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尘世天堂
7351 83

论按要素分配的价值论基础(原创) [推广有奖]

  • 5关注
  • 2粉丝

高中生

9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37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9 点
热心指数
9 点
信用等级
9 点
经验
661 点
帖子
38
精华
0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30
最后登录
2013-6-7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要: 目前流行的要素价值论、要素贡献论、要素产权论等分配理论都不足以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应从要素主体是否进行劳动这个角度研究所谓按要素分配的问题,资本家不是因为其占有资本而是因为其进行了管理劳动而获得价值分配。但是,这需要解决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关键问题,即管理劳动的二重性和两权分离后资本家作用的问题。最后,本文论证了按要素分配只是按劳分配的具体特殊形式,从而解决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在分配形式上的矛盾,同时也提出了解决管理劳动价值量的决定的原理。   

一.引言

目前理论界为了说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比较流行的主要有要素价值论、要素贡献论、要素产权论等,也有部分学者将几种学说综合起来进行解释。

但这几种理论都具有局限性。要素价值论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性结论。要素贡献论认为物化要素在生产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贡献,因而应该分配价值。但是这种贡献实质上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贡献,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和条件,而非创造价值上的贡献。

要素产权论则认为要素参与分配价值是由要素产权决定的,同时有的学者还否定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决定关系。首先,这种观点认为分配制度决定分配形式,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但实际上等于没有解释。这是因为,价值分配理论的目的是为现实的分配形式及其制度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辩护的,而不是相反认为现实当中有这样的分配制度,就应该采用这样的分配形式。

这几种理论的共同点是围绕着要素来解释要素分配的依据,关注要素价值、要素贡献、要素产权等等。我们要问,物化要素(资本)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有了物化资本和工人劳动,是否一定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呢?资本家是不是只要拥有资本所有权,就一定能获得剩余价值?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劳动价值论及其分配理论关注的是主体(人),是看主体在生产中有没有劳动,有没有创造价值,从而有没有价值分配的依据。所以,既然我们从要素角度来分析要素分配的依据走不通,那我们就应该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寻找要素分配依据。这就要问作为要素所有者的资本家在生产中是否存在劳动?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管理劳动,甚至马克思也承认这点。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除了他作为资本家的性质之外,他也进行劳动。因此, 剩余价值的这一部分也就不再是剩余价值, 而是一种和剩余价值相反的东西,是所完成的劳动等价物。”①“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 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 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②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肯定了资本家在生产过程进行的组织、指挥、监督、协调的管理劳动,和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形成价值的生产劳动。但是,马克思又否定了这一点。马克思为此提出了两点理由。

首先,马克思指出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在一切以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因此,它在奴隶制度下所起的作用达到了最大限度。但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也是不可缺少的。”③因而,“监督和指挥的劳动,只要由对立的性质,由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产生,因而,为一切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共有。”④同时,“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⑥

其次,马克思发现了近代资本主义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趋势。而在这种趋势下, “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一个乐队指挥完全不必就是乐队的所有者;如何处理其他演奏者的“工资”问题,也不是他这个乐队指挥职能范围以内的事。合作工厂提供了一个实例,证明资本家作为生产上的管理人员已经成为多余的人了。”⑦“……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职能,所以,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⑧

这里,马克思认为,首先,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劳资的对抗关系,从而决定了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具有资本的剥削属性。进而,从管理方式来看,管理劳动必然是专制的,必然包含大量的监督劳动。其次,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两权分离后资本家在生产中作用消失了,不参与管理了,因而变成纯粹的剥削者了。这样,马克思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趋势,强调了资本的剥削属性,忽略了资本家管理的生产属性,这样剩余价值就完全是资本剥削的产物了。

这种判断在马克思时代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这种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今天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需要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历史的发展,深入分析这两个问题。

二.管理的二重性

关于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结合马克思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这要从时代的发展变化角度,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要分析劳资关系,第二,要分析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管理的方式。

首先,关于劳资关系,我们首先考察马克思时代的劳资状况。为此,我们引述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结合当时时代特点的分析。因为这在《资本论》当中并没有得到系统阐述,而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结合他那个时代具体现实,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指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说来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其他任何商品的存在条件……但是,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因此,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⑨

这里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工人和资本家(包括土地所有者),因为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而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处境截然不同,从而彼此力量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剥削。具体来说,剥削又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生产地位上,资本家占有的资本是生产的基础,非常重要,而工人由于没有物化生产资料而只能被迫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同时也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从而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劳动,本身劳动价值就非常低下。其次,从生产制度来看,马克思时代在生产过程中既没有相应法律保障工人自身各种劳动权益,工人也缺乏相应的劳动维权意识,从而资本家在获得生产指挥权和管理权之后,可以任意支配工人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剥夺工人权利,进而剥削创造的价值。第三,从劳动市场供求来看,资本处于垄断地位,而从事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数量众多,工人之间的竞争又使得资本家可以进一步压低工资。

交换是讨价还价的过程,因而等价交换暗含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供求关系一致、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否则,则必然存在不等价交换或剥削。所以,这里马克思显然也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的,认为,资本剥削劳动是直接由劳资力量不平衡及其对抗性所决定的,而这种对抗性和不平衡的根源又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显然这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基本相符合的,因而这个结论有其正确的一面。

但是,进一步从历史发展来看,现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马克思时代有着巨大的差异。第一,从生产权益保障来看,马克思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权利意识有所觉醒,组建了和资本家谈判的工会组织,和资本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出台了劳工权益保护法,给工人以社会保障和福利,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第二,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事科技、管理、高端服务等脑力劳动的工人越来越多,形成所谓的中产阶级。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所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所以其创造的价值很高,从而工资也很高。进一步从劳动供求关系来看,在高端脑力劳动市场,人才相对比较稀缺,这就导致资本家无法压价,甚至会为了争夺人才而提价。而同时,从事低端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面对的市场供需状况则大大改善,其工资也越来越高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剥削和两极分化。

所以,解决剥削乃至两极分化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通过法律手段,限制资本权利,保护工人权益,其次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工人劳动能力,改善劳资力量对比。这样,工人和资本家谈判过程中才会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另外,剥削和两极分化的解决长期来看要靠生产的发展。因为只有发展生产,体力劳动才可能减少(技术排斥的是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社会才需要更多的技术、管理等高端人才。工人也只有真正从事脑力劳动,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摆脱贫穷和被剥削的命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马克思时代的那种剥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马克思处于一个资本主义并没有十分成熟稳定的时代,劳资对立严重,而其理论鲜明的阶级性使得其必然要站在工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维护工人利益,从而强调资本的剥削属性就是必然的了。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资力量不平衡得到了改善,因而其剥削属性降低了。

     分析完劳资关系问题,我们再来分析管理劳动形式的问题。马克思时代由于劳资关系的对立性和力量不平衡,管理劳动采取的方式确实比较专制。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早期资本主义管理只是对车间生产制造进行管理,以监督劳动为主,并不注重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管理创新,因而管理内容比较简单,管理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从而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较弱。

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管理也越来越复杂,管理的内容也增加了市场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方面,所以,现代管理的内容远非监督劳动这么简单,需要不断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表现在管理劳动的方式上,就是专制的管理方式在减少,管理的方式越来越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那种棍棒纪律,工业化时代的“泰勒制”、“福特制”等专制式的管理,已难以维持。管理者开始从现代管理理论,如“行为科学”、“人本管理”等当中寻找依据,“从人的行为本性中激发出动力”。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通过工人“参加管理”等形式,增加管理的民主色彩,建立企业文化,在企业里营造一种“亲密关系”的氛围, 以此缓和劳资矛盾,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刺激工人的进取心和首创精神,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所以,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越来越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要素分配 价值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 人力资源管理 基础 流行 马克思 价值论 局限性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 1 + 1 + 1 奖励原创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2-12-31 12:20: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斑竹移动
(续)四.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具体的特殊形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资本家的决策管理劳动虽然有二重性,但其剥削属性可以逐步消除,而其生产属性则则大大增长,而且两权分离后资本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管理劳动创造价值,也即通过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和有效运作所产生1+1>2的剩余价值m。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需要研究以此为基础的价值分配问题了。
根据前面的论述,资本家既然也进行决策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那么,似乎资本家也应该按劳分配,按其管理劳动的价值量进行分配。但是现实中,从形式上来看,资本家的分配形式是所谓按要素(资)分配,其价值形式是企业利润和资本利息,似乎并不是按劳分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呢?笔者认为,按劳分配是分配总的原理、原则,而按要素分配则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按决策管理劳动价值分配的具体形式。
那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特殊形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我们首先要完整地谈一下劳动价值量衡量的问题。马克思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耗费量,即劳动价值的。但这个其实是一个理论上的简化,必定要假设其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效率等一致才行。因而完整意义上来说,劳动耗费量=劳动时间×劳动效率×劳动复杂度。假定后两者保持不变,劳动耗费量就和劳动时间成正比。
但是不同劳动的劳动复杂度不一样,同一劳动的劳动效率也会有差异,因而比较不同劳动的耗费量就不能依据劳动的自然时间,而要转化为理论上设定的所谓社会必要时间。因而,马克思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将劳动耗费量归结为一个理论上存在的劳动社会必要时间,而非劳动的自然时间。由于马克思分析的主要是工人的生产劳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比较简单,因而,马克思可以在理论上忽略后两点,将劳动耗费量直接和劳动时间挂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劳动耗费量的度量,不能仅仅简单地以劳动的自然时间作为衡量标准。而这也是传统上我们计划经济当中,按劳分配无法真正实现的原因。因为我们只知道自然时间,而这很容易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无法去分辨劳动的效率和劳动的复杂度。所以,即使是体力劳动,现实当中的按劳分配也很难实现按劳动时间来计算其劳动量。
而脑力劳动就更难根据劳动时间来规定了,而决策管理劳动则是最为复杂的脑力劳动,与其劳动的自然时间更没有直接关系。体力劳动者有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差异,但是对于决策管理劳动者来说就没有这个界限了,所以管理劳动没有劳动时间的连续性。
所以我们对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的消耗量的考察主要不能看其劳动时间,而是要分析其劳动效率和劳动复杂度。而同一劳动的效率,又有很多相关的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在的劳动强度和内在的劳动熟练度、劳动能力。体力劳动比较简单,所以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差别不大,劳动强度也是由资本家决定,因而劳动效率主要取决于劳动的熟练度。但是脑力劳动就不同了。劳动者管理能力差别较大,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劳动的效率。也即管理能力越强,从而管理劳动的效率也越高,所以单位时间其耗费的脑力体力也更大,从而价值耗费也越大。而对于劳动复杂度,有两个衡量角度,首先不同性质的劳动的复杂度不同,其次,同一劳动在不同状况下也存在劳动复杂度的差异。劳动复杂度越高,客观上决定了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越大,从而劳动价值越大。同时,劳动复杂度提高也要求劳动能力的也得到相应提高,进而会影响到劳动效率。综上,分析劳动效率和劳动复杂度,都要考虑劳动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从劳动效率和劳动复杂度这两个角度,结合对劳动能力的分析,来解释按资分配中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现象。当资本家获得相同数量的资本,投入风险程度一致的生产领域时候,那么这客观上就决定了需要相同复杂程度的决策和管理劳动(比如投入高风险的生产领域,管理决策就比较复杂)。同时,对其管理劳动能力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比如投入100万的资本,就需要驾驭100万资本的管理能力;投入1000万资本,就需要驾驭1000万资本的管理能力。而100万和1000万规模的生产所需要的管理劳动的复杂度也必定不同。
所以,当资本家通过市场竞争资本家获得相同的社会平均利润时,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认定他们管理劳动的能力也是一致的,从而他们管理劳动的投入量也是相同的,这是得到社会承认的社会必要价值。而市场实际情况是,一部分资本所有者决策管理能力低下,那么他必然获得不了这种社会平均利润,甚至会发生亏损而退出该生产领域。反之,少部分资本所有者管理能力较强,就能进入风险更大的生产领域,就能获取超额利润。这是因为,他管理劳动能力强,劳动复杂度高,能战胜更大的风险,从而其创造的管理劳动价值就更大。
所以管理劳动价值和资本量和风险就有了对应关系,按资分配这种方式和资本家创造的决策管理劳动价值是正相关的。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是通过资本竞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必要价值分配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必要劳动时间,或者劳动效率、劳动复杂度等这些理论上定性分析而现实当中难以应用的衡量标准来衡量管理劳动价值,而以资本量作为一种现实的间接的衡量标准了。所以按资分配则是一种具体的衡量管理劳动量的手段或者说形式。只是人们不懂得资本家投入资本进行生产也需要耗费决策管理劳动,所以人们只是根据现实当中按资分配这种做法认定物化要素创造价值,但实际上是错误的。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他劳动者的按要素分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家之外的其他劳动者也开始大量进行按要素分配了,比如工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凭借自身劳动力、管理、技术,获得了员工持股、股票期权、技术专利等等分配形式。
而实际上,这些按要素分配形式也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的特殊形式。因为无论是工人劳动力,还是管理、技术实际上也都是是自身生产劳动、管理劳动和技术劳动的成果。
为什么现代社会更多采用按要素分配呢?这也是由于价值的一个特性引起的,这就是价值的动态性。价值是一定的劳动的凝结,但劳动投入对劳动者而言是一种脑力体力消耗,是一种负效用。劳动工人自身天然没有劳动的主动性,是靠着资本家的约束和激励而进行劳动的。早期工人是完全的监督和约束,这样他的生产积极性就会降低,但这也是由于其所从事的体力劳动要求比较低下的结果。
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人的劳动越来越需要靠脑力和经验技术来完成,越来越需要工人积极主动,挖掘自身潜力去劳动,这就需要靠激励。因为对劳动的激励越大,其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越强,劳动的投入进而创造的价值才会越大。所以,固定的工资显然不能适应这种激励的需要,而需要奖金、股票收入、知识产权等等和外在要素和生产最终结果联系起来的多种分配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分配(乃至市场资本的分配)的设计也属于管理劳动范畴。
这样,这种按要素分配就是一种动态的价值分配形式,具有很强的激励约束和管理功能。这种分配形式也只是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因为在这种分配形式下,劳动投入越多越有效,所获得的收入也越多,劳动投入和劳动价值的增长成正比。
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版,第4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 [M].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550-551页。
③④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431-432、434、435、436页。
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67-368、368-36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49 -50页。



使用道具

藤椅
冷眼老克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31 14:49: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2-12-31 12:21
斑竹移动:
(续2)这样,我们就能解释按资分配中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现象了。当资本家获得相同数量的资 ...
分析得非常精彩。

使用道具

板凳
尘世天堂 发表于 2013-1-1 21:20: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欢迎大家讨论欧

使用道具

报纸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1-2 15:31: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按要素分配形式只是按劳分配的转化形式 ——“按劳分配”是如何转化为“按要素分配”的“基础”的? 为此,楼主应做诠释。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地板
qi509 发表于 2013-1-2 17:50:42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什么这分配那分配的,都是瞎掰!任何一个社会首先需要解决的就业和税赋问题。

按要素分配?几亿守着几亩地的农民你如何分配?几亿个体劳动者你如何分配?那些无业者你如何分配?

使用道具

7
尘世天堂 发表于 2013-1-2 19:47: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axt 发表于 2013-1-2 15:31
按要素分配形式只是按劳分配的转化形式 ——“按劳分配”是如何转化为“按要素分配”的“基础”的? 为此, ...
我其实已经解释了啊。按要素分配是人们不懂广义上的劳动价值论,而从现象上来定义这种要素所有者获取价值分配的形式。而实际上,要素所有者获得分配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价值而获得分配。而他们获得的分配量又和他们持有的要素量成正比。
这就比如计件工资,是根据你制造的产品数量来分配工资,但并不是说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两者有正相关的关系。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8
尘世天堂 发表于 2013-1-2 20:08: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qi509 发表于 2013-1-2 17:50
什么这分配那分配的,都是瞎掰!如何一个社会首先需要解决的就业和税赋问题。

按需分配?几亿守着几亩地 ...
首先我没有讲要按需分配好吧。其次,分配理论是为现实的分配现象提供合理解释,不能想应用经济学一样直接指导现实,但并不是说理论就不重要啊。再次,你讲的农民收入问题,失业问题,这些都可以由分配理论的基础,也就是劳动价值理论来解决。因为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所以劳动者要增加收入,必须要接受好的教育,从事有一定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而不是靠干死力气活来获取收入。所以,中国农民必须要到城市来就业啊,中国老百姓要富裕,必须要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管理等脑力劳动来创造价值,这不都是从广义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吗?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9
mayongjun021 发表于 2013-1-2 20:19: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劳动价值并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而是指抽象劳动创造的交换价值,因此,价值并不是单个人能够创造的。它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人,从而他的劳动能被社会承认时才创造出来的。至于其他生产要素,根本就不参与价值的创造,而只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但是,要素分配论分配的并不是使用价值(体现在产品中),而是价值(体现在货币中),因此,所谓按要素分配,实际上是按要素的所有权分配。参与分配的并不是要素本身,而是要素的所有者。分配的对象也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而是抽象劳动创造的(交换)价值。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0
qi509 发表于 2013-1-2 22:11: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尘世天堂 发表于 2013-1-2 20:08
首先我没有讲要按需分配好吧。其次,分配理论是为现实的分配现象提供合理解释,不能想应用经济学一样直接 ...
我写错了。应是:按要素分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