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谈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谈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谈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在分析会计电算化的诸多问题后,提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一、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会计记账向电脑会计记账的转变。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会计电算化已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不少企业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由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还不长,所以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电算化的认识还很肤浅。他们应用电算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他们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未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从而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和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性大打折扣。 二,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需要大量既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同时又懂得会计知识的全面人才,但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而是根据企业实现不同电算化方式,对 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区别。然而,我国不少企业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的,即使有一部分人经过培训,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试,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他们对财务软件处理会计数据的许多功能还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熟练地运用会计软件去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也就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三,我国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降低了会计工作所要求的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融原则的重要性。实施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致使许多在传统会计中的许多岗位合并,也使手工记账的一些手续能够合并在计算机上统一执行;也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并且由于岗位设置混乱、权限不明、串岗操作,有的单位由于人手缺乏,将计算机的维护、数据的输入与修改、凭证的审核交给同一个人完成。这样就导致大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遵循职权不相融的原则,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差错和作假舞弊的可能性。 四,企业财务会计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分离,大多财务软件是由计算机专业程序员开发编制的。由于这些编制和维护财务软件的计算机人员对财务方面的知识知之较少,软件编制者和使用者之间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配合,虽然专业计算机人员编制的软件也能实现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但由于其对财务知识的欠缺,他们编制的软件在实际运用中集成化程度低、通用性差,使这些软件很难使用,并且由于计算机人员对会计行业特征和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充分,导致不少实行电算化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做部分的人工辅助工作。同时,这些会计软件大多也只是实现了简单的会计核算功能,仅仅是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并没有满足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全面管理和预测要求,也就谈不上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五,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脱钩状态,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运用计算机技术,同时审计软件开发速度跟不上会计软件的开发,并且相关审计准则的制定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也滞后于会计工作的发展,这都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同时由于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能够不留痕迹地被篡改,当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某些安全漏洞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三、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一,首先应增强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不仅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应加强会计电算化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各级业务人员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另外,还要抓紧对电算化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企业电算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完善。既要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人才培养也要重视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后续教育。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不断升级,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都要求企业应不断适应社会形势变化发展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教育。 三,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来增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职责分工,对各类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权限资格进行严格的控制,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有效、正常地运转;建立操作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哪些人员能上机运行系统,哪些人员不能上机运行系统,确保有操作权的人对系统进行操作,避免非法操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破坏等不安全现象发生。 四,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将会计电算化引入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现行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内容简单,功能不强,不能适应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点,为财务管理服务,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性功能的模块,如设计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差额分析、图表分析等财务分析模块,资金需求供给预测模块,等等。并且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 浅谈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浅谈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随着会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由起初的试点转向普及, 并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其先后经历了尝试、发展到目前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 也由于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对会计电算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将我国企业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现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也应运而生。会计电算化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与电子计算机技术有关的所有工作的简称。它是运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会计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同时也由于会计电算化计算手段和会计管理决策手段的现代化, 既提高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速度和准确度, 也提高了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使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基于会计电算化本身的特点, 其与原始的运用账本记账相比, 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空间小、存储容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编制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优点。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工作。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及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法、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发布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代理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20几年的历程。迄今为止,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缓慢发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逐步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发展阶段。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1、我国不少企业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由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还不长,所以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电算化的认识还很肤浅。他们应用电算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他们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也未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及时、不充分, 从而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和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性大打折扣。 2、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需要大量既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同时又懂得会计知识的全面人才, 但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 而是根据企业实现不同电算化方式, 对 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区别。然而, 我国不少企业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的, 即使有一部分人经过培训, 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试, 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他们对财务软件处理会计数据的许多功能还不能灵活运用, 也不能熟练地运用会计软件去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也就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3、我国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降低了会计工作所要求的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融原则的重要性。实施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致使许多在传统会计中的许多岗位合并, 也使手工记账的一些手续能够合并在计算机上统一执行; 也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 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 并且由于岗位设置混乱、权限不明、串岗操作, 有的单位由于人手缺乏, 将计算机的维护、数据的输入与修改、凭证的审核交给同一个人 完成。这样就导致大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遵循职权不相融的原则, 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差错和作假舞弊的可能性。 4、企业财务会计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分离,大多财务软件是由计算机专业程序员开发编制的。由于这些编制和维护财务软件的计算机人员对财务方面的知识知之较少, 软件编制者和使用者之间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配合, 虽然专业计算机人员编制的软件也能实现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 但由于其对财务知识的欠缺, 他们编制的软件在实际运用中集成化程度低、通用性差, 使这些软件很难使用, 并且由于计算机人员对会计行业特征和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充分, 导致不少实行电算化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做部分的人工辅助工作。同时, 这些会计软件大多也只是实现了简单的会计核算功能, 仅仅是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而并没有满足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全面管理和预测要求, 也就谈不上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5、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脱钩状态,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运用计算机技术, 同时审计软件开发速度跟不上会计软件的开发, 并且相关审计准则的制定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也滞后于会计工作的发展, 这都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同时由于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储存在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能够不留痕迹地被篡改, 当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某些安全漏洞时, 也存在安全隐患。 三、推进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的措施与建议 1、首先应增强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 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 不仅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 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 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应加强会计电算化人员的业务培训, 增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各级业务人员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基本的计算机知识; 另外, 还要抓紧对电算化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促进企业电算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完善。既要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人才培养也要重视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后续教育。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新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摘 要 随着我国证劵市场的发展、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利润率的增强,会计盈余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使得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金融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滥用,它的负面作用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使得盈余管理行为成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问题进行治理是解决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并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内涵,简要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从主客观两方面重点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以及从盈余数字的有用性、机会主义动机等方面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上述动机的存在原因,最后,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制度背景和经济环境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防范及治理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机 政策建议 1 引言 在西方,盈余管理问题由来已久,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现阶段在我国也已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上司空见惯的公司管理层用来操纵利润的手段,一方面盈余管理在本质上不同于通过违规违法手段弄虚作假的财务舞弊,其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但另一方面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中立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所以就盈余管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可看出,只有适当的盈余管理行为才可以发挥它积极的作用,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而研究盈余管理行为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盈余管理基本涵义及相关内容的界定。 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 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这只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者说利润的控制。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珀的盈余管理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引自《财务会计理论》),所以,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 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管理。 在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进行经济交易时, 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就会产生盈余管理。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前面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2、在盈余管理研究中,盈余管理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则要看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

  • 网络时代引发的会计问题探索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网络时代引发的会计问题探索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摘要: 传统的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 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以网络化、数字化应用为标志的出现,使人类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在这个时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电算化会计,必然受到影响。 关键词: 传统会计学 会计电算化 问题研究 引言: 时代的交替,科技的发展,许多人工要做的东西都被现代化的科技所替代。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中大家都会有深切的感受,每一个企业都得记录他日常的财务运转状况,而这些必须由掌握丰富会计知识的人来负责。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人工的东西也即将由网络代替----会计电算化。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来说,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和发展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而且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虽然会计电算化给企业带来了方便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实时效性; 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并且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创造了条件;为从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创造了条件;为企业全面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它也影响着传统会计,本文就是对网络时代引发的一些会计问题研究,从传统会计的发展到会计电算化的形成,然后从会计电算化对各方面的影响展开的讨论。 第一章 传统会计与会计电算化 1.1 传统会计学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一、会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近代会计的形成及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欧洲,早在12~13世纪,意大利的商品货币经济已比较发达,借贷复式簿记已出现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已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当时人们称这种记账法为“威尼斯簿记法”。 意大利学者帕西奥里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的第1部第9篇第11节,以“计算与记录详论”为题,系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簿记法”,并结合数学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为会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帕西奥里著作的问世,使科学的复式记账法得以广泛传播,并推动了会计的发展。因而,一般认为,1494年是近代会计的开始。从15世纪到产业革命,德国、英国和荷兰出版了不少会计著作,展开对会计的介绍和研究,但都没有脱离帕西奥里“簿记论”的窠臼,只是在记账技术上有所改进。当时的会计理论主要是由“拟人学说”统一借贷的含义,建立帐户体系。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兴起。它要求会计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报表,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此,会计就在簿记的基础上,向资产、负债与资本的计量,收益的确定,报表的编制、审查、分析和解释等新的内容发展。 20世纪初,在产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先后出版了狄克西的《高等会计学》、里斯尔的《会计学全书》等书。这几本会计著作的出版,说明会计理论研究已从局限于记账、算帐的簿记向包括记账、算帐、报帐、查帐的会计转变,初步建立了现代会计学。 20世纪以来,会计表分析和成本会计学等新的会计学分科相继出现。到了50年代,由于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和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迅速现代化,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促进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二、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自1979年起步以来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会计电算化软件日趋成熟,软件的商品化、市场化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为此,财政部于l994年陆续下发了若干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和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文件。其中《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总体目标,即到2000年,力争40%~60%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成本核算、工资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发展的文件。然而,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与财政部的计划有相当的距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会计软件的水平不能满足会计、审计工作的需要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研制水平不能满足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的需要;如原始凭证的审核如何落实,报表系统的实用性太差—报表格式的设定及数据勾稽关系的设定太过复杂,以至于一般会计人员几乎不可能迅速掌握其设定;另外,目前的会计软件一般都缺少可靠的审计线索、审计接口;二是会计软件的售后服务远远跟不上实际会计工作的需要,表现为不能提供及时的维护服务以及不能提供及时的免费升级服务,有些软件商甚至收取高额的服务费,事实上,获得免费的升级服务是软件用户最基本的权利。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不强,制约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一是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不实事求是、没有本着效益原则;如很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更谈不上进行可行性论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计算机买回来再说。结果,计算机在家睡觉,软件没有,人员没有,一方面造成国家投资的严重浪费,另--方面,使单位的领导、职工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产生误解,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不能为人们所认识、接受,直接妨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二是没有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造成会计电算化的成功率不高。据有关统计,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真正实现甩帐的单位不超过30%,这样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本没有效益可言. 2、会计基础工作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个人所得税是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税种,也是近来增长势头最为迅猛的税种之一。纳税筹划则是税法学和税收学两个学科里的“朝阳领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对象。在今年的召开的人大会议中也提出过讨论,所以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也就引起广泛关注。在对现有的纳税筹划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之上,不仅对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且还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主体选择与客体选择对纷繁复杂的现有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实务进行了总结和分类。 此本文基于以上认识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背景,以个人所得税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探讨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合理规避,以及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纳税筹划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如何才能获得最大收益是要考虑的问题了。税务筹划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很短,而目前对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研究少,在我国还尚属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因此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文献综述 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在其编著的《个人投资和纳税筹划》中说道:“纳税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充分利用税务法规提供的包括减免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享得最大的税收利益。”认为最好的避税方法是利用一切竟可能利用的优惠政策来降低应纳税额。[①] 美国南加州大学W·B·梅格斯博士在与别人合著的、已发行多版的《会计学》中说:“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减少缴纳所得税,这个过程就是筹划。主要如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投资采取租用还是购入的方式,以及交易的时间。”其主要观点是利用税收效率理论,降低纳税成本,从而减轻应纳税额。 张颖,北京市律师协会税务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由他主编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一书中结合财务、税务和法律的多重角度,详细告诉了大家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所得、承包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方面的具体纳税筹划方法。他向大家传递了寻求公平税负,寻求税负最小化,是纳税人普遍的需求,也是纳税人的一项权利,如何在保证个人消费水平的稳定和提高的同时又不增加纳税负担,是个人纳税筹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著名实战派税收筹划专家张美中,以“愚蠢者去偷税,聪明者去避税,智慧者去做纳税筹划”的著名论调,对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有独到的见解,他将纳税筹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合理避税、合法节税、税负转嫁、规避税负风险。张美中认为,纳税筹划就是在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合理筹划,不该缴的一分钱不缴。而且纳税筹划要做到非违法性、事前性、全局性。他给大家提供了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通过避税、节税、税负转嫁等方法来进行纳税筹划。[②] 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对纳税筹划概念的统一定义。各种对纳税筹划的描述性定义都略有侧重点,但基本的含义都至少包括:合法性、筹划性、目的性、专业性。进行纳税筹划最终目的就是将税务在合法化的前提下降至最低。纳税筹划正在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正在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意味着纳税筹划从理论向实践发展过程中理论自身被发展被充实的过程。 二、我国纳税筹划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国纳税筹划的早期发展阶段为个人所得税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在中华民国时期,曾开征薪给报酬所得税、证券存款利息所得税。1950年,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就列举有对个人所得课税的税种,定名为“薪给报酬所得税”。但由于当时我国实行低工资制,虽设立了税种,却没有开征。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随后,为了适应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又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上述三个税收法规的发布实施,对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按内外个人分设两套税制、税政不统一、税负不够合理的问题。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为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将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自1994年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保持了很高的增幅,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源潜力巨大,目前已具备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的经济基础。 第三阶段,我国已基本具备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科学化征管的条件。 好的税制要有好的征管去保证。在我国,要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比重,关键之一就是要有强有力的税收征管。从现阶段看,我国发展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一是纳税意识的提高,公民对税收的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二是我国积累了丰富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践经验,稳步推行的税收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为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征管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税收征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三是我国实行的居民身份终身号码制和实施的存款实名制,为科学地掌握纳税人收入来源,防止税收流失,提高征管效率的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机制。

  •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摘要:近两年来,国内市场金融工具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2005年爆发的中航油等事件不断暗喻其中潜行的巨大风险,最为严重的衰退,作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模式的会计工具,在这次金融风险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加据了金融风险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暴露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模式的弊端,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征,使金融工具产生的风险成为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有利于更充分、更及时地揭示企业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强化风险防范。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适用性;问题研究 近两年来,国内市场金融工具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人们相继面临物价、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的产生与破灭的恐慌,也在认真寻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出现此种现象的根源,即产生的顺周期性,资产价格骤涨骤跌的趋势,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公允价值被人们作为目前计量模式的最佳选择,却在这次风险中,令人大失所望,为这场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同时寻求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替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经济产生的负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及优点 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ve亦称Market Valve或Mark to Market,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真实反映和客观计量,从而与账面值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现时真实价值,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来说,以此为计量基础确认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使用者决策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的一种潮流趋势,代表了国际会计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来加以运用,特别是对于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交易或者事项中,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性的障碍 金融工具的计量方式有许多种,分析金融工具在计量上采用“公允价值”基础的原因,不难看出其中的科学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产生的顺周期效应缺陷也是让人不得不深思熟虑的,即对资产的骤涨骤跌的作用,加剧经济的巨幅波动,从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难以保证准确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合理性。具体说来: (一)、公允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首先,在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该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因为交易的双方最终结果有盈亏,对哪方是公平难以确定;其次,交易的双方也很难界定是熟知交易对象,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一方总比另一方要知道多的信息,另外熟知的定义,熟知的程度比较,实践很难界定;再次,交易市场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市场参与从来就没有公平性,那种理想的市场交易环境及公允价格在现实的市场很难得到反映,换而言之,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不真实。反对者认为会计必须是对过去的事项可以进行计量,而不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否则财务会计变成财务预测,公允价值理论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原则——权责发生制; (三)、公允价值不能提供与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以确定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 (四)、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会计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果公司一旦被出售的话表现出的是清算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其计算出的利得和损失没有依据; (五)、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当只有公司清算时,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脱手价格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司将持续经营的话公允价值的脱手价格信息不具有相关性; (六)、利润反映不科学。如果存货以市场价格计量的话,那么其反映的销售利润为零,因此,会计核算的重点变成了价格变动,使报表阅读者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则无法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 (七)、公允价值理论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不能单独出售不予计价,因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考虑不够充分,未能充分体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八)、不具有可加性。公允价值认为,只有过去的或现在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计量方法才是客观的、预期的数据不能于现有的数据相加,如果资产强行处置与渐进、有序处置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实际确定现行现金等价物肯定预计,那么就与公允价值模型产生矛盾,另外当单项资产处置与资产组合处置,价值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得出现行现金等价物本身不能相可加性; (九)、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市价,而不是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 (十)、在相关资产、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实际成交时,其公允价值的计算确定往往带有企业对其价值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未得到实际公允市场交易的确认,因此其可靠性相对难于验证。 (十一)、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其计量的结果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价值相差较大,也就是说,会计计量所提供最重要的信息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相差较大。随着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越来越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该是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因此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不应该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换言之,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就是股权市场价格,而不是账面价值。对上市公司而言,股权价值就是股价,对非上市公司来说,所有者权益价值应该通过技术评估方法进行确认,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不应该再是资产与负债的余额,其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而言是股价的变动,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其价值变动取决于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未来盈利能力等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因此,资产、负债变动并不能完全决定所有者权益自身的变动; (十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应该计入利润。这主要是因为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 (十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应该归属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两者之间在会计计量上并不完全相等,也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没有必要用二个名称表达同一属性。因此,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二种不同的概念。即: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价值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价值; (十四)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资产的属性不清晰。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应该反映是资产的交换价值,而实际运用中由于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市价计量为主,其他计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反映的资产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投入价值、重置价值、交换价值、在用价值等价值属性,这样形成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矛盾。根据资产的价值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理论,资产的价值属性决定会计计量模式,资产的价值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直接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不同的计量方法体现资产不同的价值属性(如:历史成本法体现是资产的投入价值属性;重置成本法计量体现是资产的重置价值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法应该体现是资产的交换价值属性;现值计量模式体现是资产的在用价值属性),由于资产的价值属性不同,因此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当资产没有市价时,可以采取技术方法估算其市价,而不能用其他价值

  •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我国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我国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许多重大方而作了颠覆性的历史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范围和特点,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后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应对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不妥之处请斧正。 一、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原由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确定的主要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及时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在收益中得到体现。这样能更加真实、公允地揭示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量化信息,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众所周知,资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理论都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资产。这种计量对象的成本特性体现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建立及广泛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的定义几乎完全摒弃了原有重视成本的倾向,强调资产的未来服务潜能,即未来经济利益。 由此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计量属性必须体现出计量对象“未来经济利益”这一根本属性。而无论是历史成本或其改良模式都无法很好的体现这一属性,也就无法解决资产面向过去的定量与其面向未来的定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会计理论界及实务界一直在进行大量研究与尝试,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第一,公允价值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尤其是在金融工具方面,公允价值有着独特的优势;第二,公允价值有助于经营者预期行为与长远发展的均衡。在成本模式下,经营者以利润为重心导致了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足,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第三,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了财务信息的质量与透明度,如实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性 对于公允价值的概念,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表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1999)指出:“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0)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祝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特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所谓公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可了解的、不受各方之间任何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商定条款而形成的交易,公平交易为其确定的价值的公允性提供了条件。 三、公允价值会计运用 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公允价值最早运用是在1998年则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此后,公允价值又相继出现在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里。基于我国目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在执行中数据难以取得,而且容易为关联方利用从而影响价格的公允性,进而给部分企业不法调节利润留下空间。为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避免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恶化,财政部不得不紧急叫停。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宣布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纵观此次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资产减值、租赁和套期保值等方面,其中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套期保值三大领域公允价值的应用尤为明显。 (一)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在金融工具特别是交易频繁且金额巨大的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上,长期以来在会计处理上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反映,这样就难以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上市公司的决策信息,导致投资者抵御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此次新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披露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种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标准的规定有利于把金融工具从表外移入表内核算并在报表附注中对外披露,从而迫使企业提高其资产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祝有更好的理解,以便做出其正确的决策。 (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与期末估值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近几年,房地产涨势更猛。假设一个企业购买商品房进行房地产投资,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此房地产应按历史成本记入企业的固定资产,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显然,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扭曲了企业投资的真实含义,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情祝,并给企业当局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很大的空间,极大的损害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所以,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计量和提取折旧显然是不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与国情的。可见,此次新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为标准规范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与期末估值,这样对企业本身、投资者、债权人、企主管部门及社会公众都有益。 (三)套期保值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此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二条规定:套期保值(以下简称套期),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显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套期保值也是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的,它符合我国金融改革的需要。 除了以上三项以外,在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收入、政府补助、企业合并、金融资产转移和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一系列其他准则里,公允价值计量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共计17项,涉及范围之大是显然的。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因

  •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分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分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我国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公允价值的计量广泛的应用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从历史成本理论和公允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以及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发展历程的分析看,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问题。但是那种计量模式才是更加合理科学的呢?通过比较分析的办法,进一步探讨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 分析对比 问题的出现 2006年的财政部颁布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8年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措施,另一方面积极的寻找造成这些后果的根源。 会计计量的属性和变迁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称为历史成本会计,所谓历史成本, 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 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 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 有助于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确认、计量结果的检查与控制;同时按照历史成本核算, 也使收入与费用的配合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 能够促使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这种模式的长生源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市场经济走向极端自由化,企业的放任式管理使会计变得无序,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来临。历史成本作为机器工业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步入了鼎盛时期。建立历史成本的假设前提有两个: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二十世纪初期,由于货币基本稳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较慢,历史成本原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计量模式并沿用至今。然而,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明显,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显著这一变化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根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但是,由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目前尚没有一种成熟的计量模式可以全面替代该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仍将长期存在和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人们应当报着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计量模式的产生和相关理论探索,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状况必将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会计计量领域的一种趋势。公允价值(Fair Value)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公允价值的真正兴起,还是由于今年金融领域的迅速发展。在面对金融工具的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等问题时,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公允价值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应用价值是催生该理论的基础和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缺陷对比 3.1 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约束不容易解决。公允价值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平和自愿,这就要求市场的成熟和信息的绝对均衡,而事实上这种近乎绝对和理想化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公平和自愿也只是在一定市场条件下的相对结果。与此相对比,历史成本的应用似乎并不受到市场不完善的约束。 3.2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难于应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甚至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在许多时候还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然而这种主观判断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往往容易遭到质疑。现值计量的复杂性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容易推行应用的重要难点,公允价值计量的数学模型构建往往是十分艰难的,在我国目前还不允许在大量假设的前提下使用公允价值估计技术,而历史成本的取得似乎要容易的多。 3.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审计监督体系尚待健全。我国1998年引入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由于其在应用中出现了众多问题,而使得应用领域被大幅度的削减。与理论界和实务界熟悉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实务监管审计尚待进一步健全和探索 4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异比较 4.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支持经济收益观。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对立日趋尖锐化。从发展态势上看,基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经济收益观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而传统的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收益由于其应用范围的狭窄而逐渐失去了地位。 4.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支持“配比原则”。历史成本法下计算损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收入和成本费用均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经营成果是管理当局真正的经营业绩,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4.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面向未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反映的经济事项主要是过去发生的行为对现在的影响和结果,对企业的预测性比较差。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会计模式,在对一些新的交易活动或事项(如:衍生金融工具、保险、担保、再保险等)进行核算时,为收益信息的全面与可靠提供了保障。 实际上公允价值对历史成本的对比优势还有很多。如:能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相似的确认、计量结果,使不同的项目出现不同的结果,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能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既能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又能如实反映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的影响,有助于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够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等。 5 单一模式的局限性 任何计量属性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一种计量属性能够完美的计量 要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增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在签订之后至履行之前往往存在很多风险,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同时对于或有事项及其他要素来说,历史成本也远远满足不了所有计量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仅仅依靠上市公司提供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显然无法获取投入要素的潜在产出价值,这就无法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信息要求,因此由于交易与事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单一的计量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事会计实务中的唯一计量属性。双重计量属性的同时并存已经为现实和未来的选择。 双重计量属性并存的现实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都有同的适用对象,因而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价值,目前无论是国内准则还是国际准则都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会计主体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同时还适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适用越来越广泛,且逐渐形成与历

  • 关于对会计电算化的探讨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关于对会计电算化的探讨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报帐、记帐、算帐、查帐以及部分需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它的使用,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核算手段和财务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使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提高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因此,发挥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已成为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会计电算化是集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实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即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国家、科技界和企业界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已经经历了起步和自发发展两个初级阶段,目前已跨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普及发展阶段。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及会计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观念更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毫不畏惧,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由计算机不厌其烦地计算,及时抽取数据,随时输出报表,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变得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2、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必须有用,能够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这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等,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发展。同时,随着处理数据量的增加,单位信息成本将越来越低,效益更大。  3、改变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 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4、将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簿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法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反过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于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这一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例如,账、钱、物三分管的原则不变,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原则不变,但平行登记的原则会有所转变,记账、结账则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5、重新定义会计报表的内容 由于受人工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手工会计报表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都实现了电算化,从而为从浓度和广度上扩展会计报告信息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性。  6、将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 传统的会计是按月、年编制的定期报告,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度甚至今后几年的业绩。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日益显著,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仅仅依靠定期报告是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命脉的,建立一套既能够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7、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分析 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不分轻重缓急不断涌现的信息垃圾,而是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精品,只有经过加工整理、分析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来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三、电算化环境下,如何加强管理 1、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管理 系统维护管理包括硬件维护与软件维护两部分。硬件维护主要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作检查记录,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由系统维护人员安装和调试。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种。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已有功能的需要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  2、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 为了防止系统非法介入、篡改或发生舞弊行为,必须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利用财务软件权限控制功能,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的结构和设计相当熟悉,他们有能力也有机会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因此,必须对其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为此,主管会计应熟悉财务软件,严格掌握操作人员的权限确定权,从而达到保证操作权限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3、建立数据管理制度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为了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会计部门必须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对用于会计工作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强日常使用管理,防止各种非法人员上机操作,为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内程序和数据的安全。  4、建立财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 实行电算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替代,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但同时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一些单位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实行除在计算机系统内签字确认外还要求在打印的会计凭证上盖章确认,这

  • 会计电算化发展分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会计电算化发展分析 _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的迅速兴起,一些先进的技术不断出现,对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越来越刻不容缓,就这方面的建设谈一下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会。 会计电算化的由来 会计数据的处理手段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手工方式、机械化方式和电算化(计算机处理)方式。 1手工方式:用算盘和计算器2.机械化方式:穿孔机、验孔机、卡片分类机等机械设备事实上,我国并未真正进入过会计数据的机械化处理阶段,而是从手工方式直接跨入到会计电算化处理阶段。3.电算化方式:以电子计算机取代传统手工操作,组成一个人机系统 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分析 1会计电算化工作是法规的盲区。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始至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规章。但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无论是单位的领导,还是单位财务部门的财会人员尚不知道上面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甚至有的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也不知道这些规章的存在,会计电算化的上马基本上是会计软件公司安装,帮助会计人员会操作就算了。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 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会产生许多新的岗位,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必须跟上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目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管理很多仍是模仿手工记账的管理办法,结果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混乱,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3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4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偏低。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 做好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会计管理基础主要是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 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公司认真过数据的保密问题。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必要的内部控制。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第一,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第二,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加强磁介质载体档案的管理。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并逐渐向完全保管新型磁介质载体过渡。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会计人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要更多地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使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算化专业或在财会专业中增设计算机编程、维护等课程,可以让财会人员进修计算机课程,还可以让计算机人员、在岗人员实习并进修财会知识。 同时,要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培训的内容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学了就能用得上。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应尽量聘用上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毕竟,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只要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做好电算化档案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