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yiweiluoye
2923 29

ZT关于《资本论》第2卷与第3卷中劳动价值论的矛盾论述之解疑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8粉丝

院士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5451 个
通用积分
11.8001
学术水平
229 点
热心指数
286 点
信用等级
228 点
经验
82807 点
帖子
2516
精华
0
在线时间
43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6
最后登录
2013-1-2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23 12:19:5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要:本文围绕价值理论这一经济学的基础性课题,以新版MEGA公布的资料为依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传统解释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纠正,对《资本论》中劳动价值理论所达到的高度进行了重新评价,展示了由于新MEGA原文手稿的发表所带来的《资本论》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构成”说;“价值分解”说

 收录马克思晚年《资本论》手稿的新MEGA卷于2008年刊行,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11卷。由此,包括此前未发表的手稿,《资本论》手稿的全貌得以面世。称之为新MEGA的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网罗了《资本论》及其准备性著作和笔记、批注等文献遗产,并经过忠实且严密考证以期留传后世的学术出版事业。我们在为这一人类引为自豪的知识遗产的资料整理工作取得划时代进步而欣喜的同时,也期待对《资本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繁荣。

  基于新MEGA版的原始手稿资料的对《资本论》的再度解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也开始提及对以往通行观点的重新认识。在现行本中难以看清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内部过程开始变得清晰可见,新的观点不断涌现,曾经处于胶着状态的论争也有了新的突破口。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个笔者参与的事例,即对《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中的理论矛盾的澄清(这种说法也许显得有些夸大其辞?),也就是对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谱系的传统评价的再认识。

一、对新MEGA手稿的研究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观点

  1.有关劳动价值论谱系的传统观点

  对于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所倡导的劳动价值说,在价值形成这一点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纠葛在一起:一种是认为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价值构成”说;一种与之相反,认为价值是可分解为以上三个收入部分的“价值分解”说。这种学说被马克思称为“斯密教条”,即:“每一个单个商品——从而合起来构成社会年产品的一切商品(他到处都正确地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或者说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派双雄T.R.马尔萨斯和D.李嘉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分别继承了“价值构成”说和“价值分解”说。一般认为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批判地汲取了李嘉图的“价值分解”说。在日本经济学界,也基本认为李嘉图的“价值分解”说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标签及血统证明,但如果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有摇摆不定的情况,读者肯定会觉得很诧异。如果说正是在《资本论》第2卷与第3卷中,价值论基础不停转变甚至前后矛盾,读者一定会觉得更加惊奇。

  但是事实正是如此,如果我们按现行版《资本论》第2卷、第3卷的顺序阅读下来,就会发现在第2卷中不仅否定“价值构成”说,而且“价值分解”说也被批判为“同样是错误的”。但在第3卷中,则变成了在继续批判“价值构成”说的同时,却像变脸般地承认了与之相反的“价值分解”说,称其“完全正确”。在第2卷中被批判为“错误”的命题,却在第3卷中突然被承认为正确的,这让人觉得太不自然了。

  2.马克思理论发展的一贯性与手稿编辑上的脉络冲突

  如上所述,现行版《资本论》第2卷中对“价值分解”说的批判与第3卷中对它的接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同时并存。不过,这种叙述上的不一致现在可以通过探寻马克思的理论发展史而得以解释。

  先概要地阐明结论。马克思在作为《资本论》第3卷素材的1864—1865年执笔的“主要手稿”中,接受了“价值分解”说。第3卷第7篇以对描述收入现象的经济学“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为主题,马克思在彻底批判收入论的理论基础即古典经济学“价值构成”说的同时,将“价值分解”说作为正确的理论接受了,甚至将其作为批判“价值构成”说的盾牌来维护。

  但是,15年后即1880年执笔的《资本论》第2卷的最后改订稿“第8草稿”中,他对“价值分解”说的评价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认为它“同样是错误的”,从而达到了否定的认识。再从手稿的使用状况来看,首先是1885年刊行的第2卷中收录了1880年执笔的“第8手稿”,而9年后即1894年刊行的第3卷中则收录了1865年执笔的“主要手稿”。也就是说,从马克思的理论发展史来看,从《资本论》第3卷“主要草稿”中对“价值分解”说的肯定评价到第2卷“第8草稿”中的否定评价,其实是他认识深化的前进过程。

  再进一步来看,恩格斯在从“第8手稿”中编辑第2卷第3篇时,变换了原始手稿的叙述顺序,结果造成了成熟度迥异的价值学说认识的章节前后颠倒,使得现行版第3篇第19章第2节中批判亚当·斯密价值学说的文章脉络前后交错,从而晦涩难懂。在同一章节中,呈现出对“价值分解”说的“接受→批判→再接受→再批判”这样一种不同评价态度相混杂的叙述。

  简单说来,就是对古典经济学“价值分解”说在第2卷和第3卷之间产生了评价态度的歧义和落差;并且由于“第8草稿”的编辑手法,在产生理论转换的第2卷第19章中,出现了评价态度迥异的叙述前后交错。

  2008年新MEGA“第8手稿”首次公开,原始手稿的全貌得以面世。通过对这些素材的仔细研究,使我们更确信自己多年来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可以据此推断在“第8手稿”叙述中马克思的评价态度转换的时间点和过程。本文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并进一步论证。

二、在“主要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价值构成”说,接受了“价值分解”说

  《资本论》第3卷第7篇(主要手稿)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性研究,是按照否定“价值构成”说和拥护“价值分解”说这种对照结构展开的。有关论述见以下(1)和(2)。

  (1)引自第3卷第7篇第49章“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构成不变资本的商品组成部分,像其他所有商品价值一样,对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来说可以归结为那些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价值部分,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2]

  (2)引自第3卷第7篇第50章“竞争的假象”:

  商品价值就其代表新追加的劳动来说,不断分解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形成三种收入形式,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它们各自的价值量,即它们各自在总价值中所占的部分,是由不同的、特有的、以前已经说明过的规律决定的。但是反过来,说工资的价值、利润率和地租率是构成价值的独立要素,而商品的价值(如果把不变部分撇开不说)就是由这些要素结合而成,却是错误的;换句话说,说它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组成部分,是错误的。[3]

  诚如所见,马克思对于新增加商品价值部分的规定,在我上述引用的(1)和(2)的前半部分中,是完全认可“价值分解”说的,而在引用的(2)的后半部分,则严肃地批判了“价值构成”说,指出正是“价值构成”说才是将价值的真正源泉乃至内容视为投入劳动的观点,引发了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资本以及土地这三者视为价值源泉的非科学的流行的“三位一体”理论的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组成价值的各部分(工资、利润以及地租)相互之间毫无关联且遵循各自的规则而形成的话,那么各组成部分自身可被视为独立的“交换价值的源泉”,进而这些独立的源泉(劳动、资本以及土地)分别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因果关系。这种将各种收入视为源泉的“价值构成”说的理解方式,就像梨树结出梨一样作为一种自然表象在我们的日常意识世界里根深蒂固。

  在“主要手稿”中,为了批判这种“三位一体”的“价值构成”说,“价值分解”说被赋予了批判的后盾及堡垒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实际价值,当然也包括商品价值,无论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如何,都绝不是由各种收入所构成的。价值的实体就是劳动,由对象化劳动所生成的价值量是本源和基础。“价值构成”说承认劳动外因素的价值创造性,消除了价值规定的界限。以上就是这一时期马克思积极接受并维护“价值分解”说的目的所在,也是严肃批判“价值构成”说的原因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 资本论 矛盾论 价值论 马克思 经济学 关键词 资本论 价值论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 1 + 1 + 1 学术价值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23 12:21:1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在“第8手稿”中,“价值构成”说和“价值分解”说都得到了批判
  在1880年的“第8手稿”中,在写批判“亚当?斯密”的再生产理论(第2卷第3篇第19章第2节)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出现了在此前的叙述中从未见过的对“分解”说的批判。有关论述见以下(3)和(4)。
  (3)引自第2卷第3篇第19章第2节“亚当?斯密”:
  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形成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个荒谬的公式,在亚?斯密那里,是来源于下面这个似乎较为可信的公式:商品价值分解为这三个组成部分。但是后一种说法,即使假设商品价值只能分成所消费的劳动力的等价物和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是错误的。[4]
  (4)引自第2卷第3篇第19章第2节“亚当?斯密”:
  商品这个价值的量,是由所耗费的劳动的量来计量的;商品价值不分解为任何别的东西,也不由任何别的东西构成。[5]
  与之相同的论述还可在同书“5.总结”中看到。上述引用全部表明,即便商品价值是“收入的源泉”,但从本性来看,它既不由其他各收入成分“构成”,也不可“分解”为各收入成分。这样,伴随着对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双重批判的逐渐深入,实现了对“斯密教条”的全面批判。
  随着“第8手稿”对亚当?斯密再生产理论的探讨的深入,一个与“主要手稿”中接受的立场不同的、对“价值分解”持保留态度(虽然已不再接受,但还未达到批判的高度)的转变发生了。到了最后的归纳部分第19章第2节“5.总结”,评价开始逆转,在以往的叙述(同章同节“亚当?斯密”的1—4前)中从未有过的对“价值分解”说的深入批判跃入眼帘,由此开始至“第8手稿”结尾不再对“价值分解”说持任何接纳态度。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扬弃古典经济学派劳动价值论的转换点,换而言之,马克思迈出了全面克服“斯密教条”的关键一步。
  如上所述,马克思的理论是随着“第8手稿”的论述而逐渐深化的。这里要提醒的是,我们现在看现行版时应注意一个特别的问题:恩格斯根据“第8手稿”编辑了第19章第2节的内容,当时他把原属于“5.总结”的一些叙述,即对亚当?斯密的资本和收入转化的理解的批判,提前到了现行版“4.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中。[6]其结果就是在现行版本中,理论成熟度迥异的论述被混杂在一起了。
  从“第8手稿”的论述脉络来看,“4.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中仍然对“价值分解”说采取了无批判的保留态度,相应地,对亚当?斯密的资本和收入转化的理解也采取了同样的处理。而到“5.总结”中,“价值分解”说以及对资本和收入转化的理解都得到了完全批判。
  由于恩格斯的编辑把理论成熟度迥异的章节前后颠倒了,使得现行版第19章第2节“4—5”的展开论述显得相当混乱。“4.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中呈现出这种局面:接受“价值分解”说→批判“价值分解”说→再度接受“价值分解”说,而在“5.总结”中则再次也是最终对“价值分解”说进行了批判并否定了“价值分解”说。对古典经济学派价值理论的接受、保留和批判,这种翻来覆去就是使其晦涩难懂的原因所在。
四、向批判“价值分解”说转化的旁证
  我们说马克思关于“价值分解”说的认识产生了180度的剧烈转变,并最终否定“价值分解”说,是有旁证的。根据马克思使用的直线与其分割的比喻手法就能看到他明显的变化,请注意以下(5)和(6)的比喻对照。
  (5)引自第3篇第19章第2节“亚当?斯密”中的“4.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
  如果我任意确定三条不同直线的长短,然后用这三条线作为“组成部分”,构成同这三条直线之和一样长的第四条直线;另一方面如果我取一条一定长度的直线,为了某种目的把它分成也可以说“分解”成三个不同的部分,那么,这两种情况决不是同一程序。在前一个场合,线的长短完全随构成此线的那三条线的长短而变化;在后一个场合,线的三个部分的长短一开始就由它们是一条一定长度的线的各个部分而受到限制。[7]
  这个比喻中,通过比较所给的直线与其分割的各部分之和的量的关系,揭示了“构成”和“分解”(分割)的不同。请注意,比喻的目的始终是比较两者量的不同,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6)引自第3篇第19章第2节“亚当?斯密”中的“5.总结”:
  如果我画一条一定长度的直线,那我首先是用那种按照某些不以我为转移的规则(规律)的画法“生产”(当然只是象征性地“生产”,这一点我事先就知道)一条直线。如果我把这条线分成三段(为的是再和我们当前的问题相适应),这三段的每一段仍然是直线;由这三段线构成的整个这条线,并不会因这种分割而变成和直线不同的东西,例如某种曲线。同样,我在分割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时,也不能使它的各段线之和比未分割的原线长。因此,未分割的原线的长度,也不是由各段线的随意决定的长度决定的。[8]
  与前面引用的(5)相同,还是采用直线和其组成部分的比喻,但这里引入了新的“曲线”概念,分析了直线与分割的组成部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会因为这种分割“就变成类似于什么曲线之类的”,换句话说,没有发生范畴改变从而生出别的异质成分的事情。马克思要说明的是,即使商品价值被分割成各个成分作为收入的源泉发挥作用,但价值自身的本性决没有“分解”为收入等,也不会转化或变质为与价值本性不同的收入范畴或资本范畴。
  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与马克思在“4.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中所采用的直线分割的比喻不同,“5.总结”中直线分割的比喻基调发生了变化,探究“分解”的质的关联的论述一再出现。当然,谈到基于商品价值本性的不变性,就一定会和意味着向不同成分转化变质的(斯密之流的)“分解”相关批判紧密相连,这就是在第19章第2节“4.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之前的部分中没有出现过的焦点的基调转换。
  那么,究竟是什么理由促成了这样的评价转变呢?
五、促成放弃“价值分解”说的契机
  围绕资本和收入间的关联,亚当?斯密和古典经济学派总是老生常谈地说:“为维持生产劳动者而投入的资本部分,在为资本家实现完资本的功能后,就会转变为劳动者的收入”,也就是常说的“人工费就是工资”或“人工费变成工资”。我们把它称为对资本和收入(命题)转化的理解。围绕如何评价这种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曾进行了艰难的搏斗。与从肯定“价值分解”说到否定它相伴随,发生了对资本和收入(命题)转化的理解的转变。有关论述见以下(7)、(8)和(9)。
  1.“主要手稿”接受了资本和收入转化的认识
  1865年的“主要手稿”,即《资本论》第3卷第7篇中,马克思是接受了对资本和收入转化的理解的。
  (7)引自“主要手稿”第3卷第7篇第49章“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生产物的价值中)再转化为工资的价值部分,首先会作为可变资本,作为必须重新预付在再生产上的资本的组成部分流回。这个组成部分执行双重职能。它先以资本的形式存在,并且作为资本和劳动力相交换。在工人手里,它转化为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取得的收入,并且作为收入转化为生活资料并被消费掉。[9]
  在同一章节中还有类似的叙述,例如:
  就每个单个资本家来说,他的一部分产品必须再转化为资本(这里也撇开再生产的扩大或积累不说),不仅要转化为可变资本(这种资本本身又要再转化为工人的收入,因而要转化为一种收入形式),而且要转化为不变资本(这种资本决不能转化为收入),要认识到这一点自然是非常容易的。[10]
  资本的每个部分产品的价值,每个商品的价值,都包含:一个价值部分=不变资本,一个价值部分=可变资本(它转化为工人的工资)和一个价值部分=剩余价值(它后来分为利润和地租)。[11]
  2.“第8手稿”批判了对资本和收入转化的认识
  在1880年的“第8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和收入转化的理解进行了坚决的和详细的批判。
  (8)引自“第8手稿”第2卷第3篇第19章第2节“4.亚?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
  亚?斯密所说的(第223页),是完全错误的:维持生产劳动所使用的资本部分……在为他(资本家)执行资本的职能之后……就形成他们(工人)的收入。[12]
  (9)引自第2卷第3篇第20章“X.资本和收入:可变资本和工资”:
  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家为了摆脱理论上的困难,即对现实联系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流行的看法:对一个人是资本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就是收入;反过来说也一样。这种看法部分地说是正确的,如果使它具有普遍意义,那就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这种看法包括对在年再生产中进行的全部交换过程的根本误解,也就是对这种部分正确的东西的事实根据的误解……[13]
  因为可变资本总是以某种形式保留在资本家手中,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会转化为某人的收入。[14]
  3.对亚当?斯密的资本和收入理解(即人工费变为工资)的批判
  在“第8手稿”中,马克思在致力于对亚当?斯密再生产理论进行最后清算的过程中(即第2卷第3篇第19章第2节“亚当?斯密”),再三引用了资本和收入命题及其相关语句(不管是单纯引用也好,基于保留性判断也好,还是为了展开淋漓尽致的批判也好)。
  在亚当?斯密的理解中,不变资本部分c(第四要素)均可以被置换为新的附加价值(可变资本v加上剩余价值m),而可变资本v被认为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工资。这样,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可以归结为:商品价值毫无保留地被“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等各项收入(或者相反,价值由各项收入构成)。
  这里,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派的价值论=再生产论的结论的荒谬之处就暴露无遗。首先,他们将“资本”范畴消解到了“收入”范畴中(人工费变为工资!),这样就取消了资本占有的归属,进而消除了私有制这一资本主义前提,因而变成了一种十分草率的论辩。其次,这样就导致年复一年的社会再生产不得不从不变资本为零来重新开始——这是连小孩子都看得出来的讲不通的武断的教条。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23 12:21:5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4.对资本和收入的理解的批判和对“斯密教条”的克服
  诚如所见,商品价格的各项收入“分解”,或者由各项收入“构成”,实质是受到资本价值向收入或者收入向资本相互“转化”逻辑的支撑。“价值分解”说与资本和收入的把握是这一教条不可或缺的支柱。虽说如此,但对“价值分解”说与资本和收入的理解,以及对这两方面的批判在“第8手稿”前,也就是在“第8手稿”的对亚当?斯密再生产理论的总结之前,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这项批判工作对马克思自己来说,意味着自我批判性的清算,这也是他克服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的最后一道难关。
  踏出这关键一步的理论准备的契机,是1870年后半期马克思在不断充实完善改订稿基础上最终完成的资本循环理论。在这段时期的研究中,资本终于脱下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外衣,回到了出发点,即完成价值增殖的循环运动,即“货币资本”是“货币”和“资本”所规定的,“商品资本”是“商品”和“资本”所规定的双重承担者。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能首尾呼应,准确把握商品价值的本源性与资本和收入的各项具体规定之间的相互纠葛。
  顺便说一句,如果忽略“商品价值”与“资本”规定的多重形态规定上的区别与联系,就难以摆脱“人工费就是工资”的混乱理解。
  总结以上深层次的认识,就能找到古典经济学派“价值分解”学说与资本和收入转化理解的突破口。对于晚年的马克思来说,“第8手稿”(第19章第2节)对于亚当?斯密再生产理论的批判性总结,使他最终克服了“斯密教条”这最后一道横亘在眼前的难关。
六、结 语
  《资本论》原始手稿全貌的面世加快了对以往通行观点的重新认识。本文以新MEGA发表的马克思晚年的《资本论》遗稿为素材,揭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来历和到达的高度,对以往通行的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归纳要点如下:
  1.在劳动价值理论的传承谱系中,马克思被认为是批判性地汲取了古典经济学派价值论的“价值分解”说。但在《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中存在着完全相反的评价,由此产生了矛盾。马克思在第2卷中将“价值分解”说批判为错误的论点并予以否定,却在第3卷中接受其为正确的论点并加以认可。
  通过根据手稿执笔顺序考察理论发展史,我们能够理解这种叙述上的前后矛盾。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的轨迹是这样的:1865年的“主要手稿”中接受并认可当时的“价值分解”说,1880年的“第8手稿”则实现了对其进行批判和否定,继而通过对“价值构成”说和“价值分解”说进行双重批判,最终完成了对古典经济学派价值理论即“斯密教条”的克服。在理论形成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过程是不断深化的、连续的。
  2.古典经济学派描述的资本范畴和收入范畴相互转化的表面化的理解方式(人工费变为工资),与将商品价值理解为由各项收入“构成”或可“分解”为各项收入的“斯密教条”一脉相承,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在批判“价值分解”学说的过程中,伴随着马克思对批判资本和收入转化理解的进步。
  此外,围绕这种评价的转变,马克思在做“直线分割的比喻”时针对质的关系出现的叙述的变化,反映出他对“分解”问题的认识态度的转变。
  3.那么是什么时候出现了这个转换点呢?在“第8手稿”第19章第2节“亚当?斯密”的撰写过程中,他对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派价值理论的评述有了大幅变化。同一章第2节“4.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与“5.总结”之间的理论内容在成熟度上迥异,论述基调也彻底转换,此后马克思对“价值分解”说以及资本和收入转化理解的批判态度再未动摇过。因此,将“第8手稿”中第19章第2节“5.总结”视为分水岭应该是合理的。
  4.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出版时,将编辑方针定为“把最后的文稿作为根据,并参照以前的文稿”,从1880年执笔的“第8手稿”中选编了第2卷第3篇,从1865年执笔的“主要手稿”中选编了第3卷第7篇。我们在《资本论》的第2卷和第3卷中所看到的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矛盾性叙述,应该是恩格斯重视马克思本人反复推敲过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编辑方针造成的。
  恩格斯在编者《序言》中发出这样的感慨:马克思“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使他的论述很少能够做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适应他的由于不断进行新的研究而日益扩大的眼界”[15]。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写作的1880年“资本论遗稿”,即编入第2卷第3篇的“第8手稿”中,到达了批判古典经济学派价值理论“斯密教条”的最高峰。但是这时候马克思已经精疲力尽,在他以前所撰写的第3卷、第2卷及其他《资本论》稿件中,没能反映出”第8手稿”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尚未来得及对这些书稿进行改订便于1883年与世长辞了,本文所展示的关于《资本论》叙述前后矛盾的这一段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5.新MEGA研究将推动对传统观点的再审视,重塑劳动价值论。我们已经不能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所谓通常的理解坐视不理了,对于“价值分解”说谱系的传统解释应该给予纠正。那是马克思在理论形成过程中所遇到并将被克服的、暂时不成熟的片面的认识片断,我们不应该忽视和低估晚年马克思拖着病体经过反复研究所取得的劳动价值论的最高成就。这是我们今天新MEGA编辑者和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MEGA手稿的研究昭示着《资本论》新纪元的到来。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学术态度端正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feig 发表于 2011-8-23 12:38:4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值,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为得到某一物品(或服务)所愿意付出的代价。价值源自人的需要,也是物品(或服务)效用的体现。
物品效用的形成过程,可以有劳动参与,也可以没有。劳动价值论是很片面的。
发现事实,尊重事实。

使用道具

还是“价值分解”的理念比较好;……马克思的自相矛盾并非是一种进步,那只是一种退步耶!

使用道具

lts635 发表于 2011-8-24 14:08:2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假定劳动生产力不变,构成说和分解说似乎都成立.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24 14:22:3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假设不成立,也并非是现实的假设。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rr3068 发表于 2011-8-24 15:22: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lts635 发表于 2011-8-24 15:27:2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24 14:22
这个假设不成立,也并非是现实的假设。
你说的对,这个假设不现实.斯密是不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呢?可不可以认为,理想状态下,斯密的说法成立呢?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10 + 10 + 1 + 1 + 1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10  论坛币 + 1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24 15:47:5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斯密的经济学说具有双重性,并非在理想状态的假设。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