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胡副主编的帖文https://bbs.pinggu.org/thread-2664756-1-1.html,本人有感而发。
在我心目中,《经济学动态》早就由2类核心沦落到了3类核心。主要是编辑部从主编到副主编再到编委,似乎都不是真的知道国内外的经济学到底是个什么“动态”。而且在办公室有坐井观天之嫌:以为某些文章有“创新”,比如胡副主编的这个“杰作”,尽管动机是高尚的,但是结果却不是很尽人如意。
诚然,编辑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能办出一流杂志的——只要编辑敢于正视自己的实际水平,甘于做好编辑这份本职工作,乐于为他人做嫁衣,不沽名钓一时之誉。就像三流的老师也可能调教得出一流的学生一样。
既然胡副主编有想做事情的干劲,想把《经济学动态》办好,方法很简单,三招即可:
第一,真匿审!所有投稿论文,编辑部稍加把关(看了网友的回复之后加个注释:主要是论文风格、论文水平做初略把关即可,稍加淘汰,一来可以节约审稿费用的支出;二来可以避免低水平稿件浪费审稿资源),过关的都要进入盲审环节,像《世界经济学》、《经济学季刊》那样,不要搞假盲审——根据自己的臆断,先毙掉百分之八九十,再去象征性找几个固定的人审审,提些不痛不痒的意见,得点没含金量的审稿费。
第二,盲审专家年轻化、国际化!(看了网友的回复之后加个注释:“年轻化”,主要是知识结构年轻化,不完全是年龄问题)找懂技术又懂思想的,不要找那些不懂技术而又自以为有思想的老古董。像季刊那样,每年年终公布匿名评审专家的大名,以示精神褒奖。
第三,不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胡副主编、杨主编这类高水平学者的高水平论文,完全可以投到国内外其他更高水准的杂志上去发表,不要在《动态》上动不动就看到编辑大人的杰作,也不要动不动就发你们所带学生的杰作。一来可以让你们的高水平论文能上更高的平台,二来可以避免近水楼台之嫌!(关系稿在中国难以杜绝,但要尽量控制,每期最多1篇吧!)
做好以上三点,再过三年,《动态》必然回到1类核心大刊的阵容。否则,永远是一类的机构在办三类杂志——广受诟病矣!
祝福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