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

功在当代 泽及子孙来源:《城市研究》(太原)1998年02期第32~40页 作者:张春祥/王富华/杨友为 时间:2013-09-28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跨世纪发展的《太原城市总体规划》,这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规划建设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新的发展观,侧重强调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发展,特别要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三个字,既不造成环境破坏,又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不仅当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发展,而且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为经济发展目标,提高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改善生活质量,保护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世代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36条中指出“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和“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比较明显的改善。”李鹏总理在这项建议说明里强调:“‘九五’计划和15年远景目标,一定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伟大宏图,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唯一出路,反过来说,是人类迫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而不得不作出的唯一选择,也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反思的产物,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早在120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地方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他们却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这段告诫说明:“自然界报复了我们”。二战以来,世界人口从1945年的23亿增到1996年的58亿,增长1.55倍,我国的人口由1945年的5.3亿(估计)增到1996年12.2亿,增长1.3倍。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扩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矛盾。据有关资料表现,近25年多的时间,因水土流失,全世界耕地失去了5000亿吨表土;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增加了9%,每年大气中排放量60亿吨;五六十年代,人类未意识到臭氧层破坏的威胁,如今已笼罩在每一个人头顶上;欧洲75%的森林正经受着硫沉淀的损害;据对占耕地面积41%的旱地的统计估算,全球土地退化对农作物和畜牧业造成的损失达423亿美元,其中亚洲210亿美元,损失最大。与之相反的是人口急剧增长。到了世纪之交的今天,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生态恶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土地沙化、生物物种锐减、海洋与淡水资源污染、有毒化学品的转移与危害等等。以上述及,与各种可怕的减少同步的则是各种可怕的增加,引起人们极大的忧虑。这些问题尖锐地表明,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只能是短暂的、表面的,是不可能长久的,并且已经使人类走进了非持续发展的死胡同。

    从我国的情况看,1997年6月3日国家环保局公布了《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总的来说,全国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仍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继续扩大,破坏程度也在不断加重;酸雨区和荒漠化地区都日益扩大;河流、湖泊、水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淡水危机已十分严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城市噪音超标;乡镇工业的污染物肆意排放已成为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两高一低”(投入、消费高及效益低)的模式,人的素质特别是环境意识差,世界上面临的各种危机在我国都存在。过去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了资源、环境和人文效益,很多工业项目的完成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在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样既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又损害到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不可能持久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对于太原具有重大的特殊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太原的经济发展更有其特殊作用。首先,太原的矿产资源是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蕴藏有大量铁、锰、铜、铅、煤、硫磺、矾、石膏等矿藏,其中以煤为最。据测,太原市域内含煤面积为12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34%,已探明煤藏量为185亿吨。从地理环境上看,太原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位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生产力总布局中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作用,它不仅是山西经济的支点,而且在支撑和推动沿海、沿边经济发展及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太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也决定了我市开发建设的模式和发展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矿物资源和地理环境位置是太原经济发展所有优势的基础,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我市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大现实资本和潜在资本。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全国环境态势日趋严峻。一是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全国有500座城市,大气质量达一级标准的不到1%,有很多大城市名列世界大气污染最重的城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300万吨,超过美国。特别是太原,在全世界特大城市中大气污染排名第一,是联合国卫生组织限值的8倍。二是水污染问题突出。全国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其中城市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流入江河,城市河段水质超过三类标准的已占78%,50%以上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有七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水。三是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全国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6.2亿吨,堆积存量60亿吨,占地30万亩。生活垃圾产生量1.46亿吨,未经处理随意堆放。四是噪声污染普遍超标。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中,城市交通噪声超过70分贝限值,生活噪声大部分超过55分贝限值。五是乡镇企业污染泛滥是全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从太原来看,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中心城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一再突破

    人口与环境、资源同属于地球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艰巨的人口控制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同步协调发展问题。进入90年代,是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据估计,到2000年人口将达到13亿,到下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15~16亿。当前,我们太原市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基数大,素质低,增长快,密度大,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尤以中心城容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修编新一轮《太原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太原市人口进行了调查、研究和预测,1949年太原解放时,人口总量约为27万,建成区人口21万(当时未建立户籍制度,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口剧增,规模一再突破。从总体规划编制~调整~修编的人口规模看,全市常住人口从1980年210万增加到1994年的276.7万,14年净增人口66.7万,平均每年增长4.8万;其中中心城市人口从1980年114万增至1994年的158.08万,14年净增人口44.08万,平均每年增长3.14万;流动人口从1980年的7万增至1994年的36.5万,14年净增流动人口29.5万,平均每年增长2.1万以上。1980年与1994年相比,全市常住人口增长1.3倍,其中中心城常住人口增长1.9倍,流动人口增长了5.2倍。

    二、城市污染日趋恶化,严重危及生态环境

    (一)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八五”期间,太原仍以粗放型外延式为特征,原材料、粗加工行业仍占多数,靠高投入、高消耗实现经济增长。太原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由于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特别受生产力水平低的制约,控制污染水平低,治理资金不足,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一、二电厂扩建,全市耗煤量,1995年1142.9万吨,比1991年增长35.7%。太钢、一、二电厂耗煤大户,占全市的69.3%,与1991年相比,耗煤量增长68.7%。耗煤量增加导致了全市工业废气剧增,1995年工业废气排放量1209标立方米,较1991年增长37.6%,二氧化硫由1991年的12.4万吨增加到1995年19.9万吨。

    (二)水资源严重匮乏和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据去年世界银行发表的报告,拥有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正面临水源危机,严重威胁着工农业及人类健康,发展中国家约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80%的疾病是由此而引起的。美国北部由于干旱一些江河干涸,农作物枯萎;西班牙哈恩省去年8月由于水源紧张,一天中有17个小时停水;英国人去年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数百万英国人用水受到限制;孟加拉国东北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印度都发生了水源危机,水荒日趋严重。我国也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已有200多个大中城市缺水,其中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尤以华北平原最为严峻。太原市水资源总量6.6亿立方米,日缺22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和水体污染严重地困扰着太原市,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太原市地下水为主要水源,超采量加大,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逐步扩展,动物园、菜园降落漏斗770米闭合线面积扩展了64平方公里,北营地区降落漏斗770米闭合线扩展了12公里,并在部分地段增加了新的降落漏斗。

    水源污染严重。现在全球工业和城市排放废水已达500多立方公里,2000年达到3000立方公里,亚洲不经处理便排入地表水体;中亚地区咸海沿岸和东欧多瑙河因污染严重无法养殖鱼类和发展旅游业。

    太原水体污染概况。在汾河两侧冲积平原区,汾河及其支流污水下渗及污灌,大部分水质的硫酸根、硝酸根、氯化物、酚含量严重超标,东社、小井峪、义井、董茹一带,以及黄陵乡、机场等周围地下水污染严重,硫酸盐、硝酸盐、酚、汞等含量都属超标。

    (三)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工艺陈旧,设备简陋,缺少环境保护的设施,加之经营不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扩大到农村,严重危及农村生态环境。乡镇工业企业主要污染行业是土法炼焦、土法炼硫磺和建材,以及小造纸等。

    (四)农药化肥对农村的污染。为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又迫于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的压力,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由于缺乏科学施肥技术,有25%~45%不能被农作物吸收,部分流失或蒸发或渗透到地下水和土壤中,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并加剧了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大量施用农药,使土壤、水体、农产品、水果及鱼类中有毒物质不断积累。污染最重的是蔬菜和水果、次为小麦、玉米。人类食用被农药污染的食品,导致有害物质在人体中广泛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八五”期间,污灌水量4.97亿立方米,占农灌水量的57.3%,分布在汾河流域的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五大作物重金属超标,尤以镉为严重。

    太原能源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从开发~加工~运输~转化~利用中,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煤资源开发管理落后,回采率低,综合利用率差。

    新的污染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源,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通信事业的改善,致使电磁污染日益加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

    环境,是由于自然界本身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损害人体健康、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甚至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异所造成的原生环境问题;二是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三是城市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用一句话概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其直接和间接影响。前者是人的生理活动:呼吸、粪便、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随着人口的激增压力越来越大。以太原为例,城市污水排放量从1990年6亿立方米增加到1994年6.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2.92%。但由于人口剧增,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及其需求层次,数量的日益提高和扩大,超负荷地使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环境恶化。

    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全市面积6988平方公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全市耕地从1964年23.29万公顷减少到1994年的12.83万公顷,年均净减耕地0.35万公顷。跨世纪2010年人口预测增加到345.0万,使土地资源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态势。

    三、森林植被破坏,给水源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森林有水土保持和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人类乱砍滥伐不仅带来水灾、山崩,雨季又造成土壤的侵蚀,旱季造成旱灾;东南亚乱砍滥伐,使雨水不能渗到地下,一下流入大海;非洲大陆面临沙漠化,西部雨量锐减及世界几个最干旱国家海港面积扩大等等。所有这些,主要原因都可归咎于砍伐森林和破坏植被。

    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仍然沿用大量消耗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发展难以维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管理是科学的科学”,从这个角度讲,以上述及的问题是人口过剩、发展过快、技术和管理水平过低造成的,就其实质是教育和国民素质的问题。

      努力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实施资源有偿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一、控制人口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加强人口和环境的科学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环境要每个市民来努力。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确立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使人口和环境两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国家政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实际行动,并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和风尚。尤其是各级领导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更为重要,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即使取得一时的经济建设成就,也可能给民族、子孙后代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确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领导为民办事谋利之举,衡量政绩应把可持续的“三大要素”:“控制人口、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实行总量调整与控制。一是建立引导人口流动机制。在人口呈增长的态势下,对计划生育、工作调动、家属随迁、进城经商、做工等各种原因进城长期居住的人口,必须用切实可行的政策加以控制,建立和完善有计划地引导人口流动的机制。二是注重户籍制度的约束作用及逐渐淡化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中,廉价劳动力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是一种必然现象,而我国如不是失控“盲流”的话,可使经济发展在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最佳配置和组合,使富裕地区资金有更大积累,落后地区经济和技术得以发展。因此对暂住人口中的劳动力,有调控地吸收和引起仍是必要的。不过公安、工商、劳动和城建等部门要采取相应政策和手段加强调控和管理,这可调整我市年龄构成上老龄化缺陷。但要在年龄、行业、数量上调控适当、合理,不要造成治安管理、城市管理混乱和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等问题,更不要造成城市人口失控。以上述及说明,编制总体规划要考虑:①人口规模不可采用计划体制下,只从人数上控制,还要考虑市场经济的要求;②要把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综合起来考虑,采有二元化的调控政策,严格控迁的一面;也考虑市场经济需求,酌情放宽的一面。

    从东南亚地区看,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都经历了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量向大城市集聚,一旦经济趋向均衡时,人口的集聚现象就会减弱。如台湾的工业结构,是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条路发展的。60年代,台湾发挥了农村劳动力优势,发展了工业,可技术装备一直很低,进入70年代,工业技术落后,影响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之岛内外的环境变化迫使其改变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转入资金或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劳动量少、技术水平和资金装备程度高,其特点是加工层次高、附加值高、关联效果好。在节约资源、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大型市场四个原则下确定产业的发展政策,尤其注重发展电子、信息处理和机械、自动化产业。1952~1991年经济年均增长8.8%,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1年外汇储备82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可见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城市人口从集聚增长~分散下降。

    (三)对城市老龄化的走势,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据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65岁老年人健康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占70%,而劳动年龄上限偏低,导致了过早地从生产人口转为消费人口,国际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上限65岁,使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按劳动年龄上限退休,是对人才上很大的浪费。因此,要制订有关相应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作用,以缓解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沉重负担。

    (四)落实计划生育指标,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坚持已取得的经验,坚持“三不变”:一把手抓、人口控制目标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三为主”:宣传教育、避孕和经常性;实行“三结合”: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与帮群众勤劳致富、与文明幸福家庭;实现“两个转变”:由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变、由社会制约为主转向利益导向、科学管理的工作机制转变;达到一个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的核心问题是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因此,必须落实计划生育指标,特别是农村,要杜绝虚报、瞒报、逃生和认罚超生倾向。要强制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阶段性政策,从卫生、保健、入托、入学方面给独生子女优惠政策,使其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文化素质。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科学种田,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村经济发展达到高技术、高质量水平。据专家预测,人口素质和经济收入提高了,生育率就下降了。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领导,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及其项目的落实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都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认真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与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统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要抓决策。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环保统一的角度审议利弊,提出对策。新建工业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禁止采用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任何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建设中必须执行“三同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法律制度,并应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开发和推广清洁工艺和技术,做到“增产不增污”。

    其次是治理中心区的污染问题。本区要集中体现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布局金融贸易、行政办公和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强化迎泽大街城市中轴线的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传统风貌和绿色空间地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要把高能耗、重污染和运输量大及限制在本区以及上风发展的企业迁出,列入全国3000家重污染企业的太原市有11家。对于污染企业,要求达到国家环保标准,限期达不到,则据实情,采取“关停并改转”的办法予以调整,留设第三产业和生态用地。

    第三要加强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乡镇工业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极大。“环境污染蔓延,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触目惊心。”因此,一要完善乡镇工业环境管理法规,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监督管理;二要调整优化乡镇工业布局,按专业协作的原则,把分散的乡镇工业厂、点集中起来,合理布局,给中心镇以上的镇规划一个工业区,给每个乡安排一个乡镇工业小区,以利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要对现有乡镇工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改造,降低能耗、水耗和物耗,特别是解决好土地资源流失的问题,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大力节能降耗,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体系

    能源是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热能、光能、电能和机械能等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对社会经济运行及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至关重要。因此,太原能源可持续发展更值得研究。

    (一)深入贯彻国家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到首位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效益为核心,管理为根本,通过制度创新,综合经营和规模发展,进一步增强能源工业发展后劲,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产品体系,以煤炭深加工所形成系列转化产品。

    (二)能源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太原能源资源是以不可再生的煤炭为主,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并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既可节约资源和资金以取得经济效益,又可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使在开发中的生态不被破坏;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集体煤矿要扶持改造,整顿联合和提高,加快其联运改造;要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集约化经营,开展煤炭深度加工,利用低热值燃料建设坑口电站。搞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强调要按国家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节材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并增加这方面的投资。

    (三)大力节能降耗。我市比先进省市能源效率低、能耗高,节能降耗的潜力很大,要通过改进技术装备,采用各种节能措施和发展能源利用新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并要狠抓技术进步,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尽量以可再生性资源代替不可再生性资源。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四、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做到合理开发和综合治理

    (一)采取多种方法解决水资源严重匮乏问题。

    改变供水政策,提高水价,降低用水量;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开展净水新技术,使水变得清洁;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新的补充;推广节水技术和装置,节约生活用水;在农业上推广喷灌方式,防止水的无效渗漏;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也可补充水资源短缺;植树造林,蓄水保水;跨流域调水,最大限度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二)整治耗煤用水大户问题。第一,太原耗煤大户以太钢、一电厂、二电厂为主,1995年这三个用煤大户的煤耗量占全市煤耗量1142.9万吨的69.3%,与1991年相比,煤耗量增长68.7%。由于燃煤量增加,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随之增加,1995年为1209亿标立方米,较1991年增长37.6%;二氧化硫由1991年的12.4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19.9万吨。耗煤量控制,主要限制耗煤大户,其生产规模不准扩大,更不准扩建和新建。要改进技术装备,使用高效率电器除尘装置可以把锅炉除尘效率提高到90%。粉煤灰可作为建筑材料、公路及填海造地的材料。第二,太原用水大户以太钢、一电厂、二电厂、西山矿务局、化工集团公司为主,1995年这几个用水大户的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106.5万吨的58%,由于用水量增加,太原供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是在大面积间断供水和供压供水情况下维持现状的。据测算,每日超采地下水22.5万立方米,地下水位降深90多米。水位下降引起地面严重下沉。因此,必须按“节流、开源和保护水源”的方针,把节约用水和建设节水型城市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根据供水能力、用水定额和需水量制订用水计划,对企业用水大户,按年分季核定用水量,对超计划用水的企业要累计加价收费,对长期浪费用水的单位,要采取减压直到停止供水的处罚。全市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80%以上,其中电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95%以上。农村也要大力节水,发展喷灌、滴灌,完善渠道系统,减少渗漏损失,建设节水型农业,缓解城乡用水矛盾。

    五、合理布局中心城生态框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太原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实现城市现代化中把太原建设成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中心城生态框架,重点搞好筑坝蓄水工程,在汾河城市段筑坝蓄水,绿化美化,形成生态环境调节区,以显著改善城市环境与景观。同时,划定城市生态用地,调控中心城用地强度,扩大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园林水系条件,形成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

    (二)汾河中轴线和东西沟河绿化建设。

    汾河贯穿中心城7.88公里,两岸各设宽50米的林带,面积为78.8公顷,在汾河西岸至西渠路之间建设具有大片城市绿地的城市体育公园及文化设施公园,以保证城市绿色空间及其通气走廊。与此同时,进行东西沟河的绿化建设。河西六条沟是:北排洪沟、玉门沟、虎峪沟、沙沟、开化沟、风峪沟;河东的五条河是:小返河、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以上绿化河道总长度为16.81公里,每条沟河两岸留设30米宽的林带,面积为100公顷。

    (二)道路绿化和水系工程建设。精心绿化迎泽大街、水西门街、府东街、府西街、北大街及五一路、解放路和新建路以及火车站广场、五一广场和南寒广场等,建成乔、灌、花、草结合的花园式道路广场。在此基础上,进行水系绿化工程,由东干渠引入汾河水,通过森林公园、饮马河、西海子、南海子到迎泽公园,使各湖面变成活水,经南沙河排入汾河,并要沿岸绿化美化。

    (三)绿色生态保护环和大环境绿化建设。在外环路两侧各设置50米宽的林带,为抵御西北风,在西北方向要适当加宽,可增加防护绿地1000公顷。继续搞好大环境绿化:①东西山绿化,在一、二期工程基础上,又开始5万亩的绿化;2010年要再发展10万亩,精心抚育管理,早日郁闭成林。②平原林网建设,加强村落、居民点四旁绿化,提高绿化质量和品级,要起到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和绿化美化作用。③荒山造林,在古交、阳曲、娄烦的荒山造林,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建设要全面高标准完成。

    (四)公园小游园绿化。绿化布局中的“点”,是市民休憩、游览、娱乐场所。市区设置公园28处、小游园32处和烈士陵园4处,其中新公园15处,小游园17处(每处用地1~4公顷),占地1063.86公顷,以上公共绿地总面积为1514.02公顷。森林公园、龙泉寺公园和晋阳湖公园将成为渡假、娱乐、观赏、休息和疗养的场所;唐槐公园、晋祠公园和白云寺公园是以历史文化内涵为主体的游憩公园;学府公园、和平公园、柴村公园及小店公园等,将为附近居民提供锻炼身体、短期休息、儿童和老人活动的场所。

    (五)整体绿化格局。中心集团和周围分区之间,以及外围各新区之间,新划定绿色空间地带要尽快形成包括公园绿地和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草地、粮田、果园、水面等,以达到绿化隔离带的要求。绿化体系是以汾河两岸为轴,东西11条沟河为支脉,联系东西山和风景区及市区各公园、小游园,形成点、线、片、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并与三条(东西山;南部平原和北部边山;古交、娄烦及阳曲广大山区)防风沙绿色屏障相连,形成全市大环境的绿化效果。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