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29329 267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上) [推广有奖]

  • 0关注
  • 8粉丝

教授

7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787 个
通用积分
6.1300
学术水平
106 点
热心指数
116 点
信用等级
92 点
经验
56178 点
帖子
1587
精华
0
在线时间
152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21
最后登录
2023-8-29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微观经济学上.doc (1.06 M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 经济学 财富论 微观经济学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王志成2010 + 100 + 50 + 3 + 3 + 3 奖励原创,期待下部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50  学术水平 + 3  热心指数 + 3  信用等级 + 3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mjuwxyou 发表于 2010-9-16 09:40: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s a lot

使用道具

藤椅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9-16 09:42: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我已修改了一半多,现以《微观经济学(上)》上传一部分,供大家讨论。剩下部分(另一半),大概年内能完成修改,到时再以《微观经济学(下)》上传,供大家讨论。

使用道具

板凳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10-7 09:54: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微观经济学(上)》有二节增加,现分四贴上传,以便大家探讨。






第三章         商品的产生


第一节                                                                             第一节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人类社会的经济形式,一般分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二种,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社会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劳动者为自己的生存、活动与发展而生产产品,当劳动者独立生产产品时,一般就不存在产品的分配问题。
当然,人类社会,毕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社会,不仅一些产品的生产,需要劳动者相互之间进行配合,如一些守猎活动,就往往需要许多人的配合,此时,就产生了产品的分配问题;而且,一个社会的维持,也往往需要劳动者提供劳动产品来支持,如一些官员的生存、活动与发展所需的产品,就需要劳动者向社会提供产品,这也就产生了产品的分配问题。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是建立在各种产品的物理性质基础上的,如产品的数量、重量、体积,等等,如当劳动者共同守猎获得10只山羊时,如劳动者人数正好10人,则往往按山羊数量进行分配;如劳动者人数超过10人,则需要按山羊肉的重量进行分配。因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各种产品的物理性质的计量单位,往往成为产品分配的计量单位,同时,不同产品,往往分别进行分配,这里,同一产品的物理性质的可计量特征,成为产品分配的基础。
但是,当商品产生以后,商品生产者并不需要自己生产的产品或自己生产过多的产品,而是需要别人生产的产品,如猎人不需要自己过多猎获的山羊,而是需要农民生产的粮食;而农民不需要自己过多生产的粮食,而需要猎人猎获的山羊。这样,商品就产生了,即猎人过多猎获的山羊与农民过多生产的粮食,就成为商品。

第二节                                                                                        第二节                        商品的产生

现代社会的财富存在形式,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成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单个的商品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微观经济学就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科学。因此,我们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前,先考察商品存在,然后,我们根据商品内包含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并且在问题展开讨论后,逐步给予解决。

商品,我们知道,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即使在现实的社会中,也不是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成为商品。那么商品是怎样产生的?商品的本质是什么?

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为自己生产产品——物质财富,这时产品并不成为商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并且劳动者的需求也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产品时,劳动者就会拿自己剩余的产品去与其它劳动者的剩余产品相交换,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产品,商品就这样产生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商品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的结果。到达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达到非常发达的程度,成为社会经济的经济细胞。从这产品交换的表面可以看出,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产品,这里,商品首先表现为产品——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财富是商品交换的目的。

商品,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尽管原始社会内部实行的是产品公有制,此时,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家庭,不存在商品。但是,各个部落,由于所处的生产环境不同,各种产品的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同,如以守猎这主的部落,山羊(包括山羊皮、山羊肉)、野猪等猎物生产的发展较快,可能会产生一些剩余产品;而那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部落,粮食生产的发展较快,可能会产生一些剩余产品。这样,以守猎这主的部落,会需要一些粮食,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部落,则会需要一些山羊(包括山羊皮、山羊肉)、野猪等猎物,产品交换就产生了,商品也就产生了。

商品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产品分配的产物。到达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由于奴隶与奴隶主、雇农与地主的产生,引起产品分配相对集中于奴隶主与地主,就更容易引起一些产品产生相对过剩——相对于奴隶主与地主是过剩了,商品就更加发达了,甚至在奴隶社会,人——奴隶,也成为了商品。

商品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分工,这也就更加快了商品的发展。分工没有产生时,商品,还仅仅是产品生产过剩的产物,劳动者主要是为自己生产产品;分工产生以后,商品就是分工的产物了,此时,劳动者不再为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产品了,劳动者的生产,就表现为商品生产了。

在封建社会中期,分工就产生了,分工的产生,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的发展,到达资本主义社会,分工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商品,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可以说,没有分工,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商品的发展,更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分工也是高度发达的,由于产品不能实现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是一商品社会,不过,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只有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生产达到按需分配的程度,当然,商品也就消灭了。


第三节                                                                                   第三节                   社会产品分配的产生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商品是产品交换的产物。那么,商品为什么能够互相交换呢?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什么呢?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一开始就把价值理论定性于研究商品交换过程,同时,它又没有从商品交换过程深入到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这样,从商品交换出发,并不能告诉我们价值是什么东西,从而,价值理论的研究,就转向于商品本身。劳动价值论从商品生产过程中去考察价值,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则从商品本身的性质或效用去考察价值。但是,我们知道,商品,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的非商品状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也大量存在,而作为产品,它并不存在价值,或者说不需要价值的存在。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肯定,从商品本身——物质存在及其生产过程中,肯定是不能揭示出价值的真正意义,价值的定义,只有从商品及其生产过程之外去寻找。

我们知道,商品生产者不是为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产品。因而商品首先是一种社会产品。但是商品生产者不是无报酬地为社会生产产品的,他既为社会生产产品,同时也要求从社会总产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产品,那么商品生产者能从社会总产品中获得多少产品呢?这就产生了社会产品的分配问题。而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因此,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从社会总产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产品的唯一途径,从这里可以看出,商品交换,实质上是社会产品的分配途径或手段。

商品生产者不是为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产品,当然,他提供给社会多少产品,就应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多少产品,这是社会产品分配的普遍原则。

但是,我们知道,物质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各种各样,它们之间是难以比较的。那么怎样分配社会产品呢?当然必须先把物质财富进行量化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分配,这样价值就应运而生了。商品是指量化──价值化了的产品,当然,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因此,物质财富的量化处理──价值量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客观的,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我们只能从社会生产关系中,把握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第四节

使用道具

报纸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10-7 09:55: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过,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品交换已经发生,即社会产品的分配已经进行。也就是说,在市场中,物质财富已经量化——价值化处理,并且自动进行了分配。这主要表现在商品价格——商品交换价值量和等价交换规律上。因此,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性任务,就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物质财富是怎样量化处理的?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是现实的物质财富的量化形式,从而商品价格是怎样决定和运动的?成为经济学研究基础性任务,就成为经济学原理的内容,也就成为整个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总之,我们先通过商品的考察,就能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性任务,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成为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生产什么产品,就会消费什么产品,如劳动者生产稻谷,就只能消费稻谷;劳动者生产小米,就只能消费小米;劳动者饲养猪了,就有猪肉吃;劳动者没有饲养牛,就没有牛肉吃了。因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产品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
但是,当商品产生以后,劳动者生产什么产品,与消费什么产品,就可能不统一了。当分工没有产生时,商品,还仅仅是产品生产过剩的产物,劳动者主要是为自己生产产品,此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分工产生以后,商品就是分工的产物了,此时,劳动者不再为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产品了,劳动者的生产,就表现为商品生产了,此时,商品生产与消费完全脱节了。
在现代社会,分工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几乎所有的商品生产,都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电视机厂的生产者只生产电视机、汽车厂的生产者只生产汽车、服装厂只生产衣服与裤子、农场则只生产粮食,等等。此时,电视机厂的生产者并不消费电视机(除了自用的几台电视机外,下同),而是通过商品交换,购买其它消费品进行消费,如消费汽车、粮食等;汽车厂的生产者并不消费汽车,而是通过商品交换,购买其它消费品进行消费,如消费电视机、粮食等;服装厂的劳动者也不消费自己生产的衣服与裤子,而是通过商品交换,购买其它消费品进行消费,如消费汽车、粮食等;农场职工则需要消费汽车、电视机与衣服。因此,当商品产生以后,商品生产与消费,是脱节的,商品生产者是为别人或者说社会生产产品,同样商品生产者消费的产品,由别人生产或者说从社会获取。
正因为商品生产与消费是脱节的,从而,商品生产与消费可能产生矛盾,因为商品生产者并不明确别人或社会需要多少商品,也就会引起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或商品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引起商品价格波动。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尺度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表现,而由于货币具有贮存功能,就可能会引起商品生产与消费产生严重矛盾,影响商品生产;当企业产生以后,这一商品生产与消费产生的严重矛盾,还可能引起经济萧条。因此,需要我们考察商品供给与消费的规律及其关系,以便我们能制定相关措施,来消除或降低商品生产与消费产生的严重矛盾,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商品生产。





                   第五节      商品生产与分配的脱节

前一节,我们考察了商品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不过,仅仅是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还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产生,在市场经济中,引起商品生产与分配的脱节,才引起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对社会经济可能产生严重影响。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不仅产品生产与消费没有脱节,不会产生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而且,产品的分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上的,而且是按照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者或各生产要素对产品进行直接分配,这里,不仅劳动者生产什么产品,就消费什么产品,也只能分配什么产品,从而产品生产与分配是统一的,没有产生脱节,产品结构与分配结构也就不会产生矛盾。如我国过去的生产队,生产什么产品,农民就消费什么产品,并且按照农民获得的工分进行直接分配,如生产稻谷10000斤、豆子100斤、小麦1000斤,农民就只能消费这些产品,如按照农民获得的工分进行直接分配,一个农民可分配百分之一产品,则只能分配到100斤稻谷、1斤豆子与10斤小麦,产品结构与分配结构不会产生矛盾,当然,生产与消费没有脱节,产品生产与分配没有脱节。这里,即使产品分配存在严重不公平,如地主分配到的产品过多,引起供给高于需求,产生剩余产品,也不会影响产品生产,因为此时,剩余产品是在消费者——部分生产要素手中,而不是在生产者手中,从而不会影响产品生产。当然,产品生产,理论上,也可能对所有生产要素都产生过剩,引起产品生产绝对过剩。

但是,当商品产生以后,生产与消费就脱节了,但仅仅是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还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产生,在市场经济中,引起商品生产与分配的脱节,才引起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对社会经济可能产生严重影响。

当商品产生以后,产品分配,不再在产品生产者或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而是由消费者——其它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商品生产与分配是不统一的,是脱节的。由于商品生产与消费是脱节的,这样,理论上,就可能由于其它商品生产者——消费者的需求或分配权力较少,而引起商品生产过剩,此时,由于过剩商品不是在消费者手中,而是在生产者手中,就会影响商品生产。

在物物交换时期,其它商品生产者——消费者的需求或分配权力,由他们生产的商品来表现,这样,当一种商品生产过多时,与其它商品交换时,同样多的商品,交换到的其它商品就较少,从而实现商品全部分配出去;当一种商品生产过少时,与其它商品交换时,同样多的商品,交换到的其它商品就较多,也实现商品全部分配出去。因此,一般来说,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生产与分配是不统一的,不会影响商品生产。

但是,当货币产生以后,当一种商品生产过多时,就表现为商品价格较低,低于商品价值量,但实现了商品全部分配出去;当一种商品生产过少时,就表现为商品价格较高,高于商品价值量,也实现商品全部分配出去。同时,当货币产生以后,不仅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脱节,即社会产品分配过程分为分配权力——货币的获得与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二个过程,而且,由于货币具有贮存功能,当人们贮存货币不进行消费时,就会加重消费者需求较少的程度,使商品生产过剩成为现实,此时,由于过剩商品不是在消费者手中,而是在生产者手中,就会影响商品生产。当然,当企业产生以后,商品生产过剩,还会演变成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

总之,当商品产生以后,产品分配,不再在产品生产者或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而是由消费者——其它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商品生产与分配是不统一的,是脱节的,由于商品生产与消费是脱节的,这样,理论上,就可能由于其它商品生产者——消费者的需求或分配权力较少,而引起商品生产过剩,即产品结构与分配结构就可能产生矛盾,由于此时过剩商品不是在消费者手中,而是在生产者手中,也就会影响商品生产。


使用道具

地板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10-7 10:03: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九章   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   

             第一节      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

这个问题,实际上前面我们已经考察过,不过,在没有考察等价物与货币以前,我们只能简单分析,在考察等价物与货币以后,我们才能深度考察商品分配过程。
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必须在消费之前进行分配。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分配,如象一个家庭或一个企业内,物质财富是放在一起的,大家共同拥有,因此,这里,可进行物质财富的直接分配,不需要其它过程。我国大锅饭时期的农村生产队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产队里,大家共同劳动,其产品也大家共同占有。这时,劳动者的工分——劳动量成为生产队产品分配的尺度。同时,由于产品共同占有,从而不存在商品交换,生产队可对产品进行直接分配。并且工分也是劳动者直接负担,而不是由产品负担。但是,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尽管商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即商品生产者不是为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商品,但是商品首先还是掌握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手中,并且商品成为其生产者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分配权力标志。这样,物质财富的分配,就需要一个过程,把商品生产者之间联系起来。
从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唯一的联系,当然商品交换是物质财富——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途径,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否则,社会产品的分配,怎样进行呢?
商品产生以后,产品对于生产者自己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能交换,生产者就没有物质财富可以使用,就可能饿死、冻死。但是,通过商品交换,有的生产者成为富翁,有的生产者则成为穷人,这说明商品交换是物质财富——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途径。
不过,以前我们都没有把商品交换看作分配行为,把商品交换与产品分配独立开来。不管是亚当•斯密、李嘉图,还是马克思等,他们在研究商品价值时,都是直接考察商品交换。也就是说只研究商品为什么能够互相交换?而没有从商品交换过程深入到产品的分配过程。商品交换,只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行为,这并不能预示什么!即商品交换这一行为,并不能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商品之间能够互相交换,肯定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客观存在。否则商品怎能互相交换呢?这就是以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价值看作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的原因。这也是有的经济学家从商品生产过程去考察价值的内容,而有的经济学家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去考察价值的内容的原因。
理论上,我们大家都已明白,商品只是一种社会产品,生产者不是为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产品,商品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那么,既然商品作为社会总产品的一个部分,这样,存在的唯一问题,就是怎样分配社会产品了,只要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商品交换。也就不难发现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了。商品交换只是社会产品分配的途径或手段,而不是独立于分配的行为。当然从商品交换出发,观察社会产品的分配,就不难发现价值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产物,也就不会把价值看作一种神秘的东西了。更不会在价值的形成上争论不休。
马克思的《资本论》尽管大篇幅地从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去考察价值的形成过程。但实际上,他也是先入为主。起先从商品交换出发,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并认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并且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验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从而价值的可比较性,使商品可以互相交换,然后,再从生产过程中分析价值怎样形成。同时,由于他也只是从商品交换出发考察价值,“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去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61页)。这里,马克思意识到价值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是他只是认为价值是交换关系的产物。而没有从商品交换出发,发现价值是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产物,从而没有科学地回答,为什么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这正是问题之所在。因此,马克思也是只考察了商品交换,而没有看到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总之,商品交换是社会产品分配的途径或手段,从而商品交换过程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这个认识,对于价值理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物物交换时期,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就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实现,但是,当货币产生以后,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还没有完成社会产品的分配,必须经过二次商品交换,才能完成一次社会产品的分配,即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是脱节的。因此,当货币产生以后,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商品交换过程与社会产品分配过程。



                   第二节     物物交换过程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是通过不同产品的物理数量分别进行分配的,这里,参与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的分配权力,直接体现在各种产品的数量上,即产品的分配,是通过各种产品分配得到实现。但是,当商品产生以后,由于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与另一个产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是不同的,不能进行同一产品进行分配,只能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分配,这样,价值,就应运而生了,价值,就是社会产品——商品的分配权力。
社会产品的分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物物交换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与以货币等为媒介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这二种分配形式,社会产品分配的实现,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的实现,社会产品分配就得到实现,即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也就是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
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的实现,不仅商品生产者获得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多少商品,而且获得了他需要的社会产品,从而,社会产品分配就得到实现,即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商品交换的目的是社会产品,社会产品分配的目的主是社会产品,从而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这里,商品所有者直接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分配权力,并且在商品交换中得到实现。不过,由于物物交换的实现是比较困难的,也就不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
而当货币产生以后,商品交换的实现,商品生产者仅仅获得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没有获得他需要的社会产品,从而,社会产品分配就没有得到实现,只有当商品生产者转化为消费者,才通过第二次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产品的分配——获得他需要的社会产品,这样,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即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

使用道具

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10-7 10:04: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节    货币的二面性

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当然,当货币产生以后,商品交换过程,对于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而言,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或所有者而言,商品交换的实现,表示获得了社会产品分配权力,从而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这里,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价格——货币,对于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而言,是从社会获取社会产品的权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交换的实现,表示获得了社会产品,从而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这里,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价格——货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失去从社会获取其它社会产品的权力。因此,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但是,这里,由于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是脱节的。
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的实现,社会产品分配就得到实现,从而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即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但是,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以后,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仅仅表示劳动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货币,劳动者还没有完成社会产品分配,只有当劳动者用货币去购买商品时,社会产品分配才得到实现,此时,劳动者也转化为消费者,从而,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分为二个过程。这里,当土地与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就不仅是劳动者,还包括土地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
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的实现,不仅商品生产者获得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而且获得了社会产品,从而,社会产品分配就得到实现,即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这里,商品所有者直接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分配权力,并且在商品交换中得到实现。不过,由于物物交换的实现是比较困难的,也就不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
但是,当等价物或货币产生以后,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等价物或货币,社会产品分配还没有得到实现,只有当劳动者用货币去购买其它商品时,社会产品分配才得到实现,此时,劳动者也转化为消费者,从而,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分为二个过程。不过,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交换容易进行,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这里,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实现了一次产品分配,社会产品分配,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配完成的;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商品交换的实现,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从而产生了另一次分配。这里,劳动者进行商品交换在前,或者说获得分配权力在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在后,商品交换与分配是脱节的。对于实物分配来说,如我国过去农村生产队的产品分配,它是针对产品生产结构进行的,也就是针对每一个产品分别进行的,生产者对产品没有选择,当然不会产生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统一的问题。当商品产生以后,由于生产与消费的脱节,生产者生产什么产品,由生产者决定,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由消费者自己决定,这样,就可能产生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在物物交换时期,由于商品交换与分配是统一的,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的不协调,程度是较轻的,可通过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变动得到解决。
而当货币产生以后,对于社会产品分配而言,由于商品交换与分配的脱节,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商品交换与分配是不统一的,不过,仅仅是商品交换与分配的不统一,还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的社会财富特征与可贮存特性,产生了货币贮存,消费者不进行消费,从而加重了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的不协调,就会引起经济萧条,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货币的产生,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具有二面性。
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商品,作为社会产品,成为分配的对象,但对于商品生产者或所有者而言,还没有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只有当商品交换完成,并获得货币以后,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例如社会上存在四个商品生产者:A、B、C、D,他们商品生产某一时刻的状态如下:在这一时刻,A商品生产者正在生产商品,手中有30元钱(为消费者);B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B商品(为生产者),手中没有钱;C商品生产者也正在生产商品,手中有30元钱(为消费者);D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D商品(为生产者),手中没有钱。如下表所示。
                           A          B          C           D
30元钱    30元产品    30元钱    30元产品
此时,B商品与D商品为分配对象,总价值为60元;参与分配的是A商品生产者与C商品生产者,总分配权力为60元,即B商品生产者与D商品生产者没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如A商品生产者购买B产品,C商品生产者购买D产品,则通过商品交换,A商品生产者拥有了B产品,手中没有了钱,但 A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A商品(成为生产者);B商品生产者手中有30元钱(成为消费者),但正在生产商品;C商品生产者拥有了D产品,手中没有了钱,但 C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C商品(成为生产者);D商品生产者手中有30元钱(成为消费者),也正在生产商品。如下表所示。
                           A           B           C           D
30元产品    30元钱    30元产品    30元钱
此时,A商品与C商品为分配对象,总价值为60元;参与分配的是B商品生产者与D商品生产者,总分配权力为60元,即A商品生产者与C商品生产者没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
这里,商品作为分配的对象,当然,商品生产在前,而商品生产者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是在后面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实现。
注意: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实现了一次产品分配,这一分配,是建立在其它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配完成的,从而,处于动态分配状态;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从而产生了另一次分配。这样,在市场上,无数次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同时,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产品分配,是在产品生产者或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者生产什么,就分配什么,也就消费什么,因此,不仅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商品生产与分配也是统一的,产品结构与分配结构不会产生矛盾。而当商品产生以后,产品分配,不再在产品生产者或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而是由消费者——其它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商品生产与分配是不统一的,是脱节的。由于商品生产与消费是脱节的,这样,理论上,就可能由于其它商品生产者——消费者的需求或分配权力较少,而引起商品生产过剩,此时,由于过剩商品不是在消费者手中,而是在生产者手中,就会影响商品生产。
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此时,社会产品生产与分配脱节,通过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调节,还能消除商品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可能存在矛盾对商品生产的影响。但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由于货币具有贮存功能,会加重商品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可能存在的矛盾,从而影响商品生产,因为当货币产生后,货币不仅是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货币还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保证。如果商品价格得以实现,商品生产就能正常进行;如果商品价格不能实现,商品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由于货币具有贮藏功能,即一些货币所有者,尤其是资本家,获得货币以后,不进行消费或投资,就会引起社会产品生产相对过剩,这是特殊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此时,一些商品价格不能实现,商品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商品生产,当企业产生以后,还可能引起经济萧条。
不仅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协调会引起经济萧条,而且,商品生产,一般是扩大再生产,即商品生产规模增加了,商品——分配的对象增加了,而分配权力——货币,是由原来的生产规模决定的,即会小于分配对象——商品的总价值量。此时,如果没有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或货币供给增加,也就会引起商品需求不足,长期下去,就会引起经济萧条。如商品生产某一时刻的状态如下:
                           A          B          C           D
30元钱    40元产品    30元钱    30元产品
这样,商品交换以后,就会多出10元B产品,即B商品需求不足。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或纸币发行与商品生产速度或企业发展关系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的任务了。
总之,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而商品生产,既是商品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者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基础,没有商品生产,劳动者就没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同时,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实现了一次产品分配,这一分配,是建立在其它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配完成的,从而,处于动态分配状态;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从而产生了另一次分配。这样,在市场上,无数次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同时,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问题。当然,商品的产生,社会产品的生产,是由生产者生产的,但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在消费者——其它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的,即社会产品分配结构,则是建立在消费者收入与偏好的基础上,从而,商品产生使商品生产与分配脱节。正因为社会产品分配结构,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结构基础上,因而,商品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可能存在矛盾,而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交换与社会产品分配脱节,一次商品交换只是完成了社会产品分配的一半,由于货币的贮存功能,就可能使经济萧条的产生成为现实。

使用道具

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10-7 10:04: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     商店

商店,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是商品流通发展逐渐形成的,商店的雏形,是各种集市与简单商人。
集市,应该在物物交换时期,就已经产生,但只有当货币产生以后,商店才能逐渐形成。集市,只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在物物交换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会逐渐固定在某一场所,集市就产生了,集市,一般以地名或主要交换商品命名,如北门菜市场、模环市会,等等。不过,集市,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不是商品流通的参与者。
简单商人,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劳动者,当然是商品流通的参与者,但没有与集市——商品交换场所相结合,即没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一般来说,简单商人,只有当货币产生以后,才能产生。在物物交换、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商品交换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从而商人还没有可能产生。同时,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还可能不同,商人的产生还存在困难。
当货币产生以后,此时,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剩余产品较多,一些劳动者发现各地商品价格不同,商品流通存在一定的利益,于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简单商人就产生了。简单商人,奔波于各地不同的集市之间,从事商品流通,但没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
商人的产生,使社会产品的分配范围扩大。在没有商人时,社会产品的分配往往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或者说小区域内,商人的产生,使社会产品的分配扩大到各个区域之间,从而,社会产品的分配范围扩大了,商人越多或商业越发达,社会产品的分配范围就越大。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一些集市,商人可以拥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并且经常或每天营业,商店就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商人也产生了。商人的产生,尤其是商店的产生,促进了商品流通,也改变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因为,商店,成为社会产品的集散地,即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场所。
商店的产生,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出售给商店,就获得了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但对于商店来说,购买商品,并没有完成社会产品的分配,只是产品成为社会产品。这样,所有商品生产者的产品,成为商店的社会产品,成为分配的对象;而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所得货币,成为从商店获取社会产品的权力。这样,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就一目了然了。
商人的货币性质是什么?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认为:商人的货币,既不是用于消费——购买消费资料,也不是用于生产——购买生产资料,从而,商人的货币,不是商品生产者或资本的转移消费,而纯粹是流通货币,来源于国家的货币发行。其它企业或个人的货币,要么是用于消费——购买消费资料,要么是用于生产——购买生产资料,他们之间可以存在转移消费的。弄清商人的货币性质,在商业发达的今天,即商店发达的今天,对于我们控制货币发行,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商店中商品的获得,既可以是用货币购买的,也可以是赊购的,这也就增加了我们研究流通资本的困难。
在经济高涨时,商店中商品的获得,购买的比例较高,即流通资本投入较多,赊购的较少。这样,商店的货币投入,促进了商品流通,也就促进了需求与消费。
在经济萧条时,商店中商品的获得,购买的比例较低,即流通资本投入较少,赊购的较多。这样,商店的货币投入较少,就阻碍了商品流通,也就降低了需求与消费。因此,在经济萧条时,加强流通资本的投入,是促进需求与消费的手段。

使用道具

9
liuqi7222 发表于 2010-10-7 12:30: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级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

使用道具

1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10-12 15:53: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简介



一讲到“微观经济学”,不少人就会把它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其实,《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完全不同。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要么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上,要么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由于不管是劳动价值论还是边际效用价值论,都是错误的价值理论,当然,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就不可避免存在许多错误。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分配价值论基础上的“微观经济学”,才能得到科学的发展。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分配价值论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本书摆脱了不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或边际效用价值论,从而,《财富论——微观经济学》几乎重写了整个“微观经济学”。


正因为这样,你要想成为一名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你就尽早阅读与研究《财富论——微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学院而言,要想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经济学院,就应尽早教学与研究《财富论——微观经济学》!


关于《财富论——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讨了微观经济学的价值基础——分配价值论。分配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然,只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生产要素,就能形成价值。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之和,就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而在我们从市场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中,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之和,就构成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不仅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规律的东西,而且成为我们把握商品生产规律的东西。


当货币产生以后,由于货币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物的分配尺度,当我们设定一个单位货币所包含的分配权力,为一个单位价值时,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就转化为商品价格。


这样,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利润,不是资本剥削“劳动”的结果,而是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因此,资本利润,是否合理,不是由剥削“劳动”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决定的,即是由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的!


前十四章,我们就考察了分配价值论。


第二,我们考察了商品供给规律。由于商品的产生,使产品生产与消费产生了脱节,因而,我们只能分别考察商品生产规律与商品需求规律。


对于商品生产规律,由于价值是社会产品分配权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当然,商品生产,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我们只能根据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去把握商品生产规律。在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量成为我们把握商品生产规律的东西,这样,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成为商品供给曲线。


这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把商品供给曲线,描绘成是商品供给与商品价格的关系,这是完全错误的,是没有静态考察商品供给的结果。商品供给曲线,应是商品供给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即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是商品供给曲线,这是由商品价值规律决定了的。


第十五章与第十六章,我们考察了商品供给规律。


第三,我们考察了商品需求规律。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也考察了商品需求规律,但是,由于是建立在错误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上,这决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不能科学考察商品需求规律,即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只能根据商品边际效用下降规律考察商品需求规律,而不能从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效用考察商品需求规律。


现代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已经发展到用货币计量商品效用,正是这,使我研究商品需求规律,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于不同消费者而言,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是不同的——这也证明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而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一个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是相同的,从而,一个单位货币,可以表示一个单位商品效用(本质是商品效用序数的倒数),同时,一个单位货币,也表示一个单位价值——分配权力,当然,这就表示这个消费者愿意用一个单位货币——分配权力购买一个单位商品效用。由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是不相同的,商品效用本质上是不能计量的,从而,商品效用不能把各个消费者——生产者联系起来,此时,商品效用也就没有经济学意义。但是,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分配权力,对于不同消费者,是相同的,从而,货币——分配权力,能把各个消费者——生产者联系起来,由此,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就能定量分析某个消费者的商品效用与商品购买力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货币——分配权力,把各个消费者——生产者联系起来,商品效用也就有经济学意义了。


正因为一个单位货币,可以表示一个单位商品效用,也表示一个单位价值——分配权力,当然,消费者的收入、商品效用与商品边际效用,都决定了商品需求规律。


从第十七章开始的九个章节,我们考察了商品需求规律。


第四,我们根据商品供给规律与商品需求规律,考察了商品价格运动规律与商品生产与交换。从第二十六章开始,我们考察了商品价格运动规律与商品生产规律。


以上是《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上)》的主要内容。《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下)》则主要根据现实的商品生产状况,如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等,分别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同时,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生产资料成为与消费资料独立的、并且是广泛存在的商品存在形式,我们也就在考察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后,考察了生产资料需求规律、生产资料价格运动规律与生产资料生产规律。这里,我们提出了生产资料需求的平均利润率曲线,用以考察生产资料需求规律、生产资料价格运动规律与生产资料生产规律。关于生产资料需求规律的研究,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还是一个空白。


总之,你要想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你就尽早阅读与研究《财富论——微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学院而言,要想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经济学院,就应尽早教学与研究《财富论——微观经济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