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恭杂谈
2010-10-04(原稿),同日一稿
玉成鸿雁
厕所令人想到污秽之物,历来少登大雅。然厕所是人不可或缺之物。「人有三急」,这三急之一就为内急,可见这污秽之所,人须臾不可离也。有「香江第一健笔」之称的林行止先生曾写过一本书《说来话儿长》,内有《「便便」古今谈》等数文聊出恭之事,甚是有趣,当浮一大白。闲来无事,提起笔来,就笔者亲身经历,也写一一篇「出恭如也」。
昨日为文《夜入云大侃经济》。文中提到云大,吾印象最深尚不是夜侃经济,而是入文渊楼出恭。文渊楼离云大「后门」最近。吾在农大时,每回到一二一大街的清华书屋购书或来云大游玩,下公交后常有内急,因农大至清华书屋车程甚远所致。入云大后,急寻出恭之所。入门左观,见文渊楼挺拔秀丽,想其内必置厕所。进文渊楼门右拐,果有一厕,与普通写字楼之厕小异。几扇门板将便道隔作数间,以为如厕之人隐私之故,在最边靠窗一侧顶部有一储水箱,定时有水冲下,清洗便道污物。皇皇文渊,厕所卫生却不甚了了,然内急之人管不了这许多。谈起厕所内的卫生,我想起往日读过的一篇文章,写一日本人来华访问戏剧演出之所,此日本佬甚怪,并不仅观演员出台演出与排练的舞台,而尤喜察幕后之所。把文读完后吾方知,此日本佬鬼也,此剧团即为国内著名,演出功力自不用多看,然细节之所应是所察之重点,由细节可知此剧团的功力到底何如。所以,以后我每到一所,不仅看其表面,尤要看其幕后,正所谓「小中见大」。
记得在姥姥家,最怕如厕,姥姥家是那种山东古旧的房子,不似现代楼房里各种卫生的设施。姥姥家的厕所,应该叫做「茅坑」更合适。在正房对面的一角落,挖一深坑,以供人出恭之用,此即为「茅坑」的由来。为避坑内之臭味,要在其上盖一木板,平时如厕之时,把木板拉开,然最好不要看坑内之物,使出吃奶的劲在最短时间内把内急解决掉,方为上策。夏日如厕最为难堪,院中多花草,蚊蝇亦多,出恭之时最好带一蒲扇,手摇蒲扇,方能完好无伤(未被蚊蝇叮咬)地完成这件庄重肃穆之事。旧时的茅坑,难以自行清理污秽,要请人来清理,于是姥姥家中常会有挑粪工前来,大粪是上地的好肥料,大粪上过的地不似化学肥料般土地会板结,大粪上过的地,土质依旧松软。本来是把污秽卖与挑粪工,可此活一是清理了自己难以清理的污秽,二是挑粪工为己提供了服务。所以,要送其一些小礼品以表谢意为佳。
现代住户楼房之厕所,则甚为清洁。往日的厕所是「瓷坑」,如完厕之后,按下按钮,会有清水冲出,配合扫帚一把,自可将厕所冲净。瓷质的材料不易被腐蚀,且便于清洁。然久用之后,仍会有污秽之物附着于坑内,此时可用市场上购买的草酸清洗,复又清洁如初。
蹲坑式的厕所卫生干净,然久蹲其上,脑部供血不足,不免头昏眼花,站起时务要缓缓起立,以防因脑袋供血不足而站立不稳,发生意外。后人发明了抽水马桶,则克服了此缺点,内急之君可稳坐其上,甚可手拿报刊,细细品读,作打持久战之势。然抽水马桶亦有不足,脱裤坐其上,未免要与马桶边缘有直接的皮肤接触,有细菌侵入之尤,宾客甚多之家,此患尤重。
如厕之时,还有一患,乃其深不见底的便坑。现代人手机、钥匙等物件不离身,甚至如厕之时也要接一两个电话。故如完厕之后,起立之时,务需倍加小心,一不留神,可能就会有物件掉入深坑,为祸不浅,兀自望坑兴叹。
对厕所此憾,一日吾如厕时,突有一想法,何不在厕所便坑之上加一可伸缩的挡板,蹲下时,将此挡板拉开,待如完厕起身前,先将此挡板拉闭再起身,就不会有物品掉落后难以找回之虞了。此挡板还有一功用,就是平时关着可防止坑内污秽之气逸出,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