也就排除了使用价值对价值量决定的干扰。现在我们来作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的进程需要我们对交换价值范畴进行探讨。 马克思指出,“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了。”樊纲据此得出结论:“交换价值形态中“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在它背后(或者说在质的规定上----笔者注),....实际上是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交换价值量的规定性,包含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可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P=f(L,U) 其中P为交换价值,L为价值,U为使用价值,f为函数关系 下面对交换价值量的规定性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a、撇开使用价值因素,交换价值与价值的量的关系 撇开使用价值因素,也就是1、市场供求均衡2、撇开使用价值对行业内部交换价值的影响。因此,我们把生产某商品的行业看作一个生产者,例如甲生产商品A,乙生产商品B。 我们已经知道,交换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撇开使用价值因素,则决定交换价值的便仅为价值因素,也就是说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价值关系仅由这两种商品的价值关系决定。此时, PA/PB=LA/LB b、使用价值对行业内部交换价值的影响,但供求均衡 甲生产商品A一件用了一天,丙生产商品A一件用了半天。因为同种商品交换价值相等,也就是两生产者生产的商品A的交换价值均为P。于是两商品交换价值总额为2P。 作为价值,L甲=2L丙。所有商品为2件,价值总额为L甲+L丙,代入前式,也就是3L丙,或3/2*L甲。 总交换价值=总价值,即有2P=3L丙=3/2*L甲。于是有P=3/2*L丙=3/4L甲,L丙=2/3*P,L甲=4/3*P. 熟悉《资本论》的读者可能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交换价值相当于由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量。 作为个别的商品,其价值与交换价值发生了偏离。生产率高的丙,其商品价值小于交换价值,在交换过程中,是以较小劳动交换较大劳动。甲相反,以较大劳动交换较小劳动。笔者把交换价值与价值在量上的差别,叫做双价差。双价差为正,则交换价值大于价值;双价值差为负,则交换价值小于价值。 使用价值对行业内部交换价值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规律的第二种现象,即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率高的劳动生产商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少,商品价值低于交换价值,因此可以少量劳动交换较大量劳动,即可以获取更多收入或双价差;而生产率低的劳动生产的商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商品价值高于交换价值,因此是以较大量劳动交换较小量劳动,即取得负双价差,或获得较少收入,甚至赔本。此时,价值规律通过使用价值的关系,调整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通分配双价差实现。 正因为如此,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便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就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这样就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撇开使用价值对行业内部交换价值的影响,供求不均衡 当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求量,即供不应求时,交换价值上涨,并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量,反之,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即供过于求时,交换价值会下跌,并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量。这表现为价值规律的第一种现象,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交换价值的变动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供不应求的商品,交换价值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量(商品的平均价值),使更多的生产者获得双价值差,这些比供求均衡时多出来的双价差,是来自于其它生产部门的商品价值的转移。更多的经济利益诱使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这种生产部门中去。相反,供过于求的商品,交换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量(商品的平均价值),使更多的生产者付出负双价差的代价。他们为供不应求的商品提供了正双价差的来源。因此,更多生产者获利减少,甚至赔本。于是就会有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一部门转移到其它部门,这一部门的生产就减少。 此时,价值规律通过使用价值关系的变化,调整不同生产部门生产比例,使生产与需求相互适应,而使用价值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生产者利益的变化,通过社会利益关系的改变实现的。 d、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的总体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使用价值从两方面作用于交换价值,使用交换价值偏离于价值。一方面,使用价值在行业内部使用交换价值趋向于商品的平均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量)从而分配双价差;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在不同行业间使交换价值偏离于商品的平均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量),从而再分配双价差。 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的总体影响,可由上述两方面影响得到说明。 以上通过对价值量和交换价值量的新的分析,清楚地说明了在交换过程中的初次分配的具体内容,而这正是理论界争论的一点。

二、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帽以下三个部分构成:1、维持劳动者自身自下而上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特殊目的的劳动力。可以看出,各个劳动力商品价值并不相等,因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并不相同,或“各人环境不同”,未上过学的体力劳动者和博士毕业的劳动者其劳动力商品价值并不相同。但如果他们做同种活,比如都搬砖,那么他们的交换价值相同。如果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其交换价值就不一样。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在延长了工作日生产出的商品,比没有延长的工作日生产出的商品更多了,于是,劳动力价值的补偿分摊在更大量的商品上,使用商品的价值变小了。在交换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借此获取双价差。但事实上总是所有的资本家都在这样延长工作日,使得商品交换价值下降,双价差消失。所以,作为绝对剩余价值的来源,仅为资本所雇用的工人所创造的。 但以上结论是以排除国外贸易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存在国外贸易,那么延长工作日最残酷的国家,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是比其它国家要低,这时,双价差将来源于国外。 为了获取种双价差,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都竞相延长工作日,残酷地压榨工人阶级。然而,工作日并不能无限地延长。一天就只有24小时,工人还得吃饭、睡觉等。工人们反对工作日的延长,要求缩短工作日,但立法机构并没有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言人,这表现为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劳工法强制地延长工作日。 然而,工人们并不是温顺的羔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强制地延长工作日强烈地激化国内矛盾,造成生产过程的不稳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直到巴黎革命,将这一威胁变为现实,剩余价值生产得另寻出路了。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得在同样时间内生产出更多使用价值,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由于技术的易于垄断,可以较为稳定地获取双价差。因此,对于生产力高的资本来说,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是行业内生产本商品的所有工人。 在存在国外贸易的情况下,更是把剩余价值的来源扩大到了全球。我国购买一架波音飞机得用一亿件西服交换,不正是这一原理的佐证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发达国家日益取得绝对地位。当来源于国外的剩余价值日益增大时,缓和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而造成的国内紧张而尖锐的矛盾,所付出的行动,就日益明显了。他们有充足的额外财力来同意工人阶级缩短工作日的要求,再支付工人阶级越来越多的工资。然而,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状况的好转,是建立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陷入贫困的基础上。两大阶级对立的矛盾,从国内转移到了国际,表现为殖民地现象,表现为如今国际上的南北问题。发达国家有了这样一种新的职能,它把从国外搜刮来的财富拿出小部分来收买国内工人阶级,高福利制度、国有企业的举办,无不带有这一痕迹。 巴黎革命、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加速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绝对地位的获取过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是发展,工人阶级的状况越是改善。但这一过程并不能无限延长下去,这种改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的结果。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遇到阻碍时,这一改善将停止,甚至倒退。

五、工资的国别差异 马克思把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高生活水平解释为他们的劳动生产力高,从而“在同一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但理发业这一行业,不管是中国,美国或哪个非洲国家,所使用的劳动工具都差不多。在使用相同工具的条件下,各国理发师的劳动生产力相等。但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差迥异。显然,这并不能用他们的劳动生产力来解释。事实上,美国理发师高出来的生活水平并非全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而是来源于国外不发达国家的价值转移,并在国内通过各种渠道来分配的结果。

六、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及国企改革 张宝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探索》一文中指出生产关系包含两个层次:生产组织形式和所有制。他这样定义生产组织形式,指抽去了生产条件所有制的影响,不具备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完全为了进行生产而结成的纯粹生产性质的生产关系。它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它可以直接由生产力得到说明。 那么,结合历史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种形态:工场手工业----工厂大工业----私人垄断组织----国家垄断组织.而其中的垄断组织形式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直接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 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的顶点即最高阶段,这时垄断组织还只是一种不明显的萌芽。1873年危机后,卡特尔有一段很长的发展时期,但卡特尔在当时还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固,还是一种暂时现象。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危机所造成的企业的淘汰并没有能够使那些顺利地渡过危机的企业获得垄断地位。由于缺乏生产力的支持,强行组织的卡特尔并不稳固,并不能实行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而这时暴发的巴黎公社革命,便注定要么失败,要么最终被改组为资产阶级政权。让我们看看巴黎公社经济方面的负责人蒲鲁东先生的作为。他对联合(指工人有组织的联合大生产)简直切齿痛恨,他说:“联合的坏处多于好处...因为它是束缚工人自由的锁链之一;...与之相反,竞争、分工、私有财产才是经济力量。” 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末。1900年的危机引起了工业集中。这时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生产中广泛而稳定地实施了。其内在的原因是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即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行业如汽车工业、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的生产力提供了这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也从卡特尔发展到辛迪加、托拉斯等。与生产力直接相适应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俄国十月革命,也就在此时成功。 然而,垄断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康采恩、混合公司、跨国公司等各种形式,并淘汰了早期的垄断组织形式。但是俄国的领导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现象的重要性,而是相反,在一切领域,甚至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并不可能用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有效组织生产的部门,都实现了公有制。人为地制造矛盾,并不能在集权下永远掩盖。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级,从而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从私、人垄断脱变为国家垄断,但生产组织的僵化,使发展了的生产力与这种落后了的生产组织形式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国家政权哄然倒塌。 中国在70年代末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是适应中国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的,并使关乎中国大部分人的这种矛盾悄然消失。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却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在工业领域的改革便出现了以自由学派为主导的增量改革模式,也就是把国企改革放一边专门搞,而允许私有企业出现。但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大量社会成本,使得国企在与私企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效益年年下跌,于是国企不负重担了,社会成本日益转移到政府身上,并通过政府把部分负担转嫁给农民。问题越来越复杂了。 但理顺逻辑,抓住重点矛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关系: 1、国企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从国外获取双价差的主要承担者。 2、国企与政府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现实却是国企是政府的国企,国企由政府领导。当政府需要实施某些政策时,必然会以牺牲国企的利益为代价,并表现为国企的低效。不解决这一矛盾,国企改革将无从谈起。 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是政府的国企,是政府政策的延续,必然表现为效率低下,同时,在那些同资本家有竞争关系的国企里,这些国企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毕竟西方国家是资本家的政权。如果某些国企有了高效率,那么这种国企也只有一条出路了,那就是被迫贱卖给资本家而成为私人企业。 我们知道,政府掌控国企是现实的需要。但并非要掌控所有的国企,可以分出大部分另组建国资委,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并对政府施加决定影响,就象西方国家中的资本家对其政权有决定影响一样。把国企分成政策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并把竞争性国企及管理者独立于政府之外,是国企改革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样也就理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公有资产与全国人民的关系 笔者认为,全国人民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时,才对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并非人人有份甚至人人平均一份。国家政权的性质,并非由政策性国企来决定,而是由竞争性国企决定。因而如何在制度上保证竞争性国企具有公有制性质,将是关键。竞争性国企的管理者是国资委,并受全国人民委托行使国企所有权。于是,国资委的性质又是更进一步的关键。为了避免国资委受政府控制,国资委并不能由政府管理,而只能与政府平起平坐,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管理,以保国资委的独立。但全国人大的性质又成为关键。人大代表究竞应如何选举才能保证全国人大不变色,是个难点。 4、公有资本的具体动作机制 前面指出,垄断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用垄断组织形式来组织并管理国企,是个略待研究的重点。

七、后记 本文仍是草稿形式,很多分析需要资料,但笔者手头缺,没有办法。希望大家集思广义,能帮助笔者分析指出问题的所在。

使用道具

21
marxch 发表于 2005-3-10 19: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中,详细论述了劳动(抽象劳动)是怎么样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属性的。但不能仅仅理解这章,还须要仔细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这章。

从使用价值的形成来看,劳动并不是唯一因素。而从价值属性来看,劳动是唯一因素。

使用道具

20
marxch 发表于 2005-3-10 19: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回ccggqq:

看来你并没有懂得什么叫“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商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的。而社会属性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的。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你可以感觉得到,无论是手,胃,或眼,耳等器官;而社会属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超然的,把它放到手里,翻来覆去,怎么也感觉不到这种属性。社会属性,必然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并表现为商品的一种属性。马克思把这种属性称为价值属性。

使用道具

19
ccggqq 发表于 2005-3-10 15: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那就是社会属性而非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了,并形成商品的一种性质?

实体是指物质的,马哲中也是这么划分的。价值实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8 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