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王志成2010
10372 61

[创新发展] 价值原理简述版(供讨论用) [推广有奖]

荣誉版主

百家姓王兄

大师

7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2
论坛币
3950115 个
通用积分
163.6685
学术水平
2405 点
热心指数
2871 点
信用等级
2073 点
经验
477662 点
帖子
9621
精华
27
在线时间
57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4
最后登录
2018-4-5

三级伯乐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在这里,不引经据典,仅用简单的方式阐述一下我的价值理论,以此证明价值到底是什么。同时,解释几个与价值直接有关的问题。

一、分配公理

    在劳动者中,其分配原则理应是:在付出相同的情况下,其所得也相同。这可概括成一个分配公理:付出相同,所得相同。(利润和资本问题在后面讨论。)
    当然,由于每个人所承担的养育子女的人数有可能不同,即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可能不同,在分配时也必须考虑。为此,就必须进行适当的二次分配,即采用征税或免税等转移方式,以平衡其中的差别。(这一问题,我们先不考虑。)

二、所得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所得和所得相同?
    在一天、一个月或一年之中,如果生产出的各种东西若干,每个人对每种东西都能平均地分到一份,很显然,这就是所得和所得相同的意思。
    比如,100个人,分工生产,一天共生产出了100斤大米,100斤鱼,200尺布,等等,每人得到了1斤大米,1斤鱼,2尺布,等等,就是所得和所得相同。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想多生产东西,势必要多付出时间,于是,一群人每天各种东西生产多少为最佳呢?
    仿造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想出了一个新概念,社会必要需求,定义为:社会必要需求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活水平下,在特定的人群中,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各种产品。
    由于时代不同,代表着一定生活水平的产品的形式未必相同,所以社会必要需求不是常数,但可认为是变化比较缓慢的当下的定量。比如,交通工具是步行、骑马、马车、自行车、汽车、飞机这么逐渐变化的。
   
———————————————————————————
   【几个统计概念:】
    误差:是指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值之差。
    统计误差:即反映某客观现象的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统计误差按产生的性质来分有:空间误差、时间误差、方法误差和人为误差四种。
    离差:也叫差量,是单项数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 一般计算离差平方和来表示数据分布的集中程度,反映了估计量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可能出现结果与平均预期的偏离程度,代表风险程度的大小。
    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简单来说,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在统计社会必要需求和(后面提到的)生产能力的数据时,如果误差(用标准差衡量)足够小,那就可以证明其数据具有代表性。

标准差.jpg

————————————————————————————

三、付出

    最终产品:是“中间产品”的对称,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其内容包括:一定时期(年)个人消费品、公共消费品、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品、用于增加储备的产品、用于国防的产品和净出口的产品。最终产品为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在价值上等于国民收入加折旧。
    中间产品:是继续投入生产过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再制品,是经过一些制造或加工过程,但还没有达到最终产品阶段的产品。例如,钢铁和棉纱就是中间产品。
    因而可以引申出这么两个概念:
    最终产品生产时间,也可称直接生产时间:即生产最终产品所需要的人均单位产品时间。
    中间产品生产时间,也可称间接生产时间:即生产中间产品所需要的人均单位产品时间。
    由此可以得到付出的定义:人均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需的直接生产时间加上相应的中间产品的生产时间。把单位最终产品比上这一时间就是生产率的意思,标注产品数量和名称后可谓之生产能力。
   
四、价值

    1、社会必要需求的量化:把所得中的产品数量用符号Dn表示,称之为社会必要需求中的需求量,把得到这一所得或需求量对应的时间以一天的24小时为标准,社会必要需求(简称基本需求或需求)用符号Un表示,就可以得到表示社会必要需求中的各种产品的通用表达式:Un=Dn/T0。(n表示不同的最终产品,人的单位不必表示。)
    比如,500克面包/24小时。其意思为,当作为主食时,得到了就能正常或很好的生存。否则,就是非正常状态;在没有其它代替品的情况下,就会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

    2、生产能力的量化:用Q代表最终产品的名称和数量,用Tn代表付出的时间,生产能力用M表示,就能得到表示最终产品人均生产能力的通用表达式:Mn=Qn/Tn。(n表示不同的最终产品,人的单位不必表示。)
    比如,500克面包/2小时。其意思为,和面加烤制的时间只需要几十分钟,但还要加上相应的生产厂房和机器设备等的时间,此外还需加上生产一定面粉、辅料等的时间,加在一起就是500克面包/2小时。

    3、价值用符号V表示,先定义价值为:Vn=Un/Mn=(Dn/T0)/(Qn/Tn)。(n表示不同的最终产品,人的单位不必表示。)
    那么,这样定义是否有道理,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五、价值计算公式的推导

    设有N个人,各种产品的社会必要需求分别为:
    U1=D1/T0、
    U2=D2/T0、
    …… 、
    Un=Dn/T0。
    各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为:
    M1=Q1/T1、
    M2=Q2/T2、
    ……、
    Mn=Qn/Tn;
    对应的生产者人数分别为:N1、N2、……、Nn。

    设满足需求时生产各种产品的数量分别为A1、A2、……、An,其所需的生产时间分别为T1′、T2′、……、Tn′。
    用符号Yn表示各种产品的总需求,则可以得到,各种产品的总需求分别为:
    Y1=N×D1=N1×M1×T1′,
    Y1=N×D2=N2×M2×T2′,
     ……,
    Yn=N×Dn=Nn×Mn×Tn′。

    基于公平的原则,应该每个人生产每一种物品的劳动时间都相等,这样就应该T1′=T2′= …… =Tn′,由此可以得到:
    N1=N×U1×T0/T1′×M1,
    N2=N×U2×T0/T2′×M2,
    ……,
    Nn=N×Un×T0/Tn′×Mn。
    各式相比就可以得到:
    N1:N2:……:Nn=(U1/M1):(U2/M2):……:(Un/Mn)。
    基于公平的原则,生产者得到的每一种物品的数量都应该相同,因此A1×D1=M1×T1′、A2×D2=M2×T2′、……、An×Dn=Mn×Tn′,所以可以得到:
    A1=M1×T1′/D1=T1′/24(U1/M1),
    A2=M2×T2′/D2=T2′/24(U2/M2),
    …… ,
    An=Mn×Tn′/Dn=Tn′/24(Un/Mn)。
    各式相比就可以得到:

    A1:A2:……:An=1/(U1/M1):1/(U2/M2):……:1/(Un/Mn)。
    如果以需求中的需求量作为基本交换单位,当交换对等时,因为A1×D1=A2×D2=……=An×Dn,所以可以得到:
    D1:D2:……:Dn=(U1/M1):(U2/M2):……:(Un/Mn)。

    从以上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生产者人数比还是以需求量作为基本交换单位,都与Un/Mn这一比值有关。这一比值反映出的就是产品在生产、生活中与人有关的一种固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定义为产品的价值有足够根据和道理。这反映了一种自然情况,完全可以认为价值是一种自然存在的作用原理。把Un/Mn用Vn表示,即令Vn=Un/Mn,就得到了计算价值的公式为:Vn=Un/Mn。
    同时也可以得出:
    N1:N2:……:Nn=V1:V2:……:Vn,
    D1:D2:……:Dn=V1:V2:……:Vn。
   
    从上面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价值确实与社会形态无关而具有普遍性,也可以认为在经济领域存在着这种基本的或者说是普遍的作用原理,这就是价值的自然意义;即价值等于社会必要需求/生产能力,同时决定着不同产品间的生产人数和交换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必要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 个人消费品 原理 讨论 价值 简述

沙发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8-7 15:25: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六、一个例子

    我们研究一个类似于实验室的例子,这也相当于一个比较理想的事实,以此来进一步分析价值的作用以及价格的形成等问题。也可以认为这种例子是一个相对比较“静态”的社会,其中不是与时间无关,而是暂不考虑储备以及扩大生产等实际问题,也暂不考虑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即这种社会是不受任何自然灾害、投资变动以及所有权归属等意外因素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暂不考虑有关子女的抚养问题,即人口是不变的且都有劳动能力。
   
    假设有一个N个人的社会,其社会必要需求产品有米、菜、柴、盐四种,代表着柴、米、油、盐这些生活中最为常用的物品或者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其中:
    U米=1斤米/24小时,
    U菜=2斤菜/24小时,
    U柴=3斤柴/24小时,
    U盐=0.01斤盐/24小时。

    每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为:
    M米=4斤米/8小时,
    M菜=8斤菜/10小时,
    M柴=12斤柴/4小时,
    M盐=0.04斤盐/2小时。
    每个人只负责生产一种物品,并且可以认为生产是连续的(考察时间越长连续性越强)。

    (一)产量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N个人每天对每种产品的总需求分别为:
    Y米=1N斤米,
    Y菜=2N斤菜,
    Y柴=3N斤柴,
    Y盐=0.01N斤盐。

    (二)价值和价格
    1.价值
    根据价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每种物品的价值分别为:
    V米=U米/M米=(1斤米/24小时)/(4斤米/8小时)=4/48,
    V菜=U菜/M菜=(2斤菜/24小时)/(8斤菜/10小时)=5/48,
    V柴=U柴/M柴=(3斤柴/24小时)/(12斤柴/4小时)=2/48,
    V盐=U盐/M盐=(0.01斤盐/24小时)/(0.04斤盐/2小时)=1/48。

    2.价格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每种物品按基本需求量的交换比为:
    1斤米:2斤菜:3斤柴:0.01斤盐=V米:V菜:V柴:V盐=4:5:2:1。
    当然,这是物物交换,存在着相互对应以及携带、使用时间不同步等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确定一种或几种中间物,尽量减少交换中的交叉次数,免去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采用货币交换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用一定数量的货币来代表一定数量的产品,这就是所谓的价格,各种产品的交换比就可以用货币的数量比来表示。
    例如,我们选盐为基准交换物品,取0.01斤盐为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叫一文,形式为一定重量和大小的一个铜板,即相当于0.01斤盐=1文(一个铜板)。这样就得到了盐的价格为:P盐=1文/0.01斤盐。因为D米:D菜:D柴:D盐 = V米:V菜:V柴:V盐,而D米/1文:D菜/1文:D柴/1文: D盐/1文就是价格比的意思,所以可以得到P米(D米/1文):P菜(D菜/1文):P柴(D柴/1文):P盐(D盐/1文)=V米:V菜:V柴:V盐=4:5:2:1,且每种物品的价格表示方式应该是文/1斤米、文/2斤菜、文/3斤柴、文/0.01斤盐,进而得到具体的价格分别为:
    P米=4文/1斤米,
    P菜=5文/2斤菜,
    P柴=2文/3斤柴,
    P盐=1文/0.01斤盐。

    实际上还可以用价值来直接规定价格,意思和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取1/48价值为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和形式同上,即1/48价值=1文,所以可以得到盐的价格为:P盐=1文/0.01斤盐。又因为P米:P菜:P柴:P盐=V米:V菜:V柴:V盐=4:5:2:1,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每种物品的价格分别为:
    P米=4文/1斤米,
    P菜=5文/2斤菜,
    P柴=2文/3斤柴,
    P盐=1文/0.01斤盐。   

    (三)工资
    既然物品的交换已经用货币化的价格来表示,那么人们的收入也应当用货币化的方式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工资。
    因为收入=产量×价格,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收入就是工资,所以工资=收入/劳动时间。又因为产量=生产能力×劳动时间,所以可以推导出工资的简便计算公式为:工资=生产能力×价格。用符号W代表工资,用Wn = Mn×Pn表示工资的计算公式,带入具体的数据,可以得到生产每种物品的工资分别为:
    W米=M米×P米=2文/小时,
    W菜=M菜×P菜=2文/小时,
    W柴=M柴×P柴=2文/小时,
    W盐=M盐×P盐=2文/小时。
    生产每种物品的工资相同,这也证明了这种生产和交换是很公平的。

    (四)生产安排、劳动时间和收入
    设生产米、菜、柴、盐的人数分别为N米、N菜、N柴、N盐,因为生产者之比与价值成正比,所以可以得到:
    N米:N菜:N柴:N盐 = V米:V菜:V柴:V盐=4:5:2:1。
    因此生产每种物品的人数分别为:
    N米=4N/12,
    N菜=5N/12,
    N柴=2N/12,
    N盐=1N/12。

    因为总产量=生产能力×总劳动时间,所以总劳动时间=总产量/生产能力。我们用符号TNn代表总的劳动时间,则总劳动时间的计算公式为TNn=Yn/Mn。因此可以得到生产每种物品的总劳动时间分别为:
    T米=Y米/M米=2N小时,
    T菜=Y菜/M菜=2.5N小时,
    T柴=Y柴/M柴=1N小时,
    T盐=Y盐/M盐=0.5N小时。

    我们用t米 、t菜 、t柴 、t盐分别表示生产不同物品的每人每天的劳动时间,因为每人劳动时间=生产该物品总劳动时间/生产者人数,用tn=Tnn/Nn表示这一计算公式,所以生产每种物品的每人劳动时间分别为:
    t米=T米/N米=6小时,
    t菜=T菜/N菜=6小时,
    t柴=T柴/N柴=6小时,
    t盐=T盐/N盐=6小时。

    我们用符号E表示收入,因为收入=工资×劳动时间,可以用公式En=Wn×tn表示,所以生产每种物品的每人收入为:
    E米=W米×t米=12文,
    E菜=W菜×t菜=12文,
    E柴=W柴×t柴=12文,
    E盐=W盐×t盐=12文。

    因为每人每天的劳动时间是相同的,工资也相同,所以生产每种物品的每人收入理应相同。由于每人的劳动时间和收入都相同,因而这充分反映出其生产和交换是完全公平的。

    (五)货币发行量
    我们用符号mn代表货币发行量,用符号vn表示物品的交易间隔天数,按照原有的价格标注方式货币/量,就可以得到一个计算货币发行量的公式:货币发行量=价格×总产量×交易间隔日期,即mn=Pn×Yn×vn。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一天一交换,每人只需12文就可以了(总的货币发行量为12N)。这样交换固然可行,但很不实际,同样也有不方便之处。实际的交易间隔日期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的间隔得要长一些,有的间隔得要短一些,完全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实际需要。
    我们假设各种物品的实际交易间隔天数分别为:v米=180天、v菜=3天、v柴=10天、v盐=30天,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每种物品的货币发行量分别为:
    m米=P米×Y米×v米=(4文/1斤米)×1N斤米×180=720N文,
    m菜=P菜×Y菜×v菜=(5文/2斤菜)×2N斤菜×3=15N文,
    m柴=P柴×Y柴×v柴=(2文/3斤柴)×3N斤柴×10=20N文,
    m盐=P盐×Y盐×v盐=(1文/0.01斤盐)×0.01N斤盐×30=30N文。

    设总的货币发行量为m,则
    m  = m米+m菜+m柴+m盐=785N文。
    如果交易间隔天数发生了变化,其所需发行的货币就要相应发生变化。

    (六)GDP的计算
    GDP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月、季度、年)生产出的以货币表示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值,设有n种物品,每一种物品分别用D1、D2、……、Dn表示,价格分别为P1、P2、……、Pn,我们可以求得计算GDP的通用公式。以计算年度GDP为例,因为一年等于365天,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年度GDP为:
    GDP = N×(P1×D1+P2×D2+……+Pn×Dn)×365。
    GDP的增长与需求人数和对某种物品需求的增加有关,与物品种数的增加有关。

    (七)货币发行量与GDP的关系
    设有n种物品,每一种物品的交易间隔分别为v1、v2、……、vn,则货币发行总量m为:
    m=N×(P1×D1×v1+P2×D2×v2+……+Pn×Dn×vn)。
    把v1、v2、……、vn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出一个平均值,设为v′,则
    v′=(P1×D1×v1+P2×D2×v2+……+Pn×Dn×vn)/(P1×D1+P2×D2+……+Pn×Dn)。
    由此可以得到:m=N×v′×(P1×D1+P2×D2+……+Pn×Dn),即m=GDP×v′/365=GDP/(365/v′)。

    我们把365/v′看成为货币在一年中的流通次数或称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即v=365/v′,由此可以得到:m=GDP/v;或者是:GDP=v×m。货币发行量与GDP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用一年中所有物品的总交易额除以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定义货币的流通速度,即V ≡ P×Q/M;其中V为定义的货币流通速度,M为货币供应量(总量),P为平均的价格水平,Q为总交易量(总产量),从而提出了一个货币交换方程即:M×V≡P×Q。用这个交换方程可以粗略表示出价格与货币发行量之间的关系,在V、Q不变的情况下,V/Q基本是一个常数,价格P与货币供应量大致成正相关。
    实际上我们可以直接推出这个方程,并能反过来准确地确定所应发行的货币量。因为交换方程中的V就是我们的v的意思,GDP可以用P×Q来表示,所以得到:V×m=P×Q;即:M×V=P×Q。

    如果把v′/365定义为每年持有货币的天数,记为K,则v=V=1/K,把此式带入上式中可以得到:M=K×P×Q;这正是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
    庇古的剑桥方程是从定义K推出来的,K为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与国民收入的比,即K≡M/P×Q。因为国民收入/手持货币量就是货币每年流通多少次数的意思,所以可以得到K=1/v=M/P×Q。
    在公式m=GDP/v中,因为价格和产量都是用不同的单位表示的,是没法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出平均价格和平均产量的,所以当货币发行量超过与GDP相适应的数量时,我们只能判定价格会有上涨的趋势,其涨幅由价值的变化而定。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货币的增长率应与GDP的增长率相同。

使用道具

藤椅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8-7 15:25: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七、解释几个与价值直接有关的问题

1、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劳动时间直接衡量价值
    根据上面推导出的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Vn=Un/Mn=(Dn/T0)/(Qn/Tn),只有当Qn=Dn时,即把生产能力中的产量Qn约成与基本需求中的需求量Dn相同或者每天按正好满足基本需求量生产,则可以得到Vn=Tn/T0,所对应的这一时间Tn才能直接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此时由于T0是常数,所以价值的大小只与这一特殊的生产时间Tn有关并成正比。
   不过因为这种时间一般不会自动显露出来,所以用劳动时间衡量价值做法不具有普遍性而是一种特例。
   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也只能算出各种物品的价值比而不可能得到绝对值。因为所谓的绝对价值还与T0有关,T0实在是太普通了,从而使得价值的确定很不容易被察觉。
   马克思认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在供需平衡时价格等于价值。但是,什么是供需平衡,平衡的量的意义和事
实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没有进一步分析。现在可以看出,所谓的供需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产量大致与社会必要需
求相等。如不相等,或相差悬殊,价格就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在偏离很大的地方波动了。

2、利润与资本问题
   (1)利润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种种原因,假设柴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由M柴=12斤柴/4小时变成了M柴=24斤柴/4小时,基本需求不变,其价值就由2/48降为1/48,其价格将会由P柴=2文/3斤柴会成P柴=1文/3斤柴。
    按模型分析,价格变化必然如此。否则,柴仍按价格P柴=2文/3斤出售,交换就不公平了。或者说,因柴的生产能力所带来的节省生产时间的好处,必须与全体生产者共同分享。
    但是,在现实的市场中,价格会有惯性作用,只要不涨价,消费者不会一下子看出相同的价格有什么不正常的。因此,作为一个类似于生产柴的企业,虽然生产能力提高了,仍会继续按原价格出售,这就可以得到所谓的利润了。此例,相当于柴的生产者都可以减少一半的生产时间。
    从工资的角度计算,生产柴的生产者可以减少一半,每人每天的生产时间不变,其收入12文也不变,余下的另一半的生产者的收入就是利润。当然,由此会产生失业现象,因失业者没有收入,理论上也就不可能去买任何产品,这一生产和消费系统就会趋于崩溃。为此,失业者必然会去生产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从而重新加入到这一生产和消费系统中使之重新平衡并趋稳。于此同时,在各种利益的较量下,柴的价格也会由P柴=2文/3斤柴降至P柴=1文/3斤柴的合理处。
    概括地讲,利润是生产能力提高的结果,在生产方式以及产品不变的情况下会逐渐降为零。或者说,不创新,不可能用不变的生产方式以及产品长期(几年几十年)地获得某种稳定的利润。

   (2)资本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个人也好还是集体也好,不论是一个产品之内还是各种产品之间,都是分工合作生产的。这些都是自发形成的,在此不过多论述。
    要是不愿意多生产,“利润”就是暂时节省的生产时间。当然,一般是生产时间一定,因此就可以用节省下来的生产时间多生产一些产品而能得到实际的利润。
    由此可以肯定一点,要想获得利润,并不在于有没有货币资本,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反过来讲,投入货币资本组织生产,并不必然获得利润。事实就是如此,投资亏损甚至不久就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
    要是把钱存入银行,似乎总能获得利息。但是,前提是到期后物价指数不能超过利息,否则也是亏损或没有多得。
    在上面的例子中,资本家组织某种产品的生产,不想尽各种办法提高生产能力,就不可能获得利润。

3、剥削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某种产品是有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很显然,生产者的工资和每日收入都不应少于原来的数值,生产时间也不应大于原来的时间。此时,就没有利润可言。
    现在看柴的生产能力提高的例子,此时资本家就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并且利润无疑会归资本家所有。那么,资本家是否剥削了生产者了呢?

    按照事前来看,资本家并没有克扣生产者的收入。但是从事后来看,资本家明显克扣了生产者的本应得到的收入。这是因为,资本家是按原来的生产方式付给的生产者的工资收入。可事实是,生产方式被改变了。因此,生产者有权要求按照新的生产方式重新评估工资收入。否则的话,原来的工资收入就很不合理了。
    用模型不难证明,要是不提高生产者的工资收入,也相当于提高基本需求,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可能被消费掉,利润也就无从获得。

    那么,可否制定一条法律,禁止资本家获得利润呢?也就是说,每到季度或年终企业结账时,只要有利润,就必须平均分配生产者(包括资本家和股东)。很显然,这行不通。
    这是因为,要是没有利润的诱惑,没谁愿意去主动投资去提高生产能力,那将扼杀企业的积极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最终对谁都没有好处,社会就会停止不前。
    事实是,企业会主动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奖金发给生产者,并且,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会提高生产者的工资收入。

    可以说,当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后,价格会逐渐下降,生产者的工资收入也会相应提高,最终使得利润为零,又回到了等价交换,剥削也随之消失。只是这些都有一个过程,或者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等价交换和剥削问题真是常在常不在。

4、收入差别的解释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的个人的生产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不能不考虑其差别了。也正是这种差别,会成为收入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生产某种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是80个/8小时,这就是其生产能力的标准。有些人的生产能力是70个/8小时或90个/8小时,这就比标准低10%或高10%,其贡献程度就有所不同,为此其收入就要做相应的调整:低10%或高10%,由此就必然产生收入差别。
    除此之外,因企业的利润不同而带来的工资或奖励不同也会造成一定的收入差别。所谓的年功工资(涨级),也是对利润分配的一种体现。

    为了应对这种差别,同时又不影响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就形成了同一类产品的档次而平衡其消费水平的不同。
    当然,随着收入差别的减小,同一类产品的档次差别也会逐渐缩小并整体向上趋同。

使用道具

板凳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8-7 15:25: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待续占位……
八、对一个研究群各种观点的简单评述

使用道具

报纸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8-7 15:26: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待续占位……

使用道具

地板
shym028 发表于 2010-8-7 23:33: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继续,期待下文。谢谢!

使用道具

7
hhj 发表于 2010-8-8 07:07: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劳动者中,其分配原则理应是:在付出相同的情况下,其所得也相同。这可概括成一个分配公理:付出相同所得相同。”
本人仍然认为分配不过是对耗费的一种补偿,因此付出的耗费相同,要求获得相同的收益以补偿耗费。假如不相同,则有可能一个人所得大于其耗费,则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个人的所得小于其耗费。而耗费与所得之间的这种偏离是不均衡不稳定的,最终要走向均衡,即收益与耗费相等。

使用道具

8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8-8 11:57: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U米=1斤米/24小时"

将该条件改为 U米=2斤米/24小时,其他条件均不变,请给出交换比例。
不要教猪唱歌,否则烦恼的是你自己。

使用道具

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8-8 13:08: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pengleigz 发表于 2010-8-8 11:57
"U米=1斤米/24小时"

将该条件改为 U米=2斤米/24小时,其他条件均不变,请给出交换比例。
此时,米的价值为:V米=U米/M米=(2斤米/24小时)/(4斤米/8小时)=8/48。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每种物品按基本需求量的交换比为:
    2斤米:2斤菜:3斤柴:0.01斤盐=V米:V菜:V柴:V盐=8:5:2:1。
   与1斤米:2斤菜:3斤柴:0.01斤盐=V米:V菜:V柴:V盐=1:5:2:1一样。所以价格不变。
   但生产米的人数会因米的价值改变而改变,生产时间也会相应变化。

使用道具

1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8-8 13:16: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 发表于 2010-8-8 07:07
“在劳动者中,其分配原则理应是:在付出相同的情况下,其所得也相同。这可概括成一个分配公理:付出相同所得相同。”
本人仍然认为分配不过是对耗费的一种补偿,因此付出的耗费相同,要求获得相同的收益以补偿耗费。假如不相同,则有可能一个人所得大于其耗费,则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个人的所得小于其耗费。而耗费与所得之间的这种偏离是不均衡不稳定的,最终要走向均衡,即收益与耗费相等。
黄兄,怎么补偿,很不具体呀。不具体论证,只是泛泛地提出一些观点,能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