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试论中国企业技术融合模式的路径依赖 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技术融合是一个综合整合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一项基本行为。几十年来,中国企业技术融合在复制模仿、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中交织进行。这是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进行的企业行为,这项活动本身存在思维和习惯定势的影响,即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可以在实际生产中体现出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虽然路径选择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融合活动的顺利进行,但也会保持技术载体自身的特色,善加利用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技术融合;技术创新;技术活动;自主创新;路径依赖。 一、问题提出。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强,那么就会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进而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提供较高的基础平台,这也就代表着知识已经由经济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知识和技术所代表的利益均衡已经变得十分关键。 现代经济中,众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都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得科技者得天下,这种观点无疑与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密切相关。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迅速:从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 年代上升至40%左右,70~80 年代升至60%左右,90 年代高达80%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得以实现,这一贡献更是高达90%左右;而重大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周期也在快速缩短,20 世纪初大约为30 年,20 世纪中叶大致为10 年,到了20 世纪末缩短为5 年。这些都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然而,就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技术升级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的企业利用资本和生产要素优势,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对技术市场的垄断局面,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通常都远离世界技术的前沿阵地。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和技术渗透的深入,技术扩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技术发展的速度,发展中国家通常会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方式来带动国家技术的进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凸显,技术升级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伴随着全球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大好机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推动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的扩散是我国当前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技术为基础,大力提高中国核心技术的占有,这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更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提升,这得益于技术的快速进步,而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度这一外围要素的保障。对于一个主体而言,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围要素,都存在一定的刚性力量,使得主体方向的发展出现路径依赖。 二、中国企业技术融合模式的演进。 1. 技术融合的整体发展。 从世界工业发展的进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不断发展的技术水平,技术进步推动了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市场空间的大幅度扩展[1]。就技术进步自身而言,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原发性的技术创新,即依靠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创新技术,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扩散性技术,即通过引进和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来刺激和调动自身的技术参与,实现本国产业技术的增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中国的技术进步必然要融入世界技术发展的环节当中。在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来自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并以此来带动自身的技术升级。因此,近些年来,中国对外寻求技术帮助的项目数越来越多,伴随着技术引进进程的加快,在中国工业发展的链条上,技术融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模式。总体而言,复制模仿、合作开发以及自主创新是三种主要的技术融合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复制模仿是主要的技术融合模式,随着技术水平的升级,为了能够拥有更多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以及更多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成为主要推崇的技术融合模式,期间,企业也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加速了技术升级的进程。实际上,这三种模式之间并没有清晰地时间划分,往往交织进行。 复制模仿与自主创新。 复制模仿,这是追赶先进国家技术水平的途径之一。对于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初期,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规划投产,由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很多项目所需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依靠进口得以解决。然而进口以后,使用起来过于表面化,复制成分很重。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引进一项技术后,从图纸资料的翻译转移到投入批量生产,一般要用3 年以上的时间,大型复杂装备的消化周期还要拉长,而在我们试用的时候,国外技术水平仍然会继续前进,这样就造成了产品投产后性能指标达不到进口产品的水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技术所依托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引进之后仍然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较低层面上,因而形成不了自主研发创新的空间,难以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在科技体制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逐渐把自主创新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步骤,企业技术引进的所有权有所提升。过去那种由于选择国外已趋成熟期甚至过时技术所带来的时间滞后性逐渐在发生着变化,那种拿来即用的生搬硬套的弊端逐渐被企业和国家所认识。于是,在技术水平提高和经济环境的大变化下,企业技术发展的重点也在发生着转移和倾斜,代表我国技术总体水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研发新产品投入,企业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以及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逐年上升。 合作开发。 为了更好的实施技术引进工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从80 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广泛的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中以技术交流和技术学习、科技合作为重。合作技术开发是带来技术升级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交流的时候,我国企业多数以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为主,因此,合作开发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模仿生产的成份。 技术融合的综合研究。 我国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有着体制改革的显像特质。从基本国情来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当时企业生产缺少市场竞争的推动,企业的任务就是生产出国家计划内的产品,而技术研发则主要是在各大研究院所进行,企业内并没有技术研发的要求,也没进行技术研发的能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资本的不断注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市场,这带来了激烈的产品和技术竞争,也使企业不断加强对外部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技术上和发达国家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技术的不对称促使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于发达国家主要依靠自主研发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来说,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进而再创新无疑是一条有效地途径,这可以避免原始创新所存在的风险。事实上,很多国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快自身发展的。二战后,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先进的外部技术进而进行改良型渐进创新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技术领先国。据美国科学基金会1976年的调查,1953- 1973 年的21 年时间里,全世界共出现500 项主要技术创新,其中90%左右属于改良型渐进技术创新, 可见,改良型创新的绩效丝毫不亚于原始性创新,而从引进先进技术出发的改良型创新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技术引进是一种途径,关键是要看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情况,如果仅仅是引进和使用,那么必定会对外部技术存在很大的依赖性,技术引进的主体仍然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目前,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000 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中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仅占40%。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没有知识产权。我国企业目前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以上,技术引进为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引进,如光纤制造装备100%依靠进口、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的80%以上都依靠进口,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将不太理想,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与模仿仍将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这说明,虽然我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引进了各项先进技术,但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分析能力尚显较弱,二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以至于难以从根本上掌握先进技术,形成自主发展的技术成份。如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达到320.43 亿元,而用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只有81.86 亿元,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不强,引进技术与产品的仿制,未能较快地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仍在继续,技术后发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中国企业技术融合的路径依赖。 经济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这种路径依赖性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变迁和制度演进上,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路径依赖的存在会有利于现有技术经济制度发展,而不利于其他技术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壮大,从而使得强者越强,弱者恒弱。 1. 路径依赖的理论研究。 路径依赖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卫在1985 年提出,之后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中,主要指出了三点:第一,制度同技术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会使制度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即沿着良性循环轨道得以迅速优化,或者顺着原来的错误继续下滑,弄得不好,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一旦被锁定,要脱身而出就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变化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第二,制度变迁除了受报酬递增机制的影响外,还受市场中交易因素的的影响,如果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制度就会变得不重要。第三,制度变迁比技术演进更为复杂,政策行为者具有不同的主观主义模型,这是各种制度模式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路径依赖源于制度演进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又通过制度的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来表现。具体来说,规模效应指的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当制度主体改变现有制度形式而采用另一种新的制度形式的时候,由于惯性力量的存在,会使新制度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阻碍,实施规模也会由此受到限制,这便会带来新制度实施成本的提高,但是随着新制度的实施和范围的扩大,其原始成本投入会随着相关制度实施情况所能够带来的规模扩大而有所下降,这种情况类似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的情况。示范效应指的是新制度实施所带来的效益会带来人们的行为追赶和效仿学习,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行为主体采用该制度,加速新制度的实施和扩散,这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方式,但是越多的群体采用某项制度,该项制度今后的改变和转型就越困难。协调效应指的是制度及与其配套的相关规则的协调关系,即制度主体之间为了既定的利益而相互配合的活动,这就带来了一种现象对既定制度补充和协调的配套措施的实施会引起利益连带效应,这就像一个链条,其中任何一环发生断裂势必会引起整个链条的松散。在制度变迁中,当与既定制度相配套的相关规则建立起来之后,任何改变既定制度的行为都会对整个制度链条产生危机,不仅对制度利益主体,而且对配套制度的相关利益者都会产生影响。适应性预期指的是实施制度的主体者对已经产生效益的制度及其配套体系的心理预期会随着效益的增加而增强,并且会随着该种制度体系的实施而继续对未来的利益进行预期,这种预期一旦建立便会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对新制度会产生潜在的抵抗力。 路径依赖所体现的是一种正反馈机制,涉及的主体行为具有强化性和稳定性,要想用其他某种新的制度代替现有制度,就必须要打破现存的路径依赖,这不仅是个制度的重新制定和实施问题,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行为主体的各方面的配合,包括组织体系、生产体系、观念体系等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 在制度或者决策产生之初,往往是随机事件决定着制度的状态,配合制度的推广和实施,必定会有大量的原始投资成本,随着制度实施程度的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其投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并且会有大量的行为主体参与到制度的推广过程中来,示范效应得以产生;共同利益使既定环境下相关主体行为联系更为密切,从而刺激了协调效应的产生,这种效应会使行为主体之间产生一种依赖原有的制度框架、不愿做任何改变的现象,久而久之,行为主体的惰性就表现出来,并派生出很多非正式的共同规则出现,沿用着这些制度链条便会使行为主体产生适应性的预期;当适应性的预期状态稳定时,对原有制度的改变就变得较为困难。 2. 我国技术融合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要性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要性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1、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传统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2)知识经济可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显然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一种高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新高技术中全面领先。 2、知识经济管理企业会计的理念 (1)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这便是利用了营销学中的细分市场概念中的确定目标市场即确定目标范围,根据管理控制服务的需要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2)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等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 (3)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4)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3、知识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 (1)现有的各种权益理论如企业主体理论、剩余权益理论、基金理论和指挥者理论等,均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时期,所贯彻的都是传统企事业的劳动资本雇佣劳动、财务资本至上的逻辑。这个逻辑目前正经受知识的冲击。在知识经济中,财务资本的相对市值下降,知识资本的相对市值上升,这种客观环境变化日益改变着企业里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相对地位关系及企业产权制度。 (2)企事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企事业体制就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建立现代企事业制度的企事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事业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政企不分,责权不明,造成国有企事业经济效益低下,同时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通过管理会计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企事业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非常重要,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管理会计产生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才能使企事业实现最大效益,达到价值最大化。

  • 企业柔性财务战略的初探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企业柔性财务战略的初探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的加剧,财务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断提高。文章介绍了动态环境下的柔性战略观,进而提出基于柔性思想的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整合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带给企业的深刻变化是: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为凸显,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战略变革与创新等问题。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提出转换或变革要求,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企业战略的资金支撑和关键后盾。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保持其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是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分析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 (internal 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 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影响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 (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 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 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 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 财务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 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强调战略的灵活性 在传统财务战略中,战略计划是实现战略的重要环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计划来实现;而柔性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和实行分权式管理等手段,随时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通过动态的博弈来实现战略。 (三)柔性战略观更注重价值链创新和价值管理,强调企业在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资本结构优化 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一、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状况 (一)缺乏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陈旧落后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合理利用企业各类资产,对企业日后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依旧没有正确的意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普遍只重视生产、营销管理,而忽略了对财务的经营管理,认为财务管理属于附属职能。因此,企业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往往将财务管理与基础会计混为一谈,并未充分利用财务管理的理财、预测、决策等功效。长此以往,势必严重阻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稳步发展。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各类市场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健全,这也导致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正确建立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普遍僵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尚未完全分开,许多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世代相传,为了不让重要权力落入他人手中,往往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是同一个人。这种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旦领导者决策失误或预见错误,势必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再加上民营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往往是借助以往经验来决定的,对社会现实情况缺乏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财务管理部门徒有虚名而无实权,且部门分工混乱,工作效率不高。 (二)财务管理无法得到真正的监控,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1.尚未形成科学的现金管理制度。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中,我们知道,企业流动资金应该满足交易动机需求、预防动机需求、投机动机需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在现金管理问题上,同样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其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现金收益。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现金管理制度,大量现金被闲置在企业中,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没有抓住最好的投机机会,使企业一次又一次丧失了盈利的机遇。 2.对应收账款缺乏强有力的监控。目前,赊销成为了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大规模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赊销方式的运用一方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了一定的地位。然而,一些民营企业盲目采用赊销手段,没有对销售商进行资信调查就为其提供了货物,增大了企业的坏账风险。同时,催收款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赊销资金结算周期过长,资金运作困难,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比如,有些民营企业领导者会因为与销售商的长期合作关系,而一再延迟付款日期,使得企业应收账款迟迟无法入账,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存货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企业为保证正常的经营,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然而,企业存货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存货同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没有依照正常的生产需要制定合理的原材料采购方案的前提下,盲目派遣采购人员进行大量采购或人情采购,从而导致企业存货严重积压,增加了存货变质、被盗的风险,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三)民营企业任用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基本薄弱财务管理部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部门,中小民营企业通常会为了防止其他工作人员手脚不干净等问题,而任用自己家族的成员。但这些成员大多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或者根本不具有管理财务的能力,更不用说对企业财务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和预测了。而那些真正具备了高素质专业水平的人才,却得不到领导者的重视。如此一来,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就无法得到顺利的展开。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很多企业并没有规范的设置会计机构,有些企业甚至连会计机构也没有设立,只是定期的外聘一些专门从事会计基础工作的人员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编报。而即使是设置了会计机构的中小型民企,其任用的会计人员也良莠不齐、鱼目混杂。这样一来,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增加了企业日常的运营成本,使得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四)中小民营企业不具备强大的投资理财能力,存在盲目投资问题现阶段,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尚且缺乏足够的信用等级,行业风险较高,企业经营效益较差,这导致很多如银行这类正规的金融机构不愿将款项贷给民企,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不得不选择一些高利息的贷款方式,侧面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为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埋下了隐患。以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温州市来说,由于大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得到企业的流动资金,这为某些不法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温州,民间借贷问题此起彼伏,大量地下钱庄层出不穷。这些高利中介的出现,虽然为民企缓解了一时的融资问题,但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资金运转,最终将给社会和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恶果。此外,中小民营企业还面临着盲目投资的问题。一部分企业在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之前,就草率的将资金进行投资了,这不仅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也可能导致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关于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必要性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根据新的社会环境,摈弃成就的财务管理观念,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带领企业更好的发展。财务管理具有价值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投资者将越来越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小型民营企业如果坚持不规范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无疑会被时代所淘汰,更不用说盈利或发展了。当今社会经济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旦企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将其与国际运作惯例接轨,提高企业自身的资信水准,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备足后劲,才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总而言之,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刻不容缓,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优化其资本结构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突破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响应时代的号召,首先必须树立财务管理新观念,突破落后、僵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将财务管理工作放置于企业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中,转变过去重销售,轻理财的错误理念,真正认识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参谋、引导作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为企业决策提供借鉴,将其渗透到全部管理环节中。同时,企业领导者要明确各个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积极组织相关员工参与就业培训和岗位再教育,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各个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和完善法人的合法财产。企业相关领导人员要以退为进,建立财产委托代理制度,将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监管,促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充分发挥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二)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控制,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运营的管理能力 1.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资金管理体系。现金是现代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财产,但其本身的盈利能力较差。为此,中小民营企业应该抓住一切合法的生财机会,将企业资金搞活,提高资金利用率。比如,中小民企可以咨询一些具备较强理财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企业制度一套专门的理财方案,尽快清理贷款拖欠,收回资金,将现有资金进行合理投资、分配,尽最大可能提高现金的盈利能力。 2.中小企业要严格加强存货管理,确定合理的存货数量。在实际采购、领用、保管等过程中,企业要制定专门的存货管理人员对存货的进出进行及时的记录,规范财产物资的操作流程,减少物资不必要的损失,保证存货的安全,并且实行轮岗换岗制度,从根本上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现象。 3.完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中小企业要加大对企业的账务状况监控,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采用相应的账款管理手段,减少企业坏账。 (三)优化资本结构,控制投资风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与需求,优化资本机构,增强融资能力,提高盈利能力,改善偿债能力,将每项资本进行最优配置,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同时,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随时变化的投资环境作出准确的预测,提高企业风险抵御能力。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高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合理的利用财务管理成果,才能实现企业利润、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因此,各类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努力克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为优化资本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 企业管理革新思路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企业管理革新思路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一、当前企业面临的新趋势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面临着全球性技术革命发展的新挑战 近年来,席卷世界的新技术革命达到了高潮,科学技术几乎在各个生产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转变.在传统技术时代,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生产,管理的各种职能主要是由生产体现出来,而现代企业则把重心放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大力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以组织生产为主要职能转移到以技术开发为主要职能上来,就成为企业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企业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环境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迫使许多国家采取措施,进行体制的改革和调整,在集中与分散、计划与市场的发展道路上寻找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国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并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产生了竞争效应,企业必须主动适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为此企业需要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正确制定和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而企业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经营的需要,这就迫使传统的企业管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企业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的新要求 近年来.在企业中开展了塑造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主体,促使企业走向市场和转制改革的实践,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四难(即政企分离难、产权关系理顺难、企业内部转制难、市场公平竞争难),于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想,并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的根本途径.而企业经营机制作为企业制度和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先行转换,因此,企业在努力打破三铁一大的同时,对三项制度的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内部机制.最近国务院对企业提出了三改一加强的思路,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四)企业面临着有限的岗位与大量的富余人员的新矛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而造成了企业的机构庞杂,富余人员多.社会包袱重的问题,富余人员多已成为企业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但在搞活企业、促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如何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从企业自身需要选择就业人员就成了巫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企业的富余人员多是企业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障碍,而要安排和消化大量的富余人员,不仅和企业有限的岗位形成了矛盾,而且由于职工的心理承受力和观念的转变,社会稳定的贵任和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企业无法实行真正的用工制度的改革,无法解决有限的岗位与大量的富余人员的矛盾,其结果,不仅使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带来相互内耗、摩擦、抵消的负效应,使管理的各项职能无法正常发挥。 (五)企业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的新变化 经营集约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企业发展的先进方式.我国在实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提出了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从粗放经曾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要求.与粗放经营比较,集约经营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依靠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提高效益,同时以生产耍素的合理配t和科学组织为前提.这就需要企业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行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和管理,使职工的技能水平得以提高,设备和工艺得以改进,产品结构得以改善,劳动组织进一步合理化,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 (六)企业面临着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的新趋势 现代企业的发展从总体上已从传统企业走向新型企业,从硬件时代走向软件时代,从生产管理走向战略经营,从经脸决策走向科学决策,总之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其主要特点:一是人本化,从强调制度管理到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重视员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 把依靠员工办企业放在重要的位t.二是信息化, 信息的作用在企业中日益突出,由于信息总t的成倍增长和信息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企业管理要发挥各种职能作用,必须以攀握、处理大t信息为前提.各级管理者和经营者同样必须把及时了解、处理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三是知识化,现代企业生产过程日益知识化、智力化.不仅强调产业和从业人员的知识化, 也强调管理的知识化。无论是预侧、规划、决策,还是计划管理、质t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组织管理等,都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同时为了追求知识和人才,不惜工本和手段。四是服务化,在市场竞争中,服务作为企业功能的扩大和延伸,已受到各企业的重视,因为企业为了魔得消费者和占领市场,不仅要生产质好、价低、品种新的产品,而且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加强预侧功能,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进行协调和组织,使销售管理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五是组织高效化,由于企业组织规模的变化,过去那种高度集中控制的组织结构系统已不能适应需要,要求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的权力从集中到分散,企业组织结构相应从金字塔型到大森林型发展,通过减少管理层次,简化管理结构,使企业更加适应激烈多变的经营环境. 二、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的间题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中沉积下来的,有的是经济体制转换中新产生的,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其主要原因是负债沉重,缺少积累,导致企业设备、产品的老化、经营方式不灵活,存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现象,尤其是富余人员过多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侄桔.上海石化作为国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已葬股上市,实行了股份制的改制,但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和典型细胞的上海石化,20多年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思想观念上打下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木可能一下子消失,面对着日益严峡的市场经济的挑战,股份公司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弊端逐渐基露,如果我们不抓住契机,用大手笔做好内部管理机制转换这篇大文章.那么金山这艘航空母舰就很可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被淹没.在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有

  • 从新角度探讨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从新角度探讨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从价值链角度、施工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和员工心理因素方面探讨了铁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力图从新的角度研究成本控制新途径。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新角度。 面对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谁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谁能保持企业良好运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效益,谁就能走在众多企业的前面,占尽优势。利润的产生和增长,说到底就是增收和节支、增强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成本控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施工企业成本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企业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漏洞,并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系统的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增收节支、提高利润的目的,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剖析。 1。成本管理理念的局限性。对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提及的是存在于理念即意识层面问题。只有认识到了,才能有可能做到。当今,在很多企业中领导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管理观念落后,员工的成本意识淡薄、只懂分工不懂协作、没有团队精神,领导与员工在成本管理的诸多问题上都难以达到共识。 1。1成本管理观念僵化。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大多局限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的控制,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不注重资源供应过程中成本支出的优化,更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着眼对企业战略成本作出规划,其主要原因就是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观念僵化,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系统和全面。施工企业价值链如表1。 表1施工项目价值链。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念局限于施工生产过程,对于上游和下游的成本控制关注较少。 1。2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企业中大多数员工仍然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成本管理部门或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自己毫无瓜葛。 而管理者的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重揽轻干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上,员工与管理者的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就此错位。有些项目简单地将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面是每个部门和人员只关注自己的工作责任,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成本责任。如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认真贯彻工程技术规范,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保证施工生产的进度就算完成工作了,但是忽视了自己的成本责任,比如没有考虑到和劳资部门的进行协调,随意增加劳务队伍,可能导致最后工程人工成本的大幅度超支。材料员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保证按照质量要求采购原材料,不出现断料影响生产就算完成了,但是采购过程中没有精打细算,采购材料只考虑采购质量问题,忽视了采购成本的降低,导致材料采购成本超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大家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完成工作责任很到位,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的成本责任,必然会使成本增大。另外一个情况是虽然意识到了自己应承担的成本责任,由于技术、材料、设备、劳资人员没有接触过会计,对成本的概念一无所知,也会造成成本的超支。由此可见,财务人员只是成本控制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控制的主体,这种意识不清除,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控制。 1。3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实行集团公司-子公司-项目部的管理体制,项目部是成本控制的主体,项目部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经理的权利过大,许多企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考核制度。有的企业建立了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要求项目经理零利润承包,结余归项目经理支配。这也导致一些项目部只重视成本的控制问题,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感情投资,一些人才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人才流失。刚招聘来的大学生刚毕业没几年就要跳槽辞职,打乱企业的施工计划和节奏,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招聘成本。因此对项目经理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制约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机制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改变盈利的项目经理就是英雄:亏损的项目经理就是狗熊的片面看法,引入全方位考核指标体系,将质量、安全、进度、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纳入项目经理的考核体系,真正建立起合理的项目经理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为降低成本创造一个好的竞争环境。 2。忽视了外部社会环境成本的控制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许多施工地点周边治安环境状况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黑恶势力,这给企业正常施工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项目部所在地,地痞无赖已经有自己的产业,囊括了建筑、运输、批发零售等诸多领域。为从项目上获取利益,就会提出项目部临建、库房等工程必须由他负责,否则没人敢来承揽该工程;且提出必须安排几个当地无业青年工作,否则项目领导出门就会有危险了;项目部所需物资必须首先考虑由他指定的商铺供应等等。由于其垄断当地各行业,抬高价格,使得企业成本大大增加;由于其承建工程的粗制滥造, 大都达不到规定要求,经常性返工返修,导致成本流失。 除此之外,安抚当地居民也极其重要。如果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则工程大体便会顺风顺水,否则,项目部就要准备好每天接待为数众多的当地告扰民、索赔的群众。 3。成本控制的全员性亟待改善。成本控制不只是会计人员的事情,成本的节约与控制需要自上而下,全体员工的参与。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材料部门、设备部门、劳资部门。项目部的所有人员分别隶属于这几个部门,因此项目成本的控制就牵涉到这些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直接影响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执行,执行的过程就需要每个部门、每个人员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工作中去。目前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在施工企业项目施工工作中基本没有做到。许多项目部的目标成本由财务部制定,而财务部门的制定依据较多的是依赖历史经验,没有详细的测定过程,这样制定的控制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具体的控制方法和过程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人员来完成,但各部门的职能人员对这种缺乏可执行性的控制方案肯定存在抵触情绪,这必然降低了成本控制的实施效果。另外,由财务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更多的是从价值角度考虑,这样在最后的成本报表中显示一个总成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无从了解成本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发生的。因此真正做好成本控制就需要所有施工人员、工程建筑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通力配合,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大家关心,仅靠项目经理和专业成本管理人员及少数人的努力是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的。仅仅依靠财务部门通过历史数据进行控制目标的编制和过程控制是无法做好企业成本工作的。

  • 试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直接经营管理着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才能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改革管理制度,提高选聘工作的质量 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来看,应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结合起来,力求理顺管理体制,选好配强高级管理层的领导班子。建立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平台,加大经理层人员公开选聘的比重。增加业绩考核的比重,突出经营业绩在用人上的导向作用。严格执行任期制,建立经营管理者的退出机制。国有企业要严格任期管理制度,以三年为基本任期,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以及对经营管理者的全面评价,决定连任、解聘、免职或引咎辞职。出资人与经营管理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聘任合同约定为准。建立正常的聘任、解聘、免职和引咎辞职制度,能够畅通经营管理者的退出渠道,有利于国有企业选择更加优秀的经营管理者。 二、制定规划,加强培养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培训,我省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也提出了培养目标,近期的培养培训任务是:围绕全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要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七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着眼于发展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资质与影响的企业家、国内知名企业家和省内优秀企业家。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要根据需要,制订具体培训培养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培养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要采取境外培训、挂职锻炼等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市场能力、国际视野、统率队伍的大企业家队伍,以不断适应我省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制定有效措施,引高层次经营管理才 为了提高我省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竞争力,各级党委政府及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各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是选择优势企业,直接引进急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部优秀人才到我省企业工作。三是积极开发省内的人才资源,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创造事业发展平台,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优秀人才干事创业。要努力把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事业追求结合起来,搭建创业平台,创造事业发展机会,用事业留住优秀人才;要提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报酬,减少与发达地区薪酬水平的差距,用合理的待遇留住人才;政府和企业要尊重和关心人才,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用真情实意留住优秀人才创业发展,从而为我省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四、加快职业化进程,推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 第一,推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实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具有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资格,要严格执行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保证质量。第二,建立职业经理人综合评价机制。可以引进使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业经理研究中心开发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综合评价系统,该项目包括职业经理胜任素质模型、测评量表和题库,形成以团队领导能力、经营决策能力、资本运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沟通公关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力的八大能力测评体系,为企业实施人才的评估、任用、培养提供依据。第三,完善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组建省、市两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职业经理人资源的配置作用。 五、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管理者作用 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围绕人才价值规律,根据企业经营业绩,将物质奖励、事业激励、精神鼓励综合运用。一要科学运用不同的物质激励措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物质激励,要按照物质激励既要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又要与国情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事业激励。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同经营管理者个人的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充分尊重和信任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与企业共兴衰的观念,在企业经营中或资产重组中实行优质资产向优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集中。三要畅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政议政渠道,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要尊重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立网站论坛、举行听证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征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意见,鼓励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 六、健全约束监督机制,保证依法管理 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约束监督机制,能够规范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行为,使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有效增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抑制各种风险的能力,自觉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一要健全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约束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与监督。二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与监督。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考核与监督,在企业改制、上市、产权变更等重大问题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操作,防止出现浑水摸鱼,趁机侵吞、贪污国有资产的现象。三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要切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对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监督,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四要加强企务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国有企业要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企务公开,增加经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

  • 房企人力资源管控路径探讨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房企人力资源管控路径探讨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内部社会责任主要是对员工的责任,对员工的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企业文化等方面,让员工能自觉履行内部社会责任,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软文化实力。首先,在国外,舒勒对人力资源管理做了如下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社会和企业的利益。德斯勒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为了完成管理工作中涉及任何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概念和技术。斯托瑞认为, 人力资源本质上是为了躲避工会和掩饰管理控制方法的一种复杂管理方式。其次,在国内,可以讲人力资源的概念归纳为四类:第一类认为人力资源仅仅是企业的一个基本管理职能(余凯成,1997);第二类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量和质两部分来界定(张德,1998);第三类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对象是人这一特殊资源(赵曙明,2001);第四类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组织管理职能中的任用职能(张一驰,2003)。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学者们相关文献的回顾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关于内部社会责任理念还尚未达成统一的观点,但内部社会责任理念有其发展的前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内部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管理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倡导引入内部社会责任理念,从而有效提高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水平,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效益。 从内部社会责任看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经营人才紧缺,注重选人,人才流动率高 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大批房地产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参差不齐的发展,从事房地产企业的人数骤增,但是真正的专业型、创新型能力的人才还颇为匮乏,要经过很长的周期才能达到相当条件,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房地产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大量的项目型工程,具有一次性特性, 要求经验、能力,人才的匮乏造成企业之间有大量的挖墙脚,多人才现象比比皆是。企业宁愿给能直接上岗的应聘者多出正常薪资几倍也不愿培养人才。另外,企业认为把人才招来以后,让其从事短期的、一次性的项目运作,也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难以留住高薪招来的人才,造成原有的和招来的人才大量流失, 给企业带来双层损失,企业的内部社会责任就更无从谈起。 (二)薪酬福利存在巨大差异 地区不同、发展战略不同以及绩效考核标准不一都会导致薪酬福利体系出现问题。经济发达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员工所拿的工资比内陆地区的员工多几倍都有可能。大型的房地产公司战略眼光比较长远,供员工发展的平台也比较宽广,同时也重视员工的潜力开发,能用其平稳的高薪留住员工,大都实行职位能力工资制和技能工资制,薪酬等级非常明显;小型项目型房地产公司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盈利,他们大多采用低基本工资、加速型奖金、低福利、佣金的政策,其业务量有很大的起伏,因此平均薪酬水平较低。在同一企业内,考核标准的不同也是造成薪酬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5] (三)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制度仅停滞不前 目前,房地产行业不仅要求员工有能力,还要求有经验处理突发事件。房地产企业员工对通过培训来促进自身成长有巨大需求,都希望能有个好的平台来发展自己。虽然专业型人才历来比较匮乏,但是对在职人员的在培训仍然是那么无力。现有的培训也没有什么针对性,培训方式太过单一,大都是找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或者找一些有经验的人进行培训;另外就是培训对象过于狭窄,普通员工难以成为培训对象,中高层管理者居多;培训的目的迷失,培训流于形式,忽视了内部公共关系, 推脱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培训制度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停滞原地,白白浪费企业资源,培训想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就更无从谈起。 (四)基于内部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明显不足 自从199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至今,发展时间太短,除了几个大的房地产企业,其他的企业文化建设远远落后其他行业。由于房地产的暴利,很多企业都纷纷进入房地产行业,半路出家的房企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底蕴,造成整个房地产业对企业文化认识的普遍缺失。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公司和员工价值观偏离,看到公司内部出现违规现象也都会装好人。像房地产企业出现的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涨工资,房子出现质量问题,从内部来说,都是由于关于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严重不足。另外,人力资源部门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门的人员没有什么创新性的措施,整天从事整理档案、工资、人事等基本工作,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将企业内部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基于内部社会责任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通过绩效管理,履行内部社会责任 绩效管理是对员工进行考核和管理的手段,为员工的薪酬管理提供依据,通过绩效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潜力,履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首先,改进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考核工作计划和目标不能只用是否完成一个指标,而应采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负荷等多个指标,工作任务指标和素质指标的评分标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其次是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上以鼓励为主,不宜将员工的浮动收入差距拉得过大,注重员工的内在激励。最后是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修订后应专门组织系列培训,先转变员工的观念,再让员工熟悉绩效考核的理论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内容,让员工清楚知道什么才是对公司重要的,各个绩效因素的权重,有重点的发展自身。 (二)建立全面薪酬战略体系 房地产企业要履行内部社会责任,不仅要从外在激励着手,更应该深入到内在激励。首先,对外在激励来说,企业要按时发放员工的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的激励薪酬,要想留住人才,在长期物质激励方面,可以通过股票期权方式;福利方面,可以从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货币福利,也可从住房补贴或公司配车着手。通过硬性指标,使每个员工感到公平公正。其次,在内在激励方面,房企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具、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表彰和升职等方面进行激励,积极向员工公开职位空缺信息,促进员工思考和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未来的发展,学会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协助人力资源开发。 (三)内部社会责任理念下的员工培训与开发 在内部社会责任理念下的另一个人力资源改善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即培训以及开发员工的能力,素质等。尽管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契约未必是长期的,但是在员工为企业服务期间,企业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资本投资活动来强化员工的就业能力,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使员工始终保持一定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目前,房企员工流动率那么高,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完善,平台不够,鉴于此就应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培训方式也不应该单一化、形式化,培训应该随着社会环境和公司员工的现状变化而变化,做到实时更新,只有把培训做扎实,做到位,才能促使员工成长,这样培训出来的员工归属感高,人才流失率会大大降低。

  • 经济全球化对民营企业的启示 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一、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特征 1.民营企业贸易活动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国际贸易量的迅速增长,我国民营企业的贸易活动已经跨越了国界,正在与各国的企业、市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贸易往来必会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会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2.民营企业生产加工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了跨国流动,这就使得各国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各国企业的生产活动日益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并使国际分工得以细化和深化。以波音公司为例,其生产的波音787客机,如果按照价值计算,该公司只负责生产大约10%(尾翼和最后组装),其余部分的生产由遍布全球的40多个企业完成,机翼由日本企业生产、起落架由法国企业生产、碳复合材料由意大利企业生产,其余数以万计的部件则由韩国、南非、墨西哥等国家的企业生产。可以说波音787客机并非完全是美国公司制造,准确地讲是多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从世界各地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采购,通过这种全球化生产加工模式来降低经营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民营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投资所在地的企业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并且都会制订全球战略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民营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逐步与世界接轨,客观上要求这些企业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模式来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提供很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作为整个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使得市场经济在各国家之间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贸易、科技等在各国间的流通,很多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产品的成本,往往会选择在人工费用较低、生产资料较丰富的地区或国家来进行投资,这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2.为我国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良好的机遇 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特别是对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技术的发展速度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主动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能够以较小的代价从发达国家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这些技术和经验如果靠企业自己研发和积累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经济全球化能够为我国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良好的机遇。 3.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国的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内民营企业在追求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时往往忽略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产业较弱,第三产业滞后,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与竞争,这就要求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投资与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降低成本,帮助这些企业获得更多利润,进而促进其发展。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外贸出口,使民营企业可以面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样我国民营企业可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虽然经济全球化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但是这也促使我国民营企业加速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这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为我国民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我国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营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1.使我国民营企业遭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扩张提供了良好契机,这些大型公司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得到加强,他们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会对我国的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凭借其控制的先进技术以及所提供的良好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直接与我国民营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容易加大我国民营企业同世界先进企业间的差距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这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抵抗商业风险和投融资等方面处于劣势。现在仅仅依靠消耗资源、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这就使得技术相对落后的我国民营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民营企业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差距将会进一步增大。 3.使我国民营企业更容易遭受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市场和金融机构有了紧密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国的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已逐步形成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资本的国际化也带来了资本风险的国际化,一旦某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可能就会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是造成世界范围的危机。经济体系这种特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容易引起国际经济的连锁反应。这会使我国民营企业更容易遭受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 四、我国民营企业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1.我国民营企业应坚定不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 企业文化管理融合分析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管理融合分析_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内涵[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 即企业领导者和职工追求的目标和辨别好坏、美丑、是非的标准;是企业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必须把为社会增加财富,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企业的价值标准,不能单纯求利、挣钱。 2.经营理念 它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重合同、守信用、互利互惠、互相帮助。不搞歪门邪道,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3.企业精神 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贯穿于企业全体员工中的一种与企业价值观念相统一的群体意识。它对职工起着凝聚和激励作用,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4.企业制度 它是企业要求员工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是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来调整职工的个人行为,达到步调一致,稳定企业秩序,保证企业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企业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从公元前5000年的苏美尔人的赋税制度与公司概念、记账体系[2],到18世纪发生产业革命出现的专职管理人员;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从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到对管理研究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无不生动地说明:会计、企业管理行为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面对未来,管理则是构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艺术。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管理无疑是它能否生存的关键,它首先是对人的管理。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不是土地、原材料、资本,而是信息、知识、技术和才智,而掌握这些的是人。将管理具体应用到企业即企业管理,简而言之,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与控制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有了许多本质的变化,一是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二是由生产的管理向生产经营系统的管理发展,三是由传统向科学发展,四是由经验向创新发展,五是由被动向主动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企业整体素质为基础,以管理者正确决策为关键,动态的、全过程的生存和发展的管理。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辩证统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一种共生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说共生是因为企业文化相对社会文化而言是一种亚文化,必然带有社会文化的特质,而任何一种管理都必须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说相互促进是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指导管理创新,而有效管理又会促进企业文化变革[3]。社会文化是管理的土壤,它不断地为管理活动注入生命的养料;同时,就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来说,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创新又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息息相关。没有不体现任何文化内涵的管理, 也没有不具备任何管理作用的企业文化。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统一和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统一于企业和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之中 一方面,从原生意义说,无论企业文化或企业管理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本原体,正像思想、思维和行为无法脱离活生生的人一样,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活动都伴随特定企业的建立、发展、消亡而产生、发展和结束;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精神和企业管理的思想都无不渗透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改、发展、分合等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之中,都无不通过企业的工艺装备、员工言行、规章制度、环境状况、产量质量、经营绩效、盈利水平、市场前景、社会形象等来体现和反映。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具有相同的目标。它们都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以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作用对象的同一性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作用对象都是企业,都落实到人,都是企业员工。人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物。一方面,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企业管理实践都是人的活动,二者的主体都是人,离开了人的思维和行为,什么文化、什么管理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企业管理活动,不管其直接目的怎样,也无论其表现在哪个要素上、哪个过程中,最终都必须通过改善人的素质、规范人的行为、激发人的能量、提高人的效率来实行,二者的客体也都是人。 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互容、互促和互补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联系还体现在职能的相互包容、作用的相互促进和效果的相互补充上。其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都具有规范、调控、约束、激励、引导的功能,它们都围绕着企业的总体目标,为使企业员工培养共同的愿景、履行相同的行为准则、崇尚同一个价值观而营造进取的氛围;其二,企业管理特别是制度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企业文化往往融入制度建设之中,没有制度支持的文化是弱势文化,而企业文化又为制度注入活力,为企业管理开辟新的前景; 其三,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在保障企业良性有序、优质高效地运转,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地发展上,起到刚柔相济、优势互补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阶段与模式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进程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客观上是不可分离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其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使得两者在结合形态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自在结合期。企业发展的初期, 企业主对企业文化及其作用处于未知或知之甚少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处在分离状态。在自在、自发的原始情况下,企业文化的作用可忽略不计。(2)形式结合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对企业文化及其作用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处在人为的生硬结合状态。这种结合只是表面的、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还处在一种附加状态。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管理的内容却各行其是,互不挂钩,有时甚至互相矛盾。这样实际上削弱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也贬低了企业文化的意义。(3)自为结合期。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内在的、本质的、鲜活的融合,这是企业文化从自在到自为的升华,就是按照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客观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规律,积极、主动地,由自然到必然的结合。企业的价值观等文化理念已融合在企业各种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范和作风中,体现在企业管理、生产活动各种具体技术、业务工作活动中。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