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ga2411387
886 4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的幻象C11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本科生

9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5 个
通用积分
11.8803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1391 点
帖子
9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20
最后登录
2024-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们说汽车业“拉动”了轮胎业,但为什么不说是轮胎业“促进”了汽车业呢?问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滑稽,因为明显是汽车厂买轮胎,而不是相反。但是,如果轮胎业“不配合”呢?你也许会说,开玩笑,轮胎业怎么会不配合?当然,现在轮胎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不可能不配合。但在历史上,如果没有原产自美洲的橡胶,汽车业的发展肯定会与现状完全不同。同理,如果没有内燃机的发明,靠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车业的发展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事实上,100年前就有电动汽车问世,但在今天电气化铁路、电气化地铁已经普及的今天,能象燃油车一样到处跑的纯电动汽车才刚刚走上普及之路,且目前价格仍然昂贵,为什么?因为电池业“不配合”。自动驾驶汽车还未正式上路,是因为人工智能行业“不配合”。上下游产业之间相对简单的比例关系,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上游是用自己对市场需求的关注、投资、判断和优胜劣汰的方式,取得了与下游匹配的比例关系,所以最好的说法是,谁也不“拉动”谁,各自按预计的市场需求投资下注,比例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产业拉动效应理论,是对这种上下游产业比例关系的一种错误解读。上一节中谈到的政府投资1000亿元的例子中,我说,政府投资对整个国家的GDP的贡献为零。但是,政府投资1000亿元,势必比民间消费和投资这1000亿元更加集中,花钱方向也完全不同,因此,政府投资会改变整个国家的GDP的产出结构。
        亚当.斯密早就说过:“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每个使用资本和劳动的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并非某个或某些行业拉动了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生意,而是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关注并预判了人们的需求,投入资金押上赌注,生产人们所需之物。同理,并非汽车产业拉动了诸如钢铁、轮胎产业,而是这些产业的投资者关注并预判了市场、汽车产业对钢铁、轮胎的需求,并投入资金押上赌注,生产出市场所需的钢铁和轮胎。当然,关系特别密切的产业链上下游可能被大企业整合,从而减小生产的盲目性。例如,汽车生产商会对发动机、轮胎、变速箱等重要零部件提前设计并定货,或投资(甚至并购)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商,或者干脆自己生产。但市场对特定型号汽车的需求量多少,仍然需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直接影响各零部件的需求量。在这个案例中,汽车业往往被人们自然地当成龙头,“拉动”各零部件生产行业,也带动各零部件生产的波动。但即使如此,产业拉动效应理论仍然不能说是正确,只要你没在零部件等上游企业投资下注,功劳就没你的份,也没人给你分红。
        所以,所谓某某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是一个错误的理论,该理论错误地把所要研究的产业当成了初始产业,既没注意到经济体会形成闭环,也没注意到相关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和配合关系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更没有注意到每个人、每个公司、每个行业都是在自利和自立的动机下工作,全部是自我驱动,“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自己决策,自己劳动,自我负责,自担风险。整个经济体的所有产业,或者更细分为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孩子自己抱,根本不存在某产业拉动其他产业的所谓效应。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运行,各行各业本来就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需互补、无始无终的,形成一个巨大的处处连通的网络,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产业对GDP的贡献,只需计算它本身的贡献,不应把因之影响产生的别的人、别的机构、别的产业的GDP的贡献,算到该人、该机构、该产业的头上去。互相拉动的说法,会导致循环论证,找不到事件的源头;而自我驱动的说法,则可以自圆其说。
本节对于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错误性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第二节中关于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

四、关于挤出效应理论的错误
        张维迎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与一般的经济学教材不同,该书中特别对因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论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捍卫了自由市场。本来我只重点看了这几部分,宏观部分还没看过。这次因为乘数理论的问题,也翻看了相关章节,发现书中关于货币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的相关讲述也是和其他的经济学书中一样,非常遗憾。但在投资乘数理论之后,又讲到挤出效应。书中关于挤出效应的讲述有错误之处。(“挤出效应”这个词,我原来以为指的是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中确实是这样说的。而《经济学原理》中所说的“挤出效应”,是下面引文中的说法。看来“挤出效应”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
        该书第455页:“乘数效应表明,政府购买增加对总需求的总效应要高于其直接效应,而另一种效应表明,政府购买增加对总需求的总效应也可能低于其直接效应。这种效应就是‘挤出效应’。”
        第456页:“……政府开支增加导致的总需求扩张会带来财富效应,而财富效应的存在会增加人们的货币需求。如果货币的供给是固定的,那么货币需求的上升就会导致利率的上升。随着利率的上升,企业的投资成本将会上升,从而会导致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这样就产生了对总需求的‘挤出’。”,“由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因此财政政策的总效应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
        第457页:“税收政策    当政府进行减税时,居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它们会将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消费,从而会引起总需求扩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和政府购买的变动类似,减税也存在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税收减免所带来的总需求扩张也会增加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就会导致均衡利率的上升。由于利率的上升,企业的投资需求会受到抑制,从而总需求也会减少,这就产生了挤出效应。    由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因此税收减免对总需求带来的净效应也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
        对比第456页和第457页,政府开支增加导致总需求扩张,而政府进行减税时,也会引起总需求扩张。这样,无论政府加税或减税,总需求都会扩张,利率会上升,这是不对的。政府加税,政府的钱多了,居民的钱就少了,政府减税,政府的钱少了,居民的钱就多了,而且多了或少了的钱的数目是一样的,这根本就是个跷跷板。不能研究政府购买时只看到政府的钱多了,而不看居民的钱少了;而在研究减税时,又只看居民的钱多了,而不看政府的钱少了。因此,不管是政府增税增支,还是政府减税减支,总需求并无不同,利率也不会因此上升,如果存在“乘数效应”,政府和民间的资金都有 “乘数效应”,如果存在“挤出效应”,政府和民间的资金都有“挤出效应”,而前面的分析说明,“乘数效应”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分析表明,利率不会因增税或减税有所变化,则“挤出效应”也是不存在的。
        另外,假设“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都真的存在,书中的分析仍有问题。书中说:“由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因此财政政策的总效应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由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因此税收减免对总需求带来的净效应也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这里仍然是,研究政府购买时只看政府花钱效应,没有考虑民间资金的减少,研究减税时,只看民间花钱效应,没有考虑政府资金的减少。正确的方法时,看政府和民间的钱哪个花得更有效率。另外“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即使同时存在,也不是同时产生效果,“乘数效应”先起作用,然后才会导致“利率上升”,然后发生“挤出效应”,后起作用的“挤出效应”不可能完全抵消先发生的“乘数效应”,即“挤出效应”必然会小于“乘数效应”。
        我的结论是,“乘数效应”是不存在的, “挤出效应”也是不存在的。书中第456页还列举了一些关于财政乘数的具体研究,不同的研究结论很不一样。在我看来,这些研究思路不清,边界条件、约束条件、数据的采用等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从前文所引用的《经济学》408页的图24-10也可以看出,投资乘数理论是错误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学中的货币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产业拉动效应理论均为错误的理论,挤出效应理论也是错误的。形成这些错误的共同点是,因为概念不清,思路混乱,只分析局部,未分析全局,或分析方法错误,造成大量重复计算。我感到无比奇怪的是,以上几个理论错误如此离谱,而竟然没有经济学家对其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批判,各种教科书仍然照搬,这其中不乏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甚至包括几乎所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引出和租与利息小论表明,租和利息是一回事,现在流行的利息理论偏复杂。
        因为这些理论的错误,所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手段都是盲人骑瞎马,注定无效。如果下次见到美联储小心翼翼地调整若干个基点的准备金率,然后有人担心通胀或通缩,或是见到美国政府通过大手笔花钱几万亿美元试图拉动GDP的时候,你可以一眼看出其中的问题。
        鉴于以上错误理论流传甚广,几乎遍及每一本经济学教材,或货币银行学的教材,而这些错误理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有我建议,在后续的教材修编中,不应简单地删除这些理论的相关章节,而应仍将各理论放在经济学教材中,并清晰指出其错误之处,否则,错误理论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即使这样,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理论的影响,让所有人认识到其错误,也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21年10月11日
参考文献:
1、《经济学》第十七版,保罗.萨缪尔森与威廉.诺德豪斯,萧琛主译。
2、《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问题论述》,柴晓雪门头沟区统计局。
3、《地产一哥何以拉动上下游行业》,来自网络。
4、《房地产业如何拉动经济增长》,来自网络。
5、《经济学原理》,张维迎。
6、《谢作诗的经济学课》,谢作诗。
7、《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薛兆丰。
8、《真相与谬误:传统货币银行理论的思想根源》,《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孙国锋。
9、《货币战争》,宋鸿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 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学教材 乘数理论 错误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zounghy + 100 + 100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学术水平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悟空322 发表于 2022-1-19 07:39:25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saga2411387 发表于 2022-1-18 18:11
我们说汽车业“拉动”了轮胎业,但为什么不说是轮胎业“促进”了汽车业呢?问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滑稽 ...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藤椅
zsl0815 发表于 2022-1-21 17:42: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乘数效应通常是:
市场存在需求或潜在需求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的。这时当你投入100万资金时,因为“涟漪振荡”效应,市场产出通常要大于这100万。
例如:ZF投资100万修了一条高速公路,除了高速公路本身100万的产出外,其本身也会额外带动货运行业的效率增加,使得实际总产出是大于100万的。
所以,乘数效应的理论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挤出效应,是因为当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时,会引起资金利率的上涨。利率上涨,又会使得一部分投资行为退出市场。
不过通常情况下,资金的乘数效应是要大于挤出效应的。

还以100万的高速公路举例。
假设在没有“挤出效应”存在的情况下,100万的投资,因为行业的涟漪振荡反应,其实际市场总产出是130万。但因为利率的挤出效应,会使得这130万的总产出,回调一部分(例如10万)。
所以,100万的投资,在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其实际产出为120万元。

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等等,都是一些基本常识,建议版主再深入了解一下。

使用道具

板凳
saga2411387 发表于 2022-2-24 16:42: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F投资100万修了一条高速公路,除了高速公路本身100万的产出外,其本身也会额外带动货运行业的效率增加,使得实际总产出是大于100万的。
。。。。。。。后面的与前面的没关系,不能算在前面的投资的账上。

使用道具

报纸
saga2411387 发表于 2022-2-25 16:03: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F投资100万修了一条高速公路,除了高速公路本身100万的产出外,其本身也会额外带动货运行业的效率增加,使得实际总产出是大于100万的。
。。。。。。。后面的与前面的没关系,不能算在前面的投资的账上。。。就比如A花20元打车,司机B收到20,花20向小店主C买饮料,C花20元向D买菜。B、C、D各自花出的钱产生的GDP不能算作是A的GDP,A产生的GDP就是他自己花的那20元产生的,B、C、D花钱,各自产生了GDP,并分别算到B、C、D的账上,如果B、C、D产生的GDP再算到A的账上,就重复计算了。如果把C、D产生的GDP算到B的账上,也重复了,如果把D产生的GDP算到C的账上,也是重复了。A、B、C、D各自的花费产生的GDP原本、本来、从来就会被统计,不应再算到前面的人的账上。ZF投资也一样的道理。所以,投资乘数理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不存在的,乘数效应从来、根本、永远也不会有。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9-16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