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板块发帖、跟帖和管理细则(试用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板块发帖、跟帖和管理细则(试用版)(2009年8月11日开始试行)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网友在本板块自由发帖、跟帖的需求,也为了给广大网友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同时又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管理办法,除了要遵守论坛制定的发贴规范和对某些敏感问题的删帖标准之外,经论坛版主们的反复讨论,站务委员会的批准,特制定并公布如下发帖、跟帖和管理细则(试用版):一、1.在发帖跟帖过程中,不得使用嘲讽、挖苦、贬低甚至是攻击他人的非学术性语言。对于此类语言,版主有权通过编辑的方式给予删除。2.在发主题帖或跟帖时,不得附加与内容不直接相关的且又很不文雅的QQ表情图片。对此,版主有权将其删除。二、网友在发主题帖或跟帖、回帖的过程中,只要态度认真,论述清晰,用语恰当,格式规范,且对其他网友很有帮助,不论观点如何,均可看做好贴。对此,版主即便是有不同的学术看法,都应该做出合理的奖励(包括给予经验、论坛币和加各种指数、置顶、加精等)。反之,版主有权做出适当的处罚。三、1.对于发了与本板块或子板块内容要求不符的主题帖,且不是有意的,这不属于违规。只是网友应该理解,版主有责任将其移至合适的板块或子板块。2.如果网友发了与本板块内容要求并不直接相关的主题帖,且内容又很敏感,这属于部分违规。对此,版主有权令其修改主题内容。要是不愿修改,版主有权锁住跟帖或是屏蔽主题。3.网友发了与本板块内容求不符的帖子,且又不适合移至本论坛的任何一个板块,这属于严重违规。对此,版主有权将其立即删除。四、1.在跟帖或回帖的过程中,如果发了与主题并非直接相关的内容,且又很敏感,这属于跟帖或回帖的部分违规。对此,版主有权令其修改主题内容。要是不愿修改,版主有权屏蔽或删除该贴。2。在跟帖或回帖的过程中,如果发了与主题帖完全无关的内容,这属于跟帖或回帖严重违规。对此,版主有权立即将其屏蔽或删除。五、1.只要发帖或转帖的内容完全相同,不论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都可视为重复发帖。对此,版主有权令后发者更换内容或删除后发贴。2.在转帖的过程中,转载者对其做了很不相同的评论、分析、说明等,可视为非重复发帖。对此,按正常发帖对待。3.对于具有时效性质的帖子,或是楼主已删除了该贴的主要内容,且已很长时间没有跟帖,这属于比较特殊的帖子。对此,版主有权删除整贴。六、在上传资料的过程中,只要格式、版本不同,或类似于在系列书籍中有几本与单独出版的书籍相同,均可视为非重复上传资料。对此,按正常发帖对待。特别强调的是,本论坛已有收费资料,但上传的是免费资料(低价不算),也视为非重复上传资料。对此,也按正常发帖对待。但网友不得在本论坛下载收费资料,然后再免费上传。对此,一经查实,版主有权对其删除。七、1.在发帖的过程中,网友在首页发了20个以上的主题贴,且内容雷同而无新意,这属于刷屏现象,属违规行为。对此,版主有权删除部分主题或是全部主题。2.如果在首页发了N个主体贴,但内容并不相同且很有意义或作用,这属于正常现象。对此,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并有可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八、1.在跟帖的过程中,一个网友确实浏览了众多的主题和主题后的跟帖,用语虽然不多却很适当,又恰好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其他人跟帖,因此在连续跟帖中会出现刷屏的现象,对此认为是合理的而不会受到处罚。相反,如果回帖水平很高,还有可能得到适当的奖励。2.在跟帖的过程中,一个网友并没有真正浏览众多的主题和主题后的跟帖,仅是投机取巧地对前几页的帖子做出雷同的“批示”,且超过20帖以上的行为,一律视为恶意灌水。对此,版主有权对其进行适当乃至全部删除。九、1.在一个主题中,连续4个及以上的跟帖,又不是对楼上某些层的分别回复或分析等,第4个及以上的跟帖可视为在楼内恶意灌水。对此,版主有权合并跟帖或删除不必要的跟帖乃至全部跟帖。2.在引用时,超过了3个层次,且又没有对各层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分析、论述等,可视为在楼内有意灌水或污损版面。对此,版主有权删除部分的引用或是全部引用直至整个跟帖。十、1.只要版主对某一帖子的单项指数平分在±2以内,可视为版主是以一个普通网友的身份在参与打分活动,一般不接受被打分者告诉版主评分不公的投诉。对于此类帖子,版主有权将其移至议事厅或删除。如果是告网友、或是版主的一般网友身份的这种做法,可把帖子发到站务与外事板块。在本版块发的这类帖子,版主有权将其移至站务与外事板块。2.对于版主在给予经验、论坛币和单项指数平分在±2以上的情况,任何一个网友认为不公,可在本板块或站务与外事板块发投诉帖。十一、对于在本板块发生的网友或版主的不当行为,并有证据,任何一个网友或版主都可以在本板块发帖投诉(也可在站务与外事板块发帖)。对此,版主有责任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回复或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十二、1.在本板块发帖或跟帖、回帖中,如果使用了马甲(一个用户多个账号即多个ID),且在本板块内有共同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不论帖子内容如何,这属于恶意违规。一经查实,版主有权对马甲禁言直至封ID。2.因种种原因,网友对本版块甚至本论坛产生了恶意,且不断发一些具有中伤性质的主题帖或跟帖,这也属于恶意违规。对此,版主有权将其禁言或封ID。站务委员会2009年8月11日批准执行

  • 一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著作吴易风

    一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著作———读《〈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吴易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志亮、洪灏、夏子贵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我国多位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青年学者的一项集体研究成果。全书收入的学术论文分综合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以及《资本论》教学研究六个部分。2003年是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又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纪念年。本书既是纪念马克思的著作,又是纪念毛泽东的著作。这部著作除了从多方面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以外,主要围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了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马克思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是贯穿全书的鲜明观点。本书作者反驳了马克思经济理论只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建设的理论这一错误观点,从多方面证明马克思经济理论既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又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市场经济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建立的完整的发达商品经济理论,就是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资本论》就是一部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巨著。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既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历史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又预示了在生产力尚未高度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才会让位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产品经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做的全部分析,抽掉资本主义制度因素,就可以用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系统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作者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坚决摈弃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错误主张。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作者论证了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揭露和批评了近年来少数经济学家妄图推翻劳动价值理论、竭力宣扬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错误观点,阐述了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澄清了混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混同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混淆使用价值源泉和价值源泉、混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把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混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等种种理论上的混乱,批驳了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是简单商品生产、甚至是实物交换的错误说法,证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也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者批评了用生产要素价值论论证生产要素分配论合理性的流行观点,指出庸俗经济学家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和“三位一体”公式是生产要素价值论和生产要素分配论的智慧之源。作者反驳了断言马克思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已经过时的错误说法,全面阐明了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三、用马克思经济理论创造性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是本书的又一重要着力点。作者根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预见性论断,研究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考察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研究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本质,指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正在经历的全球扩张过程”,“资本国际化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的扩张。”作者提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目的和基本矛盾,只是改变了这一生产目的和基本矛盾的存在形式,扩展了这一矛盾的运动范围。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某些机遇,另一方面又会造成消极负面影响。这首先是为国际投机者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其次是使贫富差距、特别是穷国和富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中,穷国所得甚少,富国和跨国公司是最大的赢家。本书还探讨了国际市场价格和国际价值的关系,指出“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是商品的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本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西方国家再分配力度较大、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较大、平均失业率比较稳定,西方国家阶级矛盾因而相对缓和,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本质未变”。四、用马克思经济理论创造性地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是本书最大的着力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事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提出如何借鉴已经存在几百年之久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本书作者提出:借鉴外国经验必须切合国情。我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的理解分歧很大。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本书作者不同意“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的说法,认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因此断言资本主义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关于职工持股问题,本书作者指出:“认为职工持股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甚至认为是对马克思所说的‘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实现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作者认为,通过职工持股将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这不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是私有化;将部分国有资产折股卖给职工,这是职工对企业的投资,与马克思所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完全是两回事。五、普通高校经济类专业和高等财经院校财经专业要不要开设《资本论》课程的问题,是本书最后重点讨论的问题。本书序言指出:“当前,有些人认为,《资本论》是100多年前写的,现在‘已经过时了’;有些院校的经济学科居然连《资本论》课程也没有开设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本书最后部分的一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普通高校经济类专业和高等财经院校财经专业开设《资本论》的必要性。这里特别令人深思的,是几位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资本论》以后所说的话。一位同学说:“学好《资本论》不但能使我们学习和掌握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专业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资本论》后,据调查,全班33位同学中,有27位同学认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资本论》很有必要,觉得很有收获;6位同学认为有必要;没有同学认为不必要的。”另一位同学说:“我们高等财经专业的学生学习《资本论》是练基本功,而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资本论》是基础的基础”。还有一位同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克服‘肤浅’和‘假象’的良方,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要从扑朔迷离的经济现象中提炼出本质,练成一双‘火眼金睛’,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很难办到的。”一些同学在学习《资本论》后,敢于向宣传“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教授质疑,深刻地批判了“效用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生产要素价值论”等错误观点。总之,《〈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它提出并回答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深度,有创见,给人以启迪,值得一读。读后感马克思经济理论只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建设的理论的观点是错误观点,这样理解无异于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虽赞同《资本论》是练基本功,而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资本论》是基础的基础。但深感现在我们学生时间紧,根本少有精心读书时,所以能读者本书的人是很牛的记得梁小民教授读资本论是在北大读本科,逐字读下来奠定了他的学术基础。

  • 卫兴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卫兴华2009-8-219:39:18来源:人民日报(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作者名片】  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52年起,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含主编、合著)40多部,发表文章700多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0多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无论前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还是后30年的改革与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否完全相同?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教材,特别是斯大林指导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来,全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编写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但在研究对象上,无论苏联教科书还是我们的自编教材,都没有考虑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异同。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一般都遵循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见解,即认为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配形式。后来对生产关系的阐述,更多地转向马克思所论述的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既研究再生产四环节之间的关系,又研究人们在四环节中的相互关系。  那么,政治经济学要不要研究生产力?目前达成共识的是:政治经济学无论资本主义部分还是社会主义部分,都要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包括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任务同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同,因而研究对象有所差别。马克思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劳资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而社会主义经济学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发展生产力与经济改革服务,因此,既要研究与现实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也要研究社会主义怎样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但并不研究生产力的工艺方面即技术方面,而是要研究生产力的社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已经拓展为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关于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一般以斯大林的二要素论为依据,即认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上世纪50年代初,有人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在二要素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对象,得到学界认同。后来发展为生产力多要素论,认为科学技术、管理、自然力等也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是统一的。  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一般讲,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其实,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外因,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动力即内因,即生产力诸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  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会走在生产关系前面。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但如果超越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同样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也有多种不同意见。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保持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此为指导,我国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的讨论与认识沿着科学的理论逻辑发展。“文革”10年,受极“左”路线影响,把发展商品经济与发展资本主义相联系。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认识。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述,突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成为当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成为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未完待续】

  • 董宇坤 喻敏数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白暴力教授访谈

    [信息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4期。]记者:谈到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时候,总是提到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等方法,但是很少有人会提到数学方法,那么,马克思是怎么看待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的?白暴力:有些学者认为,数学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工具,运用数学无法解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因而排斥数学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本人非常重视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过“我不止一次地想计算出作为这些不规则曲线的升和降,并曾想用数学的方式得出危机的主要规律(而且现在我还认为,如果有足够的经过检验的材料,这是可能的)”。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同样使用了数学方法。在《资本论》体系中,概念运动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有关数量关系的论证。例如,在《资本论》中,研究剩余价值率时,马克思指出:“为此这里要运用数学上的一条定律,就是数学上运用变量和常量的定律,即运用常量和变量相加减的定律。”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对剩余价值率的推导,使用的就是微分学的方法(在当时,微分学是最先进的数学方法),由此说明了资本的“真实增值率”就是剩余价值率,也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率,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积累趋势。不仅如此,马克思对数学进行还有专门研究。马克思对当时刚刚出现的微分学进行了专门研究,著有《数学笔记》,深刻地揭示了微分学的哲学意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由此可见,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排斥数学方法的观点,确实是一种误解。记者:在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地位似乎越来越突出,您是怎样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作用?白暴力:人类对数量关系的研究,从古代就开始了。数学是对数量关系研究的专门科学,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对数量关系的认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通过运用数学方法,人们可以对事物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并为认识事物本质打下必要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着普遍而复杂的数量关系,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数学不仅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工具,也是经济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数学方法能使我们比较精确的研究问题,同时又能使问题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不仅如此,我们还能通过使用数学方法对经济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作精确分析,了解经济过程中的规律性,甚至质的规律性。第一,数学方法有助于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问题简单明了。例如,关于价值与价格运动趋势的关系。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1、价格由价值决定;2、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将降低;3,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直接看,似乎可以得出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品的价格将降低。但是,我们看的是事实却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中,商品价格在不断提高。这被有些学者称为“一个谜”。但是,如果使用简单的分数,这个“谜”就成为一个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价格可以用分数表达为从这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看到,当货币的价值比商品的价值下降的更快时,商品的价格将提高。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货币的价值确实比商品的价值下降的更快,因此,在商品价值降低的同时,商品的价格会提高。一个简单数学公式,可以使“一个谜”变得像水一样清澈透明。第二,可以解决一些用语言文字无法解决的经济学问题。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用语言文字是无法解决,只能由数学方法解决。例如,著名“价值转形问题”。“价值转形问题”实质上是生产价格精确值的计算问题,在这个计算中必须用到高等代数和矩阵理论,“佛罗比纽斯定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知识。如果不使用这些数学方法,就不可能计算出生产价格的精确值,就不可能解决“价值转形问题”。第三,可以通过对经济中量的关系讨论,达到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例如,前面所提到的马克思“不止一次地想计算出作为这些不规则曲线的升和降,并曾想用数学的方式得出危机的主要规律”。马克思曾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在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差分方程)确实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周期性规律。记者:现在的经济学研究似乎有个过于追求使用数学方法的潮流,好像只有使用数学方法才能研究经济问题,而且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也是越来越复杂,那么,在经济学研究中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来使用数学方法?或者说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白暴力: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对数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经济学中所使用数学方法,要坚持“解决同样问题,方法越简单越好”的原则。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是一种方法,是为研究经济问题服务的。使用数学方法应该使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过程简单化,而不是使问题复杂化。在能解决同样的经济问题的前提下,简单的数学方法可以使研究过程简化,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好方法。如果对可以用简单方法解决的问题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简化研究过程的目的,有时反而会使对经济问题的认识走入误区,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在使用数学方法时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方法。其次,对于不同经济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经济问题,这些经济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没有通用于所有经济问题的“万能”方法,同样也没有“万能”的数学方法。切忌在经济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机械性地使用同一方法,例如,现在经济学界有人喜欢使用高等代数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不论什么样的经济问题,通通使用高等代数分析的方法,这是不恰当的。正确的作法是:针对所要研究问题不同性质,运用相应的最适合的数学方法。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明确数学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只是方法、是工具,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把数学方法变成包装、变成一种纯粹的数学游戏。有人认为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是一种潮流,是经济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志,所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为了用数学而用数学,反而忘记了对经济问题自身的研究,这时,数学就不再是经济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而是变成了包装。记者:听说您打算用数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这样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你们的计划是怎样的?白暴力:我们打算把马克思经济学中量的关系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解释经济现实,提出政策建议。这是一项有很重要的工作。首先,可以完成一些马克思没有完成的工作。马克思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来得及深入将经济学理论数学化,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可以建立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体系,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二,在现时期,数学有了不少新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这些发展和成果,在马克思的时期,还没有产生。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新发展和新成果解决马克思时期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三,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说明现实经济现象,提出相应的政策对策。使用数学方法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混乱问题清晰化,这对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解决经济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回答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挑战。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排斥数学方法的,是不能用数学的方法表达的;还有些西方经济学家使用数学方法来责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学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有力地反驳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的责难。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成。西方经济学完成在文字表达基础上建立数学表达的过程,用了近100年的时间。我们认为,在现有的学科条件下,可以用10-15年时间来完成马克思经济学的数学表达。记者:那您能谈谈你们的具体研究计划是怎样的吗?白暴力:用数学方法表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需要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分为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组织队伍。在吴易风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由5—6位具有扎实马克思经济基本理论和一定数学功底的年轻学者和博士生组成的研究小组。这是这项工作的组织基础,只有拥有一支有力的队伍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步,选择研究专题。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选出15-20个专题,这些专题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主干性专题,是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这个选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反思的过程。通过对专题的选择,可以深化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总体性认识。第三步,准确掌握马克思的原意。针对每一个选题,查阅相关的马克思的资料,认真研读原著,将这些专题中的马克思的意思弄明白,真正了解马克思想要表达的确切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用数学方法解释马克思经济学的目的。如果连马克思的真实思想都不了解,就很难用数学方法准确解释或表达马克思的观点,甚至会歪曲马克思经济学的原意。所以,要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数学解释之前,必须要对马克思经济学有深刻、准确的认识。在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之后,我们才能真正进入运用数学方法的阶段。第四步,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表达马克思原意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先从简单、初步的模型入手,但一定要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建立准确的、能恰当表达马克思经济学原意的数学模型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在保证模型的准确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马克思经济学的数学模型。第五步,经过15—20年的时间,通过几批人的努力,争取建立一个系统、全面、准确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数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专题,不断丰富和发展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总之,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完成它,必须按照步骤,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的进行。(董宇坤喻敏: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49:01:49编辑过]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确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确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显然是正确的,因为它与实际相去甚近,但正确在哪里,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想寻求答案,但受益很深!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它是正的,但其理论的系统性还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所无法比拟的!杀鸡焉用牛刀,那么马克思正确在哪里呢? 马克思主义最致命的正确是它的公理系统。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上层建筑,这没有错;但是,马克思以此确认: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第一动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即所谓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正确的。 不妨作一个有趣的假设:剩余产品出现后,原始人愿再追求更高更远的利益,他们就会向文明迈出更进一步,他们甚至连喝酒、酿酒都要向更高等技术挑战;饱食终日的人们总是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可能想起用剩余产品去创造更高的文明;人们更愿意用科学技术增添劳动力、不可能出现战俘奴隶、债务奴隶;人类就如此迈入文明时代的大门。 没有利益追求,却有更高的文明的追求,人们不再做物质贫乏时的金钱的奴隶,我们完全可以将汽车砸了、坐飞船、铁路扒掉、坐太空梭、电厂烧毁,用更清洁的能源,把高楼夷为平地,去到其他星球牧羊,把人类一切现代文明上升至更高的文明,绝不会有人阻拦;相反,能生出这些耗尽千千万万人毕生心血的东西,难道不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吗?!这就是马克思的正确!

  •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价值范畴的内涵给出了科学的界定,按照当下通行的说法,就是给出了这个概念的定义。但是,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马克思在语言表述上的晦涩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别,在价值概念理解上的混乱是空前的。本帖给出我在理解价值范畴时的思维过程,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进一步的探讨。论坛中不少网友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概念的定义是无须论证的,也是无法论证的,不存在合理不合理(指合乎逻辑)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观点对错参半。一般而言,就基础概念所属的学科范围来说,其定义确实无须论证也无法论证,因为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这些理论来论证基础概念的正确性就会陷入循环论证(悖论)。但是,跃出此学科的范围之外,基础概念的定义仍然是可以追问的,仍然存在着定义是否合乎逻辑的问题。就是说对于基础概念的定义,我们仍然可以追问:这个定义是采取何种方法从哪种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这是必要的题外话,下面切入正题,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定义的理解。需要重申的是,下述只是我的理解过程,而不是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事物的同(统)一性,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属性我们称之为差别性。同一性和差别性是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因为客观事物存在同一性,所以我们能将其归类;因为客观事物存在差别性,所以在同类事物中我们仍然可以区分不同的个体。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理解价值范畴的方法论基础。价值这一范畴是从商品交换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范畴最初也是为了理解或解释商品交换而产生的。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商品的属性。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到上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这里商品作为客观事物,而价值和使用价值则是表征其同一性和差别性的两个范畴。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资本论》第一卷50页)。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是表征商品差别性的范畴。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差别构成商品交换的必要前提。路人甲用商品A交换路人乙的商品B,马克思的解释是商品A的使用价值刚好能够满足路人乙交换时的需求,而商品B的使用价值则刚好能够满足路人甲交换时的需求。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商品A与商品B在使用价值上的差别是这一交换得以发生的前提。换言之,如果商品A和商品B的使用价值相同,则交换不会发生。另一方面,马克思用价值这一范畴表征商品之间的同一性。商品具有相同的价值属性解释了商品交换的可能性。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总是相对稳定的,为什么不同商品之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交换比例呢?马克思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资本论》第一卷50页)。这里的“第三种东西”,如马克思所说“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资本论》第一卷51页)。价值不仅是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之间的共同属性,而且是所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共同属性。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大意:使用价值是表征商品差别性的范畴,它解释了商品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表征商品同一性的范畴,它解释了商品交换的可能性。至此,我们只是完成了对价值和使用价值概念的形而上的解读(插一句,马经有时需要把几个范畴相互对照,才能获得准确的理解)。我觉得将这个解读过程明确地表述出来是必要的。这种解读既是一个明晰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旨在寻求定义背后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的过程。就这里的情况来说,假如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定义确实是依据这种方法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那么其定义必然不能违背这个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范畴的抽象(或概念的定义)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出发点,而且这里的客观现实还必须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现实,否则,在此基础上的抽象出来的范畴和概念就不会具有客观性和普适性。所以我认为,在社会科学(如果还能称得上是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中,对待任何一个概念的定义我们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别其真伪和合理性:一是定义概念所遵循的是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方法论原则是否得到始终一贯的遵循;二是定义内容来源于什么样的客观事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定义。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资本论》第一卷48页)。换成定义的标准表述形式,我们可以说,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有用属性。马克思为什么会把使用价值定义为“物(商品)的有用性”呢?很显然,不同的商品(物)的物质特性不同,商品(物)的有用性是与其物质特性相关联的属性,所以不同的商品(物)具有不同的“有用性”。“有用性”作为使用价值的定义既符合马克思的方法论原则,也植根于普遍认同的客观事实。据此,我认为马克思对于使用价值的规定既合乎逻辑,也是可以认同的。那么,价值作为表征商品同一性的范畴,是不同商品中的同一种东西,我们能够把它定义为什么呢?首先从使用价值的定义中我们看出,使用价值是与商品(物)的物质特性相关联的属性,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那么价值作为与使用价值的相对立的范畴必然是与商品(物)的物质特性完全无关的。所以马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既然商品的同一性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的物质特性之中,那么它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马克思从商品的产生和来源中找到了这种同一性(当然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人类劳动。马克思说“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抽象掉物质特性以后——引者注)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资本论》第一卷51页)。人类劳动是人所共知的客观过程,马克思将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同样是既符合其方法论原则,也植根于普遍认同的客观事实。也许有人会说,商品的产生和来源不仅仅归因为劳动,还需要有自然物的参与,为什么在价值规定中没有自然物的因素?但是,从方法论原则的角度来看,与商品物质特性相关的只能属于使用价值的范畴,马克思要贯彻其概念抽象的方法论原则,就必然要把所有与物质特性相关的因素全部抽象掉,才能得出价值范畴的规定。就我的理解来看,《资本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概念的定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客观性。在《资本论》中定义的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义所来源的经验事实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偶然和特殊的事实。二是定义的内容与主体(人)的感觉与差异性无关。2、合逻辑性。任何定义都是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自己特殊的方法论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面、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3、可演绎性。概念最初是为了解释某种现象而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概念在解释了某种现象以后就失去了进一步推演出其他结论的可能,那么这种概念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概念的可演绎性在这里是指通过概念本身的定义和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推演出多种判断和结论,解释更为复杂的现象的能力。就我的理解来看,整部《资本论》就是在若干基本范畴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科学体系。从《资本论》中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一对概念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使用价值不可计量。计量以同质性为前提,如果我们认同《资本论》对于使用价值的定义,那么必然会得出使用价值不可计量这个结论;2、价值可以计量,价值计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因为价值表征了商品的同一性,是不同商品中的相同的质——人类劳动,所以,价值不仅是商品交换中交换比例(交换价值)的客观依据,也是商品计量的单位之一。每一种商品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计量单位,也可以用价值量作为其计量单位,但二者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商品自身的自然计量单位适用于同种商品的计量,因为这种计量单位总是与特定的使用价值相联系的;价值单位则适用于多种商品的计量,因为价值的同质性与商品的物质属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而商品的自然计量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再适用。3、以价值单位作为商品计量单位是经济学数学化的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理论如果不能数学化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科学。但是,社会科学的数学化首先必须确定统一的计量单位(即解决量化问题)。我认为,就经济学而言,撇开计量单位而直接将定性关系通过数学公式转换为定量关系,这不是经济学的数学化,而是经济学的神秘化。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现在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1、具有非常强烈的争议性;  2、在高校研究生领域,崇洋媚外,学西的多,学马的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待我们发展,迫在眉睫,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道路问题。  第一、数学化;由定性到定量,这是认识深入的表现,现在西方经济学数学化的特征十分明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必须拿起数学化的武器,不能说数学只属于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只好定性化,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正确部分、批判其庸俗的分配理论和价值源泉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是正确的,必须认识到,不然不可能迷惑那么多的专家、学者。然而它的价值论却是错误的,我们就是要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发展劳动价值论,用历史实践的方法论,通过动态的对比研究来发展当代的劳动价值论,发展共产主义研究,让它不再是空想,而是深入人心,基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和邓小平理论来探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让它不再是玄而又玄的理论。  第四、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从社会阶级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如何为人民来服务的问题。  第五、联系中国的实践,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在努力学习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在深入调查中国的国情的基础上,发展实用于中国的经济学。

  • 许兴亚: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问题的一封信——回复高歌同志《对许兴亚先生让人困惑问题的商榷》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问题的一封信——回复高歌同志《对许兴亚先生让人困惑问题的商榷》许兴亚高歌同志:很感谢您对我在《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所发表的那篇文章的关注,同时也感谢您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经济学家》网站上、并且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信箱转给了我。您在文章中写到,看到我那篇文章后“不仅产生好多疑问。主要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吗?二是‘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能否划等号?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与‘最大多数人’和‘全人类’能否划等号?四是‘代表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中的‘最’该如何描述?五是‘民营企业家’、‘精英’或者‘中间阶层’这三者之间是否可以划等号?六是‘民营企业家’、‘精英’或者‘中间阶层’是否等于是那部分通过搜刮和聚敛社会财富的方法,踩着社会其他成员的身躯‘向上爬’的部分?”然后您写道:“看到这些问题后,在此不免猜测,有些概念恐怕连许兴亚先生自己也没弄清楚。为了自圆其说,只好采取连用几个名词的方法,让读者认同一个概念就等同认同所有列举的概念。”以下,先对您的这些批评做点答复。(一)1.总的来说,我觉得您的这篇文章显得有点过于仓促了,以至于您这6个问题的子弹几乎全都打飞了。因为:第一,在您提出的这几个“能否划等号”、“是否可以划等号”和“是否可以等于”的地方我并没有“划等号”,也没有把一个“阶级”等同于一种“机制”。至于您所说的第1个问题,我认为对于稍有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来说都会是不言而喻的;第4个问题,我在表述中则已经说过:其中“也包括了”您所关心的“这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知这样表述是否还有什么遗漏?更何况,我所提的这几个提法也并不是我的创造,而是我们党历来的一些要求。例如:(1)“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这是上一世纪50~60年代以来包括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要求,而并不仅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的要求;(2)“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和“团结最大多数人一起工作”——这是毛泽东主席在60年代提出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要求;(3)“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提法,并且也是自从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全世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基本立场;(4)“三个代表”则是党的16大提出的要求。如此等等。第二,我这篇文章是面对我国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特别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因为我的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就是“兼论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来进行讨论的。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是一个毫无疑义的前提。即使我不说,也是必须坚持的。我这里不过是要谈一点更加具体的体会。但从您文章最后的“笔者认为,如果非要在中国提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话……”这种虚拟口气上来看,似乎即使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来说,也已经到了并不一定“非要在中国提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时候了。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谈哪种提法“也许会比许兴亚先生的提法好很多”还是“不好很多”,还有多大意义呢?第三,我在文章这之所以重申这些提法,无非是说: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来说这些基本立场,也像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体系一样,是以一贯之的和一脉相承的。希望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不要忘记了它们,同时也决不要把“三个代表”的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对立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只能有一个,是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了,那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老祖宗不能丢啊!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学界、思想界、理论界、舆论界和教育界某些状况,这些话又不能不说。不知您是否赞成这一点?2.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的用法。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可以与“三个代表的立场”相通用,我认为主要以下几个理由:一是因为在我国,从革命战争年代一直到“三个代表”提出之前,传统上多是把“无产阶级”理解为“现代产业工人阶级”,而并不包括其他的“劳动人民”,例如农民、手工业者和劳动知识分子等。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的说法,无疑比单纯使用“无产阶级”的提法更加广泛一些,也更加易于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而其实与单提“无产阶级的立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为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而它的根本利益与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正如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中所说的“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仍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是一样的。前者指不过是后者的具体形式而已。二是在今天,在我国,“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已经扩大。“劳动人民”的内涵也已经扩大。更何况,在过去,我们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和拥护党的基本立场的人,一直就都是站在这个“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难道说,我们的这些前人的这种立场都站错了吗?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与“最大多数人的立场”和“全人类的立场”的关系,与此同理。因为一方面,自从在地球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以来,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加在一起,就一直是全世界人口中的最大多数。即使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那些真正贪污腐败的人、那些真正不劳而获但却暴富了的人、那些真正“通过搜刮和聚敛社会财富的方法踩着社会其他成员的身躯‘向上爬’”并且确实已经这样“爬”上去了的人,在我国总人口中也只占极少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站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了最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更何况,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工人阶级”的范围已经扩大,已经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首先从解放全人类的立场出发,并且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把他们解放全人类的希望寄托在工人阶级身上。所以,我认为,这几个提法从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而当我在说“甲立场”就是“乙立场”的时候,您是不应该因此而责备我,说我把“甲”当成了“乙”的。3.从您所提的种种“疑问”来看,我认为您实际上是过分地从字面上来理解“无产阶级”一词中的“无产”和“有产”了。而其实,在马克思主义中,“无产阶级”一词,并不是单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个“有产”和“无产”的意思,而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关于这一点,在去年,在我的这篇文章之前,在我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上的“开篇的话”“论阶级”的那一篇中,就已经作过一些介绍。不过为了把问题说明的更清楚一些,现在再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几段论述,供您参考:(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说法:“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这种对立即使没有私有财产的进一步的运动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2)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解释:“同样,我也经常把工人(WorkingMen)和无产者,把工人阶级、没有财产的阶级和无产阶级当作同义语来使用。”(3)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注释中的解释:“无产阶级是指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的那篇对话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的情况是这样说的:“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从原则上和实际上说,都已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没有财产的阶级了。因为第一,作为一个阶级的总体,他们已经与全社会各阶层以及各个劳动者阶级的成员一起,共同成了归全社会所有的各种财产的主人。因此,即使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那个有产和无产的‘无产阶级’了。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形式的最终目标,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说法,应当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的个人财产,也就是所谓‘个人所有制’。而这……同时也就是社会财产,或社会主义的社会所有制。但是,作为一个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我认为无产阶级这个用法,即使在我国,在今天,也是仍然可以与工人阶级相通用的。”“所以,只要没有另外做出特别的说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无产阶级或无产者,就是近现代的工人阶级。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就是我国的工人阶级。因此,在我国,单纯按照所谓的有产和无产来判断,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您说您“在此不免猜测,有些概念恐怕连许兴亚先生自己也没弄清楚”,我是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您的猜测多少又有些合理的地方。不过我认为是在其他一些方面,而不是在您所提的那些“疑问”中。具体说来,我自己确实也还在进一步思考中的问题至少还有以下3点:1.关于“工人阶级”这个词的翻译问题。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工人”一词用的是英文“WorkingMen”(他的这篇著作就是用英文写作的)。此外,“工人阶级”用的则是“WorkingClasses”。但“Work”一词在我国,是既可以翻译为“工作”、也可以翻译为“劳动”的。尽管恩格斯在别处还说过:英文有一个优点,它有两个词(即work和labor)来分别表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但这能否成为区分“工人”和“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的语源学上的根据?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德文却只是同一个单词和词组,即“derArbeit”和“derArbeiterklasse”。如果您在这方面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的话,我是乐意接受并将表示衷心感谢的。不过,即使如此,我也并不主张在目前就用“劳动者阶级”来取代“工人阶级”或者“无产阶级”的提法。在我所提出的“为劳动者阶级立论”的口号中,“劳动者阶级”其实是用来指代我国现阶段的“一切劳动群众”的,也就是用来指代“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2.关于我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其中也包括:我国社会中目前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是否也与这种阶级关系的新变动有关?是否确实有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正在蛹化中,或者说正在“呼之欲出”,并且正在或明或暗地尝试着把手伸向“社会舆论”和“权力”?3.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相互融合,以及如何创造条件使阶级差别逐步趋于消失的问题等。不过我认为这并不是您所提出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二)以上,是对您的“疑问”进行答辩。本着相互交流的精神,现在也对您的正面论点提出若干不同意见。1.您在文章中说:“马克思主义确实有基本立场。这个学科是要鼓动无产者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像资产阶级学者和政客所说的那样,是专门用来“鼓动”或者“煽动”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不用马克思主义的“鼓动”,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就已经自发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只是给这个运动以“科学的口号”,从而使它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上。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决不单纯是“阶级斗争的立场”,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立场”。资产阶级学者和政客甚至连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也说成“煽动阶级斗争的学说”呢。2.您在文章中说:“但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即从夺取政权转到巩固政权,从无产转到有产,工作中心从革命转向经济建设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范围就会扩大。”——这个表述我认为也不对。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自始就不是单从“有产”和“无产”的角度来划分的。因此您这个“无产阶级从无产变为有产”的说法,是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改变的理由的。第二,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范围就会扩大”也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来就都是以解放全人类(并且其中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恩格斯说的“两个和解”)为目标的。因此也就谈不上您所说的所谓“基本立场的范围就会扩大”的问题了。能够改变的仅是具体的提法和政策。3.您写道:“在我国,只要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均包括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内。”——我认为您的这个提法并不错。但与这里要讨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的问题不是一回事。并且代表这个意义上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已经包含在我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之中了。4.您写道:“由于目标最终是要消灭剥削,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要转向那些是靠劳动致富的人们。”——这句话不知您说的是什么意思。邓小平讲的是“共同富裕”,以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这与所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转向那些是靠劳动致富的人们”决不是一回事。不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能这样“转”,而且即使党和国家的政策也不能像您说的这样“转”。5.您说:您“不敢苟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全人类’的立场”的说法。——可是,这的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又有什么办法?而且即使我国的“外交政策”,也没有规定在国际上不能说公道话。“不当头”,和“不主持公道”、“不关心其他国家人民的死活”决不是一回事。哪里还能谈得上这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比一般水平的百姓要看得远点和深点,首先要认识这点”呢?6.您说:“对于那些通过搜刮和聚敛社会财富的方法和踩着社会其他成员的身躯‘向上爬’的人员,不管是什么人,应该通过法律逐步列入打击犯罪的范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您这种说法也是行不通的。因为真正的问题首先在于机制,而绝不单纯地在于法律。单靠法律是不能解决这种问题的。只要“机制”问题不解决,不合法的也会变成合法的。因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您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厢情愿地把他们全部“通过法律逐步列入打击犯罪的范围”的。7.您这篇文章的核心,是主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转向那些是靠劳动致富的人们”,并且为所谓的“民营企业家”、“精英”和“中间阶层”这三部分人鸣不平,好像我把他们与您所主张的“逐步列入犯罪范围”的那些人等同起来了。其实您这是一种误会。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两件不同的事:一是“‘三个代表’的核心,……决不只是(代表)少数‘民营企业家’、‘精英’或者所谓‘中间阶层’的利益,虽然其中也包括了这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决不是要去刻意培育这样一个‘中等阶级’,也决不是要刻意地去建立一种……踩着社会其他成员的身躯‘向上爬’的机制。”在这里,我之所以对这三个名词加上引号,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反对和排斥这些人,而是反对有些人过分抬举他们,给他们加上种种不符合实际的光环,把他们说成是比我国最广大的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更加优秀的人。同时也意味着我不赞成这些称谓。就后者来说,因为:第一,我国有些人所说的“民营企业家”,其实仅仅是指“私营企业主”。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无论国有企业还是其他公有制企业都是属于人民的,因而也都是“民有民营”的。而“民营经济”这个提法本来只应是相对于旧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官营”和“官办”经济而言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连“官”都不应该有。因此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应当存在任何所谓“官办企业”的。“私营经济”和“私人企业主”有什么资格独占“民营”这个头衔?第二,有些人所说的“精英”,其实并不一定都真是“精英”,有的甚至也可能是反对社会主义的人、败国败家的人、数典忘祖的人、崽卖爷田不心疼的人。第三,在一些人热炒“中间阶层”的背后,实际上是呼唤在我国尽快制造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但是,对于所谓的“中产阶级”,恩格斯早就明确界定过了,就是“资产阶级”。正如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说的:“Mittelklasse(德文‘中等阶级’——笔者注)这个词我经常用来表示英文中的middle-class(或通常所说的middle-classes),它同法文的bourgeoisie(资产阶级)一样是表示有产阶级,即和所谓的贵族有所区别的有产阶级,这个阶级在法国和英国是直接地、而在德国是假借‘社会舆论’间接地掌握着国家政权。”也正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是指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资本家是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例如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曾经使用过“中产阶级”的说法。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在1952年以后,就已经明确说过:不应再将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了。而邓小平在谈到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时,也早就指出过:“在我国,如果真的出现了两极分化,那我们的改革就真的失败了。如果真的出现了什么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上邪路了。”还说过: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搞资本主义,那对世界将是个灾难,要倒退好多年。”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8.您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现在的‘民营企业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是您的一种判断,甚至也可能是一部分“经济学家”和所谓“官员”们的判断。对此我不想与您争论。因为这恰恰反映出基本立场的不同。而这里的“官员”之所以加上引号,也表明我是不赞成一些人的这种称谓的。我国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不论职务的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在人民群众面前,他们是没有资格以“官员”自居的。“官员”这种称呼,至多只适用于外交的场合,和对港、澳、台等统战工作的场合。9.您说“我国新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就说明了这点。”——我觉得您这是一种误读。国务院和不少省市出台的这方面的政策,都说的是“非公有制经济”,而不是所谓“民营经济”。即使在上一世纪50年代初,在我国经济领域内还没有实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也就是在刘少奇主席说的那个“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时期内,我国的私营经济也不叫“民营经济”,而是叫“私营经济”。那时对这些经济成份的要求也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么多年了,我国的许多经济学家和媒体却只把“私营经济”独独地称作“民营经济”,这不是混淆视听又是什么!10.您说:“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个人这三者的共同努力,而企业又是连接这三者的关键。在这个整体中,企业如同细胞;企业家如同细胞核。”——但是,很明显,您这是用“企业”和“企业家”的概念,来替换了所谓“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概念。是不是您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虽然已经不多了)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非私有制企业”,都不再是“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都再也算不上“企业家”,只有所谓的“民营企业”和所谓的“民营企业家”才算是“企业”和“企业家”?至于您所说的“在劳动者中,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而且包括脑力劳动”以及“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多地要靠劳动者的脑力劳动”等等,则又进一步在所谓的“民营企业家”与“脑力劳动者”之间“划等号”了。最后,至于您所说的“中国制造”等等,是不是也意味着,在今后,只有中国的“私营企业制造的产品”才可以称作“中国制造”,而国有企业和其他公有企业制造的产品将一律不能再叫“中国制造”?11.最后,您说:“在中国,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转为有产阶级之后,特别是以建设为中心之后,我们的思维一定要跟着形势的转变而转变。”——我觉得您这句话说得太笼统,没有指明哪些“思维”必须变,哪些“思维”不能变。如果连“基本立场”都要变了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再是“马克思主义”的了。因而重复地说,也就根本谈不上哪种提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来说“也许会……好很多”还是“不好很多”的问题了。以上所说,不知您以为然否?

  • 怎么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富士康十一连跳”

    那位前辈用马克思经济学给解释一下这惊人的”十一连跳“。下面是从新浪转载的新闻。富士康今晨发生今年第11跳http://www.sina.com.cn2010年05月25日14:00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李宁源程绩报道  记者上午获悉,今天凌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这是今年以来该集团第11宗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9死2重伤。  而就在昨天,台湾鸿海总裁郭台铭在富士康发生十连跳事件之后,首度回应称富士康绝对不是血汗工厂,他有信心在短期内把状况稳住。  上午,记者了解到富士康凌晨左右一名员工坠楼死亡,随即,记者从深圳当地媒体证实了这个情况,该媒体同时接到了多个爆料电话并已派记者到达现场,据媒体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这是今年以来该集团第11宗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9死2重伤。同时也有消息称,该员工为富士康食堂工作人员,截止发稿时止,记者仍未与富士康集团取得联系。  郭台铭昨日刚表态  鸿海总裁郭台铭一反之前的低调态度,于24日首度回应,富士康绝对不是血汗工厂,他也有信心在短期内把状况稳住。  郭台铭24日出席“天府四川宝岛行启动仪式暨经贸合作论坛”,对于富士康“10连跳”,他表示,外界不了解真相,“现在很多事都不能说,我们都默默在做。”外界质疑他苛刻员工,实情是富士康绝非只要钱不要命的“血汗工厂”。  郭台铭称,富士康员工共八十几万,再加起来全球的鸿海集团多达九十几万人,员工的确很难管理。郭台铭表示,“但是我们有信心,很快就会把这些状况全部稳住。”  郭台铭24日回应媒体时讲话明显温和,虽然身边的人想阻挡记者,但他选择正面回应。他还透露,有记者曾到富士康卧底共28天,“如果有问题,老早就报道出来。”  而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强调:自杀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难说哪个因素是压垮他的那根稻草。这十起(自杀)的员工加班记录都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我们遵守国际电子行业最高的标准,这些工人加班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在自愿的基础上。员工相对孤独,互相之间缺乏沟通,我们这点上做得不够,我们的员工来自安徽四川等地,我们正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将他们这些老乡尽可能地安排在一起。  员工加班所得占收入一半  今年以来,深圳富士康员工招聘现场依旧火爆。尽管富士康公司发生了十起跳事件,但是,这没有阻止这些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大多数在朋友介绍下,或是冲着富士康的名气,来到这里应聘。他们应聘的这份工作,每个月只是一份刚满足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900元的普通工作。  招募点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这里要招聘两三千人,最多时上万人。对富士康来说,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也是个现实问题。在人员流动最多的富士康公司大门口醒目位置,张贴着一份推荐普通工有奖的通告。推荐时限从2010年5月1日到2010年9月30日。每推荐成功一名普工,推荐人将得到80元奖金。  这些普通工人每个月只有900元的基本工资,大概每小时5元多。如果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只能拿到900元底薪。如果他们想赚更多的钱,就得多加班,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站在机器面前,进行简单而又重复的劳动。加班似乎顺理成章地成为富士康公司这些普通工人生活的一部分。  员工朱文涛称,来打工,肯定喜欢多加一点班,多赚一点钱嘛。至于在工资里,加班给的钱占多大比重的问题,员工童小燕说,这说不上来,应该占一半。  宿舍加装3米高防护栏  23日起,深圳富士康公司在部分一线车间播放员工喜爱的背景音乐,以舒缓员工的紧张情绪。据富士康内部一员工称,在工作时播放音乐,能使人在工作时心情愉快,而且也不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  另外,深圳富士康部分宿舍的楼顶也开始安装和加高防护栏。在深圳富士康龙华园区J区现场可以看到,该处员工宿舍的顶部正在安装约3米高的钢制防护栏。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划为规范经济学,而把西方经济学划为实证经济学,这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有规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也有实证分析的方法。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是学术界对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对经济学的一种划分。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是规范经济学,而现在占主流地位的是实证经济学。所谓规范经济学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对其多种用途上就必然面临选择问题,选择就存在一个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就是经济活动的规范。可以看出,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谓实证经济学,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因此又称为描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伦理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分析问题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还有一些属于具体层面上的研究方法,包括科学抽象的方法、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以及规范经济分析的方法。既有规范经济学的成分,也有实证经济学的成分,所以,不能单纯下定义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或者是实证经济学。http://www.rr88rr.cnhttp://www.qqdnfsf.cnhttp://www.zhaodnfsf.cnhttp://www.dnfsifu.namehttp://wandnf.cnhttp://www.zuxiansifu.cnhttp://www.9cjz.cnhttp://www.rr88rr.cnhttp://www.qqdnfsf.cnhttp://www.zhaodnfsf.cnhttp://www.dnfsifu.namehttp://wandnf.cnhttp://www.zuxiansifu.cnhttp://www.9cjz.cn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