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iuyi225
12128 106

落井下石,我来揭西方经济学的老底! [推广有奖]

51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6 20:36: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我们不能从实践角度证明证伪某个理论或某个结论,那么,弱一点的证明方式就是逻辑。
  逻辑的证明就是思想实验。这就要求逻辑前提是正确的或合理的,背景知识是正确的、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严密的、正确的,由此得到的结论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或合理的。这个结论无法由实践来证明(正因为无法用实践检验,才需要逻辑证明嘛。),但可以由这个结论来解释各种现象。如果对现象的解释越合理,或能解释更多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结论或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这就叫做理论的说服力。我们在网上打嘴仗,包括我这个帖子本身,都属于这一类,就看谁说的更有道理。
  用逻辑来自我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也是很常见的。这是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用实践来证明。举例来说,霍金的黑洞理论就为大家所认可,“黑洞”一词甚至成为人们的常用词,普通人都知道。这就说明黑洞理论很有说服力。但黑洞理论无法验证(黑洞吸收了所有信号,所以无法观测到),所以,尽管人们公认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至今为止,他不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基本要求)。

使用道具

52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6 20:36: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就西方经济学来说,由于无法付诸实证,逻辑的证明就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要想成立,其作为逻辑前提的假设就要合理,背景知识就要完整,推导过程就要严密。但是,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做到这几点,它遵守的是弗里德曼的“工具论”。在这里,我们简单谈一谈西方经济学的假设。
  看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或西方经济学论文就知道,它动不动就“假设”。不仅有作为逻辑前提的“假设”,还有推理过程中的各种“假设”。在推理过程中进行假设,本身是合理的,那就是抽象掉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从而得出逻辑结论。但为了满足数学应用的需要,西方经济学做了太多的假设,甚至抽掉了主要因素,从而导致结论毫无意义。这一点,我们从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就可以看出来:一大堆假设,一大堆数学公式,结果证明了一个预设的已知结论。这不是打着数学的旗号混吃混喝又是什么呢?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xuguw + 100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100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53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6 20:37: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还罢了。对于经济学来说,作为逻辑前提的假设自然是最重要的。以政治经济学为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就写道:“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是把分工作为理论的第一个逻辑前提。这甚至不是假设,而就是一个基本事实。就凭这一点,政治经济学就已经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其理论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或合理的开端。
  西方经济学自然不是这样。众所周知,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在这里,我自然犯不着为此争论。看一看阿玛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就知道这个假设是个什么货色。
  不过还是举个现实的例子。我手上恰好有一本张维迎教授著的《经济学原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张教授的作为起点的假设就是“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幸福”。这就有些扯淡了。不说别的,就我们已知,有些人的目的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追求死后上天堂。当然,如果把这种追求也叫做追求“幸福”,我就无话可说,而张教授估计也不会同意。

使用道具

54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7 20:14: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子,谈经济学的“思想实验”这个东西。现在回到主题上,来评价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时代,农业生产还是以劳动者为主要生产力,多一个劳动力就多一份产出。因此,从边际量的角度看待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关系,也未尝不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进行逻辑推导,也不是不行。
  但是,当我们进行这样的推导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背景知识的正确性。背景知识是逻辑推理的现实基础,是逻辑推理是否正确的基本保证。如果不考虑或抛弃背景知识,逻辑推理就不能叫做“推理”,而叫做“做白日梦”,叫做“意淫”。比如,一个穷小子梦想娶了公主之后,会怎样怎样地飞黄腾达,这个“会怎样怎样”的推理,就叫做白日梦,因为他不可能娶到公主,或者,至少也要等他娶到了公主后,这个“会怎样怎样”的推理才具有现实性。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做过各式各样的白日梦。

使用道具

55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7 20:15: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从这个角度讲,在以劳动者为主要生产力的农业生产中,尽管从逻辑推导过程看,“边际收益递减”的逻辑结论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最多是一种臆想,因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并不是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组织的。
    举例来说,现在农村在农忙季节(比如播种或收获季节)都要多雇人来干农活。雇主会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规模、时间长短(抢农时)、劳动者的生产率等等因素,从总量的角度考虑要雇佣多少劳动者。没有哪个雇主会发疯到考虑“边际劳动”或“边际收益”,没有哪个雇主会根据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雇佣劳动者。也就是说,背景知识不支持这个所谓的规律,它其实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白日梦”。
  这样一个臆想的逻辑推论之所以“暴得大名”,是因为克拉克借用这个逻辑,发明了边际生产力论。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边际生产力论。

使用道具

56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7 20:16: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边际生产力论本身是很简单的。它把投入生产的要素分为资本与劳动两种。这里先要解释一下。
  第一,“资本”这个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是很混乱的。什么是资本?一言以蔽之,资本就是用来赚钱的钱。这个,我们大家都懂。
  但西方经济学并不是这样理解的。它说的“资本”,有时候指的是用来赚钱的钱,有时候又指的是生产资料或生产工具,比如机器,有时候又指的是其他东西,比如人力资本(打工仔也是资本家?),非常混乱。如果做诛心之论的话,这是西方经济学有意泛化“资本”概念,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抗,借以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
  西方经济学把“资本”泛化,刻意否定市场经济这个最核心的范畴,当然会导致理论上的混乱。在这里,我们要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论,用不着一一指出这些混乱,只是指出,边际生产力论所说的“资本”,指的就是生产工具或机器。
    第二,政治经济学明确区别了劳动与劳动力(劳动者),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逻辑前提。西方经济学则不区别劳动与劳动者(劳动力)。又要做诛心之论的话,西方经济学无非是要否定剩余价值概念,鼓吹“按劳取酬”的虚幻的意识形态。不过在这里,我们只需记住边际生产力论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劳动力或劳动者,就足够了。

使用道具

57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7 20:16: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前面说过,边际生产力论的理论思维来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假定一种生产要素(通常是资本)不变,相当于一块固定面积的大田,另一种生产要素(通常是劳动)递增,叫做边际生产力,由此带来的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生产力论,就这么一个意思。

使用道具

58
liuyi225 发表于 2016-12-7 20:17: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就这么点内容,却是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的核心理念。据此,微观经济学把企业生产分为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形成一个二分式的理论框架。所谓短期,是指一种生产要素(通常是资本)不变的生产状态;所谓长期,则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变化的生产状态。长期生产理论是从短期生产理论推导出来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先要叙述企业短期生产理论。
  这里要注意,微观经济学的“短期”、“长期”并不是时间概念,而只是代表不同的假设的生产状态。但在进行供需图分析时,微观经济学却又偷换概念,把“短期”、“长期”视为时间期限。换言之,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图分析其实根本不成立!我们以后会具体地说明这一点,不过,现在我们继续分析边际生产力论。

使用道具

59
xuguw 发表于 2016-12-7 20:31: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微观经济学的“短期”、“长期”并不是时间概念,而只是代表不同的假设的生产状态。

这就改变了话语和思维,把日常用语数学概念化了,反过来压住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思考,甭说想到历史本身了!!

使用道具

60
xuguw 发表于 2016-12-7 20:32: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