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逍遥我游
22798 91

[学术抄袭举报] 厦门大学谢灵博士论文案例访谈竟然抄袭本科生博客,被原作者发现 [推广有奖]

81
saintrara 在职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4-7-16 09:09: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下料猛了

使用道具

82
学术? 发表于 2014-7-17 15:37: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6bab90102uxlg.html#comment1  去学习一下,谢灵

使用道具

83
十一年的 发表于 2014-7-18 14:37: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术? 发表于 2014-7-16 23:45
意思是就可以不标注直接拿来?搞清楚,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核心内容都在抄袭!如果你觉得这些是 ...
1+1=2要访谈么?到底是你弱智还是谁弱智?不要像个狗一样乱咬评论的人。这是一个自由的讨论场所。只准你讲人家抄袭?

使用道具

84
学术? 发表于 2014-7-23 12:59: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十一年的 发表于 2014-7-18 14:37
1+1=2要访谈么?到底是你弱智还是谁弱智?不要像个狗一样乱咬评论的人。这是一个自由的讨论场所。只准你讲 ...
不需要,干嘛要在论文中说明是访谈?白痴!

使用道具

85
xiazaia_1 发表于 2014-8-3 10:39: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论文贴出来看看

使用道具

@逍遥我游  你是厦门大学会计系大博导名教授陈汉文的马具吧!我是厦大会计系的谢灵,对本人学术不端各方面的种种诽谤已在我去年发表的“2014年暑期一场闹剧的背后——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谢灵”文中作了回应。把学术不端的帽子扣到我这种50多岁的副教授头上真是太抬举我了,我这种年龄的人只要愿意厚着脸皮抄袭剽窃,20年前就是教授了(20年前学术没有规范,一本教科书都能当教授),还用得着混到现在来抄袭一个跟我专业毫不相干的程序员的博客聊天记录?哈哈,丧心病狂的陈汉文,也就是你这种著作等身的剽窃抄袭大王才能想得出来!

使用道具

@逍遥我游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汉文利用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权力资源和学术资源,在大搞学术腐败的同时,还雇佣黑客攻击博客中国,要求对方删除揭发他学术不端的文章;暗中对我的论文内查外调,居然能找到我调研企业提供的资料中有一个程序员的博客聊天记录,以此作为铺天盖地黑我的材料。我不过是一介布衣副教授,在十几年前因为厦大校方一直包庇纵容陈汉文的问题,已经和学校翻脸,早就断了评教授的念头。但我关注学科前沿,热衷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把知识传递给我的学生。我是做完企业的项目写的论文,读了九年博士,还需要伪造案例?如果真有学术不端问题,学校当局轻而易举就可以调查和处理;我也不止一次地明确表态,接受独立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公平、公正的审查。但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大面积抹黑和诬陷,属于正常的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和调查吗?当下国内揭露的学术不端的案例不计其数,有哪一位是这种多管齐下的穷追猛打、劈头盖脸的泼污涂垢?现在已时隔七个多月,提请手眼通天的你们要求厦大学术道德委员会给出调查结论。

使用道具

@逍遥我游 指控我博士论文造假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我的博士论文参加过正规的论文答辩,经过了规定程序的审查,包括查重检查。现在被指为造假、从而构成我有学术不端行为的“铁证”是查重软件并未查出的一段受访者的访谈。它是博士论文中有关案例中的一个例子,系受访者---一位质检主任的访谈内容。直到今年7月10日,因前面提及的方舟子和“青润”的指控,我才知道这些谈话内容确实与“青润”及其朋友在博客中的一段对话高度类似。
事件披露以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提供资料的这位受访者。受访者起先认为这种事情很容易解释清楚,因为工程师们经常到网站上交流,获取信息是正常的事,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然而,“青润”更有兴趣的问题是由访谈推论我的博士论文造假,于是有了第一部分中六个问题的质疑,大有不达此目的誓不罢休之势。从“青润”自己在微博中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他这种情绪产生的缘由:5月18日有人找他,他并未在意;7月8日互联网有人匿名公发布了我去年给朱崇实校长的信后,7月9日就有人@他;在这之后又有人告诉他,说我“污蔑他与厦大校长贪腐有关”,还说我把他扔到坑里,看不起他们这种在企业写代码的等等。“青润”因而到《澎湃新闻》投诉,7月14日急于找记者采访,在访谈中言之凿凿的说由于我的博士论文中“案例使用了2006年软件企业就已弃用的说法CMM,以此判定该案例造假,而且百分百是抄袭”,之后还不断找记者,抛出系列指控。
对于“青润”的指控,我的回答如下。
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青润”所有推论或推理的终点都是试图说明这个访谈案例是我凭空伪造的,是直接上网看了他的博客对话后编出来的访谈。可是,雁过留痕,我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我当时确实做了这个访谈,这是给企业做绩效评价项目的一个部分。也许受访者参考了“青润”的博客内容并将他们融合在访谈和后续的资料中提供给我,但是,这个情况我访谈及论文写作时无从知晓。“青润”何必绕了一个大圈、进行了一大堆推理只是为了证明访谈不可能发生呢?他如果真要维权,在其博客上首次披露此事的5月18日直接找我或者访谈企业的人员核实不就清楚了?可见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证明我伪造访谈案例,以此为由推翻我的博士论文,他的兴趣点根本不在于“维权”!其一系列表现,尤其是7月9日之后忙不迭停地找媒体采访、不依不饶地追问我要企业的录音和资料,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这里,我要再一次明确告诉“青润”,访谈绝对是真的,企业和受访者已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学术委员会的调查,但作为企业,不便把材料透露给媒体。而我当初做项目时已和企业签订了保密协议,以诚信计,必须义无反顾地遵守这一协议。
更何况,“青润”的推理本身漏洞百出。

使用道具

@逍遥我游  第一,由CMM已被弃用而断定我案例造假的说法不能成立。当时在企业做项目时,我重点关注的是访谈对象对哪些绩效指标感兴趣,由此获得词频,以便制作KSF因果关系图,并未注意企业技术人员经常说的是CMM还是CMMI。 “青润”把这一名词差异作为我论文造假的证据能成立吗?按照案例企业以及软件行业权威专家的说法:无论是CMM还是CMMI都是CMU SEI 搞出来的。1991年发布的CMM 只针对软件业,2002年发布的CMMI 集成了其它一些模型,适用性更广,不只用于软件行业还可用于系统工程类行业(甚至想推广到各行各业);因为CMMI 是 CMM 的发展,它包含了 CMM,所以新的提法是 CMMI。但由于CMMI 由软件行业发展而来,CMM 是其核心,而软件企业看重的仍然是 CMM,故软件企业中还有很多人习惯上只提 CMM。由于 CMMI 的商业化,也有些专家反对 CMMI 而认为应继续 将CMM 作为软件企业的管理目标。到目前为止,一些软件公司仍以 CMM 3-4 级作为努力方向。由此可见,“青润”以 CMM 叫法作为证据来判断我的案例甚至论文造假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还言之凿凿,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不可能在2006年以后使用CMM,并断言CMM这个词是我从他那里取得的,这违背事实。
第二, 关于软件企业不用平衡计分卡问题纯属“青润”的无知。“青润”声称其职业生涯16年没有一家企业用平衡计分卡,犯的是和第一个问题同样的错误。首先,你不能因为自己是技术人员,最多只做过项目的绩效评价,就由此判断中国软件企业没有一家用过平衡计分卡;其次,虽然我发调查问卷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直接表示用平衡计分卡这个概念,但我在论文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写得非常明确:问卷中要求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系统的描述,只要企业采用了有关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指标,就可视同企业使用了平衡计分卡。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客观的反映这些软件企业是否真正使用平衡计分卡,企业经常使用什么样的指标、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的确是大多数软件企业都用了这四个维度的指标。
第三,关于软件企业规模判断标准及相关调查问卷真实性的质疑完全是主观臆断。“青润”提出这一要求,表明他没有搞懂我国对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也没有看懂我的论文。我在论文中对调查方式与时间有详细的描述,之所以只用企业人数而非其他指标作为判断软件企业规模的标准,是“由于有些企业为了申报政府项目,研发人员数和职工受教育程度的数据填写可能有夸大的嫌疑,只是员工人数的资料比较真实可信。” 因此, 划分软件企业规模大小是员工人数而不是青润所指的“技术人员数”。至于由此怀疑调查问卷根本不存在,更是无稽之谈,当时进行的多次大规模调查,都有据可查,受访企业都可以作证。

使用道具

90
zhaoyun9532 发表于 2015-5-26 08:57: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抄博客也是醉了,到底是啥论文,可以抄一下博客就过了,是说现在的论文水平不行了吗 ?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7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