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深圳郭绍华
66149 528

[经济现象] (连载》《需求的极限》——关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推广有奖]

141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8 08:23: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7.4  自在、自为、自觉的需求
由生命、感觉、思维、执行等等体系组成的人 —— 这种高度智慧的、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主体,是伴随自然进化过程积累形成的,是世界演化史的一个成员,用互补、契合的方式记忆、保持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个进化分支中的大量信息。而且,构成人的每一个要素、每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也都遵循接触 —— 比较与判断 —— 反应与改变这个相互作用的一般原则,是这个原则层层嵌套的复杂实体。
即便是一个高度分化了的发达的生命体,也仅仅是整个生物圈的一个要素,她的感官、思维、情感、反应体系要以整个生物圈为对象;与此同时,其本身又是由另一层次的要素构成,这一层次中所具备的感觉、判断、反应协调等等能力以自己本身的其他要素为对象。因此,就一个个体来说,它的感觉、思维、反应体系应当分成了两种部分,有两个工作方向:向外的系统和向内的系统。
已有的经验和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内向系统主要以先天的程序为主,根据先天的目标值和基准,自动管理协调每个器官、每个细胞的关系,形成整体的生存需求体系,这是一个自动的、自为的需求系统;例如,我们不必操心食物的消化过程,不必安排乳牙脱落更换的时间,这一些都依照先天程序自动运行。只有在必须采取额外措施才能调整偏差时,内向感官才会把问题提交,才会与外感官体系联系在一起,内感官收集的信息才开始作为元间实体被转移进入自觉的思维体系。例如怎样在冰面上行走、如何按住出血的伤口、怎样撕裂和吞咽被捕获的猎物。自为的、自动实现的需求才开始逐步演变成为自觉的需求,直到对实现需求的部分过程甚至整个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实现知觉和思考。
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应知道对象处在怎样的状态,知道了这些状态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还需要知道自己应采取何种措施,还要预测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可能出现的后果,直到这些评估后果与目标之间的新差距……,就像不断调整姿势让自己更舒服些一样。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意识过程,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需求就是自觉的需求,就是自觉实现需求的过程。
需求从自在向自为,再向自觉的进化过程,是世界进化、生物进化的重要途径和线索。
总之,人同时具有自在、自为、自觉的这三种需求,同时生活在这三个境域里,三者的综合构成了人的实际需求,产生和实现这些需求就成了人的意义和性质。

使用道具

142
bugaihuozhe 发表于 2013-4-28 10:28: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点绕啊。。。

使用道具

143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28 10:38: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bugaihuozhe 发表于 2013-4-28 10:28
有点绕啊。。。
真是对不住,我实在是没有能力把这写成通俗小说。惭愧、惭愧那!

使用道具

144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6 08:35: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7.5  需求的三维定义域
这三个定义域虽然发生的次序有先后,但是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事实。静态地看,可以粗略地将三者想象为起点不同的三个坐标轴线。
无机的自然界是一个基础的坐标轴(X),或称之为“自在坐标轴”;在其发展的一定位置时,生长、分支出一个新的箭头和轴线,这个轴线就是有机界里生命体系的轴线(Y),或称之为“自为坐标轴”。Y轴当然不会像在理想坐标系里那样,精确垂直于X轴,这里的表述只是一种近似而已;从有机界里的生命体系中又生长出具有自觉能力的人类及其社会,这是Z轴,或称之为“自觉坐标轴”。Z轴也不一定垂直于Y轴,而且也不一定是线性发展的直线,这里的表述也是简化和近似的。于是,三坐标轴组成了一簇不大规整的象限,简略表述如图:




图  1.7.5
进化中的人的认识能力,开始具有了向后追溯和向前预测的能力,具有超越所有方向甚至象限的想象能力,具有了将这种想象和预测物化为现实的能力,生产了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产生了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空间,这就生成了自然界的X轴与Y轴新的发展动力和途径。所以,只有在Z轴产生之后,在人的自觉性充分发育之后,这个坐标系才开始逐渐发育成为三维的,三维“空间”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张,并且开始将原先一维、两维的世界追溯、重建为三维的世界。由于自觉需求的出现,原有的三维世界发生了形态上的改变,图中,试图用虚线表示这种多方向的发展与改变。这样的虚线的方向和数目都可能无穷多,可能达到任何位置,甚至可能淹没自己赖以生成的这几个坐标轴,将原有的整个坐标系都仅仅作为一个实现了的特例。
自为需求作为一种差别实现的形式,是自在需求的一个特例;
自觉需求是自为需求高度积累了的特殊形式,建立在前两者之上。
所谓“自觉”就是自己知道了自己,自己成为了“自我”,这个“自我”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对前两者实现元间转移,能将前两者的甚至其本身的元间部分或全部映射在自身。
高度进化的生命同时生活在这样三种状态里,就不可避免地同时受到这三种力量的影响,处在三种势态共同作用中,不仅每一种都受到其他两者的约束,这种作用还在不断扩展和变化。同时,处于这样势态中生命本身也是自己所处势态发生变化的动力和原因。三重势力共同作用的复杂局面造就了不同的进化阶段共处的绚丽多彩的生命体系。这三个方面、三个维度共同规定、限制、塑造了需求。
简化地看,每一项具体的需求都可以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找到具体的位置,找到其生成的原因,在这个三维的框架内完成实现需求的全过程。
当自觉的主体将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内容都作为对象,将所有这些元间都成功地转移到自我意识的主体中,当自我意识的主体的元间组合能力充分冗余之时,这些新组合生成的元间实体就不再是原来坐标系中的镜像实体,而是具有了大量原来对象世界中所没有的新的元间实体;当这些实体足够丰富,这些新的元间实体远远超过原先对象世界中所有的具体的、抽象的元间实体时,当不再仅仅依靠人身体所限的生物资源作为自我意识的元间载体,而是制造出很多智能设备,动用更多的、甚至是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作为自我意识的载体之时,由于抽象元间的组合、演绎的效率和可能性远远大于依赖于某种具体载体的具体元间的组合、演绎效率和可能性,元间获得了充分的解放,就形成了一个不断加速扩展的新世界,一个新的对象世界,一个无限宽广、无限可能的元间世界。这时,不仅自我意识的主体本身成为这个世界的对象,成为这个新的对象世界中的一个成员和特例,那个原先的、我们生成、生活于其中的对象世界,这个由自在、自为、自觉三个维度构成的定义域,也都可以完整地被映射在这个元间世界中,反倒会使我们认为,相对于自我意识的主体来说,这个三维的现实世界仅仅是无限可能、无限宽广的元间世界中的一个特例和成员。
自觉需求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接近纯粹元间世界的边缘,当然,无论如何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最终彻底生活在纯粹的元间世界中,这是自觉需求的极限,所有的需求终究还是要通过最起码的具体的差别者才能实现。也许在某个极端位置,这种差别者甚至可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范畴,但是,现在意义上的人的需求依然还是要通过具体的差别者为载体,以具体的物质为载体,通过具体的差别者和差别形式的实现过程才能实现。

使用道具

145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7 08:30: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章  需求的对象

需求与需求对象是同步发育和进化的,相互作为对方进化的条件,但是,毕竟已经分化成为了两种不同的实体。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单独对其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也只能暂时局限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这个有限的定义域里。

2.1 处于物质与元间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需求对象
我们面临着物质和元间这样两种极端的需求对象,而且这两种需求对象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为此,应该有一个一目了然的表述方法,以便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面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需求主体或同一个需求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需求和需求倾向。有这样两种侧重:
1、更倾向于将对象实体的物质属性作为主要需求对象;
2、更倾向于将对象实体的元间属性作为主要需求对象。
沿着将这两种倾向追索到极致的思路线性推论,可以分别得到两个极限点。
以物质属性为主要需求对象的极限应当是“纯粹物质”。纯粹物质的概念是没有任何结构和形式的绝对物质,但是,没有了任何结构,也就不再是物质,所以,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不可达到的极限。事实上,我们的物质需求都指向具有特定性质和结构的具体物质,都是具有与需求者所欠缺的元间形式相契合的特定元间形式的具体物质。因此,追寻纯粹物质需求极限的进程受到了需求者自在、自为、自觉的性质和程度的限制,是个有限的定义域,都会在趋向纯粹物质的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位置上停下来,再进一步追溯下去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说,向物质极端的追溯,得到的是一个逐渐失去意义的区域,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极限点。
同样,以元间属性为主要需求对象的极限应当是“纯粹元间”。纯粹元间的概念是没有任何物质、不以任何差别者为依据的“纯粹元间”,但是没有了任何差别者,没有了任何物质的依托也就不再是元间了,所以,这也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不可达到的极限。但是,与物质对象不同,元间是可以实现抽象和转移的实体,可以无限逼近对于物质载体依存的最小极限而不会影响元间实体本身的性质,所以,对于元间需求品极限的追溯和对于物质需求品极限的追溯,两者不是对称关系,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
所有元间实体都要以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这有两种极端的情形:
1、元间实体直接等于物质载体;
2、元间实体所必需依托的物质载体的意义趋近于0,趋向于无意义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接近这个极限的位置,用任意的、极少量的物质载体就可以承载和实现任何形式的元间实体,物质载体的性质与元间内容基本无关,物质载体性质的变化并不必然造成所承载的元间实体性质的改变。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没有更新的技术出现之前,我们实际所能见到的元间实体对物质载体依存程度下限的最生动的实例是大脑,是人的大脑的元间组合、演绎能力对于大脑神经网络的依存性。仅仅从人自身内在精神感受的角度看,可以出现以纯粹元间实体为目标的需求,很多情况下,都能在这个范围里实际实现元间需求。不过即便是这种貌似纯粹的元间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实现,还是不能最终摆脱物质载体的限制。例如,仅仅属于个体自己的纯粹的想象和心理事实,这种元间实体存在和需求满足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可以实现 “按需分配”。尽管,元间组合是无限的,元间的组合可以产生我们这个物理环境中的自然法则、自然势态所不容许或者无法承受的任何元间实体,产生出所有物质资源都不可能承受的需求目标。但是,这个心理事实是一个有限对象,这个对象的规模和边界最终会受到承载这个元间实体的大脑的生物、生理性质的限制,最终还是会遭遇到这些势态的限制。比如,我们相信圆周率的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已经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小数点之后的十几亿位,更多计算结果的产生受到了计算条件和方法的限制,这个限制条件将永远存在,直到这个规则本身的终结。
实际的元间实体对于物质载体的依存关系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的某个具体的位置上。
根据上面对于物质和元间两个方向可能极限的追溯和分析,可见,对于人这样的同时具有自在、自为、自觉三种性质的需求主体来说,所有的需求对象都同时具有物质和元间这样两种内容和指向,这两种内容的侧重点在不断变化之中,变化的范围以纯粹物质和纯粹元间这两个不可超越的端点为边界;同样,所有的需求对象自身也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也都处在纯粹物质和纯粹元间这两个不可超越的端点之间,需求以及需求实现的活动都被限制在这两个不可逾越的端点之间。如图:


              
            
                          图 2.1
图中:
WZ  —— 纯粹物质的极限端点
YJ  —— 纯粹元间的极限端点
所有的需求以及需求对象都处在WZ和YJ这两个端点之间的定义域中,每一个具体的需求、具体的需求对象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样两种性质。
另外,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纯粹物质和纯粹元间这两个极限端点其实是无差别的同一种状态,所以,也可以把这个图形视为一个“圆”,如果再有一个用来描述 “成分”(或“意义”、“强度”)的极坐标,用黑、白两种颜色表示两种需求所覆盖的区域,就会得出一个与传统的“阴阳太极图”相似的图形。

使用道具

146
whitesoul 发表于 2013-5-7 09:33: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需求只能主宰经济周期内的经济发展走势。
而永久改变经济总量的是供给。
也就是说需求造成的冲击不久就会恢复,而供给造成的冲击通常是永久性的。

使用道具

147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7 12:54: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hitesoul 发表于 2013-5-7 09:33
需求只能主宰经济周期内的经济发展走势。
而永久改变经济总量的是供给。
也就是说需求造成的冲击不久就会 ...
谢谢!
追究到底,需求是人性,人之为人是因为自己的需求;
追究到底,供给是环境,是塑造人的也被人改变的外在势态;
两者是契合的,是互补的,是共同进化的。
我们谈的不是一个定义域的问题,在我讨论的对象中还谈不到“永久”。

使用道具

148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8 08:37: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2 处于直接与间接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需求对象
2.2.1 直接需求及其实现

    如果把自在的实体互相之间实现契合的自然倾向称之为“一般需求”,而且是最广泛意义上的“需求”,那么这种意义上的需求就是最直接的需求,因为,对于自在的实体来说,其本身并不具备目的性,或者说目的性还没有产生出来。需求就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差别形式,所需求的对象是具备这个差别形式的另一个契合者,需求者和对象一旦发生接触,双方开始比较,如果契合,就可能发生结合,需求者的需求就会直接实现。否则,就会发生另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和结局会处在需求者的需求完全实现和完全不被实现这样两个极端状态之间的某个程度的具体位置上。通常,相互作用会造成作用双方的改变,改变了原先作为需求目标的元间实体本身,原先的需求目标就会发生变化,就已经不再是原先意义上的需求者了。所以,无论需求者的需求是否达到了完全的实现,都可以被看作是需求的直接实现,只不过实现的程度不同罢了,而且,这种变化只有在相对第三者的“记忆”时才会被注意到。

使用道具

149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9 08:15: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2.2 间接需求的发育
      对于自为阶段的实体来说,由于目的性的生成,使得需求和需求的实现不再直接等同,需求作为一种被记忆了的元间实体不再那么容易就被一次试探性的比较所改变,需求者即便再次脱离当前的相互作用对象,依然具有保持自己原有的元间形式,依然具有再次与另一个对象寻求契合的能力。这就使得自为的需求者其接触、比较、判断、反应等各个环节开始发生分化,作为需求目标的元间实体和实现需求的手段,和其实现需求的过程之间发生了分离,分化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旦需求的实现发展到了需要通过另一个需求和过程去实现的程度,那么,需求实现的手段和过程相对最初的需求来说就成了间接需求,间接需求由此而产生了。
      比如,可以说一个细胞中的DNA之类的遗传物质中携带着的元间实体就是这个细胞的需求本身,细胞的全部生命过程只不过是要实现这段DNA的繁衍和生存。但是,展开分析,可以发现,这段DNA里存储着的内容却是实现这个需求的手段、工具、过程、方法,这些元间实体相对于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最终需求来说都是另一层次的间接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把诸如手段、工具、过程、方法这些间接需求对象作为当前急需完成的工作目标,试图实现这些间接需求时,很快又会发现,实现这些需求同样也需要这个层次意义上的手段、工具、过程和方法,需要工具的工具,方法的方法、过程的过程、手段的手段,新层次的间接需求再次产生出来。这是一个不断向前发育、延伸、积累的趋势,DNA的复杂性,生命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种间接需求对象的积累而形成的。

使用道具

150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10 08:52: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2.3 直接与间接的相对性
自为需求者是自在需求者的一种积累的形式,把自在的直接需求积累起来,作为自为的直接需求。因此,相对于自在需求者来说,自为需求者的需求本质上已经就是一种间接需求了, 或者说,自为需求的起点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直接需求,而是把另一层次的间接需求作为了这一层次的直接需求而已。这意味着由此造成了新层次的规则和现象,不同层面的需求者的需求可能自己也发育成为一个需求者。需求与需求者之间也成为了一种相对关系。
比如,太太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买一台某名牌小汽车,这是她的直接需求,问她为什么要买这样的车,她会讲出一大堆理由,比如说接送孩子更安全,在娘家人面前更体面,等等。这样,仅就第一个理由来说,接送孩子就成了直接需求,买车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买车的直接需求变成了间接需求。如果再追问为什么要接送孩子,就会从这个层次的直接需求背后找出更多、更深层次的需求根据,当前的直接需求又再次退居到了间接的地位。这个势态成为贯穿自为、自觉需求者及其需求全部发展过程的一般势态,成了一个基本的现象和规则。这个定义域中所有的需求对象都是间接性需求和直接性需求的对立统一体,仅仅相对需求者当前的需求才是直接的,其余的都是间接需求。
另一方面,这部小轿车作为工具和需求实现的途径,其自身也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运行,需要汽油、配件、保养、道路、交通规则 ……,这个工具自己也都成为了一个需求者,成为一个自在的需求者。甚至有一大群人在为这个需求者服务,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自在的需求者也成为联系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纽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9 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