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ga2411387
647 0

简化版-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的幻象B版6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本科生

9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5 个
通用积分
11.8803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1391 点
帖子
9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20
最后登录
2024-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因为投资乘数理论的荒唐,必然会引出一系列的谬论。在这里,我仍以保罗.萨缪尔森与威廉.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十七版中译本中的讲述为例。书中的论述,因为建立在错误的投资乘数理论之上,论述中充满了各种错误,为了方便,我在引文之后对其错误进行评论。具体论述和评论大部略。

“再假设经济规划者希望通过增加税收,来抵消增加2000亿美元的政府开支对GDP所产生的影响。那么税收应该增加多少呢?我们肯定要大吃一惊。为了抵消G增加2000亿美元的影响,我们需要增加的税收将大于2000亿美元。”,“换句话说,增加3000亿美元税收将会使CC曲中下移动2000亿美元。(评论:的确是要大吃一惊,增加3000亿美元税收,就可以平衡2000亿美元开支对GDP的影响,立即就有1000亿美元的盈余,那干脆收税30000亿美元,花掉20000亿美元,GDP不变,这就有10000亿美元的盈余了。有这么好的事,干脆收税30000亿亿亿亿亿美元,花掉20000亿亿亿亿亿美元,GDP不变,就可以产生10000亿亿亿亿亿美元盈余!这居然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话。)

在《经济学》408页,有一个图24-10,“这是美国一项综合性的经济计量研究”,“图24-10显示了这一研究结果。最粗的线代表由8个模型所估算出的政府支出乘数的平均数,而其余的细线则表示每个模型的估算结果。第一、第二年乘数的平均值约为1.4;但此后,随着货币因素和国际因素开始起作用,乘数趋向于缓慢下降。”(评论:我从该图看到的结论是,乘数理论是错误的,也当然无效。)

投资乘数理论有一个直接的推论,即产业拉动效应理论,因为投资乘数理论是错误的,所以产业拉动效应理论也是错误的。下面来具体分析,但分析方式有别于本节内容,对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错误的分析同时也是对投资乘数理论错误性的进一步阐释。

三、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幻象

在各种报刊杂志或网络上,经常可以见到房地产业拉动经济、汽车业拉动经济等等言论。产业拉动效应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的直接应用,我们前面分析了投资乘数理论的谬误,按道理可以直接推论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谬误,但因产业拉动效应理论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并且更接地气,更容易让普通大众“听懂”,因此流毒更广,危害更大。因此这里专门进行论述。

首先看一下一些相关论述。具体略。

本人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忽略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而浅显的特点:经济体是封闭的,货币的流通会形成无数个闭环,就象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中的空气分子一样,会不断在整个空间中循环流动。以上的分析方法,都错误地、想当然地把分析的产业当成了“第一个”“初始”的产业,比如分析汽车产业的作用时,把汽车产业当成了产业的起点,在分析房地产业的作用时,把房地产业当成了产业的起点,但是,是谁在购买汽车?又是谁在购买房子?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在“拉动”其他产业的同时,是谁在“拉动”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是各行各业的人和机构!?是?否?答是,不能说完全错,但真正正确的答案是:否。对于汽车和房地产的需求,来自所有行业的人或机构,整个经济体是封闭的,无始无终,根本不能把某个产业当成计算的起点。但为什么不是所有行业的人或机构拉动了汽车和房产业?后面具体分析。

让我们设想一个简化的经济体,只分成吃、穿、住、行、玩、政府、银行、原材设备(用于生产,不是人的直接消费品)这八个产业,分别编号为1、2、3、4、5、6、7、8,房地产业近似相当于住产业,汽车业近似相当于行产业。那么,按照所谓的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住产业会“拉动”其他七个产业,行产业也会“拉动”另外的其他的产业,同样,其他任何单个产业,也会拉动别的产业,这样,“拉动”效应就会形成闭环。任何一枚硬币,可以从任何产业流向任何其他产业,并再流回来,再流出去,硬币的流通路径将无数次经过所有的产业,若把经过一次某产业记录一下该产业的编号,则其路径将会是一个长长的无限不循环的数字串,这个数字串中,3会出现无数次,4会出现无数次,其他的数字也会出现无数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住产业“拉动”了别的产业后又回来“拉动”它自己,行产业“拉动”了别的产业后又回来“拉动”它自己,其他产业也同理,每一个产业都会直接间接地“拉动”其他所有产业,并兜个圈子“拉动”自己一把,然后再继续,每一枚硬币就可以“拉动”各个产业无数次。那么,这些产业究竟是谁“拉动”了谁?画外音:“这是要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吗???”谁?是谁在说话?你给我站起来!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这话是你说的?亏你想得出来,说的好!不错,就是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我们暂且假设每个产业的拉动效应都是1:4(即自身的1和拉动的3),并假设每个产业的GDP刚好就是它的编号那么多,那么,吃产业GDP是1,它“拉动”其他产业产生GDP是3;穿产业GDP是2,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6,住产业GDP是3,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9,……原材设备产业GDP是8,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24,现在看,八个产业总的GDP是1+2+3+4+5+6+7+8=36,各产业拉动其他产业GDP是(1+2+3+4+5+6+7+8)*3=108,那么,总的GDP是多少?是36?还是36+108=144?很显然,GDP是36,每个产业拉动其他产业产生的3倍的GDP虽然是108,但全部就在36里面了,如果认为GDP是36再加108,算成144,无疑是重复计算。即,计算总的GDP,只能计算各产业一次。因此,正确的计算方法是,每个产业产生多少GDP,就只计算一次,该产业所谓“拉动”的其他产业的无论几倍的GDP,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重复计算。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的直接推论,前文已经论证了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其实可以直接推论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也是错误的。

所以,所谓某某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是一个错误的理论,该理论错误地把所要研究的产业当成了初始产业,既没注意到经济体会形成闭环,也没注意到相关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和配合关系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更没有注意到每个人、每个公司、每个行业都是在自利和自立的动机下工作,全部是自我驱动,“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自己决策,自己劳动,自我负责,自担风险。整个经济体的所有产业,或者更细分为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孩子自己抱,根本不存在某产业拉动其他产业的所谓效应。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运行,各行各业本来就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需互补、无始无终的,形成一个巨大的处处连通的网络,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产业对GDP的贡献,只需计算它本身的贡献,不应把因之影响产生的别的人、别的机构、别的产业的GDP的贡献,算到该人、该机构、该产业的头上去。互相拉动的说法,会导致循环论证,找不到事件的源头;而自我驱动的说法,则可以自圆其说。

本节对于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错误性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第二节中关于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四、关于挤出效应理论的错误张维迎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与一般的经济学教材不同,该书中特别对因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论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捍卫了自由市场。本来我只重点看了这几部分,宏观部分还没看过。这次因为乘数理论的问题,也翻看了相关章节,发现书中关于货币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的相关讲述也是和其他的经济学书中一样,非常遗憾。但在投资乘数理论之后,又讲到挤出效应。书中关于挤出效应的讲述有错误之处。(“挤出效应”这个词,我原来以为指的是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中确实是这样说的。而《经济学原理》中所说的“挤出效应”,是下面引文中的说法。看来“挤出效应”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该书第455页:“乘数效应表明,政府购买增加对总需求的总效应要高于其直接效应,而另一种效应表明,政府购买增加对总需求的总效应也可能低于其直接效应。这种效应就是‘挤出效应’。”对比第456页和第457页,政府开支增加导致总需求扩张,而政府进行减税时,也会引起总需求扩张。这样,无论政府加税或减税,总需求都会扩张,利率会上升,这是不对的。政府加税,政府的钱多了,居民的钱就少了,政府减税,政府的钱少了,居民的钱就多了,而且多了或少了的钱的数目是一样的,这根本就是个跷跷板。不能研究政府购买时只看到政府的钱多了,而不看居民的钱少了;而在研究减税时,又只看居民的钱多了,而不看政府的钱少了。因此,不管是政府增税增支,还是政府减税减支,总需求并无不同,利率也不会因此上升,如果存在“乘数效应”,政府和民间的资金都有 “乘数效应”,如果存在“挤出效应”,政府和民间的资金都有“挤出效应”,而前面的分析说明,“乘数效应”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分析表明,利率不会因增税或减税有所变化,则“挤出效应”也是不存在的。五、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学中的货币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产业拉动效应理论均为错误的理论,挤出效应理论也是错误的。形成这些错误的共同点是,因为概念不清,思路混乱,只分析局部,未分析全局,或分析方法错误,造成大量重复计算。我感到无比奇怪的是,以上几个理论错误如此离谱,而竟然没有经济学家对其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批判,各种教科书仍然照搬,这其中不乏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甚至包括几乎所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引出和租与利息小论表明,租和利息是一回事,现在流行的利息理论偏复杂。

因为这些理论的错误,所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手段都是盲人骑瞎马,注定无效。如果下次见到美联储小心翼翼地调整若干个基点的准备金率,然后有人担心通胀或通缩,或是见到美国政府通过大手笔花钱几万亿美元试图拉动GDP的时候,你可以一眼看出其中的问题。

鉴于以上错误理论流传甚广,几乎遍及每一本经济学教材,或货币银行学的教材,而这些错误理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有我建议,在后续的教材修编中,不应简单地删除这些理论的相关章节,而应仍将各理论放在经济学教材中,并清晰指出其错误之处,否则,错误理论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即使这样,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理论的影响,让所有人认识到其错误,也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20年7月3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 经济学教材 经济学原理 乘数理论 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cda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