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eng-pan
214675 1851

交易纪录   [推广有奖]

1571
layest 发表于 2011-1-21 12:29: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起来,记下了!

使用道具

1572
feng-pan 发表于 2011-1-21 20:47: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21 标普的反转

标普今天在日线图和小时图上互相对应的反转行为,十分漂亮经典:
1.21 S&P.gif

使用道具

1573
wangds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1-21 22:30: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牛牛牛牛牛牛牛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校训,取自圣经中的两段经文。约翰福音8:32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

使用道具

1574
feng-pan 发表于 2011-1-24 19:07: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rading floor

周一市场平静,拿出以前的手机,用已经被蒙上一层油脂的摄像头拍几张办公室的交易环境。


这张是trading floor. 我们的公司很小,大部分人在家线上交易,办公室大概20多个人。图里是交易厅,另外还有几个小间,是会议室,董事间,和行政间。
图正中央背对镜头的那个中年人就是以前德意志银行的,据说他以前的交易账户里面有6个m,不过没有证实过,他现在也没有用这么大资金交易。
悬臂电视上面每天都是CNBC或者bloomberg. 貌似最近大家都喜欢看CNBC多一点了。

今天是周一早晨,市场平静,来得人也不多。 周二,周三周四的时候人基本都是满的。
有时市场热闹起来,有比较激动就会叫"Go aussie, go!"
或者有人一路亏,就会爆粗口"bloody cable, mother f**ker!" 通常这样的都是新手。像我这样的是从来不爆粗口的,我们亏,也要亏得有风度,呵呵。
间或又会有人喊"UBS is buying euro/strling at 0.8831, big order for client!" 之类的话,加上偶尔大家互相调侃,讲点段子,气氛还是很舒服的。
最好玩的是发布美国GDP或者非农数据,又或者伯南克讲话的时候,市场波动的疯狂。那种时候,大家的语言就都简化成了“oooooh.....!” "hoooolly sh***t" “Do u see it?” 人人都在表达什么东西,但你完全不可能知道别人想表达什么。
...........................................


我的交易桌。很简单,两个屏幕,一个键盘一个鼠标。 这几个装备就够了,其它的东西一切都在脑子里,呵呵。
............................


窗外的街景。朝东,是伦敦的东一东二区。正下面是'city'老金融区的一部份。'city'是伦敦财政独立的一个区,大概四百年前英格兰银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央行在这里落户,后来发展成伦敦的金融区。

5英迈远的地方是新金融区canary wharf,不过照片上基本看不清。barclays, city group, HSBC, GS, BOA都在那边。新区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最早是BOA从老区搬家过去,90年代后许多其它的大投行就都跟着搬家了。现在老区这边只剩下UBS的总部。(UBS就在图上那条路的尽头,还有bloomberg的伦敦总部也那里)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greenwisher + 1 + 1 + 1 看上去就像个网吧,呵呵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575
feng-pan 发表于 2011-1-24 22:10: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24 欧元

早晨的两个设置, 抓住了欧元的入场点, 澳元的空单差了一点没入场.

1.24 Euro.GIF
判断:欧美突破横盘,开始上升趋势。
策略:买入回调。
入场点:4小时图(日线图)上个周期高点。
风险资金:45美元。
止损需要:阻力位之下,15点。
头寸:风险资金/止损点差=约3手。
单位风险收益率要求:2倍。
止盈:止损点差*2=30点差。
收益R乘数(R-multiples): 2R。
(R乘数=实际收益/初始风险头寸,在资金管理和交易系统评估时使用)

备注:本来应该剩下一手多单继续跑利润,但有事耽搁就跟着止赢单一起平仓了。对于自营交易的个体交易员(self-employed trader),自己本身就是交易系统的一部分,这些小事都需要考虑到系统之中去。

使用道具

1576
肖杰fly 发表于 2011-1-24 22:50: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羡慕楼主啊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使用道具

1577
feng-pan 发表于 2011-1-24 23:42: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上去就像个网吧
greenwisher兄弟, 我算是服了你了...... 联想能力实在太强悍!

使用道具

1578
feng-pan 发表于 2011-1-25 00:40: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Super Trader 阅读笔记1

<super trader>关于交易心理的第一部分, 阅读记录:

Van K. Tharp-Super Trader 阅读笔记.pdf (497.25 KB)

文字太多只好用PDF传上来.

使用道具

1579
greenwisher 发表于 2011-1-25 01:25: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近在看Nassim Nicholas TalebFooled by Randomness(论坛上有的,搜索一下即可,链接我就不贴了)。这是本不太好读的书,因为作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用了很多很学究的词,多处引用拉丁和法语。看的让我觉得我是文盲一样。

而且这个作者的写作态度不太好,我看到一半很不爽,去亚马逊看书评,其它读者们的感觉跟我差不多——书里讲的道理很有趣,但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太让人不爽了。这本书充满了自大和愤世嫉俗,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鄙视通常的主流标准。和常见的愤青一样,他认为自己聪明绝顶高于常人,所有不能理解或者不愿意同意他看法的都是“傻瓜”。很自然,以他的标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他所鄙视的“傻瓜”,包括他的老板(愤青典型的怀才不遇情结)和新闻传媒(著名节目主持人乃至华尔街日报)等等。他甚至说“我不在乎所有读者对这本书的评论”,潜台词是跟我们这些“傻瓜”争论是在浪费他的宝贵生命。

不过这本书里讲的道理的确值得深思。举个他书里的例子来说,有个住宅区里住着一个牙医A,当然他们家的生活是相当富裕的,受到邻居的羡慕。突然有一天,搬来了一个人B,他似乎更有钱,衣食住行的奢侈水准都全面超过A,于是大家不再追捧A,改为追捧B。经过一番打探之后,发现B其实搬来之前只不过是个物业管理员(janitor),只不过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买彩票,终于中了大奖一夜暴富。

很自然的,对于B的追捧很快结束了,大多数转回头继续羡慕A。这个道理似乎是显而易见的,A的财富是凭借自己的技能所取得的,而B(虽然他拥有的财富要比A多得多)则是纯粹依靠运气而已。前者是确定的(或者说方差比较小),而后者则是不确定的。如果你有个孩子,你肯定会让他学A去读医学院而不是学B去每天买彩票。

从概率的角度说,如果AB都分别活1000辈子的话。作为牙医的A几乎总能用自己的技能获得相对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而B可能有几辈子会中奖而暴富,但是其它的大多数时候生活水平是不如A的。

这就是所谓大数原理,概率必须要通过很多很多次重复才能显示其规律性。如果只是通过观察到的一个特例推测整体规律就有可能被误导。比如说在极少数BA风光的某“辈子”中,社区里面羡慕B的人就被误导了。又比如你有可能掷硬币连续掷出10个正面(这个概率是1024分之1,可能性不高但是的确会发生),于是就错误地认为掷出正面的可能会比反面大。

那么在AB这个例子中,大家很容易分辨技能和运气。但是对于大多数情况,是很难分辨的。比如上例中的AB,如果他们的职业不是牙医和管理员,而都是交易员。同样,B所拥有的财富大大超过A,你能仅凭这个特例得出结论说:B的交易技能要高于A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如果AB都分别活1000辈子,A的在绝大部分的“辈子”里盈利都比B要多,而你观察到的那个BA挣得多的“辈子”只是一个特例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没法从一个交易员的“一辈子”来得出任何结论,因为样本容量太小了。

这个结论的一个推论就是,所有我们“现世”所观察到的超级交易员(比如说Market Wizards里面那些)都有可能只不过是些“幸运的傻瓜”。而某些比他们交易技能更加高超的交易员,则由于运气不好而被埋没了。


为了验证这个结果,我用蒙特卡洛方法做了一个小实验(这是一个很花哨的名词,简单来说就是用计算机来大量的重复试验)。

场景设定(或者叫模型):10000个交易员(样本必须要足够大),每人有初始资金10000元,每人进行了10000次交易(11平视为1次;如果每年200个交易日,每天交易2次的话,相当于1个交易员25年的总交易次数)。

他们使用的资金管理是:每次投入账户余额的2%进行交易。交易策略的成功率为50%,止盈/止损的比例为11。也就是说,有50%的机会赢,50%的机会输,赢的话可以拿回投入的2%,还可以赢得投入的2%,输了就输掉投入的2%。即赢了一次后资金变成原来的102%,输了一次后变成原来的98%。这个交易策略是完全的随机过程,不需要任何技能,对交易完全不懂的人靠扔硬币也能实现(正面买入,反面卖出,然后随便设个11的止盈和止损)。

实验的结果如下:

0.02.png


粗通统计的人都能看出来,结果一个样本频数分布,我用相同的参数运行了4次,所以可以看到4个结果。
比如1500%这一栏的数字统计的就是,10000次交易后本金超过原来10倍但是还不到15倍的交易员数。为了简单,我又把频数分为4个区域。

10000次交易后本金<原来200%的。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假设每交易1次算1元,10000次交易成本就是10000元),这部分交易者要么亏损,要么不赚钱,算阵亡。
10000次交易后本金为原来200%-1000%的,可以小赚,称为二流交易者。
10000次交易后本金为原来1000%-10000%的,可以赚得多些,称为一流交易者。
10000次交易后本金超过原来10000%(也就是翻了100倍以上)的,称为超级交易员。

首先,由于大数原理,这4次的结果基本是差不多的。分析这些结果,阵亡率普遍在90%以上,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是亏钱的。能够小赚的二流交易员大约在7-8%,一流交易员在1.5%左右,而超级交易员的比例是小于0.1%的。我不知道现实中交易员是否也是如此比例,但是这个反J型的分布曲线毫无疑问是和现实类似的。

现在我们有了超级交易员(这些人会被采访,然后写入market wizards),但是问题是这些超级交易员的交易技巧和那些阵亡的炮灰并无不同(全部的交易技巧只是掷硬币而已)。我们证明了一个现象,就是只要样本数量足够大交易次数足够多,总有一些人会脱颖而出,但是其脱颖而出的原因,只是单纯运气要比别人好而已。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feng-pan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580
feng-pan 发表于 2011-1-25 02:4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579# greenwisher

哈哈, 很好的样本实验.  有两点是很有意思的:

一. 假定的2%的资金管理前提很有意思.  
在现实中没有人可以10000次交易都不打破这个规定. 不到1%的顶级交易员也只能保证通常不犯这种错误, 从maket wizards的访谈里面可以看出他们或多或少都是有过资金管理的错误的。   所以这个资金管理的假定前提等于是假定所有的样本交易者都比世界顶级的交易员还要精通风险管理。 这是个悖论。

二. 假定盈亏各位50%概率,风险收益比为1。 这个假设很好,因为市场本身是中性的,所以交易的期望收益为0正好可以现实的反映出天才交易员的幸运程度。
但是,虽然市场为中性,别忘了还有手续费,资本所得税。   
忽略税收不计,以每天2次的交易频率,假设他们做的都是日内交易,再假设做的都是手续费最低的外汇之类的市场,那么实际每笔交易的手续费用大致为账户资金的0.2%(风险头寸的十分之一)。   试试把每笔交易为-0.2%的期望收益带入到样本测试中去,(也就是说赢1+1.8%, 输1-2.2%,概率仍为各50%,原试验中每次交易成本为1元的假设是不对的),结果应该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这两点是支持‘顶级交易员的出现不是靠运气产生’的论证。

。。。。。。。。。。。。。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25年总收益为100倍的标准是很好的。
如果要选一个超级交易员的收益标准,就以资金最大,复利难度最高,复利结果也是顶级交易员(投资者)里面最差的巴菲特来说,平均年复利20%。算下来25年的总收益倍数应该是1.2^25=95.4。 100倍和这个水平符合的很好。

但,这是还只是个最低标准,其实market winzards里面采访的对象如果是以10000美元左右规模起家的,十多年的收益几乎都是上万倍甚至数十万倍。(好几个人的资金都从最初的几k到了后来的bn级) 我想如果按这个样本测试模型得出的概率结果(25年收益一万倍的概率),再乘上地球人口,得出的结果可能只有一个细胞还不到。  呵呵。


对了,还有最终判断也可以改进。 按现在10年T-bond约2%的年收益率(无风险收益)来算,25年的无风险总收益是1.02^25=1.64倍。  把交易成本计入到不对称的盈亏中去,最终跑不过这个倍数的样本都可以算作阵亡。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7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