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土灶
3974 28

[其它] 研究经济学,务必从粮食开始 [推广有奖]

  • 0关注
  • 9粉丝

院士

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11288 个
通用积分
1.5229
学术水平
312 点
热心指数
309 点
信用等级
259 点
经验
32897 点
帖子
2928
精华
1
在线时间
7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0-1
最后登录
2024-4-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各种经济现象,例如赢亏、贫富、过剩、不足、萧条、高涨、价格的变动、经济危机等搅和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团乱麻。牵一发而动全身,好象都有关系,又好象都没有关系。经济学就好象碰到了鬼打墙,在这些问题里团团转,转团团。

经济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境,主要是研究的起点错了。历来每个研究者一插手都是从经济的半截腰,例如货币、价格、利润等开始研究的,而不是从经济现象的源头开始的。一团乱麻,要把它解开,关键就是找到头。找到头后,不管多么复杂的乱麻,都能顺利解开,如果随便从中间抽出一根来解,只能越解越乱。解开经济学这团乱麻也应该从头开始。

那么,经济活动的源头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粮食。如果从粮食开始研究,你就会发现,经济学哪有什么困难的,一切经济现象都好象一碗清水摆在你面前。

人类的消费品可分为吃穿住用玩五大类,粮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人类首先要生产粮食。人类社会从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品的种类都很少,可以说粮食是唯一的消费品,和动物没什么两样。

只有到了粮食有剩余时,才会有社会分工。所以粮食有剩余是社会分工的一个基本条件,粮食没有剩余,是不可能有社会分工的。假设一个劳动力平均要养活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他的父母、子女等),又假设一人一年至少要吃200斤粮食,那么每当社会剩余400斤粮食时,才会有一个劳动力分工出去一年。而分工出去的商人们,首先要交换到的就是粮食,然后才能互相交换各自的商品。请注意,我说粮食有剩余是社会分工的基本条件,并不是说必须人人、家家户户的粮食都有剩余才行,只要有一部分家庭的粮食有剩余,就可以出现社会分工。例如,当很多农民饿得半死时,地主家里却仓满囤尖,这时有的农民就可能去造车或者养马到地主家里去换粮食吃,也有的农民可能到地主家里当奴仆,混口饭吃。这时地主又有车坐,又有马骑,又喝奴唤婢,生活水平高人几等。这个道理,就是商品社会穷得越穷、富得越富,有时候萧条、有时候高涨的根源。而历代的研究者却不往这里考虑,以为它们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

既然知道了社会分工的条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如何分工的,又是如何交换的,生产和交换有什么关系,交换又是怎么产生贫富的。

假设在一个经济比较封闭的区域(与外界无贸易的区域)内,有若干户农民,一开始都是自给自足。一年下来,有的农民节余了五六十斤粮食,有的节余一二百斤,有的不够吃,但总体差距不大。因为全区域内总起来节余的粮食已经很多,这时就可能分工了。

假设最先分出去的是医生。有个农民得了伤寒,差点死了,到他那里去看。他要100斤粮食的费用。但这位农民只有50斤粮食,没办法,只好去借。病好后,又还不起了,只好把地押给人家。这样就逐渐出现了地主、贫雇农。虽然,地主、贫雇农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但疾病与灾荒却是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假设接下来又有一个造铁针的分工出去了,下面看看是怎样生产和交换的。

假设这个造铁针的叫张三,他10天能造一根。他造出来后,就要极力去宣扬了,他的针如何如何锋利、光滑、纤细、耐用。他还特地请几位缝纫高手表演,只见一条条银龙在布上穿梭。当时人们用的都是骨针、竹针,一见这铮亮的铁针,不亚于80年代的人见到了电脑,十里八村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去看希奇,自然个个都眼热得不得了,巴不得自己马上就有一根。但张三要价太高,一根针要2000斤粮食,绝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了。这下子张三岂不完蛋了?不,有能换起的。我们来分析分析地主。

假设当时这个区域内有两家地主,每家都有4000多斤余粮,自己吃又吃不了,若留着,第二年就有可能烂掉,而且第二年又有新粮食下来了;再说,当时只有两种商品可换,一种是医药,一种是铁针,医药,没有病,谁要它干什么,所以如果不换针,这些粮食对地主来说就没有丝毫的用处,而如果换了针呢,自己还能余下2000多斤,以备不时之需(看病、备荒),所以经这一考虑,两家地主就痛痛快快得把针换了去。

当张三造出第三根针时,他仍要价2000斤粮食,这时确实没有人能换起了。虽有几家富农,但他们每家只有2000来斤粮食,谁也不敢倾囊去换一根针,除非他是一个拼老命赶时髦的人。这时张三就不得不降价,当降到1000斤时才有人换。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张三家里就积存了上万斤粮食,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这上万斤粮食,张三吃又吃不了,放又放不下,所以张三就失去了造针的动力,就游山玩水去了。(这是物物交换的最大的弊病,直到后来出现货币,这个弊病才解决)

假设这时有个李四,看到张三造针很快发了大财,他也跟着造针。假设他20天造一根。等他造出来针时,再想卖到1000斤一根,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地主富农家里已经不需要了,剩下的都是中农、贫农,谁能换得起?所以李四的针从几百斤粮食一根开始,一路下跌,直跌到几斤粮食一根。(任何一种商品刚出现时,都有极其巨大的诱惑力,价格都非常高,都是最富有的人最先享用,然后价格才逐步下跌,进入寻常百姓家)

话说张三游玩两年后,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又回来造针。因为这时很多家庭都已经有了针,而且又有了竞争对手,所以针的价格再也没有两年前那么牛气了。后来,一家地主的针用断了,又拿5斤粮食换了一根,他逢人就大发感慨:“两年前,一根针要2000斤粮食,现在才要5斤,便宜死了!”

现在来分析张三和李四的生产。张三每10天造一根针,李四20天造一根,而张三和他养活的那个人10天中再怎么节省,也要吃12斤粮食,李四两人20天内至少要吃24斤,可是一根针才能换5斤,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自己虽然是造针的,但自己家里却舍不得用,每造出来一根都要匆忙地拿去换粮食吃,这就是“卖盐的,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的由来,苛捐杂税还算不了什么。这时张三和李四都有弃商归田之意了。可是他们如果已经无田可种,就只能勉强干下去了,哪怕一根针只能换1斤粮食,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他们想。

上面只顾忙着谈交换了,还没来得及谈赢亏、利润呢。一根针,开始换2000斤粮食,后来换100斤,最后换5斤,这每一次的交换中,有没有赢亏、利润?这时没有货币,怎样计算赢亏、利润?

所有的经济学在此都犯了难,它们干脆就说:这时没有赢亏,每次交换都是等价交换。例如,一根针换2000斤粮食,2000斤粮食体现的是一根针的价值,一根针体现的是2000斤粮食的价值,所以是等价交换,所以此时双方都没有赢亏。同理,一根针换5斤粮食时,双方也没有赢亏。这样对吗?错错错,完全错了!2000斤粮食不是一根针的价值,而是价格,一根针也不是2000斤粮食的价值,也是价格,它们互相体现的不是对方的价值,所以就不是等价交换,当然也就有赢亏。那么针和粮食的价值是多少,又怎样计算赢亏?只有用劳动时间来计算价值。

假设农民平均一个工日能生产2斤粮食,那么1斤粮食的价值就是0.5个工日,2000斤粮食的价值就是1000个工日,张三造一根针的价值是10个工日,所以当地主用2000斤粮食换一根针时,就亏了990个工日(干了1000天,有990天是为张三干的,只有10天是为自己干的),张三赢了990个工日,当然利润就是990个工日,折成实物就是1980斤粮食。当社会上有张三和李四两家造针时,一根针的价值就变成了15个工日,当一根针换5斤粮食时,一根针就亏了12.5个工日(李四每卖一根针要亏17.5个工日,张三要亏7.5个工日,平均亏12.5个工日),这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产生贫富的根源。所以这样用劳动量计算赢亏才是正确的,当货币出现之后,也应该这样计算,把货币这层灰尘拂去,用各种商品消耗的劳动量来计算。如果受货币的迷惑,直接用货币的收支来计算赢亏就错了。虽然斯密 是劳动价值论的发现者,李嘉图和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的倡导者,但是因为他们都受到了货币的迷惑,误把价格当成价值(他们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用货币的收支来计算赢亏,所以才导致了他们的经济学刚要走上正道又进入了死胡同。

下面再来分析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可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老大难题,争论已经很久了。一开始,张三的针的价格为什么会那么高,一根要2000斤粮食?(也就是说,假设粮食的价格是1圆/斤,针的价格就是2000圆/根。)这是因为地主家里有4000多斤粮食。后来为什么又降到一根针换1000斤粮食,那是因为需要针的人家最多只有2000来斤粮食(富农)。后来又为什么降到一根针只能换几百斤、几斤粮食?那是因为需要针的人家的余粮更少了(中农、贫农)。因此,就可以说,商品的价格是由需要这种商品的人拥有的可交换的商品的多少决定的,用经济学上的行话来说,就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例如,一个农民只有5斤粮食,他需要一根针,那么他最多只能出5斤粮食,地主家里虽然还有2000多斤粮食,但他已经不需要针了,所以针的价格就由农民家里的粮食的多少来决定了,只能换5斤,除非你不卖。

分析完上面的之后,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分工。假设后来又有造盐的、造醋的、造酒的、织布的等等分工出来。我单拿造盐的来说。假设王五造盐,一天可造2斤。造出来盐后,他就要去宣扬了,大讲吃盐的好处,并免费请几家富户品尝。当时的人就象动物一样,什么时候尝过五味,乍一吃到盐,顿时精神抖涨、胃口大开,齐声夸好。王五要100斤粮食换1斤盐,两家地主就痛痛快快地各自换了十来斤,几家富农也各家换了几斤。盐和针不一样,针是耐用品,盐却消耗得很快,王五的产量几乎都满足不了几家富户的需要,而他又对技术保密,别人都不会造,所以盐的价格就一直居高不下,成了富人的专用品。

可是王五也很快就碰到了张三那样的难题,他一个来月就积聚了接近一万斤粮食,除掉换香醋的、换美酒的等等,他还剩余很多,他也生产不下去了。恰好这时有个叫杨六的木匠发明了车出来,这车虽然是木轮的,但在当时,却比今天的劳斯来斯还要热眼,他张口就要5000斤粮食,当时的农民(包括地主)没有一家能换起的,地主的余粮大多都用来换盐、换醋、换酒、换布,已所剩无几了。唯有王五和几家造醋、造酒的等正为几千斤粮食发愁,一见到车,喜出望外了,楞都没打,立即就换了过来。(虽然本文开头说过,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首先换到粮食,但是不一定要和农民直接交换,这里王五等人就起到了聚集粮食的跳板的作用,杨六和王五等人交换粮食,而不是直接和农民交换粮食)。王五等人换了车后,粮食已经剩余不多,于是又使劲地干了起来(商品经济中,每当生产要停滞时,新产品的出现,都好象给商品经济打了一针兴奋剂,使生产能持续一阵子)。

这下,杨六也遇到了张三王五同样的麻烦了,车造不下去了。碰巧这时货币出现了,交换一律用货币代替。比方说,一辆车5000圆、一斤粮食1圆、一斤盐100圆等等,都用货币交易。这时杨六等商人不需要再贮存粮食、盐、醋、酒等了,而是贮存货币,例如杨六一年就积攒5万圆、王五一年就积攒2万圆等。自己需要粮食、醋、盐的时候就拿钱去买,需要多少就买多少,就不存在因为粮食、盐等吃不了而生产进行不下去的情况了,等于把自己的仓库放在了别人那里。

可是,这个麻烦刚解决,过了不久又出了新麻烦来。因为商人只积攒货币,对于粮食、醋、盐等消费品,他们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用就不买,这样就造成地主、富裕农民、盐商、醋商等的商品卖不出去。地主、富农想卖掉粮食买盐、醋吃,但杨六等人是吃一斤买一斤,造成他们大量的余粮卖不出去,当然也就不能去买盐、买醋了,这就造成盐商、醋商的商品卖不出去,而他们的商品卖不出去,想买车就不可能,杨六的车也卖不动,生产又无法进行下去,整个商品生产与交换链条瘫痪。这时就出现了极不合理的现象:地主、富农家里的粮食卖不出去烂掉,而贫农则饿得要死;醋商生产的醋都倒进河里去了,而农民这边还不知道醋是个啥滋味;杨六等大商人家里的钱多得没法花(因为在商品社会里的任何时期,商品的种类都是有限的,有钱人购买了他们需要的各类商品后,还会余下很多钱。例如在当时,商品就只有粮食、盐、醋、酒、布等几种,杨六购买了这几类商品后,家里还会余下很多钱,没地方花),而穷人家里则是一个子都没有。这时农民们就集体上访,把他们的处境反映到了宰相府。话说这宰相姓龟,这位龟宰相也是个直脑子的人,他听后就把杨六等人传到了京城,当面训斥他们道:“农民反映他们的粮食卖不出去,无钱买日用品,看来这都怪你们。你们应该甩开肚皮猛吃,一天照10斤吃。”杨六等人忙忙跪倒辩白道:“相爷明察,我们的肚子是有限量的,就是一天吃10斤,但就我们这几个人,一天又能吃多少,又怎能解决农民的问题,杯水车薪哪!”龟宰相一听也有理,就没有神下了,叹道:“我这个宰相没法干了,一边饿得半死,一边的粮食烂掉,一边让他们狠吃,他们又得撑死,真是神仙难办,还是辞职回家报孙子的好!反正我是尽力了,我问心无愧!”宰相有个虾师爷,龟 宰相智囊团的团长,一听就急了,暗想你回家了,我这碗饭找谁要去,忙对宰相说:“大人且慢辞职,小人倒有一法。”宰相眼睛一亮,忙问:“什么法子,说说让咱瞧瞧?”虾师爷道:“大人可大办妓院、红灯区等娱乐游玩场所,让穷鬼们的女儿都到妓院里去,鼓励有钱人都去玩耍;让穷地方多开发旅游名胜风景区,全国在皇上诞辰及年节各放假10天,刺激有钱人都去游玩,这样,富人的钱就有地方花了,穷人也就能挣到钱了。穷人挣到钱后,就可以买粮食吃,这样地主、富农的粮食就能卖出去了,他们就能买盐、买醋吃了,商人的盐醋等也都能卖出去了,就能买车,这样连锁反应,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经济也就活过来了。”宰相一听,连连夸赞:“妙计,妙计!今年的诺贝尔大奖就给你了,看来我没白养活你呀,哎呀,难得,难得!”

商品经济就是这样,因为商品经济存在着交换,而各种商品经济的产量与消费量等又常常是不协调的,所以就很容易造成生产停滞的情况。就拿当今社会来说,农民家里的粮食虽然是多收了三五十斗,但是因为其它行业的商人及工人所食用的粮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农民有很多余粮卖不出去,或者只能跳楼大甩卖,所以他们想买电视机、冰箱等也不能买。而那边呢,生产的电视机、冰箱等又相对很多,若只卖给富人,他们又能买几台?所以就造成电视机、冰箱卖不出去。若是降价,消费群体固然可以增加一些,但这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被迫停产或减产。一边是急需电视机、冰箱,一边是生产不下去,这样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怎能快速提高?这就是商品经济最大的弊病。

而计划经济就不是这样。计划经济中虽然也有分工,但没有交换,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任务,各自完成任务就行了。农民生产粮食,供给自己和其它行业的人,其它行业的人生产日用品供给自己和农民,只要有一家农民没有电视机,电视机就要生产下去,直到每家都有了电视机后,电视机的生产才可告一段落。这样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就能提高。

有人说,计划经济下人都很懒惰。这是对计划经济的污蔑。难道商品经济下就没有消极怠工的现象?话再说回来,即使计划经济下人都比较懒惰,但这个弊病比起商品经济的那个弊病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人再懒,总还要干一点,总比工厂都关门,大家都在家里睡大觉,吃救济金的好,是不是?哪个经济发展快,不是一目了然吗?

商品经济还是万恶之源。商品经济下,有钱人的钱多的没地方花,而穷人又没有钱,所以一拍即合,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什么黄赌毒都出来了,这是你无法禁止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商品生产者 商品经济 社会分工 经济学 研究 粮食

沙发
girlpig 发表于 2005-7-23 00: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呵呵,不过商品经济的确是高于小农经济,楼主不能只见其害,不见其利的.另外,如果真的从粮食上研究,可能更容易陷入复杂的情况的.

使用道具

藤椅
岁往 发表于 2005-7-23 10:1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自作聪明的计划经济总是适得其反,刻意重视农业的机会成本不可斗量。

作为资源分配规则的市场制度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业,也重视服务业,它重视一切需求和供给,而且能够确保达到优化资源的结果。

咦------不对呀!

计划经济不是更应该重视工业吗?

楼主土灶应该去大炼钢铁,这个更符合你们的伟大毛主席的教导,更加前途无量。

使用道具

板凳
lean2000 发表于 2005-7-23 12:4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经济之初,应该就是从剩余的粮食那发展而来的吧,至少是食物

使用道具

报纸
土灶 发表于 2005-7-23 16: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各位误会了,虽然农业是生存之本,最重要,但是本文没有说农业重要的意思。本文是说,要想揭开经济迷团,必须从食物开始研究,这样交换的产生、价格的起源、决定因素,升降、成本等就全明白了,就如同身临其境一样。

你可以假设你是个造菜刀的,要和若干农民交换,你想想你们的交换结果是什么,你怎么要价,农民如何坏价,最终价格是多少,价格由什么决定。

使用道具

地板
土灶 发表于 2005-7-23 16:3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ean2000在2005-7-23 12:40:47的发言:

呵呵,经济之初,应该就是从剩余的粮食那发展而来的吧,至少是食物

确实如此!食物有剩余是分工的前提,是交换的前提,食物没有剩余,就没有今天如此复杂的经济现象。

使用道具

7
crazyorc 发表于 2005-7-23 16: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生活资料的剩余确实导致了最初的部落之间的原始交换.但分工发生在之前.

譬如,一个普遍吃不饱的原始部落,难道捕猎时是全部落集体出动吗?他们之间肯定还是有内部分工的.

使用道具

8
土灶 发表于 2005-7-23 17: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crazyorc在2005-7-23 16:51:54的发言:

生活资料的剩余确实导致了最初的部落之间的原始交换.但分工发生在之前.

譬如,一个普遍吃不饱的原始部落,难道捕猎时是全部落集体出动吗?他们之间肯定还是有内部分工的.

部落内部分工和家庭分工是一个性质,不是社会大分工。我说的是社会分工。

使用道具

9
girlpig 发表于 2005-7-23 19: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汗,可以确定的是,在越是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和社会分工越不明显.

使用道具

10
土灶 发表于 2005-7-24 08: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girlpig在2005-7-23 19:29:15的发言:

汗,可以确定的是,在越是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和社会分工越不明显.

这话对头!例如,古代的一个医生,可能又种地又行医。不过这与本文并不矛盾。本文讨论的是理论上的社会分工,以探究经济现象,半分工的不在讨论之列。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