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管理学
  • 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性研究

      摘要:盈余是公司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也是会计系统最重要的产出,而在盈余的决定上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具有重要的影响。收入费用配比的程度越高,企业越能够反映该期间内公司的经营业绩。文章以上市公司中的制造业为对象,对这一行业2005~2011年的收入成本费用配比程度进行研究,发现这段时期内制造业的收入成本费用配比趋势的特征明显。文章还通过将成本费用进一步分解,更具体地找出影响成本费用配比的主要费用成分。   关键词:盈余质量;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性;成本费用结构;会计制度改革   一、引言   盈余是上市公司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投资者评价公司业绩和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盈余的确认和计量及其影响一直就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环境日益复杂,研究者们不仅需要关注盈余的数量大小问题,更需要关注盈余的质量。自20世纪后期,大量的学者对盈余的质量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如Schippe. K.and L.Vincent(2003),Penman.S.and X.Zhang(2002),和Lane. J.and R.Wilier(1999)等。而在盈余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程度,不仅会影响公司当期确认的盈余数额,还会影响盈余的质量。   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主体所获得的净损益。配比性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与权责发生制共同作用来确定本期损益。只有当收入与成本费用能很好地配比,会计信息就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特定时期的损益,使得财务信息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相关的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该原则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会计实践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被广泛地应用。尽管如此,学者们针对配比原则的研究却很少,而现有的文献又有大多数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的,针对配比性原则的实证研究就更加缺乏。较早从实证角度关注这一原则的是Dichev and Tang(2008),主要是针对配比程度及其对经济造成的后果的研究。我国学者们对收入费用配比性原则的实证研究就更加缺乏了。   在大环境下,随着市场的发展、转型、升级,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创新研发,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近几年里发展迅速。企业的规模在迅速增长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其自身的变化和企业相对结构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收入、成本费用配比程度。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配比性原则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的重要原则。本文对配比性原则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更好地理解配比性原则提供了途径。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分析财务信息时,相关人员不仅需要关注信息本身,更需要关注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情况,从而减少仅关注盈余数量,忽视盈余质量带来的错误理解。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会计政策的制定者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研究发现,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不仅没有使配比程度下降,反而使配比程度上升,这说明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配比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因此,可以利用资产负债观更好地提高收入费用的配比性,有利于盈余质量的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运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收入和成本费用配比程度变化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同时,本文也从一个角度对影响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程度的原因进行研究。本文实证考察中国上市公司收入、成本费用配比情况的趋势,从成本费用结构这一方面来考查影响配比程度的一个因素。本文用2005~2011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这一配比程度的趋势大体上先是逐渐下降,后又逐渐上升。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结构的变化是影响配比程度的变化趋势的一个因素。   二、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2006 年 2 月我国颁布了包括 1 项基本准则和 38 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然而, 在准则外在形式趋同的背后隐藏的是会计理念的重大变化―资产负债观成为新准则制定的重要理念基础,这一变化对于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肯定也是存在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初期的不完善,即信息披露标准不规范,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初期数据口径不一致。第三,制造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的研究区间选取为2004~2012年度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考虑到变量定义和相关回归涉及前后期数据,我们研究配比性原则的实际区间为 2005~2011年度。我们对样本做了如下处理: 剔除营业收入等关键性指标缺失的样本,最终本文研究的样本为2005~2011年度的72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使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CSMAR财务报告数据库。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EXcel以及SPSS统计软件。   本文的模型参考Dichev and Tang(2008)中的计量方法,主要采用的回归模型如下:   OTRt=α0+α1TCt+1+α2TCt+α3TCt-1(1)   该模型中的系数α2可以衡量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程度。α2与配比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α2越大,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相关性就越大。   三、实证结果   (一)配比程度的发展趋势   利用模型(1),将所搜集到的数据用SPSS进行回归性分析,得到回归分析系数表(如表2所示)。   为了进一步看清趋势,用EXCEL生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在检验过程中,首先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D-W值每年在2左右,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Sig值小于0。001,F值大概在5000左右,说明该线性关系显著。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到该段时期内制造业的配比程度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转折点以2007年为界,2007年之前配比程度下降,2007年之后配比程度上升,到2011年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来讲,这种趋势与张路、姜国华(2015)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程度的发展趋势相同。但略有不同的是制造业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程度要高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配比水平,这与制造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制造业企业竞争空前激烈,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制造企业只有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周到的、成本更低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不断地进行创新,也由此使得制造业的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更加精细、明确,从而提高了制造业的配比程度。   (二) 影响配比程度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上市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配比程度的时间趋势呢?首先从发展趋势的转折点可以看出,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是有很大影响的。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一变化的结果是导致企业的费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对影响我国收入、成本费用配比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于 2006 年 2 月颁布了包括 1 项基本准则和 38 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会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负债观成为新准则制定的重要理念基础。其中一个明显的就是关于所得税的处理,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取得负债和资产的时候,应遵守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规定,这样很好地将利润表的核心价值转移到了资产负债表上,更真实地呈现了负债和真实资产未来可回收的资产。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是计量模式的改变,新会计准则加入了一些限制和公允价值等现行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改变了实务中收益的计量模式。第三就是在损益确认计量模式上也有变化。利润金额取决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收入和费用,以及损失金额的计量,引入了利得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概念。这些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无一不影响着最后利润的计量。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对收入、成本费用计量方式的影响,进而影响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变动,是造成收入、成本费用配比性变化的一个因素。由于新会计准则使得企业对会计信息的计量更加科学,由此也提高了配比程度,所以从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程度有所提高。   其次,从我国成本费用结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为了研究公司成本费用结构的变化对收入、成本费用配比趋势的影响,本文将总的成本费用进一步分解为营业成本、以及其他费用支出。为了更细致稳健地研究,本文将营业成本再进一步分解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分解后的模型如下,即模型(2)和模型(3)。   OTRt=α0+α1TCt+1+α2OPCt+α3OTCt+α4TCt-1(2)   OTRt=α0+α1TCt+1+α2PCt+α3SMACt+α4OTCt+α5TCt-1(3)   利用模型(2)、(3),将所搜集到的数据用SPSS进行回归性分析,为了使结果更清晰,将所得到的数据用EXCEL生成折线图,得到营业成本系数趋势图(如图2所示)、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系数趋势图(如图3所示)。   由上述两个图可以看出,经过分解之后的成本的各项目也表现出一定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模型2中的营业成本以及模型3中的期间费用趋势比较明显。这说明期间费用和收入的配比程度变化是导致营业成本和收入配比性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的主要原因。   四、研究结论   本文为研究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选取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1年财务数据,参考Dichev and Tang的模型,对我国配比趋势进行研究,并对影响配比系数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我们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性程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和张路研究的我国上市公司整体配比程度的发展趋势相同。其次,我们通过对企业成本费用结构进行分解,用不断变化的费用结构对我国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程度的变化进行了解释,发现期间费用和收入的配比程度变化是导致营业成本和收入配比性趋势走向的主要原因。第三,针对配比趋势的转折点,我们发现这一点正好是会计制度发生较大变迁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程度。第四,通过上一个结论,我们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收入费用观,更多的引入了资产负债观,但是并不说明配比程度和资产负债观相互矛盾。反而,随着计量的观念方法改变了,更好地提高了配比程度,说明收入成本费用的配比性依然具有其有用性,对企业衡量利润质量依然有用。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发展,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更好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会计政策的制定者也要全面考虑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制定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

  • 基于中小企业板分析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以我国中小企业板2010~2014年3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以及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并提出优化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提升经营绩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负债率;经营绩效;资本结构弹性;股权制衡   一、研究背景   2010~2014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由5175万家增加到6601万家,每年增幅在10%左右。2014年,500 万元以上的规模型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58%,实现的利润总额占总利润的52.34%,当年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中小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和引领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大型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也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优先扶持的对象,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本短缺问题越来越凸出。一方面,中小企业筹资方式单一,特别是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只能依靠股东投入的资金,其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规模较小,可供抵押的资产少,资金链不稳定,加上国家政策向大型企业倾斜,它们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较为困难。   二、样本数据选取及指标说明   我国政府于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市场内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从此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道路,这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目前有关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建立的时间不长,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的研究甚少。   (一)样本数据选取   笔者选取了我国中小企业板块30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包括海大集团、巨力索具、永兴特钢、东方新星、万和电气、比亚迪、中泰化学等,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以及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以说明当前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资本结构和提高经济绩效的对策建议。   (二)指标说明   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研究成果较多。有关资本结构的研究包括著名的MM理论、静态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短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比率和产权比率等。有关经营绩效的研究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等。经营绩效是反映企业经营的效益和管理者所取得的经营成绩,一般通过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益,经营成绩则主要通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营成果来反映。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量化指标包括托宾-Q值、经济增加值(EVA)、总资产净利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   1. 资本结构指标   本文选取了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和股权集中度三个指标来反映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其中,资产负债率衡量的是企业资产总额中负债所占比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负债越多,其自有资产越少。长期负债率衡量的是负债总额中长期负债所占比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短期负债越少,企业运用长期负债满足经营所需资金的能力越强。股权集中度反映了企业股权的分布状态,它是影响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企业其经营效率越高,这主要是因为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能增加股东对经理人的监督和控制,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所致。当然,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也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会降低决策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进而威胁到小股东的利益。   2. 企业经营绩效指标   本文选取了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三个指标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其中,总资产净利率是通过计算净利率占总资产的比例所得,该指标说明企业利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是通过计算净利润占净资产的比例所得,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利用股东投入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与发行在外普通股的股本总数的比例,该指标主要通过评价股东的获利水平和投资的风险水平来衡量企业的发展潜力。   三、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2010~2014年,样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基本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是增幅不大,平均都维持在30%以上,但是,总体来看仍低于大型企业50%的平均负债水平,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负债筹集资金的能力不强。另外,30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差异较大,这主要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经营领域有关系。从长期负债率指标看,样本企业的平均值在10%~12%左右,有的企业长期负债率甚至为0。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负债结构以短期债务为主,这种负债结构将会使企业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财务风险较高。从股权集中度指标看,样本企业的股权相对集中,平均值达到65%以上,有5家企业的股权完全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股权集中度达到100%,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极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原因。内部人控制不利于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提高,对企业形成持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中小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010~2014年,样本企业的经营绩效指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总资产净利率平均值在10%以下,这说明中小企业资产的收益能力较弱,持续盈利的稳定性不强。从权益净利率看,五年来基本呈下降趋势,2013年平均值最小仅为7.28%,这表明样本企业为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也较弱,企业利用股东资本的效率不高。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每股收益也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会削弱股东进一步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企业获取权益资金的来源受阻。   (三)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分析   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分别对2012、2013和2014年样本企业不同负债水平下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以说明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 略论会计行业缺失诚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会计行业内主观因素、法律制度方面的因素、利益驱使、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要根据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而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诚信考评制度, 形成良性执业环境,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等构建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会计行业 缺失诚信 原因 对策   诚信之所以如此重要, 就在于它是一切规章制度以及经济话动中心的确立以及运作基础。会计诚信作为会计行业中的基本规范之一, 有来自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在保障我国经济有条不紊运行,保证各种商业的活动规范的过程中, 会计诚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社会规则中会计诚信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会计行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当今社会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现状: 会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经济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会计从业人员被誉为资本市场的“经济警察”,证券市场的“看门人”,而当这个“警察”和“看门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不能尽职尽责时,市场的危险度就会增加。当今社会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原始凭证失真、会计凭证造假、假账故意真算、真账故意假算、会计鉴证失信等。   2.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和社会、会计人员和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3.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主观因素:有些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对财经实务、财经法规的学习,造成滥设会计科目、凭证无编号,科目之间借贷不明,往来帐户不清,不及时记帐,并且收支、支出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导致帐实不符,使得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失真,丧失了它应有的参考价值。   (2)法律制度方面的因素: 会计信息造假的法律惩罚成本较低,例如对个人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惩处最重的是《刑法》第161 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会计法》的强制执法环境没有形成,法律规范的执行是强制性的,它是借助于国家机器的力量来强制推行,要求每一个人都无条件地服从,然而《会计法》并不具备这种强制力或不具备完全的强制力。在当今社会中,“厂长负责制”导致单位负责人在企业或单位中的领导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当某些领导受到利益驱动且自身约束能力不强时,他的行为就会偏离《会计法》,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会计监督配套的法规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存在会计造假的诱因,必要的民事索赔制度没有制定。如《证券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停牌;限期不能扭亏为盈的,公司将被终止上市。一些处在“危险地带”的上市公司,往往就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有的甚至不惜违规违法,粉饰其财务报表,以达到避免公司退市的目的,另外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给违法者留下了“真空地带”或“边缘地区”。   (3)利益驱使:市场规则认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尚未理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仍较普遍,一些企业、单位、个人在利益驱动下,不惜铤而走险。在这种社会大氛围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防线难免有失守的风险。   (4)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因素:首先会计诚信缺失是社会诚信缺失在会计领域的反应,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单纯依靠职业道德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是无力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的观点并不鲜见。此类思想经过文化沿袭和承续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现实社会中。无形之中,它的存在为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生存的文化土壤。其次,当今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中,各种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成熟或者说尚不完备。单纯靠社会道德教育和所谓“纪律性”约束,显然已不适应今天人们多元选择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   二、构建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的设想   1.根据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而建设   建立会计行业诚信体系的基本目标应该是: 争取用3- 5年左右的时间, 基本建立我国会计行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形成行业自律规范化、法律制度健全化的社会主义会计行业诚信体系;形成以会计行业诚信为依托, 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政府公共信用共同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 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2.建立和完善行业诚信考评制度, 形成良性执业环境   我国会计行业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诚信缺失。会计信息失真, 给国家、企业和投资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滋生了社会腐败现象, 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由于缺少信用制衡、信用惩罚和信用激励制度,守信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反而可能遭受损失, 换句话说, 守信成本可能比失信成本还要高。与此同时, 社会上失信的企业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而往往因为失信成本低廉在经济上获得较大的利益。如此恶性循环、逆向选择,必然导致行业行为和经济秩序将越来越混乱。因此, 建立健全会计行业诚信考评制度, 使守信者得利, 失信者受惩, 是会计行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要措施。   3.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第一要倡导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首先, 要认识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中, 道德的地位是法律和规范无法替代的。法律和规范是正式的或有形的制度, 它们对个人最大化行为的约束需要社会的强制; 而道德是一种非正式的或无形的制度, 其特征在于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自觉遵守和维护。其次, 结合“以德治国”的思想, 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应该承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注册会计师必然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 同样遵循着自利原则。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 理性原则和公共原则同样也制约着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只要有健全的约束机制, 注册会计师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不但不会损害社会利益, 而且会带动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断实现。其原因在于, 大多数注册会计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 执行审计业务, 公允表达审计意见, 才最符合其追求自身利益的目标, 尤其是长远利益的目标。出于理性的思考,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无视法律制裁、道德谴责的严肃性。所以, 决不能以注册会计师遵循自利原则为由, 完全不信任注册会计师, 甚至否定整个独立审计职业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第二,逐步推行企业会计委派制, 遏制企业领导片面追逐利润的短期行为   目前, 我国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 实行了会计人员委派制, 会计人员对委派方负责, 工作独立性得到较好发挥, 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企业领导的“面子工程”。今后, 在行业中推广会计人员委派制, 不失为一种解决会计人员独立性缺失的有效办法。   三、结语   诚信是整个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至上”原则,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全面提高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职能,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力和公信力,重塑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形象,才能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牛洪常.会计行业缺失诚信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23).   [2]王焕霞.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9,(1).   [3]王冬霞.会计行业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9(34).   [4]蒋玉娟,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2003,(3).   [5]李峰.浅谈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7).

  • 浅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摘要】近几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入,这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旧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是一种必然。本文首先介绍了新会计制度以及新会计制度中新增的内容,并重点分析了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旨在为提高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财会工作 事业单位 影响   一、引言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中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反应以及监督的专业会计,其作为预算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完成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后,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有了正式的规范标准,并对会计工作做出了合理的整改。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新的会计制度也因此而诞生。因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给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新会计制度的特点   (一)新套计制度完善了传统制度的结构体系   新会计制度中含有两种准则,即: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二基于两种准则下,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善的会计体系二基本准则是具体准则的基础,有助与具体准则的制定,并且,在新业务工作时,具体准则可能还未有涉及,这时需要根据具体准则下所需遵循基本准则来展开会计工作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传统会计制度的不足与漏洞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将企业合并、财务合并等核心会计事项得到了很好的规范二。   (二)新套计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新会计制度能够针对会计方面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做出及时处理,比如,会计工作中的造假、虚报情况,财务泡沫行为等,并且能够针对业单位中的资产虚增、利润虚增等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将会计政策与制度相互匹配,以此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二。   (三)新套计制度符合国际财套工作惯例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符合了国际会计工作管理,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人确认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互匹配。   三、新会计制度中新增的主要内容   (一)对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的完善   新会计制度在财务报告中新增了财政补助收支表,对各种报表的排列方式、结构以及项目进行了整合,并取消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中支出和收入项目。这样的整改使事业单位一定时间内的支出和收入情况以及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分配和形成情况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此外,也实现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惯例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并有效地完善了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要求。   (二)无形资产摊销以及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对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以及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因为使用过程中的消耗而产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的反映资产价值。此外,为了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求,新会计制度中使用了“虚提”摊销和折旧模式,也就是在计提摊销和折旧过程中冲减净资产固定基金。   (三)增加了财政改革政策涉及的会计核算   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财政拨款结余和结转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等有关于财政改革的会计核算内容。通过和改革政策进行有效地结合,可以大大推动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此外,新会计制度还对事业单位结转结余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收入支出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改,例如对事业单位各种性质的支出和收入相抵后余额进行结余和结转的区分并加以管理的规定,不但要划分经营结余结转和事业结余结转,还要划分非财政拨款结余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结转。   四、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存有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充夺重视新套计制度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管理都相对松散,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够严格,经常出现审核出错、账务不明等现象,并且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低下,出现错报、漏报或未按规范进行操作的情况,将财务数据随意更改,会出现严重的财务损失。因此,新会计制度中要求事业单位需要随时掌握财务问题,并对新会计制度需要全面的掌握。因此,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需要对新会计制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充分落实新会计制度管理方法,因为只有领导注重,新会计制度才能够有效落实,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加快掌握新会计制度中的各项指标,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二)加强财套工作人员的培养建设   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有待提高,会计工作人员不仅对新会计制度还不具备全面的应用能力,而且学历不高、专业度不强等都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展。据统计,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学历达到本科以上的只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并且还包括了一部分的函授学历。这种现象导致了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对工作专业程度不高,从业观念与服务意识较差,严重影响了贝才会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新会计制度的诞生是一种必然结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情况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并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从而大大推动了事业单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论现行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   [2]周春礼.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5).   [3]赵莹.论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4).

  • 啤酒企业新生代消费群体的营销分析及策略

      【摘要】2014年全年中国啤酒累计销量4922万千升,连续13年排在全球各国啤酒消量之首。经过前几年的并购扩张,中国啤酒行业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三足鼎立局面已经显现,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现在啤酒的消费主力军就是我们常称的80后90后,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跟高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有着迥然的差异。所以,针对新生代群体的研究以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着重就中国当今啤酒市场特点分析、新生代群体价值、心理、消费特征以及企业怎样应对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竞争激烈 享乐消费 互联网消费 个性 品牌年轻化   一、中国当今啤酒市场特点分析   (一)市场容量大,三足鼎立形成,竞争更加激烈   2014年全年中国啤酒累计销量4922万千升,占到世界啤酒市场近25%的份额,连续13年排在全球各国啤酒消量之首。   雪花、青啤、百威三足鼎立局面形成,销量份额是顺序排名,利润却是倒序排名,各自实力雄厚,加上嘉士伯、三得利等世界大牌的进入,竞争空前激烈。   (二)主流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偏好的改变带来更大挑战   80后90后的多元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崇尚生活的体验、超前消费、追求个性,乐观、享受,重品牌、重时尚等等消费心理、消费特征都与60后、70后一代产生巨大差异,所以对新生代消费心理、消费特征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将对未来的啤酒行业市场格局产生决定作用。   二、新生代群体价值、心理、消费特征   (一)注重个人价值、个性、独立与自我   相比80前一代人,80后90后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追逐个性的解放,独自性强,敢于冒险,拒绝平庸。同时与大环境的碰撞就少不了叛逆、迷茫、孤独、压力。渴望在变化无端的大环境下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环境,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所导致的。   (二)思想开放、及时行乐、想要就要   受到多元文化尤其是互联网环境的影响,新生代的思想更加开阔,更加自由,摆脱了很多人为地拘束。   现在的生活节奏、环境变化要比80年代以前快的多得多,环境对人的影响导致新生代群体更加追求当下的生活快乐享受。就像腾讯为年轻人总结的一句口号:“我想要的现在就要,因为我迫不及待”。   (三)重品牌、重时尚、对外观与质量同时要求   对于生活重体验、重情调的高质量要求使得80后90后群体的消费更加注重品牌和时尚,更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花费,不仅要求质量要好,而且对产品的外观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要改变“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思路。   (四)超前消费、欲望大于能力,消费无计划、随意性强   以上三大特点就注定了新生代群体缺乏勤俭、存钱、计划消费的意识,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月月光,前半个月已花掉近乎大半的工资和生活费。   (五)热衷网购,聚焦社会化新媒体   生活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一代,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已经深入的吸引了新生代群体的眼球,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便利。   各行各业都在竞相适应互联网新环境,啤酒行业也不能例外。   三、啤酒企业针对新生代的新特征如何开展营销   (一)品牌年轻化革新,为品牌注入新生代活力   年轻、动感,时尚、激情、活力等因素往往更能吸引80后90后们的眼球,要针对不同的层次消费群设计不同的产品,挖掘不同的诉求点。   比如雪花勇闯天涯系列活动,把年轻白领渴望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诉求完美的表达了出来。目前雪花勇闯天涯已发展成为全国最成功的品牌活动。   (二)营销要增加体验、增强互动   营销活动要真实地与新生代互动起来,要一起玩,不能自娱自乐,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个活动靠媒体来做剩下的事。   比如百威的沙滩电音派对,跟年轻人一起狂欢,在情感释放的同时往往更能在消费者心中打下烙印。   (三)借助新媒体平台增进互动、体验与品牌传播   如今微博微信等社会化新媒体让病毒式传播变为更加易于操作、成本更低,是传统媒体所无可比拟的。因此啤酒企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品牌故事的正面传播,公益活动正面报道。   比如青岛啤酒的绿色生产、二氧化碳吸收再利用等等在雾霾如此严重的今天是非常值得传播的,并且会赢得新生代的点赞。   (四)意见领袖代言,塑造生活品味,展现品牌时尚   通过新生代比较喜欢的意见领袖拍一个精心设计的体现品牌品味的微电影,讲述目标消费群渴望羡慕拥有的生活感受,将啤酒、品牌理念完美的揉进去,引领一种生活,并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所引起的社会传播效应将是非常可观的。   (五)探索电子商务新模式,铺助传统渠道   目前雪花、青啤、百威三大啤酒商都在探索网上商城、物流解决等以寻找在传统渠道之外开拓一条新的道路,寻找与现在火热的网上购物的契合点。   总之,需要企业深入的研究实践,以将新生代带来的危机转化成新飞跃的契机。   参考文献:   [1]丁家永.探究心理特征把握消费潮流――再谈80后一代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J].市场观察,2007,05.   [2]岑红旗.浅析网上购物在中国的现状[J].时代金融,2007,05.   [3]王芳.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04.   [4]张世举.体验营销的本质内涵及其运行模式[J].商业研究,2005,19.   [5]付玉辉.2011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2,01.

  • 多险企启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理赔应急预案

      据官方数据,截至8月16日上午9点,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已致112人遇难,仍有95人失联。目前来看,现有的损失包括邻近企业的仓库产品,如大型停车场内的汽车,居民楼以及人身的损害或死亡。   据了解,此次爆炸事故主要涉及3种保险:由政府买单投保的人身保险、企业为雇员投保的雇主责任保险以及财产保险。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这次爆炸事故中涉及到的财产保险规模庞大,共计赔付数额应该不低于50亿,具体会在50亿到100亿之间。他同时表示,这样的赔付数额对于保险公司的盈利影响不大。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针对于该项事故的理赔应急预案已经启动。

  •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炭企业也在飞速发展,大量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的积聚,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财务风险的存在时刻威胁着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防范财务风险是煤炭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重点论述煤炭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和煤炭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手段。财务风险的存在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健全财务风险的机制,这一系列的举措是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分析;防范对策   企业财务的风险是指在各种关于财务的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和各种无法预料或者是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因素。比如市场的不稳定,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环境及人、物、财等环境也决定了市场经济下财务风险的存在。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财务风险的产生势必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限制企业财务水平的提高。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体现出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财务风险也是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产生,如果企业中的财务部门无法对财务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及防范。就会让企业在发展中备受威胁。由此看来,企业对财务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煤炭企业为例,总结出应对财务风险应采取的对策。   一、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长短期负债错配。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中的资本结构表示了长期资本的构成,如果资本结构不合理的话,就会为财务部门带来十分沉重的负担,为财务风险的形成埋下隐患。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生产以及经营的资金大多数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资本结构的角度上来看,煤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集中体现在短期的负债较高。但长期负债较少,长短期的负债错配。   (二)盲目投资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一些煤炭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管理者出现了盲目投资的情况,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有哪些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除此之外,针对企业内部进行资产改革的过程中,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不足也会致使投资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所投资的项目无法按照预期的目标获得利润,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损失。   二、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煤炭企业面临外界因素的变化   任何一家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会与其他企业及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在外界的环境上会面临一定的变化。通常情况来看,外界的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了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外界因素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无法预见性和无法改变性,煤炭企业的财务情况也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产生风险。比如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煤炭的产量不高,这就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煤炭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有投资核算制度、存货盘库制度、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等,只有这些制度都处于完善的情况时,企业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但就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来说,这些财务管理机制内容不全面,尤其是会计内部监督制度流于形式,并不能对实际的经营和财务管理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为执行带来很大的困难,进而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煤炭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在财务部门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的体系,风险预警机制是煤炭企业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能让财务风险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时,选择那些风险相对而言较小的投资方案,从根本上减少出现风险的概率:二是在采用风险方案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对企业不利情况出现后,可以及时停止这个方案。比如说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选择债权性的投资方案,因为与股权性投资相比。债权性的投资方式能让企业的收益更高。   (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充分考虑到一切影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让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佳水平。要想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首先要将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其主要的做法是减少资本成本,确定合理的企业负债额度,利用好煤炭企业的财务杠杆,对筹资的能力进行科学的估计。   (三)加强财务风险制度的建设   内部环境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科学完善的财务风险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在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前,首先应了解煤炭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估量好经营活动都需要哪些内容,在经营中会产生怎样的风险,产生的风险将会对企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完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的内部监督,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四、煤炭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手段   (一)分散法   分散法是指通过多家,煤炭企业联营的方式使对外投资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以此方法能分散财务风险。针对一些风险比较大的投资项目,煤炭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合作,凭借这种获得利润共同分享、形成风险共同分担的方式来减少财务风险。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针对这种不稳定性,煤炭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可以选择多种经营方式。   (二)回避法   回避法是指煤炭企业在选择一定的理财方式时,充分考虑到每一种理财方式可能会产生的财务风险。评估完毕后选择产生风险最小的方法。以此来回避风险。比如在投资方式上,债权性的投资风险要远远小于股权性投资,虽然从收益情况上来看股权性投资的回报更大,但是按照规避风险的角度上看,煤炭企业还是应该谨慎选择。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回避风险并不代表煤炭企业不进行风险投资,当煤炭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的话,还是应该勇于承担风险,选择股权性投资。   (三)转移法   转移法的方式是指煤炭企业将一部分的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来承担。这种方法体现在企业购买资金保险,这样就可以将财产上的风险转交给保险公司。而在对外的投资方面,企业也可以选择联营投资的方式,将一部分投资所带来的风险转移给其他的企业。而建造固定资产的话,煤炭企业可以利用出包的方式建造,将资本建造中会形成的风险转交给承保公司。通过将财务风险转移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降低法   降低法是指面对客观存在的一些风险,煤炭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降低,比如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尽可能去降低负债资金所占全部资金的比率,以此来实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同时煤炭企业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提升市场的占有率。除此之外,煤炭企业还可以建立起风险控制的体系,选择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来对经营中的风险进行预测,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财务中的风险。   五、结论   财务风险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管理者应对财务风险给予高度的重视。面对经营中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形式,分析其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和技术方法,对财务状况进行合理的管理,只有做到这些,煤炭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煤炭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风险控制方法,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良.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技术与市场,2006(12).   [2]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4).   [3]谷德玉,王明成.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策略[J].山东交通科技,2001(02).   [4]蔡平国.浅谈勘察设计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途径[J].财政监督,2007(06).   [5]徐银根.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8).   [6]张福南.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理论界,2005(06).

  • 论高校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

      摘要: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在对校内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通常是将重点放置在对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实行全面保障。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改革趋势日益突显,在高校自身发展中对国有资产实行优化配置及科学运用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首先对高校国有资产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说明,之后着重对其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帮助高校实现更为科学化的国有资产管理。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财务管理   在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中指出:国有资产管理务必要做到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而实物管理则需与价值管理相结合。为了进一步实现这种结合,需要充分运用到相关的管理方法及策略。   一、高校国有资产概述   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是指高校在进行一系列科教活动时所使用到的,由于受到各种投资、受益而形成的,属于国家的各种资产。高校中的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政府对学校进行资金或是其它类型投入资源而产生的资产:接受捐赠或是运用自身条件所获取到收入而逐渐产生的资产。在高校日常的运行管理中,国有资产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实际上而言,国有资产管理便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管理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逐渐加快,国家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多。各大高校的规模正在逐渐的扩大化,其内部存在的国有资产数量、用途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并发生着变化。主要存在的变化为:从数量方面分析。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国有资产逐渐增多:从结构方面分析,高校发展中又不断引进了一些国外高科技教育设备:从用途方面分析,现如今,高校发展中校企合作活动的良好进行使得一些非营利资产逐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了对高校运行中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变化积极适应,进一步实现其相关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化势在必行。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理念   (一)两者管理目标趋同化   对国有资产实行科学管理主要是指对资产的优化配置及合理使用环节实行的管理,其关注点为物理性的变化,主要是对各个资产使用、配置环节的科学合理性实行全面考察。如在对国有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时需时刻遵循相关的标展规范及程序,在对资产进行合理使用时也需对其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国有资产实行的管理目标主要是针对处理流程的科学合法化,以此达到完整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为确保内部国有资产的完整安全性。   而财务管理则是将资金的流通运动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在高校日常管理中与资金活动有所相关的事物内容便是财务管理工作需进行科学处理的财务类关系。因此,财务管理工具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目标。现今的高校财务管理理念与以往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仅停留在算账、报账以及记账工作上,而是充分发挥着引导高校完成所设定战略目标的财务管控作用。   在高校的日常运行中,增量资产与预算管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增量资产是源于预算管控内部环节中的。同时也是对国有资产实行管理的过程,最终表现为增量――存量资产的转化。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由预算性管理所连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中的预定目标应与财务管理活动相统一,将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为主要导向,改进原先仅将保障资产完整性作为重点的管理目标。   (二)两者业务流程衔接化   业务流程即指为达成统一目标而由不同人分别完成的一系列活动。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主要为:资产配置、处理及使用。国有资产配置即指对采购计划进行制定、审批、批准、采购、合同签订、资产储存、付款申请等一系列活动流程的管理。资产处理即指对资产的报废、损坏、捐赠、转让等行为实行的管理。   上述所说的业务流程活动其实能够表现为实物及价值两方面形态的变化过程,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现。与此同时也可表现为能够引起采购人员资金流出的价值形态变化。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为价值形态,而资产管理的主要对象则为实物形态。在对国有资产采购计划进行审核、签订是极为重要的资产管理环节同时也是财务管理的控制重点。如果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无法对资产采购计划合同进行审核制定。任由采购部门自行监管,则极易导致财管工作的失控。因此,在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时,需始终遵循实物与价值形态的结合管理原则,实现两者业务流程的完美衔接。   三、高校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的实现策略   (一)完善高校国有资产价值管理系统   现如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管理系统应用时,始终未实现其内部与其余部门之间的紧密连接。通常的管理系统内容为房屋管理、家具管理、图书管理等,主要是以管理对象作为管理系统内容的划分。而财务管理部门在其日常工作中所运用的财务系统在高校管理中却缺乏极为完整的相关国有资产信息,所应用的财务系统与国有资产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真正实现对称化,因此无法达到流通、共享信息的目的。所以,如果想要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科学财务管理,需进行国有资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从而促使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之间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对接,进一步实现资产全周期的管理,转变重钱轻物的落后思想,有效避免高校资产管理中出现实物与价值形态出现完全偏离的情况。   (二)健全财务管理根本体制   在高校内部存在的国有资产种类繁多且数量惊人,因此在对其实习管理时常常会出现账务与实物不符,对不上号的情况,整个资产管理呈现出多面管理却又不深入管理的局面。为了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需积极建立起一个集先进性、科学性于一身的财管体制。各高校跟随校长领导。由校领导组织对各项与财务收费相关业务的组织实施进行研究明确。另外,还需加大国有资产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力度,在其管理工作中制定实施系统、科学化的财务工作程序与制度。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将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   (三)深入强化财务分析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益与其余生产部门相比具有极为突出的特点。在高校日常的运行管理中,其所产生形成的成果具有极为复杂多样的形式。有许多效益形式无法简单的用财务指标进行体现。在对高校实行日常管理时,其最终管理绩效的优劣究竟要以何种形式方法在财务指标上体现,是需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工作的。之后高校内部的国有资产使用部门再结合其余同样无法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效益体现的因素如科研、教学成果等进行财务分析系统的健全完善。将财务会计数据与主观性的效益评价进行充分融合,将其逐渐转化为资产管理、决策的保障信息。运用财务分析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准,对国有资产实行全面有效的保障,将其自身效益进行最大化的发挥。   (四)加大预算管理工作力度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中。预算管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管理的重要方法。高校在进行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时,需着重关注预算管理问题,积极建立起一个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与国有资产配置协调统一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在对教学、科研等设备进行采购时,应将规模的增加作为重点依据实行资产增加量的明确。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将年度教学、科研的需求增加量作为根本依据,实施对图书、设备等资产的采购预算明确。对资源实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避免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国有资产为了实现采购全面性而进行重复多次的采购活动,致使资产出现大量积压,使用频率极少的情况。   (五)加强资产的确权工作,保障账实相符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明确,是充分保障其安全、完整性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高校进一步实现双赢的前提基础。有关国有资产产权问题的主要有房屋建筑、土地。高校在其日常管理中,应组织专属人员进行此工作,在校领导的引领下,严格进行监管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当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逐渐转向经营资产时,需要上级管理部门与财管部分共同协作。在上级管理部分审批通过后,财管部门立即进行账务调整工作,确保其与当前的国有资产状况相符,从而有效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四、结语   在21世纪,教育领域的发展进行了重大改革。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原有的工作方法已无法满足其管理需求,将其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是趋势所在。对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间的关系理念进行明确,制定出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的科学策略,能够帮助促进高校资产的优化配置及全面管理。进一步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效率,为国有资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蒙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4(01).   [2]黄显云.试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5).   [3]褚琳.论高校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9).

  • 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

      摘要:青年发展本质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具有公民意识的新青年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将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路径:一要“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一体,构建特色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体系:二要“政治参与、法制教育”并行,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政治实践机制:三要“传统媒介、新兴媒介”互补,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全方位传播系统。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青年;公民意识   一、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与城市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城市软实力”基于“国家软实力”和“区域软实力”,普遍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建立在城市文化、环境、人口素质、社会和谐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一种合力,包括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环境舒适力等。青年公民意识是青年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反映青年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青年公民意识强调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青年参与城市发展,并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青年发展本质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青年的社会本质、青年文化、青年发展、青年问题、青年的社会地位、青年的个体性等,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青年公民意识培育在城市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   具有公民意识的新青年,不仅是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培育青年公民意识,有利于鼓励青年担当城市建设重任,最终提升城市软实力   青年是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青年公民意识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当城市的发展理念、政府管理政策及城市的内涵精神与青年自身价值导向相一致时,青年能对所处的城市产生一种内生性认同和普遍性支持,这种内化、认同和支持,能确立起青年的主人翁责任意识。通过树立“主人翁”意识,能引导青年助力城市生态建设,如主动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认养“绿地”、营造“青年林”等:能引导青年投身城市建设。为城市开发、城市功能完善等献计献策;能引导青年参与城市管理,展现“青年突击队”风采。   (二)培育青年公民意识,有助于引导青年维护城市形象,最终提升城市软实力   公民意识对城市的外在形象具有维护功能,培育公德意识有助于引导青年自觉成为现代城市秩序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当代青年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城市中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通过培育公德意识。有助于推动青年在维护城市秩序中发挥作用,引导青年自觉成为现代城市秩序的构建者和维护者。   公民意识对城市的内在形象具有塑造功能。通过培育责任意识,有助于推动青年在提供优质服务中树立形象。作为一种现代的价值理念,公民意识指导并支配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久之则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既能使市民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又能增强城市的对外吸引力。例如,窗口单位从业人员多为青年,通过“青年示范岗”、“青年文明号”、“青年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引导青年形成文明服务的自觉意识。保持热情大方的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三)培育青年公民意识,有助于引导青年参与城市管理决策,最终提升城市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评估指标中,政府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新公共管理中,主要有六个因素影响政府执行力,包括政府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政府的政策质量、政府绩效考核方式、制度的保障与规约、政府组织结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能引导青年按法定程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政府决策,这不仅可以有效制约和监督城市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而且也使管理者和权力者涉取民众的利益诉求,掌握尽可能全面和公平的决策信息,从而能够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平化,增强城市政府的执行力和感召力。总的看来,青年公民意识的提高,能提升群众监督意识,规范群众监督行为,完善群众监督渠道。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三、青年公民意识培育,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一)“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一体,构建特色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体系,提升城市软实力   1.以学校为主阵地培育青年公民意识。凝练城市软实力   在凝练城市软实力过程中,学校应成为先行者和实践者,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在理论教学上,将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层次从如何“做好一个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积极开发特色素材和教学资源库,使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教学上,通过参观纪念馆、观看教育影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教学,使公民意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课本层面上,而更加深刻、立体,具有时代性。   2.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青年公民意识,打造城市软实力   志愿服务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核心,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对公民意识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青年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应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青年公民意识,塑造城市软实力。   一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志愿者联盟、青年志愿者学院基础上,建立规范统一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为有志从事志愿服务的青年提供联系渠道,为建立一支长期志愿服务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重视对志愿者的激励,采取评定等级,授予荣誉称号、荣誉证书等激励方式,向社会宣传贡献突出的志愿者,树立良好的导向。促进“志愿精神”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力求志愿服务多元化与融入生活常态化。着力培养志愿服务文化。以志愿者服务培育青年公民意识,吸引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和参与,逐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志愿服务品牌。   (二)“政治参与、法制教育”并行,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政治实践机制,提升城市软实力   1.提升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其政治行为的有效输出   从群体特征看,青年富有理想,勇于变革,对政治生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应推动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一是尽可能拓宽青年政治参与渠道,为其政治参与寻找切入点和落脚点,将青年的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在现有的各种公民参与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参与渠道,如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舆论参与和监督制度、民意测验制度等,为青年多方位参与政治创造条件:由青年组成的各类青年协会,可邀请市长、区长做客,与青年面对面。一起讨论市政问题,表达新生代议政、参政的愿望。   二是增强青年的主体意识,适度激发政治参与行为,帮助青年摒弃“附庸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引导他们理性地参与现实政治。既要注意克服政治热情失控与政治盲动,又要避免政治冷漠现象。   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年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青年整体法律意识较强,但仍有青年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般,而青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没有想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通过在广大青年中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三)“传统媒介、新兴媒介”互补,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全方位传播系统,提升沈阳城市软实力   青年是新兴媒体使用主体,新兴媒体的出现,青年公民表达渠道得到了延伸,公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得到了扩张,一方面,网络媒体为青年公民意识的表达提供了平台和窗口,另外一方面,青年在运用这种媒体表达意识过程中,又不自觉的将自身的公民意识推向了更深层次。   1.建设公民意识教育主题网站,发挥“舆论优势”   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营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和网络文化,通过“网上校园”、“网上青年中心”等,让青年快速便捷地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学习政治文化,实践政治角色扮演,推动其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2.面向青年媒体习惯,拓宽电子杂志、APP客户端等教育途径   与传统印刷媒介相比,数字化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和影、音、图、文并茂的优势,在形式上具备印刷媒介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和高参与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青年习惯于用网络媒介进行阅读。可创办公民意识教育类电子杂志,积极尝试用新型媒体作为工作新载体,探求影响青年公民意识形成的新途径,扩大青年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APP客户端的使用初露锋芒,青年逐渐习惯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可通过特制手机、社区、SNS等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来开展青年公民意识教育活动。   另外,应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形成点面结合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飞信群、QQ群、MSN群、微信群等,提高青年公民意识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3.继续推行网络问政,培养青年利用网络媒介的素养   网络问政已成为政府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网络匿名、实时参与的特点,为公民提供了超越不同社会背景和从属关系。真实表达自我的机会,大大拓宽了公民的参与渠道,激发了公民的参与热情,成为推动公民意识觉醒的强大动力。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关注社会的另一部分青年,提供网络问政平台与机会则会更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有可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公民。但是,在运用新兴媒体培育青年公民意识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不利因素,培养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特别注意对媒介知识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媒介偏见予以理性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建杰.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中国大陆5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0(03).   [2]陆士桢,徐选国.世界城市与青年发展战略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7).   [3]姜佳英.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执行力提升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韩慧.培育公民意识: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基本路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5]李效武.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社科纵横,2012(08).

  • 文化管理视角下的国际反倾销纷争

      摘要:近年来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限制措施被频繁地采用。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美国频繁采取反倾销手段来阻碍中国产品的出口。基于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可知,文化差异会对行为产生影响,反倾销属于一种经济或法律行为,它的发动形成、磋商解决也与文化有关。中美两国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文章在分析近年来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态度之后,进行反倾销博弈分析,对文化差异在反倾销中的影响进行论证。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归纳启示,并从文化视角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管理;反倾销;博弈   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它是一种经济或法律行为,它的发动形成和磋商解决与所涉及国家的文化有关。中美文化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也就导致中美两国在反倾销的立法、发动、磋商方面存在差异。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来看,对于反倾销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制度、法律、经济等领域,对文化管理这一因素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从文化管理的视角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一、文化差异与行为差异间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霍尔将文化分为“强环境”与“弱环境”。“强环境”文化中的大部分信息需要传播参与者通过环境推测出来,而“弱环境”文化中信息内容则由所传递的内容直接表达。美国文化属于“弱文化”。它强调个人主义,文化间的传播交流十分直接明确:中国的文化属于“强文化”,推崇以含蓄婉转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   一方面,文化差异导致了行为差异:另一方面,行为差异也体现出主体所受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间的差异,中美两国人在行为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因而东西方人行为方式差别很大也就有源头可寻了。反倾销措施属于一种经济或法律行为,它的产生也与中美文化间的差异有关。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一)美国对华反倾销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反倾销更加频繁   1995~2010年,美国共启动443起反倾销调查,涉及54个国家(地区)。其中,中国是美国反倾销的头号目标国,其商品遭受反倾销调查高达102次,占美国反倾销立案总数的23.0%。而且根据图1可知,2000~2011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数目高达130件,平均每年达到10件。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涉案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结构比较集中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行业分布较广。主要包括化工、钢铁、机电等其他行业,但结构又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化工、冶金和金属制品等领域。与此同时,中国的机电产品也是美国反倾销的重要目标,涉及该行业产品的案件数占案件总数的14.3%。这些都说明美国对华的持续反倾销在分布较广的大情形下,有着相对集中的特征。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力度不断加强   美国对华反倾销力度的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中国被裁定的反倾销税率不断提高和所涉及案件的金额不断扩大这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商品经常被征以很高的反倾销税,如2004年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小龙虾征收223.01%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在所有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中,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案共有10起。   三、美国对华持续反倾销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文化差异在反倾销立法中的影响   美国人重视法律与契约。最先考虑的是“规则和法律”,而中国人则习惯根据“情、理、法”的次序来解决问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点在反倾销的立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国的反倾销法出台较迟。实施的力度不够,对待国外的反倾销通常采取不抵抗的态度。我国国务院于1997年3月才颁布了一个《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而美国反倾销法出台于1916年,历经修订和完善。形成了目前以《反倾销条例》、《反倾销实践和程序规则》、《1930年关税法》和《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为核心的较完备的反倾销政策法规体系。   (二)文化差异在反倾销发动中的影响   跨文化经济交往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在整个文化涵化的过程中,个人的思想、言行无疑深深地打上了本国文化的烙印。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忽视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后续改进,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美国人提倡实用主义,力求通过创造更多的物质来满足其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着眼于未来。所以,美国人要求其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从中国进口低价产品,出现了美国对华发动持续反倾销。   (三)文化差异在反倾销磋商及解决中的影响   跨文化经济交往活动的开展必须以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而语言的文化因素又制约着交流的正常进行。例如。中国采用“马拉松”式被动型的决策,在应对反倾销时。中国企业消极、不抵抗,没有果断的采取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此外,中国企业大多存在“搭便车”的思想,在遭遇反倾销时往往应诉不利。这就在客观上刺激了进口国通过反倾销措施来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入。这也是直接导致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基于文化差异的美国对华反倾销博弈分析   首先,基于美国对华持续反倾销这一问题。开展问卷调研。共有有效问卷100份。其中,对于反倾销影响因素这一问题,半数以上的人认为经济、政治、文化体系因素都会对反倾销的产生造成影响。但是,与经济、政治的比例相比,文化体系因素这一比例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从侧面说明公民对于文化因素的重视并不够。问卷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其次,基于文化差异,进行博弈分析。假设美国生产企业未提出申诉时的利润为R,提出申诉时资格审查费用为Co。初裁通过的概率为P。如果初裁通过,将对企业贸易行为展开倾销调查,再进行终裁。这时产生的总费用为C。如果在终裁前,进出口商通过协商解决,那么利润将是Ro。如果终裁结果反倾销成立,假设反倾销成立的概率为γ,则结果是要对出口企业征收反倾销税,设此时的收益为R*(满足R*>R),如果终裁结果是反倾销不成立,则终止调查。由图2的分析结果可知,文化因素会对反倾销产生影响,即反倾销成立的概率γ的值的大小受文化因素影响,可设γ=k・Culture。   在实施反倾销的过程中,博弈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具体如下。   一是美国生产企业选择提出申诉的条件是:进口商-美国的生产企业在未提出申诉时的利润RMax(ER,Ro-Co)。   四是初裁通过,美国政府将选择终裁的条件是:(Ro-Co)ER。   综上所述,很显然,美国生产企业是否选择申诉、初裁能否通过、且反倾销最终是否成立都会受到文化因素(culture)的影响。   五、启示与对策   (一)增强跨文化协调的意识与能力   1.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21世纪,种种迹象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待中美文化差异时,应积极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树立跨文化意识,摒弃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论,积极了解美国的文化,入乡随俗,培养共感,从而更好地与其开展跨国商务活动。   2.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不同文明间存在许多差异,我们应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视差异为人类的一种财富。各种文明又是趋同的。单方面强调本民族文化或外国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是一个辩证扬弃和自觉内化的过程。外来的文化成果只有与固有的深层基础相融合,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因此,在对待中美文化差异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中美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二)科学选择应对反倾销纷争的文化策略   1.树立“诚实规范”经营的文化价值理念,尽力规避陷入反倾销纷争   预防是应对反倾销的上策,在反倾销纷争形成前应积极做好规避工作。经营活动是一种伦理道德的体现,因此,中国企业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应做到诚实,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控制好有关价格及数量,注重以质取胜,努力做好反倾销的预警防范工作。   中国企业由于自身行为的不规范,经常落人国外企业“倾销引诱”的圈套之中。因此,应积极改变认识,树立“诚实规范”的文化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多方位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上下功夫,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售价,从而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出口产品良好的声誉。   2.崇尚“众志成城”的文化意识,降低败诉的几率及损失   在反倾销纷争形成时,涉案企业不能慌张、散乱,应该团结协作,共同应对。这一方面是指,中国企业内部应该团结起来,积极应诉:而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积极地与相关行业、有关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寻求合作,共同组成一个反倾销应诉体系。   在遭遇反倾销时,中国企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是否应诉的问题。中国企业应“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摒弃类似“搭便车”这种只顾牟取私利的思想。在面对反倾销时,要敢于应诉,共同反击。当然,企业也应该与政府、行业共同组成一个反倾销应诉体系。与企业“孤军奋战”相比,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反倾销应诉体系往往会更有利。   3.推崇“急流勇进”的文化观念,合理的采取补救措施   在反倾销案件裁定之后,首先我们应勇于承担自身所犯的错误,意识到本身的不足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束手待毙,一昧地接受裁定结果。相反,应树立“急流勇进”的文化理念,“有所作为”,在困境中积极寻求出路,想想是否还有补救措施,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法律手段、法律程序,从而寻求突破,改变原有的反倾销裁定。   参考文献:   [1]徐迪.反倾销的合理性研究及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实证分析[J].2006(11).   [2]尤泽顺.“强环境”与“弱环境”:中美文化差异及冲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   [3]陈奉林.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东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冲突与融合[J].东南亚研究,2005(06).   [4]胡春艳.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2002(10).   [5]刘爱东,梁洁.1995~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0(08).   [6]陈汉林.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分析及对策[J].中国经贸,2008(09).   [7]郭媛源.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与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02).   [8]廖秀健.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以农产品反倾销为例[J].2006(12).   [9]骆洪.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0(05).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