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随心随性
1451 7

[其它] 为自私“平反”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大专生

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437 点
帖子
23
精华
0
在线时间
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16
最后登录
2014-8-1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舆论,充满了对“私”的贬抑、“公”的颂扬,私和公几乎没有经过客观的分析与实践的检验,就简单而粗暴地被赋予了截然相反的道德色彩,更重要的是,道德上的善恶评价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对行为对错与否的分析‚。对含有私和公的词汇,分别做一统计,可以有大概的认知。而在我看来,除却加在公和私身上的道德外衣,实实在在地以分析和实践作为基础ƒ,继而再对公与私作评价:公的美好只是个幻象,它只能在想象中存在,但总是渴望得不到的,却不懂得珍视已有的,这是人类的通病;私呢?难道它就真的是洪水猛兽,人人必须避之而不及吗?本文侧重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人性的自私做一阐述,毕竟,经济学一个不容撼动的基础假设就是:人,是自私的。

       斯密PK马克思

       斯密说:很多时候,一个人会需要兄弟朋友的帮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们的仁慈之心,他将会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对方的利己之心,从而证明帮助他人是对自己有益的事,那么这个人的成功机会较大。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议,都是这样想:给我所需要的,我就会给你所需要的——这是每一个交易建议的含义;而我们从这种互利的办法中,所获的会比我们所需的更多。我们的晚餐可不是得自屠夫、酿酒商人,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特别关注。我们认为他们给我们供应,并非行善,而是为了他们的自利……

       大一初次读到斯密这段话时那种振聋发聩与欣喜不已的感觉,至今仍挥之不去。我明白了,维系着这个社会的运行的纽带,正是自私!我们肯定自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也不否认与自私相反的仁慈之心的存在,但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完全要仰仗于他人的仁慈之心,容易想象,这种联系极为脆弱;而我们欲图获取自己所需的手段,如果是通过唤起他人的利己之心,这种联系则会较为稳固与持久。斯密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私的可人之处,此长彼消,曾经让我的大脑长久的处于矛盾状态的马克思的理论④,也就迎来了第一次着有力的撞击。

      高中政治书说,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它的论证,自己至今仍可信口说出:一、它违反了社存在会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二、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三、它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四、它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一开始读到这样的论证,就觉得蠢得可爱,生活中自私的行为俯拾即是,但要从理论上论证出人性自私,自己无能为力,当时能够做到的只是针对性的反驳⑤。斯密人性自私的看法,相信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即便是普通人,如果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得出人性自私的结论,亦非难事,事实上,这是常有之事。是自己的一个特点吧:对于一个观点,自己总是想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对于未经论证的观点,即使有很多事实摆在眼前,自己对它的接受性仍会大打折扣。⑥就这样,现实与理论的出入在我的脑中打了个大的问号,这个以及类似的问题伴随了我高中生活的大部分时光。

      在这场斯密与马克思的PK赛中,自己认为,斯密是胜出了几个马位的。

      自私与进化

      在经济学中,作为基础假设的人性自私,有着另一种表述:人总是在局限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表述有异,实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使用。很多人认为这个假设不真实,触发了很多争论。下面,就引入一个例子:

     “话说有一群人,每个都是白痴,对世事茫然不解。经济学者却假设他们每个人明智地争取最大的利益。事实上,这些人都是白痴,所以这个经济假设显然是错了。这些白痴听说汽油站很好玩,于是每个人都开办汽油站了。因为是白痴,他们之中有些把油站建在荒山之上,有些建在密林之中,也有些建在海上的。没有公路汽车经过,油站怎可以生存呢?但他们当中有几个同样的白痴,却胡里胡涂地把汽油站建在公路旁。过不了多久,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只有在公路旁建油站的白痴能生存。事实上,他们是不知自己所为的。经济学者假设他们懂得怎样争取最大利益,显然是错了的,但留存下来的汽油站,却刚刚与争取最大利益的假设不谋而合。”

      上面的例子,是张五常受到他老师阿尔钦的《莫测、进化与不确定》这篇文章的启发,而想出来的。个人认为这个例子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此处只提与文章主题联系较为紧密的两点:首先要说的这个,和例子要表达的主旨有偏离,这是说,人的存在可能有无限的可能性,自私的和不自私的都存在,但经过自然选择,剩下的会是自私的那一群,也就是会在局限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群;另一个和例子主旨契合的,是弗里德曼和张五常等经济学家对人性自私的处理方法,仅仅把人性自私看做一个假设,假设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理论,可以对现象做出解释与推测,关乎科学理论性质的问题,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另外,生物学家道更斯曾出版一本名为《自私的基因》的书,旁征博引,用了数之不尽的例子证明自私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是遗传的,不可更改。这也是有趣的学问了。

      此节主要是从进化的角度看人性自私,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对错与否是另一回事儿,关键的在于启发。

      内在的统一

      朋友,你可以想象一个充裕的社会吗⑦?充裕与稀缺相对,稀缺是欲望的无限性相对于资源的有限性,充裕则是指资源可以随意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我们想要得到什么,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且不说这不可能存在,假使它存在,那生活在其中的人会是怎样的呢?他(她)会自私么?个人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没必要自私,也不可能自私,自私或者不自私的分析在这里也没有丝毫意义。而恰是在稀缺的社会里,资源相对于欲望有限,每个人为了生存,会展开竞争,争取将资源占为己有,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也就和自私相合了。

      笔锋稍转,另换一题。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它是说,如果有两样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工,一样要素增加而另一样固定不变,那么总产量会上升,但这增加会愈来愈小。边际收益递减定律是个实证定律,万无一失,有好几方面的变化,此处不提。想说的是,你可曾想过一个边际收益递增的社会存在吗?我们可以想象:一块农地,我们不断在它上面追加劳力,它的产量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长;一棵树,我们给它施肥不止,它也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高长粗;一头猪,我们给它不停地喂食,它同样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长肥;甚至于爱情,我们付出一分,收获的更多,再投入,收获的越来越多;等等诸如此类,这是一个边际收益递增的社会了,同样可以想象,它也很容易成为一个充裕的社会。但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不须要边际收益递增适用所有的东西,哪怕这个定律只在一个东西上适用,例如是树,以那样的速度增长,我们的世界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承载它。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存在着的是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这也是一种必然。

      到这里,我们可以综合上面的分析。如果一个世界存在着的是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那会导致一个没有前途的充裕社会;实际是并且幸好是,我们的世界只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它使得我们的社会呈现出稀缺的状态。充裕的社会里,自私没必要也不可能存在,自私不自私的分析也完全没有意义;而在稀缺的社会,上面已经分析,自私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客观世界和人性的一种内在统一了,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人性的自私有着一种莫大的联系;我们也可以明白经济学生产理论和需求理论在这个意义上的统一了,生产理论谈及边际收益递减,需求理论强调了人性的自私,二者紧密相连。

      小结

      中国传统社会形成褒公贬私的状态,有其社会根源,提倡公而贬抑私对于宗法制大家庭也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今后会为文分析,此处不谈。但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形成的社会观念,以及对公和私所赋予的道德色彩,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并且许多错误也由此而生。现在人们对于自私仍难以接受,自己认为主要的还是道德观在作祟,国人讲道德是讲的太多了。

      附注

   1、本文侧重于对自私进行分析,至于“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论述。

‚     2、科学哲学将人们的判断分为三种,一种是科学判断,即真假判断;一种是道德判断,即善恶判断;一种是审美判断,即美丑判断。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会将事实判断和善恶判断混淆。

      3、实实在在地以分析和实践作为基础,是要求极其客观,不加进自己的主观色彩的,但本文的价值观极其凸显。个人认为,公得到完全的贯彻,会导致一穷二白的局面,这是事实判断。至于一穷二白的局面好不好,本文的立场是不好,这是本文的价值观了。

      4、学术上有原教旨主义和派生理论之说。历史作为时代的人质,往往会由于后人利益的原因而得到“修正”。自己了解一些真正属于马克思的观点,是很令人折服的,至于政治书上所说的,是马克思的,还是后来派生的,个人认为都有。

      5、这里的反驳是融入了现在的一些观点的。一、你说人性自私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那如果人性自私本身,就是在稀缺的社会中人性必然出现的特点,就是社会存在,怎么办?在我看来,私被看做一种社会意识,是因为公是一种社会意识。大公无私在现实中还没见过,是人们想让它存在,这是说它是一种意识了,甚至于这种公的意识的出现,也是由于人们自私的原因,公者,利他人也,而每个人都想让他人利自己。公现在是一种社会意识了,自然,很多人认为与之相对的私也应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没进一步对私的客观存在性进行分析。二、动物的自保性和人的正当利益,都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都是趋利避害的表现,我将其称之为自私又有何不可?三、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说法就更为可笑了。我们更为常见的是,人性不自私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并且那些所谓的不是自私的做法,也可以用自私来分析。

      6、自己的这种特点让自己受益匪浅,同时也损失很多。平衡的办法是,分出轻重缓急吧。

      7、自己曾将世界的存在划成四种:一、一个人的充裕世界;二、多个人的充裕世界;三、一个人的稀缺世界;四、多个人的稀缺世界。四者中,唯有第四个值得分析,也最为复杂,它同时也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历史与现实 我们的世界 利益最大化 自私的基因 传统文化 中国 色彩 统计 外衣

沙发
yaya11235 发表于 2011-11-20 19:42: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O(∩_∩)O~

使用道具

藤椅
rockrover 发表于 2011-11-21 05:50: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乌兰巴托

使用道具

板凳
iagudan 发表于 2011-11-22 11:33: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道理

使用道具

报纸
dxsheng 发表于 2011-11-22 15:22: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行。不错的分析。期待新的论点问世

使用道具

地板
censhaoze 发表于 2011-11-22 22:29: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分享

使用道具

7
yyannn 发表于 2011-11-22 22:38: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自私是人的天性
对经济学的痴迷,会使你变得疯狂。对金融的热爱,可能会使你迷失方向。

使用道具

8
F7erxl 发表于 2011-11-23 21:08: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最近发的几篇文章都很有想法
很喜欢阿尔钦对理性人假设的辩护  感觉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方法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4 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