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陆地边疆的软治理与硬治理综述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在我国面临周边国家战争威胁的形势下, 在我国内地发展程度不高的历史条件下,为迅速增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实力,我国政府在内地治理与边疆治理的选项上, 向内地治理倾斜是必要的,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边疆地区面临战争破坏的概率最大, 有限的建设资源如果很大部分投入到边疆地区, 那么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社会生产力,最容易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我国政府的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故而选择优先发展内地社会生产力,建设资源优先投入到内地的建设中, 是符合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的。相应地,广大边疆地区也就被政府放在先放一放的处境下。 在国家治理格局中, 对内地的积极治理取向和对边疆的消极治理取向一旦形成习惯和模式, 就会产生巨大的思维惯性。 即使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的今天,政府系统乃至全民对边疆治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历史条件和思维惯性下,而没有开辟和发展出新的边疆治理观,更没有形成全新的成熟的边疆治理模式。特别是近30年来,在世情和国情都发生很大变化的条件下,构建全新的边疆观和边疆治理观, 探索形成崭新的边疆治理模式显得必要和重要。从世情上看,周边国家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剧烈地变化和重组;从国情来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深入推进,促使区域利益、阶层利益、民族利益等严重分化,边疆问题层出不穷,我国边疆治理面临从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国家政权系统不能适应世情和国情的变化,变革和发展新的边疆治理理念, 探索形成新的边疆治理模式,那么,我国陆地边疆治理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以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的频发,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本文试图以世情和国情的变化为依据,充分尊重历史发展的固有逻辑, 在全面把握边疆问题的基础之上,以政治学的研究视野,探究当代中国陆地边疆的理想治理模式。 一、陆地边疆的软治理 1、边疆软治理的内涵及价值追求 边疆软治理指国家政权系统对边疆地区及其各族群众在经济上实施帮助、援助、照顾的倾斜政策,在政治上实施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实施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政策,在精神情感上坚持爱护、关心和尊重的基本准则,以此争取边疆地区及其各族群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最终达到组织和动员边疆各族群众自觉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实现繁荣发展的治理过程。 中国古代王朝国家不同时期制定和实施的各具时代特色的边疆治理政策, 是当代边疆软治理模式形成的主要源流。 中国古代和亲修好政策、屯垦就粮政策、移民实边政策、轻徭薄赋政策、羁縻笼络政策等边疆政策[3]丰富多彩,确保了边疆各民族长期的交流融合和总体上的繁荣稳定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扬弃古代边疆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体现边疆软治理要求的治理方式,制定了一整套促进边疆发展、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政策体系。如正在实施中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富民政策、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广播电视村村通 等国家战略工程,正是边疆软治理方式的具体体现。 边疆软治理的任务, 一是争取边疆各族群众对国家和政权系统的情感认同, 以获取实施有效治理的合法性及民心资源;二是加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进主流政治文化的社会化, 使边疆各族群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对政权系统的认同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上。 提高边疆各族群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及政权系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有效实施边疆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属于两个层面的政治认同, 情感认同是低层次的非理性的政治认同, 而文化认同则是理性的高层次的政治认同。 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边疆软治理具有自身特有的价值追求, 它决定着边疆软治理的行动逻辑: 边疆软治理首先强调民本位的价值追求。 必须确立生活在我国广大边疆地区的各族群众是边疆社会的主人, 是边疆治理的主体, 是边疆建设的主力,是边疆发展的主角。 边疆治理的首要价值目标,就是为了维护、 实现和发展边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此边疆治理政策必须明确地体现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治理成果由群众共享的根本要求。 这一方面是由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是只有真诚地体现出对边疆广大各族群众根本利益深切关怀的边疆治理,才能赢得边疆群众的认同、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是实现边疆优良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得不到广大群众认同、理解、支持和参与的边疆治理,最终只会导致破产的命运。 对边疆地区必须坚持特殊关怀, 这是边疆软治理的重要体现。我国陆地边疆的特点是:自然地理条件大都很恶劣;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民族宗教关系、地缘政治关系特别复杂;邻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均相对落后等。这些特点要求我国的边疆治理必须坚持特殊关怀与照顾的价值取向。如果不强调这一点,就会造成边疆地区与国家核心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严重, 边疆地区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的边缘地带, 这极易滋生社会的和政治的不稳定。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国家的安全、边防的巩固、边疆的和谐发展都将成为空话。对边疆必须坚持特殊关怀意味着:在宏观层面上,中央政府要持之以恒地给予边疆省区各种倾斜和照顾政策。边疆省区同样要持之以恒地给予边境县市各种倾斜和照顾政策;在微观层面上,边疆省区的各级政府要持之以恒地给予边疆困难群众在民生方面的特殊照顾和帮助。 始终以平等、 团结和互助为价值取向来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我国9个陆地边疆省区大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境一线,更是呈现出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的特点。所以,边疆治理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处理好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 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处理民族关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团结和互助,事实证明,坚持这一价值原则是正确的,是能够处理好我国边疆民族关系的。 今后在边疆治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并进一步把这些原则内化于各项具体政策之中。
民营企业集体谈判工资制度探讨 一、民营企业集体谈判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科学经营管理的理念,部分效益好、规模大的企业亦仅把工资看作是一项经营成本。由于具有此种理念,为了降低成本及工资支出,企业会把支付工资的上下限压得非常低,大幅度缩小谈判的工资区间,甚至出现没有区间的现象。第一,谈判双方不具备谈判技巧及必要的信息,谈判方法不科学,双方意见不统一,最终造成谈判破裂。谈判时,谈判双方的信息资料表现出不对称特征,企业不熟悉员工的情况,只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将工资支付上下限降低;员工也不清楚企业的营业额,只为确保较高工资水平,将工资需求上下限提高,而这些皆导致谈判双方没有谈判区间。第二,目前我国有关集体谈判的法律不完善。有效开展企业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每项工作的执行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工资集体谈判同样需要依据法律规范,并且集体劳动合同亦要依法产生。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法》,但是个体劳动权是其主要的侧重点,并没有详细规定集体劳动权相关内容,造成集体谈判工作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并且,集体谈判实施中的受限将更为突出,不能有效实现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的。第三,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建立工会的能力,导致集体谈判工资制度不能够有效实现。近年来,部分民营企业建立了工会,但工会的独立性较差。从理论上讲,工会应该是独立存在的,代表劳动者的权益,但是作为民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大部分工会的独立性不足,工会职能缺失现象使谈判中工会的影响力降低。工会组织受到企业利益影响,无法独立代表广大员工的利益,导致其在集体谈判中难以为员工谋取更多福利。 二、对策 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存在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劳动力市场长期属于买方市场。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员工工资的支付方面具有充分的决定权。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工资管理不完善,未依据科学方法,针对不同员工与不同岗位,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难以有效保障同工同酬。集体谈判工资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劳动方和企业的共同利益,进而维护劳动者合法的工资收益。 (一)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应加强对于工资的重要激励作用的认知,改进企业内部管理理念。合理的工资制度能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和企业员工的忠诚度。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集体谈判制度,进而实现企业长期效益的提升。在进行工资集体谈判时,民营企业需明确支付工资的上下限,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员工对于企业的熟悉程度,确保信息对称。员工应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提出合理的涨薪要求,当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维持现有工资水平,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提出涨薪的要求。 (二)政府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缺乏合理科学的谈判方法,对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工资集体谈判中,政府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分析经济形势,将权威意见提供给谈判双方,结合国内当前劳动生产率、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确定物价指导线,制定年度工资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也可同企业、工会进行工资集体谈判,三方达成工资协议,通过提升社会福利水平、调整所得税率等措施,将工资水平变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相关立法部门 为了保障工资集体谈判的有效进行,相关立法部门应该完善集体谈判的法律法规,确保谈判工作具有法律依据。确保协议签订后双方的工资集体谈判具备法律约束力,还应确保执法力度,实现执法必严。加大民营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监督力度,保证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内容及程序的合法性,严厉惩处不合法企业和行为。 (四)民营企业工会 目前,我国的劳动者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工会能够代表员工利益,民营企业中工会决定和影响着工资集体谈判中劳动者利益的有效实现。因此,工会管理者应从企业员工中选择,企业领导不能兼任。并且,还应保留工会管理者的雇员资格,确保工会的独立性。为了确保工会能够有效地代表企业员工的利益,对工会管理者的考核,应采取绩效结合岗位工资制度,根据企业员工的满意度等指标确定工会管理者的绩效工资。工会能够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利益,属于自愿组织形成的群体。工会凝聚力的增强也会促进员工意愿增强,进而增强工会的综合影响力。在工资集体谈判中,工会的监督及谈判,不仅能够提升工会的影响力,而且能够有效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实现,进而促进工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集体谈判工资制度能有效调节劳资矛盾和维护劳动市场秩序,具有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进而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及效益。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工资是维系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保障。作为规范现代产权制度下我国企业劳资关系的基本手段,集体谈判工资制度具有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劳资双方共赢、保障劳动者权益、化解劳资矛盾、改善与调节劳动关系等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集体谈判工资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集体谈判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供电企业行风监督员队伍建设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聘请行风监督员加强监督,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行风,是一个单位(企业)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如何选择、聘请行风监督员并发挥好行风监督员的作用,促进单位(企业)自身发展,现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论文关键词:供电企业;行风建设;监督员 2007年,温州电力局制定《温州电力局行风监督员管理办法》和《温州电力局行风监督员工作制度》,明确了行风监督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正式将行风监督员聘请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温州电力局充分发挥民主监督,收集社会各界对电力行风建设的意见、建议,参加行风评议、问卷调查、明查暗访、调研等有关活动和工作,组织行风监督员对企业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情况进行监督,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工作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温州电力局从中获得了良好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聘请行风监督员是促进行风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必须充分认识到行风监督员的作用 面对成千上万的电力用户,完全依靠企业内部有限的监督力量去抓好供电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通过上下联动、内外监督、齐抓共管、合力促进,才能有力维护电力企业和广大电力客户的利益。其中,行风监督员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行风监督员覆盖面广,能够站在各自行业的位置上,以用户的角度发现供电服务质量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次,行风监督员身份隐蔽,可以切身体会到供电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和困难。再次,行风监督员的非专业性可以使之跳出束缚,发现许多合法但不合理或合理但不合法的问题。可以说,行风监督员所起的作用完全可以与供电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互补,甚至有些情况下能够发现行业主管部门难以发现的问题。同时,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供相关部门在制订行业管理规范、强化供电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时借鉴和参考。 二、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行风监督员队伍 近年来,温州电力局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行风监督员队伍。在行风监督员的选择上,一般是从政府有关部门、电力主管单位、社会主流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社区等对象中选择产生,要求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关心了解电力工作;能坚持原则,准确实施监督检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关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保守秘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热心电力优质服务和行风监督工作,能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做好监督员工作。 《温州电力局行风监督员管理办法》和《温州电力局行风监督员工作制度》为行风监督员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行风监督员首先要注重加强学习和广泛听取民意。行风监督员要了解供电企业的基本情况,掌握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还要广泛了解社会各界对供电企业的反映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在行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其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满意度。 第二,行风监督员要敢于揭短和挑刺。行风监督员的职责就是对供电企业的工作作风和行业风气进行监督。行风监督员在向供电企业反馈监督意见的时候,应该少说成绩和空话、套话,多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和适用的建议。 第三,行风监督员要发挥好参谋咨询作用。行风监督员在抓行风建设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要针对明查暗访等发现的问题,帮助供电企业机关及其基层站所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供电企业行风建设整改提高;要发挥监督员自身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为供电企业建言献策,提供咨询,当好参谋。 第四,行风监督员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行风监督员来自各行各业,与人民群众联系十分广泛,与社会不同层面的接触十分密切,更能掌握、了解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特别是来自基层群众的呼声。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注意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必须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 目前,行风监督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从一些单位(企业)的实施情况了解到,行风监督员制度的落实和行风监督实效在一些地方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一是行风监督制度流于程序式的形式化,行风监督一般是每年安排一次座谈会,缺乏日常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二是行风监督员的聘请是由单位自己选聘,一些地方形成关系好的领导之间相互聘请,导致行风评议座谈会变成相互吹捧的歌功颂德会;三是没有很好地体现监督的广泛性,各党派、各阶层,特别是最基层中行风不正,体验最深、关注行风、敢于指正、但被聘的行风监督员很少,故听到真言甚少。 为此,在推动行风民主评议过程中,要不断健全完善行风监督员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运行机制,才能确保行风监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温州电力局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作为全年的重要工作,就如何聘用和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在选人上,要选用群众心目中威信高、口碑好、百姓信任、具有正义感的人。同时聘用的范围要广,各界人士都要有。二是在时间上,两年一聘,工作出色、成效明显的人员予以续聘。三是在形式上,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同时通过座谈会让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献计献策,促进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四是在学习上,定期召开行风监督相互学习会,开展行业间、地区间行风监督交流,促进互学互比。五是结果运用上, 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和尊重行风监督员的工作成果,对行风监督员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必须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必须进一步完善行风监督员制度 第一,完善行风监督员制度。温州电力局将出台《行风监督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要定期向监督员通报本单位的运行情况、行风建设情况,便于监督员了解供电企业情况并有效开展监督。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分析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具体研究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特点,并对发达国家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具体做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素质;提高;能力;目标 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 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企业战略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效果。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本质是强调创新,其理念和方法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趋势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复杂的市场激烈竞争的管理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后,逐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所广泛应用。该理论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建立在管理基础理论、职能管理理论之上,是整合性的、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后引入我国,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中,一般都将该课程列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明显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的。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创新地学习、实践和探索。构建一个创新型教改团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改效率和效果。作为当今新组织形式之一的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就是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念和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其研究成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5年出版就风靡世界。此后,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有一半按照该理论的原则来设计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它主张组织按照学习关系建立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成员之间打破旧的等级森严的层级形式和相互隔离的部门形式,充分和积极交流经验和得失,互相促进提高。组织和环境之间消除旧的隔绝障碍,组织积极地适应环境,环境也给组织提供有效而充足的资源,保证组织的高效力。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是:共同的愿景,重视团队的作用,强调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领导者是真正的学习者,强调创新。 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表述学习型组织,是创新;如果用四个字,是持续创新。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创造性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五项修炼来创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艺术与技能的核心。该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创建一个有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主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师、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团队(以下简称教改团队)。该团队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应该按照上述五项修炼来创建,具体做到: (一)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要求组织的成员不断学习,去除自己的既有成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创造并努力实现心中最想实现的愿望。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他们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就业导向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④富于面向职业应用的创新精神。 这些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以其进入角色快、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而具有竞争优势。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人员的任务,也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要求。 基于上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方面,应该树立的理念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体系清晰、简洁、够用,着重于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培养。 (二)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心智模式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基础之上,通过接受新的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和习惯。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以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以做出正确的教改决策。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更新、实践教学环节、考试改革等方面重新修订和探索。 (三)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建立共同愿景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环节,使组织成员有共同奋斗的目标。组织成员的个人自我超越最终要以组织共同目标的形成为标准,在组织成员的积极互动下,把成员个人的愿望变成集体的共同意志,组织集体的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地形成。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把学院的要求、各个专业培养定位、教师的授课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点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把全员团结在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下,以此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组织进步的合力。 (四)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团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基于共同愿景进行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之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充分沟通和积极探索,形成团体合力、能力和团体的智慧。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 及时铲除组织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善于不断学习。不但重视员工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能力整合为组织的能力。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观摩教学、学生课余活动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共同学习、总结《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它要求组织在团体学习以后,利用已经形成的团体共识和团体合力,全面系统地思考组织自身、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出系统的发展方法。它既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础和核心,又是对其他四项修炼的整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共同思考《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做到脉络清晰,理论完整但不庞杂,既详略得当、又突出重点;理论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掌握知识;注意增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另外,结合理论阐述,每章节要配有生动、时代感强的案例分析和阅读资料,易于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我们对该课程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是:博采战略管理学界众家之长、依循企业战略管理过程而展开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构建。他们在综合分析和研究国内外着名的企业战略管理教材和专着的基础上,提出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来构建该课程理论体系。分为以下四个有机联系的模块:企业战略管理导论、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以上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反映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间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教学时,以上体系清晰明了、内容选取详略得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其创新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 [N]. 中国教育报,2010-4-19(5). [2][美]彼得·圣吉.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吕巍,译. 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绚皓.企业战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王绚皓.组织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6]Stephen. P. Robb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2003. [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变化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在对常规的需求途径和汇率途径扩展之后,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我国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率、家庭净资产、个人贷款利率以及实际有效汇率、加权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美出口与以上变量均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家庭净资产、个人贷款利率、加权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系数很高,这表明仅凭传统的需求和汇率途径已经不能很有效地说明我国对美出口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需求;汇率;家庭净资产;个人贷款利率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进出口贸易大国,是美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由于和美国经济互补性强,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美国进口商品中有近1/6是由我国向其出口的,换一个思考角度,我国出口贸易总量的1/5是向美国市场出口的。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誉为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因此在危机背景下研究中国对美出口就显得很有意义。裴平,张倩和胡志锋(2009)基于月度数据做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业率、股市总市值以及中国前十大出口伙伴的加权人均GDP度量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GDP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很大。田苗(2009)运用VAR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冲击,最后得出美国 GDP的增长和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是拉动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动力。叶珊(2009),孙晓琴,黄怡伟(2010),金洪飞,万兰兰,张 翅(2011)也有类似的研究。 总结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研究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传导的文献中,收入途径和价格途径是主要的传导途径。曾忠东,谢志超,丁巍(2012)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详尽,他们认为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互补型贸易关系,贸易溢出效应在危机的传染中作用明显,通过对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研究后发现,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溢出的价格效应显着,收入效应较小。但是很多文献一般就需求论需求,在建立模型时忽略了危机的内因以及美国需求的具体情况。本文考量了这些因素后,选取家庭净资产以及利率代表的信贷额度作为需求路径的补充。本文认为消费信贷和家庭净资产指标对于需求路径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一是做为本次危机的直接内因这个意义上来说的。二是因为这两个指标在危机前后最大程度地调控了美国的消费需求,乃至总需求。此外,这些研究大多只涉及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效应,即从价格变动对贸易影响的角度研究汇率问题,缺少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替代效应研究的文献。本文根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爆发后特殊走势,在对汇率问题的研究中加入了替代效应的研究。 二、需求和汇率途径的扩展分析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概括为需求传导、汇率传导、价格传导和贸易政策传导四类。结合本文引言部分的分析可知,本文主要从需求途径、汇率途径做了分析。 一、需求传导路径的扩展。需求传导路径是最直接的路径,一般一国发生经济危机,该国经济增长放缓乃至产生倒退,消费和投资的急剧下降抑制了进口,从而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带来影响。针对2007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我们更加需要关注此次危机中美国家庭资产存量的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金融证券和住宅构成了美国资产存量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危机前美国家庭净资产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从2004年第一季度的50188(十亿美元)到2007年第一季度的66724(十亿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就增长了33%,每年的增长率接近10%左右。做为美国家庭财富最主要组成部分的房产和有价证券在此次危机中的巨额缩水无疑是整个需求传导路径中的重点。此外,个人信贷利率高低做为消费信贷松紧的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调控了消费需求的大小。美国是消费驱动型经济,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70%。所以也有必要在需求路径中加入个人贷款利率指标以考察其对我国对美出口的影响。 二、汇率传导途径的扩展。危机爆发国货币的贬值是危机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贬值使得危机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挤压了其它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危机国的贬值使得其进口我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得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该国进口市场的挤压,这也降低了我国的出口。为挽救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的又一后果就是引导资金流向高利率国家,我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利差再次制动了汇率机制,造成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此外,美元的贬值虽然是对全世界所有国家而言的,但是基于汇率制度和国家实情的区别,这种贬值程度的大小也是相对而定的。基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近几年来的强势,人民币和美元的相对变动叫其他国家更大。由于竞争国的存在,需要也有必要考虑竞争国的汇率变动情况, 正是基于此分析,本文选取了以下六个国家的有机有效汇率做为比较考察的目标,它们分别为巴西、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以及新加坡。选取这些经济体的理由是:与美国贸易密切、贸易额大、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同。 从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其它对美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之前一直保持着相同的走势,在危机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和黄线表示的其它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在走势上明显不同:我国对美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爆发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降后迅速走高;其它新兴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后也经历了一个下降的过程,但其始终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图1 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对美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来自IMF数据库;对美出口总额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并以2005年第一季度为基期,单位十亿美元 三、模型的建立和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模型建立的前提是扩展的需求理论,在运用广泛的非完美替代品模型中,假定消费者具有同质性偏好,不考虑劣等品和进口国内互补品的情形,那么解决了消费者效用优化问题之后,可将进口需求表示为进口国收入水平、进口商品的自身价格以及其进口国国内替代品价格的函数。在需求函数具有同质性的假定下,可将出口需求数量改写为进口国实际收入和出口商品与进口国内替代品相对价格的函数(章艳红,2009)。依据前文的分析情况,本文在基本的需求价格模型加入了家庭资产存量和利率因素,并用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代替实际GDP。为了考察汇率的替代效应,在对美出口总方程中加入了新兴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最后建立如下模型
一、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互动关系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是竞争对手无法模拟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它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拟性两方面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的一两个环节明显优于且不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特殊能力。它是通过长期集中投资、研发、应用核心技术而最后形成的,是以核心技术的线性发展为基础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是民营企业依据自己的独特优势资源(企业技术、信息、文化观念、地理环境、经营机制等)综合作用而生成的、具有一定增值能量的独有的支持体系。这种能力是企业特有的,不仅局限在技术上,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凭借这一强大的支持体系,民营企业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和效益。而市场需求是动态的、异质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必须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一)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分析 现实的民营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市场份额及利润的差异,其基本原因是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特征。这种异质性体现在:一是民营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异质性。构成核心能力的同种要素在不同企业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效率是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要素制约与影响市场竞争,从而引致其他企业模仿,但核心能力要素的不完全模仿性,致使民营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异质性;不同的核心能力要素组合给企业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不同的企业所控制的生产性资源组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使核心能力要素组合呈现异质性。二是企业组织惯例的异质性。企业是一个由组织惯例所组成的层级结构。组织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抽象的做事方式或重复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组织进行审慎思考和实施的能力,在组织发挥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企业其组织惯例具有异质性。三是核心能力形成和积累过程的异质性。企业核心能力是在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过程中个人知识和组织共同知识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社会复杂性;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参与各方进行长期合作专用性投资的结果,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长期进行合作专用性投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专用性;企业核心能力在积累过程中鲜明的路径依赖性,路径的差异性使得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 (二)市场需求的异质性 人的异质性决定顾客的异质性,顾客的异质性形成市场需求的异质性。市场需求的异质性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它源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及市场环境的异质性。市场主体的异质性表现在:一是收入差异。收入的静态与动态差异导致个人消费需求会出现差异化及发展的动态性。二是价格变化差异。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引起消费需求的差异。三是人口特征的差异。不同特征人口的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如不同国家的人口、不同省市的人口、农村与城市人口、北方与南方的人口等。四是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差异影响市场需求的差异。市场客体的异质性。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交易的对象,表现为客体类型的多样性、客体价格的波动性等。市场环境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多变性、相关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并且对于不同企业,由于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差异,更使得市场环境异质性加剧。 (三)异质性是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的基础 异质性是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的基础。任何企业具有的核心能力异质性都是能适应特定市场异质性的核心能力,离开特定的市场需求异质性,核心能力无法创造出与市场匹配的价值。正如同一个人的能力是特定的、有限的,他(她)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发挥作用。市场需求异质性与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匹配互动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要求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匹配市场需求的异质性。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只有匹配市场需求的异质性,才能让核心能力发挥作用,企业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转化为发展的持续动力。如,美国铱星公司耗资50亿美元,花去12年时间,研制出可以在全球任何角落进行通话的移动电话,它在质量和功能上的确无比伦比,但是其昂贵的销售价格和通话费用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用得起。尽管其产品非常好,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最终使其在2000年宣告破产。这个例子说明美国铱星公司尽管具有在质量和功能上强大核心能力的产品,但是由于市场不能接受价格如此高昂的移动电话,同时对大多数普通的消费者而言,某些功能有是如此多余的,派不上用场的。从而使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无法与市场异质性匹配互动、相互加强,从而导致企业失败。如果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与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匹配一致,则是市场需求异质性与核心能力异质性形成良性互动的条件,民营企业就会在与核心能力异质性匹配的异质性市场上不断获取利润,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在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与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匹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对发展核心能力充满信心,随着核心能力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核心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当核心能力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原有市场提供给企业核心能力发挥的空间又会出现不足,就会制约企业核心能力的继续成长以及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要求。这时,企业就会突破原有市场,在一个新的异质性市场上进行经营活动。一旦由此获得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与市场需求异质性的新的匹配条件,那么企业就能形成与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异质性匹配的核心能力。如此循环反复,从而推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四)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互动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第一、市场需求是推动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不是机器设备等静态优势,静态优势可以通过购买、引进模仿等形成。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要维持一定的需求增长,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市场的扩大,必然包含市场需求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核心能力要适应这种变化,创造利润,才是现实的核心能力。否则,只是一种虚拟的能力。因此,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必然是市场需求。第二、市场需求是检验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唯一准则。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最重要体现是市场效果,这是检验核心能力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作为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物化体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最终要通过商品回到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是检验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优劣、成败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超越市场需求,忽视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脱离市场的实际成长过程,得不到市场认可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将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 二、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的障碍 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其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以达到拥有市场份额、实现利润的目的,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障碍或核心能力障碍使这两种异质性不是天然就会产生并能有机结合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相互匹配的障碍问题。 (一)核心能力障碍对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制约 核心能力障碍对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制约主要体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核心能力消散。核心能力消散是指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形成条件的消散,主要来自模仿障碍失灵和先动者优势失效两个方面的原因。企业核心能力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难以模仿,但是难以模仿不等于不能模仿。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有赖于模仿障碍的存在,但是模仿障碍由于法定保护方式的时间限制、政府政策的变动、规模经济效应的弱化、无形障碍的消除等原因也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因此,后来者可以利用技术突破或重大转折过程中出现的市场机会进行创造性地破坏,由此摧毁市场先动者的优势。尤其在日趋成熟的国内市场上,进入者必须优势领先者手中夺取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形时有发生。如,深圳的新天下集团,它的神舟电脑产品在创业之初的力量十分渺小,然而,通过创造性的发明,仅几年的发展就成为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向IBM、DELL、联想等国际品牌抗衡的知名公司,并严重削弱了这些巨头公司的市场优势。第二、核心能力刚性。核心能力容易形成核心能力刚性,其中最普遍但也是最不被人意识到的原因之一是过分强调目标。人们总是屈从于从一个简单概念,即好东西多多益善。从前有益的活动大规模地展开,结果过犹不及,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之所以产生核心能力刚性,主要是由于企业成员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惯性、厌恶风险的倾向、与市场环境变化相脱节。由于核心能力刚性的存在,使核心能力既是一种优点,也是一种缺点。因为它是竞争优势,是战略竞争能力的来源;但当它不再具有竞争优势时,如过分地强调则为组织的惰性埋下种子,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障碍。 (二)市场障碍对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制约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而顺畅的市场环境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由于市场壁垒导致的市场需求被迫转移或者压制以及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市场障碍将严重制约着核心能力异质性的提升以及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一、市场壁垒对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制约。市场壁垒是指对投资主体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对在位厂商的经营管理过程障碍或者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起抑制作用的因素。市场进入的规模经济壁垒、政府管制进入壁垒和市场退出壁垒,以及市场退出的沉淀成本壁垒和关联性壁垒,使得民营企业进入或退出行业受到制约,影响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培育。第二、市场需求不足对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制约。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民营企业需不断扩大市场,但是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需求的饱和都意味着不对已有产品范围进行扩张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对需求进行多样化扩展,加快需求的增长速度就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多样化的速度越快,对企业员工的要求就越高,多样化的投资就越多,利润率就必然要降低;同时,多样化带来的竞争对手和竞争压力也会大大增加,导致民营企业的竞争环境趋于不利,如此多的关联因素就使得需求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这样一来,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就不能保持与市场异质性匹配的程度,市场与核心能力之间不能正向相互加强,共生互动,制约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发展。 三、面向市场需求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培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与耦合有利于培育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核心能力是隐含在核心产品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是它们的组合,企业只能持续地围绕市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建立满足市场需求异质性的核心能力,民营企业才能避免昙花一现和生命夭折的命运。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与民营企业自身状况,民营企业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内部培育核心能力。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民营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可行的科学发展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施组织管理变革、推进品牌建设、注重市场创新和以适度规模发挥比较优势等,把企业的技术和生产技能融合进企业的生产能力中,不断提炼、吸取从而形成企业特有的核心能力。二是外部生成核心能力。通过外部生成核心能力有二种途径:①外部联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就必须加强本土联合,组合成民营企业集团,以提高知名度、加强资金筹措、促进信息共享和推进组织科学管理等,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培育核心能力。所谓船大好冲浪,这对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无疑起到巨大作用。②外部交易。通过外部交易,吸纳外部资源,包括组建合营企业、吸收外来资本、开展技术转让、战略联盟、长期融资、进行兼并收购等,纵向扩展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线,它有助于吸纳和发展新的核心能力。
企业标志变更成因与其发展趋向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时空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心理,而全球的标志设计潮流则出现了换标现象,更新的标志设计风格和创意造型日趋涌现多元化,针对标志设计发展趋势所呈现的问题和现象[1]。笔者试图从当下换标现象探寻标志设计发展的内涵和创意造型的新趋势,从换标的实际案例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突出新媒体时代标志的时尚化语言,多元化的设计表现技法以及标志形态的个性构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标志设计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1当下企业换标现象的主要原因 1.1新媒体技术的推动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标志设计与输出制作领域的出现和普及应用,标志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设计师们的创意和表现不再受技术问题的约束,能够最大限度地施展设计师的创作成果,也给创作标志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数字化平台。所有的品牌标志在新技术的压力之下面临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媒体显示 [2]。新媒体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潮流迫使企业换标。 1.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全球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更加紧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影响着我国的标志设计,促使国内的标志设计作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来变化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另外,较多品牌设计的项目由中外设计师合作完成,给他们的设计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影响并带动国内设计师在创新和改造自己的设计中发挥积极作用。 1.3企业人性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人性化发展要求标志以充满人性的设计作品来让消费者接受,使得不同群体的人们均能感到亲切感,拉近了与消费者间的距离。随着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企业标志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要,以及企业认知和审美水平等若干要素,并将此情感融入标志设计中,人性化的表述也是与日俱增,这能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依托,并且在欣赏设计作品时找到一种归属感。 2标志设计的内涵发展趋势 2.1时尚化设计语言的开发 标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明特征的记号[3]。随着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标志的设计语言强调数字化的表达,简洁时尚的标志设计图形得到了蜕变。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悄然变化,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标志设计的实用功能,满足人们对新媒体技术效果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审美潮流,追求唯美的情操,达到一种基于标志的主流时尚设计的视觉感受。如苹果公司的智能操作系统给标志带来了时尚化的视觉表现,强调界面的舒适和图形的精致,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所带来的细节,满足人类崇尚典雅时尚生活的欲望要求 [4]。 2.2本土化设计语言的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范本,当下世界各国均越来越重视本国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整理,进一步弘扬本土文化精神。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交流日趋繁荣,设计师们意识到本土化设计的元素会增添标志的更多活力和个性,标志设计创作借鉴民族传统艺术,利用深层次文化内涵去指导,创作的标志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体现出了标志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于企业来说保持民族特色能够体现企业鲜明的个性,形成独特风格和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标志设计有相融之处,而且将本土化设计语言在标志设计发展新趋势下较好的运用,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消费文化变化的需求和标志设计产品的本土化认知 [5]。 2.3生态化概念的视觉表现 这里提出的生态化概念源于生态文化创意,标志设计者的智慧借助新媒体对生态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生态化创意设计延伸到当下标志设计中,不仅是创意还是表现都会给标志设计带来新的内涵。换标后的商家,为了新标志形象的广泛应用,顺其自然地让大众所接受,并强调与众不同。将以往的标志采用耀眼材料、刺眼灯光等视觉污染,全面更新为合理的视觉物质形态,标志设计理念得到生态化的视觉体现,让标志在生态、绿色的视野下与人们成为和谐自然的融合,已成为设计师们的标志创作内涵之一。 3标志的创意造型发展趋势 3.1字母型标志设计 字母标志具有音、形、意的特点,观者说出的即是他们看到的,世界十大着名企业一般都是字母型标志。在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选择英语字体或字母构成的标志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换标的首要选择,对于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识别性较高,大大降低了企业在国际上的推广阻力。理想的标志设计是一个简短的词语或字母组合,它们既能被阅读又有着出众的表象化外形。针对这些特别的字母设计标志,换标后的标志设计创意造型趋势是优化字母标志设计[6]。 3.2多维空间型标志设计 以往标志设计都在平面二维空间创作,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接轨,人们的想象思维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变化和延伸,从原先的平面标志设计形象更新为三维的或者多维的,动态化的标志新方案,新媒体技术手段为标志的多维空间发展搭建了无限的空间。在视觉空间上创造标志设计新表现,使得人们从多角度理解标志图形的意义,重新理解标志给人传达的信息内容。与之前的平面标志风格,更喜欢多维空间的标志设计造型。这是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态度,正表明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趋向。如东南亚当代艺术中心标志,见图1,该标志字母有规律的位置动态变化形式,象征着各类信息的传递,点明了该艺术中心举办各种活动和不同的展览等。 3.3多元创意型标志设计 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每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大量信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仔细观察企业的标志形象,标志设计造型的多元表现更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并快速记忆。 3.3.1像素标志 在当下新媒体技术的世界中,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最小元素就是所谓的像素。用Photoshop软件放大处理图片时,可以看出每块不同色彩的像素单位,它是天然的构建基块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主体图形,通常这些颜色是高纯度和变化多样的,或者是一种颜色在微妙的色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使用。像素图形是数字时代的典型视觉符号代表,体现出现代技术感和数字化微观感。如加拿大一家企业软件开发商Angoss的新标志。 3.3.2随机标志 当下用画笔随机绘出的标志,人们会对这类标志有更多的亲切感。可能是设计师用画笔蘸上颜料随意在纸上喷洒或者拖拉而成的肌理图形,经过设计加工成随机形标志。该趋势把简单的、随机自然的形态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颗粒、尘埃、烟花、羽化等随机创意造型的神奇效果,这些标志直接营造出一种真实性和十分独特的视知觉,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用简单的视觉语言完整出色地创造了极具挑战性的新标志。如Bizarre设计的标志。
项目管理模式在服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上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被引入中国,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重点建设行业中试行。到现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推广、发展与完善,项目管理模式已渐趋成熟,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服装工业作为一种大规模、跨国界的商业体系,其管理模式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以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经济贸易环境。 一、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现状 所谓的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PM/Management by Projects,MBP)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高效、有序的管理。也就是说,开始一个项目,管理者就要从开始策划到最后的完成进行全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求实现项目的目标。而现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综合管理等几个方面。 项目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是,项目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运作,而是通过所谓平面化的结构来实施。 项目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管理理论和项目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最初被引入我国,仅在建筑、通信、制药及软件开发等行业应用。而项目管理者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项目执行者。新的模式对管理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项目管理模式下,每一个项目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团体,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不仅要具备项目执行能力,还要做好相应的统筹规划及人员管理的工作,要具备总揽全局的能力。 但是,就项目管理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我们与国际的水平还相距甚远。首先,我国大多数的管理者对项目管理的概念还不是太明确,认为简单的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套执行方案便可以称之为项目管理。很明显,他们没有把握到项目管理的真正实质项目流程设计。其次,我国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少。由于我国项目管理起步较晚,相对应的高等人才教育开展的就晚,导致现在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短缺。再次,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这就会导致其发展相对缓慢。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将这种模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才能发现不同的问题,才能使它更加完善。 二、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在服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的、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唯一性。任何项目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参与的人、目的各不相同,在项目进行中所要处理的突发事件、解决的矛盾也各有不同,所以对参加项目的人来说,每个项目都是唯一的。二是生命周期性。每一个项目都会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般项目均具备五个阶段,即概念、计划、实施、结束、运行和维护。三是目标性。每一个项目都会有明确的目标,包括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四是系统性。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完成这一个项目。五是不确定性。项目的发展没有固定的先例,发展过程中大量变化是无法预见的。六是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每一个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其人员、职责、都是随时可以变动的,可以因一些原因而从外部借调人员,问题解决后,相应人员就会转移。可以说,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是临时性的开放性的。七是成果的不可挽回性。项目的一次性属性决定了它不像事情一样可以试做。一个项目一旦在一定条件下开始运行,就不会随便停止,一旦失败就失去了再来一次的机会。所以项目相对于运作多了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 在我国,极大多数的服装企业是以SKU(StockKeeping Unit 库存单位)来定义产品,即以款式、颜色、尺寸来定义一件产品。而服装企业中大量的SKU使得运作管理的复杂性成指数倍的上涨,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管理中,精确的预测、材料采购管理、生产计划和分销采购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恰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服装行业大多数都是多条流水线并行的生产方式,不论是人工流水作业还是机器流水作业,在采购、计划、生产、出库等工序上还是会有一定的交叉。这样极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的混乱,有可能造成企业一定量的损失,所以,一个良好的生产计划流程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看来,项目管理模式应用于服装生产管理是可行的。项目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它有明确的分工,确定的目标,简洁的计划和统一的整体。同时,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一个好的项目流程设计和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在服装企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从企业接到订单开始,到原材料价格的市场调研、样衣试制、成本核算、原材料的采购、工序流程的划分、质量检验、熨烫包装,到最后出库销售或者发货,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计划,一旦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出了不可调和的差错,都将导致整个项目功亏一篑。 现在我国的某些服装企业已经开始试行项目管理模式,多个项目同时进行,不仅使工作流程更加明确,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虽然目前项目管理模式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还需要在运行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以更好的改进。但不管怎么说,它开始应用于新的服装行业,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对服装行业运用项目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对于在管理方面相对传统的服装行业,项目管理模式可以算是一种几乎全新的管理方式。初次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管理人员的思想转变也需要一段时间,产业工人需要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一些企业的部门分工可能也需要重新划分,而企业的管理制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的服装企业应该充分认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创建出具有相应特色的项目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促进项目管理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如下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 1、定期请相关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士来企业做业务培训 一个企业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定期对管理层和员工们进行知识拓展。在项目管理模式引进企业的初级阶段,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是必不可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素养,还能使项目管理制度在公司内顺利推广。
一、民营企业管理的特点及现状综述 1.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 (l)内容广泛性。民营企业从事的产业有属于第二产业的,也有属于第三产业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的拥有几个亿的资产,小的只有几十万资产甚至更少。 (2)来源多样性。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活跃的经济成份,它不仅与国内外企业、财团、科研机构打交道,而且与国家行政机关如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部门打交道。 (3)管理松散性。民营企业对文件材料较多的是考虑眼前的分散利用价值,而忽视归档管理。 (4)保管随意性。民营企业虽然日益壮大,但是档案管理还没有基本规范o。 2.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就目前情况来看,除少数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比较规范之外,有95%左右的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有: (l)档案管理基础差。在民营企业中,除一些国有、集体的转制企业外,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处于自发状态(即未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未建档)。企业档案处于三无状态,即无档案部门,无档案管理人员,无档案工作制度。企业形成的文件资料,重要的由企业法人自己保管,其余的由各业务部门保管,以致造成零散杂乱、随处堆放、无章无序、难于找寻和利用的状况。 (2)管理者档案意识淡薄。一是家族式管理。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的管理为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是自己的,重要的文件自己管,据为己有;部门则认为,部门的文件资料部门管,用起来方便。二是单纯追求生产效益。企业管理者只图片面追求企业的效益,缺乏长远性和全面发展的思路,看不到或忽视档案信息就是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的功能作用。因此管理者档案意识淡薄,对企业档案工作不重视。 (3)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企业负责人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财力无必需的投人,机构上无必要的设置,人员上无必要的保障,设备上无必要的满足,这四无是造成目前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空白的主要原因。由于上述原因所致,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无人问津,或无人管,或由素质不高的人管,以致造成档案人员未经过培训,不懂档案专业知识,往往造成有文必档、打捆存放、零乱无序,甚至出现任意销毁档案资料的现象。 (4)缺乏监督机制和管理。就当前的发展趋势而言,民营企业的经营项目涉及到教育、科研、中介、房地产业、交通、通信、能源等多行业,加之目前民营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民营公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公私股份合作企业、合资企业等等,形成了档案所有权的多样性。这种所有权的多样性,使各地档案部门在宏观管理上无所是从,其监督也将无从下手1。专门案档管理4.民营企业加强档案管理的意义 (l)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有利于把党中央、国务院三个代表思想向民营企业贯彻和执行,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沿着健康、有序、守法、发展的轨道前进。 (2)用于加强业务档案管理方式,促使民营企业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经营,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加强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全面掌握民营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指导、监督和帮助。 (4)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要长抓不懈。档案工作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上也不简单的工作,要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5)加强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要依法进行,政府主管部门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6)充分认识对民营企业的档案加强管理,是一项艰苦和细致的政治思想业务工作,只有掌握了民营企业各方面的情况,才能积极引导和加强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否则就可能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365专门档案管理 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对策 民营企业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民营企业的性质、职能、发展过程以及与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实践。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新形势下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必须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其跟上时代的步伐。 1.强化意识,提高管理者素质。要强化企业领导与管理工作者的档案意识。树立档案为企业服务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民营企业人在民营企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一定要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切实把档案工作纳人企业日常管理范围,舍得投资,改善设施,保证正常的管理费用,并配备专门的人员。档案管理工作者也要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档案专业知识、现代化管理知识等,要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 2.坚持主动参与,搞好业务建设。各地为鼓励发展民营企业颁发了有关优惠政策和规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档案材料。我们可以抓住契机,主动参与,按照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结合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进行分类、归档、管理,在业务环节上坚持案卷质量,力求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3.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建档达标。根据民营企业面广量大,而且又分散的特点,要坚持分类原则,指导档案工作。从行业看,要把生产性民营企业作为指导的重点;从规模上,要把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作为指导的重点;从效益看,要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作为指导重点1。 4.做好企业档案收集工作。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它以科技档案为主,包括计划统计、经营销售、物资供应、财务管理、劳动工资、产品等方面。只有把这些档案收集齐全,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有价值的信息,为搞好服务打下基础。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从管理制度入手:一是健全收集制度,作为这项工作的依据。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档案收集同企业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同个人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三是建立业务指导制度,每年档案收集期间,主动聘请职能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入企业科室分类指导,以保证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工作时,一定要按归档制度的要求进行,还要注意平时收集,以免遗漏一些零散文件。 5.实现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对企业档案实现集中统一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保管条件、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和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企业可建立综合档案室,对企业形成的所有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企业档案目录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服务。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还可建立企业档案馆,统一保管集团公司和核心企业的档案,并定期接受紧密层企业中的重要档案。 6.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随着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民营企业管理专门档案理管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首先要提高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认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要制定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总体规划,明确思,合理布局,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逐步实施。在布局上,要克服分散研、多头设点、低水平重复投人等弊端。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可建立档案信367路究专门档案管理息处理中心,础。人员上,实行集约化管理和企业内系统联网,为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基必须配备文化层次高、懂计算机的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员。此外,还要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选择最佳投资方式,争取早日实现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