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东逝
17727 153

讨论:关于《亚当.斯密论分工的原因》的质疑 [推广有奖]

111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7 23:19: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可在笔者看来,杨格也不过是马克思的一个信徒。从分工理论上说,我实在看不出他在学术上有多大贡献。

就分工与市场的关系说,杨格仍然是在马克思所喜爱的“相互作用”框架中兜圈子。在探讨“分工发展”和“市场扩张”的原因上,杨格没有比前人前进哪怕是一小步……

杨格提出,“市场……是与商贸联系在一起的生产活动的总和”(1996)。他由此认识到,分工发展也有扩大市场规模的作用。这一认识无疑是符合实际的。可是杨格又将这一认识与“斯密定理”相提并论,宣称“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人们把这一表述称为“斯密—杨格定理”),并认为 “分工发展”和“市场扩张”之间的正回馈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1996),这就由正确走向了反面,进入了谬误。

平心而论,“分工发展”和“市场扩张”之间的“正回馈作用”无疑是存在的,所以初看起来,杨格的这一认识也颇有新意。可是作为历史研究中的因果探索,“正回馈作用”仍然是我们在马克思框架中所熟悉的那种“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并不是对事物运行的“因果解释”。杨格先用“市场扩张”解释“分工发展”,反过来又用“分工发展”解释“市场扩张”,这就直接(使我们)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

从基本道理说,两要素(“分工发展”和“市场扩张”)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它们都出现之后才能产生。而我们的目的在于追根求源,搞清两者是如何产生的,或者两者中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而“正回馈作用”却既没有阐明“分工发展”是如何出现的,也没有搞清“市场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正因为有这样的根本缺陷,所以“正回馈作用”仍然无法解释,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所在的地域,其分工和市场何以就没有表现出这种“正回馈作用”呢?就欧洲来说,在其近代兴起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分工和市场何以也没有表现出这种“正回馈作用”?

总之,即使分工发展和市场扩张的“正回馈作用”真是“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我们仍然没有搞清近代欧洲兴起的根本原因究竟是怎样的。
至此,学者们探讨欧洲兴起原因的两个路径,即通过对“市场扩张”和“分工发展”原因的探讨来搞清问题,全都进入了死胡同。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 2 + 2 + 2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2  信用等级 +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12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7 23:26: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真正搞清”分工发展“和”市场扩张“关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诺思。

诺思倒并没有专门研究”分工发展“,但他充分把握了斯密的论证框架,紧扣”市场扩张“的原因来解释近代欧洲的兴起。他在1973年出版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叙述他的历史模型是:

人口增长是基本上可以解释中世纪盛世西欧增长和发展的外生变量。在一个地区人口扩张最后会遇到劳动力规模继续增大带来的报酬递减(这一句阐述人口增长的负面效应——许注),劳动力增加的部分便迁移到荒野上尚未开发的土地去定居,于是拓殖区便延伸开来。不过,老区的人口密度仍大于新区的人口密度,这一差异导致人口和劳动力比率的不同,如果再加上地区在天赋自然资源上的差异(这里实际上归结为地理条件——引者注),势必造成不同的生产类型。这些差异使地区之间的产品交换具有营利……城市的发展便利了本地交易和整个地区的交易,这些市场的扩张又使职能专业化、引进新技术和调整生产工艺适应条件改变可以增加盈利。总之,人口增长为贸易创造了基础,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扩张使中世纪经济发生了变化……(1989,28页)

诺思的基本思路是:(欧洲)“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行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28页)

显然,诺思是围绕市场经济扩张的原因问题来探讨问题的。从这一角度说,诺思并不是马克思的继承者,他继承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亚当•斯密。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学术价值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13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7 23:27: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了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笔者把诺思的模型简单复述如下:

公元1000以前,西欧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篇广袤的荒野,中心地区也只有少量人口和稀疏的庄园(村落)。进入11世纪后,随着人口的缓慢增长,中心地区出现了劳动报酬递减,于是增加的人口就迁移到边远地区垦荒。由于新老地区之间人口密度不同,加上各地气候存在差异,使他们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异,这就使相互交换具有潜在的利益。由于地区间存在广泛的水路运输,运费低廉,这就使各地潜在的比较利益能够通过水路运输而实现,于是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先是地区内市场(陆路运输也可以在本地销售产品),随后发展到地区间市场(主要依赖水路运输),最后在水路交通枢纽的尼德兰发展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大市场。

市场经济的扩张,终于使欧洲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学术价值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14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7 23:53: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说:

对斯密的质疑主要基于斯密没有阐述交换的来源。由于这一点的缺失,我觉得他的这部分论证很不严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e=1&from^^uid=2537607

回复:

其实,斯密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当时并没有搞清”交换的来源“(这些用词都太不规范化)。

咳,还用准确语言表述吧:

按照斯密的意见,分工和市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产生。在近代欧洲的兴起过程中,分工和市场都大大发展起来,那么,”分工发展“和”市场扩张“,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呢?

斯密认为,”市场扩张“是原因,”分工发展“是结果(所谓”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那么,”市场扩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斯密只是找到:运费低廉的天然交通水道的存在,是市场扩张的必要条件。

楼主一定会说”斯密的这一说法,缺乏说服力啊!"

是的,确实缺乏说服力。其实何止是缺乏说服力,根本就没有说出答案来,因为当时“人类”还不知道这一答案!人类在斯密之后,整整探索了200年,诺思才真正搞清对于近代欧洲兴起具有关键意义的“市场扩张”是从哪里来的。瑞典诺奖委员会也认清了诺思的重大贡献,把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诺思……

使用道具

115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8 00:00: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说,交换是从哪里来的,斯密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啊!

回复:是的。因为斯密并不知道答案。人类也只是在200年后搞清了答案呀!

使用道具

116
东逝 发表于 2012-4-18 08:14: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swolf 发表于 2012-4-17 22:00
就你说的问题而言,个人感觉马克思是正解。不过鉴于马克思的著作比斯密的著作晚了近百年,不能简单地因为这 ...
我只是讨论问题,不涉及对斯密的否定

使用道具

117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8 09:23: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续143楼:

有人或许会说,诺思找出的近代欧洲市场扩张的原因产品差异大、水路运费低,不还是斯密和马克思说过的水路运费低和产品多样性吗?

水路运费低当然还是斯密论证过的东西。但诺思说到的”产品差异大“,与马克思所说的”产品多样性“却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诺思说的是什么,而马克思说的又是什么……

(待续)

使用道具

118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8 09:42: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诺思在其历史模型中的原话是:

(人口增长逐渐向边疆移民之后)老区的人口密度仍大于新区的人口密度,这一差异导致人口和劳动力比率的不同,如果再加上地区在天赋自然资源上的差异,势必造成不同的生产类型。这些差异使地区之间的产品交换具有营利……

笔者首先指出一点,诺思所说的是”天赋自然资源的差异“引起的产品差异,并且紧扣的是”地区之间“的产品交换。

那么马克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了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1972,561页)。

可见,马克思是说土壤肥力的差异性引起的产品的多样性。其本意完全局限于本地。一个村庄甚至同一农户,也会因地块不同、土壤肥力不同而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其实同一农户的产品越是多样化,即形成”小而全“的种植结构,就越难以发展商品市场,因为他自己什么都有,不需要通过交换获得其他人的产品。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到”地区间“的产品交换,因为他的思路,就是局限于地区内的(分工)而不是交换。

诺思则从一开始即明确认识到,他研究的是异地之间农产品的不同,这才引起交换的需要。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学术价值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19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8 09:49: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149楼:

为搞清诺思所说的地区间的产品差异如何界定和计算,笔者探讨了异地之间农产品交换实现的条件:

设想外地商人将当地散在农户的农产品(例如小麦)收购后,运送到“本地的市场销售。此时要想有人购买,就必须:
外地产品销售价格≤本地产品销售价格
这里“小于”部分是给本地消费者“让利”。如果不考虑“让利”,即按最高价出售,那么:
外地产品销售价格=本地产品销售价格

外地产品在本地的销售价格应包含:(1)外地生产成本(即收购价格);(2)交易费用(收购人员工资);(3)运输费用;(4)经营利润。而本地产品的销售价格就是“生产成本”。于是上式就成为:
外地生产成本+收购费用+运输费用+经营利润=本地生产成本
由此得到:本地生产成本-外地生产成本=运输费用+交易费用+经营利润
等式左边两地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即经济学所说的“比较利益”。我们将其称为两地之间的“产品差异”。于是:
产品差异(比较利益)=运输费用+交易费用+经营利润
这一式子的直接意义是:运输费用、交易费用和经营利润都来自两地产品的比较利益,即来源于“产品差异”。 我们把它称为“产品差异公式”,由这一公式可以得到几个有用的公式。首先是利润公式:

利润公式:经营利润=产品差异-(运输费用+交易费用)

我们把商人从事经营活动的“工资”看做交易费用的组成部分(他雇用自己工作),于是经营利润为零,就是经营活动能够进行的边界条件。此时“产品差异=运输费用+交易费用”。

可见,产品差异足够抵偿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是异地时间农产品交换能够进行的边界条件。如果产品差异>运输费用+交易费用,我们就称为“产品差异大”;如果产品差异<运输费用+交易费用,我们就说“产品差异小”。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学术价值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20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4-18 10:11: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人或许会问:

人们相互交换的都是不同产品,你何以要用同种产品进行比较呢?

回答是:首先,我们讨论的是“异地”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条件。当外地产品运到本地销售时,农民是否购买,是要比较其价格与本地同种产品的价格(有时考虑的是“替代产品”,那就过于复杂了,我们不予研究)。如果售价高于本地价格,他就不会购买。所以,我们也必须考虑外地同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两地之间的运输费用。换句话说,商人正是这样考虑问题的。正是由于他把外地产品运到本地后,售价中加上运费、交易费用后仍有剩余(利润),他这才进行这一贩运和交易活动……

还有人会说,难道商人不会把外地全新的产品(本地无),运输到本地销售吗?

回答是:这时农民购买时的考虑,就是“替代产品”与外地产品的比较……由于可能的替代产品或许有好几种,购买者考虑的问题也就复杂化起来,我们就不好把握他究竟是如何考虑的了,这使商人也不好把握他的预期售价,不好把握这次经营能否有利润可赚,不确定因素太多,他也就不敢贸然去做这一生意。事实上,要把某种农产品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距离必须非常遥远。由于农产品都是低值笨重物品,承受不了远途的运费,所以这一情况在传统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发生过。

最典型的是玉米。它被哥伦布及其后人由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最初作为种子,当然可以卖大价钱,可人们立即在本地种植,于是“一锤子买卖”结束。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学术价值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6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