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乘法
11751 148

如果劳动价值不创造价值,那么就不必劳动了,等着天上掉馅饼吧。   [推广有奖]

141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7-21 19:16: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16:29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你的社会总价格我理解为总的使用价值量,社会总价值为总的有效劳动量。
假设一 ...
11735290网友,你好。

我看到了你提出的问题,解释一下:

首先,关于“价值”的含义:


第一,马克思认为,凝结于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是价值实体,“抽象人类劳动”表现为人类社会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脑力、体力和神经力等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人类劳动是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也是社会劳动。但是,在以无数的私人劳动以及个体生产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或社会联系,一定是通过私人劳动产品的交换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想说明——价值实体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但决不是“全部”的必然联系。或则说,你若把商品生产中的“私有制”这个因素“抽象掉”,你马上就会观察到,商品生产中劳动的私人性随之就不存在了,各种具体的私人劳动都直接表现为“抽象人类劳动”——社会劳动。但是,亚当·斯密价值论却坚持认为,价值实体的全部经济学意义并不在于人的劳动性质表现为私人劳动,还是社会劳动。或者说,价值实体的本质不是劳动的性质,而是劳动的内容。价值绝不可能脱离使用价值而“独立”于其自身母体(使用价值)。换句话说,抽象劳动绝不可能脱离具体劳动值而“独立”于其自身母体(具体劳动)。中国谚语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价值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要带着它的母亲(使用价值),同理,抽象劳动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要带着它的母亲(具体劳动)。所以,亚当·斯密指出,所谓商品价值(!)具有二个含义,其一是指其使用价值,其二是指其交换价值。前者,是商品价值的产品形式;后者,是商品价值的货币形式。

其次,关于“xiaxt剩余”含义:

“xiaxt剩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个别原理,与实际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情况。概括为二类现象,如下:

第一,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使用价值的增长成正比,与价值成反比”,为此,马克思还指出,他的这一观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理论。

我认为,马克思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按照斯密的价值观,社会的全部商品,当它表现为社会财富时,其一它的物质形式就是使用价值,表现形式为一定量的社会产品;同时其二它的价格形式就是交换价值,表现形式为一定量的金银货币。所以,在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使用价值的增长成正比,与价值成反比”这句话中,隐含着一个思想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表现为商品数量的增长,而且还表现为货币数量的增长,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所以,马克思的这段结论,就出现了逻辑问题。

附上:程恩富 《 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
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

按照马克思本人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社会的货币量=社会总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一般而言,货币流通次数的变化,并不影响社会的货币总量,只是影响货币的市场发行量。1万亿元/1次=1千亿元/10次。

(1)
假设: 1件上衣=20码麻布;或 1件上衣=1克金;.....。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
则有: 2件上衣=40码麻布;或 2件上衣=2克金;.....。符合斯密价值观,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变化是同方向且一致的。

(2)
但是:马克思的价值观却是这样认为的:
假设: 1件上衣=20码麻布;或 1件上衣=1克金;.....。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
则有: 2件上衣=20码麻布;或 2件上衣=1克金;.....。劳动价值观,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变化是反方向且不一致。

           10件上衣=20码麻布;或 10件上衣=1克金;.....。同理可证:1件上衣=2码麻布;或 1件上衣=1/10克金......。


由于1克金的物理单位是无限可分的,所以,随着相对应的商品数量的无限增长,1克金也对应地分割为毫克、微克及毫微克。问题就在于此,一旦价值或交换价值,背离了社会需求,脱离了它的母体(使用价值),就带有某种“随意性’。

这是由于金的产量,始终保持不变,赶不上社会总产品的增长,所以,在此情况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脱节了。但是,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这般。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保持着相互间的一致。

亚当·斯密价值观点——A.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

但是,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由于,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是受制于社会总价值即社会劳动总量的限制,而且社会劳动总量(社会总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无关,即与使用价值的增长无关。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这一公式,斯密认为是成立的,马克思认为并不成立。

为此,马克思将其修改为——B.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

我们比较A、B:且A-B,得出C:

A.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
B.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

C.“xiaxt剩余”=A.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B.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条件是: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

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这是以生产某一商品的各个不同水平的“个别劳动生产率”转化为“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那个劳动时间为计量基准的。且该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一旦形成,就与该商品的各个不同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必然的因果关系了。凡低于该商品生产的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以下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都不被视为“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其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被视为是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那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形成不了该商品的“价值”。反之,凡是高于该商品生产的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以上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都被视为“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其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也就被视为是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那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形成该商品的“价值”。低于“平均化劳动生产率”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形成价值,故被社会抛弃;而高于“平均化劳动生产率”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价值,故被社会接受和保留。一个舍掉,另一个保留,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下,二者之间形成一个价格差额。
社会总价格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而增长;但是,社会总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总量决定的,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社会劳动总量是保持不变的,所以,社会总价值并不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而增长。恰恰由于,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价值决定社会总价格,所以,马克思坚持认为,由于社会总价格和社会总价值由社会劳动总量所决定的,当社会劳动总量不变时,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增长,社会总产品如何增加,其社会总价格和社会总价值总是与社会劳动总量保持一致性,是相对不变的。如果,现实经济社会中,真的出现: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带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引起市场价格的增长,即社会总价格的增长。在此情况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向后退了一步,但仍坚持认为,即便如此,社会总价格有其固有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即便社会总价格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而增长,也不意味着社会总价值以及社会劳动总量,也会随之增长。这就出现了分歧:价格随市场;价值随劳动。一个要增长,一个不要增长。二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xiaxt剩余”。

总之,在劳动生产力相对静止条件下,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定义是成立的;但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条件下,马克思的这一定义却不成立。原因在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定义,其实质反映的是,人对自身劳动力崇拜及其劳动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的一种主观地评价,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xiaxt剩余”的存在说明,人的劳动力若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和谐、合作和协调的关系,就会产生出极大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实现了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所生产的价值量将大于人的“活劳动”所生产的价值量。“xiaxt剩余”就是指,在科技进步、生产效率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社会价值总量=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所生产的价值量+“活劳动”所生产的价值量,即社会价值总量-“活劳动”所生产的价值量=“xiaxt剩余”。


所谓的“xiaxt剩余”第一个含义是指: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态模式下,社会总价格不可能与社会总价值保持一致,社会总价格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而增长,如果社会劳动总量没有与之增加的话,社会总价值就维持不变。要害就在于此:

社会总价格被分裂为二,作为社会总产品的货币形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保持一致;但作为社会总价值的货币形式,又要与社会劳动总量保持一致。当我们以不同的“不同”的社会总价格去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就会出现上述二者的不一致所形成的“价格差额”即“xiaxt剩余”。xiaxt剩余仅是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但并不想解决它。


第二,“xiaxt剩余”是指价值标准所产生的问题,如下:

详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1528168-2-1.html
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和价值分配的客观(或实际)依据,要害就就在于:“客观”这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又难,关键在于社会实践中能否予以认可且成立,能否制定出相关的评判标准。

假如,我们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价值的计量单位,则有:

其一,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准劳动时间),则高出的部分,不计入价值,被社会抛掉;

其二,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基准劳动时间),则低出的部分,也不计入价值,也被社会抛掉吗?


附注: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同级差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产生“个别价值高于或低于社会价值”这二者之间一个差额,由于,(其一)凡高出社会价值的那部分个别价值量,不计入价值,被社会抛掉;而(其二)凡低出社会价值的那部分个别价值量,应计入价值,被社会保留。一个价值量被抛掉,而同时另一个价值则被保留,由此形成一个“xiaxt剩余”。所谓:“xiaxt剩余”,其目的是为了指出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的要害所在,但没有解决。我个人认为,由于社会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以取“社会平均值”的方法得出来。所以,要想解决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应当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往下移动,移至满足社会“必要需求”【1】的最后一个单位产量的那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价值量,以此作为基准价值。唯有如此,“xiaxt剩余”才能消失——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才能得以解决。

【1】
“必要需求”——详见王志成2010网友的有关“必要需求”的论述。


另附:
详见:《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解析......》
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解析——论劳动价值论与物质技术生产力统一的逻辑耦合点.pdf (1.92 MB, 下载次数: 9)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学术态度端正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2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21:36:47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axt 发表于 2012-7-21 19:16
11735290网友,你好。

我看到了你提出的问题,解释一下:
太长了,总结你的理论。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社会总劳动(社会总价值量)x价格=交换价值量×流通次数。流通次数为常数忽略,但是价格不能忽略!!斯密式,可以发现,总产品增多后,若以黄金为货币,会通缩,价格下跃会扭曲市场信号,所以黄金被淘汰!马克思式,总劳动量基本不变,所以以黄金单纯用来中介劳动交换,价格水平稳定;但是实际生活上货币不直接用来劳动间交换,而是通过产品的使用价值的交换来交换劳动,所以纸币产生。

使用道具

143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7-21 22:17: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21:36
太长了,总结你的理论。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 ...
简化:

(1)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社会总劳动(社会总价值量)x价格=交换价值量×流通次数。流通次数为常数忽略,但是价格不能忽略!

(2)斯密式,总产品增多后,若以货币形式表现价格,则价格与总产品同步增多;马克思式,总产品增多后,若以货币形式表示价格,则价格与总产品增多相脱节。因为,马克思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形式,所以,当劳动量与总产品增多相脱节时,价格(价值)也就与总产品增多相脱节。

(3)二者区别在于,斯密式:总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多与价格是“结合一体”的;马克思式:价格与劳动量是“结合一体”的;总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多,原劳动量不变,原价格量不变;单位产品劳动量减少,单位产品价格减少。

(4)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总产品的增多,原价格量随之增多(即货币的增多)。理论上讲应反映为:随着总产品的增多,原价格量随之增多。但是,这样一来,理论上就违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总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多,与原价格量无关,由此形成“劳动价值悖论”。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4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23:26:53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axt 发表于 2012-7-21 22:17
简化:

(1)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社会 ...
还是没看懂你说的劳动价值悖论,我以为那是金属作为价值储备支段必须稀缺,作为流通支付手段必须能满足产品增长需要之间的矛盾。我理解的是,即社会总价格(使用价值量)与社会总价值(总劳动量)单位不同无法相减。如若相减只能是前后交换价值量(货币量)的相减,即货币量的增减只是代表使用价值量的增减。而且实际生活中,货币(交换)从来没有用来专门衡量劳动,对其支付,而是用来衡量使用价值。而马克思的交换价值常就是指劳动价值,显然其有将劳动作为流通支付手段衡量使用价值的想法。但是后来其又狂批普鲁东的劳动币,指责其发劳动时间券庸俗错误将个人劳动时间等同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点令人唏须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5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7-22 00:1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23:31
还是没看懂你说的劳动价值悖论,我以为那是金属作为价值储备支段必须稀缺,作为流通支付手段必须能满足产 ...
关键在于: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社会产品须以价值形式表示其财富性质。

前提是:

一、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二、货币量体现价值量。

要害是:

劳动时间以天、小时、分钟、秒为计量单位;而货币量则是以元、角、分为计量单位。这二者之间根本就形成不了“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正如斯密指出的:“劳动仅是价值的内在尺度”,它根本就无法成为价值的外在尺度。价值的外在尺度就是货币量。所以,以劳动时间来表达价值量,根本就不靠谱。

换一个角度说,离开了“劳动量”,完全可以表达财富的性质。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社会产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需求及其结构所决定的。”举例说,“水与钻石”之间的币值,不是由生产“水与钻石”这二者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是由这二者在社会需求及其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序数)以及权重(基数)共同决定的。

若偏激一点说,是需求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决定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悖论”实质上就是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重大缺陷”。

如果,你把劳动视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价值,那么,你可能认为,市场经济的实践是错的,马克思是对的;

如果,你把社会需求视为价值的本源,需求产生价值,那么,你可能认为,市场经济的实践是对的,马克思是错的。

当你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点,分析“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货币量必然随之等量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时,你可能认为,唯有劳动量的增长,才能引起货币量的相应增长。所以,这是一种“假象”而非“真相”;

当你运用亚当·斯密的价值观点,分析“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货币量必然随之等量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时,你可能认为,唯有社会需求量的增长,必会引起货币量的相应增长。所以,这是一种“真相”而非“假象”。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6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2 08:34:00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axt 发表于 2012-7-22 00:15关键在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社会产品须以价值形式表示其财富性质。
明白了,区别在于,交换价值(货币)代表的是使用价值量(总产品)还是价值量(总劳动)。以及马克思认为实际生活中币代表着价值量,还是应该代表价值量。可是问题又来了,你是以“货币是商品”来认定马克思认为“货币(交换价值)作为使用价值量”应该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而马克思本人大多时候交换价值(货币)就等同于劳动价值(总劳动)。在金作为通货时代,由于金生产率极低,基本可近似认为那个时代,货币(交换价值)反映的是劳动价值量;但那个时代生产率提高后总产品增加迅猛,金作为通货其他商品产量增长后,必须要降价销售,价格紊乱市场崩溃。所以早期工业国起步时,都有着大量贵金属掠夺以及输入史,逐渐接近交换价值(货币)代表使用价值,资产家大量储备贵金属;但是这(货币不代表劳动所有权,代表使用价值所有权)就造成劳动的贬值,使用价值占有者(生产资料)多受益,生产过剩不可避免。所以,突发奇想,交换价值(货币)一直在劳动价值(总劳动)与使用价值(总产品)之间摆动,有点类似货币主义了。货币能真实代表劳动价值时期,即接近于以劳分配,生产率提高后市场配置(市场正常运作要求缓升的价格)下向使用价值倾斜。〔商品经济本身就是生产与消费分离的经济,生产的劳动价值与消费的使用价值的分离是必然的,其他们之间纽带作用的是市场与货币,没有二者生产消费无法分离]。
接近完全代表使用价值量时,给予按劳动价值交换的货币(交换价值)量与给予按使用价值量交换的货币量差额明显,即Xiat剩余?其既代表使用价值量增长,又代表完全按劳动交换(无过剩)的货币量(交换价值量)与完全按使用价值交换的货币量(交换价值量)的差额。两种方式下,前者拥有劳动所有权重要,后者拥有产品(使用价值)所有权重要,但货币(资产属于广义货币)本身代表的就是所有权更重要。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7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7-22 12:53: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2 08:34
明白了,区别在于,交换价值(货币)代表的是使用价值量(总产品)还是价值量(总劳动)。以及马克思认为实 ...
你的解释,基本正确。

第一,我重申一点。即斯密:“劳动仅是价值的内在尺度”。是说,人的“活劳动”是决定商品价值的要素之一,但商品价值却不都是人的“活劳动”的体现。

人的“劳动”(活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不过这种“活劳动”依附于人的活的生命体,所以,人的活的生命体则被视为“社会产品”(劳动职业)的生理载体,具有财富的性质。所谓“财富的性质”是指“社会产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劳动职业,都相对独立地表现为这种“财富的性质”。例如,按摩师、品酒师、挑夫、纤夫、装卸工、家政服务和月嫂等。但是,这些社会职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建立在现代化的大机器工业体系基础上的企业之间的商品生产和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人的“劳动”(活劳动)从“依附于人的活的生命体”,转化为“现代化的大机器工业体系的一种依附”,即从亚当·斯密那个时代的“价值的内在尺度”转化为“价值的内在要素”,由此丧失了独立地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职能。所以,人的“劳动”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

第二,我把你的表述稍加整理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完整地表现你的思想,如下:

(1)区别在于:一方面,货币量代表着社会产品量;社会产品量越多,则货币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货币量还表现为价值量;货币量越多,则劳动量就越大


(2)马克思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货币仅代表价值量及其劳动量,并不代表着社会产品量。所以,问题就出现了。


(3)你(xiaxt)认为,货币量应当随着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但是,马克思却认为,在大多时候,交换价值作为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即交换价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最终体现为劳动量。在金本位作为通货的斯密时代,由于金的生产率极低,基本可近似认为那个时代,“金本位制”体现的是劳动量;但那个时代后,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社会产品迅猛增加,金银等贵重金属作为通货,与社会产品的总量增长已不相适应。面临二种选择,其一要不强令所有的社会产品必须要降价销售,与“金本位制”相适应;其二,要不强令提高“金本位制”下的单位金价格,使其交换价值远大于其价值。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价格体系都处于紊乱状态,市场面临崩溃。所以,早期工业国起步时,都记载着大量贵金属掠夺以及非法输入的殖民史。随着大量金银的输入,金银的价值逐渐接近其交换价值,作为货币的金银,再次起到反映国民财富增长(社会产品增长)的职能。一旦,大量金银的涌入,超出了国民财富增长的需求,金银价值就会发生市场贬值。此时,拥有大量社会财富的资本家们,就会兑进金银(便宜)并将其储备起来。


(4)总之,概括起来,就是“货币不代表劳动,货币代表使用价值”。一个人拥有使用价值越多,他就从使用价值中获得货币收益也就越多。大家都在盲目扩大生产,期望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若不加节制地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社会产品相对过剩就不可避免了。


(5)突发奇想,交换价值(货币)一头牵连着市场价格,另一头牵连着与社会产品,且货币发行量的多少,根据社会经济状态和市场实际需求,在这二者之间来回摆动,有点类似货币主义了。


(6)若货币真实代表劳动价值,则那个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接近于按劳分配;若社会生产率提高后,市场配置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倾向于按生产要素(及其贡献)分配。


(7)商品经济本身就是生产与消费,这二者处于相对分离的经济体。生产领域里形成的价值与流通及消费领域中的价值,都是“凝结或凝固”于使用价值之中的;所以,在社会“供求关系不一致”的状态下,二者的分离则是必然的。为此,调节“供求关系”,促使“供求关系一致”,充分发挥“货币职能”的纽带作用,促使社会产品与市场价格,生产与消费重新恢复一致,这还算得上是经济学的一种技巧呢。


(8)当货币的增长体现的是使用价值的增长时,市场价格的增长与社会产品的增长,这二者同步。若以劳动量决定价值量的观点来看,货币的交换价值量即市场价格在增长,但是,货币的价值量即劳动量没增长。或则说,货币量的增长表现为社会产品的增长时,是一种市场价格;当货币量表现为劳动量时,则是另外一种市场价格。这二者之间就形成一个货币量的差额,即Xiat剩余。这就说明:货币量的增长代表着使用价值量增长,却不一定代表着价值的增长和劳动量的增长。或者说,货币量的增长必定代表着使用价值量增长。但是,价值和劳动量,却不是随着社会产品的增长而增长,当然也就不会随着货币量的增长而增长。“Xiat剩余”无非反映的是:体现劳动量大小的货币量与体现使用价值量大小的货币量,这二者之间的一个差额。


(9)在二种不同价值观点下,前者强调的是:个人拥有劳动所有权的重要性;后者强调的是:个人拥有社会财富(使用价值)所有权的重要性。而货币所有者(资产属于广义货币)本身代表的是:凌驾于这二者之上的“社会供求关系”。在社会劳动力不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及科技不断取得进步的条件下,它(货币所有者)通过“货币量”这种投票方式,适当地调节着社会劳动量,与社会产品量之间的“动态均衡”。所以,国家和ZF对“铸币权及其货币发行所有权”的重要性,比起一般的经济学家,认识得更加深刻和理性。




纯属个人意见,不知能否如实反映你的思想。为此,个人诚惶诚恐,值此,谨聆指教。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学术态度端正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8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2 16:17:21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axt 发表于 2012-7-22 12:53
你的解释,基本正确。

第一,我重申一点。即斯密:“劳动仅是价值的内在尺度
”。是 ...
总结的很详尽,基本上是那样的,这只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请多多指导。另外,你说的斯密时代“劳动作为内在价值尺度之一”到大工业时代变为“内在要素之一”,不甚明白。尺度类似于说:当时交换是以劳动价值为交换价值衡量的;要素则是,交换价值变为各种使用价值综合体,劳动隐在成本之中(你说的个人服务业不属此类,他们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为一体)。是这个意思吗?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49
stella1216 发表于 2012-8-3 11:41: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已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