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nfuse
4356 5

[原创]论劳动价值论的三种形态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4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391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1656 点
帖子
246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9
最后登录
2012-1-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论劳动价值论的三种形态

李荣田





《辞海》(经济分册)在解释“劳动价值论”时写道:“论证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由英国配第和法国布阿吉尔贝尔创始,英国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加以发展,马克思批判地吸收前人的观点,科学地全面地予以完成。”这段话是自相矛盾的。第一句话说明配第、布阿吉尔贝尔、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观点上是一样的,都是论证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这也就是说,劳动价值论在创始时是一步到位的。可是后面一句话又说三种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关系是创始、发展和完成的关系。显然前后两句话是互相矛盾的。那末,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第一句话上。创始者的劳动价值论、发展者的劳动价值论和完成者的劳动价值论在观点上各不相同,不允许用一句表达同一种观点的话去概括。由此看来,《辞海》的编写者对三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有没有观点上的区别是不清楚的。笔者查阅了其他几种政治经济学工具书,这几种书虽然没有用一句表达同一种观点的话去概括劳动价值论,但是对三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的区别也都语焉不详。笔者还查阅了几种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教科书的情况也不比工具书好。由此看来,我国经济学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弄清三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则区别。本文试对三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内容加以分析,从而说明三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则区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劳动”的论述,既包含对劳动价值论发展史的阐述,又包含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所以,弄清这些论述,前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内容就自然清楚了。

"同这个学派相对立的重农学派把劳动的一定形式——农业——看做创造财富的活动,不再把对象本身看作裹在货币的外衣之中,而是看做产品一般,看作劳动的一般成果了。"[1](P106)

这是告诉人们,重农学派的价值理论是重工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对立面,前者和后两者之所以是对立的,是因为前者把价值理论发展成了劳动价值论的形态,把劳动和财富完全挂起钩来,即承认财富的多少完全由劳动的多少来决定。

"这种产品还与活动的局限性相应而仍然被看做自然规定的产品——农业产品,主要是土地的产品。"[1](P106)

这是告诉人们,重农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是承认只有农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

那末,承认只有农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论呢?这种劳动价值论是有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有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论?人们对某种劳动有所偏重就是对其他种类的劳动有所歧视。所以,人们对劳动有所偏重就是在经济生活中不能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而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不能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必然导致特别关注劳动的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说,有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承认人们特别关注质的区别的劳动创造价值 。

人们特别关注质的区别的劳动是什么样的劳动?人们对劳动有所偏重,是因为在他们所在的国家对个人致富来说劳动本身就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他们之所以对劳动有所偏重,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国家商品交换还不够发达,特别是外贸不够发达,他们所在的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非本国生产不可。由此可见,有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适用于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的劳动价值论,即承认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特别关注质的区别的劳动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由此可见,重农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是承认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称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为“有用劳动”。[2] (P55)

谈到这里,有的同志可能会问: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怎么会创造出价值呢?重农学派的观点不是太荒谬了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在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生活不产生影响,所以,以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为讨论问题的基点讨论经济问题,可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看作是完全统一的,因此,我们不能把重农主义者说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看作是荒谬的。

"亚当·斯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他抛开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一切规定性,——干脆就是劳动,既不是工业劳动,又不是商业劳动,也不是农业劳动,而既是这种劳动,又是那种劳动。"[1](P106)

这是告诉人们,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是在重农学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价值理论,这种价值理论既不同于重工主义的价值理论,又不同于重商主义的价值理论,也不同于重农主义的价值理论。这种价值理论承认所有种类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问题上,不需要特别看重任何一种劳动。

那末,承认所有种类的劳动都有创造价值的功能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论呢?这种劳动价值论是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论?人们对劳动无所偏重,是因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商品交换已经十分发达,特别是外贸已经十分发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既可以由本国生产,也可以到别的国家去换。因此我们可以说,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那末,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无所重”就是在经济生活中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而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实质上是不关心劳动的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说,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承认人们不关心质的区别的劳动创造价值。

人们不关心质的区别的劳动指的是什么?在商品经济生活中有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2](P51)人们时时遇见它,可是对它却熟视无睹,就连天天“制造”着这种东西的人也不一定能看出它的真实面目。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没有意识的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2](P90-91)其实,在商品经济生活中,人们不关心质的区别的劳动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生产满足他人消费中需要的产品,可是在他们的产品卖出之前,谁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否正好适合他人消费的需要。因此,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采取对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进入消费领域不负责任的态度。由此可见,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一种区别于生产非商品的劳动的特征,那就是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进入消费领域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人们抱着对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进入消费领域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劳动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关心劳动的质的区别是一回事。由于人们抱着对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进入消费领域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劳动,实质上就是拿劳动去积累数目。因此我们还可以说,人们不关心质的区别的劳动是积数劳动。

“积数劳动”是“有用劳动”的反义词,所以,我们可以说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重农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已经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重农学派的反面。

"这一步跨得多么艰难,多么远,只要看看连亚当·斯密本人还时时要回到重农学派的观点上去,就可想见了"。[1](P106)

在重农学派的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又时时要回到重农学派的观点上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论呢?当亚当·斯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的时候,他坚持了无所重主义;当他回到重农学派的观点上去的时候,他坚持了有所重主义。由此看来,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自相矛盾的劳动价值论。

"这会造成一种看法,好象由此只是替人——不论在那种社会形式下——作为生产者在其中出现的那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关系找到了一个抽象表现。从一方面看来这是对的。从另一方面看来就不是这样。"[1](P106-107)

这是告诉人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亚当·斯密坚持“干脆就是劳动”这件事。马克思要求人们从两个方面去看亚当·斯密坚持“干脆就是劳动”这件事是怎么一回事?亚当·斯密坚持“干脆就是劳动”就是把光秃秃的“劳动”引入劳动价值论。所以,马克思要求人们从两个方面去看亚当·斯密“干脆就是劳动”这件事,就是要求人们从两个方面去看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那末,从两个方面去看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语词,说明这个语词表达的是两个概念。 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要求人们从两个方面去看亚当·斯密坚持“干脆就是劳动”这件事,就是想向人们说明这样一层意思: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词二义”的劳动价值论。

"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在经济生活中同样看待,以一个十分发达的实在劳动种类的总体为前提。在这些劳动种类中,任何一种劳动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所以,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1](P107)

这是告诉人们,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首先是一个表达有用劳动语词。“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这句话说明,亚当·斯密把“劳动”引入劳动价值论,是因为劳动的种类丰富到了足够的数目。“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这句话说明,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首先是一种人类思维的产物。人类思维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某一类事物的种类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时,人类就要凭思维本能认识这些事物的共性,在大脑中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属概念。例如,世界上如果只有桃子这样一种水果,人类就只把它称作“桃子”,而由于世界上有很多种水果,人类就不但把桃子称作“桃子”,而且还要把它称作“水果”。我们都知道,思维只能反映事物的属性,不能制造事物的属性,不管人类用哪个名称去称呼桃子,桃子总是桃子,它不会变成别的什么。因此我们可以说,亚当·斯密把“劳动”引入劳动价值论,首先不意味着有用劳动有了新的属性。

"另一方面,劳动一般这个抽象,不仅仅是具体的劳动总体的精神结果。对任何种类的劳动的同样看待,适合于这样一种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1](P107)

这是告诉人们,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又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有用劳动的语词。它还是一个表达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语词。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说明,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出现“劳动”二字,不仅仅是因为劳动的种类丰富到了足够的数目。这段话中的第二句告诉人们,亚当·斯密把“劳动”引入劳动价值论的社会背景是一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呢?在自然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首先从事农业劳动,干完了足够的农活之后才能去干别的活。这也就是说,在自然经济中,每个人的劳动都必然要受到种类的约束。由此可见,一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的社会只能是商品经济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其次是一个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语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不仅仅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还是一种经济活动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说,亚当·斯密把“劳动”引入劳动价值论,其次又意味着劳动有了新的属性。

综上所述,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包含劳动二重性思想但在表达上犯了“一词二义”错误的劳动价值论。

那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论呢?完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重农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的对立面。这种劳动价值论就是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已经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无所重主义的地步,只是由于他采取了“一词二义”的做法,他不能算是完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完成者。真正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无所重主义的地步的人是马克思。由于亚当·斯密已经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无所重主义的地步,只要把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一词二义”的错误纠正过来,劳动价值论就是完全科学的了。马克思正是通过纠正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一词二义”的错误而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完全科学的地步的。“劳动”一词,在自然经济时代就产生了,所以,它天然是一个表达有用劳动的语词。所以,要想准确地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就必须另选语词。那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词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呢?因为完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就是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而无所重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承认积数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所以,准确地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语词应该是“积数劳动”和它的所有同义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来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语词恰好都是“积数劳动”的同义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2](P53)这句话如果不细心读,很容易把价值看作劳动的凝结。我国经济学界有很多人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全面误解。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价值是一定的凝固的劳动的时间,即一定的凝固的劳动的量。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张用“凝固的劳动的量”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怎么会有单纯的劳动的量的凝结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事物本身的质和量是不可分割的,可是,事物的质和量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可以分割的。马克思所说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指的就是人们心目中凝固的劳动的时间。

那末,人们心目中凝固的劳动的时间指的是什么?人们在心目中把劳动的质和量分割开来之后在心目中只保留劳动的量实质上是不关心劳动的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心目中凝固的劳动的时间指的是积数劳动。

有的同志可能还会问:说马克思所说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指的就是人们心目中凝固的劳动的时间有什么根据?是否是一种臆造?对此,笔者回答如下:

列宁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3](151) “凝固的劳动的时间”是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产物。黑格尔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描写精神世界描写物质世界的表达方式,他所描写的精神世界中的概念都是绝对概念,而绝对概念的“外化”物就是他所要描写的客观实体。马克思在描写价值时所要描写的客观实体是凝固的积数劳动,可是,使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之后,就只能把这种客观实体描写成“凝固的劳动的时间”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承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就可以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指的是人们心目中凝固的劳动的时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写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2](P60)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还主张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那末,什么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呢?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站在生理学家的角度去看的劳动,也可以说是生理学家眼中的劳动。生理学家眼中的劳动有什么特点呢?生理学家在考察劳动时,是假设劳动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当生产者向他说明自己如何耗费劳动力时,他是不会问生产者从事了哪种劳动的,他只关心生产者进行了多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度如何。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人们假设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劳动。

那末,人们假设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劳动是什么样的劳动?人们假设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劳动也可以说是人们不关心质的区别的劳动,即积数劳动。

《资本论》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2](P90)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还主张用“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的劳动”表达创造价值的劳动。什么是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的劳动呢?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只从事某一种劳动,他们的劳动至多只能满足他们本人消费中的一种需要,要想让它满足他们本人消费中的多种需要,必须经过交换。由此可见,满足生产者本人消费中多种需要的劳动指的是人们准备拿去交换的劳动。那末,人们准备拿去交换的劳动是什么样的劳动?前面已经谈到,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一种区别于生产非商品的劳动的特征,那就是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进入消费领域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的劳动指的也是积数劳动。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既然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积数劳动,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把创造价值的劳动称作 “抽象人类劳动”[2](P51)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 (P51)作何解释呢?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抽象人类劳动”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是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写的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一个精神活动的过程。“抽象人类劳动”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是这个过程的结果,而积数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外化”物。那末,“抽象人类劳动”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马克思是这样描写这两个概念的产生过程的:“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2] (P51-5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抽象人类劳动”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两个概念的产生过程是人们在心目中有意削去劳动的种差,即削去“劳动”二字前面的体现劳动的质的差别的修饰词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抽象人类劳动”理解为“人们在心目中特意保留的‘人类劳动’”,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理解为“作为无差别的绝对概念的‘人类劳动’”。那末,马克思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价值实体的产生过程而要描写这两个概念的产生过程呢?事情是这样的:重工主义者在谈论价值的创造问题时,只提“工业劳动”这个语词,重商主义者在谈论价值的创造问题时只提“商业劳动”这个语词,重农主义者在谈论价值的创造问题时只提“农业劳动”这个语词。为了表达无所重主义思想,人们在谈论价值的创造问题时似乎应该只提“人类劳动”这个语词。可是,这样做是不允许的。因为,如果把“人类劳动”看作是用普通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产物,这样做就和亚当·斯密把光秃秃的“劳动”引入劳动价值论一样,犯“一词二义”的错误。马克思不会这样做。可是,马克思十分看重亚当·斯密把光秃秃的“劳动”引入劳动价值论的主观动机。所以,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时保留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痕迹,继续使用“人类劳动”这个语词。可是,要想保留一个不能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的语词,就必须采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于是,马克思采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他给“人类劳动”加了“抽象”等修饰词。由于加了这些修饰词,“人类劳动”这个语词的含义已与它原来的含义不符。“人类劳动”本来是“工业劳动”、“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等等关于劳动的下位概念的上位概念,加了“抽象”等修饰词之后,它就变成了这些概念的对立概念。而把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对立起来,就使二者都变成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概念——可以“外化”出一种客观实体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在“人类劳动”前面加“抽象”等修饰词是想向人们说明这样一层意思:不能把“人类劳动”看作关于劳动的普通的上位概念,而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人们用来表达在经济生活中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的思想的语言工具。

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我国一些政治经济工具书和教科书把“抽象人类劳动”简化为“抽象劳动”,这是不允许的。在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写作时,“人类”是和“工业劳动者”、“商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等概念构成矛盾关系的概念。“人类”是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产物,它能起到对抗价值理论中的“工业劳动者”等三个概念从而把价值理论发展到无所重主义的地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 [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列宁全集[M].2版.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8 21:59: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 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抽象人类劳动 形态 劳动价值论 原创

沙发
jackloo 发表于 2007-8-18 19:3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赞一个!
劳动价值理论的新阵地
http://blog.people.com.cn/blog/u/newbase

使用道具

藤椅
confuse 发表于 2007-8-18 21: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jackloo在2007-8-18 19:30:00的发言:
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赞一个!

非常感谢,多谢,多谢!一个读书人,当他的文章有人读的时候,他是非常愉快的。如果有人给他的文章写个好的批语,那他会高兴得不得了。

使用道具

板凳
fujo11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8-18 22: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提出“无所重”这一概念,以代表商品经济的社会化,这样理解有独到之处。

但这不能证明楼主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是全面的,也不是正确的。

客观性是科学存在的前提

使用道具

报纸
confuse 发表于 2007-8-19 07: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jackloo在2007-8-18 19:30:00的发言:
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赞一个!

我在写关于价值理论的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要象证明几何题那样进行严密的推理。这是每个搞科学研究的人不可缺少的品格。

使用道具

地板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7-8-30 00:2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高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