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深圳郭绍华
66065 528

[经济现象] (连载》《需求的极限》——关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推广有奖]

131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16 08:3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6.6  大脑中的元间组合

    其实,元间分解和传递过程已经是元间组合过程的初始环节了。

    如:

    1、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元间实体之后,通过比较,将原先已经有的概念直接赋予了这个元间实体,这种赋值过程就是最初的、最简单的组合,就符合了“综合”的定义。

这种元间组合机制是在进化中产生的先天能力。

    2、语言是以符号编码方式传递的一种元间实体,至少要向对方传递两个素材性元间要素和一个关系性元间要素。送达接受者之后,首先要在接受者的元间库中寻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这三类符号,将这三类符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标识符号实体,这个连接过程就是一个元间重组过程,元间组合的第一个目标是复原发送方传递来的符号编码信息。

    接下来,还要根据已经还原了的标识符号实体,在元间库中找到对应的元间实体,将这些元间实体组织、还原成为具体的元间实体,成为与发送方元间库中的元间实体相接近、相对应、相一致的元间实体,最终还原发送方试图传达的意义本身。

    这种元间组合的规则,主要基于主体间对于元间库分类方式和元间实体命名的约定,是双方约定了的指令和程序系统。

    3、 对于外在的刺激,即使是初生的婴儿也会做出本能的反应,用特定的刺激信号调用特定的先天反应程序,这也是一种元间组合,是先天的元间组合能力。

    4、面对未知性质的外来刺激,反应环节随机生成反应方案,之后,付诸实施。所谓“随机生成反应方案”,就是任意挑选元间要素,组成任意的元间实体,将这个任意的元间实体作为付诸实施的对策行为。这个随机产生的元间组合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导致符合目标的结果,要通过与外在环境的实际较量来决定取舍,能够改善作用主体处境的将会被保留,能被保留的就是合理的,被淘汰的就是无效的、错误的。通过反复实践和调整,“未知”性质的外来刺激就逐渐演变成了已知的外源性元间实体,被存入了经验库中。这个实验、淘汰、再选择的过程也是元间组合的过程。

    最初产生这种元间组合的主体是先天能力中的随机性因素,之后被逐渐形成的经验实体所取代。

    5、逐渐增多的经验积累形成了经验体系,构成经验体系的所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照就构成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形成之后,站在一个经验实体的立场上,可以观察另一个经验实体。一个立场就是一个部分的“自我”,就是当下的自我,这个当下的自我可能成为观察所有其他元间实体、经验实体的当前立场,就会成为分析和“知道”那些被作为对象的经验实体的主体。

    比如,如果“自我”把关于几年前去九寨沟游览的记忆库打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就能重新观察和体验自己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准备重访九寨沟,此前关于九寨沟的记忆就成为一个模拟的平台和环境,如果没有去过那个美丽的地方,也要通过各种传媒,收集信息,在大脑中构建这样的模拟环境。这个构建模拟环境的过程,就是元间组合的过程。

    在模拟环境中,自己对于自己的行为能力的了解,对于同行人行为模式的了解,对于将要开始的旅程的了解,都成了模拟参量。根据这些参量,可以产生出一系列方案,产生方案的过程是自我主动地选择元间素材,主动运用关系性素材的过程,将要素性元间素材组合成为新的元间实体的过程。新组装出来的元间实体都要在这个模拟环境中进行演绎。

    演绎过程是将新产生的元间实体作为一个要素纳入已经建立了的模拟环境,假想这个要素在模拟环境中运行、活动的情景,试验、演绎出这个要素与环境中所有要素可能的时空关系,推想出可能出现的局面以及应对的策略。如果这个新生成的要素是一个方案,那所谓的“模拟”就是对这个方案可行性的试验和演练。根据虚拟实验的结果,选择方案。

    调整方案就是替换不合适的元间素材,更换元间素材是生成新的元间组合过程,每调整一次,就生成一个新的元间实体。这种在模拟环境中生成、试验、筛选、调整反应方案的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过程,元间组合是思维过程的关键环节。

    这个层面上的元间组合操作者是经验主体,元间组合的过程是经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6、元间组合产生的新元间实体,首先经过了内在的模拟平台的模拟试验,经过了模拟环境的筛选和斟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行动方案。一旦此行动方案作为个体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方式的决策,被付诸实施,就成为与对象世界相互作用的具体行为。比如,我决定了前往九寨沟的行程计划,并开始实施。这个计划在实际中的可行性取决于模拟环境的逼真性;取决于方案本身的周全;取决于方案所指导的物质自我的行为与外在势态的相容程度。由于上述三点都难以做到万无一失,所以大多的方案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整,不断修改,直到行动结束。

    修改方案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元间分析、组合过程,是由外在势态参与下的复杂的反馈过程,因此,尽管自我意识是产生行动方案的主体,但是,外在环境势态的具体元间实体也是元间组合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使用道具

132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17 08:34: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6.7  元间组合能力的冗余
    势态环境是一个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具体事实,由于物质的唯一性原则,同一个时、空区间只有唯一的一种势态。但是,内在的元间环境建立在接近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极限的位置上,建立在接近纯粹元间成分的极限位置,仅仅依赖于极限意义上的物质载体和极少量的能量消耗,因此拥有极大的元间自由度。
    内在的元间库中存有足够多数量的元间要素,要素之间可以形成足够多种类的元间组合,模拟的内在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远远大于外在势态可能的范围,可能产生的元间形式的种类也远远大于外在势态环境中实际实现了的元间形式的种类,对同一种外在势态环境可能产生出很多种应对方案,但是,真正能被付诸现实的方案只能是这所有方案中极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元间演绎的能力,元间组合生成新的元间实体的能力远远大过了实际所需要的能力,元间组合的能力是冗余的。
    元间组合能力的冗余使得自我的思维能力并不都是用来产生直接应对外在势态的反应行为方案。这意味着,只用较少的思考时间就可以完成应对眼下外在势态的方案准备任务,其余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被用来做与当前势态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工作,用来思索与当下物质自我直接生存状态无关的其他事情。或者说,这种冗余不仅可以使自我有机会思考更长远的生存问题,还有余力思考与生存无关的更多的问题。
    通常,我们把这种与人的生物性生存无直接关系的思维过程称之为“精神生活”,与之相对应的是所谓“物质生活”或者是为物质生活服务的思维活动。

使用道具

133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18 08:36: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6.8  普遍联系的第三个模型

    自我意识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需要有巨大的记忆能力、运算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一切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现代神经生理学已经揭示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工作机制和原理。就目前所知,大脑由万亿个纤维状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细胞通过轴突可以与数十万个其他细胞发生联系,形成或固定或暂时性的联结,通过电化学编码方式,实现相互通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根据这个知识,我们可以建立关于普遍联系的第三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也许有助于我们对思维能力这种神奇现象的理解。

    假设:

    1、脑神经数量趋近于无穷多;

    2、每个脑神经细胞具有与所有其他脑神经细胞联系的可能。

    如果:

    把其中一个细胞与另一个细胞的联系称为一个维度,那么,任意一个细胞与所有其他细胞都可能处在“无限维”的联系之中。

    如果:

    每个细胞与所有细胞的联系是均等的,那么所有细胞就相当于同一个细胞。这是这个模型中普遍联系方式极限的上限。

    如果:

    一个细胞仅仅与另一个其他细胞发生联系,这是这个模型中普遍联系和联系方式极限的下限。

所有的联系和联系方式和联系程度应当处于这两个极限之间某个具体位置,取特定的“值”,具有特定的联系程度和联系方式。也就是说,联系是不均匀的,联系方式也是不均匀的。每一个细胞和其他细胞的联系都具有具体的联系程度和联系方式。

    极度不均匀的联系构成了许多局部的凝聚,这里所说的“局部”不一定是通常时空意义上的分布,而是脑神经细胞之间联系方式、联系程度的不均匀分布,每个相对独立的不均匀分布的区域形成了相对独立和相对稳定联系群落,用这种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个组织,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凝结、记忆了元间实体。

    这些元间实体相互之间的作用、相互之间的操作、运行、复制、存储、更新、变换、转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元间实体都是一个极限意义上的自我,都可能成为或发展成为一个立场,成为一个操作主体,都可能站在这个立场上关照、操控所有其他元间实体,所有自我相互作用的总合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方式所感知到的那种自我意识。

    脑神经的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的数量极为巨大,不仅可以将我们与外在世界发生的相互作用过程记录下来;从外在世界中转移获得元间;还能对这些元间进行分解处理,从中产生出抽象的元间;根据外源性元间和自己先天的目的性进行比较,产生出对策;将对策本身积累成为后天的目的性;通过执行机构将后天目的付诸实践,与对象世界发生实际的物质作用,通过反馈,调整策略,导向更有利的处境。

    不仅如此,经验的积累带来效率的提高,使上述能力出现了大量冗余,最终使得思维能力不仅仅作为应对外在势态的手段和工具,可以在自觉的内在环境中实现纯粹的元间演绎,这种演绎本身发展成为一种大脑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成一系列新的生活目标和需求。

    这个脑神经普遍联系的模型中,至少可以容纳和形成这样几种以凝聚方式存在着的元间实体:

    1、从遗传途径得来的先天的元间实体。这些实体中包含了先天的需求和目标基准;先天的行为模式和反应机制;对外源性元间的分析和综合的处理模式和处理机制。

    2、通过感觉器官从外在势态环境中转移、复制得到的外源性元间。

    3、用先天能力和模式对所获得的外源性元间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处理产生的抽象元间和形象元间;通过在实践反馈环节产生的后天经验体系。

    4、经验体系自己生成的内在元间环境以及纯粹通过在内在环境的演绎、运行再次产生出的新元间实体和元间需求。

    无限多神经元以无限多方式实现无限多的连接这个上限和只有两个神经元相互连接这个下限都只是一种假设,事实上,各种不同的动物大脑中的神经元处在这两个极限边界之内。

    由于这也是三维空间里的具体物质实体,体积越大的大脑,如鲸鱼的大脑组织可以重达几十公斤,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联系的距离就可能越远,需要更长的轴突。轴突所占据空间、所消耗的能量也会限制神经元的数量,互连所需的能耗会迅速增加,时间会加长,互连的数量和效率会下降。相反,如果体积越小,比如蜜蜂的大脑,只有几毫克,虽然神经元之间互连的效率提高了,但是神经元的数量也减少了。看来,大脑的体积、神经元数量、互连数量和效率这些物理参数相互制约,在上述两个极端情形之间,所有具体物种都只能是有限数量的神经元、有限的互联数、有限的互联效率,因此,仅就物种的个体来说,元间处理和生成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说“需求”作为一种元间实体直接与神经系统的互联、凝结状态相关,那么,由于生成新元间实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个体能够生成的需求种类、需求形式的种类和样式终究也是有限的。

    再则,人作为一种生物物种,神经系统的规模和性能是长期进化发育的成果,非特殊条件下不大可能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总之,没有理由认真地说“人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

随着量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更小空间里集成更多运算、记忆单元的装置潜力很大,单元之间完全不同的、更直接的互联方式也可能出现,有可能创造出比人脑更接近普遍联系第三个模型的新的计算装置。


使用道具

134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2 12:19: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6.9  先天范畴的来源

    如果我们试图将元间库中的内容大体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如何确定先天性元间实体的来源就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就需要解释先天元间实体从何而来的问题。

    谁都不怀疑一个人一出生,不需要经过学习,天生就会做一些事情,通常把这称为本能。康德揭示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本能,人不仅天生具有许多具体的行为能力,更重要的是天生具有一般性范畴,具有运用这些范畴对外源性元间实体施行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不过,康德并没有说明这些先天的范畴和能力从何而来,是怎样进入到人的先天素质中去的。

    先天范畴在过去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有了进化论之后才成为了一个时间概念。毫无疑问,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就应当把先天范畴也视为是一个进化发育的过程。

    那么,不同时代、不同进化程度的“人”就应拥有不同内容和性质的先天范畴。这样,追溯来源的尺度就可能延伸到了这个物种的先天阶段,延伸到了这个物种生成之前的先天阶段。按照这个逻辑,可以一直追溯到所有物质起源的先天阶段,直到世界本身的“先天”阶段为止。

    在我们的论域里,已经假设了世界最基本的范畴是差别与差别者的对立统一。于是,所谓范畴就不再是绝对抽象的东西,其本身也是发育进化的。如果说,最初的、本源的、起点之处的东西是抽象的,那么,之后在此基础上发育、积累产生的东西就是具体的,后产生的东西相对之前的基础性东西就是具体的,那么,范畴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不断积累、不断滚动发展的、具有丰富层次性的实体,而不会是单一、纯粹、扁平化的抽象实体。生命出现之前的历史阶段里,范畴都直接以具体物质实体的方式存在,直接以物质实体之间的具体势态的方式存在,存在于所与实体之间的不均匀的相互联系和凝结之中。

    任何物质或元间实体都是在上述这种关系中发生的,同时也是这些关系中的一个成员、一个关系者,也受到了所有其他关系者的制约和塑造,成为自己所处势态环境的互补者,以互补的方式记忆了势态环境的形式,因此也成为某种积累程度的凝集状态的实际存在着的范畴。

    令人惊奇的是,生命物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物质形式,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它走到了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极限边缘,用尽量少的物质凝聚、记忆了自己的元间,之后,再用这些元间去组织、操控物质素材,用具体的物质素材将接近纯粹元间的自我组装成一个物质的自我,以物质自我和元间自我对立统一的方式成为一种新的存在者、一种新的实体。

    于是,原先以具体物质方式凝聚着的元间、凝集成具体物质形式的范畴就可以用编码的方式,用接近极限的最少量的物质素材,用接近纯粹元间的方式凝聚,凝聚成接近纯粹程度的元间实体,成为接近纯粹的范畴,实现了新意义上的抽象。

    人作为生命物质的一个典型实例,也经历了这样的进化过程,理论上也应当用这种方式记忆、凝聚了从世界开端直到如今的所有势态,用互补的方式保存了所有不同抽象程度、不同一般性程度的元间,先天范畴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到人的先天能力中来的。

根据这个推导,可以说,对个别人来说,先天范畴是先天的、属于内源性元间实体;但是,对作为一个完整进化过程的所有人来说,对人的全部发展史来说,范畴是在与势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是某种程度上的外源性元间实体。

    我们曾经假定:所有的势态都从同一个起点发端,之后发生了分化和扩展。人是所有存在者中的一员,世界的起点也是人自己的起点,随着时间、空间的扩张和分化,人走向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分支,现在,只能处于普遍联系总体局势中一个小小的角落。因此,人所具有的范畴只能是人曾经经历过的所有势态的契合形式,不可能具有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其他势态分支上的元间和范畴。人具有的范畴在最基础、最一般层面上的、也就是世界本身起点之处的势态,也就是最具普遍意义的范畴。随着进化的发展,一般性程度逐渐下降,逐渐成为这个分支内部的一般性元间,直至与自己具体生存状态相关的具体元间。

    由于进化中的断裂、遗忘、分叉与变异,继承了许多,也失去了很多,由变异又生成了许多,作为互补者和契合者,已经不能达到和每一个阶段,情形都完美契合的理想状态了,因此,人是大自然的一个有差异的契合者。

    这样,人的先天范畴除了最根本之处外,是一个一般性程度和范围分层、分支、有限、不完整的元间副本。我们的先天范畴仅仅是世界本身全部范畴和势态之一部分的互补性副本,是关于所有范畴中的一个分支的不完整副本,是仅仅与这个物种生存相关的局部范围的副本。

由此,我们实际上面对的是三个关于范畴的“版本”:

    第一范畴版本:

    大自然自己是以无限维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不均匀方式实际实现和表现的势态和存在,其中一部分在我们的直观看来是以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具体方式实际实现的;

    第二范畴版本:

    人作为无限维的、不均匀联系中的一种凝聚态,在自己所经历的、所被塑造的过程中,以互补方式获得的一部分元间,用康德的话说叫做先天综合判断能力、先天分析判断能力;

    第三范畴版本:

    站在先天判断能力的基础上,超出与自己直接生存相关的领域,摄取自己没有涉足过的领域中的元间,转移复制其他分支中的范畴和元间实体。也就是站在第二个范畴版本的基础上去开发第一范畴版本中的内容,将获得对于第一范畴版本中大量的内容,由此建立起第三个范畴版本。

   显然,第三版本不仅仅是第一版本的复制品,同时也是第一版本的新作者,因为第三版本也是第一版本中的新内容,第三版本的出现,改变了第一版本原有的内容,改变了无限维的不均匀联系的原有格局。

    人成为世界进化的新动力,成为新元间的一个新的创作者,改变着范畴、改变着自然规律。也不能排除还有另外的智慧创造者。

   这其中最伟大的贡献应该是:

   1、大自然通过了人实现了对于元间的抽象,元间实体被纯化,创造出了相对独立的元间实体;

   2、根据元间综合产生的新的元间实体,物化、制造出了新的物种,因此,人成为世界进化的新源泉、新动力,成为产生新物种的源泉。

   3、元间实体互相之间实现了相互意识,站在一个元间实体的立场上可以观察、理解、分析、组合另一个元间实体。使元间实体本身出现了自我意识,大自然通过人实现了自我意识(就我们目前的知识来说)。

   正因为有了这三点革命性的进展,康德才可以信心满满地说人具有对于大自然的最高立法权。

显然,这三个范畴体系发育、积累、变化的速率都是有差距的,这种差别是三者各自发展的动力。


使用道具

135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4 08:49: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7  需求的定义域
      至此,需求的发育经历了自在、自为、自觉这样发展三个阶段,这不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积累,每一个过程并不像时间那样流失和消失,而是被保存下来,被积累起来,前者成为后者的基础,我们实际上同时生存在这三种状态之中,同时具有这三种性质。
想要把人的性质定义在自在、自为、自觉这三种需求之下,就要为这三种需求各自设定一个定义域,这三个定义域的共集才是人的性质的定义域,才是完整的人的需求。

使用道具

136
ann369000 发表于 2013-4-24 22:06: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已阅

使用道具

137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5 08: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ann369000 发表于 2013-4-24 22:06
已阅
谢谢啦!

使用道具

138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5 08:42: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7.1  自在需求的定义域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差别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有待实现的需求,实现差别、实现差别形式是自然的倾向或自然的存在方式,自在需求就是差别本身,自在需求的实现就是差别及其差别形式的实现。

使用道具

139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6 11:14: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7.2  自为需求的定义域
所谓自为需求,就是生命在依据自身先天程序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中,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主动维持自身特征的自然倾向,先天程序本身就是需求。这个需求的下限是最起码要保持这个元间特征的完整,这个需求的上限是最终彻底实现自己的特征。保持就是生存,实现就是繁殖。自己实现自己就是自己为了自己,因此是自为的需求。

使用道具

140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7 08:45: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7.3  自觉需求的定义域
知道了自己的需求,知道了自己实现需求的过程,知道了如何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就是自觉需求。因此,自我意识就是自觉需求的最低限度,是自觉需求的下限。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全人类作为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整体,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己不同程度的自觉需求。
怎样探寻自觉需求的最大边界?
在地球这个范围的自然界中,从需求的发生开始,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觉的漫长过程,当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产生之后,地球这个范围内的自然界通过人这种生物开始生成和部分实现着自己意识到了的需求。
人作为大自然本身自我意识的实现途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实现对于自然的自我意识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正如人的头脑只是人体的一部分一样,这一部分的人体能否对人体的全部实现意识?能否把人体全部的元间都转移到仅仅占人体一小部分的空间里?把头脑中的元间实体转移到头脑中? 相比整个已知的大自然来说,人类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于自然的了解。在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时空框架里,人和人的意识都只是世界的子集,所有主体,所有记忆体的总合总是小于世界。除非在无限联系的无限维空间里,每一个元素直接就是整个世界,只有如此,世界实现完全的自我意识才是可以想象的。
自觉的极限也就是自觉需求的极限,所有自觉的需求都在上述的上限和下限的范围之内,这是自觉需求的定义域。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6 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