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20169 159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下 [推广有奖]

141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1-6 21:20: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八节  劳动的不完全竞争  
   
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要素,从而成为价值的唯一源泉。个别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而劳动者之间的平等性要求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在这一生产关系下,生产商品所需的一般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组成商品价值量,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商品生产的劳动强度、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垄断等问题,以及劳动者对于等量劳动形成不等量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忍受程度,这些就决定了商品竞争存在不完全竞争现象,也就是说,商品交换价值量,并不是完全以商品价值量为中心而上下运动的,而商品交换价值量──商品价格,反映了商品社会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情况。
当然,商品交换价值量,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在商品价值量上下一定范围内,商品生产者可以存在一定的容忍程度。当商品交换价值量略低于商品价值量时,仍可以坚持生产,不向其它商品生产转移。而当商品交换价值量略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生产规模也不一定扩大,即其它商品生产者不一定就向该商品生产转移。这就是说,商品交换价值量,并不是完全以商品价值量为运动中心的,而是以商品价值量上下一定范围为中心的。这正是商品价值量规律的市场表现,而我们也就把这种竞争称为不完全竞争。
                     商品数量
                    
                     A
                         M     D
                       B  O
                               N  
                                     C
                     ───────────→商品交换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
不完全竞争,我们可用上图形象地加以说明。O 点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价值量时的供求平衡点。曲线AOC为商品需求曲线,曲线BMND为商品供给曲线。 这里,在不完全竞争下,商品交换价值量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并不会马上引起供给增加,或者说并不会立即引起供给高于需求,从而引起商品交换价值量下降。只有当商品交换价值量高于商品价值量到一定程度时,如图示的N点,商品供给才开始高于需求, 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不会再上升上去。而当商品交换价值量低于商品价值量时,也并不会马上引起供给降低,或者说并不会立即引起供给低于需求,从而引起商品交换价值量上升,也只有当商品交换价值量低于商品价值量到一定程度,如图示的M点, 商品供给才开始低于需求,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不会再降低,而会上升。这就是不完全竞争时,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特点。
总之,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产生不完全竞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从而,人们对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可以存在一定的容忍程度。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条件极为简单,生产者转移生产可以较容易进行,并且生产技术也是比较简单,几乎人人可以学会,这时不完全竞争虽然存在,但不太明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时期,不仅人们对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可以存在一定的容忍程度,也就是说,对利润率围绕平均利润率上下波动存在一定的容忍程度。并且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也使商品生产者不容易转移生产。对于劳动者来说,生产技术也比较复杂,不容易学会,因此劳动者不容易转移。这样一来,在资本主义,不完全竞争是经常的事情,但是,不完全竞争,并没有排除竞争,并没有否定商品交换价值量围绕商品价值量上下波动这一规律--商品价值量规律,只是消弱、迟缓了市场对商品价格的反应。当我们从短期考察时,商品生产是不完全竞争,但当我们从长期考察时,商品生产还是自由竞争的。尤其是不完全竞争,并没有改变社会的一般生产关系。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不完全竞争,并没有否定人与人的平等性,没有改变劳动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要素的生产关系。

使用道具

142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1-8 21:02: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八章)        第四节    封建专制制度对商品生产的影响

封建制度,包括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等各个方面,而封建专制制度,只是一种上层建筑。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特点,就是封建专制制度,指封建社会中由至高无上的君主独揽大权,凭个人意志实行独断专行统治的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居于封建等级制度尖顶的封建君主拥有超乎一切法律、一切机构之上的最高个人权力,凭借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内实行专制统治 。
封建专制制度对封建社会商品生产会产生重大影响。封建专制制度,维护着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当然,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封建专制制度就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就增加了剩余产品,促进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封建专制制度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就减少,也就阻碍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过,东方封建专制制度与西方封建专制制度,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就不同。不过,尽管东方封建专制制度与西方封建专制制度经历了不同的过程,但都维护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从而对封建社会商品生产的影响几乎相同,对商品经济的影响不同,就表现为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方到达奴隶社会末期才产生王权。当然,到达封建社会,王权下又产生各种封建主,并且,在漫长的中世纪,王权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只有在中世纪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之后才逐渐加强。这里,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贵族(骑士阶层)拥有自己的领地,他们穿着沉重的甲胄作战,建筑城堡来保卫自己的封建领地,欧洲实际上是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阻碍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尤其是不利于资本流通,不利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近代以后,资产阶级政治在产生之初,需要打破封建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市场,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巩固统治,以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而国家政权的集中成了历史趋向,皇权的集中也就成了历史趋向,西欧的王权集中后对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国家政权的集中,并不等同于皇权的集中,皇权的高度集中,就会产生皇权有意扼杀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即当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迈出了加强王权的步伐,很快就产生了中央集权制,结果是抑制了先进经济方式的萌生,扼杀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西方的王权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之后也逐渐加强,使得王权成了社会的公敌,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第五节    商品交换价值量(II)

封建社会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就是土地与劳动一起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不管是土地国家所有制,还是土地私有制,都是如此。从而,不仅劳动能形成价值,而且土地也能形成价值,即劳动与土地形成的价值,共同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就是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
在封建社会商品生产中,既可能地主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也可能劳动者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的组成就有所不同,即社会产品的分配规律有所不同。这样,当劳动者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土地地租就成为生产成本,商品价格的运动,就表现为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的不同,即劳动者收入的不同。因此,在最劣质的土地上,商品交换价值量,就由绝对地租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组成;在其他土地上,商品交换价值量就由绝对地租、相对地租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组成。当地主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就成为生产成本,商品价格的运动,就表现为土地形成的价值量的不同,即土地地租的不同,商品交换价值量,就由一般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与个别土地地租组成。
不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商品并不是由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往往由许多商品生产者共同来完成,这样,就产生了另一生产成本。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而言,购买的其它原料、半成品等就成为生产成本的内容,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的组成成份。
当劳动者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购买的其它原料、半成品等与土地地租(包括绝对地租与相对地租)一起就组成生产成本,商品交换价值量,就由生产成本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组成。当地主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购买的其它原料、半成品等与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就成为生产成本,商品交换价值量,就由生产成本与个别土地地租组成。



                 第六节    商品价值量(II)

封建社会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就是土地与劳动一起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不管是土地国家所有制,还是土地私有制,都是如此。从而,不仅劳动能形成价值,而且土地也能形成价值,即劳动与土地形成的价值,共同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就是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不过,在封建社会商品生产中,既可能地主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也可能劳动者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从而,商品价交换价值量的组成就有所不同,即社会产品的分配规律有所不同。
当劳动者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土地地租就成为生产成本,商品价格的运动,就表现为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的不同,即劳动者收入的不同,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为土地地租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之和。当地主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就成为生产成本,商品价格的运动,就表现为土地形成的价值量的不同,即土地地租的不同,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为一般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与个别土地地租之和。
但是,不管是地主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还是劳动者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商品价值量的组成是相同的,即商品价值量就由土地地租与一般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组成。因此,在最劣质的土地上,商品价值量由绝对地租与一般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组成,在其他土地上,则商品价值量由绝对地租、相对地租与一般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三者组成。
商品价值量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规律的东西,当然,商品价值量组成相同,就是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相同。当市场运动主体不同时,只是商品价交换价值量的组成就有所不同,即社会产品的分配规律有所不同,也就是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引起价值形成的规律有所不同。

使用道具

14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1-10 22:02: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九章)                 第九节   资本的流通公式

我们知道,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是商品流通的起始点,也是商品流通的终点。因为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虽然对他自己是无使用价值的,但它是生产者从市场中获得其它商品的唯一凭证,因而是商品流通的起点,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生产者从市场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商品,当然其它商品也就成为商品流通的终点。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是商品生产的要素,是资本产生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资料也就没有资本。但是,对于资本流通而言,资本家拥有资本的原因,是资本能参与者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而资本能够增值,即资本家拥有资本的目的是获得资本利润。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代表的是分配权力,因此,资本家拥有资本的目的是获得资本利润——更多的货币,从而我们把货币资本作为资本流通的起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中表现出来的,没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拥有了货币资本,还必须转化为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从而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这样,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也就成为生产资料资本,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料资本。通过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生产出商品,生产资料资本也就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对资本家而言是无使用价值的,商品资本必须转化为货币资本,这样资本流通就完成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的流通公式为:
货币资本——生产资料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
资本的流通公式中后面的货币资本,是增值了的货币资本,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资本家拥有资本的目的是获得增值了的货币资本——资本利润,而生产资料资本与商品资本必须转化为货币资本。




第十节  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不仅参与商品生产与交换,并且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是市场运动的主体,生产什么商品、如何生产商品、生产多少商品,都是劳动者自己决定的,此时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与商品价格运动相联系,商品价格较高,劳动者的收入就高,商品价格较低,劳动者的收入就较低,从而劳动者的劳动力就不是商品,也正因此,我们抽象出一般劳动时间来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虽然劳动者仍然参与商品生产与交换,但劳动者不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不再是市场运动的主体,资本——资本家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是市场运动的主体,生产什么商品、如何生产商品、生产多少商品,都是资本的事,同时资本利润与商品价格运动相联系,商品价格较高,资本利润就高,商品价格较低,资本利润就较低,而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与商品价格运动不相联系,从而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的商品。
不过,劳动者的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自由人身的权利;二是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劳动者的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力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例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奴隶自己就象猪、牛、马等动物一样成为商品,他们的劳动力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劳动者的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劳动者还必须没有生产资料,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来养活自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越来越离不开生产资料,离开了生产资料,劳动者就一事无成。如果劳动者自己拥有生产资料,他就会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商品,从而劳动力也就不会成为商品。只有劳动者没有了生产资料,也就不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商品和交换商品,并获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来养活自己及家人。
既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与商品价格运动不相联系,当然我们就不能利用一般劳动时间来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同时劳动力价格成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成本。相反,资本——资本家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是市场运动的主体,生产什么商品、如何生产商品、生产多少商品,都是资本的事,同时资本利润与商品价格运动相联系,商品价格较高,资本利润就高,商品价格较低,资本利润就较低,因此我们抽象出平均利润率来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利用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成为商品来解释剩余价值的产生,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以后我们将会阐述,不过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明白: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还是劳动者的劳动成为商品?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劳动力与劳动二个概念。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的总和,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及其过程,正如录像机或录像放映能力与录像的区别一样。我们知道:录像机可以成为商品、录像机还可以出租从而录像放映能力可以成为商品、录像厅的录像放映也可以成为商品,当然劳动者、劳动力与劳动也都可以成为商品,就看劳动者出卖的是什么。在这里,现代社会劳动力是不能成为商品了,只有劳动力与劳动才能成为商品。那么,劳动者出卖的是什么呢?就看劳动力由谁占有。
租用录像机的人,就拥有了录像机的录像放映能力,要放映什么录像,由租用者决定,而不是录像机主人决定,从而录像机的放映能力成为商品,而不是录像成为商品。而在录像厅里,录像厅主人拥有了录像机的录像放映能力,要放映什么录像,由他自己决定,从而录像机的放映能力没有成为商品,只有录像成为商品。
在工厂里,资本家拥有了劳动者的劳动力,因为要如何使用劳动力,由资本家决定,而不是劳动者自己决定,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劳动成为商品。那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呢?完全不是这样。
我们知道,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就看生产关系如何,就看劳动者是如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即就看劳动力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价值量的决定,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即劳动力的使用时间相联系,即劳动力价值量由劳动者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这样,劳动力价值量,反映了劳动者的劳动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当然,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劳动力商品,或者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前,劳动力商品就已存在。劳动者的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自由人身的权利;二是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奴隶社会的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奴隶自己就象猪、牛、马等动物一样成为商品,他们的劳动力也就不能成为商品。然而在封建社会,劳动者已经有自由人身的权利,同时,一些劳动者——农民没有生产资料——土地,这样,这些农民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从而产生了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也不会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消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劳动力商品也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者有广泛的自由人身的权利,但是没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资料还是非常缺乏,从而生产资料还必须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以利于生产资料增长。同时,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也是体现社会的公平,因为生产资料非常缺乏,就产生了生产资料的使用与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否先进问题,从而产生了生产资料使用的不公平,只有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才能解决生产资料使用的不公平,从而体现社会的公平。这样,劳动者的劳动力不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即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劳动力就成为商品——成为国家的商品。只有到达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生产资料极为丰富,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劳动力才可能不成为商品。
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其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正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一样,这主要是教育学的内容,经济学考察的是劳动力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及劳动力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对劳动力发展的影响。
同时,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工资,成为商品的生产成本,因此,我们把劳动力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及劳动力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对劳动力发展的影响,只在《财富论——经济学原理》中进行考察。



         
第十一节       土地地租

土地,不仅可以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且,土地,往往成为商品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土地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即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土地能形成价值。土地形成价值的形式,就是土地地租,可分为土地绝对地租、级差地租与商业性地租。
土地参与了物质财富的分配,不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也参与了物质财富的分配,表现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当然,在封建社会,商品生产中——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中,也存在土地形成的价值,只是我们没有考察而言。
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或资本家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商品的主人,土地地租,与劳动力形成的价值量一样,仅仅表现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成本,因此,我们把土地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即土地形成价值的规律,只在《财富论——经济学原理》中进行详细考察,本书第三十三章《土地地租》也只是提出一些概念性问题。

使用道具

144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1-13 19:11: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十章)            第九节    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能力是相等的

前面我们考察了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过,资本,在现代企业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生产资料的集合,此时,各种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如何?企业中,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是相等的。
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此时,我们考察的,是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时的生产与交换规律,后面我们将详细阐述。而对于不同生产资料在同一商品生产中分配权力——价值的形成,由于这些生产资料是作为一个资本整体而存在,处于同等地位,从而,形成分配权力——价值能力,可由货币量——生产资料价格来表现,此时,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分配权力——价值的能力是相等的。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单位货币形成较多分配权力,即形成较多价值量,生产者就会增加这一生产要素,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就下降;相反,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单位货币形成较少分配权力,即形成较少价值量,生产者就会降低这一生产要素,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就增加。
另外,在现代企业中,劳动力既作为商品而存在,又作为资本而存在。劳动力,作为商品,价格由生产关系决定;作为资本内容,单位货币劳动力形成价值的能力与其它生产资料相同。
当然,在现实的企业中,由于生产要素组合可能不同,会引起价值的形成不同,从而,不同生产资料组合,单位货币形成的分配权力是不同的,但,对于同一生产资料组合,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是相等的。我认为: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从而,我把考察企业的内容,即企业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第十节    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利润率

在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决定了商品生产能否正常进行,即当资本利润率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商品生产就能够正常进行,劳动力需求不变;当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商品生产就不能够正常进行,劳动力需求就降低。因此,在其它生产条件不变时,当劳动力价格等于或低于劳动力价值量下,资本利润率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商品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劳动力需求不变,从而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的AB段;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下,资本利润率就低于平均利润率,商品生产就不能够正常进行,生产资料利用率就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下降——呈递减规律,从而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运动的曲线,如图二所示的BC段。
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下,生产资料利用率下降,即商品供给下降,此时,商品价格就上升,但由于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引起资本利润率没有高于平均利润率,从而不会引起生产资料的增加。只有当商品价格的增加,是由于商品需求的增加引起,从而引起资本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才可能会引起生产资料的增加,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不过,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是理想的,而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是现实的。在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也决定了商品生产能否正常或继续进行,不过,此时的平均利润率,不是全部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而是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这样,当一定的劳动力价格能使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与生产资料折旧之和,能等于或大于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时,劳动力需求就得到实现,这就是平均资本利润率规律的另一表现。只有当劳动力价格的增加,使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与生产资料折旧之和,低于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时,资本家才不利用或减少利用这些生产资料,劳动力需求才不能实现或减少了,即劳动力需求呈现下降规律。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只有在被利用时,才存在其价值;如果生产资料没有被利用,并且不能被转移利用,就会一分不值。从而,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决定了商品生产能否正常或继续进行,并且生产资料折旧成为资本利润的一部分。




                   第十一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上一节我们指出了平均利润率规律,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成为商品价值量规律的市场表现形式,不过,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从商品生产发展的大趁势来考察,平均利润率是呈现下降趁势的。
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的,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现代工业产生之初,存在极低生产力水平的农业与手工业,农民与手工业者的收入极低,这决定了现代工业的劳动者的工资较低(这是相对于现代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相对于农民与手工业者的收入来说,现代工业的劳动者的工资还是较高的),这样,现代工业产生之初,资本利润率是较高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在生产关系中就越来越强大,就会要求提高工资,这是以现代工业的劳动者的工资为基础,从而劳动者工资越来越高,相反,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
从生产力发展来考察,资本利润的产生,是由于商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平均利润率的大小,当然由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商品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规模所决定。从而,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总价值,除以资本总额的商,就是资本平均利润率。在现代工业产生之初,百业待兴,生产资料生产处于领先地位,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就不断增加,从而,在现代工业产生之初,资本利润率较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生产力,逐渐转化为消费资料,从而消费资料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这样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劳动者工资逐渐增加,否则就会产生消费资料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从而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增长,毕竟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包括劳动力的限制,从而资本利润——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而资本总量是逐渐增加的,这样,当资本利润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时,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尤其是当资本利润的增长受到劳动力的限制时,资本利润率越来越低就更加明显。这里,资本利润率越来越低,首先表现为银行利息率越来越低,直到为0。最后才是企业主收入的下降,直到为0,人类社会也就进入高级社会主义。
当然,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不仅仅是利润率数字的绝对下降,还包括相对于劳动力价值量增加从而商品价格相对增加来说,利润率是下降了,这里平均利润率的数字可能并没有下降。在生产资料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前,平均利润率下降以相对下降为主,在生产资料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后,平均利润率下降就绝对下降与相对下降都存在。
另外,考察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不能单从一个国家去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考察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必须从全球出发。可以说,当前发达国家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发达国家的存在,产生资本输出与劳动力的输入。
当全球经济都发达时,产生了劳动力供给低于需求,即当资本利润的增长受到劳动力的限制时,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尤其是,当劳动力供给不能增加,使商品生产不能增长时,生产资料生产就不能增长,资本利润也就不能增长,资本利润率就逐渐为0了,人类社会也就进入高级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    消费社会的标志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在谈论消费社会,甚至一些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那么,什么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标志是什么?消费社会,就是社会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的社会,人类进入消费社会的标志,就是银行利息率为0。
在生产资料增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时,社会消费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社会消费不仅是人类生产的根本目的,而且是商品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一个要素。因此,在生产资料增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时,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消费,但绝对没有进入消费社会。
当物价上涨时,由于银行利息率较低,社会上有些人抱怨说,银行存款已经引起财富减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到达消费社会,银行存款引起财富减少,则是绝对的事情。在生产资料增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时,物价上涨,表明商品生产已经缺乏,需要扩大商品生产,当然需要银行利息率较低,进入增加企业主收入,以促进商品扩大再生产。而当人类进入消费社会,社会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银行利息率为0,当然,银行存款引起财富减少,就是绝对的事情。
高级社会主义绝对是消费社会,而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及初级社会主义,也会进入消费社会。人类进入消费社会的标志,就是银行利息率为0,当然,我们要用银行利息率这一经济杠杆,来平衡社会消费。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YJDWII + 20 + 20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5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1-15 10:03: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十一章)第五节           劳动力价值量递增规律

前面我们考察了劳动力价值量,指出劳动力价值量决定了劳动者工资的运动与劳动力供给规律,不过,劳动力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的。
一方面, 我们已经设定一个单位货币或纸币所代表的分配权力,为一个单位价值,当然,当商品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时,劳动力价值量会发生变化。当商品价格水平上升时,劳动力价值量一般会增加;当商品价格水平下降时,劳动力价值量一般会下降。
另一方面,价值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劳动力价值量正是一般生产关系的内容,当然,当前的一般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各别劳动力价值量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商品生产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在劳动力需求或供给超过一定程度,还会引起一般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劳动力价值量增加。这样,劳动力价值量,在劳动力供给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于一般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而引起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历史过程。如图一所示的曲线,就是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或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产生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历史过程。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价值量
                    
                      图一  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历史过程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劳动力价值量,经历了劳动力供给的多次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在劳动力供给变化即生产力变化下,到达一定程度,会引起劳动力价值量发生变化,而在一定的劳动力价值量下,劳动力供给又会发生量的变化,到达一定程度,又会引起劳动力价值量发生变化,以此循环反复。这样,图一中的连续发生变化的曲线,没有反映现实的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是为了简单扼要而简化的,在后面,我们将会说明,这连续发生变化的曲线,只是各种劳动力价值量下的劳动力供给最大值的连线,如图二所示。
不过这里,我们要重申的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在劳动力需求或供给超过一定程度,还会引起一般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劳动力价值量增加。这里,劳动力价值量增加的原因,不是单纯的某个劳动力供给增加,而是整个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因此,某个劳动力供给增加到什么程度产生劳动力价值量增加了,要从整个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来考察。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价格

                        图二     劳动力价值量变化曲线
最后,我们要考察的是:商品生产的发展,表现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在劳动力需求超过一定程度,劳动力价值量为什么就会增加呢?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从消费资料的生产流程中就可以明白。消费资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形式。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假设起先资本利润──消费资料用于能源、基础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随着这些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最终会引起所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扩大再生产。结果会形成如下的产业结构,其中,I-Ⅳ四个商品生产过程为生产资料生产, 而第Ⅴ个商品生产过程为消费资料生产。
    Ⅰ  96V=96M
    Ⅱ  72C+18V+90P=180M
    Ⅲ  120C+80V+200P=400M
    Ⅳ  300C+75V+225P=600M
    Ⅴ  400C+200V+212P=812M
从上面五个商品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个数值:生产出的消费资料总价值量为812,劳动者总工资为469,资本总利润为727,生产出的生产资料总价值量为1276,已消耗的生产资料总价值量为892。这样,消费资料总价值812减去劳动者总工资469 ,其差为343。而实际总利润为727。这就是说,资本总利润,资本家并不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消费消费资料,只有价值量343 的利润用于个人消费(包括还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同时,总利润743中,还包括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总价值量384。而生产资料总价值中,除去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1276-892=384,正好与总利润中含的生产资料总价值量384相一致。这里,价值为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 仍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总工资469与总利润727之和为1196,正好等于消费资料总价值812 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1276-892=384)之和,只是这里,不仅消费资料成为分配的对象,新增的生产资料也成为分配的对象。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仅劳动力需求逐渐增加,而且消费资料生产逐渐增加。假设在第Ⅰ商品生产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随着生产的发展,最终商品价值量形成的结构肯定如下:
    Ⅰ  96V=96M
    Ⅱ  96C+24V+120P=240M
    Ⅲ  240C+160V+400P=800M
    Ⅳ  800C+200V+600P=1600M
    Ⅴ  1600C+800V+848P=3248M
这样,第Ⅰ商品生产的总价值96,全用于补偿第Ⅱ商品生产已消耗的生产资料96;第Ⅱ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总价值240,全用于补偿Ⅲ商品生产已消耗的生产资料240;第Ⅲ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总价值800,全用于补偿第Ⅳ商品生产已消耗的生产资料800;第Ⅳ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总价值1600 , 全用于补偿第Ⅴ商品生产已消耗的生产资料1600;而第Ⅴ商品生产的消费资料,全部用于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这里,劳动者的总工资是1280,与原来的劳动者总工资为469相比,是增加了,从而劳动力需求或劳动力供给是增加了。而消费资料总价值为3248,与劳动者的总工资是1280相比大于2;原来消费资料总价值为812,与原来的劳动者总工资469相比小于2,而我们假设劳动者工资水平未变,即工资总量反映了劳动者人数,这样,劳动力价值量肯定增加了。
从劳动者工资来说,由于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利润1968用于个人消费,从而形成简单再生产,而这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1968,与原来的个人消费343(包括还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相差非常之多。由于商品扩大再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假设商品生产不再扩大,这样,如果资本家不能全部消费资本利润, 就会引起消费需求不足,阻碍商品生产的发展,从而生产力发展,就要求提高劳动者工资,与劳动力价值量增加相适应。
当然,劳动力价值量的增加,还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力价值量增加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
总之,劳动力价值量,经历了由于一般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而引起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历史过程,这对于我们考察劳动力价值量或一般生产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道具

14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1-19 21:30: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节  商品交换价值量(III)   
   
我们已经设定一个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分配尺度大小为一个单位价值。这时,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商品交换价值量。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量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要素,从而成为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样,生产商品所需的个别劳动量所形成的价值量,就组成商品的交换价值量。而社会一般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的生产关系产生商品价值量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货币仍是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物的尺度,因而我们仍设定一个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分配尺度大小为一个单位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商品交换价值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并不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要素,资本与劳动一起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这时,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形成有什么特殊性呢?我们通过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简单商品生产的特点的分析,就能明白这个问题。
简单商品生产,劳动者为商品生产的主人,即劳动力不是商品,只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即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这样,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不仅成为劳动者收入或报酬,而且,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同时它还随着市场运动而变化。从而劳动者本身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商品生产竞争的主体。个别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只能从市场经济的运动中去把握,即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中去把握。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量,它不受商品市场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工资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动无关。而资本或资本家,成为商品的主人,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即资本形成的价值量,不仅成为资本家的收入,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而且它还随着市场运动而变化。从而资本形成多少价值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决定因素。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劳动者的工资,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它是一目了然的,劳动力价值量组成商品价值量的内容,也是一目了然的,并且它们不会随商品市场运动而改变,因而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无关。而资本形成的价值量,不仅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并且会随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动而变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资本形成的价值量,表现为企业利润,从而企业利润,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的组成部分,并且随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就表现为企业利润的变化规律。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我们如何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或者说如何把握企业利润的变化规律呢?
在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等量资本──货币在相同时间内,并不形成等量价值,它受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这里,我们知道,商品的社会总需求量──社会产品总价值分配到这一商品上的总价值,是客观的,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而商品供给量,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即商品供给随着商品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社会生产关系作用的结果。这决定了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那么,我们如何从社会生产关系中,把握商品供给量的变化规律,从而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货币,不论在谁的手中,其购买力都是一样的,从而是平等的。这一生产关系,决定了商品供给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决定了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前面已讲过,劳动者的工资,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内容,也与生产的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无关。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直接表现为资本利润的变化。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货币的平等性,就要求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当个别资本利润高于市场利润时,或商品交换价值量高于商品价值量时,货币的平等性,就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自由竞争。这样,商品生产就会扩大,从而商品供给量增加,降低商品交换价值量。而当个别资本利润低于平均利润时,或商品交换价值量低于商品价值量时,自由竞争又会引起商品生产缩小,从而降低商品供给量──升高商品交换价值量。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平等性──这一社会生产关系,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而货币的平等性,要求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表现为平均利润率规律。从而资本的平均利润,就组成商品价值量。这样,平均利润率规律,又转化为商品价值量规律。
综上所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交换价值量由会计学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价格——工资)和平均利润二部分组成,而这从侧面证明了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劳动者的工资与资本利润,都是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表现,价值当然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第七节  商品价值量(III)   
   
商品价值量是社会一般生产关系的产物,是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量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要素。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决定了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而在这一生产关系下,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所形成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成为我们把握个别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价值量是怎样确定的呢?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不仅存在人类劳动的作用,而且存在生产资料──资本的作用。并且这二者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因此,人类劳动和资本,都成为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简单商品生产,劳动者为商品生产的主人,即劳动力不是商品,只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即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这样,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不仅成为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或报酬,而且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同时,它还随着市场运动而变化。从而劳动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商品生产竞争的主体。因此,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必须从市场经济运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去把握。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这一生产关系,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价值量,从而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要求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而在这一生产关系下,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所形成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量。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量,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工资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动无关。那么,劳动者的工资,是否组成商品价值量的内容呢?
对于经济学来说,商品价值量,是我们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因此生产成本的内容必须利于我们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这也就决定了商品生产与交换中所需消耗的物质财富,是以其商品价值量组成生产成本的,并且组成商品价值量的内容。对于劳动者工资──劳动力价格或交换价值量而言,尽管不受商品市场的影响,但毕竟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而我们抽象出劳动力价值量来把握劳动力价格的运动,因此,劳动力价格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的一部分,但不成为商品价值量的一部分,只有劳动力价值量组成商品价值量的内容。
而资本或资本家,成为商品的主人,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即资本形成的价值量,不仅成为资本家的收入,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而且它还随着市场经济的运动而变化,从而资本形成多少价值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决定因素。从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实质就是把握资本形成多少价值量的运动规律。资本形成的价值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表现为资本利润。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就表现为资本利润的运动规律。
货币,不论在谁手中,其购买力都是一样的,从而是平等的。这一生产关系,决定了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也就是决定了平均利润率规律。而资本的平均利润──在一般生产关系下资本形成的价值量,就组成商品价值量的一部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价值量)和平均利润二部分组成.



第八节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变化

前面我们已经阐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不仅生产资料——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并且资本主义企业产权属于资本所有者——资本家,资本家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这样一来,生产资料参与产品分配,不仅改变了产品分配规律,也改变了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尺度,劳动者为商品的主人,成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从而劳动者为社会生产社会产品,通过商品交换,劳动者从社会获得报酬,这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量。这样,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等量劳动(一般劳动时间)形成等量价值的关系,成为产品分配规律,也成为了简单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关系来说,企业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承担者,而企业产权又归资本所有者所有,不是劳动者所有,从而劳动者不再承担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责任。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量。它由企业内的产品分配关系决定,几乎不受商品市场的影响。从而劳动者与商品市场变动无关,或者说劳动者的报酬与商品交换价值量无关,成为商品的生产成本,而劳动力价值量成为我们把握工资──劳动力价格运动的规律性东西。
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基本单位,而企业产权归资本家──投资的资本家,这样,资本家就是商品的主人,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企业的效益或者说资本家利益与商品交换价值量息息相关。这样,劳动者的工资和生产队的工分一样完全由企业内产品生产决定,而不是由企业的商品交换价值量决定。而商品交换──社会产品的分配途径,所引起的社会产品分配的责任,完全由企业或资本家担任。这样,资本之间的关系——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的关系——平均利润率规律,成为资本之间产品分配规律,也成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即商品价值量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规律。
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个别资本利润率就高于平均利润率,资本就投资到这一商品生产,商品供给就增加,引起商品供给高于需求,商品价格就下降,当然,个别资本利润率就下降,直至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即个别资本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此时,如果没有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商品供给才不变。
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个别资本利润率就低于平均利润率,资本就投资到其它商品生产,商品供给就降低,引起商品供给低于需求,商品价格就上升,当然,个别资本利润率就上升,直至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即个别资本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此时,如果没有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商品供给才不变。
总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资料参与产品分配,不仅改变了产品分配规律,也改变了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即商品价值量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规律。

使用道具

14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1-24 18:02: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十三章)第七节  价外税   
   
商品需求量的客观性,是垄断价格存在的客观基础,也是价外税存在的客观基础。而国家政权的暴力,使价外税成为现实。价外税包括产品税、关税等等。
价外税,是国家调整产品结构的重要措施,也就是国家促使市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组合的重要措施。
市场运动规律,也就是商品价值量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是产品结构调整的市场运动规律。从而,商品价值量或平均利润率,是资源最优化组合的重要的市场判断标准。但是,商品价值量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毕竟是建立在商品需求量规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商品价值量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反映了商品需求结构及其规律。而商品需求结构及其规律,可能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就不一定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组合。为了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组合,必须按商品需求规律及商品价值量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利用价外税等措施,来进行调整,从而使生产力达到最大程度地、合理地发展。
那么,国家ZF怎样决定价外税呢?这我们可通过图表来表示如下:   
                   图一  商品供求均衡
图一中,O点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价值量A时的供求均衡点,即曲线N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L为商品需求曲线。如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某商品供给量围绕O点对应的供给R上下波动。我们假设商品供给量正好为R,此时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价值量。这虽然反映了商品需求规律,但是,这商品供给量,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可能是过高了。为了使资源达到合理使用,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组合,必须对该商品课征价外税,如产品税。这时,商品价值量规律,决定了商品交换价值量肯定增加,就会降低商品需求量,从而降低商品供给量。
假设,计划设定M点(如图二所示)所对应的商品供求量为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那么M点对应的商品交换价值量C就是我们实际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而这商品交换价值量C与商品价值量A之差,则应为价外税的税额。

                     图二  价外税
如图二所示,曲线L为商品需求曲线,O点为商品价值量对应的均衡点,即曲线N为商品价值量不变时所反映的商品供给曲线,而曲线N1为存在价外税条件下的商品供给曲线。从图二可以看出,商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这是价外税——这一社会关系的产物。假设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是不变的,则M点对应的商品交换价值量C与商品价值量A之差,即为价外税。这时,当商品交换价值量高于C时,商品供给量就增加,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下降,直到C,商品供给才不变。而当商品交换价值量低于C时,商品供给量就会降低,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就又会上升,直到C,商品供给才不变。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C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也就是说,在存在价外税的情况下,必须对商品价值量规律进行修正,要考察价外税对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影响。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价外税,是国家ZF调整产品结构,使自然资源获得最优化组合的重要措施,过高的价格——垄断价格和过低的产出,并不等于低效率或非优化组合,因为价格只是社会产品分配的产物。假如奢侈品高价,一般可以认为是高效率或优化组合的,而常用品的高价,可认为是非效率或非优化组合的即效率或优化组合,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价外税呢?价外税,如专利权利益一样,也正是垄断价格的一部分。但是价外税的确定,也与垄断价格、专利权利益的确定具有不同的特点。资本总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家确定垄断价格的唯一标准;专利权利益,则是建立在平均利润率或商品价值量规律的基础上;而价外税的确定,是控制的一定商品供给量的产物,即控制一定规模的商品供给量,是价外税确定的标准。如图二所示,假设商品需求曲线为Y=f(a),既然商品供给量确定了,就可确定商品交换价值量C。商品交换价值量C与商品价值量A之差,即为价外税。
不过,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价外税往往是在商品生产以前就已确定了,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C,就为商品价值量与价外税之和,并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那么,税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如何呢?价内税是社会产品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我将在以后论述。本节只讨论价外税。
价外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并且独立参与物质财富的分配,成为分配的一个要素,从而能够形成价值。讨论价外税是由谁负担的问题,是徒劳的,我们就以汽油税为例。假设原汽油价格为1美元,而当征收1美元的价外税时,由于商品需求是客观的,供给曲线肯定向右移动,如图二所示。这样,商品价格升高了,供给量和需求量都下降了。并且在平均利润率规律下,假设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是不变的,则新的价格肯定从1美元上升到2美元,此时,供求平衡或均衡。这里,1美元价外税,表面看是消费者负担的,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产物,是整个社会产品分配的产物,而讨论生产者支付了多少价外税,是徒劳的。一方面,生产者的利润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而不是价外税。另一方面,生产者本身,又是消费者,是整个社会消费者的一员,从而也负担了1美元价外税的一部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管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价外税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商品需求高于供给时,价格管制只会引起需求高于供给,如图二所示,当商品价格为A时,商品供给为Q,则R与Q之间的商品数量差,即为过高的需求量。这样,就会演化出某种非价格运动的配给制,这会促使ZF腐败的产生。当商品生产确实难以短期内大量供给时,商品生产者又处于垄断地位,只有实行价外税的调节。一方面,价外税,可提高商品价格,压制商品需求,从而促使供求平衡;另一方面,价外税,也调节了社会生产关系,没有价外税,市场利益被垄断者获取。当然,如果商品生产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商品生产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加供给,价外税是没有必要的,应由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垄断价格、专利权和价外税三节的论述,使我们对于价值理论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更明确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只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而商品价值量则是我们从社会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生产关系的产物,并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同时,商品价值量规律也不能使我们全面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的社会生产关系,对商品价值量规律进行修正,例如价外税、专利权等。




第八节  财政补贴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价外税,价外税不仅成为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价格的内容,而且,价外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源泉。而财政补贴,则不仅消耗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影响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价格的组成,进而影响商品生产与交换。
市场运动规律,也就是商品价值量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是产品结构调整的市场运动规律。从而,商品价值量或平均利润率,是资源最优化组合的重要的市场判断标准。但是,商品价值量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不仅是建立在商品需求量规律基础上的,而且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然而,这一社会生产关系,并不一定能反映社会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我们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不过,对现实的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毕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还可能不是生产关系本身的问题,而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不可调和的问题。如由于住房建造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引起住房商品价值量较高,这样,较低收入者就始终不能购买住房。当房地产发展能够满足较低收入者的需要时,但由于住房商品价值量较高,较低收入者不能购买住房,从而住房有效需求低于供给,也就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这里,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生产关系是合理的,但不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成为不可调和的问题,就需要财政补贴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那么,国家ZF怎样决定财政补贴呢?这我们可通过图表来表示如下:   
                   图一  商品供求均衡
图一中,O点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价值量A时的供求均衡点,即曲线N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L为商品需求曲线。如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某商品供给量围绕O点对应的供给R上下波动。我们假设商品供给量正好为R,此时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价值量。这虽然反映了商品需求规律,但是,这商品价值量,对于商品生产而言,可能是过高了。如商品供给量为Q,而商品价值量A下的有效需求为R,产生了供给高于需求,引起商品生产萎缩。为了适应商品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一商品生产进行财政补贴,降低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格,进而增加商品需求。
那么,财政补贴应该为多少?
假设,现实的商品供给量为Q,如图二所示,那么M点对应的商品交换价值量C就是我们实际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而这商品交换价值量C与商品价值量A之差,则应为财政补贴数额。

                     图二  财政补贴
如图二所示,曲线L为商品需求曲线,O点为商品价值量对应的均衡点,即曲线N为商品价值量不变时所反映的商品供给曲线,而曲线N1为存在财政补贴条件下的商品供给曲线。从图二可以看出,由于财政补贴,商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这是财政补贴——这一社会关系的产物。假设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是不变的,则M点对应的商品交换价值量C与商品价值量A之差,即为财政补贴。这时,当商品交换价值量高于C时,商品供给量就增加,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下降,直到C,商品供给才不变。而当商品交换价值量低于C时,商品供给量就会降低,从而商品交换价值量就又会上升,直到C,商品供给才不变。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C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也就是说,在存在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必须对商品价值量规律进行修正,要考察财政补贴对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影响。
不过,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财政补贴往往是在商品生产以前就已确定了,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C,就为商品价值量与财政补贴之差,并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

使用道具

14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2-4 11:10: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十四章)   第六节  生产关系的调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也有很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此时,生产力发展,就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私人凭借资本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发展,即资本形成价值过大与劳动者收入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发展,会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一矛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从而经济危机会不间断地打断资本主义生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相继发生经济危机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产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就表现在单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对单个产品生产影响的简单集合,因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是隐性的,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往往不会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社会化生产,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不仅表现在单个产品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生产关系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即生产关系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再是生产关系对单个产品生产影响的简单集合。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是显性的,如经济危机的产生,从而往往会引起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在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中,会逐渐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会相对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或者说相对提高劳动形成的价值量,这样,会减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资本家的化身,为了其本身的发展,会被迫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减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样,就会缓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经济危机本身就是市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强制调整,但这一调整对生产力发展危害极大,资本主义国家ZF最终发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的影响,会主动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例如最低工资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与失业救济金的实施等,都是调整生产关系的行为,对防止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经济危机对生产力发展危害极大,资本主义国家ZF最终发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的影响,会主动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国家ZF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毕竟具有局限性,因此,资本主义国家ZF又往往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平衡收支,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ZF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ZF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或者说,财政政策是指ZF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ZF支出指改变ZF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ZF购买和转移支付。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ZF购买和转移支付。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总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标,往往不能只采用一种政策工具,为了实现最优的政策效应,必须把各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如何使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是决定政策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种协调与配合包括各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也包括国内外政策的协调。只有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得当,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政策效应。这种协调与配合当然也有某种规律可以遵循,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当然,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有局限性,因为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如降低利率与降低税率,就是增加企业入收入,从而可能增加投资或保持商品生产。但是,由于劳动者工资没有增加,也就没有增加有效需求,增加投资,只是增加商品生产相对过剩,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如果劳动力已经缺乏,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货币供给增加,只会引起通货膨胀,产生经济萧条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又如增加国债、提高ZF购买和转移支付,可暂时扩大有效需求,但国债与转移支付,都是以税收或个人收入为基础的,从而受到税收或劳动者工资的限制。因此,调整生产关系,提高劳动者工资,尤其是增加普通劳动者的工资,相对降低资本利润率,是扩大商品有效需求的根本手段,是应对经济萧条的根本手段。

                  



第八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必然天亡,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或高级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未期就已产生,并与封建士地私有制相并存。从生产关系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其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性质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在封建社会存在。因而,我认为,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其生产关系是无根本区别的。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上层建筑的性质不同。封建社会是专制的制度——封建皇帝或其它专制制度。而资本主义则是较文明的社会制度。这是它们二者的根本区别。
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以前的一切社会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以前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私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资料公有制,虽然是对立的,但也不是互不相容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样,社会主义社会,也可允许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否占主导地位,并且是否主动地使国有资产得到壮大和发展。同时,在上层建筑上,劳动者是否是国家的主人,是否实行平等、自由等现代文明的政策。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小商品生产和商品两极分化,出现了雇佣劳动,也就产生了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产生了。特别是经过残酷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尤其是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至十九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实现了由手工业生产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过度。这时,腐朽的封建制度束缚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封建王朝的政权,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同时又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标志着资本利润平均化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建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即从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和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逐渐丰富,最终生产资料将会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者而言是过剩的。这时,生产资料的增值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从而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成为不可能的事——尽管资本家会尽量拖延这一情况的发生。这样,生产资料私有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资本利润,即资本能形成价值是资本存在的基础。从而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也就进入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相对于劳动者过剩,并不标志着社会就进入共产主义。因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可能是有限的,还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制度。还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可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不必经过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是不科学的。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就证明了这一点。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就本国的生产力而言,其生产资料相对于劳动者而言是过剩的,但是,它们并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其生产力,只能确保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生产资料过剩,但并不能保证社会产品按需分配。从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动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历史必然。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一方面资本家利用自己的权力, 拖延了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国际贸易——国际性投资,也为资本家拖延本国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条件。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为资本家资本投资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为资本增值提供了可能性,也就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暂喘的机会。但是,不管资本家如何挣扎,到达全世界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程度,全世界生产资料相对于劳动者而言是过剩的。这时,资本增值就不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必定进入社会主义。
以上是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角度考察资本主义必然进入社会主义的,从上层建筑角度考察,也是一样的。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逐渐从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不仅为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提供了社会基础,并且也为无产阶级利用议会制度和平地夺取政权提供了社会基础。在本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由于有的国家资产阶级政权比较薄弱,特别是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加速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并且在马克思、列宁等的富有革命性的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起来革命,不仅赶走了帝国主义,而且还推翻了薄弱的本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级社会主义制度。我认为,这采用暴力手段夺取资产阶级政权,是初级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形式。这已被实践所证明了的。而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武装夺取政权已不可取也没有必要。第一,无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已进入自觉阶段,完全可以利用议会和平地夺取政权。第二,战争毕竟是暴力行为,它必将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我认为,只要无产阶级觉醒了,战争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不管是什么战争,都是人民之间的战争。即是资本家利用不觉醒的劳动者与觉醒的劳动者之间的战争,社会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无产阶级觉醒了,资本家是完全发动不起战争的。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资料相对于劳动者而言是过剩的。这时,生产资料增值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当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也就没有可能。因为不能增值的生产资料,谁都不需要。总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至于现实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从表面看是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不觉醒的无产阶段与觉醒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竞争。而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老机体提供了营养。当然这里“衰老机体”是指生产关系——政治制度,而不是指生产力。

使用道具

149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2-8 18:37: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节  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即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无产阶级非常壮大的基础上,从而认为必须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从而,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唯物史观出发,即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反作用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肯定能最大程度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建立社会主义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从当时的世界形势出发,由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不同,指出当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力量较强大时,可以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并且首先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样,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不拥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不过,由于不同价值理论的指导,列宁主义会进入二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形态,即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与初级社会主义。
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正是由于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资本利润是赤裸裸的剥削,当然从一开始就应该消灭,并且,没有资本剥削的生产关系,当然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一开始就反对资本利润的存在,反对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也就不重视资本增值。这样,一方面,错误的劳动价值论,不能科学解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也就使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完整但没有科学性。另一方面,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因此,反对资本利润存在的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阻碍生产力发展,必将很快灭亡,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还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灭亡,以及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从生产力发展实际角度考察,也知道生产资料增长的重要性,但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资本利润是赤裸裸的剥削,当然从一开始就应该消灭,从而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一开始就反对资本利润的存在,反对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也就不重视资本增值。而生产力要发展,生产资料必须增长。从市场经济中,反对资本增值,就不存在生产资料增长,因此,提出了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增长,通过计划划拨来得到实现。
但是,社会化大生产,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纯粹的经济计划,是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的,必将阻碍生产力发展。只有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计划,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往往阻碍生产力发展,必将很快被人们所淘汰,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仍是空想社会主义。
当然,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消亡,也受到当前发达资本主义的影响。一方面,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现实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高,大大高于一些不发达国家,此时,不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就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能大大发展不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尤其是中国存在香港、澳门与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区,以及存在拥有大量资本的海外华侨,实行具有中国特式的初级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也会千方百计推翻社会主义政权,这也会促使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消亡。
总之,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资本利润是赤裸裸的剥削,当然从一开始就应该消灭,从而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一开始就反对资本利润的存在,反对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也就不重视资本增值,这就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消亡的根本原因,也说明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仍是空想社会主义。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千方百计推翻社会主义政权,促使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消亡,这只是一个外因。
只有从分配价值论出发,资本利润仅仅是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这样,资本是否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由生产力发展决定。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是客观的,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当然,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从而是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成为生产资料增长的一种形式,人类社会也就进入初级社会主义,初级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七节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必然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必须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哲学与经济学理论来逻辑推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实践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的列宁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来推演社会主义理论。而错误的劳动价值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错误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而且对社会主义实践也必将带来灾难。当前存在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流派,就是错误的劳动价值论的结果,而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就是错误的劳动价值论的结果。
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与分配价值论基础上,来推演社会主义理论,才能获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并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作为受生产力制约的社会一切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解释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的时,摆脱了古典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窠臼,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找到了科学的路径,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再像古典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是主观臆断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客观依据的、有规律可寻的。当然,唯物史观也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也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最大程度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由于生产资料不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人凭借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还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也就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是人们的一种选择。不过,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人凭借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就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也就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革命就要求资本不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资本主义也就进入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唯物史观,也使我们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即意识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使社会主义得到实现。
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进入社会主义。而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出发,如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就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由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不同,当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力量较强大时,即使生产力水平较低,也可以首先建立社会主义。
在这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是一种假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是需要我们研究的。
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资本利润是赤裸裸的剥削,当然从一开始就应该消灭,从而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一开始就反对资本利润的存在,反对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也就不重视资本增值。这样,一方面,错误的劳动价值论,不能科学解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也就使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完整但没有科学性。另一方面,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因此,反对资本利润存在的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阻碍生产力发展,必将很快灭亡,传统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还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灭亡,以及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只有从分配价值论出发,我们才能得出怎样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得出社会主义发展存在二个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人凭借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就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也就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革命就要求资本不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资本主义也就进入社会主义——高级社会主义。
如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就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当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力量较强大时,即使生产力水平较低,也可以首先建立社会主义。不过,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或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客观的,因此,在消灭私人凭借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生产关系下,建立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国家凭借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以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只在消费资料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凭借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社会主义,就是初级社会主义。初级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时,国家凭借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就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也就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革命就要求资本不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初级社会主义也就进入高级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以上的社会发展历史的考察,都是建立在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现实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高,大大高于一些不发达国家,此时,不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就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能大大发展不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尤其是中国存在香港、澳门与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区,以及存在拥有大量资本的海外华侨,实行具有中国特式的初级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对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当一些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就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此时,资本输入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同样,正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当一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就应建设具有美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此时,资本输出不仅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量,而且也能促进本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资本利润的增长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因此,当生产力水平较高,引起生产资料生产绝对过剩,生产资料就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人类社会就进入高级社会主义,是指整个世界而言的,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即只有当整个世界生产力水平较高,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生产资料才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人类社会才进入高级社会主义,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样。





第八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人们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产品分配形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而人们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决定。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公开申明:“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里的私有制,指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是财产私有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资本论》透彻地阐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作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立的社会主义,将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即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同,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可以不同。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即国家凭借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实现生产资料增值,此时,就处于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当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时,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已影响生产力发展,就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即国家不再凭借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生产资料增值凭借税收来实现,此时,就处于高级社会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要对社会成员生活资料实行“等量劳动时间领取等量报酬”,即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经济规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新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地发展了,所有的产品充分涌流,实行的则是按需分配原则。
不过,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不同,按劳分配形式也不同,而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下,生产力水平不同,按劳分配形式也不同。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此时,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也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增长,如果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即生产资料不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这样,不仅生产资料增长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而且也就不能在市场中实行按劳分配,只能进行计划经济形式的按劳分配。
如果生产力水平较高,即高级社会主义,此时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由于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生产资料增长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可以通过税收来实现,当然,也就可以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也就只能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当然,劳动者成为企业的主人,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劳动者的劳动需要通过商品市场的检验。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能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只能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此时,生产资料增长通过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来实现,也就可以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不过,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的形式,也有选择。一种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的形式,就是企业产权归国家,劳动力成为商品,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劳动者的劳动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检验。一种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的形式,就是企业产权归劳动者或劳动者联合体,劳动力不是商品,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劳动者的劳动需要通过商品市场的检验。不过,理论上企业产权可以归劳动者或劳动者联合体,但现实中,劳动者能否负担生产资料的增值,则是没有通过市场实践的检验。
当然,如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由于存在私人资本,并且,私人资本往往与国有资本集合,产生混合企业,此时,企业产权只能归资本联合体,劳动力只能成为商品,通过市场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劳动者的劳动需要通过商品市场的检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不同,人们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就可能不同。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下,劳动者或劳动者联合体肯定能负担国有资产保值,劳动者或劳动者联合体就成为企业的主人。而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下,由于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如果劳动者或劳动者联合体能负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可以成为企业的主人;如果劳动者或劳动者联合体不能负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成为国有企业的雇工。

使用道具

15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2-13 18:15: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空想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反作用。如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肯定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然,当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力量较强大时,就可以首先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反作用出发,一个国家也就可以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而现实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正是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前苏联空想社会主义是这样、东欧空想社会主义是这样,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也是这样,即使前东德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但绝对生产力水平也是较低的。正是生产力水平较低,如果国有资本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就决定了这样社会主义实践,只是空想社会主义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一个国家是否可以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就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否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来决定。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资本利润是赤裸裸的剥削,当然从一开始就应该消灭,并且,没有资本剥削劳动的生产关系,当然能最大程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也就能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一开始就反对资本利润的存在,反对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也就不重视资本增值。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指出,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即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以最大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果资本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资本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没落的,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一社会主义也只是空想社会主义。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就反对资本利润的存在,反对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也就不重视资本增值,传统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这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即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但并没有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正是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可能选择的前提,进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能选择的前提。当一个国家人民选择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即国家可以凭借国有资产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但私人不再凭借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时,这个国家也就进入初级社会主义。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2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