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教你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识别传销,避免创业陷阱

    经营了GDI两个月,基本明白了直销是一种什么东西,面对着网络上对于GDI的谩骂和误解,我一笑了之,不过现在我感觉自己无法在沉默下去,我之所以站出来写一点东西,是因为我看到目前仍然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非法传销是什么东西,不知道如何去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是非法传销,而且现在有些非法传销把阵地转移到了网络,搞纯电子商务传销,受害者更多,而且很多都是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我看不下去。所以今天,我来带大家复习一下以前中学学过的理论——也许你们已经忘记了,觉得没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几个基本概念,教你如何识别非法传销。很简单,就是三个概念,一个标准。三个概念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标准接下来会谈。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包子能充饥,衣服能御寒。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价值只有你消费这件商品才能真正体现,比如包子有使用价值,你吃了它,才能体现出它本身的价值。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说白了就是一个包子值多少钱,多少人民币,或者多少美元。  了解了以上三个概念之后,我们谈一下用这三个概念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为非法传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经营者以及公司获得的利润,是否来源于消费者对公司的商品的真正消费。下面我以目前市场上几个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项目为例,教大家判断。  1.安利  这个大家听说的太多了。安利的商品就是安利公司卖的保健品,其使用价值是有的,但是具体效果不得而知,谁吃了谁知道。其商品的价值,就是公司制造保健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人力物力。安利的商品的价格,大家也都知道,高过天,但是你也很难判断是否符合商品的价值,因为你不知道里面的成分,不知道生产它的成本。那我们依照上面的标准,判断安利是否传销。  案例:某人刚加入安利,花几千元买安利的商品,获得经营权,继续推销别人购买安利的商品,也就是大家说的拉下线,通过别人花钱购买安利的商品,自己获得相应利润。即利润来源是,其他客户购买商品的付款。  按说这是符合上面的标准的,但是实际上,购买的人,大部分并没有真正使用,只是购买消费,而不是真正的使用消费,所以,大家自然而然觉得安利就像传销。  结论:安利不是非法传销,但是因为没有实际消费,做成了类似传销的形式。  2.月朗  这个是本土企业,代表产品是卫生巾。使用价值当然有,每个成年女性都需要,效果如何,问问使用过的人。其商品的价值,就是生产卫生巾的成本和人力物力。价格,相对偏高,但是人家打着负离子的招牌,属于高科技,我们管不了。  案例:某男性,购买了几千元的卫生巾,获得月朗经营权,继续让别人购买卫生巾加入月朗,也就是大家说的拉下线,自己获得利润。利润来源跟安利的相同。  跟安利类似,购买月朗产品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消费,而只是购买消费,一个大男人总不会去使用卫生巾,买一大堆,全家老少擦鼻涕用也要用好久。所以大家觉得月朗也是传销。  结论:月朗不是非法传销,但是因为大部分商品没有被实际消费,做成了类似传销的形式。  3.无限极  本土企业,商品是中药保健品日常用品。使用价值也有,就算不保健,牙膏洗发水也是有用的。商品的价值,生产研制这些无限极商品的人力物力。人家也有专利权,也是中药制的,还有几所大学的科研支持,这些都是价值所在。价格,别人定的,有人嫌高,有人接受得了。  案例:我身边就有,我姐的同学,经营无限极2年,目前营业额十几万,每月拿接近一万,也不算多了。加入无限极,也是消费产品,自己先买;要获得这每月的一万元,自已要至少消费180元的无限极产品,利润来源,营业额,也就是别人消费无限极产品的那十几万里的提成。  结论:无限极不是传销,而且商品大部分也被真正消费了(无限级的客户貌似自己用的还不少,毕竟不用白不用),这是根本的利润来源,虽然有些人不是自愿消费,而是为拿提成不得不消费。  4.E网商务  最近号称“财富第七波”,拯救全球经济的E网商务,E圆传奇系统,很是嚣张,说是比阿里巴巴还要先进的循环商业模式,要做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商品:E网商务网站上确实摆着一些真正的产品,号称百家对百货,任何人都可以把商品摆上来卖。这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都有的,毕竟是真实的产品。价值么,也就是厂家生产商品的人力物力。价格,他们自己说不高,其实还是偏高(目的是让你不会买)。  最重要的是分析利润来源:那些上层人士的收入,是不是来自出售这些商品的利润呢?不是!加入E网商务,按他们说是消费满600积分就可以获得VIP会员资格,但是这个消费,光靠你买他们网站上这些真实商品,太慢了,最快加入的办法,就是你直接投钱,购买代替积分的所谓网络电话。而且你要获得高级资格,提高所谓的日收入上限,就得花更多的钱换这个虚拟的积分。所以,上面人的利润收入,主要是来自新加入的人所缴纳的,为获得资格所需要的钱(企业会员大约需要上万)。而实际产品的消费呢?有几个人真正买过网站上的商品?  结论:E网商务是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来做非法传销的勾当。人们并没有真正消费产品。  5.世界通  这也是最近在国内流行起来的公司,他的产品,是一款手机广告软件,使用价值,就是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在手机上点广告,价值,就是产生的广告效果,商家投入的广告费。价格,鬼知道他定的什么价格。  每个加入世界通的人的利润来源:按照他宣传的理论,每个人都要用手机,每个人都可以点广告,利润来源于商家投放的广告费,但是有人客观的计算过了,商家的广告费,仅仅是一个零头,目前为止,使用世界通做广告的商家,没几家,那些做世界通的人的利润来源,主要来自于拉其他人加入时要缴纳的变相的入会费,有的几千元,有的两万多。  结论:世界通其实就是以所谓高科技来蒙蔽大众的非法传销,用新加入的人的钱付早加入的人的每月收入。  举了这些个例子,想必大家已经会自己判断什么是传销了吧,说白了,就是看其利润来源,是不是人们真正消费这个产品的价值。  GDI,商品就是ws域名和100M虚拟主机还有10个1G企业邮箱,使用价值毋庸置疑,具备建立一个网站所需要的条件。价值,就是GDI公司买断这个域名的成本,还有提供每个域名虚拟主机服务的成本,价格,每月10美元,一年120美元。  利润来源:每个GDI的会员,都在使用这一套完整的服务,缴纳使用费。所有人的提成,包括GDI公司的利润,都是来源于这套服务的使用费。至于很多人所说的GDI的域名不值这么多钱,是暴利,那么,大家可以去中国的域名服务商万网,www.net.cn,去看看类似商品的价格,一个普通域名,加一个100兆虚拟主机,加10个1G企业邮箱,一年多少钱。自己去可以看看。  大家可以拿我这个标准去套任何一个企业,不只是直销的企业,普通的企业也可以适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真理。如果看了上面我的解释你懂了,觉得认同我的看法,你帮我顶一下贴,如果你看不懂,那我对你说,别在这骂我,浪费你的唾沫星子,回家去你们那的中学报名,补习补习再来。  至于那些说我们送钱给美国人的爱国者,我摆明了说,直销的最根本目的,就是销售出去更多的产品,不只是安利月朗无限极GDI,产品卖出去的多了,获利最大的肯定是公司。你不情愿交钱,你也别想通过这个赚钱;你不情愿给别人打工,自己开公司去。你作为一个消费者,能够从其他人的消费里获得你自己的利润,已经很不错了,埋怨什么呢?你去包子店买包子吃,觉得好吃,告诉邻居,邻居也去这家店买包子吃,你有钱拿么?多层次直销,就是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介绍其他人消费商品获得一定利润,别人买包子,你有收入。我只简单的解释这么多,不理解的,不要做直销。  最后,我说明我写这个的目的,主要不是为GDI宣传,而是为了大家能够掌握识别传销的简单方法,让非法传销无处藏身。  看过我帖子的人,有兴趣交个朋友的,可以加我QQ:67117365,交流一下。原文链接——教你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识别传销,避免创业陷阱_创业家园_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post-enterprise-166770-1.shtml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_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包括马克思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包括后来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党中央发展了的经济思想与理论,还包括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有关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建的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首先,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物质条件。当时,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已得到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这种客观物质经济条件的成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要基础。其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剥削的加深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先进生产方式要求的无产阶级需要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从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再次,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的新发现、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方面,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和要求;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进一步说明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据。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合理内核

    首先认识的前提,现实社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等价交换!严格意义的等价交换必须建立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范畴基础上。当然市场经济会认为这只能跟人的主观需求联系,也就是交换价值的成立——实际是生产要素的地位问题。  但这里就问题多多,不能说就是公正合理的。就跟亚当斯密揭示的,如果是等价交换,那么资本家赚不到钱!也就是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会和他创造的财富等额!而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也揭示出,如果市场真是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完全没有交易成本的经济活动,那么世界不会产生暴利和富豪。只要市场就可以了,不用公司这类组织——单个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这不是现实!现实是制度弊端和发展不均衡产生了具体的财富漏洞,于是各种投机冒险活动产生了,这甚至是经济一贯发展的动力。而这是产生贫富差距的很大根源。从我们身边就可以看到。那么改变这样的不合理,就起码要有这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然,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反思是应该的,我也在不断思考,想起来我转了个圈。前几年接触社会经济生活,所以相当大程度认同它,而后脱离了一段就单纯从道德文化层面进行评判,于是有反感和否定出现。现在又重新接触社会经济了,又相当认同了——当然我个人的观点无足轻重!但我们应该多看些东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评判。它绝对有合理内核的。而所谓苏联式的政治经济模式实际有很大程度的扭曲和误读,列宁都未必到马克思的理论水平,更别说斯大林的简单化了……  斯大林把社会性质简单定为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这就迈过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间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什么?就是具体的生产模式和形态,比如你就是所谓公有制,但个人无权决定自己生产什么和劳动强度等,同样属于强制异化劳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否定,但关键他有科学理性的态度,也就是看到其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导致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是生产发展的产物!生产就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而不是为自己使用,这就是区别前面自然经济的成分。而且导致货币经济高度发达!这样社会就高度分工;又导致生产力极大提高——斯密时代已经看到这一点,专业化的分工会使生产力极大发展。而到今天机器大工业的时代生产力的水平更是超越前人想象了……  而这其中同时就蕴涵极大危机!斯密比较客观地指出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分工导致人的畸形!“人们整日的生活都花费在一些简单的操作上,其结果总是相似或相近。人们没有机会发挥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他们通常会变得愚蠢无知,而人是有可能变成那个样子的。”他指出当时各工业国的底层民众是十分愚笨的!而后则是生产的盲目性,所谓有效需求的问题!  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价值理性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完全抹杀和不承认。而现实世界的群体间的不公平和穷国富国的矛盾等等,都不是简单的形而上学理论可以概括的!对此,一些晚近的西方经济学也有揭示,比如庇古指出内部性和外部性的矛盾问题,也就是个体成本和社会成本的问题,私人赚钱了,而很可能社会遭殃了……如现在的环境污染。要有社会成本的概念等等。至于“公地悲剧”更是这样的例证,就是说如果任由个体的放任,那么公共资源是会被糟蹋的不像样子的!这是事实。当然他们是站在改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层面以局部的眼光来看的,实际这个矛盾可以看成为整个的社会性危机。就是个体的行动自由会导致公共的利益受损。  那么解决的思路是什么?比如外部性问题,庇古是要征收高的税赋进行补充的;而公地悲剧的解决办法则是把这些土地细分为各自的财产。这样他们就不会这么为所欲为了——这实际也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的思路雏形。也就是让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当然现在的股份制就是这样的改进。应该说过去的公有制并不是一无是处,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没有股份制,那么你单雇人,他们也不会卖力!为什么?没有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感,觉得就是金钱交易而已。而过去倒是确实有主人翁责任感的。  所以我们必须需要超越个人主义的整体社会立场!当然我们不是要社会经济停滞,那是纯道德主义。属于小农的空想后退。原文链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合理内核_关天茶舍_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post-no01-485952-1.shtml

  • [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什么学生不接受?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什么学生不接受?英国学者为什么应该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是实际上可能做不到?有关是否应该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能将引发一场争论。和经济学中的其他文献一样,这场争论也将是关于教育的内在目标和技术性目标的。现实状况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被教授。这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正统观点(他们认为后者是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有关教育的争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很好达到教育目标的这种能力。本文接下来讨论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被传授。引言90年代,申请经济学学位的学生人数减少(这可能反映了社会科学相对于职业性课程而言的、一个大的总体趋势),这引发了大量文献讨论如何扭转这种趋势。这需要对经济学进行重构,而对“经济学的教育”进行讨论的文献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并不仅仅限于教育技术、教材的评价和学习方式等问题。然而,现有文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为挽救经济学所提的各种建议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就是,是因为教学方法有缺陷,学生们才会觉得经济学没什么吸引力,或者最少说,如果教学方法更好的话,任何问题都能够被解决(BEKER1997LANEY1999)。最近的讨论对有关“经济学的教育”作了很多新的发展。尽管主张并不相同,但是非正统经济学家们和正统经济学家提出了近似的目标。前者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所教授的内容上面,教学方法则是第二位的问题(尽管他们也并不反对教学上的创新)。正统经济学家们认为问题主要是教学过程,而并不是(正统的)内容;非正统经济学家则认为主要症结出在他们所反对的那些(正统的)理论内容身上;他们认为如果在内容上进行改进,经济学会变得更有吸引力。一些非正统经济学家也就经济学被新古典经济学统治这一现状表达了关注;他们也同样关注非正统经济学思想在未来获得改进的可能性及其前景。同样的,在法国兴起的、对现行教学内容的攻击也很引人注目。因此,当前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对于教学的目的则没有考虑。HELBURN则认为,很显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同样必要、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尽管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本文主张:对于任何对内容或是方法的讨论来说,首先要进行的是对于教育的目的的讨论。在讨论以何种手段达到教学目的之前,必须首先确切理解教育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因此,很显然地,对正统经济学的教学的——或者是与教学无关的——争论必须包括对教育目的的讨论。然而,现有文献中很少有对教育目的的讨论。本文就旨在强调这种缺失。由于作者本身是经济学家,对教育目的的讨论就被置于经济学教育的框架内。非正统经济学家在手段方面的争论比在目的上的争论更大,但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意见一致,所以我们无论如何还是要搞清楚这些目的。很显然的,因为教育扮演着很多社会性的角色,所以如果不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讨论,任何对教育目的的争论都会看起来很幼稚或者干脆就是空想。那些想要教授非正统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必须对这一社会环境有清醒认识,否则必然要失败。对教育目的的争论早已有之。CASTLE指出:“柏拉图肯定会提醒我们,如果没有弄清楚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可能设计出正确的手段。”(1961)罗素(1922)说:“在考虑如何进行教育之前,我们最好弄清楚想要达到哪种结果。”MAGER说:“除非教育者先弄清楚他们希望学生们达到什么结果(作为教育的结果),要么他们就只能在自己制造的迷雾中摸索。”这表明,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是一切对于过程和内容的讨论的先决条件,正如PETER所指出的:教育本身“并不是特制任何特定的活动或者过程。而是制定出某种活动或者过程所必须遵循的标准”。(1970)因此,本文结构如下:在第一部分中,对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教育的目的问题可以通过把内在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随后会解释)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第二部分讨论了正统经济学教育的目的。第三部分承接第一部分,对经济学教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活动(或者是新增或者是扩展现有的)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达到教育的很多目的——至少与正统经济学做的一样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比后者做得更好。本文最后一部分认为:尽管在教育上来看又如此多的优越之处,然而,因为许多(主要是体制上的)因素——包括英国按照QUALITYASSURANCEAUDIT确立起来的教学资助体系——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起来不大可能被广泛教授。教育的目的当然,对于左派的、激进的或者说是非正统的学者而言,教育永远是一个中心议题。这也永远是一个政治辩论的议题,TORY政府制定国家标准课程表的活动可以被解读为试图要控制教育的内容。然而教育的角色和重要性却不再是辩论中的主流内容了。对于左派来说,他们更关心的的事情是右派们又控制了讨论的进程。确实,对于那些希望获得一个更公平的社会的人们来说,未来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教育和想法的沟通上。但是历史表明,右派们一直都在控制教育讨论的进程。总体上看,历史学家们在通用的初等教育的引入上达成了一致意见。HOBSBAWM说:历史学家们“都非常赞同的一点是:在19世纪的欧洲,对于那些积极推行通用的基础教育的政府当局和其他机构来说,其实际目的不是经济方面的。其目的首先在于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即为了使穷人们坚信宗教、遵守道德、顺从,为了教他们愉快地接受现存的社会状况、并且让自己的孩子们也重复自己的生活道路,这实际就是把AUVERGNANT农民转变成法兰西的好公民、把CALABRAIN变成意大利人。”STONE也通过对英国的类似分析表达了同样的看法。GELLNER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使社会同质化。BOWLES和GINTIS的学术报告则表达了更激进的观点。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现存社会状态的再生产,而且完全就是社会不公的再生产:“教育证明了人们的贫穷是合理的、并且把这种贫穷归因于个人的失败,通过这样进行了社会不公的再生产。”ZINN则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生产出“被雇佣来保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的人、各种麻烦的忠实的处理者”,也就是说其目的就是控制社会、缓和矛盾。以上观点的正确性在今天得到了更激烈的辩论,但是有许多人(都不是正统人士)认为对照以上的这些观点,现状并没有什么改观。HOBSBAWM说:“为什么。。。所有的政权都要求年轻人们在学校学习一些历史呢?这并不是希望他们去理解社会、理解社会是如何变迁的,而只是要证明现状合理、要他们为现状感到自豪、要他们做或者成为好公民——美国的、西班牙的、洪都拉斯的或者是伊拉克的。”这种态度通过所谓的“基准要求”而在高等教育中扩散。如下文所要讨论的,这将使得非正统经济学的教学被进一步边缘化。然而它也使得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更为必要。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要教给今天的年轻人一个现存的知识体(ANESTABLISHEDBODYOFKNOWLEDGE)还是要增进他们的理解、让他们去发现新的知识以重构这个世界呢?但是当前的讨论并未集中于此。就本文来说,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类范畴:内在的和工具性的,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PETERS认为这种分类太过简单化了,而且人们“过于倾向把教育看成一件工具性的事情”,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确实带领我们“直接接触到了今日争论的中心问题——哪一种教育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从下面定义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教育确实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动;但是这种分类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之前就有,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对此进行过讨论。!!因此这两大范畴可以被看作是哲学上的两种极端情况、中间则存在着无数种组合。内在性目的VS工具性目的a)内在性的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在文献中也被称作自由的教育,但是bridges认为它的核心特点是它“使得人们拥有一种能力,去自由地、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这就意味着:——能够批判性地、审慎地对待他人提出的想法或者信仰的能力——清楚地知道其他可行的选择。。。XXXXXX——某种程度的个人独立自主,使得自己具有愿望和自信的勇气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这三条可以被更精炼地界定为批判性的(评价性的)和分析性的思维;比较性的思维;开放性的思维或者是不受成规约束的。很明显的,这些东西都是属于智力的范畴,主旨在于获得智力上的某种能力。从总体上来说,这些都是要发展个人的思维过程。换个时髦的说法,学生们被鼓励去“学习如何学习”。教育的目的旨在提高思维的开放性和智力的解放,由此可以发展出对世界的批判性的看法,并可能进而导致相应的行动——由此看来,这些观点具有潜在的激进性的效果。但是事实并非一定如此。根据BLOOM的有影响力的著作的观点,内在性的目的相对更“复杂”。这种教育目的可能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例如,对于智力——而不是实际能力——的强调可能被看作是精英主义的。而且,这种分析可能被看作是过于偏重心理方面的因素,或者说是个人主义的。但是,除此之外,内在性的目的有两个重要含义:首先,课程表上的教学内容只与思维过程的结果的获取相关.——而且也必须根据它们达到这些结果的能力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其次,“事实”与“知识”一样都不重要。b)工具主义教育与此相反,工具主义教育则是更为具体的、并不复杂的特定目标。工具主义的教育主要着眼于有用性和适用性,因而更为实际、更为实用。同时,这些目标并不复杂——这一点与内在目标非常不同。在文献中,我们能够给经济学教育界定出很多种工具性的目标。与一种激进的世界观相内在一致的是,工具性教育可以被看作是旨在灌输具体的“事实”以培养起一种具体的世界观。这可以被称作是社会化的甚至是灌输。这通常会伴随着某种形式的保守主义(即使这样,在撒切尔主义观点看来,这也是属于自由主义的,甚至是极右翼的)。很显然,工具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按照原样再生产出现存的社会体系。工具主义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培养出消费主义者、社会化的公民,这些人对于广告和主流的新闻管理会无条件地接受。与此相结合的就是创造出有用的、高效的——同时也是顺从和圆滑的——劳动力队伍。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正统经济学机构和成功的政府都把提高“可雇佣性”作为目标。比如说,劳工训练局对这种教育目标的描述就包括下列内容:——设置并调整安全方面的课程,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为学生提供发展和应用技能的机会,这些技能包括:沟通、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任务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劳工训练局,1989)很清楚,工具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可雇佣性”,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对于雇员和生产活动是不是有用。在这里,对于前面所提到的教育的内在性的目地几乎没有给予关注。当然,有一些对现存秩序持批判性态度、却又并不希望其发生彻底改变的经济学家,也把目的集中在“可雇佣性”,因为他们的学生需要在并不完美的体制下得到就业机会。也许,这部分反映了他们对于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公的关注。然而,接下来,“可雇佣性”的目标——及其被学生和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接受这一事实——导致学生们去寻求倾向于专门的学习、获得专业培训和技能。在这里,专门“事实”和“知识”的精确性成了最重要的东西。然而,这只能是学生们知道“如何做”和“什么”,却不一定知道“为何要如此”、“确实如此么?”。这损害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进行独立地、批判性地思考的能力。学生们可以很熟练地解决问题,却并不关心这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教育的工具性目标会妨害内在性目标。诺曼特比特的观点就是工具性教育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主张教育应该与市场紧密配合。这有两个主要含义:第一就是教育本身应该与更广泛的市场需要(主要是国内雇主的需要)相配合,第二是教育过程本身也应该被市场化。就这第二点,哈维2000提出了明智的观点,他分析了这种市场化活动对于学术界的生产的组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一步地说,目前越来越盛行的把学生当作“顾客”和认为教育部门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观点都是教育活动市场化的证据。这就意味着两件事:首先,大众化的课程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其次,学生们的需求也影响到了课程的设置。前者意味着学术活动将被迫象资本一样被对待——也就是从现有的专家的领域进入大众的领域。这一点显然是属于教育观点的分歧,而大部分此类分歧都可以被忽略。在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界定:工具性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就业和市场化。但是对于bailey来说,工具性教育还有更深的含义:“尽管面临的压力已经改变,但是工具性模式的总方向还是朝向着抛弃教育、或者至少是学校教育,这一模式将生产出不仅仅能够很好地扮演自由市场社会所需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对这种角色安排感到心满意足的公民。”最近宣布的高等教育中经济学教学的基准目标使人感觉这已经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了。这也清晰地反映了工具性目的的社会化。就以上这种区分,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一些问题。尽管教育的内在性的和教育性的目的一直被认为是互补的,但其内在联系实际上可能要复杂的多(CLARKE&MEARMANN,2000)。我们也许可以在目的和结果之间做一个区分。很显然,如果批判性是内在性目的的关键所在,在对任何知识进行批评之前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如果学生们不掌握一定的工具性知识,所谓的内在性的教育就根本无法进行。如果这种知识被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结果而不是教育活动的终结,那么这种互补性就是存在的。然而,也可能有人会争辩说内在的和工具性的目的可以同时达到。例如,一名好学深思的学生能够学会批判性地去思考物理学定律、学会定律本身、并且运用这些定律去进行研究。因此,教学的目的可以一举两得。尽管如此,重要之处在于如果不获得工具性的结果,内在性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而反过来并不成立。只达到工具性的目的而没有任何内在性的结果,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这就必须要谈到与“教育”这个概念相对立的“训练”。对那些持有内在性观点的人来说,工具性的教育不过就是训练而已。此外,对某些人来说,经济学本身也不过是训练而已,根本谈不上所谓教育。例如,peters认为“我们不会很自然地说要把某人“教育”成统治者、士兵或者是经济学家,我们只会用“训练”这个词。”他对这两个概念有如下区分:“所谓“训练有素”的人只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人,而这些具体问题是以一种严酷的、竞争性的方式被提出的(也就是说容不得多想,解决问题就行了)。而说一个人“受过教育”,则意味着他对此类问题有着多方面多维度的认识”(peters1970)然而,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内在性和工具性目标的区别。并不是说工具性方法没有教育价值:训练可能“也有教育价值”。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工具性的,那么所谓的选择也不过就是在选择用正统经济学还是非正统经济学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了。如果这就是经济学教育的真实现状,它也并未被公开承认。也许,如果过去它是这样的话,争论就会被接着推进下去了。然而,如果经济学教育的目标是智力的发展,那么批判性的方法就是必须的。然而,即使这些范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从教育和课程的角度来看,工具性教育和内在性的教育还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工具性教育主要着眼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们的思考过程。“过程”是重要的,但只是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是这样的。如上所述,这就是正统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学危机的正常反应:学生们所吸收的内容是极为重要的,所谓的“危机”就是这些内容不再重要了。因此,有关学生们的接受率的文献数量激增:研究如何增加学生的数量和学生们对正统教学内容的接受。大量的研究都在讨论如何避免这两方面的下降。这些研究认为,教学过程本身一定存在缺陷、需要被改进,以此来更有效地传授这些内容。此外,那些头面人物们还认为: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经济学的课程应该被简化;例如,图形分析方法应该被摒弃(seifreid2001)。很显然,这些与内在性的教育没什么关系。然而,在我们做出“所有的正统经济学家都是工具主义者,而所有的非正统经济学家都不是”这样一个假定之前,必须承认,实际上许多非正统经济学家们也抱有正统经济学家们所持的一些教育目的。尽管这些非正统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学教育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错误”的、非正统经济学的内容更应该被讲授,他们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主要集中于教学的内容本身。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们才会宣称,非正统经济学在提供有用的、现实的解释和“真正”的知识方面要胜过正统经济学(这说明他们也是工具主义者、主要关心教育的具体内容——史一哲)。然而,这样的观点并未强调对学生们的内在性的教育。争论的双方实际上坚持的目标都是对经济学的原样复制。双方都担心经济学不够受欢迎、担心经济学越来越被认为脱离事实。有关两大范畴的区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两者的界限到底在什么地方。例如,社会化过程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消极的。然而,也有人可能会争辩说社会化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必需的、理想的后果,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社会化(PIAGET1955)。也可能会有人说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拥有一定的实际知识,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很显然,如果学生们想要批判地进行思考,他们必须首先知道事实是什么样的——因为如果他们要批判那些对事实的歪曲,他们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对事实、事件和观点的了解是具有批判性的必要条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学生们要批判一个理论或是事件,他们必须先弄清楚这理论或事件是什么。因此,对于特定知识的掌握要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将“实际知识”和“批判性思考”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内在性的和工具性的目的可以同时达到。进一步讲,批判性思维不是关于批判本身的知识——尽管后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很显然这两大范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就是说,任何名义上的区分都是不严格的。特别是这种区分本身就是争论的对象,而且要屈从于争论双方的力量对比:比如说,在什么情况下社会化变成了灌输?社会化是如何进行的?社会化的标准是什么?而且,对于内在性和工具性目的是否同等重要也存在着争论。本文认为:实际上,经济学教育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内在性教育目的的损害,来强调了工具性目的;而当前的讨论几乎完全忽略了内在性的目的。显然,经济学教育的政策或是重点应作改变。(MAURICE1855,PETERS1970)正统经济学与教育的目的上文我们提到了一些证明正统经济学的工具性的材料。实际上,可以认为正统经济学确实是具有内在的灌输性的。因此,正统经济学的教学并不能够使内在性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例如,加尔布雷斯对正统经济学的目标是为理所当然:“正统经济学占有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它天然地就要发展自己的政治上的合理性、发展/灌输那些使其地位更为稳固的经济、政治教条。没有人愿意相信其自身存在是和更广泛的公共需要相冲突的。发展一种合理的——如果有必要,哪怕是不那么合理的——意识形态以保证自身利益就是天然的要求。(GALBRAITH1996)”BAILEY(1992)认为工具性教育目标(或者是他更愿意使用的“企业教育”概念)是这种合理性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的自由教育中理应包括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认识。然而,除了追求盈利和销售之外的其他体制和其他动机也应该被理解。自由市场经济的那些显然无法逃避的组成部分,如失业、衰退、企业的倒闭破产、鼓励借贷的后果、在财富和权力分配上的不公平和其他一些现象也应该被很好的理解。这些都是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否认的组成部分,要忽视它们倒需要极力灌输。我仍然相信企业教育要对这些自由企业社会的消极方面给予关注。。。。就试图让学生们理解什么现象这一点来说,企业教育并不是没有偏见的”(1992:102)对他来说,正统经济学教育和灌输含义相去不远。确实,那些经济学家们通过测试学生对一个开放性的经济学问题给出正统经济学的答案的能力来检验他们的“理解能力”,这本身就已经隐含(或者是在潜意识中的)了灌输的意味(walstad&rebeck1999)。这一点也体现在那些试图通过教给学生们有关自由贸易或者WTO的“事实”或者“真理”以转变他们的态度的教师身上(VANSCYOC&ROBSON,2001)。如果这就是工具性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已经部分实现了。然而,这一点并未被明确承认。相反地,这样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与内在性的目标是完全相反的。如此看来,在绝大部分教育机构中被讲授的正统经济学也被工具性目标所统治着。达到内在性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批判性地讲授这些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教育的目的a)为什么应该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英国(和其他地方)的大学中在某些经济学教程中被广泛涉及。讲授可能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在美国的大学中),也可能是作为经济思想史课程的一部分来进行——后者更普遍一些。经验证明,在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中很少有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的课程、甚至连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少见。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讲授的时候也是以不恰当的方式被处理的,讲授者的主要精力过分集中于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转型问题。然而,人们要么是过于注意这个问题(schumpters)要么是忽视了很多进来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或者宣称解决了问题,或者对问题进行重新表述(kliman2001)。或者说,对经济思想史的正统的处理中,马克思的工作被认为是一个错误、而且已经被后人的理论纠正了(例如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所以,如果要按照我们的定义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要讲述(批判性地、xxxx)全部细节、并且要排除掉认为其错误的这种先验的成见。当然,这就假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去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larke和mearman2000认为:为了争取能够教授非正统经济学,非正统经济学家们应该提出多方面的理由。最基本的一点:非正统经济学家必须要证明非正统经济学的教学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或者是内在的,或者是工具性的——而且能够比正统经济学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这就意味着要证明正统经济学在达到教育目的方面存在某些失败。本文的前一部分就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非正统经济学家们必须证明非正统经济学能够达到提升学生们智力上的能力(或者进行智力上的改造)的这一内在性目标。第二,他们还要证明,根据某些标准,他们在达到工具性目标方面也优于正统经济学。确实,本文所给予的前提假定就是在目前状况下,工具性目标被过分偏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达到内在性的教育目标么?就批判性思维这一点而言,这是毫无疑问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其内在的批判性而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最独特的范例。马克思的著作因为主要集中于批判以前的经济学理论而通常被认为是错误的。当然了,《资本论》更是具有三重性的批判著作:对当时的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的同情性的批判是其主要元素)、对资本主义本身、对以上二者的联系——后者集中体现于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上(1967)。许多作者——主要是BHASKARS和EGDLEY——将此类著作归为解释性批判,并认为他们具有潜在的解放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解释性批判可以被用到正统经济学自己身上:有人认为正统经济学压制了各种批评意见和不同观点,因此会限制智力的解放、无法达到内在性的教育目标。马克思主义还显示出了一种自我批判的能力——虽然并不总是建设性的(而且通常使得左派活动家们为此感到沮丧),而这是达到内在性教育目标的基本条件。当然了,也应该避免批判性讲授正统经济学、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性较少的倾向(如果它存在的话)——尽管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具有批判性。只这一点就足以使得马克思主义取代新古典主义而成为难以逾越的统治性学说。然而这明显与智力解放的教育目标相悖学说--这一观点的一个证明就是斯大林主义,斯大林主义的情形证明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派生物都象它本身那样具有自我批判性,确实有一些版本是绝对的教条、是封闭性的。在斯大林主义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明显地基于工具性的目的而被当作意识形态来使用。从分析性思维的观点来看,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程度上使用理论和模型,在许多地方还使用了数学方法和图形分析等等(roemer1981等提供了很多例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用了很多种逻辑方法,而不仅仅是象正统经济学那样只用纯粹的演绎法。当然,它主要使用辩证法。相应地,马克思发展了唯物主义,后者也可以被看作是实证性的(bhaskar1991)。因此,实际上马克思为正统经济学提供了大量哲学方法。也许更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例如在其公司史、社会研究、地理研究等等中表现的,这些研究活动都被统一进一个哲学的框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学说,不仅仅有其哲学含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含义。因此学生们可以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思考、在各个不同层面上进行抽象思维。此外,根据bloom和其他人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相对于正统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强的现实性的话,马克思主义可能是与现实联系的更紧密、因而更能够影响到人的认知领域(思想和知识),接下来能够导致情感领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然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多样性及其可能在学生心目中导致的混乱,却使得它有脱离实际的一面。然而,这是任何所谓的“平行观点”体系都具有的问题(clark和mearmann2000),并非马克思主义所独有。而且,学生们会因为自己接触到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而对其产生偏见,导师们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掉这些偏见的影响。然而,因为其具有摒弃错误的事实/价值观的特性并因此具有了积极的/规范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以直接的、开放的态度面对政治问题。其与显示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就提高了,这是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性。就工具性的目的而言,如果马克思主义能够创造就业、提供政策建议、看起来非常贴近现实、鼓励争论和不同意见、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同时又不使用那些XXXXX的方法或者看起来不切实际的假定,那么它肯定对学生们极有吸引力,也能够因此达到经济学再生产的目的。***后孤独症时代的经济学的现状证明这就是现实***。如前所述,要使经济学得以延续下去这一目标几乎是所有经济学家的共同目的——尽管对于应该让什么样的经济学延续下去还存在着巨大争议。尽管并非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本意,但是事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授也可以达到劳动力再生产的目的(尽管再生产出的劳动力可能会更具有批判性、不那么柔顺)。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副产品可能就是学生们更具有创造性、更善于解决问题,而这能够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这两大效应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者不愿意见到的后果,也就是帮助资本主义进行了再生产的过程。简要地说,CLARK和MEARMANN2000认为任何主张应该讲授非正统经济学的人都应证明非正统经济学能够比正统经济学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从以上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在经济学教育中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是没有道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做的甚至比正统经济学还要好。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内在地具有批判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三重批判性会迫使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要么和它一起攻击、要么攻击它以捍卫现状。正统经济学中也有此类元素,不过是非常具有选择性的,主要集中在攻击联合国、某些市场失灵现象、政府的政策等等。它只是要求教师的讲述中更多的使用批判性方法,而马克思主义比它的要求要少。因此,马克思主义应该被讲授,或者作为经济学教程中的一种主要学说、或者作为“平行观点法”的一部分。b)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被讲授以上的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达到教育的目标、而且做得比正统经济学还要好。本小节将要讨论,为什么尽管有非常多的理由支持,但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不大可能被广泛地、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地进行讲授。首先,当前教育的性质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灌输、而且新古典经济学就是灌输的主要内容——正如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看法——那么当前的正统经济学为了达到这种教育的目的就必然反对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毕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无论如何都得算作是工具主义的。如果正统经济学家们相信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最坏情况下也是错误成分最少的),他们不大可能牺牲他们对于教育目的和经济学再生产的信仰。还有其它的社会和制度的因素,比如说一个排斥任何可能的变动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例如,一项社会心理研究发现,经济学教师们首先认为自己是个经济学家、其次才是一名教师。也许经济学教师需要将自己作为教师所具有的功能与自己作为经济学家所应具有的政治功能进行区分。作为经济学家,他们可以支持某一思想派别、反对其他的,但是危险就在于,这样做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教育目标。或者,如果他们承认不能自动地将这两种角色区分开,至少他们也应该通过谨慎选择教学策略来争取实现这种区分。然而,实际上对于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说,最大的障碍可能还是来自于管理结构——特别是提供资助的标准。例如,lee和harley认为,英国的RAE(研究评价条例)本身的设计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标准都非常有可能导致非正统观点的进一步被边缘化。其机制很简单:根据研究的质量对大学给于资助、根据发表的文章评价研究的质量、根据文章发表的期刊来评价文章。如果由一个学术共同体(PROFESSION)来选择所谓“高质量”的期刊,那么这个学术共同体的组成就是问题的关键。LEE和HARLEY认为这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向正统经济学的倾斜。在美国,文章的发表主要被一些大学的经济系所把持——这些地方不可避免地都是正统学派的天下,很显然英国也正在朝这个趋势发展(heilbronor&milberg1995:100)。目前可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证据来评价这一论断(尽管剑桥大学经济学教师队伍组成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支持性证据),但是如果这一预言逐渐变成为现实,政府对研究活动的资助将不可能流入那些明显非正统的经济系中。而这将导致非正统经济学家数量的减少。最近出版的《经济学基本状况》(BSE)提出了QAA对英国大学中开设的经济学课程的评价。因为空间距离的原因,我们无法对这份重要的文件进行充分地、细节地研究,但是我们能够注意到文件的一些要点。很明显,该文件对正统经济学是很偏爱的,可以参见该文对于“稀缺性”、“机会成本”、“均衡”和“边际主义”的评价。此外还可以看到对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肯定、在“政策推荐”和“不断增长的可雇佣性”部分中的工具性目标。然而,BSE编委会的多重目标还反映在要求学生们能“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数据”、能进行“归纳和演绎的”推理、“能够了解不同方法论之间的差异(不是基于模型本身的)”、能够认识到“经济学家们过去和现在分析问题时所使用的不同方法”。根据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经济学教学目标来看,BSE的2.1部分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内在性和工具性目标的混合。一方面,2.1部分提出的目标是“从智力上激发学生兴趣”、“教授学生分析技巧”;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经济学原则的训练”、“一系列可以被广泛应用的技巧”、“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为从事经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一系列场合下建设性地使用这些知识”。然而这些目标本身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根据以上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是有益的。很显然,很难预测BSE对于经济学发展到底会有什么作用。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正统经济学宪章——因为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正统经济学概念;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要对正统经济学的标准方法论进行根本变革——文件表现出了一些与基本原则不同的(对于正统经济学来说)特性,例如其多重目标。然而,即使我赞同BSE在拓宽经济学观点视野方面的努力,它也确实是没有这么做;它实际上认为应该断绝讲授非正统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希望。因为,即使该文件看起来对于增加各个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容忍度很乐观(它可能真的如此),该文件对于各个经济系的所起的实际影响非常小。例如说,如果BSE是唯一的一份给QAA建立评价标准的文件,或者是某些条款——比如对于多重目标的承认——具有明确的约束力,它可能能够起到实际作用并为非正统经济学的讲授创造出制度上的激励。然而,BSE只是“一份重要的外部参考资料”(引自导言);它只是“与现有教程一起对于教学成果的表达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指导、并不具体对课程的设置做出界定”。这可以被解释为要提高人们对它的容忍度,但是实际上它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该文并不明确要求增加对不同观点或多重目标的容忍程度,那么根本就没有一种机制可以鼓励大学的经济系增加非正统经济学的分量。另外再比如说,某个经济系回避(尽其可能)数理模型、并鼓励多元目标,它不会因为所做的事情受到攻击,而是因为没做的事情受到攻击。如果评估者正是数理模型的积极倡导者,这种情况非常有可能发生——如果考虑一下现在新古典经济学教义在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和英国经济学家们的构成状况,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确实,关键问题就在于“BSE是用来与。。。机构自己的内部评估文件相配合的”,当然要受到经济系人员组成的影响了。此外,3.2节有一个关键的陈述:““规定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既不是BSE的目标也不是其功能;这应该由各机构自己来选择和决定”。第一条使得这一问题完全没有被处理;第二条是最致命的,这因为这一点RAE的效力根本没有了。BSE(本身用意是好的)和RAE(不可避免地是极权主义的和非开放性的)的结合,可能意味着BSE的问世就是(越来越多的)正统经济系所推动的——他们可以使用这一文件为自己排外性的政策提供合法性的支持。确实,任何BSE提到制度安排及其对于课程设计的效力的地方,都有RAE的身影。非正统经济学的日子要难过了,不是因为文件本身,而是因为那些能以它为武器的人。实际上,BSE需要增补一个有效的区分政策。然而,HARVIE2000认为,在非正统经济学派中正在发生“一场研究-BOURGEOIS革命”,他提出了一些趋势作为证据。例如,他指出了不断壮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人群和研究资本主义者的出现。这两者都与新古典经济学对高等教育的入侵有关。很显然,该部门的这种资本主义化的趋势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变动,例如以提高效率为名的、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的私有化。很显然,市场力量对教育领域的入侵与生产组织领域的这些变化存在必然联系。可能我们应该注意到正统经济学正在自我膨胀:它所支撑的自由市场理念正在使得经济学的课程设置岌岌可危。这真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其结果就是正统经济学家们就如何“重新包装”他们的“产品”、以到教育“市场”上去“争取”更多的“客户”而争吵不休。现在已经就经济学教学大纲内容的精简——主要是缩减——提出了很多建议(SIEGFRIED2001)。这些变化很显然根本就不是从教育本身出发所作的考虑;纯粹是为了(正统)经济学的再生产而进行的。当前经济学内在的许多要素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讲授前景堪忧。可以认为HAVIE提出的一些趋势及此前的一些趋势对于RAE发生的影响已经体现在大学经济系的组成情况上了。有证据表明,在这种情形下,受过足够训练能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出现了短缺。很可能当前这种状态——要么不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么在正统经济学许可的范围之内讲授——还将恶化。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正统经济学当前对经济思想史的处理方法就是不鼓励多元主义、丑化与自己相对立的学说。实际上,正统经济学也正在合理化。当前,有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缺乏将会给作为多种“平行观点”之一来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带来不可控制的影响。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压制在其他学科中也发生着,例如国际关系和社会学。但是为了提供一种完整的方法、必要的平衡和足够多的可供作为对照的分析方法,在核心课程上必须要兼容并包。然而,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这种所谓“平行观点”的教学方法不可能被实施。当前的经济学教育的制度性结构和有能力的学者的短缺是主要原因。此外,正统经济学持有只存在一种“经济科学”的观点,不允许多元性的存在。对于那些只愿意教授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单元(这在美国的大学里比较普遍)的学者来说,他们的问题是学生们一般来说都已经受过正统经济学的教育了。这就带来了路径依赖的问题:学生们一直都努力去用正统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思维、现在却因为一门课的缘故而要把这些统统抛开。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丰富性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而且非正统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更愿意教高年级的本科(或者以上)水平的课程,他们把非正统经济学只是当作对正统经济学的批评。比路径依赖问题更严重的在于它只是混合了社会化过程的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学不在初级学校中讲授,但是任何讲授经济学的人都不是面对一张白纸。学生们肯定都有一整套先验性的观念,包括对“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或者“无效的”公共部门。这些东西当然都是从新闻媒体中来的。所有这一切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师的工作面临巨大困难——尽管不是完全无法完成。然而,HOYT指出,应该在美国的初级学校中讲授经济学——通过"JUNIORACHIEVMENT"体系(让大学生们进入初等学校体系中)。HOYT认为大学生们甚至应该到幼儿园去讲机会成本。这被认为对大学生们确实有利;对那些能够更好理解经济学概念的孩子们尤其有利。这种建议的逻辑就是:这样做会对大学生和初等学校学生们双方都有利,最终的目标则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学本身的再生产。很显然这里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问题——有意或者无意的。我们认为这反映了更广泛的政治的和教育的背景,这种背景对于马克思主义被建设性的、平等地讲授不利——尽管其在教育方面的潜力很大。看起来今天的教育政策(在我们看来就是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的驱动力就是这样一种观点:教育的价值存在于工具性的利益之中。于是该观点就认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会提高生产力、最终对所有人都有益。然而正如本文开篇就提出的,这不足为奇。传统上讲,右派们把持着教育的主导权。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各种层次的教育都是为统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更广泛地说,正如上文的讨论所反映的,教育和教育政策历史性地反映了一系列狭窄的工具性目标。有人认为这种状况正在持续发展;而且经济学家们(绝大部分是正统的、也有其他一些人)也与其合谋——通过关注A)学生们保留特定种类的知识B)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再生产就要求进行更有效的“市场营销”。与此相对立的主张就是经济学应该朝向非工具性的目标发展,或者至少在工具性和内在性目标之间寻求一种更好的平衡。很显然,非正统经济学思想在一种非工具性的经济学教育中扮演主角。然而,这里也有正统经济学的角色——被用来达到某些特定的内在性目标。这实际上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因为正如BAILEY所指出的:“自由教育是某种特定的课程、某些方法、教师的态度和教师及提供者的某种意愿的混合物。”(BAILEY1992)结论因为马克思主义很显然能够达到内在性教育的目标,有充足的理由应该教授它。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它比正统经济学做的还要好得多。例如,对于PETERS1970来说,这就是教育的关键之处,所以马克思主义应该被讲授。然而,有观点也认为当前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为这种“真正”的教育而设计的,它更关注狭窄的多的工具性目标——社会化或是灌输以及证明现存经济体系的合法性。因此,即使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达到特定的工具性目标——例如解释能力或者劳动力队伍的创造性等等——但是其他工具性目标的统治地位已经最大限度地扼杀了马克思主义被有效地、建设性地传授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给有关教育的争论的目标重新定位。首先是其内容——应将马克思主义引入英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之中、在高等教育的基准目标方面也应引入。然而正如历史事实所展示的那样,右派们控制着进程。评论leeleel:首先我想谈谈罗素。这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喜欢他。连钱钟书那样挑剔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说钱钟书是中国最挑剔的学者,应该没有人有意见。罗素有一篇文章,叫做“HowtoAvoidFoolishOpinion”。有两句话给人印象极其深刻:“Ifanopinioncontrarytoyourownmakesyouangry,thatisasignthatyouaresubconsciouslyawareofhavingnogoodreasonforthinkingasyoudo.”"Ifthepeopleandthenewspaperseemmad,perverse,andwicked,remindyourselfthatyouseemsotothem.Inthisopinionbothpartiesmayberight,buttheycannotbothbewrong."试着翻译成中文:“如果有不同意见让你很恼火,这实际上表明,你下意识地感觉到了你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你觉得那些人,那些报纸狂妄,变态,而且刻毒,你就提醒你自己,他们看你也是这样--这一点你们双方可能都是对的,但是不可能都错。”再说这篇文章。我以前见过原文,记得是一位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写的。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容易起派系,容易定于一尊。当年推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拒之门外,高鸿业教授在回忆中说,感觉当时国内的学者对西方经济学所知甚少。而且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批评现代经济学,实属无聊之极。后来1980年代开始,西风东渐。但是面对这一次欧风美雨的涤荡,“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知识分子明显地比他们的前辈在1940年代及以前的表现差得太远--这不是个人的失误,我们可以把原因归于时代,但是总归技不如人是事实。于是中国开始“反思”。很多人反思的结果,是要把洗澡水、孩子,连同澡盆一起抛弃。产生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底气。很多人拒绝与不同意见的人交流。这就是我贴罗素的那两句话的原因。实际上马克思的思想,从解释现在中国的具体问题而言,是很有生命力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基础,还带有强烈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特点--看看海淀图书城经常主办的那种“集市”,再看看经济史,或者,比如布劳代尔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动力的叙述,就忍不住产生这种联想;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再看看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或者,推崇自由主义的人,看看哈耶克关于合作秩序的扩展的论述,或许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对这些问题的考察,马克思的深度是难以企及的--马克思可能片面,可能错误,但是不会浅薄。我问个一个问题:什么叫主流经济学?有人告诉我,20世纪其实就是新古典。我问:一个人几乎每个经济学家都从他那里吸取营养,他算不算主流经济学家。他想想,回答:应该。我问:那熊彼特算不算主流?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伪问题。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无论对与错,都激起了人们的思考。熊彼特怎么会有这些想法?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尼安德特:我还是认为,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没有用。就是因为你不能批判它,你只能“发展”它。有话又不能直说,云山雾罩的,一不小心又把别人给耽误了(假定你是讲师,教授一类的N人)。只有等到你可以任意对它进行评论的时候,那才能真正去研究它。我有一个老师,只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说,别的都是屁,他只信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个“又红又专”的老师。当然,最初听他的课的人不少,也没法少,考研要考,他还可以关你,连毕业证都拿不到。可是呢,现在研究生选课是“双向选择”,学生也给老师评分了。现在呢,就没人听他的课了。换个角度想,老师是对的:黑格尔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学生也是有原因认为他是错的了。你可以去改变一部分学生的想法,但是你不能改变这个现象,至少一段时间内。究其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制度决定的。不把这些枷锁去掉,你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不能排除你所了解的也是表面现象。至少目前,象你说的,两者都系统研究的人很少。当你对“抛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种现象感到很恼火的时候,乃至删除异议的帖子时,isasignthatyouaresubconsciouslyawareofhavingnogoodreasonforthinkingasyoudo.最后,我想表达的很简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Hammurabi:歪嘴和尚念坏了经,屎盆子自然会扣在经身上。西方怎么讲马克思,稍稍了解战后西方社会思想史的人都会清楚。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嫡传就不提了。从马克思那儿读出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可谓洋洋大观。从前现代性直到后现代性,都能从马克思那儿读出来。相信,老马被德国人评为德国伟人top3之一肯定不是一时脑热。但话说回来,马经追本溯源算是弄清是好经,不是邪教,那么在现下没人乐意学必定是念经的和尚们有问题。现下骂马克思都未必是流行的事情了,就算骂,真骂的是马克思的也未必有几个。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高中政治教科书,等同于考研政治公共课,不是一个另类的看法。如果真的等同,骂了倒也不冤,那些东西的确扯淡。可事实是,根本不是。说高级点儿,那个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的五段论,多少二马克思、三马克思的小伟人们拿出来说事儿?可那真不是马克思说的啊!人家是犹太人,知道犹太教的传统,不会把基督神学的末世论转换成庸俗的普世进化论。那这五段历史决定论是谁干的?当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苏维埃政权的伟大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斯大林同志!呵呵再说经济学,我从来都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现在还学如果不是为了做经济思想史就肯定是扯淡。有人跟我讲压迫、讲剥削,我跟他说那是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论,有人跟我讲阶级斗争,我说那是政治思想史,有人跟我讲人民民主专政,我说那是人民主权,上连着霍布斯卢梭,下通着二十世纪涌现出来的一个个大小独夫民贼盗用史,直到有人跟我讲劳动价值论,才算是终于回到经济学,可惜,读读马克思的崇拜者熊彼得的经济分析史,就知道那个东西为啥过时不能用了。如果硬要用,骂他一句食古不化抱残守缺绝不为过。说来说去,我觉得马克思要读、要教、要学、更要骂!不是骂马克思,是要好好骂骂那些把马克思的好经念歪了的政治课教师和新马克思、新新马克思们。套用句王朔的话:“如果马克思这会儿活过来,那么他第一个巴掌要扇的就是那些靠马克思吃饭的人,第二个巴掌要扇的就是那些二马克思们。”顶楼这个杨逍是哪个靠打马克思的旗号招摇撞骗的马甲我也不多说了。呵呵,话放在这儿,你这号儿人,最不马克思,早晚从这儿滚蛋。Hammurabi:你看,你就是典型的没读过马克思就乱说话。犹太人那个不说了,不然扯到圣经旧约怕是这里也没几个人读过。那个哲学排名,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没有黑格尔,费希特,又哪儿来的马克思?其实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比黑格尔高明,他弄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反倒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庸俗化了。马克思说这个庸俗,说那个庸俗,本体论上,他先倒把自己的偶像庸俗了。这是败笔啊。还有,伟人不伟人的其实狗屁没用。“伟”是啥意思?对人类社会有啥好处?马克思留下的是资本论,又不是“伟”。老提谁是伟人,纯粹浪费读者眼球。我也没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啥时候靠马克思的理论建立过。中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死在老蒋的刀下,就是死在历次整风运动中。中国搞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人,胡风这样的不就是典型吗?贡献10亿人?我看不如说祸害10亿人更恰当。其实岂止10亿啊,加上欧洲的,再加上这期间死去和出生的,可是几十亿啊。思想试验的成本有多高算不清楚总能想象一下吧。再有谁到处说马克思造福中国10亿苍生,就应该本着基督教的精神,给他左脸一巴掌再接着赏他右脸一巴掌!所以,真诚的希望你这样的同学少参与这个内容的讨论,免得别人一眼看出你是在掺和不是在参与,讨个大没趣,多郁闷!尼安德特:我是搞运动的。主要是在于掺和,就象奥运精神一样。还有,我列出来的两个表,忘了加时间限制了,都是“二十世纪”。其实我查了,中文上,说这两个TOP3的很少,只有个的书上提到了,也不是很系统。Deutsche Welle做了个调查,第一是爱因斯坦,第二是马克思,第三是马丁。路德。第四是贝多芬。我每读过辩证法。我主要是参与,一是体现民主,二是维护自己的权力。还有,中国,不管怎么说,是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建立起来的。搞了这么旧,现在看看还不错的样子。很多socialism countries都倒台了,中国还没有。至少说明马克思还是很NB的。马克思未必对10亿人有贡献,但是这10亿是至少是打着马克思的旗号走到今天的。我们的宪法还没改吧?现在谈的西方理论,包括经济,哲学,都是1980年以后的事了,80以前是靠这马克思的理论(或者说我们“发展”的,或者说我们打着的“旗号”)熬过来了。八十年代之前,教哲学课的老师,教学笔记是要政治审查的。当然,在审查之前,已经搞掉了好多个了。杨逍:偶还是有点马克思的--就像Hammurabi说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不一样。另外各位别说修宪行不行--那玩意儿肉食者谋之。自由主义者喜欢说宪政,一说宪政就想到宪法,可是从理论到现实,中间环节很多的。Hammurabi:不过还是得叫真一下,自由主义者不等于宪政主义者,把自由主义者和宪政必然联系起来,是乱扣屎盆子,不好。要多读书,诬陷也要诬陷的有根据,别学秦桧,莫须有,让人啐吐沫。杨逍:对不起,说错了,本来就没几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Hammurabi:不懂可以掺和,但要抱着向懂的人学习的态度吧。否则,不懂就是无知,无知的无畏,等于无赖。你不想做无赖,我也不想骂无赖,浪费时间,有损社会整体福利。所谓9亿人平等参政,这话要看怎么理解。外行一般认为谁都可以张嘴说自己那套东西,其实这是混蛋观点,你要是知道民主典范古希腊雅典的民主程序,也不会冒出这种理解。(这里顺便做一个普及工作,关于雅典民主程序最简洁的表述,可以去看商务印书馆汉译经典系列图书中陈康翻译的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一书。里面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一章中的一个脚注里表述过雅典的民主程序,看看如何让所有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专业不代表垄断,但请你不要偷换概念。人类社会对于知识的掌握永远是分散于每个人的局部知识,如果我修表的时候对修表人指手画脚,就永远不会把表修好。但这不等于我不可以去学习修表的知识。同样,掺和是一种参与,但显然,不是参与了就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如果你参与过程中表达的看法是明显错误的,被指责甚至挨骂就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先进行虚心学习的情况下做无畏的自我辩护,只能让人更加嘲笑这种无赖的表演。所以,无论你是黑了这里也好,还是继续你这种掺和也好,只要你不怕被别人嘲笑,请继续。Hammurabi:怪我说的太快。现代民主,主要是指代议制民主,和古希腊时候雅典的城邦民主是有很大区别的。什么叫代议制?说简单了,就是推举出你认为代表你利益说话的人,去参与政治,先把你的政治权力让度给他,让他在议会里替你说话,你可以去干别的事儿。你不是想让9亿农民都开口说话吗?那搞什么代议制民主就不顶用了。最好的法儿就是学雅典城邦,每个人轮着来。当然,具体程序就需要你去看我那个普及了。农民和雅典的联系,诈一看远了点儿,其实也不远。就看你对这方面了解多少了。呵呵至于什么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网上的东西看不看两可,反正跟那位杨同志说的差不多,本来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就没几个,指望他们写出不误人子弟的东西很难。不如你把托克维尔和哈耶克的书都读了,到时候肯定就知道这两个词啥意思了。、索然:楼主可能说错了,这篇文章是一个英国经济学者写的,背景是法国学生发起的“反主流经济学教学运动”。文章实际上从经济学教育的目的入手,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主流(文中为正统经济学)经济学能否实现经济学教育的目的;从我本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来看,从我和北大CCER的研究生、博士生的交流来看,主流经济学可能更多的偏重于教育的工具性目的,偏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相反,偏重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因此马克思经济学更适合被当作科学来教授,但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批判功能使发达国家在学术制度安排上对其边缘化!这大概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很遗憾的是,上面各位在讨论时好象没有看全文,这是个很不好的学风!就北大CCER的著名教师来看,其实很多著名学者如卢锋、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以及国内其他著名的饿推崇主流经济学的学者,实际上都受过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训练!实际上他们很多文章中的思想来自马克思,譬如周其仁的《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合约》等等。当然现在很多年轻学者不愿意提马克思,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发展状况,实际上他们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只限于高中的政治课或大学的政治课以及一些文章。作为一个立志从事学术的人,这种学风还是不要模仿的好!真正的主流经济学者,尽管不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是对马克思本人,及其理论,是尊敬的,举两个例子,邹恒甫可是很尊敬马克思的,大名鼎鼎的萨缪尔逊一生写的大多数学术文章都是关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战的,有趣吧!就世界而言,并不是主流经济学一统天下,譬如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基本上各占一半,法国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美国很多高校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传统的,譬如麻省洲立、加洲大学某些分校等等,美国经济评论几乎每年都有几篇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文章,如著名的鲍莫尔、金提斯等等,有趣的是,管理学界和经济史学界的理论极为靠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点可能很多经济学者没有想到,原因很简单,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分野使经济学越来越脱离实际,哈哈哈哈!最近看了一下中国经济学年会的人选论文内容,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实证的文章太多,理论创新的太少,其实很多是吸收西方学者理论,利用中国数据实证一下,哈与国内马克思研究者,引用马克思来说事有和不同,经济学意义何在,除了形式上的变化以外!对中国经济学发展有何帮助呢?再看看各位推崇的北大CCER。与当年引进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有什么不同,怎么能知道这次大规模”美“学东渐就一定是正确的呢!因为美国这样,所以我们这样,我看还是学习一下欧洲大陆的好,在美国经济发展中,主流经济学到底对美国经济增长起什么作用呢,或许作用低微!不过既然大家投入很多经历学习,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哈哈哈,估计我得话也听不进去,要不你的努力不全都作废了!有趣吧!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缺憾

    在一些浅薄的学者眼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远远落伍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今现实,仅仅被作为一种顶礼膜拜的政治教条。即使在中国经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一些身处学界名利场中的庸俗学者更是对其进行大肆攻讦和批驳,甚至干脆否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以此来向西方主流经济学证明自己“投靠”和“皈依”了所谓的经济学正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商品经济一般过程进行了动态的、辩证的分析,得出了大量的科学结论,又岂是凭借教条式地抄录西方主流经济学这一“空想资本主义”中的只言片语就能轻易否定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一理论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瑕疵甚至是缺憾: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商品”这一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客观实体作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显然要比西方主流经济学以“人性”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变幻莫测的意识世界主观设定作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更可能真实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然而对逻辑起点和分析视角的择取利弊是同时存在的,选择商品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商品社会经济活动的客体,自然也就使得其分析过程及其结论都是以经济活动客体——商品运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而基本上不涉及或者弱化了经济活动主体的决策过程分析、经济行为分析等。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引入了时间观念,在运动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要比西方主流经济学肆意地割裂经济活动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将经济活动时空背景抛在一边的做法,更可能真实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规律。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牛顿力学主宰自然科学的时代,这种时空观仍然是一维的、线性的,“商品—货币—剩余价值,循环—周转—再生产,生产价格—利润—各种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经济系统的非周期运动、无序扰动乃至耗散过程、混沌机制等往往被隔离在分析框架之外。    (3)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眼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始终只是作为一种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只是“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1],这比某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自伐自矜的成熟框架和完备体系,以及不证自明的公理、定理、定论和毫无根据的狂妄自大更加符合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目前所学习和认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体系,而该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前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这种政治经济学体系注重概念推演,轻视对现实经济运动的考察、提炼,并将视野大多集中在物质财富上。    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集中体现于《资本论》中的分析思路和逻辑方法,却堪称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坚持这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较之执拗于其个别的判断和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已故经济学者孟氧及其所著的《经济学社会场论》[3]就是抱着这样的科学态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深化和方法突破的努力。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和固有概念体系,加之对量子力学、相对论、耗散结构等前沿科学的理解和把握较为支离破碎,这种尝试最终并未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又逻辑自洽的新体系,但他所提出的“经济时间与经济空间”、“经济二重态”、“微观(经济)社会场”、“宏观(经济)社会场”等概念和立论却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至少这种独立思考远比在西方经济学华美宏大的理论体系面前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敬畏谦卑更值得我们尊崇[4],也远比在时髦风尚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跟从追随更值得我们敬重[5],更远比那些引经据典、寻章摘句、繁琐论证、孤芳自赏的“经院经济学”更值得我们仿效。    以上文章出自作者戴天宇所著《经济学:范式革命》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ISBN:978-7-302-17259-8。如需引用,敬请注明出处。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ModeofProductionandAllocationofResourcesinthe LightofMarxistEconomics孟捷,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孟捷(1967—),男,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内容提要】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两个范畴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名研究了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特点有:资源配置方式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归根结底是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分工各部门的配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两种衡量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合理性的尺度。【英文摘要】Thereexist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 productionmodeandproductionrelations.Marxhasstudied allocation ofresourcesinthecapitalistsocietyinthenameof productionmode.Majorfeaturesofcapitalistallocationofresources areasfollows: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capitalist mode ofproductionandproductionrelations.It refers to allocationof social labor to different social departments. Undercircumstancesof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re aretwo criteria of measures for justification of macroallocationofresources.【关键词】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资源配置方式  productionmode/production relations/ways of allocation ofresources【正文】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0)06—0022—08  著名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曾于1935年以“马克思与现代经济理论”为题,对理论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做了比较。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优势在于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基本趋势,但当问题涉及如何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时,就显得十分贫弱。相反,新古典经济学更能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日常现象,能够轻易地解决这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了几百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一本教科书都开宗明义地宣布: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似乎验证了兰格在半个多世纪前得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其理论架构内天然排斥对资源配置的研究。事实是否如此?  吴易风教授在发表于1997年的一篇论文中探讨了上述问题。(参见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2)。)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命题:  1.在马克思那里存在一个“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包括了对资源配置的研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存在超历史的资源配置方式。  恢复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的独立性,既不把它看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也不把它归约为生产力,有助于确定资源配置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中的位置。吴易风教授不无道理地指出,传统政治经济学有违马克思的定义,把研究对象仅仅规定为生产关系,这就把生产方式排除在外,同时也排除了生产关系范畴所包容不了的资源配置问题。这样一来,就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经济学范式之争中陷于先天的劣势。      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在概念上的区别  但是,确立了上述三个命题,尚须把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概念上更准确地区分开来。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把生产关系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这个定义常常引起批评,因为在这里,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了独立于劳动的社会变换、独立于产品分配的抽象存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从方法论上批判了这种做法。马克思发现古典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却没有解释这个前提。“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通过对异化劳动的考察,马克思得出结论:“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象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同上书,第57页。)  把异化劳动作为私有制的前提,而不是相反,乍看起来像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谓争辩。但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蕴涵着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的一个根本变革:“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同上书,第54页。)如果经济现象还没有归结为人的生产活动,那就表明人类理性还陷于拜物教的迷误。从异化劳动概念得出私有财产概念,马克思借此做到了两点:第一,把私有财产归结为人的主体本质。他说:“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把私有财产归结为异化劳动,就是“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同上书,第59页。)第二,恢复了私有财产的历史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原始人投击飞禽的石头上,而不是在“人的发展的类本质”中寻找资本的起源,必然把私有制当做非历史的既定前提。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系统阐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这样的表述:“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81页脚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生产方式是“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同上书,第67页。)  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以人的特定类型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生产或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设定目的的变换物质、变换能量的过程,被马克思看作是“原初的经济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以“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式,把劳动确立为新学说的出发点。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这一巨著中,力图重新恢复劳动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人的目的设定作为社会存在的最终要素,作为社会存在区别于其他存在类型的特征,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范畴内含的目的设定,是一切社会实践的模型。他的本体论著作,是从劳动范畴出发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尝试。  从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开始,马克思才习惯于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术语来表达“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不过,措辞的更动并不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有任何变化。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中,生产方式即在特定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具有因果性质的规律,必须以设定目的的实践(这里是劳动)为中介。脱离这一中介,这种矛盾运动就沦为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规律。劳动范畴内含的目的设定因素,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具有决定论的色彩,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在以一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得以应用和发展,也正是这种以一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再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应立足于劳动范畴加以规定。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的社会性植根于在社会分工各部门配置社会总劳动的自然规律。在普遍化的商品生产即市场经济中,交换是这一自然规律的历史实现形式。卢森堡(参见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186—189页,北京,三联书店,1962。)曾经把交换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第一,交换使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第二,社会财富的分配,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中获取的份额,只能根据各个成员提供于商品市场上的产品,是否能够交换,是否被认为是社会所必要的东西来决定;  第三,社会劳动分工由交换所调节。旧部门的衰落,新部门的兴起,都由交换来决定。“如果新产品能够长期进行交换,那就证明了该新生产部门是被社会承认为必要的,从而,社会劳动分工也将有新的扩大”。  卢森堡总结道:“交换就好象一部抽水机,调节了全部经济。它在各个生产者之间,创造了联系,强制他们劳动,调节他们的劳动分工,规定他们的财富及财富的分配。交换统治了整个社会。”  马克思把交换的本质规定为劳动在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商品交换……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31—1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在普遍化的商品经济中,交换是劳动过程的合目的性的社会证实,没有交换,设定目的的劳动过程是不完整的,这一点使交换内在地成为生产的环节。通过交换,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变换采取了如下形式:劳动要物化在产品中形成价值,与产品一起实现于商品流通。  《反杜林论》中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所以都有多半是各自的特殊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作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4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像这样将生产和交换并提,事实上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通常所谓生产决定交换的提法,对于以交换为社会生产惟一调节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是不恰当的。交换与生产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有机总体的两个要素,抽象地谈论生产与交换谁更重要在这里失去了任何意义。  交换作为在社会分工各部门配置总劳动的媒介,在概念上隶属于生产方式。这样一种交换范畴在历史上的出现,是资本积累将商品生产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行普遍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是特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在这一意义上,交换范畴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但另一方面,交换范畴也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因为交换实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的实质被马克思规定为劳动在社会内部的变换,它使生产者得以凭借一定量劳动支配一定量的其他劳动。不过,在交换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生产关系和劳动协作中的某些生产关系一样,并不是资本主义所专有的生产关系。《资本论》第一卷在论及所谓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与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之间的区别时,区分了这样两种生产关系。  现在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本人对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的生产关系的规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两处关于所有制的规定(所有制可以看作生产关系的同义语;该书还没有正式运用生产关系范畴):  1.“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的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2.“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这两处规定与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没有把生产关系主要归结为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是把它归结为根据人与物的关系而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第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归结为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关系。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资本论》中的相关分析。  《资本论》第三卷的利润率范畴(r=△G/G)表现了作为意志关系的法权关系——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利润。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曾反复强调法权关系以特定的生产关系为前提,没有相应的经济权力(power),权利(rights)就不能在经济上实现。在明确这一点的基础上,科亨把生产关系规定为:“人们对人和生产力的有效权力的关系,不是法律所有权的关系”。(参见科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66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系列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利息是货币资本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股息是股份资本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利润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在这里,问题是地租、利息、股息和利润这样一些货币收入的来源以及能否稳固地占有这一来源。马克思把这一来源归为剩余价值即对象化的剩余劳动,对剩余劳动的支配是资产阶级经济权力的实质,剩余价值率即对新价值的内部分割是这种经济权力关系的表征。撇开经济权力,我们无法想像为什么洛克式的建立于劳动之上的财产的自然法,让位于建立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法权。利润率范畴所表征的法权关系,即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剩余价值,是以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劳动力使用权为中介的,利润率范畴是以剩余价值率范畴为前提的。  受斯大林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归属往往被当作生产关系中惟一重要的、孤立地起作用的因素。科亨在界定生产关系时正确地发现,在资本主义较早阶段,直接生产者是否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并不是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必要条件。从事家庭生产的工人即便拥有自己的纺纱机,还是会丧失独立的生活条件,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也就是说,即便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会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直接生产者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呢?17世纪,英国的呢绒商人把羊毛卖给独立的织工,并向他们购买呢绒。在交换日渐支配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力图控制直接生产者的商业资本这时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呢绒商人是这种交换范畴的人格化。先前独立的生产者在普遍化的商品生产这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在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竞争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条件,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科亨举示的这个例子不仅有助于厘定什么是雇佣劳动关系,而且有助于说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如何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得以普遍确立,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是相区别的。  与超经济的剩余劳动剥削形式不同,资本主义剥削只能在价值形式上进行。价值是以特定方式社会化的劳动。剩余价值率即对新价值的内部分割以价值形成即活劳动的物化为前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附丽于以一定方式社会化的劳动这个经济实体之上并以之为占有的对象。在这里,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概念上凸显出如下区别:生产方式,或者以一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关涉的是被占有的实体;而生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有效地占有他人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权力关系。  在力量与实体的区别和联系上,物理学提供了一个例证。物理学所发现的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都是由专门的粒子来传递的。以引力为例,牛顿当年发现引力的时候,并不知道传递力的实体的存在。在他那里,引力纯粹是一种力量关系,是一种描述现象的实证概念。量子力学的发展把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归结为组成这两个物体的粒子之间相互交换引力子。这种传递力的粒子被称为虚粒子,它们很难被探测到,但是有可观测效应。物体之间的引力是靠传递力的引力子实现的,就像生产关系不能没有构成这一关系内容的实体一样。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借助于在粒子之间传递力的虚粒子,物理学克服了物质和力的二元论;借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命题,马克思克服了生产关系和以一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之间的二元论。由此可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上书,第8页。)而非单纯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斯大林在界定生产关系时片面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制造出这种二元论,使生产关系脱离人的活动而拜物教化。另一方面,生产方式被不恰当地解释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成为物化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同义语。依照这种精神编纂出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用抽象的全民所有制及其相关概念代替了对现实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刻意遮蔽了现实中的深刻矛盾。饶有意味的是,一贯独立思考、富于批判精神的毛泽东,在50年代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发现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在他的经济学里,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阴阴森森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上册,69—70页,1998。)      二、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名研究了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在下述意义上可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在微观层面是指直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在宏观层面,生产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是指经济资源以何种方式分布于生产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分工各部门。  资源配置方式在概念上并不能代替生产方式,这是因为,资源配置方式这一概念缺失了作为人的类本质的生产活动这一维度。生产方式是以一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直接生产者始终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劳动力则是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美国学者哈里·布雷弗曼指出:“人类进行劳动的能力——马克思称为劳动力——绝不能同不是由人起作用的力量混为一谈……只有是他人劳动主人的人,为了完成一项工作,才会把劳动力和其它力量混淆起来,因为对他说来,使他的机器转动的蒸汽、马匹、水或人力,都被看作同等的东西,都被看作‘生产要素’。对于安排自身劳动的各个人(或安排自己劳动的团体)来说,使用劳动力和使用其它力量的区别,乃是整个‘经济’的关键性区别。从整个种属的观点来看,这种区别也是关键性的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是团体、社会和某种属的总劳动力的部分占有者。”(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50—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直接生产者仅仅被当作配置的对象,即当作客体。  谈到资源配置,还必须明确下述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或要素)?应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是否可以看作一种独立的经济资源?让我们先看看新古典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被新古典经济学并列为四种生产要素,技术不计在内。另一方面,索罗在以方程式计算要素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又用技术来解释其他要素解释不了的增长率余数,因此技术又暗地里被看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这两种解释是彼此矛盾的。在马克思那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他并没有把用于生产的技术计入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科亨在讨论生产力的构成项目时,把应用于生产的技术列入劳动能力。(参见科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4页。)可是,这样做显然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恰恰在于劳动与知识的分离。也许科亨的用意是把技术归于总体工人的劳动能力。但资本在把分别购买的劳动力并入生产过程以前,总体工人是不存在的,总体工人的形成可以说正是资源配置过程本身。  应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大多具有社会性,排斥以独占的方式被利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虽然加入使用价值的生产,但不能列为经济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独占的方式被利用,是判断科学技术是否成为经济资源的标准,也是把经济资源作为一个子集从生产力概念中划分出来的标准。应用于生产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往往不是可以独占的对象,因此马克思常说:资本把科学并入生产,却并未为此花费分文。是否成为经济资源是和排他性的占有(而不是稀缺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往往是过剩的而不是稀缺的,但这一点不妨碍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是为资本这一权力关系所独占的经济资源,劳动力的过剩甚至强化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使资本得以在生产过程中以更加专制的形式占有劳动。因此,待配置的经济资源指的是为一种有效的权力关系所支配的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资源(譬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具有两重态,除了物量形态外还采取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形态。这种两重态意味着待配置的经济资源隶属于一种特定的权力关系。资源配置的背面是权力的配置。尽管土地、劳动力、技术知识归不同的人所有,但资本会创造条件,使土地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以及知识产权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隶属于自己,从而在资源的社会配置中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有如下三个特点:    1.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运用利润率平均化理论来说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源宏观配置的历史特征。为了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要求,不同部门的资本家展开部门间的竞争,生产资源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照这一要求在不同的部门间不断重新配置,直到形成各部门统一的一般利润率为止。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1923—1995)提出了一般利润率双重化模型,以适应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条件。按照这个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垄断部门和自由竞争部门各有一个平均利润率,垄断部门的高水平利润率是通过牺牲非垄断部门的利益来实现的。  在微观层面,控制劳动是资本主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资本家在市场上买到的劳动力具有不确定的质和量,而劳动力的潜力是无限的。实现这种潜力遇到了工人的主观情况、劳动的特殊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因而向资本家提出了最大的挑战。泰勒主义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因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在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事实上已经预见到泰勒主义的某些主要原则。他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使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7—708页。)  资本主义企业资源配置的另一个特点是,技术进步以节约劳动(即提高资本技术构成)而不是以节约资本为主导特征。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来看,采用更多的机器适应了资本家控制劳动的需要,而且是资本家面对工资成本上升的本能反应。另一方面,从资本之间竞争的角度看,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冲动,促使资本家主要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  与以往的生产方式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经济资源更充分地用于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用于发掘人类的需要。《共产党宣言》曾盛赞资本主义在一百年间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写到:“于是,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有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如果联想到马克思说的另一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赞誉会让人感到困惑。但资本主义恰恰是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演化的。在分析上把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和盘托出,正是马克思的深刻性和现代性之所在。    2.资源配置归根结底是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分工各部门的配置。  可是,强调资源配置方式为生产关系所制约,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专有的特点,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譬如新李嘉图学派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上所专有的特点在于,把资源配置归结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全部工作日在社会分工不同部门的配置。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而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资本论书信集》,2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这就进一步提出了问题: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资本在部门间的竞争和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实现了符合全体资本家利益的资源合理配置。在此,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被归约为以掌握了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利益为依归的特殊合理性。可是,由于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发展所产生的一般利润率下降,会促使在利润率平均化中体现出来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转化为自身的对立面,即转化为通过经济危机表现出来的整个资源配置方式的非理性。《资本论》第二卷的再生产图式,被马克思用来说明资源宏观配置处于动态均衡状态所应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被概括为社会年产品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如果实现了这双重补偿,就实现了资源的宏观均衡配置。然而,随着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再生产图式所表明的均衡会周期性地瓦解,资本主义会经常面临资源(人口和资本)过剩危机的打击。(参见孟捷:《从再生产图式看剩余价值实现危机》,载《当代经济研究》,1998(2)。)因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与新古典经济学所宣称的相反,资本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而是如何使过剩资源即闲置生产能力和产业后备军再度得到利用。  再生产图式所揭示的资本积累的均衡条件,正是价值规律正常运作的条件,即两大部类的社会年产品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自身的对等价值。这一条件的瓦解,意味着价值规律正常运作的条件遭到破坏,资本必须贬值以使价值规律恢复正常运行。在这里,普遍化的商品生产即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资源配置的宏观合理性提供了一个客观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价值规律。    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两种衡量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合理性的尺度。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假定——有时心照不宣,有时建立在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合理性与宏观经济合理性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区分了两种资源配置的宏观合理性概念:一种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以统治阶级利益为依归的资源配置的宏观经济合理性(它实现利润率平均化这样的规律),微观经济合理性会自动实现这样一种宏观经济合理性;第二种是超越于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眼界,但作为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客观规律起作用的宏观经济合理性(它实现于价值规律),这种宏观经济合理性与微观经济合理性是经常相冲突的,只能通过危机来解决。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率(s=S/V)是表征微观经济合理性的范畴。尽可能多地占有剩余劳动会体现在资本家的经验意识当中。《资本论》第一卷“工作日”一章曾引用一位工厂主的话:“时间的原子就是利润的要素”。马克思评论道:“在这种气氛中,剩余价值由剩余劳动形成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剩余价值率仅仅是适用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抽象。资本家实际所占有的剩余价值的多少还取决于价值实现程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两种剩余价值率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反映了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埃尔维什把第二种剩余价值率写成下述公式: S[,c]+S[,k]  s=─────────  C-S[,k]    其中S[,c]和S[,k]分别是资本家的净投资和消费,C是社会生产的全部消费品的价值。因此,这个公式表示在消费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国民收入中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在这里,剩余价值率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家的投资水平;在资本家投资水平低落时,要维持第二种剩余价值率,可以通过降低消费品产量,即通过生产能力闲置和失业来做到。马克思曾指出,危机的一个作用在于重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正确比例。因此,第一种剩余价值率非但不能保证第二种剩余价值率的水平,反而要为第二种剩余价值率即为第二种宏观经济合理性所矫正。  在马克思看来,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合理性与宏观经济合理性的契合,只能彻底实现于他所瞩望的未来自由人联合体。下面摘引的话清晰地表明了马克思的思想: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2页。)  [收稿日期]2000—04—02【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3、25、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74、1980.  [2]科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社会科学,1997,(2):53—66.

  • 专制的诱惑——戏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

    首先说一件事,这篇文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不是我的手笔。现在贴出来,只是稍微修改一下其中过时的词句而已。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发在那个鼓吹计划经济的回帖里了。  话说世上一切暴君,没听说哪一个在额头上刻着“老子要专制你”。相反,每个专制制度都有一套学问:爷打你是疼你,要不是为你好,换了隔壁的孽种我还懒得操鞭子呢。  地狱之门肯定比天堂通道修得堂皇诱惑。要不然人类干嘛老是陷进专制的怪圈?不信你回想一下当年的两个德国。一个叫民主德国,一个叫联邦德国。您要是光看商标,一定是挑东边那个。等您进去发现上当,那退货可是没门。柏林墙修得楞是结实,还有“子弟兵”荷枪实弹瞧着你。  有个世袭王朝名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个商标撒了三个谎:“民主主义”,“人民”,“共和”。效率奇高。  中国人虽说小聪明盖世无双,可在天堂地狱的大是大非面前却是出奇地迟钝。直到今天还信马主义的不用提,就是早已对其不抱幻想者,常不能摆脱“共产主义好是好,就是实现不了”的遗憾。你告诉他某美女是蛇,多数人都会瞪大双眼:这怎么会呢?你瞧那肌肤身段,多滋润哪。  人类老是上当受骗的根源之一,是我们常常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您不妨给自己开个清单,假设你明天赢了千万大洋六合彩,打算怎么花。然后您把每一项单独挑出来,大概您会发现都买得起。或攒点钱总是买得起。可凭您那薪水想把这单子上条条都打勾,那就别做梦了。  我们很少注意到这个太显然的事实:我们每人都有无穷多的愿望梦想,每一梦都是可能的。实现所有愿望又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了吃熊掌,你就得放弃吃鱼。反之亦然。这在英文里专门有个词,叫tradeoff.  更妙的是,越是平庸的人越是容易在熊掌下肚时后悔:是不是鱼更好吃些?还不如当初别费心,让一个高人帮我选择,多半比我挑得好。  我敢打赌,即使比尔?盖茨仍然有无法实现的梦想和深深懊悔的错误选择。很少有人觉得他得到了这个世上他应该或可能得到的一切。  对职业的选择就更难了。有多少人能自豪的说,他现在的行当使他的潜力发挥到最佳?  选择的艰难和对失败的畏惧常常使人期望逃避选择,向往天堂或世外桃园。这时如果有一个“圣人”出来告诉你,有一个理想的社会,在那里你将不再面临这些烦恼。他会替你?替所有人做出“公平”的选择,你会不会觉得心动?  freedomisneverfree.这句格言很难用一句话翻出其韵味和哲理:自由其实是自由人的沉重负担。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负担也许太沉重,使得圣人专制反而显得更轻松,更可取,更理所当然。  人类还有另一个不治之征:栏杆外面的草总是比里面的绿,人家的太太总是比自家糟糠水灵贤慧。这草这嫂还是看得见,摸得着(摸不得)。那天边隐约可见的花木佳人就不知有多来劲了。我们谁也没见过西施,可我敢打赌天下99%臭男人都恨不得把家里那口子蹬了换成西小姐。  越是得不到,看不见,想象不出的美人,就越是勾魂。人们就越是愿意付出可见的代价去得到她。  近代所有专制的共同诱惑就是,给你一个美好的理想,一个崇高的目标。告诉你,让你相信,只有万众一心,紧紧团结在圣人的周围,那个理想和目标才能实现。  而为了明天娶西施,你今天不得已要禁欲。为了明天吃肉,你今天得吃辣椒酱下饭。为了那个理想的尽善尽美,你必须忍受现实的不完美。今天的不民主是为了实现比资产阶级假民主更高尚的民主。为了全社会的“大公”,你必须放弃私心梦想。为了把祖国建设成世界第一强国,我们宁可推迟?限制和放弃个人的政治自由。  再加上,专制制度在理论上似乎是最有效率的制度。最显然的例子是军队。一支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指挥作战的军队恐怕是必败无疑。因此人们很容易推而广之:把权力集中在一个圣人手中,让他象将军一样拥有计划调度全部资源的无上权力,岂不是能最快最好最省事地推动“全社会利益”?  这个推广的毛病在于,军队在战场上总有一个明确的?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将军可能被授权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敌人防线。而社会和个人,面临着无穷多的鱼和熊掌之间的tradeoff.这些选择大多彼此矛盾相互制约。你要建三峡大坝就要放弃航空母舰,两个都要就要放弃全民医疗。要申奥修奥运村就没钱维护全国的小学教室。全社会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可定义可比较的“共同利益”,只有无数利益之间的较量。任何具体计划都会侵犯社会一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也就是计划者不得不为实施计划而压制异己。就象将军为令行禁止可以枪毙下属一个样。  哈耶克据此雄辩地得出结论:计划经济必然导致专制。您觉得哈大师说错了吗?  您想,我们到了商店里都经常不知道买哪样的芸芸众生,我们能知道“全社会的最大利益”在哪儿吗?就算您知道在哪儿,您明白为了这个“公利”,谁要付出多大代价做为tradeoff?我们应该为那个不存在的“公利”付出自由的代价吗?  亚当?斯密理论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专制理论,正因为亚当?斯密不承认有一个值得追求的“社会公利”。在斯密大师看来,每个人只要不偷不抢不骗,他的私利就是最崇高的社会公利。那些相互冲突的社会利益绝不能交给“计划者”仲裁,而是应该在竞争中让上帝来取舍。您想想,哪个独裁者愿意让您信这学问?  马克思那学问对专制者可就太方便了:  1.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理想。  2.实现这个理想的暴力革命手段。  3.这个理想是通过剥夺一部分个人的财产来达到。  4.强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放弃一切私有生产资料。给谁呢?哎哟!这事儿不能细想。  5.由一个权力机构“计划”全社会的经济行为。  6.由这同一个权力机构向社会成员“分配”劳动产品。  7.为维护这一理想实行以暴力为后盾的“无产阶级专政”。  哥儿们您瞧瞧,谁要照此建立一个奴隶制还缺哪一样?  最要命的是第3,4条。要知道,承认私有产权的专制一定是不彻底的专制,绝对的专制必不容私有产权。注意,“有产”和“有产权”是两码子事。中华五千年,从来是有产而无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马克思信誓旦旦地打包票说,他那个天堂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骗你把私有产权交出来。我敢打赌,没一个小马能具体说清楚,在一个连可供支配的私产都禁止的社会,你怎么自由发展?  哈耶克写到:  “我们这一代已经忘记,私有财产体系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不单是对有产者,这重要性对无产者也丝毫不少。正是因为生产资料掌握在众多的独立人手中,才没有人能够彻底地控制我们,而我们作为个人才有可能决定自己的行为。一旦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到一只手上,无论这只手是名义上的全“社会”,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谁掌握了这只手,谁就有了统治我们的全部权力。”  “没人彼得?托克维尔更清楚地看出,民主在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制度,它与社会主义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民主扩展个人自由的空间’,他在1848年说,‘而社会主义限制它。民主把所有可能的价值赋予每个人;而社会主义把每个人当做一个工具,一个号码。民主和社会主义除了一个字眼以外毫无共同之处。这个字眼就是:平等。但是注意这个区别:民主在自由中求平等,而社会主义追求平等的手段是限制和奴役’”  难怪现实中所有的“社会主义民主”都是夹生饭。  有趣的是,哈耶克引述的脱克维尔这段话,出自《共产党宣言》面世的同一年,及新中国成立前整100年多一点。谁对谁错,我们今天不是很明白了吗?  现在我们回到那个问题:一个社会是有崇高理想好,还是没有好?  有句名言: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幸运的民族。我们照此句法:没有正统理想的社会是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社会的目标,应该是保护其社会单元:个人,以正当手段去实现他自己的梦想。甭管他的梦有多邪多歪多傻多混,只要他没惹你就不关您老的事。人(即个人)是目的,不是实现伟大社会理想的手段。  自由的重负未必适合所有人。就象动物园的老虎未必能在神农架生存。因此总是有人有理由反对个人自由。问题是,您愿意待在笼子里不等于我也愿意是不是?我们有太多的文人,自己喜欢被关起来也就算了,可本大虫要进山与您老何干?您犯得着去嚷嚷,去帮动物园老板把我关回去吗?来源:专制的诱惑——戏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_经济论坛_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1387293-1.shtml

  •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内研究文章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内研究文章选目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判据...1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7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古典、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比较分析...13社会积累结构理论述评...16兼容理论: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新进展...20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析...30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37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全球化思想评介...45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50论劳动二重性与价值规律二重性的沟通——兼评当前流行的几种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主张...59新古典经济学与进化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67评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72从笃信传统到进行革命——凯恩斯的重要经济论著及其思想演化过程...91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之走向...100国外学者如何看待《资本论》...106解读中国异化消费现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111:新时期的剥削和阶级概念——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观点简介...117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期有关争论综述...123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学派及其观点评述...127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笔谈(1)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134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137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143现代社会中的阶级和政党: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反思...152官僚制之后是什么?——兼与张康之先生商榷...156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16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根源——柯亨《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一书评介...175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难题...182略论人的发展的规律...184约翰·罗默新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述评...197伯特·奥尔曼谈西方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201约翰·罗默新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述评...203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ConsiderationsonWesternMarxism(1976)高铦等译目录前言第一章经典传统第二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第三章形式的转移第四章主题的创新第五章对比和结论后记注释[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1:59:39编辑过]

  • 专制的诱惑——戏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二)

    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只相信商品的内在的?用所谓“劳动时间”来量度的价值?因此马克思不能理解下述商业行为的意义:  1.张三生产了10个苹果?李四生产了10个橘子?王五不生产任何产品,只当一个中间人?为说明问题,我们还可以假定这王五懒得门都不想出?打定主意这回不干任何“劳动”?  2.王五向张三借6个苹果,跟李四借6个橘子,捎个口信叫他们分别送来?  3.王五当即还给张三4个橘子,李四4个苹果?跟二人说声拜拜?自吃2个苹果2个橘子?  假定苹果和橘子的“劳动时间”相同,按马氏理论应等价?那么张三李四是不是以6换4的傻帽?王五是不是不劳而获的奸商?根据马克思主义,答案应该是“是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连张三干吗要用苹果换橘子都闹不清?你有苹果吃不就得了?  马克思所不懂的是,商品不但有价值,而且有“效用(utility)”?张三辛苦了一年终于有苹果了?这第一个苹果多香啊!于是这第一个苹果的“效用”最大?  一个苹果已下肚,这第二个就差多了(边际效用递减开始)?这“下一个苹果的效用”,就是所谓“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  (对学过微积分的网友:效用函数是单调递增的下凹函数?函数值单调递增而导致数值单调递减?边际效用在数学上就是效用函数的导数?——你看这玄也不玄)  对张三来说,第五个苹果已经没什么吃头?不反胃就不错了(边际效用接近零)?于是张三心想,要有橘子吃该多好?他绝对愿意用6个苹果换4个橘子?他不但不觉得上当,而是觉得太赚了!因为就那第一个橘子的滋味(效用),已经远大于那后6个苹果的效用之和?  于是,王五的牵线搭桥,虽然没有丝毫增加这个三人社会的绝对产品数量,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全社会的效用总和?因而也就当之无愧地得到2个苹果2个橘子的回报?  你是应该相信马克思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还是更应该相信效用理论?来源:专制的诱惑——戏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_经济论坛_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1387293-1.shtml

  • [灌水]且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的编审们的见解

    PostBy:2008-9-54:52:00本人在这个网站拟发二文章(此处需审查通过才能发贴),一个是《评刘永佶在其《现代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观点》;另一个是《马克思是彻底的劳动价值论者吗?》我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刘先生说:“‘人的本质,并不是由上帝或自然规律规定的,而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概括。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直到今天,依然有人从外在的条件,特别是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1“真是奇怪的很,人的社会存在是以什么为基础呢?难道不是以人的自然存在为基础吗2?就个人而言,人的社会存在总是人的具体的存在,从而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的存在。而这种人的具体存在,难道不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吗?比如,没有人的智力的高度发展,难道会有今天的人的社会存在吗?再比如,印第安人的自然存在与我们的自然存在是一致的吗?而我们与印第安人的社会存在是一致的吗?”我在第二篇文章中说:“对于一般的合法商品而言,如一台电视机、一架钢琴、一件衣服、一块面包,就它们的市场地位而言,它们所传递给人们的关于其自然使用价值的信息皆是可靠的——而不管我们事实上对它们有多大的认知水平,当然,它们更不会自己改变自己的这种使用价值。既然它们具有这种确定性,那么生产它们所消耗的自然劳动量也就是确定的,从而在具体的市场上相对于人们的一定的需要而言,它们的价值也就是确定的。”过了一段时间,文章未获得通过。编审退稿原因如下,对于第一篇文章,他们说了这一句话:“没有人的社会存在,人的智力如何高度发展?”对于第二篇文章则这样问我:“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也可以用来洗碗,还可以引诱穷人来卖命,它的使用价值怎么就是确定的了?”本人看过后,实在是大吃一惊,想不到这个最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的编审人员,竟然有如此高的理论水平。对此,本人答复如下:致编审员;关于退回文章的理由:一,关于刘永佶的文章你们说:"没有人的社会存在,人的智力如何高度发展?"我请问,是先有人的自然存在,还是先有人的社会存在?你们的问话岂不本末倒置?为什么民主制度最早起源于雅典而不是别处?为什么海洋民族与大陆民族的性格有所不同?从而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有所不同?难道这些制度是人类一开始就有的吗?我再问你们:作为人类政治社会有多少年的历史?作为人类社会有多少年的历史?作为灵长类动物的存在又有多少年的历史?而作为生命的存在又有多少年的历史?那么作为地球存在的历史呢?你们自己说一说,你们的见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见解吗?显而易见,即使考虑对立统一规律,你们的见解也是错误的.二,关于马克思是不是彻底的劳动价值论者的那篇文章,你们说:"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也可以用来洗碗,还可以引诱穷人来卖命,它的使用价值怎么就是确定的了?"我请问,面包会因为你们说的这几种用途,而改变其自然属性吗?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你们连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分不清吗?我真佩服你们,作为马经论坛的人员,连马克思的书的第一,二页的最起码的东西都忘记了.你们要是不服气.咱找个地方辩辩如何?本人在光明论坛的哲学版块有网名第十九计.你们若去.报上号来.说明是由这个问题而引来的.另,正好昨天我在那里发了一贴子,叫"请马克思主义者来回答,价值是谁创造的?"你们要有真本事,何不一试而回答之?再,如果我要是说,"如果要想尽快地实现共产主义,人们现在应当首先全面放弃马克思主义.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资本主义的热潮之中."你们能够理解吗?===========原根本没有打算把这个贴子放在这里,只是刚才看到一贴.才想起此事.其意自明.-----这个贴子在那里只有编审们能够看到.其命运可想而知.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