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吴本龙
25720 168

[原创]价值的起源及其演变 [推广有奖]

  • 1关注
  • 6粉丝

学科带头人

5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39567 个
通用积分
17.5160
学术水平
376 点
热心指数
372 点
信用等级
316 点
经验
80408 点
帖子
2273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1
最后登录
2024-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价值的起源及其演变





            

                      目录



一、  历史上第一个交换原则

二、  历史上第一个价值公式

三、  价值不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四、  恢复社会公认的价格定义

五、  价值的定义与存在的条件

六、  历史上第二个价值公式

七、  价值与财富有本质的区别

八、  劳动并不是越来越复杂

九、  均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十、  货币的价值就是自身数量

十一、劳动不能创造产品的价值

十二、斯密萌发了价值演化思想

十三、土地的贡献不能影响价值

十四、间接税成为价值的源泉

十五、生产价格公式与平均利润

十六、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再演化

十七、货币数量成了价值的源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社会必要劳动 生产价格 必要劳动 交换原则 均衡价格 原理 价值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王志成2010 + 100 + 10 + 1 + 1 奖励积极发帖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沙发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0: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值起源及其演变

价值起源及其演变

        价值与重量、长度、时间等一样,都可以计量,不可能像效用和贡献那样属于无量纲量。在计量方面,劳动价值论比效用价值论更科学。但劳动价值论把劳动量称为价值量却是错误的。实际上,劳动量从来就没有单独决定过商品的价值。不仅如此,商品的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的阶段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演绎出价值进化的历史。

    一、  历史上第一个交换原则

        分工引起交换,交换需要合理。合理的交换必然要求产品交换者遵守公正的交换原则,而公正的交换原则应该是产品交换的双方互不无偿占有对方的利益。在交换行为产生的初期,产品交换者的利益仅仅表现为产品包含的人力劳动量。因为当时的土地在部落范围内是公有的,劳动者采掘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时,除了耗费自己的力气以外,无须向任何人付出代价。产品交换者的利益仅仅表现为产品耗费的劳动量,不能包含任何自然资源的耗费。显然,最早的交换原则应该是“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
        在历史上,德意志神学家亚尔贝兹 •  马格努(约1206~1280年)最先表达了“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的思想。他认为,制造床的人换回来的产品如果不能“相当于他对于床所耗费的数量和品质,那么他在将来就不可能重新制造一张床,从而制床业也就会消失。其他的职业也是如此”(转引自鲁友章与李宗正主编的《经济学说史》上册,第46页)。
        亚当 •  斯密(1723~1790年)也指出:“在资本积累与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国富论》上卷,第42页)。
        不难想象,在早期的社会,“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是最符合逻辑推理的。价值起源的研究必须符合“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的原则。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藤椅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1: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历史上第一个价值公式

        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都含有成本。但是,在货币刚刚诞生的时候,商品还不可能含有成本。因为成本是由价格计量的,价格又是随着货币的产生而出现的;没有货币就不可能有价格,没有价格便没有成本。因此,在货币刚刚诞生的时候,商品的价格还不可能含有成本。
        实际上,最早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与生产工具等都是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等协助生产的,不需要购买,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根本就没有生产资料商品,全部都是消费资料商品。生产资料的耗费只能以劳动量的形式表现在商品中,不能以成本的形式表现在商品中。由于这个原因,在货币刚刚诞生的时候,商品与货币交换时只需考虑双方是否含有等量的劳动,无需考虑成本问题。
        如果我们用M表示一定数量的货币,用Wm表示M耗费的劳动量,那么,M/Wm就应该是一切行业中的劳动兑换货币的“汇率”。如果我们用W表示商品耗费的劳动量,那么,W能换到的货币数量应该是W×M∕Wm。由于W换到的货币数量就是商品的价格,通常用P表示,因此,以下公式可以成立,
                                           M
                     P = W × ——                 (1)
                                         Wm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M∕Wm称为简单的货币生产率。由于公式中的P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劳动量与简单的货币生产率的乘积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价值。由于公式(1)是按照“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的思路建立的,因此,劳动价值论关于劳动量就是价值量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其实,劳动量不过是决定价值的因素之一而已。根据公式(1)可知,价值的计量单位一定是货币单位,不可能是时间单位。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板凳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1: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价值不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根据经济学说史可知,价值的概念起源于真实价格的研究。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思想家们认为,商人高于真实价格出售产品属于欺诈,应给予法律上的警告。随着历史的发展,真实价格的概念逐步演变成价值的称呼。显然,研究价值的初衷就是允许价值与价格之间比较高低。既然如此,价值与价格的计量单位都应该是货币单位。由于劳动量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因此,从计量单位上看,劳动量不可能是价值量。
        从逻辑上看,劳动量就更不可能是价值量了。因为早期的商品与货币交换时应该遵守“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的原则。如果商品与货币耗费的劳动量按照相同的比例同时减少,那么,商品能换到的货币数量就不应该减少,即商品的价格不会随着劳动含量的减少而下降。由于这种假设不能导致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也不会随着劳动含量的减少而下降。既然如此,商品的价值量怎么会表现为社会必要劳动量呢?
        上述两个推理是非常浅显的道理,然而,刚愎自用的劳动价值论者却不认可。他们机械地接受了马克思的价格定义,不承认价格是商品换回来的货币数量,不承认社会公认的价格概念。他们还以为自己对价格的理解比公众的理解更深刻。岂不知,他们连最基本的哲理都不懂。众所周知,物理学家接受了公众的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概念,才研究出公众接受的一系列物理学概念,包括加速度、能量和功率等等,最终才能令人信服地指出公众对长度、重量和时间的认识是不足的。同样的哲理,经济学专家只有接受公众的价格概念,才有可能研究出公众接受的价值概念,最后才有可能指出公众对价格的认识有欠缺。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报纸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2: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恢复社会公认的价格定义

        按理说,社会公认的价格定义应该是商品换回来的货币数量。商品换回来的货币数量越多,其价格就越高;商品换回来的货币数量越少,其价格就越低。价格的高或低可以根据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个道理连普通人都懂得。然而,马克思却说,“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资本论》第一卷,第119页)。他举例说,“假定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表现为1夸特小麦和2镑(约1/2盎斯金)。2镑是1夸特小麦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或1夸特小麦的价格”(《资本论》第一卷,第120页)。
        按照马克思的价格定义分析,如果1夸特小麦和2镑货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那么,小麦的价格就不允许变化,尽管小麦的供求状况有可能变化。显然,马克思的价格定义违背了事实。其实,马克思从来也没有按照他的价格定义研究经济学,因为他紧接着就说,“如果情况许可把1夸特小麦标价为3镑,或者迫使把它标价为1镑,那末作为小麦的价值量的表现,1镑是太少了,3镑是太多了。但是1镑和3镑都是小麦的价格,……”。(《资本论》第一卷,第120页)。显然,马克思也接受社会公认的价格定义,承认价格是商品换回来的货币数量。实际上,马克思的原意是想指出价格的实质和公众对价格的认识有欠缺,只是由于写作上的疏漏,才无意识地把他的价格实质变成了价格的定义。如果马克思真心想给价格下定义,那么,他绝不会承认,“1镑和3镑都是小麦的价格”。
        遗憾的是,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竟然死死抱住马克思的错误定义,已经对经济学的研究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地板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2: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价值的定义与存在的条件

        根据公式(1)可以看出,早期的价值应该是产品在严格遵守交换原则的条件下换回来的货币数量。其实,现代社会的价值也是产品在严格遵守交换原则的条件下换回来的货币数量。
        如果我们把只能影响价格,不能影响价值的因素称为影响产品交换的辅助因素,那么,我们还可以说,价值是产品在不考虑辅助因素影响交换的条件下应该换回的货币数量。
        价值演化论认为,效用、交换与货币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一、“效用”是价值存在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效用的物品肯定没有价值。但是,价值不以效用的大小为依据,只以效用的存在为条件。因为价值是公众意识,效用的存在也是公众意识,而效用的大小却是个人意识;二、“交换”是价值存在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如果人们没有交换的需要,根本不能给产品赋以价格,没有价格也就没有价值。因为价值的概念起源于真实价格的研究;三、“货币”是价值存在的第三个必要条件。没有货币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就没有价值。
        价值演化论还认为,货币的供给形式与产品交换原则共同决定了价值的计算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货币的供给形式与产品交换原则几经变化,因此,价值的决定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从而演绎出价值进化的历史。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7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2: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六、历史上第二个价值公式

        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同一消费品的生产也可以分工。如果把某种消费品所需要的劳动分解成两种以上的简单劳动,让原来数量的劳动者按适当的比例分散从事这些简单劳动,那么,同样的消费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比以前提高。从此,越来越多的消费品所需要的劳动都被分解了。由于分工后的劳动者经常愿意独立经营,于是,分解后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将有半数以上变成生产资料商品,卖给别人,其价格成为买者的生产成本。当然,生产工具也开始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我们可以用C和Cm分别表示商品和货币中的成本,再用W和Wm分别表示商品和货币耗费的活劳动量。不难分析,一定数量的货币与其成本之差(M―Cm)一定是因为耗费了Wm的结果。一切商品耗费的活劳动量换到的货币数量都应该等于W×(M―Cm)÷ Wm。由于“按照原值收回成本”是制定价格的原则,因此,含有成本的商品应有下列价值公式,
                                         M ―Cm
                P ﹦C + W × ————                (2)
                                            Wm
        公式(2)可以称为历史上第二个价值公式。不过,这个公式还不能完全看出劳动量是如何决定价值量P的,因而有必要继续推理。
        不难想象, C应该等于商品耗费的物化劳动量D乘以(M―Cm)/Wm。同理,Cm应该等于货币耗费的物化劳动量Dm乘以(M―Cm)/Wm 。经过数学推导(过程省略),公式(2)可以变型如下,
                                                     M
            P = (D + W)×————————           (3)
                                           (Dm + Wm)
        从公式(3)中可以看出,当商品耗费的劳动量(D + W)等于它换回来的货币所耗费的劳动量(Dm + Wm)时,商品换回来的货币数量M仍然是商品的价值P。价值的计量单位仍然是货币单位,货币生产率仍然可以决定价值。
        按公式(3)分析,如果全社会的商品与货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D + W”与“Dm + Wm”)都按相同的比例下降了,那么,全社会的物价水平P应该稳定。这样,社会价值总和的增加就可以反映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了。当然,价值与财富毕竟有本质上的不同,于是,社会价值总和与社会财富总量经常不按完全相同的比例变化。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8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3: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七、价值与财富有本质的区别

        19世纪初,法国的效用价值论大师让 •  巴 •  萨伊从理论上肯定了价值具有衡量财富的作用。他说:“财富和上述价值成比例;组成财富的价值的总计越大,财富便越大;组成财富的价值的总计越小,财富便越小”(《政治经济学概论》,第58页)。
        萨伊把价值当成财富的尺度后,使财富计量理论陷入了死胡同。因为他的价值是效用,而效用不能计量,导致财富不能计量。不过,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习惯于用价格总和去衡量财富总量,这种习惯又倾向于萨伊关于财富与价值成比例的观点。
从习惯上看,萨伊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上看,萨伊又是错误的。因为价格与价值是可计量的,而效用不可计量。不可计量的效用怎么能决定可计量的价值呢?
        为了反对萨伊的观点,英国的劳动价值论大师大卫 •  李嘉图指出:“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国家每年生产的商品数量会加倍,从而国家财富也会加倍,但这种财富的价值却没有增加”。(《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232页;第236页)。
        在经济学史中,李嘉图首次指出,价值与财富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个观点在经济学说史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价值的实质是方便交换,财富的实质是提供效用。如果社会上没有交换的需要,那么,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价值,但却不能没有财富。不过,李嘉图也有矛盾。他认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耗费的劳动量越来越少,因而产品的价值与价格越来越小,全社会价格总和的增长应该越来越低于财富总和的增长。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习惯于用价格总和去衡量财富总量。这种习惯不利于李嘉图的观点。
        其实,错就错李嘉图把劳动量当成价值量了。根据本文提供的价值公式分析,当货币与商品耗费的劳动量按相同的比例下降时,价值是不变的。由于货币与商品的生产率总体说来都在提高,因此,早期的物价大体是稳定的。怪不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习惯于用价格总和去衡量财富总量。
        至此,本文已从多角度论证,劳动量根本不是价值量。由此可知,马克思发明的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划分毫无意义,他强调的复杂劳动可以还原成多倍的简单劳动根本就得不到证实,因为复杂程度是无量纲量。利用无量纲量不可能有效地维护劳动量就是价值量的观点。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9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3: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八、劳动并不是越来越复杂

        进入二十世纪后,发达国家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劳动强度越来越小。按理说,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应该越来越少。然而,现代劳动价值论者却因为人均产值越来越多,不利于劳动量就是价值量的观点,竟然说人均耗费的劳动量越来越多。因为现代劳动越来越复杂,还原成简单的劳动越来越多。
        难道劳动真的越来越复杂了吗?其实不然。虽然劳动生产率常常有提高的现象,可能会要求工人掌握更复杂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但是,劳动生产率的继续提高往往会引起社会分工。一旦分工完成,从事分工劳动的工人不但不需要掌握更复杂的生产技术,相反,他们的劳动都简单了。斯密说过,“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国富论》上卷,第10页)。
        虽然现代社会需要劳动者掌握越来越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劳动并没有因此而越来越复杂。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是一定的,充填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必然减少其他生产技术。现代社会的每一位劳动者虽然比古代社会的劳动者文化水平高,但是,他们每个人掌握的劳动技能种类却小于古代社会的劳动者。由于分工不发达,古时候的劳动者需要掌握的各种劳动远远多于现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并不比现代劳动者从事的劳动简单,甚至应该说是更复杂。古时候的聪明人几乎能掌握社会上已有的大部分专业知识,而现代社会的聪明人能掌握百分之一就已经很聪明了。
        虽然现代社会的全部劳动及其工序有效地组合起来比古时候不知要复杂多少倍,但这并不能导致具体的劳动越来越复杂。因为一种简单劳动是简单劳动,十种简单劳动平均起来还是简单劳动。全社会的劳动及其工序有效地组合起来所显示的复杂程度是日积月累的,也有人类祖先恩赐的,根本不用劳动者来掌握,而由市场来承担。
        综上所述,劳动不可能越来越复杂。事实上,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劳动的危险程度一样,即不能影响劳动量的大小,也不能影响价值的大小,只能影响均衡价格的高低。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10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2 19:33: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九、均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分析,均衡价格应该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毫无疑问,这个观点完全正确。然而,他把均衡价格看成是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决定的,却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
        第一,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分析,均衡价格是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确定的,而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由于这些点代表了高低不等的市场价格,因此,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确定都离不开无数个市场价格。然而,无数个市场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马歇尔的逻辑分析,这无数个市场价格是由供求的不同程度与均衡价格共同确定的。如果我们再问,均衡价格又是怎么确定的呢?答案是,均衡价格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确定。显然,马歇尔的均衡价格成了循环论。
        第二,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分析,均衡价格还可以说是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力量平衡造成的。其实,需求者不可能压低商品的价格,因为供给者总体说来不可能赔本做买卖。所谓均衡应该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供给者们的利益均衡,如“等量的投资获得等量的利润”就是供给者们的利益均衡。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无法实现利益均衡。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因为强调了需求者的力量而不能成立。
        实际上,均衡价格根本不是供求曲线的交叉决定的。市场上应该先有均衡价格,后有供求曲线的交叉。与价值比较起来,均衡价格也是后来的。均衡价格是价值的力量与影响价格的惰性因素(如劳动的危险程度、复杂程度等)均衡后形成的。由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危险程度等不像供求程度那样变化迅速,因而可称为影响价格的惰性因素。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具有较高的危险程度,那么,这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应该高于价值。反之,均衡价格就低于价值。如果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具有较高的复杂程度,那么,这种商品的均衡价格也应高于价值。反之,均衡价格也低于价值。真正的均衡价格并不是马歇尔的二元均衡价格,而是多元均衡价格。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供求波动,那么,市场价格就会等于均衡价格;如果没有惰性因素,那么,均衡价格就会等于价值。均衡价格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价值是市场价格波动的近似中心。由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危险程度都是相对的,有复杂劳动,必有简单劳动;有危险劳动,必有安全劳动。因此,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抵消,全社会的价值总和与均衡价格总和应该相等。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