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公共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

    由来与特点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大致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掀开了公共经济学核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新一页。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著作《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出版,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诞生的标志。1964年,法国人科姆写了第一本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作用导论》。随后,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逐渐增多。  公共经济学除了包括作为财政学研究对象的政府收支活动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传统财政学难以囊括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政府规制(例如金融监管、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定价)等内容。它所指的公共部门除了传统财政学所关注的政府,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公共企业、民间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公共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都是其研究对象。公共经济学以市场失灵为研究起点,在发展的初期,涉及宏观和微观经济问题,并将公共部门的功能概括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后来,涉及经济稳定的政府经济政策日益增多并逐渐自成体系,公共经济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主要关注个体———政府、企业、个人(家庭)的行为。但近年来对公债负担的关注,又激发了人们对公共部门行为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思考。  公共经济学大量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财政学研究主要靠文字描述而缺少数理分析和计量研究的状况。一般均衡理论、动态经济分析、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都在公共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领域与课题  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理论发展初期,人们多从“搭便车”问题入手,论证私人缺乏充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因而提供公共产品是公共部门的天然职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问题开始较多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这是与私人部门在公共产品提供中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相适应的。比如,个人从事大量慈善活动,提供多种公共产品;非盈利性组织等第三部门快速发展;等等。  最优税收理论与税制设计。最优税收理论形成之前,税制设计问题的讨论多局限于税收原则的罗列和细化,而该理论从课税带来的效率损失入手,用数学语言将这些内容形式化,各税收原则之间也因之形成更为严密的逻辑关系。1927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姆齐从效率的角度提出,理想的商品税制应该保证课税前后人们所消费的商品数量比例保持不变。70年代之后,最优税收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最优所得税,特别是所得税税率的确定问题。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的研究结果,以征税当局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为假设前提,颠覆了将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视为理所当然的成见,提出了最优所得税税率应该是“倒U型”的看法,即边际税率随收入先上升而后下降。最优税收理论研究还包括商品课税与所得课税的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最优税收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一是考量逃避税和税收征管因素对税制设计的影响;二是对已有的最优税收理论进行计量检验。  社会保障。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以及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们担心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持续,因而最优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中,焦点问题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孰优孰劣。许多研究表明,基金制能够用更少的社会保障缴款带来更多的社会保障收益,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实践中,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向基金制过渡,建立各种各样的个人账户制度。如何解决社会保障制度转轨所面临的“老人”(旧制度下没有个人账户的人)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有些经济学家则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例如,2004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戴蒙德就认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是等价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具体制度的设计,在于制度设计目标是考虑短期还是长期因素。  公共规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行业因技术进步而改变了自然垄断属性,或垄断程度下降。如何对这些行业进行有效率的规制,推动了对经济性规制问题的研究;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推动了对社会性规制问题的研究。规制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行业进出规制、标准规制、价格规制、征税规制等。近年来,公共规制研究的重点是激励和信息约束下规制政策的选择问题。研究者关注规制者在与被规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被规制者,以达到激励相容问题。如,公共事业服务的价格过去通常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方式,较少考虑对企业节约成本的激励,结果往往导致成本不断攀高、价格因而不断上调的侵害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公共规制研究者主张区分不同的激励强度,以改进公共定价。  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公共经济学初步形成。目前,由于公共经济问题的凸显,中国公共经济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确定市场与政府的界限?以政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公共部门应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三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应如何定位?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与二元经济结构并存带来的收入分配问题、公共规制问题、转型期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与经济增长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公共经济学应当立足国情加以研究并给予科学回答的问题。  同时,中国公共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西方公共经济学研究还处于发展当中,人们对是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还是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尚未达成共识。借鉴西方理论,需要中国学者的甄别与创新。其次,中国经济学也处于发展当中,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研究中国公共经济问题,还面临许多知识储备因素的制约。第三,进行实证研究所需要的经济统计数据还比较欠缺,特别是有关家庭和企业的微观经济数据严重缺乏。

  • [下载]Elgar06《公共经济学:经验公共经济学》(Elgar Companion to Public Economics)

    ElgarCompaniontoPublicEconomics:EmpiricalPublicEconomics(ElgarOriginalReference)(Hardcover)byAttiatF.Ott(Editor),RichardJ.Cebula(Editor)Hardcover:488pagesPublisher:EdwardElgarPublishing(June30,2006)Language:EnglishBookDescriptionAttiatOttandRichardCebulahaverecognisedtheneedtopresent,inanaccessibleandstraightforwardway,thevoluminousliteratureinthepubliceconomicsarena.Advancesineconometrictechniquesandthespilloverofknowledgefromotherdisciplinesmadeitdifficult,notonlyforstudentsbutalsoforlecturers,toaccuratelyfindtheinformationtheyneed.ThismajornewCompanionaddressesawealthoftopicscommontothestudyofbothpubliceconomicsandpublicchoiceincludingquestionssuchas:Howdoesonestructurethewholespectrumofpublicfinanceinamanageableframework?WhatisWagner’sLawreallyaboutandwhatdoesempiricaltestingtellus?Howbindingisthebudgetconstraint?Howencompassingisadictator’sinterest?Howdovetopowersoftheexecutive,institutionalstructuresandregimesaffectpublicsectoroutcomes?Dovotersbehaverationally?Doconflictsyieldbenefits?Iswarcosteffectiveanddoessecessionofferaviableexitoption?Thecontributions,boththeoreticalandempirical,shedlightonsomecontentiousissuesinthepubliceconomicsliteratureandprovidereaderswithinsightintoissuesthatareattheforefrontofdiscussionsaboutthepubliceconomy.Theempiricalanalysisutilizesrecenteconometrictechniquestovalidateorrefuteempiricalfindingsbasedonolder‘vintage’econometrics.Thediversityofcoveragerangesfromtraditionalmodelsofthepubliceconomytotheincorporationofdefencespendingasasignificantandoftenneglectedfunctionofthepublicsector.Thecontributorsincludemanypioneersandleadinglightsinthefield.TheElgarCompaniontoPublicEconomicswillberequiredreadingforacademicsandscholarsatmanylevelsinthefieldsofpubliceconomicsandpublicchoicebutmainlygraduateandabove.TheCompanionwillalsobeofvaluetoscholarsinthewidersocialsciencesingeneralandpoliticalscienceinparticular.AbouttheAuthorEditedbyAttiatF.Ott,ProfessorofEconomicsandPresident,InstituteforEconomicPolicyStudies,ClarkUniversityandRichardJ.Cebula,ShirleyandPhilipSolomonsEminentScholar,ArmstrongAtlanticStateUniversityContentsPARTITHEPUBLICECONOMY1Publicfinanceandthethreebranchmodel3RichardA.Musgrave2Theempiricsofthethreebranchmodel9AttiatF.Ott3Wagner’sLawofincreasingexpansionofpublicactivities25AlanPeacock4Wagner’shypothesis:newevidencefromtheUSusingtheboundstestingapproach30JamesE.Payne,BradleyT.EwingandHassanMohammadi5Softbudgetconstraintandhardbudgetconstraint:whoisbailingoutwhomandwhy?41AttiatF.OttandNirupamaDevaraj6Publicgoodprovisionbydictatorships:asurvey70RobertT.DeaconandSaraniSaha7Empiricalevidenceontheoptimalityandproductivityofgovernmentservicesinsub-SaharanAfrica95RitaBabihugaPARTIIPUBLICSECTORPROVISION8Thesupplysideofdemocraticgovernment:abriefsurvey115ThomasBorcherdingandDong(Dan)Lee9Strategicinteractionamonglocalgovernments:aspatialanalysisofspilloverofpublicgoods131SomaGhosh10Economicsofconflict146KeithHartley11Defenseexpenditureandeconomicgrowth:evidencefromcrosscountrypaneldata166RatiRam12ThedemandformilitaryspendinginMiddleEasterncountriesandTurkey195JulideYildirim,SelamiSezginandNadirÖcalPARTIIIRE-SHAPINGPUBLICSECTOROUTCOMESINADEMOCRACY13Fiscalpolicyanddirectdemocracy:institutionaldesigndeterminesoutcomes215LarsP.FeldandGebhardKirchgässner14DirectdemocracyandtheTieboutexit242NirupamaDevaraj15Anextensionoftherationalvotermodel263RichardJ.CebulaandGordonTullock16ApreliminaryanalysisofthePresidentialapprovalrating274RichardJ.Cebula17Lineitemveto:lessonsfromtheliterature282DavidSchap18AnanalysisoftheUNSecurityCouncilveto294NevilaKotePARTIVMODELSOFPUBLICSECTORBEHAVIOR19Thepoliticaltheoriesofdeficitsanddebtaccumulation325VladislavDolgopolov,BonnieOrcuttandAttiatF.Ott20Theefficiencyofrepresentativedemocracy:acomparativestudyoftwocompetingmodels343TrufatWoldesenbet21WhatkepttheRussianFederationintact?TestingtheinternalexitmodelofBuchananandFaith364VjacheslavDombrovsky22Secessionandexit:ananalysisoftwocompetinghypotheses388ConstantineAlexandrakisandRobertT.JonesReferences402Index443

  • [转帖]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经济学思考

    ——陈宪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讲演一段时期以来,围绕“教育产业化”展开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正在逐步引向深入。这里,大致要回答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当我们把一个经济体系按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划分时,教育显然属于提供服务的部门。那么,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服务?其二,在现代社会,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和实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作为前者,教育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有着效率的要求;作为后者,教育是现代社会实现公平的基本手段。二者如何兼顾与协调?其三,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是否恰当?在教育这一活动中,市场和政府都在发挥自身作用。二者作用的边界如何厘定并有机结合?一、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服务广义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共有资源;从投入角度看,大部分教育项目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非营利性是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从正的外部性(溢出效应)角度看,教育是公益品。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提供服务的部门被划分为消费者服务、生产者服务、分配服务和公共服务。以下分析将证明,教育与其中的公共服务、生产者服务和消费者服务有关。按照通常的认识,教育往往被视为公共服务,这不仅并不完整,而且并不确切。公共服务即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无法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征。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并未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技术的(自然的)原因引起的,而非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依据这一公共物品的定义来理解,是得不出教育是公共物品的结论的。首先,教育的排他是极容易的事:不付学费不能进校门或教室。其次,教育的竞争也显而易见,大课的教学质量一般是要下降的,尤其对外语、数学、艺术等课程是如此。因此,教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现实生活中,义务教育如何成为公共物品的呢?答案很简单,是制度安排使义务教育成为公共物品,如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我们可称其为制度性公共物品,以区别于本来意义的公共物品。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曼昆对物品的四种类型划分,更确切地说,大部分国家的义务教育应当是制度性共有资源,即法律规定其具有非排他性,但仍有竞争性。一个简单的证明是:课堂人数和教学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正因为如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班级人数是有规定的。中国目前择校、插班等之所以收费,其原因也在于义务教育存在竞争性。如果要使义务教育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制度性公共物品,那么,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直至达到每一个边际(新增)学生,都能享受存量(原有)学生的平均效用。公共物品的另一个定义是,公共物品是没有价格的物品。因此,如果我们坚持义务教育是制度性公共物品,那么,对义务教育的任何收费,都必须取消。舒尔茨等经济学家认为,教育、培训是一种旨在保持或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是对人这种生产要素的中间投入。中间投入可能来自三个主体:来自政府,这里的教育是公共服务;来自企业,这里的教育是生产者服务;来自个人,这里的教育是消费者服务。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多数教育项目的投入是混合的,就使人们产生了所谓主流的看法: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既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又有私人物品的性质。我认为,准公共物品的提法,其涵义比较模糊。事实上,如果从排他性和竞争性角度,就称其为(制度性)共有资源;如果从多元投入的角度,就称其为混合物品。不同性质的教育项目,自会形成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个人投入的不同比例。大部分教育项目是混合投入的,如现在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其经费来源就是多元的。一般而言,公共服务在教育中的权数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扫盲阶段的初等教育可以看成是完全的公共服务,社会和他人从中收益很大,即收益的外部化或正的外部性很大,所以,各国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混合物品,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投资,改善自身生存条件,尽管社会和他人也会从中获益,但相对来说,主要表现为收益的内部化,即形成个人收益,因此,公共服务的权数下降。由多元投入所决定,教育项目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之分。纯粹政府投入的教育是公益性教育,如义务教育;纯粹私人投入的教育,是营利性教育,如某些职业培训;大多数教育活动是由多元投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私人共同投入)创办的,因此,非营利性是其最基本的性质和要求。在发达国家,私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投入一旦进入(捐赠或入股)教育发展基金或学校,一般就具有了非营利性。因此,除了义务教育和部分培训项目外,我们将教育定义为非营利性事业。根据外部性理论,我们说教育是社会最大的公益品。公益品与公害品相对应,是指不管人们的意愿而由政府决定其好坏的商品。显然,公益品具有溢出效应(正的外部性)最大的特征,而公害品则具有极大的破坏效应(负的外部性)。我们说知识、技术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培训而实现的。因此,教育、培训在工具意义上具有溢出效应,知识、技术则在内容意义上具有溢出效应。提出教育是公益品,还在于强调,公益品不是公共物品,不要将二者混淆。通过厘清有关概念和提法,我们可以确认以下几个重要观点:1、在最一般意义上,广义教育(包括培训)是一种服务。2、用物品(服务)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分类,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共有资源;义务教育应当通过加大投入和完善立法,成为制度性公共物品;部分培训项目则是纯粹的私人物品。3、从投入角度看,大部分教育项目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非营利性是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义务教育是公益性的,部分培训项目是营利性的。4、从正的外部性(溢出效应)角度看,教育是公益品。二、效率与公平:教育功能的分析就教育的经济性而言,效率是其主要方面;就教育的社会性而言,公平是其主要方面。在现代社会,强调教育权的公平,以及教育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既有效率的功能,又有公平的功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不仅无法截然分开,而且经常产生冲突。例如,有限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就反映了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价值取向。因此,就有二者如何兼顾和协调的问题。就效率而言,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其二,教育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活动,在投入为一定的条件下,就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就公平而言,也有两点是必须关注的:其一,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其二,教育作为实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其对于克服贫富差距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教育产出的数量方面,即规模问题,是比较容易衡量的。教育产出仅仅用数量衡量是不够的,但质量方面的衡量又比较困难,尤其在短期是如此。在短期,我们往往用一些考试、考级的通过率,以及获奖,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比较片面。在长期,社会可以通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功状况,来衡量其教育质量,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在投入为一定时,还有一个投入的结构(比例)问题,如多投入义务教育,还是多投入高等教育。这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以中国现阶段为例,如果将本来可以用于义务教育、从而有利于改善低收入人群受教育状况的政府投入,用来建设那些由指标定义的世界一流大学,那么,这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十分值得怀疑了。尽管目前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持,也存在不可比因素,但我认为,义务教育投入的边际产出是大于建设“一流大学”投入的。而且,这里还隐含着一个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判断问题。教育要做到的公平,首先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这里,受教育权主要是指受义务教育权,而公平则包括机会和选择的公平。非义务教育权的公平主要是指机会的公平,而选择则由个人根据自身条件作出,如考研究生的机会是公平的,但是否考,由个人作出选择。在受教育权方面,我们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这是因为,长期的二元结构,使身处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城市的人,享有较多的教育资源,而身处落后地区农村的人,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教育资源。过去,我们经常用教育资源稀缺来解释这一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如何用法制以及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来强行规定公民受教育权和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享有。蛋糕的大小只能决定平均享有的大小,并不能决定是否平均享有。贫富差距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面对贫富差距,各国政府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最常见的就是对穷人和落后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能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已经被证明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K·墨菲揭示出,在当今社会,决定人们之间贫富差距的第一位原因,是由知识累积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而不是对物质资本的占有。另一位重量级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P·阿格亨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谜:收入在不同群体(受高等教育与没受高等教育群体)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以及收入在教育水平相同的群体内部也拉开了距离。阿格亨的回答是,在工资结构与技术创新过程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必然扩大收入鸿沟。解决的办法是,尽一切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公平,使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者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这将有效实现提高效率基础上的公平。综上,就教育的经济性而言,效率是其主要方面;就教育的社会性而言,公平是其主要方面。如果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教育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在现代社会,强调教育权的公平,以及教育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三、政府与市场:教育发展的思考教育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现代社会,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公平的。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这是所有办教育的人必须始终恪守和实践的宗旨。由于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既有着巨大的正外部性,又有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对国民教育作出科学规划,指导其遵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健康发展;其二,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规范教育活动秩序,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其三,对教育主体的资质以及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估。这方面的工作亦可通过非政府组织来进行。在政府对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如何看待市场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显然,否定市场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能的。首先,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由市场配置的资源总是大部分,一般达到80-90%。因此,完全由政府配置的资源进入教育,是无法想象的。由市场配置的资源进入教育,与这部分资源是否有营利性要求是两回事。尽管教育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大部分进入教育的市场资源应当是非营利性的,但这与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并不矛盾。其次,怎样理解市场,尤其是非营利性领域中市场的作用?市场除了是交易场所和交换关系外,经济学还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是经济运行的机制,还是追求效率的精神。教育运行(活动)有自身规律,而且,从培养人的角度看,教育自身的规律发挥着基本作用。然而,从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能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否则,教育活动就没有效率可言。当然,对教育投入产出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产品和其他营利性服务。指出并始终强调教育的非营利性,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非营利性区别于营利性,首要的就在于是否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教育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理由:其一,现代社会,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公平的。尽管这一以宪法保障的权利要完全实现还需做出巨大努力,但其理念必须体现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同时,教育作为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有着克服贫富差距的社会公正功能,因此,如果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教育活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不可思议了。其二,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这是所有办教育的人必须始终恪守和实践的宗旨。如果不明确教育的非营利性,营利性和利润最大化就会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由此将产生的严重后果,已经有许多现实的教训可以说明。正如不能简单地把产业和营利性挂钩一样,说教育是产业,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可以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就是指把教育活动改变为产业的性质和状态。本来,如果能够在正确把握教育产业非营利性的基础上理解产业化,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下对教育产业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忽视教育的非营利性,将产业化与市场化等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经验表明,任何事情一旦“化”了,就一阵风了,一概而论了。教育产业化中不恰当地渗入市场化的因素,又被推而广之,这对教育无疑会是一场灾难。在现代社会,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其作用是中性、客观的,其结果有好与不好之分。这里,好或不好与两个基本因素有关。首先,与它所处的体制有关,也就是说体制好,市场机制就能发挥好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好的体制获得效率的同时,又能够维护社会公平的均衡。体制不好,或有重大缺陷,市场机制不仅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不可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其次,与市场机制的发育、完善程度有关。单纯从市场机制角度看,其发育、完善程度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即便是一个发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也不能自动解决公平问题。因此,政府总是有配置资源的功能,其主要作用是解决公平问题。如果一个发育不足、不尽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一个存在缺陷的体制相结合,情况就会更加复杂,问题就会比较多。我们的教育目前就是在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引入了不尽健全的市场,所以,就出现了畸形的产业化、疯狂的乱收费。将这盆脏水泼在市场机制上是不对的。市场不仅是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而且,市场还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效率的精神。美国作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写了一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揭露并严厉批评了当代美国的官僚主义,进而提出,要对政府进行企业化改造或改革,即“企业化政府”。企业化政府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改变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功能,而只是试图使政府官员改变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当我们说到市场对教育的作用时,也应当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这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深刻的意义。体现市场精神的教育体制改革,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将学校作为具有办学自主权的微观主体,使他们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进而对学校发展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其次,学校要根据政府的规划、社会及市场的需要以及资源条件的可能,对学校作出准确的发展定位。这一定位要在长远和当前之间找到均衡点,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急功近利,例如,蜂拥而来的“国际一流”。第三,要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有效利用好一切办学资源。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公平原则是第一位的;学校在具体使用资源时,要更多考虑效率原则,使有限教育资源发挥更大效用。第四,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教育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要继续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使之更好地发挥各项社会功能。第五,鼓励多元投入,发展民办教育,这不仅能增加教育资源,有利于开发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对教育体制改革也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市场精神的教育体制改革,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将学校作为具有办学自主权的微观主体,使他们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其次,学校要根据政府的规划、社会及市场的需要以及资源条件的可能,对学校作出准确的发展定位。第三,要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有效利用好一切办学资源。第四,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教育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要继续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发挥各项社会功能。第五,鼓励多元投入,发展民办教育,这不仅能增加教育资源,有利于开发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对教育体制改革也有着重要意义。讲演者小传陈宪1954年9月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代表性著作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1995),《黏合剂: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中的服务贸易》(2001,合著)。出版两本随笔和评论集:《跷跷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

  • 简论财富经济、权力经济及公共经济

    简论财富经济、权力经济及公共经济作者:李宗发财富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人类的经济活动多表现为财富活动。相对于权力经济、公共经济来说,财富经济,就是每个人创造、实现财富,然后供给社会,被社会他人接受后,从购买者手里获得相应的社会的财富凭证货币的经济。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形态。这是一种有实际财富供给的经济。权力经济,也称统治经济,与其相近的有暴力经济。就是利用社会的统治或暴力,取得独家经营某一财富的权力,或利用强制力直接向社会索取赋、税、捐、“买路钱”等。利如,城市的一片空地,这应该是全体民众的财富,可以用于停车,但是可能会被某一部门或某一些人利用权力占有,然后向停车的人收取费用为已有。再如权力者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规定某种产品财富普通大众不能经营,而是权力者独自经营或授予某人经营,也就是权力者利用权力排挤了其它竞争者,垄断经营者利用权力形成的垄断利益,获得高额的权力利润。暴力经济,则是指歹徒、黑社会、强盗利用暴力抢劫人们财富的经济。权力经济和统治经济为数千年剥削制度的历史遗留。这种经济不公平,与拦路抢劫毫无二致,只不过借助无比强大的暴力自己为自己制定了一件法律的美丽外衣,贴上了合法的标签。权力经济越来越不为觉醒的、民权的、民主的现代人类所不容。公共经济,就是为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演化出来的财富经济。例如一座名山作为旅游类财富,这一财富已为全社会所有,这一财富从理论上讲可以向全社会免费供给,让整个社会都能享受,也可将其继续商品化,进行有偿供给。这时候,旅游管理处代表整个社会供给这一财富,向来旅游者收取门票,而所收取的门票收入则成为全社会的公共收入,也称作财政收入,这些收入用于公共开支,如支付公务员工资、建设公共设施、用于公共安全费用、社会教育投资、国家重大科研投资、社会救济资金等等。公共经济与财富经济基本一致,只不过前者是公共部门代表社会来供给财富和交换而矣。当然公共经济与权力经济也有部份相同,不同的是公共经济所获得的收入是用于全社会,而不是权力者。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是财富经济和公共经济,权力经济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2008年2月15日写于成都

  • 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什么是ZF?ZF必须做什么?以及ZF应该怎样做?这是现代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ZF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个具体的行为机构。ZF通过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公共物品来维持社会生活的协调运转。高品质的ZF行政需要较好的公共政策和较高的工作效率。如何制定较好的公共政策?如何取得较高的工作效率?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说人类社会自产生阶级和国家之后ZF即已存在并体现它的威严和发挥其作用的话,那么,到现代社会,ZF从未像今天这样行使着它巨大无比的职能和作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ZF的职能,也已不仅仅是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其经济职能发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现代社会,ZF无处不在。从生产、流通、资源配置到消费导向、纳税、国际竞争、太空、气象、水利、市政建设以至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任何现代经济问题都无法脱离ZF行为的研究。ZF经济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ZF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ZF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PublicSector)和私人部门(PrivateSector)两大类。公共部门是指ZF及其附属物,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无论ZF还是企业和家庭,都以各自的行为方式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中,把ZF、企业和家庭看作三个平等的主体,相互关联,而又各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如果不考虑国际市场的因素,一国国民经济就取决于这三者的经济活动。  企业和居民作为私人部门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前提和目标的,而ZF却不能这样。ZF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不能忽视收益与成本;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全社会公正和公平为前提和目标。市场经济是有效能和活力的,但也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有效。市场也有其失败之处,市场失灵的领域,正是ZF发挥其职能的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ZF的经济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经济规范和维持市场秩序;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基础服务;培育市场体系,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进行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等。  简而言之,ZF是以自己独特方式和规律与企业、居民一起参与和影响国民经济的。

  • 汶川大地震----公共经济理论探讨(二)

    按:坛子速度太慢,应属于文中公共品失效的例子,对于一个经济网站倒是挺讽刺。公共经济理论探讨(二)-------汶川大地震理论是由一些概念依据一定逻辑推理反映出来的,我们谈理论首先需要的就是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公共经济理论的主要概念就是对公共品的理解,是围绕公共经济品来做的研究。传统的公共品概念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这样一类物品或服务”,非竞争性指的是甲的消费不影响乙的消费,非排他性就是谁都可以消费,不会因为你胖或瘦,高或矮,富或穷等等而排斥你。概念似乎非常好理解,但实际却非如此简单。我对‘非排他性’进行了一些分析,1)具有相对性,公共厕所收两毛钱是否就不是公共品了,因为它排他了嘛!这个‘非排他性’一定是相对的,最具公共品的例子是灯塔,但它也是排他的,排斥盲人。因此不认识清楚这个相对性,就无法做深入的研究。2)广泛特性,理解透这个广泛性将会使我们设计或生产出更有价值的公共经济品。比如桥梁,我们就要考虑几代人的事情,让几代人都能使用,也就是说不排斥几代后的人。我们古人造的桥都是非常结实的,赵州桥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但没有毁灭。3)失效性,也就是说公共品在一定条件下会失效的。比如城市的道路,由于汽车数量巨增,导致道路严重拥挤,这时候公共品失效了,因为它具有了排他性。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经常遇到排队现象,这并非公共品的精彩表现,而是它失效了。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止公共品的失效。现在就汶川大地震来剖析一下。一)地震中,很多学校倒塌了,非常痛心。值得反思的有两条,一是对公共品价值的认识,公共品整合节约了资源,具有非常价值意义。在古代,上学主要靠私塾,就是那家富裕,就请个教书先生,亲朋好友的孩子都可以来上。现在一所学校,方圆几十里的孩子都可以来上,学校整合节约了资源。二是公共品‘非排他性’的广泛特性,日本的学校修得坚固,并且操场很大,他们是怎么考虑的呢?在遇到灾情的时候,学校可以作为可靠的避难所(当然不只是躲避地震),操场大可以方便直升飞机的起降,可以安置更多的人。他们充分考虑了这种广泛特性,使他们的公共品有了充分的价值。以上两条的反思,将指导我们怎么做。二)地震发生后,成都几百万人涌向街头,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手机打不通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通信设备部分受损失,二是打手机的人太多了,信道拥堵,也就是说公共品失效了。在分析失效前,我们要了解公共品的有效,即公共品的价值体现,我认为公共品价值的充分体现在于每个使用者都觉得善巧方便,也就是它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有人会觉得奇怪,公共品面对的人群如此广泛,人数如此众多,这种非竞争性的实现难道没有难度吗?是可能的吗?以厕所为例子,很大一个地方就一个厕所,好象不够,但是在一定时间区域内上厕所的人是有限的,你想上厕所的时候,别人不一定想上,因此这一个厕所恰恰是够的。当然我们也会在一些景区遇到排队上厕所的情况,这表明厕所公共品提供不足,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数量,但是请放心一个地方修十几个厕所的我还没有碰到过。再有一个例子是手机通信,我相信信道的建设标准一定不是在于支持所有人同时通话,而是会依据这个公共品使用的规律,来进行建设的。关于公共品的失效,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讨论。以上我们似乎看到只要我们愿意,公共品不会失效,这在于我们有能力提供充分的公共品。那有没有公共品资源缺乏的情况呢?有的,垃圾处理。传统的垃圾处理,就是将垃圾堆在一处,或掩埋,或焚烧。而现代的垃圾处理,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再处理。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公共品能力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个体的公共能力来解决,在一些国家,每个家庭在倾倒垃圾时都已经分类了。在公共品资源有限的时候,个体的公共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个体的公共能力包括知识、道德水平等。在汶川地震中,中央政府调集各种资源抗灾救险,光出动武警官兵就10几万人。对于中央政府提供的,我们可以看作一个总的公共品,而省、市、县、乡镇等,我们可以看作个体。很遗憾,我们省、市、县、乡镇等个体的公共能力太弱了,我们救灾的意识有没有,组织执行力如何,等等。因此在加强总的公共品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提高我们个体的公共能力,让我们的总理能好好的休息一下。以上似乎实在讨论一些公共的事物和服务,实际上我们在了解研究公共品的特性和规律后,我们就能更好的改善我们的政府部门,因为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属于公共品,那它一定符合公共品的特性。紫泥此文敬献给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 公共经济学的可不可贴呀?

    当代公共经济学的新发展罗宾•鲍德威,巴尔戴夫•雷吉本文概要性地解释了近几十年公共经济学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与性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共经济学带来了创新,本文对此做出了简要的描述。信息理论与博弈论的思想和工具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和跨时间序列分析的成果也对经济学家们思考公共经济学问题和设计公共政策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的发展同样也对经验研究与分析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书随后的8章反映出了这些影响的意义,这些领域覆盖了对残障人士收入转移的目标、对逃税的控制、有效率的政府、政治过程向选民倾斜的趋势以及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等。1。背景与动机与经济学的其他研究领域相似,在过去的20多年间,公共财政学,或者如现在所称的公共经济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进展,如经济分析中信息的作用、无处不在的朴素的博弈论思想、经济模型中对制度约束的整合以及跨时间分析等都使得经济学的逻辑与结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理论创新应用于公共经济学改变了我们对政府作用的认识。一方面,信息约束和制度约束使我们对政府完成其传统意义上的任务的能力产生了疑问,这类任务包括提供公共服务、进行收入再分配、提供社会保障、规制对自然资源的以及消除大气污染造成的负外部性等。另一方面,这些创新引入了新的、有时是非标准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经济政策的相关问题。这些手段包括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手段的运用以及作为标准税收转移体系的出于再分配目的的实物转移体系等,还有运用委托-代理分析方法来指导诸如政府契约、环境政策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规制体制设计。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公共政策制定者们还面临着除不完全信息之外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在效率与均衡这二大目标间权衡。有些经济政策的争论,比方说税收转移体系的问题,通常主要就是关于其公平性的讨论,尽管经济学家们更愿意集中精力探讨其效率方面。效率与公平这二个目标通常是冲突的,单靠经济学是无法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来权衡这二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因此公共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同样也涉及到政治哲学问题。解决这些目标间的冲突的办法之一是让政治程序来决定每一目标的权重。同时,在将政治程序作为达成既定再分配目标的最有效率的方法的过程中,经济分析同样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从更具技术性的角度讲,大部分现代公共经济学的分析都是关于政策设计的,以此尽大限度地扩展次优效用的可能性边界。这时就需要政治程序来决定在可能性边界上的偏好点了。尽管这些经济理论的创新直接影响了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它们也同样反作用于这些问题的实证经验调查。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系列经验研究,这些研究代表了当代公共财政研究的经验方法和分析方法。这个导论性的概述旨在将这些经验研究应用于某些现代公共经济理论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中。2。公共经济学中的创新现代公共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拜马斯格雷夫的经典综合所赐,他的有关政府应该具有效率、分配与稳定的职能的三分法仍然有效。现代理论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应该如何追求实现这些功能,以及这三项职能之间的相互的影响。具体说来,这些理论创新中有四项对对丰富公共经济学是极具影响力的,即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和跨时间分析经济学。下面我们依次进行简要介绍。不完全信息信息,或者说是缺乏信息,对于政府政策是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缺乏完全信息已经成为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改进市场(失灵)结果的政策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限制。政府既不能完全充分了解其公民的需要、偏好和行为,也不能很好地监督

  • 公共经济学版实习版主lyngqng实习报告

    感谢各位论坛首长达人们的亲切关怀和支持,我与2011年九月被荣幸的任命为公共经济学版实习版主。因我中途多次出差海外,网络连接不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习报告。当时以为错过了为论坛服务的机会了(现在想来,我的观念当时很幼稚)。2012年4月初我与星野的沟通中,所幸能有机会继续做实习版主,我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协助版主Sunknownay对公共经济学板块的主题分类整理。工作量大约为40-60页 x50主题/页。除提问主题外,其他所有主题的分类已完成。二,阅读并处理新的帖子。三,积极发起和参与本板块的讨论。一些思考:我看到在公共经济学板块中,有些“经济学人”竟认为公共经济学是边缘学科 (“理所当然”,我们的板块很“冷清”)。当然,这也代表了绝大多数国人,尤其是官员的想法。殊不知,市场经济的中国最大的参与者是ZF和公共部门,而且政策影响涵盖了所有的私人部门和老百姓。我出国五年多,感触颇深,中国在高科技上并不输于西方,但我们对管理的研究和重视,是出奇的初级,着实吾辈担忧。西方的公共系统的管理和研究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西方ZF中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官员都是作政策分析,闲职很少。我们的ZF似乎相反。西方的政客大多是律师出生,我们的大多是科技背景出生(外加很多年的管理职业经历)。当然,体制和“特色”可能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跟“科学管理观念和意识的缺乏”,公共政策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滥竽充数”者过多不无干系。所以,我建议以后公共经济学板块的发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力度:一,以传承公共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管理的主要进展和思想为目标。二, 以讨论具体政策为主线。三,必要时可以吸引一些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参与讨论,以提高论坛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当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而政策分析方法的改革应当作为主导。我有信心和决心为促进这一转变添砖加瓦。最后,还望各位前辈以后多多支持,不吝赐教。致敬!lyngqng公共经济学版实习版主2012年6月9日

  • 公共经济学版发帖的指导性原则及建议

    首先,我们感谢你对公共经济学版的关注,真诚地欢迎你加入我们。请遵守我们公共经济学版面发帖的指导性原则,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共创一个友好、前沿、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公共经济学的网上家园。—————————————————————————————公共经济学版发帖的指导性原则一、提倡、鼓励、支持严谨规范的公共经济学领域内或相关领域的(含财政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及卫生经济学等)研讨,不提倡回复毫无内容的纯粹的顶帖。二、对于发表个人观点或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帮助其他会员答疑解惑、提供优秀公共经济学类资源的会员,版主们将不吝给与经验、论坛币及其他指数等等相关奖励,奖励额度视贡献大小而定。三、禁止发布广告、恶意灌水、重复发帖、用语不文明等行为。如有发现,版主视情节轻重而定给于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删帖、扣除属性分值、锁定和封IP。版主:iyiqian晴耕-雨读东亚富2005年2月22日———————————————————————————

  • [原创][下载]郭庆旺 公共经济学(2006版)(PDF真书版)

    公共经济学郭庆旺赵志耘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关于本书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经济科学。它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的经济学科,又是一门生机勃勃的经济学科。20多年前,这一学科的英文主要用“publicfinance”表述,我们一直把它翻译为“财政”或“财政学”。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快速发展,现实经济生活的日新月异,这一学科出现了研究范围的多样化(不仅研究政府公共收支本身的问题,还研究政府公共收支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公共企业的经济活动、政府管制或规制行为等)、研究内容的微观化(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念和方法研究政府的具体经济活动)和研究方法的定量化(主要是运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效率、效果等),以至于超出了英文“finance”(资金、融资)的含义,不得不将“publicfinance”改名为“public(sector)economics”(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也有人译为政府经济学)。不过,汉语的“财政学”并无这种语义上的局限性只要将新内容、新发展反映出来.不一定要改名。所以在我们看来,“财政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同义语,即使有人有新的叫法,其实在内容上也是换汤不换药。本书采用的名称为“公共经济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招标时确定的名称。因此,本书中的“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分别与“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同义语。本书是在2002年出版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财政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财政学》的基础上写成。鉴于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课程教材”,主要为公共管理类学生学习之用,因此,我们在内容选择上使之更贴近公共管理所需知识。同时,本书在进行经验分析时尽量用表格列示出具体的实际数字,这主要是想给予教师和学生以真实可靠的毅据,但在教师讲授的课件中,一般都把它们用曲线图更直观地表示出来。本书共分14章,可归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澄清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提供了分析公共支出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效率、经济影响等。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至第十章,研究了公共收入的形式与规模,重点放在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税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税制建设,特别是税制改革等制度性问题。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综合考察公共收支结果的一些理论和政策问题,包括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等。第五部分包括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探讨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财政竞争问题。本书的酝酿长达五年之久。在此期间,我们在2002年出版的《财政学》曾在中国人民大学2001级、2002级和2003级财政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财政学”课程中使用。在该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让同学们专门挑毛病,并以“如何完善该教材”等题目作为作业。同学们的认真态度和活跃的思维,让我们在写作本书时受益匪浅。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我们深深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他们的耐心等待,更使我们感到写好本教材的责任重大。郭庆旺赵志耘2005年仲夏[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116:24:43编辑过]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