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关于宏观经济学中的古典总供给曲线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高鸿业第五版在讨论古典总供给曲线时认为,古典总供给曲线之所以是一条垂直线,是因为有几个假定:第一是充分就业状态;第二是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导致了价格和货币工资的弹性存在,使得市场机制可以让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但是这里的关键是充分就业如何理解。根据教材的分析,充分就业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广义的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狭义的充分就业则是特指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是,yf的位置为什么不变?难道一个经济社会的充分就业量也是一个常数?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人在教学时对这一部分做了适当的补充,不知道是否正确,请经济学教师予以指正。
本人首先在教学中引入了技术系数的概念,所谓技术系数是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技术系数反映了企业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比例,如,给定目前的中国农业技术,劳动与土地的比例关系就比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比例关系要高,这种比例是由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在宏观层面上,劳动和资本也应该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为了方面我们假设技术系数为m,这时候L=mK。广义的充分就业可以理解为资源获得充分的利用,这时候也即资本的使用量已经达到最大值k(是一个常量),那么对应的劳动的使用量也达到一个最大值,即充分就业的劳动量,在宏观生产函数的作用下,y=f(l,k),由于技术和资本都是一个常量,当充分就业量确定以后,总供给y也就确定,这样总供给曲线就成为一条垂直的直线。
教材中把充分就业量理解为竞争性市场中的均衡就业量(p491第一行到第三行),显然有些值得商榷,姑且不说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假设的合理性,教材在这里好像还存在一个矛盾:充分就业是ZF的宏观政策目标之一,也就是说,必须通过ZF的政策调控才可以实现充分就业,那么既然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充分就业,ZF的政策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因此充分就业是不可以通过机制来实现,那么充分就业的劳动量就不能这样推导。
另外,教材中分析了古典总供给曲线既可以理解为长期也可以理解为短期的,事实上,这种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古典总供给曲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古典总供给曲线的经济现实可能更加接近发达国家的现状,如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之所以寻求国际市场是因为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经济资源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利用,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更加接近这些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国家。古典总供给曲线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涨现象,大家看看教材(高鸿业第五版)的p493的图形,ZF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移动的结果是产量没有变化,但是物价上涨了,这个不就是滞涨吗?
另外,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可能更加符合资源为获得充分利用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是经济的萧条阶段,产量从0向
yf增加的过程中,正是资源被逐渐充分利用的过程。价格的不变不能完全归因于价格的刚性假设。要素的逐渐充分利用本身就是要素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同时向右移动,一种可能是这些供求的均衡点在同一条水平的价格线上,这也有可能导致价格不变。
宏观经济学从整个的研究架构上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宏观经济学不能永远的停留在黑板经济学的层面,他要与现实接轨,这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任务,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大家指正。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