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论文范文

谈谈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研究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苗苗 时间:2015-04-12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速,农业产业链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青海农村边远地区产业化水平低,对金融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制约了金融投入的扩大,从而又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低水平循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强农村地区对金融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加大金融投入形成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其进行了专项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 


  20141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农业产业链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投融资渠道是促进农业产业链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拟以青海省为例,分析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一、农业产业链金融的理论探讨 
  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由一系列公司和团体所组成的有序链条。在农产品市场不断由区域化向全国化甚至国际化发展中,农业竞争表现为产业链条和运作体系的整体竞争,依托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现有关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工业产业链融资的经验借鉴方面,以龙头企业为先导的农业产业链通常以三种模式构建:结盟与直控相结合模式、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结合模式、业态扩展与转移模式。实际上,由于我们尚未完成现代农业转型,直接将工商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复制到农业领域条件尚不成熟。农业产业链成员间关系不稳定,难以形成各节点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综合效益。此外,由于农民的组织化多集中在生产领域,销售领域较少,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农业产业链的运行稳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产业链信贷业务必须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农业产业链的特征,通过业务创新,既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需求,也合乎金融机构自身对三性的要求。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是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农业产业集群为对象,利用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服务中介以及专业协会间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产业链资金循环需求的金融服务。该模式主要依靠产业集群内农业经营主体间在信息、资源、技术、销售渠道上的相互依存来缓解农业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收益。 
  以海东市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为例。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省目前唯一的一家双国家级园区。园区规划面积为56万亩,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了二轴三区五带五园新格局。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50万亩,形成了五个优势制繁种产业带,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园、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牧业休闲观光园、农畜产品仓储交易配送园和菜篮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园区成立以来,互助县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全区为依托,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户种植贷款、基础设施贷款等累计36.14亿元。 
  (二)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从地方发展战略出发,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农户组织化和规模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基地发展衍生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对产业链条进行融资的模式。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但发挥引导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还在产业链融资中扮演了穿针引线的角色。一方面运用平台融资,建设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担保,促进农户和企业融资。 
  以海西州诺木洪枸杞产业带为例。2010年以来,海西州政府先后投资24.18亿元建设了诺木洪枸杞产业带,诺木洪农场枸杞种植面积正在按照现代产业园区10万亩规划目标扩大;产值也在四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向着年产值20亿元目标稳步攀升;生产经营加快向全国最大绿色枸杞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全省最大优质枸杞精深加工基地全省最大枸杞集散与贸易基地三大基地迈进,使园区成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在种植产值不断提高的同时,带动了枸杞加工、物流运输、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了种植户以及群众采摘创收致富银行通过抵押担保向龙头企业融资、通过融资平台向产业基地融资、通过风险基金担保向农户融资,而政府主要起到引导、补贴和提供服务等中介功能。自建设以来,累计完成融资43.61亿元,其中直接融资31.14亿元,间接融资12.47亿元。 
  (三)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主要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合作社或农户签订生产协议,依据规定标准生产供给初级农产品,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加工农产品。金融机构开展的该类产业链融资就是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存在的资金、劳动力、产品循环提供信贷服务。 
  以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子公司,由青海互助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民和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湟中威思顿精淀粉有限公司、都兰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三江薯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威思顿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并组建而成,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是西北最大的、产品最全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年生产马铃薯精淀粉2万吨、马铃薯全粉1.2万吨、变性淀粉1万吨、粉丝系列产品1200吨、粉皮系列产品300吨。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全省稳产、高产、经济价值高的优势作物,建立了一批以乡镇、县整建制推进的高产示范田。2013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43.4万亩,仅次于小麦、油料,为第三大作物。辖区各金融机构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以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从而解决种植大户和农户的资金需求。2010年以来,累计发放土豆收购信贷资金9.14亿元,为调整种植业结构,有效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后劲 
  一是农业经济弱质性。具体表现在:政府扶持农业产业的政策力度不足;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缺少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农民和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仍有待加强,农业产业中的借款主体大多属于经济弱势群体。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推广体系乏力。从水利设施看,大部分农田水系使用期限在15年以上,渠系水库存在现实困难,加上脆弱的自然生态,使农业生产保收面临瓶颈,甚至出现失收的现象。全省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为0.64%,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对接农业生产,使农业科技转化举步维艰,大部分农民的劳动强度较高,而经济收益偏低。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凸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全省农村劳动力经过多年转移,已形成稳定型、动态型、游离型转移就业群体。农民转移出去后,原有的农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耕作关系留下空白点。全省大多数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增值阶段,导致农业生产无法提效,使农业效益未充分体现,农民收益无法提高,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积极性。 
  (二)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完善,金融融资不能无缝对接 
  一是农业产业链自身结构缺陷影响融资能力。龙头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整体实力决定了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农业产业链上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数量不够多、实力不够强、规模不够大。由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成员之间是信用捆绑关系,一旦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生恶化以及出现道德风险,这种风险会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会直接影响产业链现金流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导致外部融资条件恶化。二是现有的融资结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链需求。目前,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尚处于分业经营模式,能够承担整合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工具、为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一揽子融资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金融机构十分匮乏,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链上的融资需求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相互间难以形成投资共识与协同合作。融资渠道的分割,影响产业链资金衔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此外,农业信贷资金的结构不尽合理,导致信贷资金期限与农业产业化对于资金的使用周期要求不一致。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增大 
  一是农业保险不足。目前全省开办农业保险的机构仅有6家,农业险种11种,基本涉及了农业各领域,但很多险种只存在于名录之中,并没有实际开展,保险机构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全省农业保险赔付率为24.15%,农牧业的季节性及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经营农业保险需要投入比其他险种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险公司做一单业务付出的管理成本要占保费的20%-30%,这加重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投入热情。二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全省县域缺乏对土地承包权、林权以及对农业企业产品的抵押登记制度,抵押物不足,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信贷支持的瓶颈。调查显示,农业贷款多为固定资产为主的抵押贷款,而农业生产资产主要沉淀在农产品上,农业的主要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在固定资产方面,农业的厂房大多简陋、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即使个别拥有所有权,也因远离城区而潜在价值较低,使得农业企业难以提供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物。三是农业担保明显滞后。全省担保体系主要有担保公司和担保基金两种模式。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担保公司共计34家,73.5%主要是政府出资背景,其服务方向主要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服务。担保基金模式主要是以各州地、县为单位,以社会保障局劳动力转移专项财政资金为担保基金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目前,全省担保公司向个体户和农户开展担保业务种类只占全部担保业务比重的14.31%,社会保障局担保基金发放贷款的群体只限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四、对策建议 
  (一)夯实农业产业链基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 
  一是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组织建设,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间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保证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运行和拓展。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确定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和农业产业信贷投向,把支持农业龙头作为业务重点,通过对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领域的信贷投入,带动农业产业化链条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三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对龙头企业上下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特点,开发适合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产品,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及收益最大化。积极发放信用贷款、授信贷款。积极探索开办存货、应收账款等为质押品的质押贷款,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产品,全方位、多元化满足产业化金融服务需求。 
  (二)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强化现代农业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支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核心区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完善园区服务功能,逐步将核心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研、推广和培训中心。二是支持和壮大产业基地,提升园区产业化水平。支持以果蔬研究院为平台的农业科技发展,培育壮大中科院青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试验、果蔬标准化栽培、大樱桃育苗、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奶牛和生猪良种繁育基地规模,着力打造全省蔬菜制种和育苗基地,为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提供产业支撑。三是积极参与高新技术引进,提升园区农业科技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大参与科技转化应用过程能力,加大引进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重视支持循环农业发展,提升园区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结合农村沼气池建设,做好大中型沼气池和有机肥循环利用项目金融服务工作,带动高原循环农牧业发展。   (三)拓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疏通现代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一是加强金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开发运用金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融资模式。二是创新开展金融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创新开展信贷和保险相结合的支农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对象,鼓励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研发推广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有力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基地以及农业生产企业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结构调整,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四)加强金融合作与金融创新,建立健全涉农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并提高农业保险公司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并针对少数民族保险空白地区,建议保险机构积极扩大区域覆盖范围,制定各级财政补贴标准,规范地市、区县级农险财政补贴行为。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对贫困边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保费补贴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对风险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行高额保费补偿,并结合农业产业政策调整补贴标准,促进农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而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二是建立健全涉农信贷风险奖励补偿基金。通过对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制度的落实,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扶持各类涉农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发挥地方各类涉农担保机构作用,着力解决农业企业融资担保能力不足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林权、大型机械生产设备、种植收益、养殖产品和农业品牌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和权益的评估机构,建立完善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常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正规商业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分析[J].金融评论,2010,(3):12-28。   [2]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1,(9):74-75。   [3]齐成喜,陈柳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贵州城乡金融,2013,(1):12-18。   [4]吴成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策略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