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hj58
11116 179

《资本论》导读(精简版),史上最通俗易懂的版本(黄佶)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7粉丝

大师

4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38903 个
通用积分
182.0682
学术水平
1319 点
热心指数
1530 点
信用等级
1062 点
经验
197242 点
帖子
17515
精华
7
在线时间
34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9
最后登录
2024-3-26

hj58 发表于 2021-1-27 22:59:0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资本论》导读(精简版),史上最通俗易懂的版本

——汇集《资本论》中的核心论述,勾画出《资本论》的基本脉络

  虽然马克思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是其脉络十分简单清晰:

  只有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 资本利润完全来自剥削(剩余价值理论)—— 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 消灭私有制后建立公有制(唯物史观)

  以下《资本论》的内容来自从网上下载的电子版,并和人民出版社 1975版的纸质《资本论》第一卷进行了核对,按照该书增加了页码,“p.230”的意思是该书的第 230 页。

------------------------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p.49-50: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 1 夸特小麦 = a 英担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 1 夸特小麦和 a 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阐释】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这句话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这个观点进行任何论证。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依据是一个未经任何论证的、马克思个人的主观判断。

--------------

p.52: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阐释】

  《资本论》没有说明如何从“无数单个劳动力”的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出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显然,进行“平均”时必须考虑各个生产者的产量,产量越大的生产者,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也越大。

  如果商品价值的确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生产者的产量也在影响商品的价值。例如,个别劳动时间最短的那个生产者,如果提高一倍产量,即使其它生产者的情况都没有变化,那么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必然会相应降低一些。

---------------------

p.5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阐释】

  手工织布工人仍然使用了一些简单的织布机。如果完全徒手织布,劳动生产率将会更低。织同样数量的布,如果徒手织布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是机器织布工人的十倍,那么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六分钟(十分之一小时)的社会劳动。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个差距是以百倍千倍计的,因此,完全徒手织布的工人,再奋力劳动,他们的产品中也几乎不包含任何社会劳动,等于没有创造任何价值。

  实践也早已证明,仅仅依靠劳动只能生产非常简单的商品,而且劳动生产率很低,成本很高,毫无竞争力。

  这足以证明,只有劳动,未必能够创造出价值,因此也就否定了这个观点:“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肯定不会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一个属性。

  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并非完全由劳动创造的。

----------------

p.57:

  ……。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

【阐释】

  请注意:马克思对劳动付出的考虑中包含了“神经”的耗费,而且这种耗费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耗费,是“生产耗费”,是耗费在生产经营活动上的。

------------------

p.58: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

【阐释】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那么这个“社会过程”具体是一个什么过程呢?

  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异种劳动的换算比例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讨价还价决定的。马克思没有明确否认这一点,但是又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过程。可见这个“社会过程”只能是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过程。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而劳动量由劳动时间和异种劳动的换算比例两个因素决定。如果后者是在市场上决定的。那么,劳动量也是一个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因素,商品的价值也必然受到市场波动情况的影响。

  因此,劳动价值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价值论,而不是教科书上通常说的那样:“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市场波动决定商品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另一方面,把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对立起来,切断两者的关系,也不符合劳动价值论的推导过程始于对商品交换比例即商品价格的分析这一客观事实。

  前面阐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时提到生产者的产量会影响商品的价值。现在我们证明了市场情况也会影响商品价值。所以,劳动价值论实际上也是一种供求价值论。

---------------

p.58: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

【阐释】

  商品价值由劳动量决定,同样的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的劳动量是简单劳动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更多。因此,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怎么可以把这个因素省略掉呢?

  把各种劳动力都当成简单劳动力之后,怎么体现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不同贡献呢?

  只考虑劳动时间,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怎么进行按劳分配呢?劳动时间一样长,得到的报酬就一样?高技术工种的技工和普通工种的工人劳动八小时的报酬是一样的?

----------------------

p.124-125: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阐释】

  马克思认识到商品出售过程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存在卖不掉的风险,但是,他没有考虑在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应该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这种风险,补偿可能“摔坏”的商品所有者。

  世界上几乎没有人愿意无偿地承担风险。如果在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却得不到补偿,将没有人愿意继续承担风险。

-------------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通俗易懂 资本论 精简版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zl89 + 10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黄佶文章汇总
hj58 发表于 2021-1-27 23:00:5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p.178:

  ……。作为资本家,我从 A 手里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给 B;作为简单的商品所有者,我把商品卖给 B,然后从 A 手里购买商品。对 A  和 B 这两个同行来说,这个区别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作为商品的买者或卖者出现。我自己也总是作为简单的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作为买者或卖者与他们相对立。在这两个序列中,对于一个人我只是买者,对于另一个人我只是卖者;对于一个人我只是货币,对于另一个人我只是商品,不论对于这两个人中的哪一个,我都不是资本,不是资本家,不是比货币或商品更多的什么东西的代表,或者能起货币或商品以外的什么作用的东西的代表。对我来说,向 A 购买商品和把商品卖给 B,构成一个序列。但是这两个行为之间的联系,只有对我来说才是存在的。A 并不关心我同 B 的交易, B 并不关心我同 A 的交易。假如我想向他们说明我把交易的序列颠倒过来而作出的特殊功绩,他们就会向我指出,是我把序列本身弄错了,整个交易不是由买开始和由卖结束,而是相反,由卖开始和由买结束。实际上,我的第一个行为买,在 A 看来是卖,我的第二个行为卖,在 B 看来是买。A 和 B 并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还会说,这整个序列是多余的,是耍把戏。A 可以直接把商品卖给 B,B 可以直接向 A 购买商品。……。

【阐释】

  如果商业资本家(“我”)的上下家客户 A 和 B 能够直接买卖,那么商业资本家当然没有造任何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正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无法直接买卖,或者直接买卖的代价太高,于是商业资本家应运而生,并因为替生产者找到消费者、替消费者找到生产者,并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里,而创造了价值,获得了报酬。

  用商业资本家不能创造价值的例子来证明商业资本家不能创造价值,就好像根据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漂浮,证明世界上不存在万有引力。

------------------

p.179:

  ……。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是让渡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但好处可能不止是这一点。卖葡萄酒买谷物的 A,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种植谷物的 B 酿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种植谷物的 B,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酿酒的 A 生产出更多的谷物。可见,与两人不进行交换而各自都不得不为自己生产葡萄酒和谷物相比,用同样的交换价值,A 能得到更多的谷物,B 能得到更多的葡萄酒。……。

【阐释】

  “卖葡萄酒买谷物的 A,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种植谷物的 B 酿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种植谷物的 B,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酿酒的 A 生产出更多的谷物”,这里的两个“大概”都应该改为“肯定”,而且产量肯定比对方多得多。

  专业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非专业生产者,这是随处可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这个客观事实是洞察资本利润来源的关键。

-----------------------

p.179:

  ……。因此,就使用价值来看,可以说,“交换是双方都得到好处的交易”。就交换价值来看,情况就不同了。

  “一个有许多葡萄酒而没有谷物的人,同一个有许多谷物而没有葡萄酒的人进行交易,在他们之间,价值 50 的小麦和价值 50 的葡萄酒相交换了。这种交换不论对哪一方来说都不是交换价值的增多,因为每一方通过这次行为得到的价值,是和他在交换以前握有的价值相等的。”

【阐释】

  根据马克思自己在前面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论述,有的人半天就能创造五十单位价值,有的人则需要两天才能创造五十单位的价值。五十单位价值的小麦交换五十单位价值的葡萄酒,交换的价值是相同的,但是交换的劳动时间未必相等,而是有利于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

  也就是说,商品即使“等价交换”,财富也是流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人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各企业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

p.184-185:

  在流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是作为卖者和买者相对立。说生产者得到剩余价值是由于消费者付的钱超过了商品的价值,那不过是把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享有贵卖的特权这个简单的命题加以伪装罢了。卖者自己生产了某种商品,或代表它的生产者,同样,买者也是自己生产了某种已体现为货币的商品,或代表它的生产者。因此,是生产者和生产者相对立。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买,一个是卖。商品所有者在生产者的名义下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在消费者的名义下对商品付出高价,这并不能使我们前进一步。

  因此,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名义上的加价或卖者享有贵卖商品的特权这一错觉的代表者,是假定有一个只买不卖,从而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从我们上面达到的观点来看,即从简单流通的观点来看,还不能说明存在着这样一个阶级。但是,我们先假定有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把商品高于价值卖给这个阶级,不过是骗回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货币罢了。……。

【阐释】

  马克思现在还没有讨论剩余价值理论,所以,这里的“剩余价值”指的是“利润”。

  还记得前面马克思的小麦和葡萄酒的例子吗?专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非专业生产者的,我们自己在家里酿制葡萄酒的单位成本,要远远高于专业酿酒厂的成本。因此,后者的葡萄酒售价如果高于它的生产成本,对它来说是在“贵卖”。但是这个售价仍然远远低于普通人自己酿造葡萄酒的成本,所以,普通人去买葡萄酒,不是在“贵买”,而是在“贱买”。

  所以,普通人很乐意去向专业生产者购买商品,即使明知后者的售价高于生产成本,卖者会赚自己的钱。

  所以,专业生产者能够长期稳定地贵卖商品,并不需要存在一个“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掠夺货币的“阶级”。

  普通人只要有一份工作,获得货币工资,就可以向专业生产者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例如粮食、衣物、自行车、手机、电脑,甚至汽车和房屋。他们通过工作获得收入,拿工资向专业生产者购买商品,比起自己耗费时间亲手去制作这些物品,要合算得多。

  前面我证明了即使“等价交换”,财富也会流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人。

  这里则证明了,商品并非必须“等价交换”,也并非是必然“等价交换”的。

-------------------

(待续)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zl89 + 6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6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hj58 发表于 2021-1-27 23:01: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p.215-216:

  在劳动力出卖时,曾假定它的日价值= 3 先令,在 3 先令中体现了 6 个劳动小时,而这也就是生产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现在,如果我们的纺纱工人在 1 个劳动小时内把 1 又 2/3 磅棉花变成 1 又 2/3 磅棉纱,他在 6 小时内就会把 10 磅棉花变成 10 磅棉纱。因此,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吸收了 6 个劳动小时。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 3 先令金额。这样,由于纺纱本身,棉花就被加上了 3 先令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看产品即 10 磅棉纱的总价值。在这 10 磅棉纱中物化着 2 又 1/2 个工作日:2 日包含在棉花和纱锭量中,1/2 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吸收的。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 15 先令金额。因此,同 10 磅棉纱的价值相一致的价格是 15 先令,一磅棉纱的价格是 1 先令 6 便士。

  我们的资本家楞住了。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这 10 磅棉纱的价格是 15 先令,而在商品市场上为购买产品的各种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各种因素所花掉的也是 15 先令:10 先令购买棉花,2 先令购买所消耗的纱锭,3 先令购买劳动力。棉纱的膨胀了的价值无济于事,因为棉纱的价值只是以前分配在棉花、纱锭和劳动力上的价值的总和,已有价值的这种单纯相加,永远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阐释】

  这里的问题是:棉纱厂的老板为什么要按照十五先令的价格出售十磅棉纱?

  他的工厂是专业生产棉纱的,所以能够用十五先令的成本生产出十磅棉纱。但是,向他购买棉纱的织布厂的老板并不专业生产棉纱。他如果想自己生产棉纱,生产十磅棉纱的成本可能高达三十先令。

  因此,即使棉纱厂的老板向织布厂的老板贵卖棉纱,每十磅卖二十先令,后者也很愿意接受。因为这比它自己生产要节约很多钱。

  这样一来,棉纱厂的老板不就有五先令利润了吗?

  而织布厂的老板,也是向制衣厂贵卖布匹的,为什么?因为他是专业的布匹生产者,而制衣厂老板要自己织布的话,成本要高得多。

  最后,制衣厂老板也是向广大普通消费者贵卖衣服的。为什么消费者能够接受?因为棉纱厂、织布厂和制衣厂都是专业生产者,即使它们都层层加价,向下一个环节贵卖中间产品,但是最后成衣的价格仍然远远低于消费者自己去纺纱、织布、制衣的总成本。

----------------------

p.217-218:

  ……。他强硬起来。难道工人光用一双手就能凭空创造产品,生产商品吗?难道不是他给工人材料,工人才能用这些材料并在这些材料之中来体现自己的劳动吗?社会上大多数人一贫如洗,他不是用自己的生产资料,棉花和纱锭,对社会和由他供给生活资料的工人本身进行了莫大的服务吗?难道他的服务不应该得到报酬吗?但是,工人把棉花和纱锭变为棉纱,不也就是为他服务了吗?……。

【阐释】

  工人为资本家服务(从事生产劳动),资本家支付了工资;但是资本家为工人服务(提供生产资料),为什么就应该是无偿的呢?为什么资本家向工人提供服务就不能拿报酬呢?为什么资本家拿利润就是剥削行为呢?

  工人使用资本家提供的生产资料(机器等),可以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因此,资本家拿的利润可以视为工人支付给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租金。

  另一方面,资本家垫付了生产所需的资金,而产品卖不掉的话,这些资金将血本无归。因此,工人为了引诱资本家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也愿意拿出一部分销售收入,作为对资本家承担风险的补偿。

  实际上,资本家和工人只是一种社会分工。资本家负责投资,承担风险;工人负责生产。谁觉得对方占了便宜,可以改行去干对方的工作。他们之间如何分配,是由市场上资本和劳动的供求情况决定的。

  实际上,很多人是同时身兼二职的,有些工人购买了股票,一边做雇工,一边做投资者;有些企业家投资了自己的公司,但也和雇员一起编程序,跑市场。

  投资存在风险,因此,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往往选择朝九晚五,干活拿钱走人,你产品能不能卖掉,和我无关。企业倒闭时只要没欠我的工资,我也无所谓。而有些人被可能的暴利所诱惑,愿意冒险投资。我们不能只看见成功的资本家,却没有看见失败的投资者。我们不能只看见腰缠万贯、春风得意的马云,而没有看见跳楼自尽的青年创业家茅侃侃。

--------------------------

p.218:

  ……。我们这位朋友刚才还以资本自傲,现在却突然变得和自己的工人一样谦逊了。难道他自己没有劳动吗?难道他没有从事监视和监督纺纱工人的劳动吗?他的这种劳动不也形成价值吗?但是,他的监工和经理耸肩膀了。……。

【阐释】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本家是单纯的投资者,不参加管理工作。因此,不能用资本家管理企业的报酬来作为资本利润合法性的依据。

  有些人觉得资本家应该得到报酬,但是又不愿意相信马克思经济学错了,于是把资本利润解读为资本家从事管理劳动的报酬,这样,既为资本利润找到了正当性,又没有说马克思错了。但是,这样做是徒劳的。因为马克思早已堵死了这条路。

---------------------

p.219:

  让我们更仔细地来看一看。劳动力的日价值是 3 先令,因为在劳动力本身中物化着半个工作日,就是说,因为每天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要费半个工作日。但是,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维持一个工人 24 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

【阐释】

  维持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格的下限。对应一个工资,劳动者劳动多久,或者劳动力的价格是多少,是雇主和雇工博弈的结果,或者说是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决定的。

  紧俏的劳动力,如果供不应求,价格会很高,例如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已经出名的演艺人员;而普通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则价格很低。如果劳动力的价格低于人道和健康的水平,就产生了剥削。

  所以我们在明白资本利润存在非剥削性来源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存在剥削现象。

  迫使雇工在不安全、不健康的恶劣环境中工作,克扣拖欠雇工工资,迫使雇工无报酬或低报酬加班,都是剥削雇工的具体表现。

  劳动力的供求情况决定了劳动力的价格,因此,限制外国廉价劳动力流入,吸引国内外资本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价格。通俗地说就是:资本家越多,对劳动者越有利。

----------------------

p.220:

  我们的资本家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因此,工人在工场中遇到的,不仅是 6 小时而且是 12 小时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果 10 磅棉花吸收 6 个劳动小时,变为 10 磅棉纱,那末 20 磅棉花就会吸收 12 个劳动小时,变成 20 磅棉纱。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延长了的劳动过程的产品。现在,在这 20 磅棉纱中物化着 5 个工作日,其中 4 个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纱锭量中,1 个工作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棉花吸收的。5 个工作日用金来表现是 30 先令,或 1 镑 10 先令。因此这就是 20 磅棉纱的价格。1 磅棉纱仍然和以前一样值 1 先令 6 便士。但是,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产品的价值比为了生产产品而预付的价值增长了 1/9。27 先令变成了 30 先令,带来了 3 先令的剩余价值。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

【阐释】

  剥削雇工的确能够增加利润,但是不剥削雇工,也能获得利润,因为前面已经证明:棉纱厂老板卖棉纱给织布厂老板时,根本不必“等价交换”。

----------------------------

p.230:

  ……。根据经验可以知道,一种劳动资料,例如某种机器,平均能用多少时间。假定这种劳动资料的使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只能持续 6 天,那末它平均每个工作日丧失它的使用价值的 1/6,因而把它的价值的 1/6 转给每天的产品。一切劳动资料的损耗,例如它们的使用价值每天的损失,以及它们的价值每天往产品上相应的转移,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的。

  这十分清楚地表明,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中因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灭而丧失的价值。……。

【阐释】

  这种计算方法是企业里的会计计算机器设备折旧的方法,它不能证明任何经济学问题。

  如果会计的计算方法能够成为经济学理论的依据,那么会计账本上赫然写着支付给雇工的工资总额,这是不是证明了资本家已经足额支付了劳动者的应得报酬,而没有剥削他们?

  马克思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在证明生产资料只能转移价值时,他却停留在了表面上。

  实际上,人类劳动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即使很多简单的机械也能代替人类进行劳动,例如古老的水车带动石磨,代替了人类的磨面劳动。更不要说现代工厂里的各种机器了。

  既然机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劳动,那么机器当然也能创造价值。这就是人类愿意耗费巨资去研究、开发和生产机器的原因。

------------

p.237:

  ……。例如,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大大革新了,过去 10 个工人用 10 件价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较少量的原料,现在 1 个工人用 1 台昂贵的机器就能加工一百倍的原料。……。

【阐释】

  由于使用了一台“昂贵的机器”,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千倍,因此,这台机器相当于九百九十九个工人。也就是说,这台机器代替了九百九十九个工人的劳动。

  笔者有一次经过一家小店,看见店堂里有两个人正在使用相同的碾子碾轧中草药原料。但是仔细一看,其中一个人目不转睛、面无表情,身后还连有一根电线,原来他是一个仿真机器人,做得惟妙惟肖、纤毫毕现。

  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一台机器,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碾轧草药是不创造价值的无意义的行为吗?

  消费者购买这些草药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自己有没有看出这个小伙计是不是机器人?没有看出来,就愿意多支付一些;看出来了,就不愿意支付那么多了?

---------------------

p.242-243:

  ……。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 6 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 6 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阐释】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时,资本家提供了“昂贵的机器”,所以,他劳动六小时就能创造出一天生活资料的价值。但是,工人“独立地为自己劳动”时,怎么可能“其他条件相同”?工人自己也去买一台“昂贵的机器”?

  显然,工人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时,不可能具备相同的“其他条件”,不可能有“昂贵的机器”供自己使用,劳动六小时不足以创造出一天生活资料对应的价值。

  如果假设他独立劳动时要花费十二小时才能创造出同样的价值,那么他在资本家那里工作十二小时(当时每天的工作时间),然后获得一天生活资料的价值,对于他来说,两种劳动方式在经济上没有区别,他并不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没有“昂贵的机器”,没有大量工人的协作,一个工人“独立地为自己劳动”时,即便劳动二十四小时,他也未必能够创造出对应一天生活资料的价值。

  而他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只要劳动十二小时,就能够获得一天的生活资料,他会认为自己反而合算了。

  这就是为什么劳动者总是趋向于进入企业里去工作,而不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

  中国农民有自己的承包地,也不需要纳税,创造的价值全部归自己,但是他们仍然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城市进入工厂打工,宁肯只得到自己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这是为什么?因为从事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劳动,即使只能得到部分新创价值,其绝对值也会高于自己从事低劳动生产率的工作时得到的全部新创价值。

  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工人上班十二小时,存在六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但是对工人来说,上班十二小时,并没有剩余劳动时间,甚至剩余劳动时间是负数。

  现在,劳动时间已经缩短为每天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以后可能会更短,但是道理仍然是一样的。

----------------------

p.243-244:

  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阐释】

  在古典经济学里,“剩余价值”一词本来的含义是“资本的利润”。在这里,马克思把工人在没有报酬的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于是,“剩余价值”从此成为“剥削所得”的同义词。

----------------------

p.245:

  ……。在这里,虽然我们不知道工作日的绝对量,不知道劳动过程的期间(日、周等等),也不知道 90 镑可变资本同时推动的工人人数,但剩余价值率 m/v 由于可以转化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从而精确地向我们表明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比率。这个比率为 100%。因此,工人是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

【阐释】

  马克思眼里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实际上是“资本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资本本身没有收益,就没有人愿意投资了。虽然资本家无法赚钱了,但是工人也无法借助“昂贵的机器”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了。

  所以,看上去工人是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但是第二个半天工人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劳动:引诱资本家购买“昂贵的机器”给自己使用。

  很多人反对和仇恨资本家有偿投资,对于资本家获得投资利润义愤填膺,发誓要消灭私有制。但是,革命会流血,革命群众会有伤亡。

  我有一个兵不血刃消灭资本家的好方法:

  反对资本家有偿投资的人,联合起来,卖房卖车,把钱集中起来,购买“昂贵的机器”,无偿给劳动者使用,企业利润全部分配给劳动者,投资者自己不拿一分钱剩余价值。

  由于这种企业里的工人不受剥削,工资高于资本家的工厂,劳动者都蜂拥而至,资本家招聘不到工人,企业最后只能倒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逐渐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无偿投资者的行列,包括刚刚摆脱了资本家剥削的劳动者,于是资本家越来越难以找到剥削对象,最后,私有制自行湮灭了。

  有人说:“不可能有人愿意无偿投资的。”此话差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觉悟很高,绝非普通人可比。为了解放全世界无产者,他们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怎么会在乎一房一车?

----------------------

(待续)

使用道具

hj58 发表于 2021-1-27 23:02:0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p.358-359:

  ……。如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物化为 6 先令,那末 1200 个这样的工作日就物化为 6 先令 × 1200。在前一种情况下,产品体现了 12 个劳动小时,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体现了 12×1200 个劳动小时。在价值生产上,多数始终只是许多个数的总和。因此对于价值生产来说,1200 个工人无论是单独进行生产,还是在同一资本指挥下联合起来进行生产,都不会引起任何差别。

【阐释】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商品的价值不取决于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这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任何时刻,每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一个数值。

  马克思也说过:“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p.353)

  因此,不管工人生产这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多少,他们生产的每一件产品的价值都是一样的。

  根据常识,一千两百个工人单独劳动时的产量合计,肯定低于一千两百个工人相互协作时的总产量,因此,后者创造的总价值量也高于前者。

  所以,协作本身会带来价值生产的巨大增长,而不是“不会引起任何差别”。

  一千两百个工人能够集中在一个厂房里协作进行生产,显然是资本的贡献。因此,这一价值增加,显然应该归功于资本,可以视为资本创造的价值。

-----------------

p.363:

  ……。因此,12 个人在一个 144 小时的共同工作日中提供的总产品,比 12 个单干的劳动者每人劳动 12 小时或者一个劳动者连续劳动 12 天所提供的产品要多得多。……。

【阐释】

  既然合作劳动的工人的总产品比单干的劳动者的产品要“多得多”,那么前者创造的总价值量也要“多得多”。

  所以,即使资本家不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仅仅获得这种价值增额部分,也能够获得利润。这种利润显然是非剥削性的。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资本家实际上是和雇工共同瓜分了这一价值增量。这就是劳动者为什么选择进入工厂参加协作劳动的原因,因为可以获得比自己单干更多的收入。

  当然,资本家让渡集体力创造的一部分新增价值给雇工,不是因为他们仁慈,而是外部的市场力量迫使他们这样做,否则他们就可能招不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雇工。除了市场力量,行政力量(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和政治力量(工人运动)等,也会迫使资本家和雇工分享协作劳动带来的价值增量。

--------------------

p.366-367:

  既然劳动者不在一起就不能直接地共同工作,既然劳动者集结在一定的空间是他们进行协作的条件,那末,同一个资本,同一个资本家,如果不同时使用雇佣工人,也就是同时购买他们的劳动力,雇佣工人就不能进行协作。因此,在劳动力本身集合在生产过程中以前,这些劳动力的总价值或工人一天、一周等等的工资总额,必须已经集合在资本家的口袋里。一次支付 300 工人的报酬,即使支付的只是一天的报酬,也比全年一周一周地支付少量工人的报酬需要更多的资本支出。因此,协作工人的人数或协作的规模,首先取决于单个资本家能支付多大资本量来购买劳动力,也就是取决于每一个资本家在多大规模上拥有供许多工人用的生活资料。

  可变资本的情形是这样,不变资本的情形也是这样。例如拿原料的支出来说,一个雇用 300 个工人的资本家的支出,是 30 个各雇用 10 个工人的资本家中的每一个人的支出的 30 倍。……。

【阐释】

  为了能使大量工人协作劳动,资本家必须投入巨大的资金。这增加了投资风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产品必然能够全部卖掉。显然,资本家在最后的价值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不能视为“不劳而获”。

  投资者虽然没有像工人、管理者和工程师那样进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是他们承担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这也是一种付出,我称之为“心力劳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包括神经等的“生产耗费”(p.57,88),显然,承担经营风险时,至少“神经”会高度紧张,耗费巨大。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再加上心力劳动,“劳动”的概念才是完整的。

---------

p.399:

  ……。起初,工人因为没有生产商品的物质资料,把劳动力卖给资本,现在,他个人的劳动力不卖给资本,就得不到利用。它只有在一种联系中才发挥作用,这种联系只有在它出卖以后,在资本家的工场中才存在。工场手工业工人按其自然的性质没有能力做一件独立的工作,他只能作为资本家工场的附属物进行生产活动。……。

【阐释】

  工人没有生产资料,这是很多人强调的一点。但是,我们熟知的那些大资本家,是怎么突然拥有了巨大的生产资料的?比尔盖茨,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程序员;乔布斯,和同学在车库里做个人电脑玩具,后来拥有巨大的生产资料,可以生产苹果电脑和苹果手机,畅销全球,富可敌国;马斯克,最初也是一个程序员,现在不仅造汽车,还造火箭,连美国国企 NASA 都只能向他购买火箭,因为他制造的火箭不仅先进,而且价格较低;马云,早期背着电脑挨家挨户上门推销他的商业网站,现在也拥有海量的生产资料。他们的生产资料是哪里来的?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

-------------------------

p.482:

  被经济学上的乐观主义所歪曲的事实真相是:受机器排挤的工人从工场被抛到劳动市场,增加了那里已有的供资本随意剥削的劳动力的数量。我们在第七篇将会看到,机器的这种作用,在这里被说成是对工人阶级的补偿,其实正相反,是对工人的极端可怕的鞭笞。……。

【阐释】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使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工人们在资本家的工厂里的悲哀境地,但是机器取代工人并使工人失去工作,又被他视为“对工人的极端可怕的鞭笞”。

  工人失去工作,就摆脱了资本家的剥削,摆脱了悲惨的遭遇,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工厂大量使用机器,迫使劳动者们去学习现代知识,学会掌握和使用机器。机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推动了为第一线的劳动者服务的其它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也需要大量劳动力。

  工厂使用机器,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售价,劳动者可以用工资购买更多的复杂商品,提高生活质量。

  这都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

  厂商为了提高销量,发布了大量的广告,描绘了美好的高质量生活,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期望值,于是总觉得自己的收入还太低,从而产生了不满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思考社会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寻找药方时,要全盘考虑问题,不能情绪化。

  当然,价值的分配并非总是公平的,强势者会利用自己的力量尽量多拿走财富。企业会竭力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直接强迫或间接诱使员工无偿加班;垄断市场的人会尽量提高商品的价格;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会利用过高的税率和名目繁多的无理收费吞噬民众的财富;垄断土地、原材料、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人,也会竭力抬高价格,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剥削社会大众,获取不道德的利益。

  所以,我们对产生剥削的根源要有清晰的认识。生产资料私有并非必然导致剥削。社会各方的力量不均衡,强势者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才是发生剥削现象的根本原因。

-----------------

p.482:

  ……。并且,即使如此,他们的前途也是多么渺茫!这些因为分工而变得畸形的穷人,离开他们原来的劳动范围就不值钱了,只能在少数低级的、因而始终是人员充斥和工资微薄的劳动部门去找出路。

【阐释】

  社会不应该苛求企业,既要求投资者不拿利润,又要求企业使用最先进的技术,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先进产品,同时又要永远对所有员工负责,使他们有一份稳定而熟悉的工作,并获得丰厚的收入。

  投资者的分工是垫付资本,承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企业的任务是合理组织生产要素,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劳动者则应该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和政府,应该积极帮助劳动者们适应新的环境,提供培训机会,推荐新的就业机会;政府还应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投资者和企业家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并且严格禁止境外廉价劳动力流入国内。

  总之,不应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企业,推给投资者。这样,不仅不可能搞好经济,还会误导普罗大众,激化社会对立情绪,为极端思潮提供理论基础。

--------------------------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p.572:

  ……。上面已经说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同这个资本的可变部分的比率。假定资本(C)为 500 镑,分在原料、劳动资料等(c)上共 400 镑,分在工资(v)上为 100 镑;再假定剩余价值(m)= 100 镑。这样,剩余价值率为 m/v = 100 镑/100 镑 = 100% ,而利润率 m/C = 100 镑/500 镑 = 20% 。……。

【阐释】

  在马克思的利润率公式中,分子只有剩余价值一项,而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剥削所得。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资本利润完全来自剥削,只能来自剥削,必然来自剥削。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

第六篇,工资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p.619-620:

  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

【阐释】

  很多人会把暂时不用的钱放在银行里,顺便获得一些利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这些利息来自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瓜分给存款者的赃款,也是剥削所得。

  道理很简单:你仅仅是把钱交给了银行,自己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劳动,但是利息却源源不断地流进你的存折,因此,你显然不劳而获了。

  所以,赞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士,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坚决不参与剥削劳动者,唾弃自己的存款利息,或者干脆不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借给资本家。

-----------------------------------

p.832: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阐释】

  劳动者也占有生产资料,也参加“按资分配”,的确是很诱人的。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存在风险的。如果产品卖不掉,投入的生产资料就会血本无归。因此,“按资分配”既可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也可能是负数:投入的资本消失了,甚至还欠下巨额的债务。

  资本家拥有巨大的财富,的确是一件令很多普通人不愉快的事情。

  但是,抹掉他的财富的最好办法,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鼓动他把钱拿出来投资,去开拓新的领域,发展新的产品。如果他成功了,广大消费者又多了一种新产品可以享用;如果他失败了,正好抹掉他一大笔资产。这笔钱去哪里了?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时花掉了,因此,这笔钱回到了社会大众手里。

  曾经的世界首富孙正义就因为到处投资,现在亏损得一塌糊涂。

  所以,相比整天骂资本家,整天宣传“消灭私有制”,把他们吓得不敢投资,把钱转移到国外,对广大劳动人民更加有利的做法是赞扬和鼓励资本家的投资行为。

  所谓“先富带动后富”,不是先富起来的人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而是先富起来的人去投资,让穷人和先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收入,从而摆脱贫穷。

------------------

p.843

  ……。我们感兴趣的只是旧大陆的政治经济学在新大陆发现并大声宣布的秘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阐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消费者又要求这些商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因此,工厂不仅需要庞大的科研开发人员队伍,还必须使用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方式,需要使用大量“昂贵的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的成本。劳动者自己拥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方式是不可能满足时代需要的,使用简单的机械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可能有任何竞争力,小生产方式是必然要被淘汰的。

  因此,生产资料的汇聚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人类肯定不会走回头路,不会把大生产分解为小生产。未来的趋势已经显现,这就是劳动者身兼二职,既参加生产劳动,也参与投资,和其他投资者一起承担风险,共享利润。

  世界上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勤奋程度和运气是不同的,所以不应该枪打出头鸟,搞“均贫富”。但是,我们是人,要讲人道主义,应该通过转移支付等机制,适当照顾最贫穷的人,使他们也能过上安全、健康、有尊严的生活,使他们的孩子也能受到教育,长大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社会的尊重,过上富裕的生活。

----------------

【编后记】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商品必须等价交换”,“商人不会创造价值”,“机器只能转移价值”,是构成剩余价值理论的几个关键论点,但是,马克思的论证都缺乏说服力。相反,马克思却详细阐述了资本如何为劳动者的协作生产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总产量。这实际上证明了资本本身是具有生产力的,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尽管马克思认为这部分价值增量也来自剥削。

  《资本论》第一卷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理论的论证过程问题很多,因此,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来消灭剥削的设想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

黄佶,2021年1月

【欢迎转发转载】

完整版网址:http://www.nows.com/z/guide_to_zbl.html

相关链接:

黄佶:资本异论——关于商品交换和利润来源的思考,1999年,
www.nows.com/z

使用道具

hhj-1 发表于 2021-1-28 09:24:1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那些机器创造价值论者,他们自以为他们比马克思更高明,自以为找到了驳倒马克思的根据。可怜了他们的智力,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理解马克思。马克思是承认最先使用先进机器能够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的,但是马克思更指出,如果先进机器 普及开来,那么这些机器的使用者们谁也没得到更大利益,反而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更艰难的收益。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那些因先进机器的首先采用者所暂时获得的超额利润,也不过是别人的较高成本在维持着他们的这个收入,因此,也摆脱不了劳动价值论的决定作用。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1-28 09:38:2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列宁建议你们读完全部黑格尔逻辑学再来读《资本论》。我说得更直接了当一些,先搞清楚什么叫“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先搞清楚到底是定义的表达方式还是意义不定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考虑读不读《资本论》。

使用道具

hj58 发表于 2021-1-28 09:54:5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1 发表于 2021-1-28 09:24
那些机器创造价值论者,他们自以为他们比马克思更高明,自以为找到了驳倒马克思的根据。可怜了他们的智力, ...
“如果先进机器 普及开来,那么这些机器的使用者们谁也没得到更大利益,”就证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

即使纯手工劳动,如果每个劳动者都提高了效率,不也是每个人都没有得到更大利益吗?你想证明人不能创造价值?

使用道具

hj58 发表于 2021-1-28 09:58:4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1-28 09:38
列宁建议你们读完全部黑格尔逻辑学再来读《资本论》。我说得更直接了当一些,先搞清楚什么叫“黑格尔特有的 ...
资本论里的文字写得清清楚楚,和黑格尔有什么关系?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这句话有没有论证,要看完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才能判断?

你认为马克思论证了这个观点,把他的论证文字贴出来就可以了,绕黑格尔那么大一个弯子干什么?

使用道具

hhj-1 发表于 2021-1-28 10:18:4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hj58 发表于 2021-1-28 09:54
“如果先进机器 普及开来,那么这些机器的使用者们谁也没得到更大利益,”就证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

即 ...
你的机器创造价值论,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反映。因为我明确的说了:首先采用先进机器 者所能够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较高成本的背景在支持着,这个较高成本的背景,就是劳动价值,劳动的耗费成本。如果行业内的每个生产者都采用同样的先进机器 ,即机器 普及开来后,由于供给大大的增加了,价格会下跌,从而就会降入“丰收悖论”---增产不增收,生产的每个人都只能得到不变的收入,甚至更少的收入。比如,美国的汽车技术流入日本使日本也能够生产出相同的汽车,那么美国的汽车当然就会面临日本汽车的竞争,从而收入减少。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看到的通常情况吗?

使用道具

hhj-1 发表于 2021-1-28 10:25:3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hj58 发表于 2021-1-28 09:54
“如果先进机器 普及开来,那么这些机器的使用者们谁也没得到更大利益,”就证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

即 ...
  1. 即使纯手工劳动,如果每个劳动者都提高了效率,不也是每个人都没有得到更大利益吗?你想证明人不能创造价值?
复制代码
你的“每个人”是指谁?是指生产人还是消费人?而这两者的利益往往是矛盾的。有利于消费者的不一定有利于生产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不一定有利于消费者。
当然了,我是主张消费者利益导向的,因为这就是规律。但是,要实现消费者利益导向,就要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生产方之间竞争充分,而竞争充分的话,就是无情的甚至血汗的。
至于所谓“创造价值”,我从来不讲这种不知所云的话。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