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目的分析以及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等。接着本文通过阐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手段与识别方法,揭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方法,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及有关法规、政策和契约;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健全关联交易的法律制度;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管理力度;完善职业道德规范等对策,以便有效治理盈余管理现象。 [关键词]:盈余管理 动机 盈余管理手段、识别方法 治理措施 一、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3、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 4,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 (二)、盈余管理目的 1、是筹资目的。 2、是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便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 3、误导市场动因:由于会计信息被广泛地应用来进行股票估价,盈余信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当局操纵盈利以试图影响短期估价业绩。 此外还有获取政治成本的目的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1、盈余管理的内部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债务合同的约束;合理避税的考虑;避免巨额政治成本;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动因。 2、盈余管理产生的外因 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的局限。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削弱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但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尽管公认存在盈余管理,但要确证还需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通常的做法是,先确定管理当局可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然后估计非预期应计项目类型是否与这种动机相一致。为了估计非预期的应计项目,许多研究从应计项目总额人手。将其确定为报告净收益与经营话动净现金的差额。然后,通过那些代表预期应计项目的变量对应计项目总额进行回归,诸如以收入作为变量,考察营运资本需要的影响; 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变量.考察正常折旧的影响。这样,应计项目总额中无法解释的部分即残差,就是非预期的应计项目额。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归结为上市前在[PO过程中进行过度的财务包装,上市后为了维持“配股资格”,为了避免被“摘牌 或被“特别处理”,为了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需要等而进行盈余管理。国内不少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上述动机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这些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手段与识别方法 1、盈余管理的手段 (1)、虚假确认收入。采取提前确认收入、推后确认收入以及变造交易收入的手段以达到平滑收益或伪造收益的目的。由于企业对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在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原则的基础上,企业为了粉饰盈利状况,人为地通过改变收入确认和计量原则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更有甚者,公然违背会计制度规定,采取非法手段伪造交易事项或原始凭证,借以虚增收入和利润。 (2)、虚假确认费用。采用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以及潜亏挂帐等手段调节利润。经济效益下降,而要想维持上市公司的配股和增发资格,以及亏损公司实现“保牌”,都寄希望于将会计报表做得漂亮一些。因此,本该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费用,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予以资本化;或者通过待摊的方式,减少当期费用;对于已经发生的资产减值或毁损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予确认,形成潜亏挂帐。 (3)、利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通过商品购销业务、托管经营、资产及债务重组、转嫁费用负担等手段调节利润。关联方交易历来是母公司向上市公司“输血”的一种主要方式。由于在短时间内扭转巨额亏损,单纯依靠会计政策的选择有时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关联方交易成为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通过地方政府补贴、税收返还以及巨额冲销等手段调节利润。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往往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同时许多省分和地区也将上市公司看作地方的“门面”和“窗口”。因此,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壁垒成为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重要因素。有关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补贴、税收返还成为微利公司改善经营业绩、避免上市公司年报出现亏损的“救火队”。 2、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1)、关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有助于辨别盈余管理企业。随着监管部门对会计报表信息质量检查力度的加强,一批令人触目惊心的会计造假案浮出水面,相关责任人也受到查处,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认识有所加强,执业谨慎性也在不断提高。 (2)、关注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我国会计制度规定,集团公司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因此,哪些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哪些不纳入就是合并报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子公司的利润直接影响集团公司的利润,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 论绿色会计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论绿色会计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论绿色会计 [摘 要] 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剧增,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全球范围掀起了环境保护的热潮,会计界也积极投身于环保和绿色革命,导致了绿色会计这一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与发展,希望通过会计手段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绿色会计的发展以及现状,说明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必要性、核算体系及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相关企业制度提出了我国加快发展绿色会计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会计 环境成本 绿色效益 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剧增,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能源日益紧张,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会计界也积极投身于环保和绿色革命,深入研究和探讨会计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发展、并直接导致了绿色会计这一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与发展。 一、 绿色会计的界定 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ant)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绿色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诸多方面必然与现代会计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环境问题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绿色会计自身的特殊性。 二、 绿色会计的发展历程 本世纪70年代早期,人们一直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对环境及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由此衍生出的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的国际历程 从90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绿色会计理论。其中英国邓迪大学的格瑞·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也要求:作为最终费用的政府和住户支出的环境保护费用;环境对于健康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居民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费用支出;废弃的商品造成环境的破坏;由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活动造成对本国环境的影响等五类有关环境费用纳入会计费用核算范围,并从国民生产总值中予以扣除。从而使绿色会计初步具有了较强的可行性。 日本作为亚洲唯一世界发达国家,也是目前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引进环境会计系统指南》,各企业对环境会计日益重视,并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制定各种环境法规、法令700余种,为了推行企业绿色会计制度,制定了企业绿色会计准则指南,使企业开展绿色会计有章可循。 加拿大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正是这样的原因加拿大绿色会计的发展也是世界瞩目的。加拿大在安大略省的水电集团在其生产运营过程中就加入绿色会计业务核算,确认相关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加拿大环境学博士Drgale 2004年6月在天津财经大学讲学的报告中曾提到:在加拿大推行绿色会计的初期,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过程中遇到了来自企业特别是传统会计的巨大阻力。但最终越来越多的企业还是看到绿色会计对经济效益提高的好处,都纷纷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加入绿色会计核算。[ 刘志鸿,《浅议绿色会计实施的保障体制建设》,《中国科技信息》,2006(2)。] (二)绿色会计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直到90年代,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绿色会计研究也渐渐活跃起来。 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文中主要介绍西方国家环境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我国。此后,许多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环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等理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探讨。 2001年3月,我国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并于2002年9月召开了首次学术研讨会。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讫今为止,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大致分为了五个分支,即: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的研究、环境审计的研究、微观环境会计与宏观环境会计的研究。 三、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一)、绿色会计的假设和计量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根据其特性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还要兼顾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能单单以货币计量,而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计量方式,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二)、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1、绿色资产的确认。 绿色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标准一是其未来效用的可能性;二是其计量的可靠性;三是环境资源的地域性。绿色会计只对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形成的绿色资产进行确认。   2、绿色负债的确认。 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确认负债时,不一定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虽不存在法律义务而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有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 3、绿色资本的确认。

  • 以科学发展论财务管理新思路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以科学发展论财务管理新思路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以科学发展论财务管理新思路 [摘要]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的提出亦复如此。科学发展观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在具体实践中是一项科学、系统、严密的庞大的工程,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对国有企业而言,它是保障企业整体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拥有的健康机制。作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也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财务管理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新思路 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和科学发展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和核心目标,才能加强财务管理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又最鲜明的新概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提高增长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也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的同时,需探寻科学发展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以便找出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下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企业预算;科学配置资金;依法组织收入,加强经济核算,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管理,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制度、预算等主要手段,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企业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健康运行,实现其企业发展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核心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目标在价值角度的再现,应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利益最大化应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这是各利益主体地位平等化、企业发展持久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项合约,这些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国家、社会公众以及资源和环境,他们既是合作者,又是利益的矛盾对立者。投资者和债权人预付货币资本或实物资本,经营者和员工预付人力资本,国家预付国有资本和政策资本,社会公众、资源和环境预付生态资本等。这些资本预付者的共同目标是获利,获得应得的资本报酬。投资者投资于企业是希望获得资本增值;债权人借钱给企业是希望获得利息和租金;国家支持企业是希望国有资本增值和征取税收,发展国家经济;经营者和员工服务于企业是为了获得人力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社会公众关注并支持企业是希望企业能为他们提供物品和劳务,带来一个繁荣、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环境和后代人期望企业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经济学角度看,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经营者、员工是并列的经济主体,其经济利益是同质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建立的契约形式不同。 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利益要求的源头看,企业所追求的不是单一利益,而是综合利益,这种综合利益是各种形式的经济利益之间通过冲突与协调、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更广泛的角度看,综合经济利益是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耦合”。首先,综合利益是客体利益、主体利益、时间利益、过程利益的“耦合”;其次,从各种利益的内部结构看,主体经济利益是投资者利益、债权者利益、经营者利益、员工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的“耦合”;客体利益是从利益的内容上来看的,利益的内容是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耦合”;时间经济利益是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耦合”;过程经济利益是资金筹集利益、资金使用利益、收益分配利益的“耦合”。这种多层次系统性综合结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财务管理发展新思路 (一)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创新财务管理内容至少包括:第一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战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需的投资、员工、技术、市场等,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由此决定了“投知”或“投智”的重要性。第二,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知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脑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因此按知识或按经济要素分配财富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这种分配模式比按资产分配更符合实际。第三,日常管理内容的扩展。企业应该将无形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在现阶段,无形资产也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应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投资决策的重点应以无形资产为主,并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动力作为效益评价的标准。 (二)转变财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下进行的,企业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及其收益分配无不受到理财环境的深刻影响。现代市场经济中,理财环境日趋复杂,在资本市场上,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工具从一般金融工具发展到衍生金融工具,而且,更多更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日趋规范和完善。在人类21世纪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因素”。理财环境的复杂多变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企业就需要进行观念创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对财务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复杂的理财环境,就必须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观念。在科学发展观下,人不再是工具和手段,而是目的。经济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企业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应该摒弃把物质资本看成最重要经济资源的传统认识,而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以人为本的财务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劳动者个人的首创精神,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相信人。 (三)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

  • 所得税会计模式的路径变迁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所得税会计模式的路径变迁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所得税会计模式的路径变迁研究 【摘要】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现代税制,只有在现代税收制度下,国家征税、企业计税与缴税才需要借助企业会计的账簿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才需要或者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立学科意义上的税务会计。因此,税务会计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而逐步独立的。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也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范式和模式。本文重点研究了所得税会计模式的路径变迁,以及各种模式下所得税的模式特点。最后对所得税模式发展进行了预测。【关键词】所得税 会计模式 路径变迁引言 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现代税制,只有在现代税收制度下,国家征税、企业计税与缴税才需要借助企业会计的账簿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才需要或者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立学科意义上的税务会计。因此,税务会计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而逐步独立的。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也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范式和模式。  目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这三个词经常用于描述在经济界广泛使用的三类会计信息”。“三类会计信息”缺一不可,各有其主要服务对象和主要使用者。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税务会计模式,不仅关系税务会计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财务会计、乃至管理会计的建设与发展。 所得税概述 1.所得税概念 所得税又称所得课税、收益税,指国家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征收的一类税收。 企业所得税所得税1799年创始于英国。由于这种税以所得的多少为负担能力的标准,比较符合公平、普遍的原则,并具有经济调节功能,所以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良税,得以在世界各国迅速推广。进入19世纪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征了所得税,并逐渐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主体税种(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2.所得税的特点  第一:通常以纯所得为征税对象。第二:通常以经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第三:纳税人和实际负担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特别是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企业征收所得税,还可以发挥贯彻国家特定政策,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第四:应纳税税额的计算涉及纳税人的成本、费用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税务监督,促使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改善经营管理。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得税收入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很小,所得税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以后才得以改变。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所得税税类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个税种。 中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所得税会计模式的新发展:OECD倡导的模式  OECD对所得税会计的研究源于在进行企业披露信息的全球可比性工作时遇到了困难。各国在把税收作为政策工具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与一般会计原则的偏离,这一点成为国际会计比较的障碍。为寻求减少障碍的途径,OECD开始了对所得税会计问题的研究,思路是:既要促使有利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公认会计准则力量的壮大,同时又要探讨影响到一国政府利益的以税法为基础的所得税会计的发展方向。  OECD研究报告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一是税务报告与财务报告一致,在报表上披露会计处理中涉及的税务因素的影响;二是把会计报告分为税务报告和财务报告。  第一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日益趋向于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税法的制定更注重企业实际的交易行为,更客观地顾及会计真实、公正、客观的要求,所得税会计会在更大程度上依据普遍接受的会计原则,企业会计与所得税会计逐步趋于一致。但是,这种一致性不是政府立法对税务报告或是财务报告的要求,而是两者自发的相互靠拢,并且是税法所得向会计所得的靠拢。与此同时,如果税务规定需要特殊报告形式或者估价方法时,同样的方法也要用于财务报告中;而这种因税收因素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偏离将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揭示。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过于乐观地估计了两者之间的可调和性,抹煞了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差别,它将不仅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税收利益。  第二种方法承认了两种体系的单独存在。这意味着当国家制定所得税法规时,应能保证这些规定独立于财务报告中对于相同项目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独立”,就是说税法规定基本不影响财务会计处理,也不受财务会计处理的影响。在这一体系下,在会计年度终了时,企业将产生税务报告和财务报告两套会计资料。当然,这也不排除两者对有共同基点的问题采取共同的处理方式,但这种相同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同时,两者之间也不必完全隔绝,操作上,可以利用纳税调整表作为桥梁,在财政年度结束时,以企业会计报告为基础,形成一套为表明税收立场而调整所得的税务报告。相对第一种方法而言,这种区别对待的方法,一方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照顾了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国家征税的需要,避免税法与财务会计两种体系的矛盾。  从区域经济组织的角度考虑,为了既能保证各国企业间可比的财务报告体系的形成,同时又能保证各国政府的税收利益,OECD倡导各成员国采用财务报告和税务报告相分离的模式。 三、关于我国所得税会计模式的思考

  • 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产生条件】 1、会计电算化是在会计事务中使用计算技术的简称。 2、会计电算化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和会计软件 3、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准确性、及时性。 2)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3)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4)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等。 4、会计电算化的目的:替代手工账。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产生:发展 目 录 1、会计电算化产生与发展的必然趋势…………………………………………3 (一)体系封闭,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 ………………3 (二)过分强调中国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 ……………………3 (三)会计信息单一、滞后且缺乏前瞻性 ………………………………………3 (四)单币种、单语言 ……………………………………………………………3 (五)对管理会计考虑甚少 ………………………………………………………3 2、会计电算化发展特点分析…………………………………………………4 (一)从技术角度看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应具备的特征 ……………4 1基于网络计算技术和Intranet技术………………………………………4 2通过大型数据库技术实现会计信息的海量处理…………………………4 3多层结构技术和组件开发技术的采用……………………………………4 4开放性技术的全面采用,包括对各种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的开放…4 5网络安全技术 ………………………………………………………………4 (二)从功能角度看,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应具备的特征 …………4 1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比较会计 ………………………………4 2全面网络化管理,增强集团控制力 ………………………………………5 3全新架构管理会计,加强内部监控 ………………………………………5 4全方位开放体系,支持电子商务 …………………………………………5 5财务业务协同运作,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票据流的有效整合……………5 中国企业在面临网络化生存的同时,还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伴随e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置身于国际大市场的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善其经营管理。财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如何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去建立一个处于企业管理系统核心的财务系统,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性 目前的电算会计是为替代手工记账,从以会计核算对外报告为目的传统会计中产生的,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系封闭,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传统的电算会计由于产生的技术背景落后,只能支持局部应用,难以协同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过分强调中国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所依据的基础是中国会计制度,从某种角度讲,正是中国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给中国电算化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空间。然而,中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闭封自守不是它应有的特性。

  • 有关企业管理会计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有关企业管理会计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将以往企业中应用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并籍以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正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 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各个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顶工作。随着国际投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从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及内容来看,各项准则环环相扣、衔接有序,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如: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位缺失。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重视会计工作,造成会计部门的不健全和会计工作的杂乱无章。这使得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被忽视,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地被记录。事实上,会计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影响到会计信息差异的大小。会计地位的受控性越强,受控制人的支配越具体,越容易受到非会计因素的影响(如控制者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信息差异就越大;控制会计的权力主体越多,会计的公正性就越高,会计信息差异也就越小。会计委派制、代理记账制提供的信息质量要高于会计企业身份制,因为支配会计的权力主体多元化。但总的来看,当前会计工作处于受单位负责人控制的地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控制会计核算向非会计规范转变,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信息差异。 (三)意识淡薄。 意识淡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意识淡薄。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能按时报送出会计报表,完成报送任务就可以,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建不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甚至有的企业领导为了局部利益远,迫使或诱导会计人员说假话、报假数,以显示其“政绩”,取得“政治荣誉”,或逃避税赋,使会计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以至于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缺乏统一、规范的领导。二是会计人员的意识淡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会计约束机制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的约束等几部分构成。正式约束是指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制度等法律约束;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活动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对会计信息差异的影响来说,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会计诚信度差等方面,当然会计职业道德匮乏与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社会不正之风和党政人员腐败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意识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使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不能规范进行,导致会计信息差异增大。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 (1)有的企业会计机构还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还有欠缺、会计岗位设置还不够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 (2)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机构改革成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企业中表现好的、技术全面的会计人员往往被分流,安排他职,从而因为岗位的变动,影响到会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一些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并不是向社会广招人才,公平竞争,而是把一些文化水平低、不懂业务、“听话”的人安排在会计机构,这些人不懂会计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只为了讨好领导,惟命是从,不按规矩办,记帐随意,手续不清,资料不全,任意伪造。在是非方面,不坚持原则,对违法违纪行为不敢于制止和揭发,影响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二、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其管理成效的优劣不是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会计工作,就没有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具有复杂的内容,它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等等。它涵盖企业人财物、供产销每个方面。这些内容,错综复杂,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则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这是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对会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分配劳动,以节约劳动时间。要科学地管理经济,就必须要进行经济核算,而经济核算的中心是会计核算。现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劳动分工和协作更细,更复杂,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广,因此,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各种有关数据和资料,才有可能组织企业经济的综合平衡,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反映和控制,做出科学预测,以指导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监督职能越来越重要。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和目的。会计监督是加强企业法规、制度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是企业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三)会计工作更具有政策性和科学性。 企业的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企业长远目标的引导、约束、规范下进行。而企业的各项决策,又绝大部分直接地或间接地落实在会计工作中。因此,作为企业,必须加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和完善会计工作,强化会计部门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中的最大的效益,也就是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荣誉,并且还会实现各个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都是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而反映出来的。会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对企业的核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不但促使企业决策者可以很快的了解当前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和欠债能力的高低,而且还可以发现企业风险的大小,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劣,使决策者在企业运行的很多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好最大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必要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一些相关依据。 四、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会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很多人看来,一般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会计报告,不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也是财务经理们的事,其实,会计除以报表方式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公司经营信息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司管理之中,无论是进行成本核算、报账、记账,会计是企业预算执行第一个知情者和监督人,从材料采购到销售回款,通过预算、比较价格、信用管理、指标对比等,会计无不履行着监督的职能,无不参与于企业管理之中。 会计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专业工具,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并采用较多的专业术语和专门方法,然而会计其服务对象并不是会计专业人员,其存在的宗旨除自身通过控制与监督有限地参与管理外,更多是为企业相关管理服务的,而这些管理人员并非都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全面、真实、及时与可比,还要求对此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有用,则除自己能读懂外,还要求所涉及管理人员、相关利益者都要能读懂,如果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信息,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其他管理者能从会计提供的信息中读到其所需的相关管理信息,只有这样,会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发挥更大的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者能够更方便的读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还通过预算、监督、参与决策等,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环节来使用,作为履行此项工作的会计人员自己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职责。 五、会计资料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会计体系由五个分支组成:(1)财务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外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管理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内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3)成本会计,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确定存货价值及计算损益,二是为管理会计提供决策分析中的基础信息。(4)税务会计,主要功能是依据税法计提税金,订立税务规划。(5)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维护企业会计体系的客观性和安全性。 这些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在企业管理中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参考资料。对会计信息的会计分析既是制定计划的前提,又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反映工作成绩、提出改进意见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所进行的会计分析,一是可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二是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三是可以找出差距及原因进而提出对策。 六、会计主管是企业领导的左膀右臂 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主要依靠会计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努力来完成。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每个单位都要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经济建设,必然与社会发生多方面的联系或多种形式的经济往来,这些经济关系需要会计主管人员来处理。从内部经济环境来看,每个单位都要按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尤为重要,需要会计主管人员认真细致地研究生财、聚财、用财等理财之道,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广泛,要求更加规范,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对企业决策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决策者就不得不借助于会计主管的工作和帮助。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应该坚决加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者服务,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平稳、持续地发展。

  • 探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探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探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 一、选题背景 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向各自的特殊性,会计准则的出现,就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提当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 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起来,并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西方会计学术界就已开始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并在理论界达成了对会计准则性质的共识即经济后果观。会计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安排,其协调过程充满着浓厚的利益色彩。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 统一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关于利益的谈判 调整和博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纪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国会计规模式不仅是向会计准则的形式转化,并且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宣告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2003年2月,全球六大会计事务所联合发表的一份为(2002年GAAP趋同)的研究报告显示,各国向国际会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在被调查的59个国家中,有百分之五十八的国家将以IFRS取代本国准则,并用于所有上市公司,在22%的国家将逐项评估并逐步采用IFRS,另外有20%的国家表态将尽可能的消除本国准则与IFRS的差异。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 经济实力 资信水平等,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贸易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等效,将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为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减少或消除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上的障碍。 二、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 1、存货 取得计价有影响,有些用公允价入账,主要受到“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准则的影响;经长期购建才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存货,成本要包括借款利息;受“借款费用”准则影响发出计价已取消后进先出法。 2、长期股权投资 选择的核算方法不同:控制、达不到重大影响、达不到共同控制的用成本法核算;达重大影响共同控制的用权益法核算;控制的,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权益法进行进行调整。不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初始计价也不同,在同一控制下, (1)企业合并形成的其初始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与支付的实际成本之差作调整“资本公积”处理,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价值的份额作初始成本,与面积之差调整“资本公积”处理,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公允价或其他形式计价,(具体见《企业合并》)产生的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其他形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非货币性,交换和债务重组按公允价等情况不同外,其他基本与原规定相同,但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表述也不同。 3、投资性房地产 新内容,注意符合三种情况的,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其后续计量有两种模式,一是成本模式,一是公允价模式。 4、固定资产 注意有部分会形成“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也受到合并、非货币性交换、债务重组、租赁准则的影响(用公允价);减值时的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引入了“资产组”概念减值后不能转回。 5、生物资产 新内容,主要从属于农业会计、林业会计。 6、无形资产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部分;对于研究开发支出在满足五条件下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购买无形资产采用延期付款方式的,且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用折现成本入账,差额确认为利息。合并形成的商誉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见减值准则)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引进了非货币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性质的概念:具有商业性质时,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基础为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②换入资产的公允价(有证据表明它比①更公允时);差额记入当期损益。不具有商业性质时,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基础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不确认损益。当发生补价时其处理原则同上。 8、资产减值 合并形成的商誉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如下资产的减值不转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引进了“资产组”的概念,在计算可收回价值时运用。 9、职工薪酬 新内容。明确了其他职工薪酬: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处理。 10、企业年金基金 本准则主要适用于社保机构的核算。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 11、股份支付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计量,……(如证券的市价)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以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实际构成的应付股利) 12、债务重组 不论债务方或债权方,重组时均采用公允价进行处理(现金收付除外),确认资产转让损益,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将来应付金额中的“或有支出”,确认为“预计负债” 13、或有事项 亏损合同、重组均为“预计负债”内容 14、收入 收入确认条件不变,但条文分成了5条。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按公允价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差额在合同或协议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劳务收入在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时,其确认收和入和结转劳务成本的条款在文字上有变化。(实质不变)现金股利收入也属于收入要素 三、善于新会计准则 (1)规范性。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而有了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 论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论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 仍然有诸多的因素制约着其发展。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融资需求旺盛、融资渠道不畅、融资结构不合理等特点,体制性障碍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入手,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因和内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对策 Financing Difficult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bstract】Th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the financing demand is great ,the financing channels is not smooth, and the financing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China'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re systematic obstacles and their own deficiencies. Starting with the present financing situation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ir difficulties in policy, intermediary organ and other outside environment factor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our economic reality, it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untermeasures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但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境也是人所共知的。融资难自始至终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99%,就业人员数的 75% 以上,新增工业产值的 70% 左右,出口总额的60%以上,全部税收的45%,所实现的增加值超过全国GDP的5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中国经济体制转变的推动力量。因此,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群体在全国整体经济中占据大半壁江山。 “融资”即资金融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融资”是资金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融出;狭义“融资”仅指资金的融入,即企业利用内部积累或向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在本文仅指企业资金融入的狭义概念。[ 李大武: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也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若干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融资困难有所缓解,但是与中小企业发展中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还是难以满足需要。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其获得的金融资源是不对称的。总体来说,目前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困难的处境,这严重制约了其生产经营和发展。 (一)融资结构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融资渠道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中小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据统计,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来源构成中,内部融资(包括业主的股权投资、保留盈余和非正式股权)所占比例高达82.2%和78.1%。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

  •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化语言,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外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快和加入WTO,准确理解中外会计准则的异同,对正确理解企业的经济财务行为,更好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具有重要。 一、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表现 1.固定资产准则比较。在固定资产定义描述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明确地指出固定资产就是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和我国的固定资产基本相同,但也有明显区别的地方,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时间限制是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而我国要求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规定:在折旧范围方面IAS16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没有明确做出规定,但我国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以外,企业对固定资产都应该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复核方面,如果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的预期数与原先的估计数有重大差异时,IAS16要求对本期和以后各期的折旧额调整,而我国要求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2.借款费用准则比较。在借款费用的定义上,我国和IAS23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的规定有明显不同:我国的借款费用要比IAS23的范围窄,没包括银行透支利息。 3.合并准则比较。由于在国际上。一般仅“将企业合并交易看作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净资产的过程”,会计准则一般将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因为在中国我国很多企业常常同属一个控制主体因而,在新的会计准则将合并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统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一类是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前者处理方法参照国际规则采取购买法,后者采取权益结合法。 4.租凭准则比较。虽然我国的租凭准则是在国际会计相关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会计环境,我国的租凭准则和国际准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就准则范围来讲,我国的租凭准则明确规定不涉及土地使用权的租凭协议。而在IAS17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凭冲对此有了明确地规定,土地和建筑物租凭中的土地的建筑物应该分别考虑,土地通常作为经营租凭。建筑物按照分类标准可归为经营租凭或融资租凭。 二、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模式比较 1.美国的FASB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归纳起来,FASB模式可以称为“政府监督、民间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这种模式产生以后,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组织的认可,并先后被一些国家效仿。FASB模式的特征:一是其独立的运作方式。二是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技术人员来源于多方面。三是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须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 2.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模式。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司下设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它是一个典型的政府机构,所以我国的准则制定模式属于政府模式。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特征:一是会计范围主要有国家来制定,这是政府模式的一个最大特征。二是借鉴民间模式。扩大准则制定成员的代表性。三是会计范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 1.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为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能发生的会计问题做出处理规范。会计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强制规范。世界各国会计规范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英美等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另一只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形式。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度的条件还相差甚远,目前以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2.我国会计准则涵盖面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自成立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经比较完备,至今已制定会计准则NOAS、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制定了约150项准则公告。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并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发布的30多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一直未能正式发布的准则。我国至今只发布了16项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数量要少得多,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准则的涵盖面小,可以操作性差。 3.在运用公允价值上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购并越来越普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运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由于存在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操纵企业资产与利润的普遍问题,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对公允价值的计价原则采取了排斥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当前国情需要,对控制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对公允价值一概否定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趋势却不合拍,同时也加大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4.运用执业人员的执业判断上存在很大差异。

  • 探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探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探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会计工作实现了从手工作业到电算化作业的转变,从而使财务会计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的管理职能变得轻松容易。财会人员从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后,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实现会计职能从单一的记帐、算帐、报帐向参与企业经营前景预测、经营决策、经营计划、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转变。实现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首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它们同属于一种管理活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企业的经济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它们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补充。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即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来参与企业经管理的。管理会计则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方法和技术,通过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  其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服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处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环境中,它们的工作对象基本相同,都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核算、监督、控制和报告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管理会计则是利用财务会计记录的各种经济信息,通过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加工和利用,以预测和规划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对其过程加以控制和评价。它们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满足外部的信息需要服务。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区别  首先,它们的工作主体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通常只有一个层次,即财务会计,主要以整个企业作为一个主体,以实现完整的反映和监督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需要。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则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个部分,如车间,部门,班组、甚至个人。  其次,提供信息的范围不同。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的使用人除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外,还包括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使用人,则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此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工作的侧重点、作用时效、遵循的原则、信息特征和载体、方法体系、工作程序,观念取向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方面也有所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分支形成后,企业会计便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内容所组成。从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来看,财务会计应定期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则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会计报表。鉴于此,西方会计学家一般把财务会计称为外部会计或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内部会计或对内报告会计。这一观点,基本上为我国会计学者所接受。 三、现代企业需要管理会计  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运用数量经济分析、风险分析、数理统计推断、管理工程学、现代决策论、控制论、信息论、电脑技术等特有方法,从成本的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为降低成本,减少费用,避免决策失误,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因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