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经济>>

政治经济学

>>

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发布:fgq5910 | 分类:政治经济学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经济制度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将进一步引发我们对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思考。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经济制度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将进一步引发我们对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思考。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爆发的一次次危机,其根本原因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当时的判断。美国最近几次爆发金融危机的事实不仅一次次宣告市场自我调节的失败,而且对作为政府干预理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挑战,从而牵动宏观经济理论的突破。首先是宏观经济的范围扩大到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格总水平。其次是虚拟经济领域成为市场失败的主要方面,从而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政治经济学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考察经济过程本质。对这场危机作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从本质上明确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从经济规律上了解危机产生的周期性特征,并从根本上寻找防止和克服危机的路径。
  一、现代金融危机产生于虚拟经济
  过去所讲的经济危机基本上都是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危机基本上都表现为金融危机。这里面有没有客观性,可以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流通手段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纸币流通量超过自己的限度不仅有信用扫地的危险,还可能产生通货膨胀。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可能形成债权债务的链条。当这个链条被打乱时就可能产生货币支付的危机。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要成为现实性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我们可以从“人为制度”和“整整一系列的关系”等方面寻求导致金融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所谓“人为制度”,根据马克思的分析,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由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已为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一次次经济危机所证实。这一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不例外。现在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产生金融危机的机理。
  马克思指出由货币的流通手段产生危机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需要“整整一系列的关系”。根据马克思的逻辑和经济运行的实践,这一系列关系可以归结为市场经济关系。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都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特征的概括,但最能概括市场经济现代特征的是信用经济。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为基础。从现代企业的融资结构来说,内源融资即自有资本只占其很小的比重,占最大比重的是外源融资,即包括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实质是金融经济,金融问题也就成为全局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信用(金融)危机就成为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已为从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所证明。
  马克思当时就发现“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它还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这种突然致富的基础就是利用信用这种人为制度的种种投机行为。这可以说是现代各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观因素。投机的机制就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
  首先是在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信用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的作用是使经济的扩张、交易的扩张突破现有资本的限制,这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商业能够用自有的资本把全国的产品买去并且再卖掉。其机制是:商品买卖采取汇票形式,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这种汇票直到它们期满,支付之日到来之前,本身又会作为支付手段来流通”。这种商业票据的流通便代替了货币流通。这时“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通过这种单纯流通手段的创造,产生出虚拟资本。银行信用的作用同样能使经济扩张,使同一些货币可以充当不知多少次存款的工具,执行多少次借贷资本的职能。其形式有:汇票、支票、发行银行券,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存款的透支,未到期汇票的贴现等。同一笔货币资本反复使用,就产生虚拟资本。这种在信用流通上产生虚拟资本在现实中就表现为信贷膨胀。这种状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产生的泡沫经济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时盛行所谓的低成本扩张和负债经营导致日本出现信贷泡沫,在无限制贷款而资本无法回流的情况下,导致信用无法持续,最终因泡沫经济被打破而经济出现了持续十年左右的衰退。
  其次是在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虚拟资本。就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把虚拟资本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债券、股票等证券的收入都可依据利息率资本化,从而都可成为虚拟资本。这些证券所筹集的资本进入企业运行,形成实体经济的运行。但它们作为所有权证书存在,实际上代表对于未来收益的索取权,因此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用于投资的房地产也有这种特征。在证券和房地产流通市场上,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一方面它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利息率变化、进入市场的证券数量、投机心理、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等因素都会导致其市场价值远远脱离其现实资本的价值。因此证券市场实际上是投机性市场,投机过度就产生泡沫经济。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基本上就是由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上投机过度造成的。2001年美国华尔街出现的安然、世通等公司也是利用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机制,弄虚作假,操纵股价,导致了华尔街信用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也是起因于房地产市场上的过度投机。
  第三是金融衍生工具形式产生的虚拟资本。马克思当时从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中发现,一切资本具有了倍数增加的能力。这样,“在一切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巨额的所谓生息资本或货币资本都采取这种形式。货币资本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虚拟资本这种使货币资本倍数增加的机制就产生了强烈的创造虚拟资本的诱惑。后来的金融创新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创造虚拟资本进行的。恩格斯在修订《资本论》第三卷时依据当时现实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单纯为了购买某种有息证券而成立的金融公司:“资本这种增加一倍和两倍的现象,例如,已由金融信托公司大大发展了。”这些金融公司单纯投资于证券,而不是投资于实体经济,由此使虚拟资本进一步膨胀。它使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越来越看不到现实资本的影子。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速度大大加快。创造出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工具,如金融期货、股票指数、期权等。虚拟资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天在各类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数十倍。
  在现代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方式是创造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投机工具,衍生工具交易也就是转嫁风险。1997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过度,衍生工具创造过度。当时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把实体经济也虚拟经济化了。例如房地产供给增加时为刺激需求,便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即使是对信用能力弱的也提供贷款。金融机构再将这些债权证券化后出售。购买这些债权又都要利用银行信贷。因此形成的证券买卖的链条不仅长,尤其因带有投机性而产生数额巨大的虚增部分(这就是杠杠作用)。这样一旦其中某个环节(支付债务和还贷)中断,由此爆发危机就是全局性的,而且因其虚增部分太大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破坏。1997年发生次贷危机一年后雷曼兄弟破产从而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就说明这一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场在房地产金融领域中产生的危机迅速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不仅同金融机构的无节制放贷相关,也同银行的资本结构相关。马克思当时就发现:“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它们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一发生就迅速向银行蔓延,并使花旗银行等大银行濒临破产。银行资本结构以虚拟资本为主,银行对虚拟经济领域中的过度投机不但没有抗风险能力,甚至能与其同流,产生整个金融领域的危机就是必然的了。
  这次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蔓延到全世界,即使是经济一直健康发展的国家都无一幸免。这要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说起。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就发现,“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和垄断的时代,金融资本和垄断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表明少数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比其余一切国家都突出。”经过接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其特征就是金融全球化,表现为:货币的自由兑换及货币的全球化,金融市场(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自由流动,由贸易全球化产生的全球性支付关系。由于美国是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其一旦发生危机,必然通过金融全球化的通道,迅速向全世界蔓延。
  二、现代金融危机的实质还是实体经济的危机
  以上从虚拟经济领域中难以避免的投机过度和欺诈性来说明金融危机的引发因素。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产生金融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说明其本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即生产相对过剩。其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张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个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信用产生虚拟资本的量是有边界的,超出这个边界就可能产生危机。由信用形式产生虚拟资本不只是产生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突破流通手段量而实现扩张的正效应,也可能产生泡沫经济的负效应。由于信用形式的虚拟经济的存在,“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在大量生产中,产品只要卖出,在生产者看来,一切都正常。而实际上直接的购买者只能是借助信用的大商人,而不一定是消费者。“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一旦由于回流延迟,市场商品过剩,信用将会收缩。“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就是这样。次贷之类的信用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一旦超出实体经济支持的界限,信用停止,危机就爆发。
  其次,从金融创新的动机分析,金融资本家创新的基本目标是金融资本为了谋求垄断利润。就如列宁所描述的:“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享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由于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等等而获得大量的、愈来愈多的利润,巩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替垄断者向整个社会征收贡税。”现在谋求高额利润的途径还有无节制的放贷和创造金融衍生工具。马克思当时研究了19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几次经济危机的起因,发现大都同银行信用相关: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不过,信用可加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而且,用未售的商品作担保得到的贷款越是容易,这样的贷款就越是增加。在这种信用条件下,谁都不会放过这种大好机会,“结果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金融创新不仅给金融资本提供谋求高额利润的机会,也会被某些经营者所利用。例如为刺激经营者金融创新设计了期权刺激,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挂钩,由此就产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CEO做假、虚报利润,人为抬高股价等行为,造成股票市场上的危机,给普通股民造成重大损失。
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投机者的危机,是他们财富缩水的危机,而不是实际消费者的危机。泡沫破了,即使虚拟经济灰飞烟灭,实体经济还在。不管虚拟经济损失了多少市值,耕地还是那些耕地,机器还是那些机器,楼房还是那些楼房,公路没有缩短一寸,小轿车没有减少一个轮子。
  政府应该救的“市”,是实体市场的“市”,而不是虚拟市场的“市”。财政的救市资金,不应该为资本市场充值,而是要确保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只要实体市场活跃了,为之服务的金融市场就会逐步恢复元气。
   在市场经济的私人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占有是其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只是伴生现象。而当代的金融危机则是金融产品市场的内生现象,不是经济周期的货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市场经济早已进入了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实体经济超越了生理性需求阶段。但是,这些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为了加速对弱小国家的掠夺,抑制其他大国的崛起,大力鼓吹新自由主义,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于是虚拟经济以几何级数增长,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11年前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西方虚拟经济祸水的外溢。
  从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工具;现在,实体经济成为虚拟经济的道具。金融工具主要不是为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服务,而是为瓜分价值、创造虚拟价值服务。所谓金融创新不过是瓜分价值手段的创新,吹大虚拟价值泡沫的工艺创新。正如《诗经·伐檀》所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信息技术使这些君子的炼金术更加神奇,金融暴发户们的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令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再光荣,承担社会积累职能的实业家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金融寡头超过了巨商大贾,成了新时代的明星和事实上的领袖。
  有人在《经济展望》2007年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进入核裂变时代——资本魔术大戏开演》的文章。他兴奋地告诉人们:“中国经济从商品化轨道跨入资本化轨道,中国将再也不是中国的‘中国’了”;“经济增长速率将由算术增长转为几何增长,中国市场经济性质也将在资本化过程中真正确立”;“中国前几十年的发展是商品化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工业的规模化膨胀,产品数量的线性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且,这种经济增长还受到资源能源的强力约束,因而增长速率呈现算术增长模式。而在资本化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却是来自于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但不受资源能源约束,而且还具有乘数发展效应,其发展速率往往呈现几何级增长的态势”;“所有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业再也无需为钱发愁,凡能成为发展突出重点的项目都将获得十倍的速率,企业进入跳跃式发展的轨道”;“资本市场的规模将空前宏大,其运作力也将更为剧烈”。他为中国人描述的愿景,不正是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吗?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不再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物质生产力,而是不受资源能源约束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金融生产力。除了虚拟世界,在人间哪有这样的好事?!真是神话般的境界!然而,对虚拟经济的主体来说,却不是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们账户上金额的数量在瞬息万变地增减,这是何等的刺激,令人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而虚拟经济在总量上一旦超过实体经济,它就连物质的道具都不要了,就会像天方夜谭一样,自编自导,自我衍生或创新出一串串五光十色的泡沫来。泡沫随时都在破灭,随时都在衍生,但规模却越来越大。华尔街的坍塌不过是一次较大规模的破灭,很像一场陨石雨。看了这个“资本魔术大戏”,那位作者不知作何感想?
  金融危机的祸根是金融寡头,但是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却是全民甚至全人类的灾难。政府救市,等于为寡头们补充赌资,修复吸血的管道;政府不救市,实体经济很快就会变成被吸干了血的僵尸,灾难注定落到大多数民众头上。看起来,救市是政府唯一的选择。其实,政府应该救的“市”,是实体市场的“市”,而不是虚拟市场的“市”。财政的救市资金,不应该为资本市场充值,而是要确保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只要实体市场活跃了,为之服务的金融市场就会逐步恢复元气。
  政府只要看清楚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应该采取上述的心态和避虚就实的应对策略。因为,实体经济是由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组成的。一栋楼房的价值和价格是商品货币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总结。不管人们对它的估价是百万元、千万元,还是上亿元,其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丝毫改变;而它作为资本品的价值在人们的估价超过了它所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使用价值意义上的稀缺程度之后,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的经济意义就不再是住宅,而是以住宅为载体的金融道具。金融危机来了,金融泡沫破裂了,它的市值无论缩水为几十万美元,还是几美元,对消费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其使用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对投机者却像下错了赌注的赌徒一样,输得一塌糊涂,甚至倾家荡产。可见,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投机者的危机,是他们财富缩水的危机,而不是实际消费者的危机。泡沫破了,即使虚拟经济灰飞烟灭,实体经济还在。不管虚拟经济损失了多少市值,耕地还是那些耕地,机器还是那些机器,楼房还是那些楼房,公路没有缩短一寸,小轿车没有减少一个轮子。虚拟经济就好像一个花瓶,人们把它当作古董可以身价百倍,一旦发现它不过是现代机器制造的瓷瓶,身价就会一落千丈。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虚拟经济就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妨以平常心待之。只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消费,任凭虚拟经济乱云飞渡,实体经济依然固若金汤。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无论多么严重,都是危机发生之后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在第一时间干什么。是向资本金融市场输血充值,还是直接扶持实体经济?政府的选择是为谁解除危机,纳税人的钱补贴给谁,是消费者、生产者,还是投机者?是鼓励创造价值,还是鼓励瓜分价值?是鼓励创造使用价值,还是鼓励创造虚拟价值?这是检验政府的试金石。救市,还是救民?也就是说,是维持资本品的市值,为投机者解套,保住不义之财的虚拟价值?还是雪中送炭,救民于水火,保持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是决策者应该慎重考虑的大是大非问题。显然,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如果我国发生了金融危机,理所当然的是要为消费者、生产者解除危机。

作者:刘福垣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0月31日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66161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