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道之末
86580 459

[宏观经济指标] 央行的基础货币怎么流入市场的? [推广有奖]

81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1: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0 9:34:00的发言:Sungmoo,我想类似的真正的批判思维能力,我想你永远很难具有的。我可以很自信的说,你永远难以有这种真正的批判能力。原因何在,就在于,sungmoo在训练经济学思维的过程中,总是对经济学传统理论项礼膜拜,因此你的思维方式永远是一种用常规科学解题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我与CCGGQQ呢,我们却完全是一种故意给常规科学为难的思维方式,我们就是习惯于去给传统的常规科学找尴尬与漏洞。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意味着我们的文献比你占有得少,意味着我们不重视文献,也不意味着我们文献比你占有得多。文献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你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witswang“屡教不改”的思维方式或习惯:

(1)由“指正别人理解上的错误”,推出“总是对经济学传统理论项礼膜拜”。

(2)由“自己占有文献不少”,推出“别人也占有不少文献”。

(3)如果出发点即有问题,“思维方式”只不过在继续错误。不去了解前人的东西,而去批判,这是witswang所推崇的ccggqq式“思维方式”?

ccggqq如果负责任的话,请如实对witswang讲讲自己究竟看了什么,就来大表议论。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witswang:你的这种思维习惯改不掉,也不会有真正的批判。

从你擅断我是RUC学生,即可看出你的思维特征(你的类似擅断已经不止一次了,承不承认,是你自己的事了)。

(至于ccggqq在认识上有哪些问题,如果witswang看不到许多贴子,我只好假设witswang的评论是有“析取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不是帮助ccggqq的真正态度)

使用道具

82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1: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0 8:40:00的发言:我再说一句,CCGGQQ的怀疑精神是值得大大鼓励与肯定的,即使就算他提的问题是错误的,但是他的提问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不要以为这种火花,是什么可贵的东西。因为这种火花,并不是稀缺的。小孩子也会有这种火花。

一个问题,是不是好问题,也要看提问者本人的态度。

单纯以这种火花为荣,不认真听闻他人(当然包括前人)之声,对于治学,是远远不够的。

使用道具

83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1: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也要感谢witswang。

因为除了witswang,别人对ccggqq的任何说法(即使是同样的说法),ccggqq似乎都是听不进去的(这句判断很武断,如有不实,我承认错误)。

可惜,ccggqq可能并不了解witswang真正的用心良苦之所在。

使用道具

84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1: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0 9:34:00的发言:SUNGMOO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货币中性问题如果不是一个伪问题,那它是什么呢。
货币中性本来就是永远是不可企及的梦想,难道SUNGMOO还真认为货币中性是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

witswang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情形是“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吗?

如果“不可企及的梦想”真是对应了“伪问题”,那么牛顿第一定律便成了“伪问题”?

使用道具

85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1: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0 9:34:00的发言:实际上你可以想想,社会经济活动这么复杂,不同人对于货币的态度又不一样,同样10000元钱,对我而言可能感觉太多,于是心理非常踏实安全,不会想到去增值保值什么的,而对于另外一个人可能感觉太少,于是拼命去增值保值什么的,这样不同的钱对于不同人就产生了不同的经济效果,你想货币怎么可能中性呢。

且先不谈这个问题:请问“通货量”的统计是否必须考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再回到这个问题:请问,如君所言,货币政策又该如何实施呢?

使用道具

86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2: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0 8:40:00的发言:CCGGQQ先生就这么牛,在大方向问题上是非常有见地的

witswang是不是想说:考察通货对产出有哪种可能的影响,就成为“大方向上的‘牛’”?(别忘了,通货的统计是另一个问题,而通货的统计真地没有必要问通货真地干什么去了)

“货币中性”论者,难道真地不了解通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witswang是否太低估前人的智商了?

推之言,“有效市场”论者,难道真地不了解市场中“无效”?

witswang如此首肯ccggqq,却认识别人在大搞“愚弄”,个人以为witswang也是在愚弄别人。

使用道具

87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2: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0 8:40:00的发言:我为什么一向支持ccggqq先生的怀疑精神,就在于CCGGQQ确实是一针见血的,把教材上的经典理论驳得很好。货币银行学上面的讲述是错误的。我认为sungmoo如果到现在还不认输,那sungmoo也就不值得一批了。

请witswang与ccggqq把“把教材上的经典理论如实写出来,让大家看看ccggqq究竟批了什么“一针见血”的东西。

如果写不出来,那也真地不值一提了。

(批“稻草人”,是某些人特有的功夫)

使用道具

88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2: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教材上说得很简单,

1)统计各种口径的通货,只要盯住银行体系特定的负债项目就可以了,至于这些负债到底因为什么形成的,这不是统计通货时的任务。

2)通货的涨缩究竟伴随或能带动哪些实体经济活动,这是另一个问题,涉及到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问题。

把两者搅在一起,便成了批判,便成了创新!

这位大牛,到底想“批判”什么呢?值得witswang如此“顶礼膜拜”?

使用道具

89
witswang 发表于 2008-3-30 12:1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sungmoo上面的发言,有一定份量。我早说过,sungmoo是一个人物,果然了不起。

  好吧,那我们就不用扯那么远,我们就只来看你所说的货币中性的问题以及楼主所提出的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问题的吧。因为货币中性、货币幻觉与央行投放货币这三个问题实在是关系密切。

  我以为CCGGQQ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货币注入口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大问题,新发行的货币总是从一个货币注入口注入,然后才慢慢地扩散到全社会,而这个过程正是CCGGQQ所关注的,也是我所关注的。

  西方经济学与信息社会经济学(让我这里冒然使用这个名词,如果我错了,那是我学艺不精)的区别就在于,西方经济学不仅承认均衡,而且把均衡的完成看成是瞬间的,而信息社会经济学则总是认为不仅在信息社会没有所谓均衡(均衡只是物质社会的事情),因此更没有所谓趋于均衡的过程了,一切都只能所说信息与知识的扩散。

  当全新的基础货币,我想楼主是这个意思吧,全新的基础货币是如何投向市场的呢?CCGGQQ正确地指出,基础货币只是通过某一个货币注入口,无偿地注入,否则央行总是在掠夺社会财富。当然,也可能存在有偿的可能性,不过那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暂且认可CCGGQQ分析的方向,那么新发行的货币这主要是指新印刷的钞票总得找一个货币注入口进入经济系统。当然,CCGGQQ指出,这可能通过财政途径,但也不是不可以通过比如直接给穷人发钱的方式(我更倾向于直接给最穷人发钱的方式,因为这更有利罗尔斯主义式的公平正义)。但是无论如何,货币开始注入到它的影响完全扩散到整个经济,这是需要时间的,中间有什么货币乘数也好,还是货币充当交易媒介促进商品流通也好,总之新发行的货币要扩散到整个社会需要时间。而西方经济学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分歧在于,西方经济学认为这个扩散过程一瞬即至,即使不是一瞬即至,但是至少理论上也存在一个均衡点。而信息社会经济学则认为,这个扩散过程在物质社会是可以充分进行并达到均衡的,而在知识涌现速度很快的信息社会,这个扩散过程根本就没有什么均衡作为其目标,因为前一波扩散还没有完成,后一次新货币发行又开始了。即使后一次货币发行还没有开始,但是从货币注入口到扩散到整个经济这个过程本身是重要的,对于经济的影响就正在于这个过程之中。而目前的经济学为了简化总是,当然简化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就很难有科学研究了。但是这种简化却并不能使得我们清楚地认识货币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到底是如何进行的。

   CCGGQQ之所以把货币发行注入口与财富分配联系了起来,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扩散过程之中,实际上会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的事情,这种从货币一注入一开始就存在的不公平,如果这种不公平是以补偿已经造成的不公平即减少前面的不公平结果而做的话,那还说得过去,但是真实情况往往是,货币注入口的选择并非是为了纠正以前经济运行的不公平结果,甚至反而是在加剧不公平。CCGGQQ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他的文章中,虽然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的思想是考虑到了这些事情,至少他有这方面的思想考虑倾向。而sungmoo呢,则完全是在正统的货币银行学里面打圈圈,完全是在用货币银行学来解题,而且他不觉自认为自己对于货币银行学掌握得比别人好,他并不知道实际上别人正是在对于传统货币理论透彻理解基础之上,正是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的。

   我们完全同意文献的作用,因为正是文献才让我们具备了批判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文献,只不过我们占有的文献可能不同而已。人们所读文献肯定是交叉关系,难道你就认为你读的文献绝对地比别人多,所以你才有这种文献优势。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http://blog.sina.com.cn/witswang
在后现代性的知识碎片化浪潮中,把碎片化知识重新整合起来,成为现代性的未竟之业。

使用道具

90
sungmoo 发表于 2008-3-30 12:1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所谓“乘数理论”,就是说银行体系的某些特定的负债项目,最大可能额度是多少——研究这种最大可能性,根本不必要也不应该讨论,这些负债项目具体是因为什么交易形成的。这不是这个讨论的任务。

如果听不明白,我再换个说法:所谓“货币乘数”,就是讨论在现有金融制度及基础货币投放量前提下,经济体中最大可能的通货量是多少。

实际货币乘数,究竟是多少,这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此时讨论通货量的“用途”,显然是分不清问题的区别。

至于通货量对实体经济有何种影响(通货量干什么去了),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这些起码的内容还需要在这里大书特书吗?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1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