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帖]
昨夜再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猛然醒悟:马克思的问题不是出在是否使用“价值”这个概念,根本问题出在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论断!
第53页第一段末,马克思引用了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第6页上的一句话:“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这说明马克思早已认识到“劳动时间”是商品(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可比性的基础。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至少在潜意识里,马克思已经认为价值与劳动时间是等价的,或者就是一个东西。
劳动时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人们用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什么是“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是人们可以感知的,“抽象劳动”人们能感知吗?“抽象劳动”不过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思维概念。时间也是抽象的,但时间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生产衬衣耗费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水泥耗费的劳动时间,从时间角度来说是同质的,不需要去抽象。而生产衬衣耗费的个别劳动和生产水泥耗费的个别劳动,要经过抽象,才能在劳动的角度上同质。
从可感知性、易理解性、便于使用的角度来看,“劳动时间”远比“抽象劳动”更适合作商品交换的可比性基础。
再来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论断。首先声明,本人的专业不是经济学,更不是政治经济学,本人对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也没有进行过广泛地阅读。我只能通过所阅读的《资本论》结合本人的思考来推测马克思的思路。
马克思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论断,为的是解决“懒人生产的商品具有更大的价值”这一问题。
第52页第二段,“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人们在思考商品(使用价值)的相互交换时,第一印象往往是:人们肯定会交换那些价值大的商品!对于这个根深蒂固的印象,看来马克思也概莫能外。的确,在现实中,懒人生产的商品与勤快人生产的同样商品相比,勤快人生产的商品更容易实现交换。在“人们肯定会交换那些价值大的商品”的前提下,懒人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肯定不能超过勤快人生产的同样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因此,为了使“劳动量大的商品价值大”的论断不致被懒人生产的商品推翻,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论断。有了这个论断,懒人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就不可能超过勤快人生产的同样的商品(使用价值)了,懒人生产的商品并不因为其耗费的劳动时间长而价值就多。
但是,事实上,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追求的并不是那些价值大的商品,而是相反,即“在使用价值相同时,价值越低越好”!很明显,目标使用价值(即商品)的价值越低,可以换得的目标使用价值越多。设想一下,我们有10个馒头,想要交换衬衣。刚好有两个人有衬衣要交换馒头。这两个人拥有的衬衣,不论用料,还是款式、做工完全一样(即使用价值相同),只是一个人的衬衣是手工缝制的,另一个人的衬衣是用工厂机器缝制的。如果那个用手工缝制衬衣的人愿意用一件衬衣交换10个馒头,那个用工厂机器缝制衬衣的人最少愿意用两件衬衣换这10个馒头,因为他生产一件衬衣耗费的劳动时间比手工缝制衬衣的那个人短。我们用10个馒头交换那个人的衬衣就不言自明了。
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论断,机器缝制的衬衣的价值肯定要低于手工缝制的衬衣。按照人们通常认为的“人们肯定会交换那些价值大的商品”思维定式,我们应该用10个馒头交换手工缝制的衬衣,但是,事实上,我们用10个馒头交换了价值低的机器缝制的衬衣。从总的价值来看,我们10个馒头所包含的价值在可见的时间内是不变的,因而我们交换来的衬衣的价值也就是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交换手工缝制的衬衣还是交换机器缝制的衬衣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交换数量的差别,我们最终会在总价值不变的约束下选择数量多的,即价值低的机器缝制的衬衣。也就是说:
“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对于相同的使用价值,人们会选择价值低的商品;对于相同的价值总量,人们会选择使用价值数量更多的商品。”
由于对于相同的使用价值,人们在商品交换时会选择价值低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论断,即根本不需要为懒人生产的商品价值高而烦恼。对于生产同样的商品,懒人生产的商品价值就是比勤快人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高,因为他耗费的劳动时间更长。但是,价值高的商品并不意味着更容易实现商品交换。
总结一下:
1.“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是可有可无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用,就请记住“价值”就是“劳动时间”的代名词,二者是一回事。
2.劳动时间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交换过程中,商品(使用价值)可比性的基础。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最大的错误。
回复第一帖中的几个问题:
1. 当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庸俗经济学”)已经注意到了“效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也在呼吁抛弃“效用”的概念(比如张五常)。现在西方经济学还保留“效用”概念,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用来说明商品交换基础的东西。如果用“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代替“效用”,西方经济学解释商品交换又有哪些错误呢?
2. 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就像枪就是枪一样,并没有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只有使用它的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枪在反动派的手中就是镇压革命的武器,在革命者的手中就是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保证。经济学(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掌握在真正为普通人民服务的人的手中,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掌握在那些所谓的“精英”手中,就是为剥削者服务的。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可能而且应该与西方经济学融合,解决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精华。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真正成为主流经济学,真正为无产阶级服务。
4. 数理化并不是经济学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经济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管理学才是研究对策、提供方案的科学。管理学需要数理化,而经济学的数理化绝对是歧途。当然,用数学工具辅助说明经济现象是有益的。但是,将社会经济现象强行贴附到数学公式上,绝对是经济学人的悲哀!
[第一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的经济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商品经济部分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
是完全一致。但,二者为什么形成了如此泾渭分明的两个派别呢?
我认为主要是对两个问题的解释,产生了二者的差别:
第一,商品交换数量的基础是什么?
第二,企业利润分配规则是什么?
只要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取得了一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就会融合在一起。这里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马克思认为等价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而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如何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没有解决。
实际上,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完全是一个没用的概念。决定商品交换数量关系的是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供求关系。
你生产一件衬衣用10小时,如果你知道别人生产一斤大米用5小时,你肯定会要求用一件衬衣换两件大米,即使生产一件衬衣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5小时。当然,这个比例关系只是你的要求,交换能否实现还要看大米生产者是否愿意。而大米生产者是否愿意交换,一个是看他
生产大米耗费的劳动时间,一个看是否有出价更高的衬衣生产者。如果有人愿意用一件衬衣换一斤大米,甚至用两件衬衣换一斤大米,那你想
用一件衬衣换两斤大米就是痴心妄想了。
当然,你也可能用一件衬衣换两斤大米,那是因为大米生产者中有用2个半小时生产一斤大米的。
所有商品的同质的属性不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为人类劳动都是有差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能出现在想象中,就像西方经济学主张
的“效用”。所有商品的同质的属性是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你生产衬衣耗费的1小时,与我生产水泥耗费的1小时,在时间上是没有任何差
别的。你生产衬衣耗费的1小时,既不会比我生产水泥耗费的1小时长,也不会比我生产水泥耗费的1小时短。时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是同质的,是可比的。
劳动时间长,劳动的量就多,商品的价值就大,这有意义吗?商品价值比来比去,比的不还是劳动时间吗?
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下,即在地球上的低速运动环境下,是均匀流逝的,是不变的。不变的时间长度,提供了
我们比较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5 14:20:0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